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卷第11-13题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_第1页
河北卷第11-13题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_第2页
河北卷第11-13题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_第3页
河北卷第11-13题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_第4页
河北卷第11-13题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押河北卷第11-13或12-14题

说明文阅读

押题探究

说明文阅读或议论文阅读是河北省中考常考题型,一般设3个小题,8—9分。

本篇只介绍说明文阅读。

新课标注重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强调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

提高,突出语言材料的人文性。

近年来,逐渐淡化现代文阅读的文体概念,淡化对纯文体知识的考查,整合并强

化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要求,以下几点应当引起关注:

一、材料多来自于课外,内容多注重于自然奥秘、生态与保护、前沿科技以及身

边的人文环境,能力检测面更宽,综合性更强。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如关于原理功能、特征、作用的介绍,考查学生

的筛选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2.准确概括重点段落的内容和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只是要求考生直接概括出指

定的重点段落或整个选文的大意。

3.辨析并归纳事理的因果关系,根据文中的逻辑联系追根溯源,意在检测思辨、

推理能力。

4.体味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语境义、表达作用、结构作用。

二、主观题型占主导,开放题型领新潮。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宗旨的开放题已

闪亮登场,并呈现扩大趋势,不仅测试理解能力,还有表达能力,往往要求写一句或

一段话,并有字数要求。

解题秘籍

中考说明文考点梳理、归纳与应试对策

考点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实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

从两个方面人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实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事理

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一):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I)看题目;(2)在首段中找;(3)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

法的语句、中心句等。

类型(二):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

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三:说明方法

类型(一):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作诠

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二):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

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

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

俗话等。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考点四:说明顺序

考查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

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

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

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

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

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五:说明语言

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

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

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

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

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

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人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概数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

句子。

类型(五):指示代词的含义。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

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

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点六:概括信息

考查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L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

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

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

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

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七:文段作用

考查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

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

说明……(作用)。

考点八: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一):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上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类型(二):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考点九:中心句

考查类型(一):直接让考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考查类型(二):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凑要的。2.紧扣

表次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

进行概括。

考点十:拓展题型

考查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

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写。

真题回顾

[2019•河北卷第Il〜13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何尊

①这是一件青铜尊。它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此刻,它被安置在

国宝最高展台。

②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一个建立了一座至

今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十几个朝代不朽的青铜器。他们的

父辈曾经浴血并肩奋战,建立了新的王朝一一周朝。

③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另一个是同宗的

贵族何。虽然王朝新的领袖姬诵才十几岁,但已经在他四叔姬旦(一位令后世孔子都

尊崇的儒学先驱)辅佐下开始励精图治,并依照父王姬发临终的遗愿,为保江山永固,

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这些事迹使得同是年轻

人的何热血沸腾,父亲的业绩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自己又被新王看重,为此,他也

要做一件热血的事情。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

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④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

寸之间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

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

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

护。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

洛阳一带。

⑤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三亿中国人的信。

⑥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

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

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⑦三千年过去,那对年轻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

华依旧。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青铜尊于1963年在陕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

何尊。虽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但尊底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

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⑧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

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作:中国。

11.贵族何铸造这件青铜尊的目的是什么?

12.何事铭文中的''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13.请结合全文说说何尊为什么被称为国宝?

【答案】

11.记载父辈们建国的功绩,新王迁都的成就,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12.中指的是城邦中心,国指的是家园需要保护。“中国”一词在何鼎铭文中指的是当

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

13.①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于变化,是艺术瑰宝;②记载了周朝祖先的丰功

伟绩,历史悠久,是历史瑰宝;③何尊中关于“中国”的记载,传承更迭,文化底蕴

丰厚,是文化瑰宝。

【解析】

11.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学生通读文章,在了解

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题干相应的答案。题干中提出的“贵族何铸造这件青铜

尊”这件事情出现在文章的第③段,该段主要讲述的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和同宗

的贵族何的丰功伟业,并由“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

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句可知何铸造

青铜尊的目的。据此作答即可。

12.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细读文章“中国”一词出现在文章的第四段,由“这

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

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

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

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洛阳一带句可知,“中”是指城邦

中心:“国”指的是家园需要护城河守护;两个字合在一起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

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洛阳一带。据此作简要回答即可。

13.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可以将文章分为三个

部分,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青铜尊的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因此,

被安置在国宝最高展台;第二部分(2〜3段)介绍了青铜尊的来历,记载了周朝祖先

的丰功伟绩,体现了它悠久的历史;第三部分(4-8)介绍了“中国”二字的由来,

体现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由此总结出青铜尊被称为“国宝”的原因即可。

押题冲关

(2023•河北唐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铜弩:中国古代远程“大杀器”

赵桂玲

①在我国古代,有一种武器的作用堪比现代武器步枪,那就是弩。它是古代兵车战法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弩是在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比弓的射程远、杀伤力强、命中率高,并克服了人

拉弓时因体力受限而无法持久的弱点,起到了“延时装置”的作用。《说文解字》中就讲道:

“弩,弓有臂者。”《古史考》记载着“黄帝作弩”,但缺乏实质证据。《礼记•缁衣》则引《太

甲》曰:“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这是商代初年关于弩的记述。著名学者唐兰和徐

中舒均认为商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弩,不过那时出现的是木弩。历史学家杨宽认为青铜弩可能

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且应最先出现在楚国。

③东汉至魏晋时期,是弩发展的最高峰,“诸葛连弩”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一次能发射

十支箭,“火力”很强,但体积、质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垒要塞。

到了宋代前后出现了神臂弩和豆寸子弩,其中神臂弩的最大射程可达400米,成为宋军弩手

的制式兵器之一。宋代以后,随着火药逐渐应用于兵器,出现了火器,弩才渐渐退出战争舞

台。

④作为弩的“核心成员”,弩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弩机是由望山、牙、悬刀(扳机)、

钩心和销(键)等零件构成的。它是一个连轴转动装置,各个零件通过销连接在一起,依靠

部件之间的彼此配合实现了力和运动的传递。

⑤西汉时期,为了对付匈奴等强敌,国家大力发展先进武器,使弩也有了更好的改进。

一是在牙和悬刀之外加装了铜郭,用铜枢将牙和悬刀等联装在郭内。铜郭是为了适应蹶张之

类拉力更大的弩的需要而出现的,以避免因拉力大而导致前端木臂断裂。二是增加望山的高

度,并将其从弧面改成直面,有的还加有刻度,更便于瞄准,具有现代步枪标尺的作用。改

进后的弩成力更为强大,在汉代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⑥使用弩时,望山用于瞄准,牙用于卡弦。钩心连接牙和悬刀。键即轴销,将各部分合

成一个整体并固定于弩臂后端的空槽内。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它的下

齿卡住悬刀刻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使箭尾抵于两牙之间的

弦上,然后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向后扳动悬刀,钩心脱离悬刀刻口,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

弹而射出。

⑦这是一种相当复杂而精巧的机械。弩弓的强度再大,只要轻轻扣动扳机,即刻便能将

箭发射。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选自《科学24小时》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是什么?

2.第②段引用《礼记•缁衣》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弩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远程“大杀器”。

B.弩的“核心成员”弩机是由望山、牙、悬刀(扳机)、钩心和销(键)等零件构成的。

C.东汉至魏晋时期,是弩发展的最高峰。宋代以后随着火药应用于兵器,弩退出战争舞台。

D.西汉时期,国家大力发展先进武器,弩有了更好的改进,改进后的弩威力更为强大。

【答案】

1.弩。“弩”是中国古代射程远、杀伤力强、命中率高的武器。

2.引用《礼记•缁衣》交代了商代初年关于弩的记述,具体说明了商代已经有了弩。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目“汉代铜弩:中国古代远程‘大杀器’”和①段“在我国古代,有一种武器的作用

堪比现代武器步枪,那就是弩。它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本文说明对象

为弩;

根据②段“弩是在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比弓的射程远、杀伤力强、命中率高”可概括:

“弩”是中国古代射程远、杀伤力强、命中率高的武器。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选文第②段“《礼记•缁衣》则引《太甲》曰:'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这是

商代初年关于弩的记述。著名学者唐兰和徐中舒均认为商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弩,不过那时出

现的是木弩”可知,引用《礼记•缁衣》交代了商代初年关于弩的记述,具体说明了商代已

经有J'弩,表明弩历史悠久的特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根据③段“宋代以后,随着火药逐渐应用于兵器,出现了火器,弩才渐渐退出战争舞台”

可知,选项“宋代以后随着火药应用于兵器,弩退出战争舞台”表述错误;

故选C

(2023•河北衡水•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露从今夜白

①“露从今夜白”,白露是9月的第一个节气,它代表着孟秋时节的结束、仲秋时节的

开始。公历每年9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的时候,即为白露日。“一场白露一场

霜”,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有显著变化的节气,白露以后,气温下降,天气明显转凉。

②“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为白露时节,天气渐渐转凉,清晨时分会发现地面和叶

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形成的。

③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时值白露,正是鸿

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候。白露是我国大部分地区

秋季到来的重要标志,由于北来的干冷气流增多,淮河、秦岭以北地带的湿热气流向南撤退,

空气中湿度大减,云量变少,因而往往碧空万里、天高云淡。而地面上在夏季积存的热量尚

未完全消失,所以白天尤其是正午以后,气温仍是相当高,昼夜温差较大。

④春华秋实,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白露时节,东北

平原开始收获谷子、大豆和高粱,华北地区的秋收作物也已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

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

⑤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此时,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播种,华

北的秋种即将开始,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双晚稻也即将

抽穗。

⑥自古以来,白露的习俗不少,且多与“吃”和“饮”相关。

⑦福建福州有个传统叫“白露必吃龙眼”。龙眼本身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

等功效,而白露前的龙眼个大、核小、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时吃龙眼再好不过。

⑧在江浙以及湖南的一些地方,每到白露有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酒待客的风俗。此酒

被称为“白露米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爱喝茶的人们则更期待着此时的“白露茶”,所

谓“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白露茶有独特的甘醇清香,既不像春茶那样不经

泡,也不似夏茶那样干涩味苦。

⑨“藕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月色盈盈的秋夜,承载着千年诗

意的白露,正穿过春风夏雨,缓缓向我们走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09-06)

4.选文是从哪此方面介绍白露这一节气的特点的?请填写下表。

①〜③段

④〜⑤段

⑥~⑧段

5.选文第①②⑨段画线句都引用了古诗,请分析其作用。

6.爸爸到江浙一带出差,当天正值白露,当地人用“白露米酒”招待爸爸。请你根据选文

的相关内容,推断以米酒待客的原因。

【答案】

4.气候、农作物、习俗

5.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一一白露;第②段:说明白露的气候特点一一天气转凉,露水成

霜;第⑨段:渣染清冷、优美的气氛,表现白露节气之美;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增强文章

的文学色彩。

6.示例:白露时节,气温下降,天气转凉,寒气侵身,而“白露米酒”温中含热,适量饮

用对身体有益。

【解析】

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①段“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有显著变化的节气,白露以后,气温下降,天气明显转

凉”、第②段“白露时节,天气渐渐转凉”、第③段“白露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季到来的重要

标志”“空气中湿度大减,云量变少,因而往往碧空万里、天高云淡”“昼夜温差较大”可以

概括出①至③段主要是介绍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

根据第④段“春华秋实,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和第⑤段

“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可以概括出第④⑤段主要介绍白露时节农作物特点;

根据第⑥段“自古以来,白露的习俗不少,且多与'吃‘和‘饮‘相关"、第⑦段“福建福

州有个传统叫‘白露必吃龙眼和第⑧段“在江浙以及湖南的一些地方,每到白露有用糯

米、高粱等五谷酿酒待客的风俗”可以概括出⑥至⑧段主要介绍白露时节各地的习俗。

5.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

第①段画线诗句“露从今夜白”,是为了引出后文“白露是9月的第一个节气,它代表着孟

秋时节的结束、仲秋时节的开始”的内容,故第①段引用诗句主要是为「引出后文说明的对

象——白露;

第②段画线诗句“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是为了说明“白露时节,天气渐渐转凉,清

晨时分会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形成的”,即引出白露的

气候特点——天气逐渐转凉,露珠开始凝结;

第⑨段画线诗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根据后文内容“在月色盈

盈的秋夜,承载着千年诗意的白露,正穿过春风夏雨,缓缓向我们走来”可知,引用诗句的

作用是写出白露优美、凄凉的环境特点和诗意美:

三处引用诗句,可以使文章有文采,诗意盎然,使说明性文章更具文学色彩。

6.本题考查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根据笫⑧段“在江浙以及湖南的一些地方,每到白露有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酒待客的风俗。

此酒被称为‘白露米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可以推测白露时节,到江浙一带出差用白

露米酒招待客人的原因是:白露米酒具有“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的特点,在白露天气转凉

的时候,寒气侵身,适量引用温中含热的白露米酒,有益于身体健康。

(2023•河北衡水•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雪:冬天的精灵

高桃芝

①“节气今朝逢大雪,清晨瓦上雪微凝”,大雪犹如冬天的精灵,纷纷扬扬,翩翩起舞,

一片片晶莹的雪花像花蕊般细致精美,给大地披上了银装。

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矣。”大雪,顾名思义,雪

量大,天气更冷了。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在公历12月7日前后入节,标志

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③大雪后,各地降温明显,华北及黄河流域气温降至以下,北方呈现“千里冰封,

万里雪织”的壮观场面。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江南地区气温持续下降,冬意日浓,偶尔可

见“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景致。

④这时节,地里的庄稼都被收割尽了,越冬的油菜和小麦虽覆着层雪,却顽皮地冒出绿

绿的叶子,显得生机勃勃。对乡土世界来说,大雪给农作物盖上厚厚的“棉被”,是祥瑞的

预兆。农谚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⑤大雪是美好的化身,历代文人墨客不惜笔墨为之妙赞。唐代李贺的“宫城团回凛严光,

白天碎碎堕琼芳”,宋朝苏轼的“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赋予雪“琼芳玉花”的美名。

宋人杨万里的“独来独往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让“银粟”成为雪的美誉,这瑰丽的

意境动人心弦。

⑥中国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一侯,因天气严寒,寒号乌也不再呜叫了;二侯阴气最盛,

盛极而衰,阳气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三侯的时候,马兰花己抽出新芽了。

⑦“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到了大雪节气,河流都封冻了,赏雪景、堆雪人、打雪仗

等活动,满满的都是童趣记忆。特别是在东北,冰雕、踏雪、滑冰到处可见,引来南方游客

进行冰雪游。哈尔滨的冰雕、吉林的雾淞、长白山天池冰雪中的温泉,让许多南方人觉得不

可思议,争相观赏体验,一探究竟,并享受奇妙乐趣。

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说的就是大雪节气的风俗,即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

户户门口、窗台上都会挂上腌肉、香肠、成鱼等腌制品,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⑨大雪节气对人体也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血压、气管、肠胃等方面都因为天气寒冷

而有所变化。因此,预防中风、心脏病、消化道溃疡,增强免疫力等就显得十分必要。鲁北

民间有“碌磅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大雪天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暧乎乎的红

薯粥度日。这样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现象得到改善。《本草纲目》中

记载:“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⑩大雪是冬天的精灵,没有了雪,冬天就少了一半乐趣。雪中有嬉戏的快乐,有飞雪迎

春的期盼。在气候变暖、大雪渐少的现今,我多么期待冬天能邂逅一场漫天飞舞、充满诗情

画意的大雪。

(选自《科普时报》2022年12月2日,有删改)

7.选文以“大雪:冬天的精灵”为题,有何妙处?

8.大雪这个节气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9.选文第⑤段引用诗句,有何作用?

【答案】

7.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标题运用比喻,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出作者对

大雪的喜爱之情。

8.各地降温明显:北方雪大,南方偶尔下雪;北方河流封冻。

9.运用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突Hl大雪意境的美好,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

章的文化底蕴。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

“大雪”是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标题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冬天的精灵”是将大雪比

作“冬天的精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大雪这个节气的美好,同时表达了

作者对大雪节气的喜爱;标题加入比喻修辞,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激发读者对如精灵般的

大雪是怎样的产生好奇。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③段''大雪后,各地降温明显”的内容可以概括,各地降温明显;

根据第③段“北方呈现‘千里冰封,万里雪织’的壮观场面”和“江南地区气温持续下降,

冬意日浓,偶尔可见'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景致”的内容可以概括,北方雪大,南

方偶尔下雪;

根据第⑦段“到了大雪节气,河流都封冻了”的内容可以概括,北方河流封冻。

9.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分析。

第⑤段引用诗句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的意思是宫

墙被闭团白雪覆盖,就像白光一样。“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的意思是雪花在半夜飘然

遗落,禾苗随风起伏似绿浪连波,预示着明年的好收成。“独来独往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

声”的意思是一人自去自来在雪地上行走,每走一行、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沙沙的踏雪声音。

引用这三句诗,都在表现大雪过后美丽的美景,从而突出大雪的美好;运用诗句可以增加文

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背后的多重智慧

①位于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的一座石桥。桥全长150米,宽8

米,包含17个拱形桥洞,是颐和园内的最长桥梁。

②十七孔桥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在每年冬至日的傍晚时分,会呈现“金光穿洞”的奇观:

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可以看到金色的落日余晖逐渐“穿过”桥洞,犹如在桥洞内点满明灯,

仿佛打开了时空穿越之门。这样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③傍晚时分的太阳高度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光线高度。在一年中,冬至日

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并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变化过程。傍晚时分,

正是太阳西落之时,太阳高度角约8度,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有利于光线直接照

射到桥洞内壁上,进而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

④傍晚时分的太阳方位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照射角度。十七孔桥所处纬度

约为北纬40度,在冬至日“金光穿洞”发生时刻,太阳方位角约231度,太阳位于桥的西

南侧。由于十七孔桥并非为完全东西向,这使得傍晚的阳光并未完全穿过桥洞,部分光线照

射到了每个桥洞的东侧内壁上。在该时段,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一方面由于桥的阻挡,避

免了阳光直射眼睛;另一方面观众视线朝东南方向,可以看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金光。随着太

阳继续向西相对运动,太阳方位角进一步增大,使得光线与桥体夹角进一步减小。相应的,

照射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阳光量逐渐减小,进而形成阳光“穿”洞的视觉效果。

⑤太阳光在空气中的散射作用,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色彩来源。太阳光为复色

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单色光组成,其频率依次增大、波长依次减小。

其波长越短的光,越容易散射。快到日落时,青、蓝、紫等波长较短的光在大气中产生了散

射,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光达照射到桥体,混合成金黄色,使得桥体产生“金光穿洞”

效果。到日落时分,照射到石拱桥的阳光则以红色光为主,使得桥洞呈现红色效果。

⑥十七孔桥的建造艺术,为“金光穿洞”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从立面看,石拱桥由

桥面、拱圈、桥墩等部分组成。其中,桥面为优雅的抛物线形,犹如湖面上的一道优美曲线,

呈现长虹卧波的视觉效果。十七个拱圈呈对称分布,洞口尺寸由中间向两边称逐渐减小,产

生极强的韵律感。各拱圈通过石块的堆叠,产生侧向挤压力,不仅有力地支撑桥面传来的重

量,并将该重量传递给桥墩,而且圆弧状的拱洞产生柔和圆润之感,凸显拱圈的曲线之美。

硕大的方形桥墩与柔美的弧形拱圈和谐一体,形成力与美的巧妙融合。不仅如此,桥体为实,

桥洞为虚,金色的光芒穿过桥洞,照射在内壁上,增添了桥体如梦如幻的意境,凸显出十七

孔桥的建筑之美。

⑦综上可知,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奇观,是古代工匠的神来之笔,是天文地

理知识与营园造桥艺术的完美结合。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桥全长150米,宽8米、包含17个拱形桥洞,是颐和园内的最长桥梁”用了列数字的

说明方法。

B.在冬至日“金光穿洞”发生时刻,太阳位于桥的西南侧,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视线朝

西南方向,可以看到桥洞西侧内壁的金光。

C.青、蓝、紫等波长较短的光在大气中产生了散射,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光则照射到

桥体,混合成金黄色,使得桥体产生“金光穿洞”效果。

D.2022年12月2日是冬至日,颐和园开启5G慢直播,带领大家一起观看奇观“金光穿洞”,

下午16:30左右是最佳观赏时间。

11.简要说说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傍晚时分,正是太阳西落之时,太阳高度角约8度,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有利于

光线直接照射到桥洞内壁上,进而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

12.简要说明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10.B

11.“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表限定,表示阳光照射方向与湖面形成的夹角很小,但

并没有完全平行。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文的准确性。

12.太阳高度角,提供了适宜的光线高度;太阳方位角,提供了适宜的照射角度:太阳光在

的散射作用,提供了色彩来源;建造艺术,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

【解析】

10.考查辨析信息.

B.根据第④段中的“在该时段,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一方面由于桥的阻挡,避免J'阳光

直射眼睛;另一方面观众视线朝东南方向,可以看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金光”可知,本项“视

线朝西南方向”有误。

故选B。

11.考查说明语言。

“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在句中表示的是阳光照射方向差不多与湖面平行,但并不是绝对

平行。阳光的照射方向与湖面是有夹角的,虽然很小。“儿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和严谨性。

12.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③段中的“傍晚时分的太阳高度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光线高度”可得:

太阳高度角,提供了适宜的光线高度;

根据第④段中的“傍晚时分的太阳方位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照射角度”可得:

太阳方位角,提供了适宜的照射角度;

根据第⑤段中的“太阳光在空气中的散射作用,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色彩来源”可

得:太阳光在的散射作用,提供了色彩来源;

根据第⑥段中的“十七孔桥的建造艺术,为‘金光穿洞’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可得:建

造艺术,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

(2023•河北唐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体药物:精准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小宇宙”

(张晔)

①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抗体药物因为独特的靶向性而被率先研究开发,中和抗体通

过与新冠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

②对抗体的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在研究病原菌的过程中,发现在感染

者的血清中有杀菌素,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体。科学家根据抗体来源的特性,把能刺激宿

主产生抗体的物质命名为抗原。后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

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特殊氨基酸序列的能够与相应的

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③1975年,英法两国科学家将鼠源的B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

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第一代单克隆抗体就此诞生。

这种抗体特异性高,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易于大量生产。单克隆抗体药物

能干预疾病发生和进程,也能激活人体的小宇宙对抗疾病,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

希望。

④目前,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

地应用于人体。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体内有T

细胞和B细胞这两大类免疫细胞,其中能产生抗体的是B细胞。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

们如果能从康复病人的细胞中寻找抗体,就可以有效对抗病毒。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使

得我们也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富集重链和轻链的VJ序列的细胞,从而找出潜在的

病毒反应抗体。有了这一技术,寻找抗体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⑤当有效的抗体被筛选出来后,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抗体药物。

⑥单抗药物机理清晰,对靶点的选择性高,特异性强。好的单抗药物可以高效率击中靶

点,减少副作用。近年来,抗体药物已多次应用阻断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中东

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侵入,主要思路就是支持免疫系统的工作,或者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

能来阻止病毒入侵。

⑦目前最关键的工作还是寻找特异性强的中和抗体。虽然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宣称找

到了一些新冠病毒抗体,但是还必须通过临床检测才能验证其是否可准确识别新冠病毒。

⑧其次,就是验证抗体的中和能力。新冠病毒感染的原理是通过病毒颗粒表面的S蛋白

与人体ACE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被转录酶复制,重新组装成大量新的病毒,又去继续感

染其他细胞。中和抗体需要能够结合S蛋白,阻断和受体的结合。但是有的抗体可以识别新

冠病毒,也能连接病毒,却不能有效中和,这样的抗体不具备药用价值。

⑨寻找到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完成一系列体内体外检测和安全性实验后,拿到该抗体的特

有氨基酸序列就可以开始构建稳定细胞株。制药企业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其实这就是一

个细胞工厂,让细胞去生产大量抗体,满足了临床上对于抗体药物公斤级产能的需求。生物

制药企业必须具备稳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持体系,否则生产出来的抗体药物活性和稳定性

都得不到保证。

(文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着“抗体药物”这一对象具体介绍了抗体的研究、单抗的特点、应用于新冠肺

炎的抗体药物的可行性、应用于新冠肺炎的抗体药物研究遇到的困难等。

B.抗体是一种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有的抗体可以识别新

冠病毒,也能连接病毒,虽不能有效中和,但也具备药用价值。

C.最早发现的抗体就是感染者血清中的杀菌素,抗原是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

D.生物制药企业寻找到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完成一系列体内体外检测和安全性实验后,拿到

该抗体的特有氨基酸序列就可以开始构建稳定细胞株。

14.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15.文章⑦⑧⑨段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理由。

【答案】

13.B

14.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君接受记者采访的例子,具体

形象地说明了“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

好的应用于人体”,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5.不能,⑦⑧⑨段说明了单抗药物的研发过程(或:⑦段说明最关键的工作是寻找特异性

强的中和抗体,⑧说明验证抗体的中和能力,⑨段说明构建稳定细胞株),⑦⑧⑨段运用由

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如果调换,就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

1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依据第⑧段“但是有的抗体可以识别新冠病毒,也能连接病毒,却不能有效中和,这样的

抗体不具备药用价值”可知,“虽不能有效中和,但也具备药用价值”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B0

14.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

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

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列举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君接受记者采访的例子,运

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目前,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

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人体”这一中心内容,使说明更具体,更具说服

力。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说明顺序。

依据文章第⑦段“目前最关键的工作还是寻找特异性强的中和抗体”,第⑧段“其次,就是

验证抗体的中和能力”,第⑨段“寻找到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完成一系列体内体外检测和安全

性实验后,食到该抗体的特有氨基酸序列就可以开始构建稳定细胞株”这些内容可知,作者

采用的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单抗药物的研发过程”的。所以是不能调换顺序

的。

(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安全的空中旅行

①现在,长途旅行乘坐飞机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但总有些人会认为飞机不安全。即使

不得不乘坐飞机出行,整个飞行过程也是惶恐不安的。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乘坐飞机不安全呢?

他们在担心什么?

②很多人认为在陆地上行驶的交通工具,不管汽车还是火车,如果遇到机械故障,一般

可以停下来检修,等待故障解除或救援,而飞机就不同了。其实这种担心有些杞人忧天,现

代化的民航客机一般都有2—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即使在飞行中一台发动机停工,也可以

使用另外的发动机,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机场。相反,如果你认为地面上的交通工具可以在

行驶中随便停车检修,那真是大错特错了。近年来无论是在公路上还是在高铁上,都出现过

因停车而造成的重大事故。

③颠簸在飞行中比较常见。遇到气流颠簸,飞机就变成了一个载着几百人的过山车,忽

上忽下,乘客轻则心惊肉跳,重则人仰马翻……我们不得不承认,飞机颠簸起来可不像汽车

在路面上颠簸那样。大型客机飞行在大气对流层的上部,接近平流层的底部(8000—11000

米),对流层就是风雨雷电的所在之处。还好,现代客机一般都装备气象雷达,通过雷达回

波图可以准确判断前方的雨云,再加上地面航空气象部门的预报,基本上可以避开恶劣天气。

④不过,阳光明媚时,你也别洋洋得意,高空中才真是“无风三尺浪”。即使在没有云

的高空,飞机也经常遇到“晴空颠簸”。这是大气活动造成的,通常出现在6000米以上的高

空,是与对流云团无关的乱流,气象雷达也监测不到。遇到这种颠簸也不可怕,飞行员有足

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乘客只要乖乖地听从空乘人员的要求,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感

受一下肾上腺素上升的刺激就好了。

⑤有些第一次坐飞机的乘客会问:为什么不给我降落伞?万一……我还可以跳伞!跳伞

这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跳伞这项运动可不像街头篮球一样,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可以

开展。从几千米高、一40℃左右的空中跳伞,呼吸着稀薄的空气、面对未知的着陆点,你还

有勇气和自信吗?而且几百人从4—6个舱门跳出飞机,你以为你是空降兵吗?

⑥实际上,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

非常高。与其盲目惊慌地跳出飞机,还不如把身家性命交给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让他从容地

化险为夷。

⑦无数事例证明:。据统计,民用飞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

之一。也就是说,要积累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也要8200年才有可能

遇到一次飞行事故。

(选自《科学Fans》2012年第12期,有删节)

16.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空中旅行是安全的?

17.给第⑦段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使句子符合文意。

18.上飞机时有乘客要求发放降落伞。如果你是空乘人员,该怎样向乘客解释?

【答案】

16.即使遇到故障,飞机也有备用发动机使它安全降落;遇到恶劣天气,飞机装有气象雷达,

基本能够避开恶劣天气;晴天若遇到暗流,飞行员有足够的时间和处理预案。

17.民用航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或者乘飞机旅行是安全的)。

18.不能随意发放降落伞,理由有三:其一,跳伞不是般人能够完成的;其二,跳伞对高

度,温度,空气状况,着陆点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三,人多窗门少,很危险。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其实这种担心有些杞人忧天,现代化的民航客机一般都有2—4台涡轮风扇发

动机,即使在飞行中一台发动机停工,也可以使用另外的发动机,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机场”

可概括出:即使遇到机械故障,飞机也有备用的发动机使它安全降落;

根据第③段“还好,现代客机•般都装备气象雷达,通过雷达回波图可以准确判断前方的雨

云,再加上地面航空气象部门的预报,基本上可以避开恶劣天气”可知,遇到恶劣天气,飞

机装有气象雷达,基本上可以避开恶劣天气;

根据第④段“遇到这种颠簸也不可怕,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乘客只要乖乖

地听从空乘人员的要求,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感受一下肾上腺素上升的刺激就好了”可知,

晴天若遇到乱流(“晴空颠簸”),飞行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处理预案。

17.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语

段的开头,应当有统领语段的作用。根据文章题目“安全的空中旅行”以及文章第②一⑤段

内容,无论是《机与陆地交通工具作比较,还是罗列飞机飞行途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但

是均有安全防护措施;再结合第⑦段“据统计,民用飞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

分之一。也就是说,要积累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也要8200年才有可

能遇到一次飞行事故”可知,强调的中心只有一个:乘坐民用航空是最安全的。故可补写:

民用航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或乘飞机旅行是安全的。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文章第⑤段“跳伞这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跳伞这项运动可不像街头篮球•样,随

随便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开展”可概括出:跳伞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根据第⑤段“从几千

米高、-4(ΓC左右的空中跳伞,呼吸着稀薄的空气、面对未知的着陆点,你还有勇气和自信

吗?”可概括出:跳伞对高度,温度,空气状况,着陆点有着较高的要求:根据第⑤段”而

且几百人从4—6个舱门跳出飞机,你以为你是空降兵吗”可概括出:人多窗门少,很危险。

(2023•河北石家庄•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展示书房文化的精神内涵

①近期在午门展厅举办的展览“照见天地心一一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别开生面,可谓

是故宫博物院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命担当的生动写照。

②展览中,策展人妙思巧运,将笔墨纸砚、金石篆刻等书房里常见的器物串联起来,陈

设于不同展览单元,既还原了有形书房的空间陈设,又让观众能够了解文化交流、文明交融

的历史,乃至书房中'‘人"的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