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政治理性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一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政治理性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一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政治理性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一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政治理性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一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政治理性导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政治理性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极为丰厚的内容,并且在历史演变中具备了高度的自洽性,能够不断自我修复完善并自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以对包括皇帝在内的人的因素形成一定的制约。从技术和操作性上看,古代的这一制度体系,比较有效地维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在统治集团中吸纳社会精英,形成较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其中有些方法和措施,如政府机构的权力配置与相互制约、科举选官的操作方式等,已经达到了非常精致的程度,不乏可供现代参考借鉴的成分。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一、中枢机构——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1.秦汉三公九卿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丞相协助皇帝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注解: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2.隋唐三省六部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中书省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吏部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财政、国库礼部贡举、祭祀、典礼兵部军事刑部司法、审计事务工部工程建设职权划分特点:皇室与政府的职权划分逐渐明确,家天下的色彩明显弱化(家国相分)。3.发展趋势从家国一体到家国相分、从领袖制到委员制。三省体制的形成,反映了决策合理化的进程。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决策也根据性质和重要性的不同,分化为若干层次,分别由皇帝、宰相和各级机构来完成。——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小结】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的分工是在国家政务裁决和执行不同环节上的分工。三省都是在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的中央行政机构。1.特点(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2)分割相权,加强皇权;(3)职责明确,提高效率;(4)协商政务,集思广益。2.历史影响(1)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3)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减少决策的失误,保证政治清明;(4)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5)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六部制)二、央地关系——从内外失衡到轻重相维1.唐朝:外重内轻唐睿宗(李旦710年登基)景云年间,为了应对边防危机,始设节度使,形成新的边防体制,唐玄宗时期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节度使制度,促成“开元盛世”,但节度使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摘编自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2.宋朝:内重外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1)收精兵: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实行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削实权:废节度使,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3)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税转运至中央。3.元朝:轻重相维元代行省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历史价值在于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的特点则是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为中央兼替地方留有部分权力。——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捩点》4.关于元朝的行省制度(1)性质: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2)权力分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权力大而不专。(3)划分原则:犬牙交错,以北制南。(4)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是后世“省制”的开端。三、选官用人——从封闭政权到开放政权1.总体发展趋势: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封闭性政权到开放性政权。一个政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主要是看拥有权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团、某一阶级,还是来自不同的集团和阶级。从这个角度来看,春秋战国之前的三代基本上是一封闭性政权,这一封闭性政权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世卿世禄制。魏晋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政权被豪门大族所控制,也是典型的封闭式政权。元代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甚至连科举都不搞了,政权被操纵在蒙人之手,也是典型的封闭式政权。汉代用人,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大致算是开放式政权。当然,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开放式政权的制度乃是科举制。——刘建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十六讲》2.汉代察举制(1)初创:西汉汉武帝时期,选官标准—孝廉为主、四科取士。(2)发展:东汉顺帝时期“阳嘉新制”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3)异化:东汉末年,以名取人,以族取人。3.魏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220年曹丕命陈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选官制度,存在约四百年之久,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选官标准最初重视能力、品行和门第族望,后逐渐简化为主要看门第族望,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为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发展,后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4.唐宋科举制(1)隋唐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时期科举,就是分科取士,是以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用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科举制越是发展,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进士出身的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士科才是真正打破门阀世族的利器。一刘建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十六讲》原则:投牒自进,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公平公正。局限:唐代科举还存在重门第(杜甫)、重出身(李白)、兼采名望(王维)、录取比例小等弊病。【小结】与前代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的进步之处1.打破魏晋门阀士族的政治垄断,为下层寒门提供了上升渠道,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2.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3.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4.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6.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7.进一步肃清贵族政治的残余,促进官僚政治的进一步成熟。(2)宋代科举制——科举制度的成熟和完善时期别头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弥封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始于武则天,宋太宗正式实行誊录设誊录院重新誊写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宋真宗殿试时实行,后推广至各级锁院始于宋太宗时苏易简,后形成制度,知贡举者受任,则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四、政治哲学——从神秘主义到理性主义1.汉代政治哲学——董仲舒的新儒学汉代哲学讲究的是灌输和盲从,不要求学者们去追求问为什么,只是将“天人合一”的理论灌输给他们,要求他们必须相信。——郭建龙《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1)董仲舒新儒学的地位:正统、主流。(2)汉代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汉代政治哲学的主要特点:神学化、谶纬化、宗教化。2.宋代政治哲学——理学(1)理学的地位:官方哲学(南宋宋理宗时期);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2)宋代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理是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3)宋代政治哲学的主要特点:思辨化、哲学化、精微化。3.从汉代到宋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从神秘主义到理性主义、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4.发展的原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包容力、生命力)结语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特别是唐宋时期的政治适应现实,沿革损益,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在合理的取舍、适时的变通、大胆的创新过程中,呈现出延续性、渐变性、务实性、制度化的政治理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智慧。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固然存在缺陷与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单凭白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政治制度,更不能简单地以专制黑暗抹杀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以前的政治制度。只有立足当时的时代,关注当时的人与事,理解同情,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认识。关键能力测试量化一、单项选择题。1.夏商西周时期,各诸侯国都城的规划礼制是首先置宗庙、立社坛,凡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而东周时期,在举行朝议的“大朝”之外的宗庙和社坛则成了附属建筑。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极权政治体制趋势萌发 B.官僚政治制度形成C.周天子权威性日益强化 D.传统礼制影响深远【解析】材料的主旨是通过该时期的都城设计理念,夏商西周受传统礼制的影响深远,到了东周时期宫廟分离,朝廟独立,这一变化反映出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故选A。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中央集权理念影响扩大。2.“博士”一词在战国时就已出现,至秦朝,“博士”指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纳各国的士人加入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由此可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A.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 B.权力运行过程带有民主色彩C.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 D.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实际需要【解析】秦朝的建立是在统一了六国的基础之上,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可以为秦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原六国地区提供对策与支持,这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实际需要,故选D项。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博士议政制度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并不相同;秦朝强化对六国地区行政控制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3.下表为西汉大司马统领的中朝演进概况。它反映了西汉()时期概况汉武帝时期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中朝官员主要职责是皇帝的应对顾问汉昭帝时期大司马作为中朝领袖,领衔中朝官员预闻政事,参议决策,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成帝、哀帝时期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位在外朝上A.中朝逐渐控制决策B.藩镇割据初现端倪C.宰相制度渐趋成熟D.朝廷权力再次分配【解析】故选D项4.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长官任命下属的制度流行。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并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对此解释准确的是()A.选拔人才方式与加强中央集权相适应B.选拔人才的标准从重才学转向重门第C.选官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地方官吏职权D.制度不断创新保证了隋朝的长治久安【解析】故选A项5.唐太宗曾命人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并下令,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这表明唐太宗()A.注重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B.重视州县官员的选任及作用C.收归人事权强化君主权力D.加大选派京官外任地方的力度【解析】故选B项6.“堂帖”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帖”。“堂帖”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解析】“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说明宰相可相机应变,其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故选A项;“堂帖”只是一种公文形式;三省分工的模式在唐前期就已经形成;此时国家的决策机制仍是三省六部制。7.唐代科举制度以考查学识为主,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有的学者评论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阻断了豪族入仕途径 B.消除了阶级观念和差别C.避免了割据势力增长 D.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解析】据材料可知,前一段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一段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二者均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故选D项。8.如表为中晚唐(800~880年)“权力地理”表。据此可知,唐中晚期()地域有中央任职经历的士人有家族仕宦传统的士人(三代以上)长安95%72%洛阳85%82%长江下游50%13%A.北方文化水平高于南方 B.寒门弟子不受政府重视 C.世家大族依旧把控朝政 D.政治资源影响权力获取【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长安、洛阳绝大多数的中央官员有家族仕宦传统,而江南地区这种现象占比较小,说明官场的人脉资源对官员任职有很大的影响,D正确。9.(2021·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高三开学考试)宋朝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这()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有利于人才选拔程序的完善C.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D.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解析】之所以出现南北分卷和名额分配措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南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南方的教育文化水平高于北方,所以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故选C。这一措施是为了对教育文化水平落后的地区进行照顾。10.宋代学者纷纷为经典重作注释之时,陆九渊则对此不屑一顾,认为经典是为个人服务的,不是个人为经典服务,并主张“六经当注我”。这表明陆九渊()A.否定了儒家经典的权威性 B.着力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C.构建严密的心学思想体系 D.强调个体能动性的重要性【解析】陆九渊主张经典应为己所用,这体现出个体的能动性,D项正确;陆九渊只是反对时人对经典的盲从,并非否定经典的权威性;陆九渊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11.南宋皇帝赵昀运用皇权打击理学其他学派,正式肯定了程颢、程颐、朱熹是孔孟以来儒学道统的真正继承人。这反映出南宋()A.理学背离了先秦儒学思想 B.其他理学学派销声匿迹C.程朱理学的政治地位得到强化 D.皇权直接决定理学兴亡【解析】据材料南宋皇帝赵昀运用皇权打击理学其他学派,确立程朱理学的“道统”地位,反映出理学的政治地位得到强化,C项正确。12.秦朝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就分封制的存留进行争论;唐朝设置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北宋的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规谏朝政缺失;明朝创行密疏言事之制,赐给大学士“绳愆纠缪”图章,“凡政事有缺,……悉用此印密疏以闻”。这些制度的创立重在()A.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B.有效的限制了皇权专制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解析】故选D。13.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 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 D.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内阁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军机处设立后办理了本属于内阁的事务,使内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属于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故选D;专制统治最终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能说专制统治基础扩大;内阁仍然办理事务。14.黄宗羲指责银为货币是“天下之大害”,断言“后之圣王而欲天下安富,其必废金银乎”。顾炎武把“倚银而富国”比喻为“恃酒而充饥”。王夫之则说“奸者逞,愿者削,召攘夺而弃本务,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而走死天下者,唯银也”。这种观念()A.在思想史上有创新意义B.是重农抑商思想的延续和发展C.具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D.体现了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解析】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认为,用银作货币导致国乏民贫,会带来社会问题,体现出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故D项符合题意。15.《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到:“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A.①“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体制B.②“精致体制”是指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C.③“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D.④“精致体制”始终不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故C项最全面。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悬泉置是两汉时期敦煌郡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经考古发掘,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文物7万多件,其中汉简3.5万枚,内容涉及诏书律令、使节往来、与西域各国关系、工作档案等。材料一悬泉置遗址一间房屋内已经破碎的泥墙墙壁上发现了墨书题记《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经专家们修复、释读,定名为《四时月令诏条》。它是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太皇太后发布的诏书,内容主要涉及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安排与诸如“毋攻伐大树”“毋杀孩虫”等“顺时应节”的禁令。——摘编自谢继忠《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诏条>,释文补证》等材料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

悬泉置遗址出土有字残纸(片)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木简、书迹及编绳都保存完好。出土有字残纸10片,其中被认定为西汉武帝至昭帝时期的3件,宣帝至成帝时期的4件,东汉初年2件,晋纸1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四时月令诏条》在敦煌地区流传的历史背景。(8分)【参考】原因: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汉代对西域地区的开拓;农耕经济的发展;受天人观念的影响;统治者关注生态保护。(每点2分,任答4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6分)【参考】汉简内容丰富,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可以补充正史记载的不足,纠正正史的错漏;汉简文字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演变、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手材料;西汉时期纸张的发现,对于研究造纸术的起源有重要意义;木简保存完好,有助于学者研究汉代简牍文书制度、木简编连方式等。(每点2分,任答3点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就图示中至少3个角度进行史实论证,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肯定或提出新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2分)论证:角度一

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分)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分)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3分)角度四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巾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分)(以上任选三个角度回答即可)结论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和生命力。(1分)【解析】首先明确观点,“中华文化创新”是主题,围绕中华文化创新从历史的角度明确观点是中华文化创新源远流长;然后选取角度进行论证,如文化理念创新的源远流长,可以从古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到近代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现代中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进行论证,可以选取制度建构创新源远流长,从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辛亥革命确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再到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和生命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为了扩大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用全国统一的标准选拔各级官吏,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