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中学高三9月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高三9月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高三9月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高三9月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高三9月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1—2022年度高三上9月考试历史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关帝王肖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孔子家语》,说春秋末期周代的明堂“上绘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垂兴废之诫”。这表明周代悬挂帝王肖像的主要作用是A.承担教化功能 B.象征权力来源 C.体现写实风格 D.强化祖先崇拜【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上绘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垂兴废之诫”体现的是周代悬挂帝王肖像学习尧舜的贤德,吸取桀纣亡国的教训,强调的是教化的功能,A选项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鼎是权力的象征,如大禹铸九鼎,B选项排除;尧舜属于原始社会的领袖,与周朝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因此其画像无法真实的再现,体现不出写实风格,C选项排除;尧舜和桀纣不属于周人的祖先,D选项排除。2.下表为不同时期有关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年代记述赵襄子二十三年(前453年)“魏有西河、上郡,以为戎界边”赵武灵王时(前325—前299年)“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昭王时(前311—前279年)燕将秦开驱逐东胡。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秦遣蜀守张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设置黔中郡A.郡的设置是为巩固国防需要 B.楚是设置郡最晚的诸侯国C.秦国助赵国与燕国设置郡 D.各诸侯普遍推行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上郡,以为戎界边”“筑长城,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等信息可以看出,设郡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抵抗“戎”“东胡”等,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几个诸侯国,只是提取一小段的时间,部分的诸侯国,因此不能说明楚是最迟的,也没有体现秦国对赵国的帮助,也不能代表所有的诸侯,故排除BCD。3.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A.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 B.皇权曾一度削弱C.内阁权力失控 D.君主集权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明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明初朱元璋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均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即便后来内阁“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等现象,也是皇权加强的直接体现,内阁制是皇权加强的体现。A项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与题意意思不符合,题干体现的是内阁权力大,排除C。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4.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C.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曲辕犁使用,大大提高了亩产量,粮食产量较秦汉增加,C正确;秦汉与南北朝两者相差不大,提高并不明显,排除A;南朝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排除B;明清亩产提高与高产作物引入关系密切,排除D。5.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A.限制了土地兼并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解决了王国问题 D.加强了国家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上计制度是中央了解地方政情、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该制度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治理,D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有关,且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更多的也只表现为一种统计制度,不能起到限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A项;该制度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君相矛盾,不能体现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时间段为汉初,王国问题并未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6.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7.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六朝定都于南京。三国东吴时,南京已有宫廷和少数富贵人家在重要节庆张灯结彩的现象,彩灯多山织锦制成。南朝时,南京每逢岁时节庆便呈现“灯火满市井”的盛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贫富差距的缩小C.纸张用途的扩展 D.市坊格局的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三国东吴时由于彩灯多用织锦制成,因此只有宫廷和少数富贵人家张灯结彩,南朝南京出现“灯火满市井”主要是由于制作彩灯的材料成为纸张,故选C;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也不能体现市坊格局的变化,排除AD;“灯火满市井”并不能说明贫富差距缩小,排除B。故选C。8.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入侵的破坏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江南战乱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1857年前后江西人口下降。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西征到达江西,战乱导致人口减少,故选D;自然经济的解体不会导致人口突然减少,而当时列强入浸没有涉及江西,排除B;C和题意无关,排除。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员”,使中共从合法转向“秘密”斗争,说明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时,面对国民政府从“革命的政权机关”转变成“反动执行机关”、“军阀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项正确;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中,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与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不符,D项错误。10.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A.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B.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C.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D.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的工业符合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标准,其他地区比较落后,这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一现状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B;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上海工业的发展虽然与其是通商口岸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D项表述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1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器物——制度——文化,其中中国近代经济的现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政治的现代化开端于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提倡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辛亥革命提倡建立民主共和制,B项正确;A项里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C项体现的是列强的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排除C项;D项是中国人们的抗战史,体现的是中国人们救亡图存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12.191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在上海讲演时倡导:学生自主自治,注重平民教育,实行社会服务,遭到不少教师和官员的消极抵制。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在长沙讲演时认为:改革中国政治最好是采用苏俄方法,不宜用西洋民主政治,一时大受欢迎。两人演讲的遭际不同,原因不包括A.杜威学生自治的主张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B.罗素的演讲契合了当时中国的思想传播趋势C.中国外交失败使国人对西方的民主深感失望D.国人尚未意识到平民教育是救国的当务之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杜威和罗素的讲演在中国受到不同的待遇,主要原因是当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国人对西方的民主感到失望,同时对学生自治,挑战教师的传统权威产生质疑;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符合知识分子的认识理念,因此受到欢迎。平民教育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教育思潮和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提高平民文化知识水平,达到消灭不合理现象,D符合题意,故选D;ABC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13.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抗战准备14.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项错误。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可知随着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妇女的装束也随之变化,故排除A、D两项,选择C项;自古以来,妇女一直是劳动者,故B项的表述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共通之处。【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与完善。(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主要从具体的内容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以及是否受统治者重视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宋代理学是儒学的一个重大发展阶段,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理学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思想.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完成以及“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心学等新的具体的思想成果的出现。(2)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是否认可汉代以来的儒学.谁才是真正的儒学.儒学是否应该不断的革新以及儒学是否应该为现实或者统治者服务多方面进行归纳对比。此类试题信息蕴藏量是非常大的,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概括。需要非常强的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多角度归纳总结的能力。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代理学对儒学有所发展.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17.【探索历史的奥秘】《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1927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答案】要点:(1)原因:新政权坚持正史编纂传统;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得到社会支持;编撰者的努力;纂修方法得当。(2)得: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失: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等信息,归纳回答即可。(2)依据材料中“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等信息,从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等角度分析“得”;依据材料中“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等信息,从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等角度分析“失”。【考点定位】探索历史的奥秘·历史上重要文献·《清史稿》点睛:背景或原因类非选择题解题方法: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领会题意。2.审题:审准题目与课本知识之间的关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问答题的内容大多数依托课文,因此课本上相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准确进行知识定位,审题定位这一步方告结束。3.答题: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此外,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的苦难与希望列强侵华与中国的近代化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抗争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论证:(1)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又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主权沦丧,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人民遭受巨大苦难。总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2)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革命或运动前赴后继,在探索与抗争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希望。所以说,近代的这种大变化也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综上所述: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近代带来苦难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人民看到了希望和前途。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列强侵略下被动进行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解析】【详解】近代中国反抗与探索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论题。然后依据近代中国人求解放、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来进行论证。回答时要注意事件的典型性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