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
1.动物的四肢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通过四肢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
2.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四肢感知并适应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
3.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通过四肢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
【教学难点】
知道动物通过四肢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具准备】课件.凳子.棉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家里养过宠物吗?都养过什么宠物?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
观看视频:走进动物世界。提问:仔细观察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又都在干什么?(狮子在奔跑
等等)它们靠什么运动呀?都有几条腿?
师生总结: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些动物的4条腿叫作四肢,两条前腿叫前肢,两条后腿叫后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动物是怎样通过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的。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猫的足,说一说猫足的特点。
L观察.举例描述猫足的特点。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尝试描述猫足的特点。
(2)教师出示输尼肉垫和爪子的多朝特写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猫足肉垫和爪子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总结猫足肉垫和爪子的作用:猫足肉整的作用一消音缓冲.防滑等,爪子的作
用爬树.搏斗.捕食等。
2.通过模拟猫足肉垫的实验.探究猫如何通过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凳子和毛巾分别模拟猫足的部位。
(2)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汇报,师生总结:猫足的肉垫有消音.缓冲和防滑的作用,这些特点有利于猫接触
和感知环境。
活动二: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了猫的四肢本领很大,那么其它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又有什么样的四肢,
又会有哪些特点呢?
教师出示鳄鱼.青蛙.猴子的,指导学生比较观察它们的四肢,
师生总结(鳄鱼的四肢短粗有力,后肢趾间有蹊,指(趾)前五后四;猴子四肢细长,指(趾)间分
开,多数指(趾)间对握,行走灵活,;青蛙后肢比前肢长而健壮,前四后五。)
2.演一演:青蛙.猴子和鳄鱼分别怎样运动呀?
3.看一看:通过视频再现这些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
活动三: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猴子因为有了细长有力的四肢能在森林里灵活摆荡;青蛙因为有了健壮的后肢能在池塘边跳
跃捕食,那么生活在高山.草原.森林.海洋中动物们,它们的四肢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教师出示羚羊海龟.猩猩.袋鼠的,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四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示动物四肢的特点对它们生存的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补充。
三、拓展活动
了解脚掌的哪些特点适合骆驼在沙漠中行走。
1.了解沙漠环境特点,观察骆驼脚掌的特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骆驼脚掌的特写或视频,认识到骆驼脚掌宽大.厚实,让自己不容易陷进沙
漠里面,脚掌厚可以隔热,保护脚不被高温的沙子烫伤
2.将骆驼脚掌的特点与沙漠的特点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动物身体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
【教学反思】
2.动物的皮肤
【教学目标】
L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接触和感知环境;初步了解动物的皮肤特点是与其所处环境是相适
应的。
2.能通过模拟实验,感知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能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
简单解释动物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皮肤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
述自己的观点。
4.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动物皮肤表面特点;说出动物通过皮肤能
够接触和感知环境。
【教学难点】
进行模拟实验,感知并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并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试
着解释动物是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小鱼.气球
[学生]洗洁精.毛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皮肤,你能根据经验猜出中各是什么动物吗?
不同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不同。动物皮肤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接触和感知环境呢?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动物的皮肤
出示鱼的,我们从身边熟悉的鱼开始研究好吧?
二.探究活动
(一)初步观察
出示:鱼身体表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生:皮肤表面覆盖鳞片。
师:鱼鳞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有利之处?
除了皮肤表面明显的鱼鳞,鱼的皮肤里还有哪些秘密呢?你想怎样研究?
想不想近距离仔细观察一下鱼?
要求:
L在观察时“仔细看一看同一条鱼身体表面颜色,有什么发现?”“用手摸一摸,鱼的身体表
面有什么感觉?”
2.摸鱼时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鱼受到伤害;不要大声说话,以免鱼受到惊吓。
3.在观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要争抢,懂得分享。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1,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
“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你能通
过自身的感受及生活经验作出初步推测。
2.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鱼的背部颜色深,鱼上方的敌害从上向下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腹部
颜色浅.成白色,鱼下方的敌害从下向上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这种特点使鱼保护了自己,适应了
水中生活。
(二)模拟探究鱼身体表面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存
尝试给灰色背景中的小鱼涂上不同的颜色,观察小鱼涂上什么颜色才不容易被发现。
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发现:涂的颜色和背景同色或接近背景颜色的小鱼不容易发现。相反小
鱼的颜色和背景颜色对比越明显就容易被发现。
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发现:涂的颜色和背景同色或接近背景颜色的小鱼不容易发现。相反小
鱼的颜色和背景颜色对比越明显就容易被发现。
展示池塘中不同颜色的鱼的,让学生观察哪个更不容易被发现?加深学生的认知。
(三)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鱼表面粘液的作用。
1.实验前,检查气球是否完整.不漏气。
2.利用漏斗往气球中装水,小组合理搭配,确保不要洒太多水。
3.用手抓气球时,要用指腹,不要用指甲,以免扎破气球。
4.用手摸完气球后,要及时将手上的洗洁精清洗干净。
5.实验完成,用抹布将桌子才干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涂洗洁精前让学生摸摸气球表面,试着用手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涂上洗洁精,再让学生
用手摸一摸气球表面,试着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
引导学生对比体验,直观感受到在模拟实验中洗洁精相当于鱼身体表面的黏液,起到润滑剂的
作用,可以减少摩擦,减小鱼游泳时的阻力,使鱼游得更快,也可保护鱼不容易被捕捉。
小结:鱼的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游泳时会减小水的阻力,完成对黏液作用推测的验证。
小结:生活在水里的鱼,身体表面的鳞片.黏液和身体颜色都是为了相适水中的生活环境。
教师提出问题“其它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它们皮肤又是怎样的呢?”进入下一活动内容。(出
示视频)
三.拓展活动
其他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它们的皮肤又是怎样的呢?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小组内交流一下,组
长汇总并做简单总结。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下你们小组的交流结果。
四.总结收获
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皮肤,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3.动物的翅膀
【教学目标】
L知道鸟的翅膀长有许多羽毛,羽毛具有质轻.不易沾水.中空.坚韧等特点,知道昆虫的翅具
有膜质.透明或半透明.有翅脉等特点,了解翅膀能帮助动物飞行.适应动物飞行的环境等。
2.用观察.解剖.模拟飞行等方式,分析研究翅膀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对比,分析.
归纳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动物身体构造特点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4.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L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动物皮肤的材料,说一说哪些动物有翅膀?(鸟类.昆虫类……)
提出问题:关于动物的翅膀,你最想知道什么?
导题:动物的翅膀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的翅膀。
板书课题:动物的翅膀
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到很多动物有翅膀,特别是鸟有一对翅膀。下面我们先看一段鸟类飞翔的
视频。
2.播放鸟类飞行的视频
(朱鹦,企鹅,蜂鸟等)鸟儿飞翔
要求:认真观察鸟飞行的现象,思考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看了刚才的视频,联系你对鸟的了解,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鸟的知识?(比如鸟能生活
在哪里?运动的方式有哪些?用什么飞行?)
学生交流:鸟能生活在天上.水里.地上;鸟能走.会飞,有的会游泳;鸟有一对翅膀,靠翅膀飞行
O
总结:鸟的生活环境有天上.地上.水里等,天上的鸟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鸟用翅膀飞行。
二.探究翅膀
1.出示有关碧子的(研究鸽子翅膀的特点)
谈话:我们首先以鸽子为例,学习认识鸟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下来,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学生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同学们发现鸽子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鸽子有一对翅膀,翅膀上长有多根羽毛。
过渡:(出示刚孵出的小鸽子)这是两只刚孵出不久的小鸽子,它们会飞吗?为什么?(不会飞,因
为翅膀上还没有长出羽毛),看来羽毛是飞行的关键,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羽毛的特点。
2.研究羽毛的特点
提供研究材料:羽毛.滴管.水.盘子.小刀等。
引导: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研究羽毛?
提示:同桌或小组内先说一说研究方案(方法.步骤),再根据方案进行研究。
方法指导:可以先用眼睛仔细看一看,再用手来感知,再借助水和小刀来观察,可以按照由表及
里的方法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交流总结:经过用手摸一摸.掂一掂,发现羽毛表面很光滑,很轻;用滴管给羽毛滴上水,发现羽
毛不易沾水;用小刀切开羽毛,发现羽毛中间是空的。
引导:羽毛的这些特点与鸟的飞行有什么关系?如何适应飞行?
分析:羽毛的特点与飞行的关系。
总结:翅膀上有许多羽毛组成,羽毛表面光滑,很轻.不易沾水.中空等,这样可以减少飞行阻力.
减轻体重,有助于鸟飞行,适应鸟的生活环境。
3.研究翅膀大小与飞行时间长短的关系
过渡:观看信天翁飞行的视频。信天翁飞行视频
引导:你认为信天翁能飞行那么长时间与什么有关?(翅膀大小)
鸟飞行的时间长短真的与翅膀大小有关系吗?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进行观察比较。
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折纸方法把大小不同的纸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飞机进行试飞,观察飞
行时间的长短。
提示:
交流:大“翅膀”飞机比小“翅膀”的飞机飞行时间长;由此可以推想,鸟的翅膀大飞行的时
间就长。
总结:不同动物翅膀的大小不同,飞行方式也不同,大小不同的翅膀扇动的次数(频率)不同,大
翅膀扇动次数(频率)少,更适合长时间的飞行(滑翔)。
4.研究翅膀的特殊结构及作用
三.了解其他动物的翅膀
观看企鹅游泳的视频。企鹅游泳视频
归纳总结:企鹅的翅膀形状像船桨,翅膀短小,羽毛短小,不能飞行;主要作用是划水游泳,适合
在水里生活。
L研究昆虫翅膀的特点与作用
过渡:活动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看视频,听儿歌:《两只小蜜蜂》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里除鸟有翅膀,昆虫也有翅膀,歌中唱到的小蜜蜂.小蝴蝶.小蜻蜓
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观察:蜻蜓.蝴蝶的。
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归纳概括:昆虫的翅膀没有羽毛,膜质.透明或半透明状,有斑点.有网状的翅脉.五颜六色。这
些特点使昆虫的翅膀轻便.灵巧,适合在花草间穿越飞行。(除了这些特点外,还有的昆虫的翅膀振
动会发出声音)
2.测评: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翅膀,我们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表现)?
3.总结: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滴上水.解剖.模拟飞行等
学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翅膀。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动物都有翅膀,动物的翅膀形态各异,五颜六色;
有的翅膀有羽毛.有的没羽毛,有的翅膀是膜质.半透明的;翅膀的结构特点有的适合飞行.有的适
合游泳,还能平衡身体。
【教学反思】
4.冬眠与迁徙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
2.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迁徙和冬眠的过程.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
能根据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动物过冬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谜语“小小姑娘黑又黑,秋天走了春天回。带着一把小剪刀,半天空中飞呀飞”来导入
新课。
教师出示谜底燕子。
教师提出问题:北方的燕子为什么秋天走春天回?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冬眠与迁徙。
探究活动
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教师出示乌龟.青蛙.刺猬过冬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3种动物的状态。
学生以小组讨论: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教师巡视引导。
学生以小组汇报。
教师出示资料卡:随着气温的降低,青蛙的体温会逐渐下降。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青蛙
就会钻进泥土中睡觉,以此才躲避严寒。
学生阅读资料卡后,交流.汇报了解的知识。
教师总结:有些动物冬天躲进洞里,蜷缩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那些动物会冬眠以及如何冬眠。
学生汇报。
教师出示更多关于冬眠动物的或视频。
它们在做什么?
教师出示角马.大雁.大马哈鱼迁徙的,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后以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
教师出示资料卡:大马哈鱼出生在河流中,孵化后进入海洋。在海洋里生活一段时间后,大马
哈鱼会逆流而上,进入河流寻找合适的场所产卵。
学生阅读资料卡后,交流汇报了解的知识。
教师总结:有些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或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周期性的迁移。这种现象
称为迁徙。
教师启发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会迁徙以及如何迁徙。
教师出示更多关于冬眠动物的或视频。
二.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课下任务:调查不迁徙也不冬眠的动物有哪些,了解它们是怎样过冬的。例如:为了
过冬,有的动物换毛,有的动物储存食物等。学生全面了解动物在适应季节变化过程中的本领。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活
5.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
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教学方法】
观察,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植物的,观察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
师板书:3.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
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
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
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
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
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
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
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
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
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
o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
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教学反思】
6.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植物的根,并能利用简单的表格进行记录。
2.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3.在研究植物根的作用时,能自行设计并做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4.愿意与同学交流探究植物根的作用与方法,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善实验设计;尊重
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证据。
【教学重点】
了解并掌握根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
烧杯量筒棉花植物油放大镜直尺镶子橡皮泥等带根的大葱菠菜芫荽甘薯萝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身体,谁还记得植物的身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学生回答:根茎叶
花果实种子)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根”(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解:
观察根的特点
L谁来说说你曾经见过的.印象中植物的根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
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2.教师提出观察法及要求,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工具在小组内细致的观察一下你们带来的各
种植物的根,比一比,看一看根的形状,数一数小根的数量,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书上的表格里。
3.出示幻灯片比较一下菠菜的根与大葱的根有什么不同。像菠菜这样的根,中间比较粗壮,周
围比较细,我们称它为直根。教师板书(直根)直根的主要特点是主根明显比侧根粗而长,从主根上
生出侧根,主次分明。像大葱这样的根中间都比较细,像一把胡须,我们称它为须根。教师板书(须
根)须根的特点:根有些像人的胡须一样,没有主根和侧根之分。让学生画一画直根和须根,加深对
直根和须根的印象。
以小组为单位,将带来的有根的植物分分类
根的种类植物名称直根须根
教师出示植物种类幻灯片学生观察分类。
玉米.小麦.水萝卜.凤仙花.牛第.胡萝卜.向日葵.大蒜
学生分类:直根的有凤仙花.牛芽.水萝.胡萝卜;须根的有玉米.小麦.向日葵.大蒜。
研究根的作用
刚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
出示幻灯片,你来猜一猜,植物的根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紧接着老师出示:狂风吹来,大树却没有被
吹倒,还能稳稳地站着,这是为什么?小朋友用力的拔小草,可是小草还是没有被拔出来,这是为什
么?这是因为植物的根在抓着泥土,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教师板书:(固定植物)
植物的根还有其它作用吗?引导学生得出植物的根还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板书(吸收水分)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
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说根会吸收水分,可是,对科学的探究不能只凭推测,还需要实
验来验证,下面我们就来设计实验验证“根是不是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老师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一棵植物,烧杯.棉花.植物油.尺子.放大镜.镶子),现在同学们各
小组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一会我们全班同学来交流一下。(各小组
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引导。)
为什么要用棉花封起来,水面上还要滴上植物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你还有什么方法能让这个烧杯密封的更好?(可以选用橡皮泥等密封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要做好记号呢?(可以用两个瓶子对比,一个放上植物,密封好,一个什么都不放,也密封
好,并且两个瓶子内的水面相平,观察一段时间后会不会还平。)
这个实验,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我们
再来看结果。
幻灯片出示:下面同学们来思考:
为什么人们要往种植农作物的土壤里浇水施肥呢?你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从哪里来吗?
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和它的作用,并做了植物的吸水实验,希望同学
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进行科学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7.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
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
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茎的内部的导管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外部的筛管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4,了解环割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谈话: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的知识。谁来说说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
你知道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使用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吗?
大家猜想一下,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叶子上的呢?学生交流。
看来大家较为认同水从根到达叶子上可能与茎有关,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
茎。
二.新授活动
活动一:探究水分的运输
谈话:师:刚才我们猜想水到达叶子上可能与茎有关,那植物的茎内可能有什么结构呢?4人一
小组快速交流讨论一下。
同学们的猜想真不少,要想验证我们的猜想就要……好,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
些实验器材。(课件出示)
那你打算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小组迅速讨论交流一下。
那你打算怎样切?
师小结【课件出示】:看来有两种方法切割茎,一种是在茎上横着切的,这叫一一横切。横切后
我们主要观察横切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茎内平面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沿着茎纵向来切的,这
叫一一纵切。纵切后我们主要观察纵切面,纵切面接近于长方形,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茎
内部的结构特点。
O
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实验设计,那让我们一起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吧。实验前你还有什
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吗?
师:好,实验操作中不要忘记填写实验记录单,听明白了吗?好,实验开始。
学生实验。
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刚才的实验,
我们发现茎内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而且这种管道主要集中在茎的内侧。(板书:运输水分)
师:那茎内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什么样的?(板书:自下而上)
师小结:我们把植物茎内向上运输水分的这种管子叫做“导管”。(板书:导管)
活动二:探究养料的运输
谈话:叶子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了大量的养分,这些养分也经过导管运输吗?(板书:运输养
分)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谈话:那究竟谁说的正确呢?我们一起看看资料卡。
学生阅读资料卡
通过阅读资料卡你知道运输养料的管子叫什么吗?筛管内养分的运输方向是什么?(板书:筛
管自上而下)
师小结:植物的叶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了植物体所需的大量的养分。我们将茎内这种自上
而下运输养分的管道,称之为筛管。筛管主要集中在茎边缘的树皮里。
活动三:拓展探究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筛管,那你能结合今天所学帮老师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原理吗?在两棵小
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为什么会形成瘤状突起。(出示)
师小结: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内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
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那你知道大树被环割后,一段时间后切口的上部为什么会逐渐膨胀?(出示大树环割前.后对比
图)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和交流,我们发现植物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导管和运输养分的筛管,它
们任何一个损伤,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但是我们的果农每年都会做这样一件事,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对果树进行环割。
谈话:按照今天所学,这样做对果树是有利还是有害,为什么?
那农民伯伯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师小结:大家说的都非常的好。看来对果树进行环割,对果树是不利的,但对水果的发育是有
利的。
知识拓展:
通过这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的茎有运输作用,那它还有别的用处吗?
教师小结:贮藏.支持.繁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出示课件】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茎的秘密,其实植物茎的奥秘是无穷大,对于植物茎的研
究,我们才刚刚开始,希望大家课下继续研究。
【教学反思】
8.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调植物“体温”,促进要不断吸收水分,并能使空
气湿润。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3.教育学生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创新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证明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
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
(二)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
现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聚的,那么这些
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后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
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
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能轻易找到气孔。)
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
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
③学生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出示叶子的蒸腾作用微视频。
(6)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
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
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
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
做蒸腾作用。(板书:蒸腾作用)
2.指导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一一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
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选择下面问题中的一个,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土壤与岩石
9.土壤的成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土壤;土壤是由沙粒.沙粉.粘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分析土壤中砂和粘土的含量.土壤中有空气的实验)和分析归纳
能力(填写实验报告单)。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协作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L请同学们看,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2.庄稼的生长条件是什么?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项一一土壤。
4.在你的印象中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二.讲解什么是土壤
讲解:
“土壤中有什么”能让植物茁长的成长呢?
三.分析土壤的成分。
1.指导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土壤的成分
L你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同桌讨论)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课件。
2.学生先用前两种方法观察土壤。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单。
2.土壤中空气
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无处不在,那么土壤中有没有空气呢?
②提问:怎样证明土壤中确实有空气?
③讲述:每组都有一个烧杯,杯中有水,把干土块放入烧杯的水中,不要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教师小结:实验表明,土壤中有空气(板书:空气),空气存在土壤的孔隙中,即土粒之间。
3.土壤中有沙和黏土
导语:我们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土块,发现了什么?
①我们继续往烧杯里面加入一些土壤,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等其静置,学生认真观察,你看到了
什么?
②启发:烧杯中下层的土壤中的土粒是不是都一样呢?
③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较小),最下层颗粒(较大)
④和水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是(黏土),第二层物质是(沙粉)。最下层物质是(沙粒)。
4.土壤中有水
①谈话:在田野里,摸一摸土壤,有什么感觉?摸土壤时有潮湿的感觉,这说明什么?为了说明土
壤中有水,我们来做个实验。
②演示实验:把比较潮湿的土壤放在蒸发皿里,把蒸发皿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加热,在蒸发皿上
盖一块玻璃片。
5.土壤中有腐殖质
导语:把玻璃片取下后继续加热土壤。
1.观察有什么现象?闻到有什么气味?说明什么?
2.现象: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
3.结论: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四.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
L提问:现在,你知道土壤中含有哪些成分?
2.总结:土壤是由沙.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混合而成的。
3.讲解:土壤的成分与土壤中能生长植物有密切的关系。砂和粘土是植物扎根生长.固定植物
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储存在砂和粘土中;水.空气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腐殖质中含
有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土壤中含有的腐殖质多,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土壤资源对植物这么重要,那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教学反思】
10.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器材作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的信息源;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能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测;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
动成果。
3.了解土壤的种类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L提问:
(1)什么是土壤?
(2)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谈话:课前,你们观察我们附近的土壤有什么不同?
3.讲述:土壤不完全相同,有不同的种类。这节课,我们学习“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L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分类
(1)讲解: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常用的有按土壤的颜色或按土壤中含砂.黏土多少来分类。在这
节课里,我们学习按含砂.黏土多少分类。
根据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不同,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黏土少的,叫砂质土;含砂少,
黏土多的,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在讲解的同时,板书三类土壤的名称及其砂和
粘土的含量。)
(2)提问:
a,刚才我们讲的,是根据什么给土壤分类?
b.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可以把土壤分为几类?(三类)哪三类?
c.这三类土壤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土康的性质
(1)比较三类土壤的外观(形态)
a,将三类土壤标本发给各组学生。
b.分组观察:看一看,摸一摸这三类土壤有什么不同?
C.汇报观察结果。(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边听学生讲边
板书。)
d.讨论:为什么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
e.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砂质土的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的颗粒大
小居中。这三类土壤外观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与它们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关系。土壤中含砂越多,
看起来颗粒越大;含砂量越少,颗粒越小。
(2)比较三类土壤的渗水性和保水性
a∙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这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例如下雨以后,渗水快慢有什么
不同?
b.讲述:为了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我们来做个实验。
c.演示实验:取3个去底的塑料瓶,将细纱布包在瓶口上,用线扎牢,在3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
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壤土;把3个瓶子放在支架上,取3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分别放在3个瓶子的口
的下面;在3个瓶内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
d.观察:
哪种土渗水快?
3个瓶内的土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
看一看,哪种土中剩下的(保存的)水多?
e.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有什么关系?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
性与保水性居中。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
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差;土
壤颗粒小的,相反。
1.比较三类土壤的透气性
(I)讨论:三类土壤中的空气多少是否相同?哪一类土壤中空气比较多,哪一类土壤中空气比较
少?为什么?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说明三类土壤透气性好坏的示意图。
(3)讲解:土壤的透气性是与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密切相关的,土壤中的空气存在土壤的孔隙
中,如果土壤的孔隙被水占据着,空气就不能占据。
2.讨论:根据以上道理,你再说说哪种土壤透气性好,哪种土壤透气性差,哪种土壤透气性居中?
为什么?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L教师小结:砂质土颗粒大,土壤孔隙大,渗水性好,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颗粒小,土壤
孔隙小,渗水性差,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颗粒大小居中,土壤孔隙大小居中,渗水性.保水性居
中,透气性也居中。
2.综合比较三类土壤的性质。
(1)讲述:现在,我们系统地看一看三类土壤的性质。
(2)提问:
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保水性有什么不
同?三类土壤的透气性有什么不同?
砂质士有什么性质?(把颗粒大小.渗水快慢.保水性好坏.透气性好坏连起来说。)黏质上有什
么性质?壤土有什么性质?
(3)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关于三类土壤性质的空白。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教师简单概述本课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11.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L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
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具准备】
有关土壤对人类的贡献的资料;人类对土壤破坏的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用课件播放地球上的优美环境.花草树木等,引导出学生的兴趣,并提问:花草树木都是在
哪里生长的?
再用课件播放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视频,导入本课的课题:保护土壤。
二.师生合作共同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爆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
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康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
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拓展活动:
L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2.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12.认识岩石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能用图
和文字表达,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能根据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了解常见岩石的种类。
【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并能
用图和文字表达,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难点】
能根据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了解常见岩石的种类。
【教学准备】
各种石头.小刀.铜钥匙..锤子
稀释的盐酸.滴管.水槽.水.放大镜.石头分类资料卡.岩石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教师展示带来的岩石标本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老师带来的什么?(石头)
对,确实是石头,地质学家把石头叫岩石。
认识.研究岩石很有用,地质学家通过大地上岩石的分布情况可以找到矿藏。你知道地质学家
是怎样研究岩石的吗?
2.谈话:
今天让我们像地质学家那样来认识岩石。(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谈话
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让学生充分发言,引导他们从颜色结构.软硬以及遇酸后
的反应等方面观察岩石的特征。)
(2)制定方案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结合手中的实验器材制定出自己小组的探究方案。
(小组开始讨论设计探究方案)
(3)汇报探究方案
师:老师发现在刚才的交流中大家都很用心,相信你们都相出了很多方法,哪个小组先说说你
们组制定出的探究方案?
(指名说)
师小结:你们真聪明,大家都想出了不同的探究方案,比如:
用眼睛看一看,岩石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
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
用锤子.手指甲.小刀.铜钥匙来检测岩石的硬度。
将盐酸滴在岩石上,看一看有什么反应?
有了这些可行的研究方案,老师相信,你们在研究中会有更新奇的发现,想不想马上开始研究
(想)。不过在研究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小资料:(P8资料卡)
测试岩石硬度的方法
测试岩石软硬程度的方法非常简单:砸开岩石后,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在心断面上刻画。手
指甲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较软;手指甲刻画后没有刻痕,铜钥匙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较硬;铜
钥匙刻画后没有刻痕,小刀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很硬;小刀刻画后也没有留下刻痕的岩石硬度非
常大。
2.研究岩石
小组内研究
师:根据刚才读的资料卡中的内容,此时的你对岩石的软硬程度知道是怎样区分的吗?接下来
请同学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并根据自己制定的探究方案,开始研究吧!不过在研究之前,先认真读
一下老师为你们写的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使用盐酸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看清提示,小心使用,千万不要溅到皮肤.衣服上,小心
使用。
使用放大镜时,要先阅读课本P8资料卡。
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填好观察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
(2)展不研究成果
师:同学们刚才研究得可真投入呀!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要认真听,
并做好及时的补充和指正。
(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研究.我们共同的交流,我们发现原来岩石在颜色.形状.硬度.滴
盐酸的变化等方面不一样。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岩石的硬度给采集的岩石分类呢?
3.给采集的岩石分类
.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
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给你采集到的岩石起个名字,看谁起得名字好听?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命名?
3.认识岩石
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
遇酸反应是否冒泡
【教学反思】
13.矿物与矿产
【教学目标】
L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举例说出人类怎样利用矿产
资源进行工农业生产。
2.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论。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探究矿物和矿产与人类的关系,愿意合作与交
流。
【教学重点】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举例说出人类怎样利用矿产资
源进行工农业生产。
【教学难点】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举例说出人类怎样利用矿产资
源进行工农业生产。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具准备】矿石.锤子.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L谈话:同学们,老师让你们搜集多种多样的岩石,你们搜集到了什么?
2.学生展示,交流发现。
3.谈话(出示准备的矿物):老师也带来一些岩石,他们都是一样的吗?
师生交流,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
1,交流:关于岩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如:怎样认识岩石?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
2.小组探究
教师给各个小组准备多种岩石标本。
(D提出问题: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岩石?谁有好办法?
(2)小组讨论观察的方法.需要的材料及注意事项。
(3)汇报交流:学生汇报研究方案。
(4)小组研究:学生研究岩石的组成,教师巡视引导。
(5)汇报总结:各组汇报观察到的岩石的组成。
小结:石英.长石.云母.白云石等都是矿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活动二:观察多种多样的矿物
1.交流:你们还知道哪些矿物?他们都有哪些用途?
2.讨论: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
3.小组派代表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加以补充。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矿产及用途:
金属矿产,如黄铁矿.方铅矿等,主要用于冶炼多种金属原料。这些金属原料可以用来制造飞
机.轮船.钢笔等。
非金属矿物,如硫磺.石墨.滑石.金刚石等,主要用于生产化工原料.肥料.颜料.洗化用品.火
柴等。
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大多数量有限,形成的时间长,在短期内不可能再生,学生意
识到如果无限制地过度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矿产,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和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
坏。
4,小结:矿产的种类非常多,用途也十分广泛。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岩石等称为
矿产。
活动三:矿产与人类的关系。
1.提出问题:矿产与我们有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利抵押合同范本
- 公司销售人员合同范例
- 劳务合同范本 短期
- 单位购买电脑合同范本
- 勾机铲车出租合同范本
- 公司水果采购合同范本
- 单位玻璃保洁合同范本
- 蛋糕师招聘合同范本
- 代买股合同范本
- 制式采购合同范本
- 2024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修订思路和主要变化
-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复习课件
- 成语故事-郑人买履-课件
- 数 学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混合运算100题
- 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处理
- 健康教育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 2024年辽宁省中考语文真题含解析
- 农产品食品检验员二级技师技能理论考试题含答案
- 《财政学》财政及经管类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抖音运营》课件-3.短视频拍摄基础
-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知识讲解(一)-质量管理-组织的质量-实现持续成功指南-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