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原卷版)_第1页
2.《烛之武退秦师》(原卷版)_第2页
2.《烛之武退秦师》(原卷版)_第3页
2.《烛之武退秦师》(原卷版)_第4页
2.《烛之武退秦师》(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语言素养目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思维素养目标: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3.文化素养目标: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4.审美素养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等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把握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一、解题烛之武,郑国的大夫。“之”介于姓和名之间的语助词。退:使……撤退。秦师:秦军资料卡【知识链接】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古代姓名的由来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虞舜夏商周姬姚姜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鲁韩赵魏秦楚宋卫地名:东郭南宫西门欧阳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司徒帅尉职务:巫乐陶屠卜施商4.以动植物为姓——牛马龙熊(可能是氏族图腾)杨柳5.以数字为姓——伍陆万6.少数民族的姓——金翦萨慕容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资料卡: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三、左丘明介绍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推行儒家思想,反映人民的利益要求。孔子、司马迁尊为“君子”。四、故事背景(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式:)。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在夜晚)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答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一说表修饰)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得分点:是、判断句)。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夜(在夜晚)缒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得分点:鄙、远)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力量相对就削弱了。得分点:厚、薄)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取独)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并列,不译。一说表转折)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得分点:厌、宾语前置句)既东(在东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希望)君图(考虑)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⑦jué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二)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三)省略句1.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2.省宾语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六、固定句式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七、文化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史记》。《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4、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用“寡人”,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此自称。5、古代指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是“执事”。6、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是“子”。7、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朋友之间的敬称。8、古代通称诸侯的封地或者泛指一般城镇的是“邑”。一、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研读第三段,总结分析,烛之武退秦一共分几步。1.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第一步:主动示弱,以退为进坦白现状,首句便采取示弱的态度,放低了自己的姿态。【追问】该使用何种语气呢?【明确】声调低沉,语气很弱。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二步:以弊晓之,动摇秦君指出把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是一件很难的事。而晋国离郑国很近,让秦伯意识到如果郑国灭亡,晋国会第一个获利。【追问】此时秦伯心理活动是?你能以秦伯的口吻表演出来吗?【预设】小子言之有理,寡人需更虑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第三步:以利动之,诱惑秦君趁秦伯内心动摇之际,立刻提出有利建议,更加打动秦君。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第四步:回顾历史,挑拨秦晋开始翻过去的旧帐,指出晋国曾经“朝济而夕设版焉”,“赐”字在不经意间将秦伯的地位抬得很高。烛之武此时意在点醒秦伯——秦利受损,晋国得利。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第五步:预测未来,慑退秦君连续两个疑问句将秦伯最在意的事情点出——阙秦利晋。晋文公和秦穆公都曾位列春秋五霸,都有着强烈的扩张领土的意愿,所以秦国肯定不允许晋国更强大。而“取”字中所带有强烈的残酷战争的性质,也会给秦伯带来心理不适。“【追问】此时烛之武的语气是?秦伯的心理活动是?【明确】烛之武语气应比之前显得激昂,更加义愤填膺,站在秦伯的角度指责并推测晋国的行为。秦伯则“悦,与郑人盟”。二、1.烛之武能劝退秦师的最关键的一点是?【明确】烛之武使秦伯明白现在亡郑,对秦是小利,但若增强了晋国的国力,对秦来说则是大弊。秦伯看清了秦晋关系的本质——表面上是利益同盟,实际上却是利害冲突关系。对秦伯来说,分享胜利之果是一种利益驱动,但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伤害是一种更深层的利益驱动。秦伯看到了当下灭郑的另一侧面:助长晋国的野心,给秦国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2.晋文公为何不愿向秦军进攻?【明确】“子犯请击之”应该也是晋国大部分人的想法。但晋文公却以三个词“不仁、不知、不武”选择退兵。【追问】晋文公退兵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明确】晋侯邀秦伯合攻郑国,不料秦伯背弃了秦晋同盟。从道义的角度看,秦伯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子犯请求晋侯攻击秦军,也有其合理性。但是,晋侯立场鲜明地否定了子犯的提议:“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就眼下形势来讲,虽然晋国国力强盛,但晋侯审时度势,知道他没有足够的实力,承担攻击秦国或郑国的后果。且就同盟关系来讲,晋侯知道,一旦晋国攻秦就是直接与秦国撕破脸,晋国将腹背受敌:一面是眼前的秦兵,一面是郑国的军队和在郑国戍守的秦军。如果晋国不出兵,秦国也没有理由向晋国宣战,一来秦国已经违背盟约,理亏在先,师出无名,二来秦国也不想与晋国彻底决裂,承担两败俱伤的后果。因此晋侯说:“失其所与,不知。”同盟虽名存实亡,毕竟还有同盟这块“遮羞布”,留有回旋的余地。如果攻击秦军,打破了当下的利益均衡,以乱易整,是不符合晋国的国家利益的。三、1、古人依据“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称赞晋文公有礼,就连司马迁也说“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孔子认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面对这样的分歧,你更加同意谁的看法?【明确】赞同孔子。第一,晋文公不够仁义。晋文公约着秦穆公一起攻打郑国,表面上是利益分享,是知恩图报,但看看课本插图中两国排兵布阵的情况,就应该怀疑晋文公还是心怀鬼胎的。如果真的对秦仁义,那就不应该让秦军驻扎在郑的东北氾南,而自己驻扎在函陵。晋军驻扎函陵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军队紧靠自己的国家,而秦军却要远离国家,越过周和晋,长途跋涉到氾南。晋文公要是真仁义,就应该“晋军氾南,秦军函陵”。第二,晋文公说“以乱易整,不武”,就是说与秦国开战不符合武德,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其实一旦开战,晋国面临的可能是秦郑盟军的共同打击,甚至会腹背受敌,晋文公还不至于傻到将自己置于险境当中。另外,“武”为止戈,晋国却在发动战争,哪有武德可言?赞同司马迁。晋文公作为一国之主,首先就应当考虑的是本国利益,为本国人民谋幸福,就是明君。2、回到最开头的问题,秦晋围郑,真的是因为“以其无礼于晋”吗?【明确】我认为不是。围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流浪到郑国时,郑国没有对他以礼相待;二是“贰于楚”,就是晋楚城濮大战时郑国偷偷帮助了楚国。两者比较一下,后者才是主因。若主因是“无礼于晋”,那么晋文公即位以后就可以攻打郑国,但并没有。且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是急需要通过战争来扩张自己的领土的,“无利于晋”和“贰于楚”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题组A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二)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之卒可十万

可:大约 B.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壁:军营C.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 D.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B.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C.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D.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中的“壮”指壮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由于身量未足,称之“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为“我”。除“寡人”外,一直用作帝王自称的还有“朕”“孤”“不榖”。C.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率兵发动攻击,遭遇失利后退却,孔、费两位将军又出兵攻击,楚军失利,韩信这才乘胜进攻,汉军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D.高祖打算长期定都洛阳,刘敬和张良都劝说高祖进入关中去定都,高祖当天就起驾入关建都。未央宫建成后,高祖在此大宴群臣,欢乐无比。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注]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注: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有三处是正确的。今媪尊长安君之位A而封之B以膏腴之地C多予之D重器F而不及今令有G功于国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贱息,卑贱的儿子,文中是向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相同。B.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文中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C.丈夫,文中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与“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中的“丈夫”相同。D.山陵崩,一种委婉的说法,指帝王的死亡,或指当权者的死亡,文中指赵太后去世。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见到太后之后,触龙先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再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太后怒气稍有缓解。B.触龙借劝谏太后之机,表面上向太后请托让其子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实际上是为其子谋职。C.燕后远嫁后,赵太后从燕赵两国的长远利益考虑,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祈祷,祝告女儿不被送回。D.本文意在告诫为人父母者,爱子女既要考虑当下,又要作长远打算,不可一味庇护,应放手让其建功立业。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22.有效的劝说需要从对方最在意的点入手,结合文章,简析烛之武与触龙劝说成功的根本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武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材料二: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孟明、西乞、白乙以归。文嬴请三帅,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2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北陵A文王之所B辟C风雨也D必死E是F间G余H收尔骨焉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B.“失其所与”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C.“天奉我也”与“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两句中的“奉”字含义相同。D.“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哀”字含义不同。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B.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放低姿态,坦言知亡,然后阐明得失,以利相诱,最后回顾历史,离间秦晋,最终让秦君退兵。C.杞子从郑国出使回来告诉穆公他手握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派军队袭击,可以占领郑国都城。D.孟明等三人被释放后,秦伯在郊外迎接,并没有怪罪三人,他认为不能因为一点小过失掩盖他们的大功劳。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27.宋代吕祖谦曾说“天下之事以利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一、二的事例进行简要分析。题组B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左传》)材料二:触龙说赵太后(节选)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①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褀,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②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节选自《战国策》)【注】①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②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今媪尊长安君A之位B而封之C以膏腴之地D多予之E重器F而不及G今令有功H于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B.用事,指执政、拥有权力,也指起兵、使用武力,文中是第二种意思。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日食饮得无衰乎?4.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①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注】①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②郑伯:指郑文公。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C.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D.夫人,文中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B.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烛之武立刻答应去见秦穆公。C.烛之武见秦穆公,“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情势之危急。D.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没有同意,最终晋军也离开了郑国。8.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说辩艺术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退为进 B.阐明利害 C.婉言提醒 D.威慑恐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10.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C.失其所与,不知

知:知道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C.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13.烛之武因何事见秦君,结果如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B.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位,如文中的“郑伯”的“伯”。C.壮即壮年,古时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其后称为“壮”。D.版本指筑墙的夹板,后也指版筑的工事,设版即修筑防御工事。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并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表明烛之武起初不愿意为郑伯出使秦国劝说秦伯退兵。C.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拜访秦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利害,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D.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不仁”“不知”“不武”,可见《左传》重视“礼”。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7.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在郑国被围的危机时刻,老臣烛之武应许了郑伯的托付,他不顾危险地“,”;之后,又凭精彩的辩词说服了秦伯,使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乙】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①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②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③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节逸自《左传·定公四年》)【注】①复:同“覆”,颠貌。②越:流亡。③建:及,至,赴着。18.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B.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C.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D.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19.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相公的位次高于晋侯。B.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C.壮,壮年。古时男子四十为“壮”。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B.以乱易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C.是寡人之过也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2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运用怎样的策略一步步说服秦君的?请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卜适齐楚狐偃曰夫齐楚道远,不可以困往,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走之易达。”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矣,而欲亲晋。”众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①,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公子弗听。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遂行。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公弗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②,以与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秦伯归女五人,怀赢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赢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十月,晋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辛丑,秦、晋大夫盟于郇。(节选自《国语·晋语》)【注】①象:征兆。②橐鞬:箭囊弓袋。2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晋公子重耳出亡A卜适B齐楚C狐偃D曰E夫齐楚F道远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到。它和《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义用法相同。B.再拜:指拜两次。这和《鸿门宴》中张良所说“再拜献大王足下”的意思一致。C.乘,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文中的“有马二十乘”意思是二十辆车、八十匹马。D.三舍,九十里。古时行军日行三十里则一宿,故三十里为一舍。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重耳在狄国流亡了十二年,狐偃认为这时已经具备了远行的条件,建议到齐国去寻求机会。B.路过五鹿时,农夫拿土块给公子重耳,子犯不以为忤,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是夺得政权的征兆。C.公子重耳到齐国后,贪图安逸,想要老死于齐国,齐姜氏深明大义,极力劝说他马上离开齐国。D.公子重耳到秦国后,秦伯送给他五个婢女,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并护送他渡过黄河回到晋国。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2)秦、晋匹也,何以卑我?27.文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丘明《左传》)2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秦军氾南()

师必退()

夜缒而出()

郑既知亡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

阙秦以利晋()朝济而夕设版焉()

以乱易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9.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其无礼于晋()

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与郑人盟()

夜缒而出()

倚歌而和之()赂秦而力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以其无礼于晋()

越国以鄙远()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邻之厚,君之薄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晋军函陵()

且贰于楚也()3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2.翻译下面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3.烛之武是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3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盟⑤晋军函陵

⑥共其乏困

⑦既东封郑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C.①③⑦/②⑥/④⑤ D.①③⑦/②④/⑤⑥3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爽快地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3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8.试分析郑伯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丘明《左传》)3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

军:驻扎 B.师必退

师:军队C.夜缒而出

缒:绳索 D.郑既知亡矣

亡:灭4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B.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却,连词C.何厌之有

之:他,代词D.与郑人盟

与:跟,介词4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遮挡他,这是不仁义的。B.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C.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蒙蔽他,这是不仁义的。D.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选自《淮南子·人间训》)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晋侯和留侯中的侯都是爵位。B.“然郑亡”与“亡去不义”(《鸿门宴》)中的“亡”字含义不同。C.“乃见韩、魏之君”与“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见”字含义相同。D.“人孰知之者乎”与“孰能为之大”(《侍坐》)中的“孰”字含义相同。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4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47.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高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材料二: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①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②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注】①行李:出使的人,使者。②版:指版筑的工事。4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东封A郑B又欲C肆其D西封E若不F阙秦G将焉取之?4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岂直五百里哉

直:值得B.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C.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D.阙秦以利晋

阙:损害50.下列对画线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长跪,古人席地而坐,文中长跪就是把腰挺直,以示怒意。C.秦伯,春秋有公、侯、伯、子、男爵位,据功劳大小分封。D.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塑造的人物都是勇敢、机智、善辩、爱国的谋士。B.两篇文章都只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对话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C.唐雎善于抓住对方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不辱使命。D.烛之武以“利”攻心理,以“害”析形势,以“史”施离间,能言善辩,有勇有谋。5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2)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