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食、住、行、医_第1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食、住、行、医_第2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食、住、行、医_第3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食、住、行、医_第4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食、住、行、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食、住、行、医专题7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食民以食为天。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食物的获取、储存、加工和消费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物种的引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住农业产生以后,人们筑屋定居。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变迁与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村落、集镇和城市构成人类居住、生活的三种主要环境。由于人文与自然环境等不同,各地民居呈现出差异性。行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交通的改进,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医 疫病的流行让人类饱受痛苦,医学的进步有效的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式与治疗手段。一、以食为天——中国古代的食物在3000或4000年这段短短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比以前整整25万年的变化还大。在农业革命之前,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寻觅下一顿的食物,除非他们在狩猎成功后能饱餐一顿。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和牲圈了,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的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罗伯特·J·布雷伍德《农业革命》,陈星灿译《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根据材料概括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的变化,分析该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变化: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影响:①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P22、49一、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的食物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

一、以食为天——中国古代的食物朝代外来物种的传入汉朝宋朝明清玉米、番豆、番茄、番薯、番椒胡桃、胡瓜、胡椒、胡葱、胡萝卜;苜蓿、葡萄、石榴越南占城稻材料:明朝万历21年(1593年)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获得甘薯种之后,将其带回家乡试种,并在福建巡抚金学曾的主持下,在福建省内推广种植;清乾隆14年(1749年)陈振龙后代陈世元将甘薯引种山东,使得甘薯在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推广至全国。清世祖玄烨将在丰泽园长出的粒大饱满、品质上乘的稻株命名为“御稻”,并在承德避暑山庄种植成功后,又在江苏苏州等地种植,以后又推广到皖、渐及苏北等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外来物种推广的特点并分析外来物种的历史作用。特点:侧重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官方主导、官民合作;因地制宜、逐步推广。作用:增加了农产品种类,丰富了农作物体系;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P23二、安家落户——古代的村落、集镇与城市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祭祀等多种功能农业出现筑屋定居集体活动村落产生兴隆洼遗址姜寨遗址陶寺遗址集镇出现农业手工业分离商业发展初为军镇,后工商业市镇兴起。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城市产生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中心。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各有定制……政治P50图1唐代长安城平面图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王权独尊思考1:图1布局有何特点?图2宋朝汴京城平面图思考2:图2与图1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规整如棋盘的城市布局消失,城内店铺林立;坊市制度崩溃,市坊不再分开;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思考3:比较图1和图3布局的不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图3古希腊雅典城平面图不同点:(1)布局: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布局工整,封闭性强;古希腊罗马城规划不规则,布局较随意,开放性强。(2)功能:古代中国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政治功能更突出;古希腊罗马城的工商业和社会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公共广场尤为体现民主色彩。原因:中国: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雅典:民主政治;工商业经济;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古代的民居♦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描述姜寨人和陶寺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聚集而居;会制作陶器;会饲养家畜...中国远古的人们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的地方挖穴而居,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自先秦以来,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微派民居、福建土楼等。根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民居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时期表

现原始社会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但仍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吴国开凿了邗沟①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②开凿连接湘水和漓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四条丝绸之路的开辟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唐朝,海、陆丝绸之路并举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沿岸等地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重新开通京杭大运河;开辟南北海运航线;宋元时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外交流范围更广三、南船北马——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P23、50说出下列图片所描述的朝代,概述古代中国海上交通发展概况,并分析从图二到图三海上交通发展的原因。①②③④材料:中国历代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水运,发展海外贸易通道,建设海港和码头,建造管理桥梁关津等。政府关注道路安全管理,加强对驿站的管理,在交通要冲设置关隘,由兵丁驻防,检查过往行人。主要交通干线的规划、施工积管理,由朝廷决策;地方交通道路的修缮、管理和养护,则由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使交通建设带有强烈的国家控制色彩。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交通建设、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都体现出较高的水准,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法规。但中国古代交通系统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带有明显的皇权优先的色彩。如强化交通领域的等级身份和避让制度,形成了“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通行规则,其中“贱避贵”体现了公共交通条件使用权利的差别和古代交通管理的等级制度,对交通城市产生了负面影响,给予民生的便利也相对有限。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悠久的交通文化,如“同舟共济”“路不拾遗”的交通道德。

——摘编自陆文熙、陆铭宁在《古代中国政府的交通建设与管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古代社会带来的影响。特点:统治者的重视、管理范围相对广泛、交通管理措施水准较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结合、国家权力干预(或交通建设带有浓厚的国家控制色彩)和维护皇权专制(或服务于政治和军事为先)、形成全国性的交通法规。影响:积极: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了城市发展;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形成了悠久的交通道德文化。消极:体现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体制、对民生便利有限。四、救死扶伤——古代疫病防治及中医药学成就春秋战国扁鹊四诊法;成书于战国至秦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华佗精通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魏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唐朝《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药王”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宋朝北宋时期出现针灸铜人明朝明中期已广泛使用人痘接种法防治天花;吴有性著《温疫论》,提出“疠气”致病说;李时珍著成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态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辩证论治”。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光防、既病防变、后防复”。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掌、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道家、儒学、兵家以及佛教等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医药的特点。特点:重视整体:注重“平"与“和”(或注重和谐平衡):辨证施治;强调未病先防,预防为主;拥有非药物疗法,使用简便,易于推广。(2022·河北沧州·沧县中学校考)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可以用来佐证A.政府高度重视医学家的道德标准

B.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医药学的影响

D.唐代是中医发展最高峰(2022·云南昆明·统考二模)据汉代医学著作《难经》阐述,人体之气在通过全身经脉运转周身的过程中,会随着时令阳气的升降而升降,故针刺治疗时针刺的深浅程度理应随之变化,如春夏之时,人气随阳气升而升,当浅刺。材料说明A.医学发展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中医理论体系逐步成熟C.《难经》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D.中医治疗注重实验总结中国古代历代政府常常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疫措施。《周礼》中讲到周秦时期已经建立路厕;汉朝都市中普遍设立公共厕所,当时称之为“都厕”;唐及五代时政府专门有管理厕所卫生的官员。云梦秦简《封诊式》中,讲述了里典甲向上级报告,发现本里人丙好像是患疠(即麻风病),于是将患疠病的丙送到疠迁所隔离。武则天统治时期,以前由政府出面主办、有专门官员负责的疠人坊,被改称为悲田养病坊。宋徽宗崇宁初年,设立了专门收养病人的安济坊。唐宣宗大中年间,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宁军等方镇辖内,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额钱物摊派先放免三年。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清代吴子存在《鼠疫抉微》中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房间窗户要通风透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措施:注重环境卫生建设;积极采取隔离策略;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强防疫意识的宣传。P50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一、以食为天——中国古代的食物二、安家落户——古代的村落、集镇与城市三、南船北马——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四、救死扶伤——古代疫病防治及中医药学成就小

结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反映。知识梳理关键问题:梳理古代中国的人口迁徙,并举例分析其影响。时期

况秦朝

汉代魏晋唐朝宋代元朝明清至民国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向北方移民屯田,前119年,一次就移民70余万;东汉初,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3—6世纪,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族迁徙到中原;北方人民大批南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除一部分迁入内地与汉人融合外,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回族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谋生,前往东南亚,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史称“下南洋”。提示:以汉代为例,促进了民族交融,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有利于国防安全。以魏晋为例,少数民族内迁后,建立政权,西晋灭亡,民族交融,并存混战,政局混乱,导致北民南迁,间接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以下南洋为例,促进了当地经济开发,传播了中华文化。(2022·陕西渭南·统考一模)(2022·陕西渭南·统考一模)在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在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这表明此时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B.农业经济活动较为稳定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 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交流(2022·山东省枣庄市三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