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望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师: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二、探索新知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写作背景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认准字音搔(sāo)、簪(zān)词类活用城春草木深(名词做动词,到了春天)词语解释(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4)溅泪:流泪。

(5)恨别:怅恨离别。

(6)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7)抵:值,相当。

(8)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9)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0)浑:简直。

(11)欲:想,要,就要。

(12)胜:受不住,不能。

(13)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二、整体感知1、师:注意朗读节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师提示:读出诗歌韵味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如《春望》中“破、深、溅泪、惊心、三月、万金、搔、不”需重读。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师:试着翻译古诗预设: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仔细研读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预设: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2、师: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3、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简要概括。预设:远景:山河城郭中景:荒草残木近景:春花飞鸟特写:稀疏白发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预设:“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5、师: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预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时局,诗人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可见其忧国伤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6、师: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预设: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7、师: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预设:“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8、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预设: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惊心。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选择第一种说法比较好。9、师: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预设:我渐渐年华已老,还为国忧心忡忡,不但已是满头白发,连这白头也越抓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连束发都困难了。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小,郁结在心中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搔头,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10、师: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预设: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泪珠;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预设: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随堂检测一、理解性默写1、《春望》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春望》诗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表现出作者感时伤事的悲伤与惊骇)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春望》诗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两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春望》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用细节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两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二、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三、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四、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参考答案】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总结《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