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试题PAGEPAGE1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表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C正确。故选C。2.2020年6月23日,随着第55颗北斗卫星的发射成功,我国开启了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的时代。下列与北斗卫星属于同一类型天体的是()A.月球B.金星C.北极星D.哈雷彗星【答案】A【解析】北斗卫星是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金星、北极星、哈雷彗星均为不围绕地球的天体,月球为地球的天然卫星,与北斗卫星一样,均围绕地球运行,二者属于同一类型。据此分析本题选A。3.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如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地球进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最可信的是()A.比邻星位于河外星系B.比邻星位于银河系C.比邻星不会发光发热D.比邻星绕太阳运动【答案】B【解析】读材料可知,比邻星是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所以地球进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仍在银河系。故B项正确,A项错误;比邻星是恒星,会发光发热。故C项错误;比邻星不属于太阳系,不围绕太阳运动,故D项错误。4.下面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活动爆发时,全球各地气温会变低B.太阳活动爆发时,在新加坡旅游的人们看到了极光现象C.太阳活动爆发时,两极地区产生极昼极夜现象D.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天气、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答案】D【解析】根据统计发现,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球上气候变化周期相似,表明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天气、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根据观测发现,太阳活动爆发时,全球极端天气有所增加,但不会使全球各地气温变低,A错误,D正确;太阳活动爆发时,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受地球磁场引导向两极运动,在极地上空形成极光,而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在新加坡旅游的人们不太可能看到极光现象,B错误;极昼极夜现象是地球公转所致,与太阳活动无关,C错误。故选D。5.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区附近大船上的垂钓者会感到()A.先上下颠簸,然后前后左右摇晃B.先前后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只有上下颠簸D.只有前后左右摇晃【答案】C【解析】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在震中区附近大船上的垂钓者只能感受到纵波传播的能力,感到只有上下颠簸,C项正确。6.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A.水圈B.生物圈C.大气圈D.岩石圈【答案】B【解析】生物的生长活动变化快,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所以选B。7.下图中的景观属于()A.风成地貌B.河流地貌C.喀斯特地貌D.海岸地貌【答案】A【解析】图示景观有骆驼和沙丘,根据所学知识沙丘为风力沉积地貌,为风成地貌;常见的河流地貌有峡谷、三角洲、冲积扇等,与图示景观不符,故B错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分为地上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与景观不符,故C错误;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常见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拱桥等,与景观不符,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8.汉语中对各种形态的山体有不同的称呼,能表示以下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所示山体形态的是()A.峰——高而尖的山头B.崖——陡立的山壁C.峪——山谷D.崮——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头【答案】D【解析】该山地顶部相对平坦,不能称为峰,A错误。崖等高线在一边重合,B错误。该图没有山谷,C错误。崮——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头,正确,我国山东省比较典型,D正确,故选D。9.下图示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秳。据此分析我国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分布区位于云贵高原,该地貌发育成熟后,当地()A.降水稀少B.土层较厚C.地表水缺乏D.岩石坚硬【答案】C【解析】降水与大气环流关系密切,与地貌无关,A选项错误。喀斯特地貌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B选项错误。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而且多暗河,地表水缺乏,C选项正确。岩石为可溶性岩石,D选项错误。故选C。10.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A.上、下部均陡峭B.上部较缓,下部较陡C.上、下部均平缓D.上部较陡,下部较缓【答案】D【解析】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疏密表示坡度的陡缓。图中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则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位。图示山体主峰位于图中标注200米的、闭合的等高线以内,其西北坡就是主峰左上部分,图中显示,主峰的西北坡的上部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西北坡的下部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理论。从地貌观察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B.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C.对地貌进行观察是没有次序的D.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答案】C【解析】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并不是没有次序的进行观察,A、B、D描述正确,C错。故选C。12.读图,完成问题。甲、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A.冲积扇和三角洲B.冲积扇和海石柱C.黄土塬和三角洲D.黄土塬和海滩【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处于山地向平地过渡地带,河流出山口,河流中泥沙堆积形成扇状地貌,应为冲积扇,乙地位于河流入海口,河水进入海洋,流速明显减慢,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地貌,A符合题意;海石柱出现在侵蚀海岸,图中海岸属于沉积海岸,一般不会出现海石柱,排除B;黄土塬出现在黄土地带,塬面平坦,与图中甲地貌特征不同,排除C、D。故选A。13.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山峰林立,地表崎岖B.锥形山体,顶部凹陷C.岩石裸露,土壤肥沃D.垄槽纵列,沟垄相间【答案】A【解析】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的,一般山峰林立,地表崎岖,A对。锥形山体,顶部凹陷为火山地貌,B错。岩石裸露一般土壤浅薄,肥力较低,C错。垄槽纵列,沟垄相间是雅丹地貌,D错。故选A。14.300km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烧毁,主要因为()A.卫星是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答案】C【解析】300km以上的大气层密度小,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热量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所以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烧毁,C正确。人在卫星在大气中是运动状态,A错误;人造卫星烧毁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外部,而不是内部,所以与散热关系不大,B错误;300km以上的大气层大气稀薄,大气密度小,D错误。故选C。15.2021年3月15日7时北京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至15日中午,北京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1000米。沙尘暴发生时,北京天空出现了一轮蓝太阳,关于蓝太阳的说法正确的是()A.沙尘弥漫,对太阳光中的红橙色光吸收增多B.沙尘弥漫,对太阳光中的红橙色光散射增多C.尘埃增多,对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散射增多D.尘埃增多,对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吸收增多【答案】B【解析】沙尘暴发生时,天空中存在较大颗粒的沙尘、尘埃,由于沙尘粒径通常大于可见光波长,波长最接近粒径的红橙光散射明显,逆光回望太阳时红光较少而略呈蓝色,因而沙尘暴发生时,北京天空出现了一轮蓝太阳。故选B。16.下列有关大气的组成,说法错误的是()A.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且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C.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D.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主要分布在平流层,是产生云、雨等天气现象的必要条件【答案】D【解析】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且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A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正确。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C正确。大气中的水气和杂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7.古诗词中“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答案】B【解析】高处不胜寒反映的是低层大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的现象,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海拔越高,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故选B。18.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A.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减少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减少【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能够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则大气吸收太阳辐射会增加,A错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会增多,B正确;因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会减少,C错误;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会增多,D错误。故选B。19.“冬日,阳光最珍贵!外面冷飕飕,阳光房里暖洋洋,气温比外面明显高出一大截。”对杨教授的这条朋友圈记录,以下解释最科学正确的是()A.玻璃阳光房里,大气逆辐射作用比室外的空气强B.玻璃阳光房里,温室气体含量较多保温作用较强C.玻璃能通过短波辐射,反射阻挡室内的长波辐射D.玻璃很厚,能大量吸收各种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答案】C【解析】玻璃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影响较小,不会增加或者减少进入“玻璃阳光房”室内的阳光,但能够阻挡室内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散失,使得室内的长波辐射比室外更多,长波辐射被室内大气吸收,使室内温度升高,所以,C正确。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需要有大气的作用,但“玻璃阳光房”内大气含量极少,因而没有明显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也不明显,所以A、B错误。玻璃能够透过短波辐射,阻挡室内的长波辐射,不会大量吸收各种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D错误。故选C。20.“水煮黄河”是由于河面上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为小水珠,形成一层雾气后笼罩水面的自然现象。“水煮黄河”现象最可能出现在()A.春暖花开的夜晚B.盛夏季节的正午C.秋高气爽的傍晚D.初冬季节的早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水煮黄河景观是由于河面上水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为小水珠,形成一层雾气笼罩水面,是在特殊条件下才出现的”,其本质就是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小水珠的现象。日出前后气温较低,利于水汽凝结,因此最可能出现在初冬季节的早晨,D正确。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水汽较少,盛夏季节气温较高,不利于凝结成小水珠,A、B、C错误。故选D。21.2015年2月11日,人类向太空发射了一枚人造天体。该人造天体定位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连线上。如图为该人造天体的空间位置示意图。对该人造天体运行特征及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绕地球运行,可观测地球上的极光现象B.绕太阳运行,一定提前获知宇宙射线强度C.绕地球运行,一定监测到太阳黑子数量变化的周期D.绕太阳运行,可拍到水星和金星从日面经过的照片【答案】D【解析】题意表明,该人造天体定位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连线上,要保证该人造天体始终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该人造天体只能与地球以同一角速度绕太阳运行,不可能绕地球运行,因此A、C错误;宇宙射线来自四面八方,该人造天体对大致来自太阳方向的宇宙射线可以比地表提前获知,但对来自该人造天体与地球连线的侧面或延长线方向的宇宙射线不会提前感知,B错误;由于水星和金星公转轨道位于该人造天体绕日运行轨道与太阳之间,因此可拍到水星和金星从日面经过的照片,D正确。故选D。22.地球各圈层中()A.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D.岩石圈包含着整个地壳及上地幔,厚度不均【答案】A【解析】水圈是地球表层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水体构成,各水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相连,但有的地方水量大,有的地方水量小,具有连续但不规则的特征,A正确。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有的区域大气湿润,有的区域大气干燥;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有的区域大气污染较重,有的区域大气洁净,B错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C错误。岩石圈包含着整个地壳及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项部,D错误。23.读某地地震波速随深度的变化图,该地的莫霍面大约位于()A.5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2900千米【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面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在莫霍面以上地震波速变化不大,在莫霍面以下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大而有明显增加。读图可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5千米处明显出现向下加速的现象,说明附近及更深的地层物质组成发生变化,与莫霍面附近地震波速变化特征相同,因此该处应为莫霍面,其深度约5千米,A正确;读图可知,地震波在地下17千米和33千米处传播速度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不可能是莫霍界面所在位置,B、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面平均深度为17千米,不可能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2900千米处有古登堡面,D错误。故选A。24.2018年7月30日在挪威班纳克(70°N,24°E)测到32摄氏度的高温,引起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北极熊生存环境的担忧。全球变暖以来,北极地区气温上升的速度明显更快,是其它的地区的2.5倍,这种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粗实线为7月多年平均10℃等温线。下列关于“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A.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气温上升B.纬度高,极昼时间长,太阳辐射收入多C.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太阳辐射收入多D.冰雪消融后,下垫面反射率下降,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答案】D【解析】北极周边人口稀少,且没有具体材料说明周边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是否剧增,A错;北极极昼现象自古就存在,但是气温近些年升高速度加快,故这种变化发生和极昼关系小,且北极晴天时,北极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量小,获得热量少,BC错;冰雪消融后,下垫面反射率下降,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显著增多,加剧了区域气温的升高,D正确,故选D。25.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A.B.C.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晴朗的白天和晴朗的夜晚这样的天昼夜温差是最大的,晴朗的白天空中的云量比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多,地面以及近地面的气温就比较高,而夜晚晴朗无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比较弱,地面的热量损失就比较严重,那么夜晚的温度就比较低。读图可知在ABCD四幅图中,C图的白天是晴朗的,夜晚也是晴朗的,因此可知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C图,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二、综合题(2道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地貌的一种,常分布于高纬度沿海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岸是世界上峡湾地貌最为典型的分布区域。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形及峡湾形成过程示意图。(1)描述峡湾地貌的景观特点。(2)结合图示说明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3)分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有利于峡湾地貌形成的环境特点。【答案】(1)轮廓(海岸线)曲折破碎,锯齿状;两侧岸壁高直、陡峭,谷底宽;海水深度大。(2)冰川作用前,由河流切割成V型谷;冰川作用时,随着冰川不断下滑,对河谷进行巨大的侵蚀作用;侵蚀后形成冰川侵蚀地貌(U型谷、刃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深入海洋的U型槽谷底部,形成了锯齿状海岸线的“峡湾地貌”。(3)纬度高,气温低;沿海地区,冰川分布的海拔低;有与海岸线平行的海岸山脉,地形有坡度,利于冰川利用重力下滑形成冰川侵蚀地貌(U型谷、刃脊);北大西洋暖流利于大西洋海水源源不断进入谷底。【解析】本题以峡湾地貌为背景材料,考查外力作用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峡湾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由于冰川硬度大,侵蚀作用强烈,导致海岸线曲折,较为破碎,在冰川的强大侵蚀作用下,峡湾两侧崖壁陡峭笔直,谷底较宽,横切面呈“U”形。(2)根据四个阶段可知,在冰川作用侵蚀前,该地受河流的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该地被切割成V型谷;在冰川作用时,随着冰川不断下滑和抛蚀,对河谷进行巨大的侵蚀作用,侵蚀后形成U型谷、刃脊;受重力作用冰川侵蚀物到达底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曾经被冰川侵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6 Review(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一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25年幼儿园食堂工作计划
- 风电场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小学教研工作计划
- 2025年质检部工作计划
- 2025幼儿园大班段教研计划
- 202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报告
- 长途货物运输合同三篇
- 2025年幼儿园健康教育计划例文
- 2025年学校安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 皮下注射抗凝剂相关知识试题
- 沛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批稿
- DB44∕T 2149-2018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 肝移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 商业定价表(含各商铺价格测算销售回款)
- 【化学】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试题
- 单位工程质量控制程序流程图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期课程纲要
- 化学工业有毒有害作业工种范围表
- 洼田饮水试验
- 定置定位管理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