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白《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看到这首李白的诗,不免想到最近的电影《长安三万里》,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样浪漫至极的一个人。大唐帝国的明月在李白的笔下熠熠生辉,它如同李白的一个老友,和李白的诗一起照耀古往今来。环节一:温故七年级课本里选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这三首。(学生背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的友人王昌龄遭贬谪,李白担忧王昌龄去被贬之地那山高路远的,他同情王昌龄被贬谪的不幸遭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浪漫的诗仙说,我愿意将担忧之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代我陪伴你安全到达山穷水恶之地,这样你的旅途也不会那么孤独了。为朋友着想,替朋友解旅途中之苦,李白不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从课本里走出的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之人。青年李白远离故乡外出闯荡,带着内心的憧憬和喜悦,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某个夜晚,李白在洛阳城听到折柳曲,勾起了在外漂泊诗人的无限乡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七年级时,我们对课本里选取李白的三首诗歌情感归纳为:思念友人,思念家乡。然,这人之常情何以生命力如此旺盛,千年来,生生不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与月亮有关的《渡荆门送别》,希望我们同学能找到李白的诗因何而生生不息的密码。环节二:知新(一)教师范读提示:听节奏、正字音,初步知情感(二)学生诵读明确:订字音,节奏,熟悉诗句(三)师生共读明确:创设理解诗句的氛围,明字里行间之美(四)生生译读提示:结合旁边的注释,学生自主完成在课本上写翻译。教师展示学生的翻译。【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五)师生研读【我问你答】调动学生的旧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阅读诗歌有哪些常用的方法?请用句式:读诗,要()示例:读诗,要看标题。生:读诗,要看标题生:看注释生:看作者生:看写作背景生:查找资料生:置景缘情生:知人论世生:咽声求气生:赏景—析情—明理生:对比阅读师:同学们所知道的阅读诗歌方法还真是多种多样,老师为你们有所积累而点赞!每一种方法都是我们通往领略诗歌艺术之美的钥匙,接下来,让我们运用你们所说的方法一起来打开《渡荆门送别》这座宝藏,挖掘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你问我答】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师:刚才同学们说,读诗要看标题。请问,你看了标题渡荆门送别这几个字,有什么疑问?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最多。生:渡是什么意思?师:有同学知道吗?举手示意生:渡是个动词,渡:横过水面师:对,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个词语,横渡。生:荆门在哪?师:谁能帮忙解答这个同学的疑问呀?生: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师:我们同学非常善于阅读,懂得运用看注释这个方法了,值得表扬。(鼓掌)生:谁渡荆门,谁送别谁?师:来,哪位勇敢的同学来挑战一下?这个问题有点难度。生:诗人李白渡荆门师:结合【渡:横渡】我们把这个同学的答案翻译一下,诗人李白横渡荆门山,对吗?生:老师,不对。师:哪里出问题了?生:诗人李白应该是乘舟横渡长江。当他的船行驶到湖北宜都县西北时,长江南岸的山就是荆门。师:长江长不?生:地理书上说,长江是一条长河。师:子曾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师想起这句话,长江的水奔流不息,昼夜不曾停过。【渡荆门】三个字给了我们很重要的信息,李白乘舟行驶在长江,经过湖北宜都县西北的荆门山,荆门山地势险要。那么送别一词又有何深意?谁送别谁?生:……师:一时回答不上也没关系。请你仔细观察全诗歌,找一找“送别”。用笔圈出“送”这个字。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最后两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师:关于“送”,我们能快速找到答案,【故乡水】送【行舟】。这个句子有问题吧,故乡的水送行驶的舟,这不是病句吗?生:这是拟人的手法,将故乡的水给人格化了。赋予故乡的水人的情感。行舟指的就是坐在船上的李白。师:这个同学很有见解,分析得很有道理。故乡的水送李白。关于最后两句,还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别】的意思是分离,你从哪里看出了分离?生: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李白,想必是李白和故乡分离了。师:李白是哪里人?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李白?生:四川人。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师: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师:李白这人真有意思,李白乘舟离开家乡四川到到湖北这段路,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有多深,而是运用想象的翅膀,人格化故乡的水不远万里,不辞辛苦送他出门一直到了湖北宜都的荆门。故乡水对李白依依不舍,非常眷恋。这是诗歌里面常见的创作手法,对写法。师:古诗词里边直抒胸臆的方法,诗人不屑于用。诗人大都不会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间接抒情。对写法就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师:李白对故乡的不舍,眷恋,简言之,思乡。通俗点讲,就是李白想家了。标题里的【送别】背后情感,同学们都懂了吗?请做好笔记【思乡】标题和最后一句遥相呼应,大诗人也扣题而作。同学们围绕标题还有别的疑问吗?生:既然诗人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他要渡荆门,要去哪?师:哪位同学来帮他忙,解决他的疑惑?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告别家乡,不辞辛苦,乘舟来到楚地是为了【游览】师:请把“游”圈起来。关于他在荆门游览见到了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