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夯实基础)_第1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夯实基础)_第2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夯实基础)_第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夯实基础)_第4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分层检测(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夯实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测试(夯实基础)1、陈旭麓认为:“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材料中爱国知识分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A.学习西方的器物

B.学习西方的制度

C.学习西方的思想

D.学习西方的文化2、林则徐面对“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熟悉)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的现实,所做的努力是()A.编译西方图书 B.撰写《海国图志》 C.给道光帝上书 D.呼吁派遣留学生3、《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创深痛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夷务”在内容上侧重于西方政治制度B.“重大变化”说明对西方有了全面认识C.“创深痛巨”是指甲午战争带来的创伤D.“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主要内容5、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延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镑之风息……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6、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7、“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此“模式”( )有利于引进西方科技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8、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9、“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自强、自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这批新词汇开始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C.洋务运动时期 D.维新变法时期10、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革.主张中西文化可以且应当交融会通。该思想(

)A.产生的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B.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本质相同

C.指导下的最成功的实践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D.—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11、“共和制不过是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因此,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A.进行维新变法

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

D.掀起新文化运动12、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13、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重大事件统计数据。由此可以看出该杂志(

)历史事件提及次数辛亥革命47袁世凯称帝133世界大战448十月革命287巴黎和会87五四运动45A.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演变

B.宣传主题是马克思主义

C.成为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

D.关注中国社会生活变迁14、1915—1918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的遗毒根深蒂固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15、“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推崇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6、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人到制度层面

B.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觉醒

C.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17、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李大钊的是(

)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8、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材料二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鸣呼!予与魏,各生异城,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发展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材料三《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竞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摘编自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演论》风靡中国的原因及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思想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0、材料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的几年,一直在为变法做着准备,他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全国议论时政,宣扬变法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指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写了《应诏统筹全局折),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吁请光绪帝决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定国是诏》,表示变法决心,一场短暂的改革开始了。虽然光绪帝所表现出来的足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态势,但其实“百日维新”并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康有为政治主张中“设立国会”“制定宪法”等主张根本没有放在光绪皇帝心中,皇帝只是想通过变法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压制朝中和自己作对的大臣。所以在这103天的变法中,所实施的只是文化、经济、军事上的措施。就连这些措施都不被守旧派所接受。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摘编自童超《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百日维新”得以实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的作用。21、材料在陈独秀看来,西方民族是理性的民族,而东方民族是感性的民族。因此他视西方文化为先进的现代文化,视东方文化为落后的古代文化。陈独秀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首先是“气候土地”条件决定的。他曾说:“孔子的学说思想所以发生在中国也决非偶然之事,乃是中国的土地气候造成中国的产业状况,中国的产业状况造成中国的社会组织,中国的社会组织造成孔子以前及孔子的伦理观念。”在他眼里,东方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代表世界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文化;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就是落后与先进的矛盾,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由于地理和历史演进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性。陈独秀认为,积极、进取、好斗、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精神是西方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东方文化的民族性则是无为、庸俗、守旧和不思进取。他认为,东方民族虽然强调家庭为重,却普遍缺乏公共心,因而整个民族缺乏组织力;而西方民族虽然强调个人主义,但是他们有维护国家利益的公共心,因而西方国家在关键时候有组织力,不像中国人这样涣散。——摘编自郑丽平《陈独秀的东西文化观评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的新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等器物.故选A项;学习西方的制度最早是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排除B项: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排除C、D项。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査近代中国的恐想解放潮流。A,C两项都是林则徐的行为,但结合题意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林则徐为解决沿海文武官员不熟悉西方风土人情而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海国图志》的影响。《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即促进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认识和学习西方,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滹是开明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行为本质上仍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C项;从鸦片战争到清朝灭亡,中国一直是封建专制制度,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排除D项。4答案及解析: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开眼看世界的思潮。林则徐眼中的“夷务”在内容上侧重西方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故A项错误;林则徐时不能说对西方有了全面的认识,故B项错误;“创深痛巨”指的是第一次鴉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重创,故C项错误;据材料“‘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可知,“夷务”成为经世之学的主要内容,故D项正确。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由材料可知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稳固清朝统治,体现“中体西用”思想,项体现“中体西用”思想,与材料相符,故选项;项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项体现了对科学的推崇,强调科学的重要性,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内容.项是对民主共和体制的追求,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排除、、项。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这次科举考试的命题是关于教育领域的,体现出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等体现出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B项正确。A、C两项的结论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的结论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排除。7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主张有利于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故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故B项错误;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而非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是以不改变封建制度为前提的,故D项错误。8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思想。“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可知郑观应主张设立议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故A项错误,C项正确;“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康有为的理论,故B项错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向往不是顽固派能接受的,故D项错误。9答案及解析: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时空观念考査维新思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自强、自立”是相对于民族危机而言,适存、进化、适之、竞存、演存、演生与维新派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的主张相关,故D项正确;鴉片战争时期是“开眼看世界”,因此尚未达到题干中维新思想的高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自强、自立”可知是对外的口号而太平天国反对的是清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适存、进化”与《天演论》的主张相符,《天演论》于1897年刊出,提倡改革政治制度,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不符,故C项错谈。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康有为维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甲午中曰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排除A项:洋务派的主张以不改变封建制度为前提.与材料中用“西学对制度进行变革”不符.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推动下的成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助传统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见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故D项正确。1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表明是在民国建立之后,“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D。1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13答案及解析: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青年》的特点。由材料中提及次数比较多的“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袁世凯称帝”可知《新青年》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青年》关注的重大事件而非具体思想内容,故B项错误;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申报》,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近代重大事件而非社会生活的变迁,故D项错误。1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并不代表尊孔复古,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文化的绝对否定倾向,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合理性,并非封建礼教的遗毒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伴随着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推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得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并非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故D项错误。15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看,陈独秀认为,促使社会焕然一新的只有两件事——人权和进化论,这里的人权指的是西方民主思想,进化论代指西方的科学。故选B。A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明显错误,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项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内容。1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材料“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可以看出,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事实.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是新文化运动,它唤起了青年人的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标志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的是戊戌变法.与材料时代不符.排除A项;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应该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C项错误;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是新三民主义.应该是20世纪第三个十年里的事情.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7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是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和学说文章,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文章,故B、C和D排除。18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礼教,可排除B、D项。19答案及解析:答案:1.不同命运:在中国受到排斥,在日本受到追捧.原因:中国:士人追逐功名,轻视科技读物;天朝大国的心态;封建生产方式的制约。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改革潮流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出现:维新思想家的推动。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剧;西方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爱国知识分子的宣传:《天演论》让国人重新认识了世界。影响:推动了思想启蒙;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3.认识: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助推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思潮的传播。解析:1.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潮流。不同命运:恨据“《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刷教仅有千册左右“海国图志在日衣被大量翻印”得出在中国受到排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