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名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名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名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名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名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西洋社会那样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围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攀。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看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邀请友人来访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知道到底会来哪些人,这说明“家庭”在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界限的。B.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社会“团体格局”的界限是清晰的,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是相等的。C.中国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呈现为水波似的同心圆,是以自己为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层向外推开的社会关系。D.中国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从自己一圈圈推出去来构建圈子,圈子范围的伸缩由个人势力大小决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记》中的“十伦”作为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B.材料二提及“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C.“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3.下列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3分)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4.请根据材料一给“差序格局”下一个定义。(4分)5.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6分)(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蛮子大妈【法】莫泊桑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这所房子里。那是坐落在树林子边上并且和村子相隔很远的一所房子。她并不害怕,这位蛮子大妈在她的茅顶房子里继续过着通常生活。每周,她到村子里走一次,买点面包和牛肉以后就仍旧回家。当时大家说是外面有狼,她出来的时候总背着枪,她儿子的枪,锈了的,并且枪托也是被手磨坏了的。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那是四个胖胖的少年人,虽然他们到了这个被征服的国度里,脾气却也都不刁。早上,有人看见他们四个人穿着衬衣绕着那口井梳洗,而蛮子大妈这时候却往来不息,预备去煮菜羹。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当地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的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那是四个找着安身之所的。”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乡村邮差向着她家里走过来。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好当天告诉您。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她看了并没有哭。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她暗自想道:“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她和那四个兵同桌吃饭了,但是她却吃不下,甚至于一口也吃不下,他们狼吞虎咽般吃着并没有注意她。她一声不响地从旁边瞧着他们,满脸那样的稳定神情。忽然,她问:“我连你们的姓名都不晓得,然而我们在一块儿又已经一个月了。”他们费了好大事才懂得她的意思,于是各人说了各人的姓名。这办法是不能教她满足的;她叫他们在一张纸上写出来,还添上他们家庭的通信处,末了,她在自己的大鼻梁上面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入夜,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她对他们说明这样可以不会那么冷。四个德国人都踏上那条每晚给他们使用的梯子,爬到他们那四面都是草墙围着的舒服寝室里了。那块做楼门用的四方木板一下盖好了以后,她就抽去了上楼的梯子。她赤着脚在雪里一往一来地走,从容得教旁人什么也听不见,她不时细听着那四个睡熟了的士兵的鼾声,等到她判断自己的种种准备已经充分以后,就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随后那简直是一大堆骇人的炭火,一座烧得绯红的巨大焖炉,焖炉里的光从那个窄小的窗口里窜出来,对着地上的积雪投出了一阵耀眼的光亮。一阵旋风样的火焰冲上了阁楼,烧穿了茅顶,如同一个巨大火把的火焰一般升到了天空;最后,那所茅顶房子整个儿着了火。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的闪闪发光。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一个德国军官问她:“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她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在那里面!”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那个普鲁士人问:“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是我放的。”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口里说道:“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请您不要忘了。”一道口令喊过,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写普法之间正式宣战,为小说创设了时代背景,并把主人公放置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中,交代了这个平淡无奇的普通人的生存现状。B.小说用“疼爱”一词概述蛮子大妈对四个敌人的照顾,主要是想体现他们会让她联想到自己也在外征战的儿子。C.蛮子大妈在听到士兵们回来时,把信藏起来、把眼泪擦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是为了不打草惊蛇,其实复仇的序幕在此时已经拉开了。D.儿子的战死终于唤醒了蛮子大妈作为一个法国人民的斗志,她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设计烧死了住在她家的敌人,捍卫了自己民族的尊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多处设下伏笔,比如蛮子大妈以保暖为由,当晚给四个德国士兵睡的阁楼搬了许多干草,并在离开时抽走梯子,就是为后文放火烧死他们埋下了伏笔。B.蛮子大妈“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体现了她复杂而痛苦的内心活动。C.故事结尾处蛮子大妈拘挛的手仍紧握的报丧信,和《百合花》结尾的“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都是小说的线索,结尾再次出现,设计精巧,深化主题。D.《百合花》和《蛮子大妈》都是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但作者选材都非常讲究,没有正面去描写战场的惨烈,而是把故事安置在战场背景下的前沿包扎所和农村茅草屋。8.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对“火”的描写。(4分)9.小说中蛮子大妈的性格有何变化请根据这一变化概括小说主题。(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选自《吕氏春秋·劝学》)文本二: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选自《吕氏春秋·尊师》)10.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忠孝A人君B人亲C之所甚D欲也E显荣F人子G人臣H之所甚I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者师达而有材”与“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材”含义相同。B.“圣人生于疾学”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中的“疾”含义不同。C.“神农师悉诸”与“吾师道也”(《师说》)中的“师”含义相同。D.“此五帝之所以绝”与“绝多生怪柏”(《三峡》)中的“绝”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指出圣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下的道理存在的地方,因此提倡要尊奉圣人,不计较圣人的贵贱贫富。B.文本一以“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恶濡”两组比喻,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学者不能“不化不听”的观点。C.文本二举圣人贤者们从师学习的例子,与《师说》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从师学习的必要。D.文本二末段提出,人应该学习,否则就辜负了上天造就人时所赋予人的耳闻、目见、口言、心知等禀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2)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14.请根据两则文本,简要说明学习的意义。(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山花子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②,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可煞:表疑问,是否。②彦轴: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鹧鸪天》开篇两句堪称别开生面,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B.《山花子》上片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彰显桂花的高洁品质。C.两首词末都提到“无情”,《鹧鸪天》中词人用抱怨屈原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山花子》中却嗔怪桂花虽好但香气过浓,令人生厌。D.两首词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词人南渡前后词作风格的明显转变。16.两首词的下片都提及其他花,手法和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诗歌中常运用叠字,起到渲染气氛,深化感情,增强韵律的作用。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杜甫《登高》中“,”两句使用叠字,从听觉和视觉上突出了诗人对景伤怀的感受。(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既描写了曲终后琵琶女的动作及神态,同时转入她如泣如诉的身世叙述。(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威武气势。(4)《劝学》中荀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道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①,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②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③,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根本不存在世界上的东西。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D.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日美景,请依据材料分析诗人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4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请写一篇文章讲述你的青春故事,抒写青春风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1.(3分)B【解析】A项“没有界限”说法绝对;C项“是以自己为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层向外推开的社会关系”以偏概全,依据原文还可以根据婚姻事实推开;D项“圈子范围的伸缩由个人势力大小决定”有误,原文是由“中心势力”决定。2.(3分)A【解析】“十伦”不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3.(3分)D【解析】D项表明君子要广泛学习并检验省察自己,与差序格局的特点无关。4.(4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向外推开的可伸缩的社会结构。(评分参考:“差序格局是……社会结构”句式1分,三项定语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5.(6分)①论证结构:总分。②论证思路:首先提出差序格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的观点,然后从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证。(评分参考:论证结构2分,论证思路4分)6.(3分)D【解析】蛮子大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妇人,痛失爱子,而燃起了复仇的怒火,她烧死德国士兵,就是为了替儿子报仇,不是“唤醒了蛮子大妈作为一个法国人民的斗志”,“捍卫了自己民族的尊严”。7.(3分)C【解析】百合花被子是小说《百合花》的线索,但报丧信不是《蛮子大妈》的线索。8.(4分)①环境描写,运用多个比喻,把烈火比作骇人的炭火、绯红的巨大焖炉和巨大火把的火焰等,形象地写出了火势的猛烈。②火焰还具有象征义,是蛮子大妈内心的愤怒之火、复仇之火。(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变化:战争之初,淳朴善良,富有母爱;爱子战死后,变得残忍冷酷。主题:①揭露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苦难和伤害。②控诉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3分)AEF【解析】原句意为“忠孝,是君主、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荣,是子女、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11.(3分)C【解析】“神农师悉诸”的“师”意为“以……为师”,“吾师道也”的“师”意为“学习”,含义不同。12.(3分)A【解析】“圣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下的道理存在的地方”曲解文意,原文“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意为“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尊奉圣人”错,文中是尊奉老师。13.(8分)翻译:(1)(4分)先王的政教(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评分参考:译出大意1分,“莫”“于”、状语后置各1分;意思对即可)(2)(4分)能够保全天赋予的人性并且不伤害(破坏)它,这就叫作善于学习。(评分参考:译出大意1分,“全”“所生”“败”各1分;意思对即可)14.(3分)①学习能够使人懂得理义,显名安身,得偿所愿。②学习能够使人天性通达。(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15.(3分)C【解析】《山花子》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绝无令人生厌之意。16.(6分)同: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和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卓然不群,以及词人对桂花由衷的赞美与崇敬。异:①《鹧鸪天》正衬/拟人(任意一点即可),“妒”“羞”两字将梅花和菊花人格化,它们妒忌和羞愧的心理,更凸显出桂花的地位,表现了词人对桂花的高度赞许和仰慕。②《山花子》对比/反衬(任意一点即可),以梅和丁香的低俗不堪、令人嫌弃,对比反衬出桂花的高雅脱俗、令人仰慕。(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17.(10分)(1)嗳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评分参考:每空1分;添字、缺字、错字,均不给分)18.(6分)①物象是客观的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③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评分参考: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19.(3分)B【解析】都表示强调。A、D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20.(3分)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评分参考:改对一处给1分)【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二是动宾搭配不当,三是语序不当。21.(4分)①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