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讲义_第1页
设计心理学讲义_第2页
设计心理学讲义_第3页
设计心理学讲义_第4页
设计心理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心理学》的讲义。

科学的心理学

本堂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1:了解设计艺术的含义2:了解设计心理学的性质

3:了解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设计艺术的含义

1、设计的定义

“设计”一词可以作为动词和名词两种理解。从动词的意义来理解,设计是指人类对事物规划、构想、研究的活动和过程;从名词的意义来理解,设计是人类对事物构想、研究的结果或成果,是设计的“物化”。因此,研究设计和认识设计就应该包含“过程”和“结果”这两层含义:

设计的过程,即设计的来源,设计的形成、发展的运动过程及其设计方法论等问题;。

设计的结果,即设计的性质,不同设计的区别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过程”是“描述性”的。即对设计发生、发展、完成的过程的研究,解决“怎样设计”(HOW)的问题,其中涉及诸如方法论、设计程序和创造性思维等问题;“结果”是涉及“规范性”的,即对设计的社会、经济、文化关系的研究,解决“设计应该怎样”(WHY)的问题,即设计的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判断等问题。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体系。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而工业设计的定义问题一直由于它的复杂性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从各种定义中看到各种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条件、工艺手段、视觉、心理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等新内容,使之具有新的品质和规格和价值,这叫工业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当工业设计师对产品包装、宣传、展示、市场研究和开发与预测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的能力时,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第11次年会公布)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了解:

我们所要设计的对象——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不是手工艺产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认识。

我们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要求训练的技能——材料、结构、机械、工艺、审美、心理、市场、管理等

我们所要出事的工作——产品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展示、市场研究和产品开发、管理等。

设计是从客观现实向未来可能富有想象力的跨越。

设计是拿出使人满意的产品。

设计是围绕目标的问题求解活动。

设计是表达一种精粹信念的活动。

设计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合理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设计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创造新的、有用的事物。

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通过上面的各种定义和描述,我们得到的是模糊的设计,而设计的模糊性也正是设计的神奇之处。我们对于设计的理解,也就从设计的广义的描述,当然也就有脱离一般设计务实概念的一些成分,但不管怎样,设计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设计的主题——人,设计的对象——物,以及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哲学既包含客观知识也包含主观精神,因而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2、设计的过程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设计师为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而进行思考、计划、设计和规划创造的过程。纵贯设计过程的主线是“围绕目标的问题求解”。设计的过程的起点是定义问题,如何定义问题将决定设计是如何展开的。设计的问题是实际的,但又是没有固定结论的,有多种可以选择的解决方式。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搜索、构思备选方案的过程。同时他又是一个反复检验、评价、挑选备选方案的过程。因此,严格的说只有一个方案的设计不是完整的设计。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组织化的过程。组织化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设计是按阶段按程序完成和设计需要管理。

二、设计心理学的性质

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性质是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而艺术性与人文性的属性主要反映在研究的对象——设计的性质和研究的概念的抽象上。

科学与艺术的特点与联系

作为设计师,我们经常需要来认清楚许多相关联的问题,就比如说科学与艺术。

1897年,高更在塔希提岛用心血完成了一幅大型作品,他用梦幻的记忆形式,把读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时空延续中。在长达4米半的大幅画面上,从左到右意味着从生命到死亡的历程。树木、花草、果实,一切植物象征着时间的飞逝和人生命的消失。这幅画的标题也与众不同,它实际上是三个震撼人心灵的发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WhereDoWeComeFrom?WhatAreWe?WhereAreWeGoing?)。作为一名艺术家,高更生前和科学家没有什么交往。他可能根本就没想过,他的发问其实是科学界公认的最基本、最有意义、最值得研究的问题。高更的话若转换成科学表述即是:宇宙是怎样起源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人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的未来会怎样?

上述的每个问题当中,又蕴含着无数更小的谜团。如“人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就可以细分为:语言是怎样产生、进化的?记忆、再现的机理是什么?人为什么有求知的欲望、审美的需求?等等。

而这一切正是我们需要探讨和去深思的问题,但终究还是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是能够去定性的或者描绘性的试图给出解答:科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他们相互依存地诞生了,人们把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生存物质索取的方法叫科学,把支配这种活动的意识和意识表现的非物质现象叫文化艺术。科学发明不断地改善着人类的生存面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分化中展现出其独特地鲜明个性,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激发了人们对希望、幸福的向往和对生存的不断进取。表面看,科学与艺术都具有各自的作用和面貌,我们往往把他们分成两个领域,即上层建筑和物质领域,其实他们的内在本质是一致和统一的。因为一切因生命的诞生、发展而衍生的发展都脱离不了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和生命自身的基本物质组织结构,人们的一切活动和表现都在此基础上显现,因此科学、艺术的本质是统一和一致的。在一定的时间里,各学科都会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他象物种变异一样,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条件作用下,会产生新的物种,他们必然由单一的种类向综合多种类发展,这正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科学、艺术的发展,人类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全新的思想意识、物质条件,督促着人们向新的方向发展,在当今如此庞大、繁杂的学科种类中,各学科都将不断相互交融、合并而得以新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作为人类发展的两大基础领域,也必然在新的发展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当今,科学、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关键阶段,他将以现代科技、现代思维作用下的全新面貌而呈现于世。一个有别于以往形式的全新的形式、全新的面貌将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看到,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的今天,生物工程、纳米技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开辟出了全新的领域,她显示出正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新的时代的到来。科学与艺术将会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将科学与艺术归纳一下:

或长期或短暂地影响着人的心理现象的发展变化。人脑只是反映者,它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就是具有反映作用,是产生人心理的器官。如果只有反映者,没有被反映者,人类的心理现象仍然无从产生。也就是说,单单具有了人脑这方面的物质基础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才可能产生人类的心理现象。例如,婴儿出生以后,就基本具备人的生理基础条件,但是如果他从很小就脱离开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在野兽窝里长大,他就只能具有人的形体,而不可能具有人的心理。到目前为止,从野兽窝里救出的孩子有记载的就有30多个,其中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城西南山里,发现狼孩的记载比较详细。当地人在山里发现一小群狼,其中有三只大狼,两只小狼,还有两个外貌像人的“怪物”,当地人称他们为“森林之神”。美籍传教士辛格组织人捕获了这两个“人形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女孩,大的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辛格把她们抚养在孤儿院里,想尽力帮助她们恢复人性,从而了解她们如何生活的具体历程。但是,辛格没有成功,小女孩不久就死了,大女孩取名叫卡玛拉,虽然也活到十七八岁,但是始终没有能恢复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和智慧,十七八岁才仅仅具有相当于四岁儿童的智力。因为在她生命的历程中,从出生到七、八岁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隔绝了。可见,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人类的脑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但有了人类的脑而脱离人类的生活实践,同样也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

3、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两类细胞,一是神经胶质细胞,二是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分布在神经细胞周围,它没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但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保护等作用,是神经系统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神经细胞的活动来实现的,因而,通常把神经细胞也称为神经元。

3.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是具有胞体和突起的特殊类型的细胞,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营养中心,具有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功能。树突是从细胞体周围发出的分支,短而密,呈树枝状,其功能为接受神经冲动(由刺激引起而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电位活动),再将冲动传至细胞体。树突分支多,可以扩大接受面积,得到更多的信息。轴突是从细胞体发出的一根较长的分支,它是圆柱形的细长突起,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轴突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可将冲动传递给另一神经元或所支配的细胞上。各种神经元轴突粗细长短均不相同,一般较粗的轴突传导速度较快,反之较慢。轴突的周围包以髓鞘,具有绝缘作用,可防止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以保证传导的准确性,是个体行为分化的重要物质条件。从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和轴突,通常也称为神经纤维。按照神经元与其邻近其他神经元的距离而定,神经纤维的长短不一。在脑中的神经元密集,其神经纤维甚短,长度仅及几千分之一厘米,下肢部位的神经元稀疏,其纤维长度长达61厘米~91厘米。根据不同的标准,神经元可分为多种类型。按照神经元的功能,把神经元可分为:(1)感觉神经元,也叫传入神经元,它们接受刺激并将之转变为神经冲动,再将冲动传至中枢神经(脊髓和脑)。(2)运动神经元,也叫传出神经元,它们将中枢发出的冲动传导到效应器(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3)联络神经元,也叫中间神经元,是介于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

3.2、神经兴奋及其传导

(1)

神经兴奋

兴奋是神经以及肌肉、腺体等组织的一种重要特性。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较安静的状态转为较活动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神经兴奋。神经兴奋表现为一系列可逆的电位变化(可恢复至原来状态)。这种电位变化与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及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关

(2)

神经兴奋的传导

当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受刺激的局部就出现电位变化,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但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极化状态,即膜内为负膜外为正。这样,膜内外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都存在电位差,于是已兴奋的神经段与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使邻近未兴奋段的神经膜内电位升高而膜外电位降低,即产生去极化。这种作用反复进行下去,就使兴奋很快传遍整个神经纤维。这就是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兴奋的传导也叫电传导,是生物电的传导,它与一般的电流传导不同。神经兴奋传导的最大速度不过每秒120米,慢的每秒只有几米,电流传导速度每秒可达30万公里。神经兴奋传导具有如下特点:(1)遵守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神经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全”,刺激达不到一定强度则不反应——“无”。(2)兴奋在单个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在神经系统内是单向传导。(3)神经纤维具有相对不疲劳性,以每秒50次~100次的连续电刺激作用于神经9小时~12小时,神经纤维仍然保持传导能力。(4)多条神经纤维同时传导不同兴奋,可互不干扰,具有绝缘性,这对准确传递信息意义重大。

3.3、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但单个神经元并不能单独完成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而是由许多神经元共同完成的。由于各神经元之间没有细胞质相连,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是靠彼此接触,即通过一个神经元的突起或胞体与另一个神经元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的传递,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就称为突触。其联系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有三类: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近年来又发现了其他类型的突触,如树突——树突型、树突——胞体型、树突——轴突型、胞体——树突型、胞体——轴突型、胞体——胞体型。由此可见,一个神经元可以以突触的形式与许多神经元发生联系,影响许多神经元的活动,也可接受许多神经元的影响,因此,突触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部位。

3.4、神经网络

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杂的神经网络,从而保证实现对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的功能。具体来说,神经网络的基本联系方式主要有三种:(1)辐射式。(2)聚合式。(3)环式。

3.5、周围神经系统

人体内的神经元数目极其庞大,它们通过突触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即神经系统。由于结构和机能的不同,通常把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3.6、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与脑。脊髓位于脊柱管内,脑位于颅腔内,两者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和第一颈神经的最上端为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的神经组织,呈灰色,称为灰质;由神经元的神经纤维(轴突)聚集而成的神经组织,呈白色,称为白质。灰质和白质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基础。

4、

脑的结构与功能

4.1脑的结构

(1)

大脑的外部结构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半球呈卵形,其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

(2)大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内部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的髓质,其中埋藏着一些灰质核团即基底神经节。髓质内的神经纤维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半球之间以及皮质和皮质下组织间的联系。其中特别重要的联系纤维结构有胼胝体和内囊。胼胝体在脑半球底部,主要传递两半球之间的信息,对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有重要作用。内囊是大脑皮质与下级中枢信息联系的“交通要道”。在大脑内侧面深处的边缘,还有一些结构,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位置并不十分确定,一般认为包括由扣带回、海马回和海马钩形成的边缘叶及其附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如丘脑、下丘脑、杏仁核、中脑背侧等在内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内分泌、性、摄食、学习、记忆、情绪等活动。

4.2脑的功能

大脑皮质是统一调节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最高神经中枢。它的不同区域的功能有所不同,按照功能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

(1)

感觉区

皮质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感觉区接受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2)

运动区

皮质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区,其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调节身体的姿势、位置及身体各部的运动。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支配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而与头面部运动的关系是双侧的、正置的,身体不同部位在运动区所占面积的大小不决定于各部位的实际大小,而取决于它们动作的精细复杂程度。如手指在运动区就占了很大面积。

(3)

语言区

大脑皮质内主管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称为语言区或语言中枢。对一般人来说,语言区主要位于大脑左半球,由左半球较广泛的区域组成。

(4)

联合区

人类大脑皮质除了有上述明显不同的功能区外,还有范围更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即皮质联合区。联合区是大脑皮质上发展较晚的区,它和各种高级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

4.3左右半脑的功能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在正常情况下是协同活动的,进入任何一侧半球的信息都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而作出统一的反应。大量研究表明,大脑左右半球不仅在解剖结构上不完全一样,而且在语言活动及有关的高级心理活动方面表现出明显偏于一侧的现象。概而言之,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既有相互配合的统一性,又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在高级心理活动方面一侧半球起着另一侧半球所起不到的“优势”作用。这就是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也叫单侧化、一侧化。从目前研究的资料来看,这种不对称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语言不对称性:左半球占有显著的单侧化优势。

信息加工不对称:

情绪方面不对称:右脑半球在情绪的识别、表达和有关行为的控制上具有优势,右脑与消极情绪、左脑与积极情绪的调节处理有关,右脑控制着整个情绪的基调。

4.4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

生物电是指细胞、组织在有效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它可以沿着神经纤维不断传播。大脑皮质的电活动可以通过脑电仪进行记录。把引导电极安置在颅骨外头皮表面所记录到的皮质自发电位活动的图形,称为脑电图(EEG)。记录的波形变化可作为研究脑电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客观指标。脑电活动很不规则,依据频率和振幅的不同,可把脑电活动的基本波形分为四种:α、β、θ和δ波,四种波形各自都代表一定的生理心理意义:

1.

α波。频率8—13次/秒,振幅20微伏——100微伏。它是大脑皮质处于清醒、安静、闭目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频率比较稳定,波幅呈现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规律性变化。当人睁眼、思考问题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出现快波,称为α波阻断。当再闭目安静时α波又重新出现。

2.

β波。频率14—30次/秒,振幅5微伏—20微伏。它是大脑皮质兴奋的表现。人在安静闭目时只在额叶出现此波。若睁眼视物、思考问题、突然听到声响时,都会在皮质其他区域引发β波。β波是一种细小的不规则的较快的波形,节律愈高,表示脑细胞兴奋性愈强,皮质活动的兴奋性愈强。

3.

θ波。频率4—7次/秒,振幅100微伏—150微伏。它是大脑皮质抑制的表现。幼儿一般常出现此波。成人在困倦、失望、受挫等情绪刺激时,都会出现θ波。

4.

δ波。频率1—3.5次/秒,振幅20微伏—200微伏。它是大脑皮质抑制的表现。正常成人只有在睡眠时才出现此波,在极度疲劳、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也可出现δ波。当脑电图中高振幅的慢波消失而代之以低振幅的快波时,表明大脑皮质兴奋过程的增强,相反,则表明抑制过程的增强。

可见,神经系统对机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调节作用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各器官活动,另一条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各器官的活动,神经—体液调节也是生理、心理活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调节方式。所以,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神经生理基础。

二、感觉和知觉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人们是如何看,如何听,如何知道冰和火哪一个更凉,甘蔗和柠檬哪一个更甜等,这些问题在心理学中都属于感知觉的范畴。对于那些不能准确地解释人们在缺乏基本知识时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对某些信息做出反应,但同时又对行为的起因很感兴趣的心理学家而言,感知觉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论题,研究这一心理过程,科学地解释物理刺激如何转化为个人的感知经验,对于探讨更高层次的心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1、概念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活动,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是人认识事物的开端和知识的源泉。人们通过感觉认识客观刺激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身内部的各种状态,从而有可能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行正常的生活。其次,感觉是一切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保证机体与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人们的正常生活,离不开感觉提供的各种信息和资料,适度的信息获取是进行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的必要条件。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2、感觉与知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感觉和知觉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如相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感觉,但却会引起不同的知觉。(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生理基础,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经验均能产生,经验可使感受性更加敏锐,但知觉的产生离不开经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点。

联系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合称为感知觉。在心理学中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讨论。

错觉

知觉还有一种特殊的形态叫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在外界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主观歪曲的知觉;幻觉则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下产生的虚幻的知觉。错觉是由物理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多种因素引起,其中知觉具体事物时受到同时并存的其他刺激的干扰是形成错觉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人的主观因素(经验、情绪、年龄和性别等)的重要影响。错觉在各种感觉中都可找到,其中以视错觉表现的最为明显。

3、感觉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感觉的特点在人机工程学里面大家将会进一步的学习,着、我就着重讲解一下他的变化规律:

感觉适应性

感觉适应(sensoryadaption)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它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是嗅觉适应的表现。在实际生活中,感觉适应是利弊兼具的一种心理现象。一方面,感觉适应可以使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降低,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减少身心负担,如个体在喧闹的场所可以排除噪音干扰专心看书;另一方面,由于对刺激敏锐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警惕性的丧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在化学工厂工作的人由于长期接触有害化学品而中毒。

感觉对比性

感觉对比(sensorycontrast)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变化,马赫带现象就是同时对比的一个突出例子。所谓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更黑的现象,如图3-2所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对方向上行发放神经冲动的侧抑制所造成的。在下图中,当人同时看明暗相间的区域时,明亮区域对感受细胞的刺激比黑暗区域的刺激强得多,明亮区域的强刺激会抑制与黑暗区域相对应的感受细胞的反应,这就加强了对明暗交界处的反应差别,形成强烈的对比。继时对比是指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性变化,如先吃苦药后吃糖觉得糖特别甜就是继时对比的结果。

感觉后象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像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像(sensoryafterimage)。感觉后像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负后像的性质则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例如目不转睛的注视白色荧光灯一段时间后,闭上眼睛,感觉灯还在眼前亮着,这是正后像;如果将视线转向一面白墙,就会感到有一个黑色灯的形象,这是负后像。

感觉的空间积累与空间融合

感觉的空间积累是指感受器不同的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例如,用一定温度的刺激作用于皮肤表面,作用的面积越大,则温度感觉越强烈,而刺激强度(温度)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这就是感觉空间积累的结果。

感觉的空间融合是指感受器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像的现象。例如黄色的光与蓝色的光混合时我们看到的是白色的光。

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sensoryinteracti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由于人接受环境的信息常常是多通道同时进行,因此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时常发生。例如,微光刺激可提高听觉的感受性,而强光刺激则会降低听觉的感受性。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联觉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的形式很多,其中以颜色感觉的联觉最为突出。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如红、橙、黄等有温暖感(称暖色),而蓝、青、紫则会有寒冷感(称冷色)。色觉还可以引起轻重感,如室内家具如果使用浅色系的颜色就会给人轻巧的感觉。

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sensorycompensation)是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进行补偿的现象。例如盲人的听、触觉特别灵敏以补偿缺失的视觉能力。

4、知觉的特点与规律

选择性

在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反应,而只能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优先选择其中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无意识地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其产生鲜明而清晰的知觉映象。人对外来信息进行优先选择而作出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过程就是优先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知觉之所以具有选择性,是由于人的意识有选择性。客观上讲,人在同一时刻所面临的种种刺激并无轻重缓急之分,但是人在主观上会把意识指向某种刺激。一旦意识指向某种事物时,这种事物便会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例如,学生上课时将老师的讲课作为知觉对象,而将其它无关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但是知觉过程中的对象和背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意识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

除了依赖于以上物理特性之外,知觉选择性还与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任务、以往的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曾有心理学家(Bruner&Goodman)以分别出身于贫富家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