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请求权基本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请求权基本理论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请求权基础理论及其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学术文章。请求权作为民法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关系之中,是民事主体实现其权益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请求权基本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内涵、性质、分类、行使方式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首先将对请求权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请求权的性质,包括其权利属性、相对性、可转让性等方面。随后,文章将对请求权的分类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请求权的基础、行使方式、内容等,对请求权进行详细的划分和阐述。本文还将重点研究请求权的行使方式,包括请求权的行使条件、行使程序、行使效果等,以及请求权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如债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请求权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如何在法律实践中有效运用请求权来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本文将对请求权基本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当前民事法律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完善请求权基本理论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二、请求权的起源与发展请求权的理论源头可追溯至古罗马法时期。在古罗马法中,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请求权”的概念,但其法律体系中已经包含了请求权的基本元素。例如,在债权法中,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给付请求,实际上就蕴含了请求权的内涵。同样,在物权法、继承法等领域,也都有类似请求权的制度设计。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请求权的概念逐渐明确并得以确立。在中世纪注释法学派时期,学者们开始对罗马法进行深入的注释和研究,其中就包括对请求权理论的探讨。在这一时期,请求权被理解为一种基于法律关系而产生的、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自然法思想和民法学的兴起,请求权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请求权被明确规定为一种独立的权利类型,并与其他权利类型如支配权、形成权等相区分。例如,在《德国民法典》中,请求权被定义为“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并详细规定了各种请求权的具体类型和行使方式。在现代社会,请求权理论已经成为了民法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请求权的种类和行使方式也在不断扩展和丰富。例如,在现代民法中,除了传统的债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等之外,还出现了知识产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等新型请求权类型。随着国际法、环境法等新兴法律领域的出现和发展,请求权理论也在这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请求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时期,经过中世纪注释法学派和近代民法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了现代民法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请求权理论也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类社会的法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三、请求权的性质与特征请求权作为民事权利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请求权是一种相对权,它针对特定的义务人,要求其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这种相对性决定了请求权的行使必须依赖于特定的法律关系,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等。请求权具有非公示性,即其存在和变动通常不需要通过公示的方式对外展现,这与物权等绝对权的公示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请求权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权能性,即请求权人可以通过行使请求权来要求义务人履行其义务。这种权能性使得请求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实现民事权益的重要手段。同时,请求权还具有请求力,即一旦请求权成立,请求权人就有权要求义务人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以满足其权益需求。请求权还具有防御性和救济性。防御性体现在请求权人可以通过行使请求权来防御来自义务人的不法侵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救济性则体现在当请求权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其可以通过行使请求权来寻求法律救济,恢复受损的权益。请求权作为一种相对权、非公示权、权能权、请求权、防御权和救济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征。这些性质和特征使得请求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实现民事权益的重要手段。在理解和运用请求权时,应充分把握其性质和特征,以确保其正确行使和有效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四、请求权的分类与功能在深入研究请求权基本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请求权的分类与功能。请求权作为民法中的核心概念,其分类与功能对于理解民事法律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权益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维度,请求权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最为常见的分类是按照其基础权利的性质来划分,这主要包括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知识产权请求权和人身权请求权等。物权请求权主要基于物权人对物的支配权而产生,如物权受到侵害时,物权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排除妨害等。债权请求权则源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当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以请求其履行合同义务或承担违约责任。知识产权请求权和人身权请求权也分别基于知识产权和人身权的特性而产生。请求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求权是民事主体实现其权益的重要手段。当民事主体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行使请求权,可以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从而恢复或补偿其受损的权益。请求权有助于维护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和秩序。通过请求权的行使和保障,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制裁违约行为,维护交易的安全和公正。请求权也是民事诉讼的基础。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往往通过行使请求权来主张其合法权益,而法院则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权来审查和裁判案件。请求权的分类与功能反映了其在民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理解请求权的分类与功能,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和规律,也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请求权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五、请求权的行使与限制请求权作为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一种重要权利,其行使与限制直接关系到民事主体的权益保护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请求权的行使与限制进行深入探讨。关于请求权的行使。请求权的行使是民事主体实现其权益的重要途径。民事主体在行使请求权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以合法、合理的方式行使权利。同时,行使请求权还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时效制度,即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行使权利,否则可能面临权利失效的风险。民事主体在行使请求权时,还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如提起诉讼、申请仲裁等,以确保权利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关于请求权的限制。请求权的限制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设定的。在请求权的行使过程中,民事主体应当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滥用权利。例如,在债权请求权的行使过程中,债权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恶意损害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法律也对请求权的行使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如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等。这些限制旨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防止权利的滥用和过度扩张。请求权的行使与限制是民事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使请求权时,民事主体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时效制度和程序规定;在限制请求权时,应当平衡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事权利的有效保护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六、请求权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关联请求权作为民法中的核心概念,与其他重要法律制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理解这些关联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请求权的理解,更能为法律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请求权与物权制度紧密相连。物权作为对物的直接支配权,其实现往往依赖于请求权的行使。例如,在所有权人请求无权占有人返还占有的情况下,所有权人的请求权就是实现其物权的重要手段。同时,物权人对于其物权的保护,也往往需要通过行使请求权来实现。请求权与债权制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债权作为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其核心就是请求权的行使。在债权关系中,债权人通过行使请求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从而实现其债权。同时,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也可以通过行使请求权来寻求法律救济。请求权还与侵权责任制度密切相关。当民事主体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通过行使请求权来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这种请求权是受害人寻求法律救济的重要途径,也是侵权责任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请求权还与诉讼制度紧密相连。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往往就是基于其请求权而提出的。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也需要对当事人的请求权进行审查和判断。因此,请求权不仅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基础,也是法院进行裁判的重要依据。请求权与物权、债权、侵权责任以及诉讼等法律制度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深入理解这些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请求权的本质和功能,也为法律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七、请求权基本理论的现实应用请求权基本理论在实际的法律应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法官在解决复杂案件时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律师和当事人提供了理解和分析案件的有效工具。在民事纠纷的处理中,请求权基础理论的应用尤为广泛。例如,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一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另一方可以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提出相应的请求权,要求对方履行合同或赔偿损失。在此过程中,请求权基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合同违约、确定违约责任、选择救济方式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侵权纠纷中,请求权基础理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可以基于侵权法的规定,向侵权人提出侵权请求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此时,请求权基础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判断侵权行为的构成、确定侵权责任的归属、评估损失的大小等。在物权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民事纠纷中,请求权基础理论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各种民事权利的本质和特征,还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行使权利、保护权利、救济权利。请求权基本理论是民法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现实应用。通过深入研究和正确应用这一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各种民事纠纷,实现法律公正和社会和谐。八、结论在本文中,我们对请求权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请求权作为民法中的核心概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请求权的历史发展、定义、性质、分类、产生、行使、移转和消灭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我们试图全面揭示请求权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在请求权的历史发展方面,我们回顾了从罗马法到现代民法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请求权概念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民法从对物之诉到对人之诉的转变,也体现了民法从形式主义向实质主义的转变。在请求权的定义和性质方面,我们认为请求权是一种请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它具有相对性、抽象性和可转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请求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在请求权的分类方面,我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请求权分为多种类型,如原权请求权和救济权请求权、绝对权请求权和相对权请求权、单一请求权和多数请求权等。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请求权。我们还对请求权的产生、行使、移转和消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请求权的产生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等原因;请求权的行使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请求权的移转应满足一定的条件和程序;请求权的消灭则可能因债务履行、抵销、免除等原因而发生。我们总结了请求权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和贡献。我们认为请求权基本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民法的核心概念和原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民事纠纷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也指出了请求权基本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请求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关系、请求权的限制和救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请求权基本理论是民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能够为请求权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参考资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纠纷和争端,而当这些纠纷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时,就需要借助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有时在适用法律过程中,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请求权竞合。本文将对请求权竞合的概念、案例、法律规定及思考进行详细探讨。请求权竞合,是指当某个行为同时触发了两个或多个法律关系,导致多个请求权同时存在,而这些请求权的目标都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同一权利或利益。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行为引发了多个法律关系,从而产生了多个请求权,这些请求权之间相互冲突。假设张三租了一辆汽车,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张三因此遭受了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张三既有权向保险公司索赔以减轻自己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有权向汽车租赁公司要求赔偿因租赁合同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这就产生了请求权竞合的问题。针对请求权竞合的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以我国为例,《合同法》和《保险法》分别规定了合同违约和保险索赔的相关法律原则和适用范围。当这两个法律规定同时适用于同一案件时,就会产生请求权竞合的情况。请求权竞合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现象,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它为当事人提供了多种法律救济途径,有助于更好地保障其权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法官审理案件的难度,对法官的法律素养和审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请求权竞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多个请求权之间,当事人可能难以选择最优的索赔方式;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请求权之间的竞合与冲突,增加了审判的复杂性和工作量;请求权竞合还可能导致重复赔偿等问题,对被告而言有失公平。为了更好地应对请求权竞合现象,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不同请求权之间的优先顺序和适用条件,减少法律适用中的模糊地带;提高法官的法律素养和审判能力,加强对请求权竞合案件的审理水平;倡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减少诉讼成本和不必要的纷争。请求权竞合作为一种复杂的法律现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通过完善法律规定、提高司法水平和倡导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现象,保障当事人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物权法草案中规定了拾得人的费用和报酬请求权以及留置权。即第八十八条“拾得人有权向受领人请求支付因保管、返还、拍卖和变卖遗失物而支出的合理费用。拾得人有权请求受领人支付一定的报酬。受领人向拾得人支付的酬金由当事人协商确定,但最高不得超过遗失物价值的百分之二十。如失主已在其发出的悬赏广告中确定了酬金的,则不在此限。”第八十九条“拾得人在义务人支付费用和一定的报酬前,有权留置遗失物。”对于这些条款,在理论界引起很大争议。究竟中国要不要确立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制度,以及如何实施这一制度,是一个很有必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在中国民事立法上,规制遗失物拾得问题的就是《民法通则》第79条,该条2款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与此相关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若干意见》第94条,该条规定:“拾得物丢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拾得人将拾得物拒为己有,拒不返还而引起诉讼的,按照侵权之诉处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物权法草案是中国首次立法对拾金不昧者进行经济补偿。现行的民法通则只是规定,因拾得遗失物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中国《民法通则》现行规定的本意是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这一规定建立的基础是中国民事立法中,将市民社会的自然人与政治国家的公民混为一谈。法律显然拔高和夸大了现代市民社会中人的思想意识觉悟程度,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利益的要求,并由此对人的行为提出了统一的不恰当的法律要求。现行制度使拾得人没有归还的动力,倒有引导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极作用。这一点只要对中国立法稍加分析便可知晓。反对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的最有力的理由在于,中国提倡拾金不昧的道德风尚,而且《民法通则》第7条又确认了尊重社会公德是中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既不符合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也与中国民法基本原则相悖。其实,从“拾金不昧”的语意来说并未拒绝遗失人给付一定的报酬,中国古代也并非一概不给予报酬。从“拾金不昧”的语意来说,《辞海》、《辞源》、《康熙字典》上均无“拾金不昧”这一词条。根据《新华词典》可查到,拾金不昧是指拾到金钱或财物不隐藏,“昧”即隐藏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拾金不昧的解释是:捡到钱物不隐藏起来据为己有。可见,拾金不昧仅指拾到金钱或财物后不隐藏而已,并不指拾到金钱或财物后,在失主认领遗失物时拾得人不得收取一分报酬。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样要受到处罚,拾金不昧也并非不给予报酬。据《易经》可知,早在西周初期,凡得到遗失的牛、马、羊、奴隶或遗失的其他财物,应呈报有关机关,负有返还义务,同时可从失主处领补偿金。《尚书。费誓》曰:“马牛其风,臣妾捕逃,无敢越逐,诋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即捕到遗失的马牛和逃跑的奴隶,不能拒为己有,要如数归还失主,如此可得到酬金,否则要受到处罚。据明律《户律。钱债》规定:“凡得遗失物,限5日内送官,官物还官,私物召人识认,于内一半给与得物人充赏,一半给还失物人。第民众一般都认为“拾金不昧”是传统美德,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其实,拾金不昧的要求并不高,它只是要求拾到东西后不要隐藏私占就行了,这一低层次的要求正是所有权的弹性力所致。在古代,拾金不昧是法定的要求,拾金而昧的人在古代甚至要被定罪。在外国,拾金而昧还可能会构成侵占罪,外国人并不认为拾金不昧(不隐藏私占)是一种美德,而认为是拾得人的法定义务,其法律一般都明文规定拾得人负有报告、招领、返还的义务。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最大化,最大化被看作是每个经济行为体的目标,拾得人也将追寻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无偿归还的规定下,拾得人选择不归还的结果是最有利的,要么全得要么不得,他不会有什么损失;在有偿归还的规定下,他就有很大可能选择归还,因为他面临的形势是要么肯定得一部分要么全部失去,他没有多少理由拒绝有把握的利益。就失主而言,给予拾得人报酬尽管会造成一点损失,但与有可能全部失去相比要划算。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对拾得人权利义务的规定都是对立统一的,即在规定遗失物拾得后归还义务和违者承担民事、刑事责任的同时,也规定了失主应付酬的义务,即拾得人获酬的权利。德国民法典关于遗失物拾得问题的规制相当详细,从第965条到第984条规定了涉及拾得人的通知、保管、交付义务以及责任范围、拾得人的费用、报酬请求权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分别以专条规定了费用及报酬请求权。第971条规定,“拾得人可以要求受领权利人支付拾得人的报酬。拾得物的价值在一千德国马克以下的,其报酬为该价值百分之五,超过此数的,超过部分按百分之三计算,动物,为价值的百分之三。”可见,该法典赋予了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即在立法上规定了失主付酬的制度。中国台湾地区民法对遗失物拾得问题作了规定,与德国民法典相比要简明得多。该法第805条规定,“(1)遗失物拾得后六个月内,所有人认领者,拾得人或警署或自治机关,于揭示及保管费受偿还后,应将其物返还之。(2)前项情形,拾得人对于所有人,得请求实物价值十分之三之报酬。”显见,该条规定之效果与德国民法典第971条规定的效果基本相当。日本则制定了单行的《遗失物法》,对拾得人的酬劳金作了具体规定。第4条规定:“(一)受物件返还者,应将不少于物件价格百分之五,不多于物件价格百分之二十的酬劳金给付于拾得人。但是,国库或其它公法人,不得请求酬劳金。(二)有第10条第2款的占有时,受物件返还人应分别将前款规定的酬劳金的二分之一,给付于拾得人及占有人。”英国规定:付酬是该项遗失物的百分之十。法国民法典中虽未规定此项权利,但却通过时效取得、占有取得制度提供了拾得人取得拾得物所有权的机会。就是说均未片面强调失主的利益,强制要求拾得人无偿归还,而是为拾得人利益留下了一定的法律空间,进而刺激拾得人归还拾得物,实际上也维护了失主的利益。我们在创制和发展自己的法律规则时,如果对外国相似的规则凝结成的经验财富视而不见或不加利用,那将是不明智的,“接受外国法律制度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国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简单明了的符合目的和需要的问题……只有傻瓜才会因为金鸡纳霜不是在自己的菜园里长出来的而拒绝用它。”确立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变无偿为有偿,是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的,况且权利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法律并不禁止拾得人自愿无偿返还遗失物,故在法律中承认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并不影响其发扬“拾金不昧”的精神。确立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也符合经济学原理,此种做法有利于促使拾得人归还遗失物。就遗失人而言,给予拾得人报酬尽管会使其财产遭受损失,但相对于全部失去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个人所有的动产再不限于一般的个人生活用品了,随身携带的物品价值高昂并不希奇。就社会利益观之,确立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减少了规避法律的现象,从而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降低了产生诉讼的可能性,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也是有益的。(一)、关于报酬数额报酬数额是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重要内容,亦是相关立法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国及地区在立法上基本上是以比例加以规定,而不固定具体数额,增强了法的适应性。但在比例数额规定上不尽一致,德国民法典第971条规定,“拾得物的价值在一千马克以下者,其报酬为百分之五,超过此数部分,价值百分之三;关于动物为价值的百分之三。”日本遗失物法第4条规定,“受物件返还者,应将不少于物件价格百分之五,不多于物件价格百分之二十的酬劳给付于拾得人。”中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805条规定,“拾得人对于所有人,得请求其物价值十分之三之报酬。”报酬比例数额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习惯等确定之,既不能过低,使拾得人觉得返还不划算,也不能过高,使失主的权益受到损害,应在拾得人与失主间寻找利益平衡点,使双方的利益在最大可能程度内实现。拾得物为金钱或经拍卖变为金钱时,即可按金额相应比例计算,如拾得物为金钱以外之物,以原物返还时,则应估价依比例计算。如拾得物为种类物且系可分物时,亦可依价格比例以物作为报酬。遗失物价值难以衡量,如有感情价值的照片、书信、有证明价值的证书或其他的仅对失主有价值而对拾得人价值不大的,可以要求有受领人支付适当数额的酬金。“适当”应参照给付义务人的资力、身份、地位、其感情程度等因素决定物品的价额,并以此确定报酬的数额。如失主在物遗失后以悬赏广告寻找,而广告中所允诺之报酬与法定报酬有出入时,应认为两项请求权并存,但拾得人系因一个行为同时取得两项请求权,而且均以遗失物归还失主为现实目的,所以拾得人只能择一行使,而不能同时行使。酬金不明,不影响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如“必有重谢”、“当面酬谢”等。根据诚实信用、公平原则,行为人因自己付出劳动有权获得报酬。同时,应斟酌指定行为的内容、性质、完成该指定行为所需劳力及费用、交易惯例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双方在广告完成之后,合意决定报酬。若酬金大于费用的,酬金可以包容费用。(三)、关于报酬请求权的限制所谓报酬请求权的限制,是指依法规定某些拾得人不得享有遗失物拾得报酬请求权。这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由于职责所在,某些拾得人享有报酬请求权将有悖于弘扬高尚道德,故各国立法均有对此施加限制者。如日本遗失物法规定,公法人不得请求酬劳金(第4条),德国民法典规定,公立机关或为公共交通服务的交通机构的公务员在工作场合拾得遗失物时,不得请求报酬(第978条);瑞士民法典第722条第3款规定:住房、承租人或公共场所管理机关在其住宅内或在其管理的公共场所拾得遗失物,无拾得报酬请求权。笔者认为,在中国立法上亦应对遗失物拾得报酬请求权进行限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规定。有维护公众财产安全义务的公民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拾得遗失物不得享有报酬。这些拾得人的根本任务在为人民服务,因此无取得报酬之理。如公安机关性质有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义务,如其有报酬请求权显然不当。第二,没有尽归还拾得物的相关义务的拾得人不享有取得报酬的权利。拾得人侵占遗失物,违反应尽的义务如通知、报告、保管、交付义务,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丧失费用补偿请求权、报酬请求权。在现实生活中,拾得人无偿将遗失物归还失主的情况也是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艺术学院《水彩画实践》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供应工厂灯具合同范本
-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大型游艇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大批旺铺转让合同范本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河南县级卷)及答案解析
- 烧烤店商家合作协议书范文
- 外研版高中英语选修6教案
- (人教版2024)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大单元教学课件
- 吉林师范大学《世界古代史专题》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动画概论教程课件 第4章 动画的分类
- 区域市场的开发与管理
- 单元103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及模具
- 译林版六年级上册英语 unit 5 story time课件
- 五年级上册阅读理解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1
- 2023年国家电投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SB/T 10016-2008冷冻饮品冰棍
- GB/T 28035-2011软件系统验收规范
- GB/T 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 公开课课件拿来主义
- 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