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十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十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十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十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1.1920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普遍劳动义务制》的法令,不仅让劳动义务制具有法律效力,还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管理义务劳动。这一法令()A.旨在强化强制劳动 B.有利于有效配置人力资源C.脱离客观现实需要 D.致力于改变劳动力的结构2.1921年,苏俄无产阶级文化派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如:“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里)恐怖包围了清廉洁白,重新逃避到饥饿和痛苦。”由此可知,当时苏俄()A.党内对发展道路尚未达成共识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得民心C.经济改革缺乏相应制度的保障 D.存在对社会主义教条化认识3.下表是1931-193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值统计表。表格数据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注:1932年以后的进出口值不包括东北A.进出口贸易结构发生改变 B.民族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C.经济发展受经济危机冲击 D.国民政府财力与实力增强4.下表是美国1925—1937年零售市场出售的食物指数表(每人每年消费量)。1934—1937年消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5—19291930—19331934—4937谷物10093.386.7奶和奶制品100100.998.5瘦肉、鱼类10096.294.7蛋10010093.7A.失业人数的剧增 B.提供居民农副产品补贴C.农产品价格提高 D.市场零售食物供应过剩5.1941年1月,罗斯福宣称“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就不存在真正的个人自由”,“贫困的人不是自由的人,饥饿和失业的人们正是创造独裁国家的原料”。由此可见罗斯福()A.致力追求社会平等自由 B.鼓励民众发财致富C.主张政府构建安全保障 D.决定改革挽救危机6.1963年,赫鲁晓夫宣称:“如果我们没有了和平,核弹纷纷落下,那么,我们究竟是资本家,或是中国人,或是俄国人,或是美国人,又有什么差别?谁会幸存下来告诉我们这一点呢?”这一言论产生的背景是()A.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B.美苏的紧张局势暂告缓和C.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7.196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家乡担任第一书记时,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结果,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这一举措()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C.适应了苏联改革需要 D.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8.1970年,尼克松总统在《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中指出:“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这个计划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并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这个声明可以看出()A.政府要停止对穷人的援助 B.政府适时对福利政策进行调整C.福利政策遭到全社会抵制 D.家庭援助计划只针对失业家庭9.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其经济减速的原因是经济规模增大,内容日趋复杂,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这说明()A.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B.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成效甚微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民心所向D.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10.1983年,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面对当时西方世界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曾发表《世界经济决定着我们命运》一文,他积极主张:“我们必须走中间道路。”由此可推知,这里的“中间道路”指的是()A.适度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B.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C.强化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D.积极融入全球化潮流11.下表为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的施政措施,据此可知,这些措施都()英国撒切尔夫人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美国里根大规模减少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中止了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C.消除了国民经济“滞胀”现象 D.促进了“混合经济”的发展12.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改革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举措()A.延续以往改革的基本政策 B.从根本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C.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4年斯大林上台执政时,面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情况,斯大林认为,实行农业集体化是克服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迫切需要。1929年,苏联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很短的时期内,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用行政命令将农民使用的土地集中起来,组成劳动组合式集体农庄。制定了对富农采取了暴风骤雨般地“扫地出门”的消灭运动。同时希望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来推动农业集体化。面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粮食危机,斯大林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建立起大规模的、机械化的农庄,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问题。——摘编自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材料二:1951年9月,党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采取稳步前进的方针,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制定了由逐步限制富农到消灭富农的剥削,通过和平改造富农的政策。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分两步走即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措施。1953年10月,面对城市和工业建设中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中共中央作出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通过互助合作运动和爱国增产相结合起来,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缓解粮食供应紧张问题。1956年底,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总结长期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经验基础上,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就是从简单的共同劳动、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在共同劳动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再到实行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到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苏两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不同措施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14.【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材料一:1936年,“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同时推翻了当时风靡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使经济学研究重点由古典经济学推崇的以供给侧为中心转为凯恩斯主义推崇的以需求侧为重点。凯恩斯认为所谓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与总需求并不总是处于均衡的状态,充分就业只是特例,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却是常态,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凯恩斯提倡的依靠政府力量实现国家干预经济的需求管理政策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带来重要贡献。——摘编自刘少磊、许妍《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视角下需求侧改革》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以哈耶克为鼻祖,以科斯、米塞斯、弗里德曼和卢卡斯、拉弗、费尔德斯坦等为骨干的新自由主义理论队伍初步形成气候,并以这些骨干为首,形成了新自由主义的诸多学派。哈耶克是以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为基地的伦敦学派的领军人物,主张绝对自由化、完全私有化、彻底市场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在他看来,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国家干预始终与效率无缘;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新自由主义学派不仅在美国、英国,甚至在欧洲、乃至全球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响。必须强调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的名义将新自由主义推上英美两国主流经济学的宝座,绝不仅仅是撒切尔和里根他们的个人喜好,而是他们所代表的国际金融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需要决定的;从另一方面说,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之所以青睐新自由主义,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的主张适应了美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需要。——摘编自何秉孟《再论新自由主义的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并列举二战后西方各国贯彻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为保证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配置人力资源,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强制劳动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旨在赢得战争的胜利,并非单纯为了强化强制劳动,也并非为了改变劳动力结构,排除AD项;国内战争时期的普遍的义务劳动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排除C项。2.答案:D解析: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但仍有诸多知识分子认为这一政策是历史的倒退,这反映出当时苏俄仍存在对社会主义教条化认识,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部分知识分子对发展道路未达成共识,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部分知识分子,当时战时共产主义已引发民众强烈不满,排除B项;材料与制度保障无关,排除C项。3.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并设置贸易壁垒,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极大影响,表现为图表中的1931-1932年进口值猛增,出口值急剧下降,且1931-1936年间,中国进口商品贸易值一直较高.仍然处于道差状态,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1931-1936年间,部分海关自主权的收回,关税税率的提高或减免与免征,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但“得到较快发展”与史实不符,且图中数据变化也反映不出该结论,排除B项;1934-1936年出口值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得不出国民政府财力与实力增强的结论,排除D项。4.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美国1925—1937年零售市场出售的食物指数表,可知1934—1937年食物消费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1933年以来,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以克服经济危机,新政在农业方面采取鼓励农民减耕减产的办法,以稳定并提高农产品价格,但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提高也限制了人民的农产品消费能力,C正确;针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美国失业人数剧增,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等措施,失业率已经逐渐下降,A排除;罗斯福新政为农场主提供农副产品补贴,鼓励农场主减耕减产,以防止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的情况,BD排除。故选C。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中“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就不存在真正的个人自由”“贫困的人不是自由的人,饥饿和失业的人们正是创造独裁国家的原料”说明罗斯福认为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是个人自由的基础,这是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A.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B.材料中赫鲁晓夫强调的是和平,结合所学可知,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美苏两国濒临核战争的边缘,1963年两国紧张局势暂告缓和,故B正确;C.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瓦解于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7.答案:C解析:由“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结果,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可知,其农业改革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适应了苏联改革的需要,C项正确。由“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可知,该举措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知,该举措没有涉及政治领域,也就无法得出“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的结论,B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其工业改革的措施,也就无法得出“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的结论,D项错误。8.答案:B解析:根据“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福利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造成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材料“这个计划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反映了美国对福利政策的调整,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A项不符合“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全社会抵制福利政策,排除C;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9.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其经济减速的原因是经济规模增大,内容日趋复杂,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表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0.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二战后西方各国所实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经济相继进入“滞胀”时期,这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失去活力,西方各国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因此,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各国进行探索和调整,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寻找对策,施密特此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故A项正确。从“我们必须走中间道路”来分析,材料说的显然不是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和融入全球化潮流,排除B、D两项;C项属于史实性错误,排除。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及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调整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略,促进了国家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改革措施是减少国家干预的措施,排除A项;虽然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改革措施削减了福利开支,但不意味着中止了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排除B项,这两场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了国民经济的“滞胀”现象,表述有误,排除C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改革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可知,这有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高度集权的体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因此其只能在短时间内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故选D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思路和领域不同,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微调,排除B项;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13.答案:(1)措施:苏联:通过全盘集体化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主张消灭富农阶级推进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群众运动与行政命令相结合。中国:党和政府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集体化道路;个体小农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为工业化提供原料和资金。(2)背景:苏联: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巩固苏联政权的需要;克服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个体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中国:受传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影响;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出台,提出“一化三改”的政策;改变农村出现两极分化的现状;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启示: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国家对农业的物质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第(1)题措施,苏联:依据材料“苏联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可知,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依据材料一“制定了对富农采取了暴风骤雨般地‘扫地出门’的消灭运动”可知,消灭富农阶级;依据“以农业机械化来推动农业集体化”可知,推动农业机械化;依据“只要建立起大规模的、机械化的农庄,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问题”可知,建立集体农庄以解决粮食问题。中国:依据材料二“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可知,实行农业合作化;依据材料二“通过和平改造富农的政策”“党和政府采取了分两步走即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措施”可知,制定正确策略,分步骤推进;依据材料“中共中央作出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可知,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第(2)题背景,苏联:依据材料一“面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情况”可知,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中;小农经济占优势;依据材料一“实行农业集体化是克服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迫切需要”可知,克服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巩固苏维埃政权;依据材料一“面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粮食危机”并结合所学可知,牺牲农业辅助工业化;出现粮食危机。中国:依据材料三“中共中央在总结长期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经验基础上”可知,对农业发展经验的总结;依据材料“195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依据材料二“面对城市和工业建设中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并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增加。第(3)题启示,综合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分析,分别从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