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历史讲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生版)_第1页
选择性历史讲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生版)_第2页
选择性历史讲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生版)_第3页
选择性历史讲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生版)_第4页
选择性历史讲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标要求素养解读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精选佛教的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的相关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史料实证的水平;认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精选四大发明、儒家思想对西方影响的相关史料,认识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化曾起着重要作用。理解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当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知识点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中国(1)发展历程两汉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____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佛教出现不同宗派,____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____理论的宋明____形成,佛教融合为____的一部分【微点拨】魏晋南北朝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1)长期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为佛教传播提供了土壤。(2)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易于被穷苦百姓接受。(3)佛教竭力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依据,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2)佛教对中国的影响①积极方面A.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B.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C.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D.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②消极方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明末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①内容:明末,意大利人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②对中国的影响:明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____文化;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____、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1)过程①鸦片战争后,____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②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________在北京设立。③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④1868年,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2)影响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________的展开。②1915年,________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③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________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④________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微点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1)从原因上看:伴随列强的入侵而引发,具有被动性。从主题上看:以救亡图存为宗旨。(2)西学的传播渠道广泛:建立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传教士和留学生(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3)学习的内容逐渐深入。(4)学习阶级、阶层广泛。①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③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④先进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5)西学传播影响深刻:西学的引进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知识点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1)________、日本和越南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大约在4世纪以后,________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________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________影响。(4)14世纪,中国人进入________,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5)________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对欧洲的影响(1)8世纪以后,中国的________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13世纪,火药经________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3)________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________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5)16-18世纪,________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________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微点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1.对外传播范围广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性,东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南及东南亚各国,西达地中海和欧洲,在世界广大的范围内都留下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烙印。2.对外传播多渠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沿岸,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外商贾、使者、僧徒、教士在这条通道上络绎不绝,不仅将中国丰富的物产带到西亚和欧洲,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物质贸易和文化交流。3.随着封建王朝国力的强弱而时有盈缩唐朝国力空前强大,陆路和海路交通畅达,对外文化交流也颇为繁盛。两宋时期,海上贸易非常兴盛,航线远至西亚、非洲等地。元代疆域辽阔,对外交往频繁,同亚、非、欧等大洲的国家多有往来,陆上和海上的交通都很发达。清代虽然西学东渐,但中华文化并没有停止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脚步,在海外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4.与日本、朝鲜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朝鲜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微点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⑴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中华诗词、书画、戏曲、文物等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特有媒介。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⑵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如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的提供了借鉴)、佛教、四大发明、伦理观、哲学观、政治思想等传播影响世界⑶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归纳总结】思维导图要旨聚焦1.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对东亚和东南亚等国的社会制度和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进一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一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进展”的社会因素。史料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探究2:根据史料二,分析莱布尼茨、柏应理、伏尔泰等推进“中国热”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的看法。【拓展】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从文字、儒学、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全方位吸收、甚至模仿中华文化。2.对西方国家的影响(1)物质文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传到西方,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2)思想意识: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3)政治制度: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流行性,对欧美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4)解决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欧洲文化危机,使不少知识分子再次把目光转向东方,希望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中找到解决欧洲文化危机的办法。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按照建造年代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大石窟的时空分布可反映出A.佛教传入的路径 B.佛教不断中国化 C.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D.民族的交流融合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朝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吸收了儒家思想渐趋本土化3.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4.《日本书纪》巻一四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4世纪时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这说明A.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 B.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C.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 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5.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B.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C.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D.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题组B能力提升练1.下图的洛阳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据此可知,此碑(

)A.印证三教并行政策推行 B.表明北魏统一说汉语C.受到外来文化传播影响 D.体现佛教完成本土化2.《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

)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 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 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3.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时间主题代表文献或译作鸦片战争后了解世界《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求强求富《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20世纪初民主革命《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20世纪初科学启蒙《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西学理念逐渐深入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民族意识逐渐强化4.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B.贡献中国智慧方案C.推动文明间交流融合 D.形成了中华文化圈5.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凝聚力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

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思潮”振兴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对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国籍翻译家翻译的中国作品1658年意大利卫匡国(传教士)《中国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绍了《易经》及其卦图)1687年比利时柏应理(传教士)《大学》《中庸》《论语》16891759年法国宋君荣(汉学家)《诗经》《书经》《礼记》《易经》17881832法国雷慕沙(汉学家)《中庸》(1817)《玉娇梨》(1826)《法显撰佛国记》17971873法国儒莲(汉学家)《孟子》《大唐西域记》《太上感应篇》《道德经》《赵氏孤儿》《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从表格材料中概括某一时期有关文化传播的信息,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史实充分,论述清晰)题组C培优拔尖练1.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2.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3.《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