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C卷)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C卷)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C卷)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C卷)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C卷)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期中考试试题PAGEPAGE1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C卷)考试(满分100分,75分钟完卷)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2020年7月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探测火星生命活动信息是天问一号重要使命之一。经历几个月的飞行,于2021年5月软着陆火星表面,祝融号火星探级测车开始地面开展探测工作。截至2022年9月1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下列与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火星所构成的天体系统为同一级别的是()A.银河系B.河外星系C.太阳系D.地月系2.为确定火星是否满足人类移居的条件,祝融号应着重开展的任务是()A.获取地形、地貌和地质信息B.探测火星表面岩石土壤成分C.监测温度,探测地下水、冰D.监测压力、风场的时空变化【答案】1.D2.C【解析】【1题详解】宇亩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火星与地球都是太阳系的行星,属于同一级别,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环绕器绕火星飞行所形成的天体系统与地月系是同一级别。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2题详解】有生命存在是由两大因素决定的.第一、是地球所出的宇宙环境,也就是外因:1、地球所出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因为在太阳系各大行星运行方向基本一致,运行轨道又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上;2、光照比较稳定。第二、是地球自身的原因,就是内因:1、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是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在15摄氏度左右,适合生命物质的生存;2、地球的体积和重量适中,可以形成大气层;3、地球重力作用,能够形成原始水。因此确定火星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监测温度,探测地下水、冰,C正确;地形和地质条件不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因此A排除;土壤也不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因此B排除;压力和风场的空间变化不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因此D排除;故选C。【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1、太阳的稳定一一提供光和热;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一一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自身条件:1、温度一一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一一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份的改造:水一一结晶水汽化原始的大洋;4、地球环境稳定足够长的时间:原因是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太阳在漫长的时间比较稳定。下图为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只考虑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和云层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云量最多的地区是()A.赤道地区B.20°N地区C.40°N地区D.60°N地区4.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云量多少B.大气厚度C.太阳高度D.通过的大气路径【答案】3.A4.C【解析】【3题详解】注意材料信息“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可知,赤道地区有效总辐射量与可能总辐射量的差值最大,说明赤道地区云的削弱作用最强,云量最多,故选A。【4题详解】由图可知,可能总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表明受纬度影响最大,受纬度的影响,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可能总辐射量不同,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可能总辐射量并未考虑云量,A错;大气厚度、通过的大气路径均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排除BD。故选C。【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5.其它:大气的透明度、坡向、物体所受的遮挡程度等。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陆变迁B.频繁的火山爆发C.生物的呼吸作用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6.下列叙述中,反映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的是()A.蕨类植物全部衰退B.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C.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D.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答案】5.D6.B【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正确。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C错误。故选D。【6题详解】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且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A错误,B正确;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C错误;中生代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地球的历史,需要学生们熟记各个地质时期的主要生物。2022年9月13日9时52分左右,北海道浦河地区近海海域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50公里(★为震中)。根据对北海道发现的白垩纪动物化石和它的骨骼复原图的研究,发现地质历史时期北海道和大陆相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本次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莫霍面时的波速变化是()A.纵波波速变小、横波波速变大B.纵波波速变大、横波波速变小C.纵波、横波波速均变大D.纵波、横波波速均变小8.图中与化石生物生存同在一个地质年代的代表植物是()A.裸子植物B.蕨类植物C.被子植物D.藻类植物【答案】7.D8.A【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北海道浦河地区近海海域发生5.1级地震及恐龙化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历史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7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50千米,位于上地幔层,故地震波从下向上传播,则要经过莫霍界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正确;A、B、C错误;故选D。如图所示【8题详解】图中的化石是恐龙,出现的时代应该是侏罗纪,当时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出现,A正确;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B错误;被子植物在90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晚期就已经盛行,C错误;藻类植物应该比蕨类植物出现的还早,时间和化石对应不上,D错误;故选A。【点睛】横波波速较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甲层大气()①水汽和杂质含量少,能见度比平流层好②出现极光和流星现象③对流运动活跃,多出现风、云、雨、雾等天气现象④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甲层大气顶部的风()A.比近地面风的风力大B.不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C.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D.受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答案】9.B10.A【解析】【9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层为对流层,靠近地面,水汽杂质含量高,大气能见度低于平流层,①错误;极光、流星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②错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多出现风、云、雨、雾等,③正确;水汽、二氧化碳含量高,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强,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甲层大气顶部的风,属于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B、C、D错误;因不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力比近地面大,A正确。故选A。【点睛】风就是水平运动的空气,空气产生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各纬度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而形成的,高纬度温度低,低纬度温度高,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形成了南北之间的气压梯度,使空气作水平运动。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强调各国应该加强合作,通过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未来通过以我国“双碳”为代表的减排行动,实现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下降会导致()A.①增加B.②减少C.③减少D.④增加12.我国四川盆地昼夜温差小是因为()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④强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强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②弱【答案】11.B12.B【解析】本大题以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11题详解】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判断,①是被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双碳”为代表的减排行动开展后,大气中温室气体减少﹐①减少,A错误;②减少,B正确;③增加,C错误。④减少,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我国四川盆地昼夜温差小,是因为四川盆地空气中水汽充足,云层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白天地面面气温低,夜晚云层厚,保温作用强,夜晚④强,夜晚气温高,所以昼夜温差小,B正确。故选B。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内空气流动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对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城市通风系统,完成下面小题。13.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A.加快城郊热力环流B.降低城市热岛效应C.减少风沙天气频率D.减少汽车尾汽排放14.关于图示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高B.近地面气温高处,空气上升,气压较低C.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D.该环流中大气的运动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答案】13.B14.B【解析】【13题详解】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市因气温高于郊区,城市盛行上升气流,郊区盛行下沉气流,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回流到城市,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近地面的风从郊区回到城市,降低城市中心的温度,削弱城市热岛效应,B正确;减小城郊的温差,会减弱热力环流,A错误;和减少风沙天气频率无关,C错误;尾气排放的多少主要和车的数量、交通的通达度,和燃料的清洁程度有关,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环流中城市上空气温低于近地面,但近地面气压更高,故A错误;近地面气温高处,空气受热膨胀,形成上升气流,近地面大气密度降低,气压较低,B正确;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气压高,垂直方向上气压自近地面向高空降低,高空的等压面应向下弯曲,C错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高压到低压,垂直运动有上升和下沉气流,D错误。故选B。【点睛】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读高空风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5.关于图中箭头的含义,说法正确的是()A.甲—水平气压梯度力B.乙—地面摩擦力C.甲—风向D.丙—地转偏向力16.此图表示的半球是()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答案】15.A16.D【解析】【15题详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甲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A正确、C错误。高空不考虑摩擦力,B错误。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中丙与等压线平行,为风向;乙垂直于风向,是地转偏向力,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由图可知,甲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空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丙表示风向,乙表示地转偏向力。则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据此判断此图表示北半球。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近地面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高空风只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该季节最可能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压值(P为气压),比较正确的是()A.P①=P③B.P②>P①C.P④<P③D.P④>P②【答案】17.D18.D【解析】【17题详解】由图可知,②地等压面下凹为低压,③地等压面上凸为高压,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因此,①地为高压,④地为低压,即海洋表面为低压,陆地近地面为高压;同一纬度同一时间,陆地和海洋的气压高低不同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夏季,同纬度的陆地升温快,气温较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同纬度的海洋升温慢,气温较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海洋表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与图示信息不符,B错误;冬季,同纬度的陆地降温快,气温较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纬度的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海洋表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与图示信息相符,D正确;在春、秋季时,气温日较差较小,海陆的温度变化就较小,气压差异也小,气流运动方向不明显,A、C错误;故选D。【18题详解】越向高空,大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因此,在垂直方向,P①>P②,P④>P③,B、C错误;在同一水平面上,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近地面P①>P④,高空P③>P②。由前面分析可知,P④>P③,P③>P②,所以P④>P②,D正确;由P①>P④,P④>P③可知,P①>P③,A错误;故选D。【点睛】等压面下凹为低压,等压面上凸为高压。越向高空,大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湖陆风是湖泊与陆地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某气象观测站点位于我国东部某湖泊岸线附近。图为该站点统计得到的近地面东西向风速在一天内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根据图示风速大小推测,湖泊与陆地之间温度差异最大的时间约在()A.2时B.8时C.14时D.20时20.该站点最可能位于湖泊的()A.东侧B.南侧C.西侧D.北侧【答案】19.C20.C【解析】【19题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湖泊与陆地之间温度差异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读图可知,风速最大的时间是在14时左右,因此可知湖泊与陆地之间温度差异最大的时间约在14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题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白天,陆地增温快于湖泊,陆地气温高于湖泊,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从湖泊流向陆地,吹湖风;夜晚,陆地降温快于湖泊,陆地气温低于湖泊,陆地形成高压,湖泊形成低压,近地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从陆地流向湖泊,吹陆风。右图可知,该站点白天的湖风为东风,夜晚的陆风为西风,可知,该站点最可能位于湖泊的西侧,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①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②一般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2、看距离风源地的远近:距离风源地越近,风力越大。3、看摩擦力大小: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4、看植被多少:植被越茂密,阻力越大,风力越小。5、看地形:山谷地区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表示风向的是()A.F1B.F2C.F3D.F422.图中()A.风向受四个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B.F2只能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C.F3与F4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为南半球风向【答案】21.D22.B【解析】【21题详解】根据可知,F1垂直于等压线,因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排除A。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斜交,因此F4为风向,D正确;F4和F2垂直,因此为地转偏向力,排除B;F3与F4方向相反,因此F3为摩擦力,排除C。故选择D。【22题详解】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因此A排除。地转偏向力改变方向,不改变风速,故B正确;摩擦力和风向方向相反,大小不相等,故C排除;根据地转偏向力可以判断,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为北半球风向,故排除D。因此选B。【点睛】白贝罗风压定律:地转风速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及纬度的正弦成反比。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下图示意某日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据图完成下面小题。2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24.图示时刻,②地观测站的风向最可能是()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偏东风【答案】23.C24.B【解析】本大题以某日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压线疏密与风力大小的关系,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23题详解】据图示信息可得,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①、②、③、④中③地等压线最密集,所以风力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24题详解】②地观测站位于北半球低压中心的西侧,北半球低压系统气流的水平运动应该是逆时针向中心方向辐合,西侧应该吹西北风,也可在等压线图上作出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北半球右偏得出②地观测站的风向为西北风,B正确,排除ACD。故选B。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下列水循环环节对照正确的是()A.D环节为蒸发B.C环节为地下径流C.A环节为降水D.B环节为下渗26.修建水库和大坝会直接改变水循环的哪个环节()A.地表径流B.地下径流C.水汽输送D.蒸腾作用27.当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会对图中哪些环节影响最大()A.A与G环节B.E与F环节C.D与G环节D.B与C环节【答案】25.B26.A27.B【解析】【25题详解】由水循环环节可知,A是蒸发,B是地表径流,C是地下径流,D是水汽输送,E是植物蒸腾,F是下渗,G是降水。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26题详解】修建水库和大坝会拦截河流水,因此改变的是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A正确,BCD错误。故选A。【27题详解】当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植被覆盖率下降,植物蒸腾可能由有变无,下渗大幅度减少,变化最大;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但影响不是最大的;对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影响不大。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大西洋的()A.密度、温度、盐度B.温度、盐度、密度C.温度、密度、盐度D.密度、盐度、温度29.影响曲线③出现图示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性质B.陆地径流C.太阳辐射D.海域形状【答案】28.D29.C【解析】【2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海水温度、盐度以及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呈马鞍状分布;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增。根据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盐度及温度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①是密度,②是盐度,③是温度,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2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海水的温度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因素,海水的温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其次才是洋流的影响。因此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C正确;洋流性质影响温度的变化,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陆地径流和海域形状对海水的温度影响不大,故排除B、D。因此选择C。【点睛】海水的性质:1.影响海水温度变化因素:纬度:海水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洋流:暖流流过海区温度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温度弯曲;寒流反之。海陆分布:由于海水热容量大,陆地等温线一月份向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反之。季节:同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海水深度:海水温度因海深而有变化,1000m以下变化小。2、影响海水盐度因素:蒸发量与降水量:副高海区盐度高,赤道海区盐度稍低。径流:北纬60°海区比南纬60°海区盐度低,长江口夏季盐度低。洋流:暖流流过海区盐度较高,寒流反之。海域封闭度:红海盐度高(副高,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无径流汇入;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波罗的海盐度低(温带海洋性气候,多云多雨;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大量径流汇入,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下图是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0.图中三个观测站按照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丙、乙、甲D.乙、甲、丙31.太平洋170°W附近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是()A.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B.浅水区变化缓慢C.表层向深层均匀递减D.深水区保持低温【答案】30.C31.D【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全球气温分布于纬度的关系,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30题详解】根据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也就是看表层的水温,表层水温越高,纬度越低,甲处表层水温25°C,乙处表层水温20°C,丙处表层水温15°C。三个观测站按照纬度由高到低排列应该是丙、乙、甲,C正确。故选C。【31题详解】据图可知,三个观测站的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深度1000米内海水温度下降较快,深度超过1000米海水温度下降缓慢,保持低温。当海水深度超过1000后,水温下降缓慢,A错误;浅水区水温变化速度较快,B错误;表层向深层海水温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C错误;深水区水温下降缓慢,保持低温,D正确。故选D。【点睛】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下图为我国长江入海口附近的表层盐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2.导致长江入海口盐度较低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纬度C.洋流D.径流33.杭州湾钱塘江潮汐现象十分壮观,有关该地区潮汐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能量较小而无利用价值B.其壮观程度与海岸地形无关C.是一种破坏力大的气象灾害D.是月球和太阳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32.D33.D【解析】【32题详解】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蒸发,降水,河川径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结合图示可知长江入海口等盐度线凸向外海,入海口处的海水盐度基本不受地形的影响,A错误;该海区大致位于同一纬度,B错误;该海区的洋流主要沿海岸线南北运动,与等盐度的凸向不一致,因此洋流不是影响该海域盐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长江入海口注入大量淡水,稀释海水,导致该海区海水盐度低,D正确。故选D。【33题详解】海洋的潮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A错误。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钱塘潮形成与日月引力、秋季盛行东南风、喇叭口状海岸地形有关,海水涌入喇叭状海湾,海水上涨快,潮汐壮观,D正确,B错误。潮汐现象只是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不具有破坏力,也不属于气象灾害,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蒸发,降水,河川径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蒸发越旺盛,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淡水的注入越多,盐度越低;海域越封闭,盐度越有可能出现高值区或低值区。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下图为某海域洋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4.根据图中等水温线数值分布及弯曲情况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a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B.图b所示区域位于北半球C.图a所示洋流为暖流D.图b所示洋流为寒流35.下列叙述错误的()A.图a所示洋流会将污染物扩散到较高纬度B.图b所示洋流会将污染物扩散到较高纬度C.图a所示海域的船只由北向南航行会加快速度D.图b所示海域的船只由北向南航行会节约燃料【答案】34.A35.A【解析】【34题详解】图a所示区域水温自南向北降低,位于北半球,等温线向水温高值处凸出,为寒流,A正确、C错误;图b所示区域水温自北向南降低,位于南半球,等温线向水温低值处凸出,为暖流,B、D错误。故选A。【35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图a所示洋流为北半球向南(低纬方向)流动的寒流,会将污染物扩散到较低纬度,可加快由北向南航行船只的速度,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图b所示洋流为南半球向南(高纬方向)流动的暖流,会将污染物扩散到较高纬度,可加快由北向南航行船只的速度,节约燃料,B、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海水等温线与洋流示意图,可先根据水温等值线递变规律判断南北半球,再根据水温等值线的弯曲判断寒暖流性质,再进一步根据纬度高低或水温高低判断流向。第Ⅱ卷综合题本卷共2题,共30分。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20年7月8日18时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4206平方公里,为近10年最大。2020年8月,江西省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到鄱阳市地区鄱阳湖湖畔进行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游,其地点如下图所示。(1)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鄱阳湖是淡水湖的原因___。(2)绘制鄱阳市湖畔地区夜晚湖陆环流示意图,画出近地面的等压面___,并说明夜晚湖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___。【答案】(1)河水(径流)补给量大于湖水蒸发量,有径(河)流流出,有排盐作用,盐度低。(2)如图形成过程:在湖岸线附近的陆地,夜间比湖面辐射冷却得快,陆地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湖水比热容大,降温慢,温度较高,湖泊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低层空气自陆面流向湖面,形成陆风。【解析】本题以鄱阳湖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水循环,陆地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