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山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学期检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

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

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②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

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

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

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

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

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④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

“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

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

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

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湖邠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

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

触。

③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

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

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

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

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

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

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

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

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

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

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③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

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

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

德立行。

④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

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

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材料三:

①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

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迂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②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t。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

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③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

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

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

④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

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

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

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⑤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

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

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庭不是一个人员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

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

B.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都有一

个“己”作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不同,并且互不交叉。

C.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

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

D.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自我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

“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

B.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说明了祠堂的功能。

C.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

D.材料二的第三段与材料一的第四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以血缘为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祠堂融道德、信仰、儒家思想三

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祠堂祭祀的时候,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祭毕,后辈要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些

隆重庄严的仪式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传统伦理家族观念。

C.网络的普及让传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虚拟性、开放性的交流,从而彻底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

级观念。

D.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它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就

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4.概括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

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

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

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

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拦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

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

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漾漾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

两边玻璃窗上。

萧L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

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

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

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

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

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

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

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

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藤”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

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

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

红的是养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

切图形,织成了波斯魅、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

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

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

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纤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①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

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

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

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

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

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

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

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②,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

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①Climax:英语,高潮。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

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

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刚

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

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

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

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所描写的不断变换的自然所呈现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

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充分运用反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

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

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8.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9.本文与《故都的秋》的结尾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结尾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张唐辞日:

“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日:“君侯何不快甚也?”

文信侯日:“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人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日:

“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日:“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日:“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日:“卿之功,"与武安君②?"唐日:“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

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口:“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日:“知之。”“应侯③之用秦也,

孰与文信侯专?”日:“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日:“知之。”甘罗

日:“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

所死之处矣!”唐日:“请弓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巾,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日:“借

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日:“闻燕太子丹之入秦欤?”日:“闻之。”“闻张唐之相燕欤?”曰:

“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避

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

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Gii)。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

十六县/与秦什一/

B.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

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C.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

十六县/与秦什一/

D.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

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文中是人质的意思。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国家作为保证,叫“质”或“质

子”。

B.孰与,意思是“与……相比,谁更”,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的

含义相同。

C.“请因孺子”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的用法与

意义相同。

D.币,古人指礼物、财物,“应具币”与《屈原列传》中“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中“币”的意思

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张唐认为自己要到燕国去,必然经过赵国,那时一定会被赵国捉住,所以

他推辞了,这令文信侯不高兴。

B.武安君在秦国对外战争中,为秦国夺取了不计其数的城邑,但在是否攻打赵国上与文信侯意见不一致,

就被绞杀在咸阳城外。

C.甘罗见到张唐,以武安君和张唐、应侯与文信侯作比较,让张唐认识到拒绝文信侯的利害关系,成功说

服张唐主动接受使命。

D.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以扩大河间的地盘,是因为甘罗许诺割城后,秦国就会让燕太子回去,与燕断交,

转而与赵国一起攻打燕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2)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14.文信侯与甘罗都要从赵国得到土地,但做法不同,请简要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

刘长卿

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

渔阳老将多回席,鲁国诸生半在门。

白马翩翩春草细,郊原西去猎平原。

【注】◎李相公:李忠臣,战功显赫,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加同平章事衔,即为事实上的宰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选取“建牙”“吹角”等意象,表现了军营旌旗招展、鼓角震天和军令严明的特点。

B.颈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将老将和儒生对比突出李相公的威望及平素求贤若渴的精神。

C.结句风格雄浑,状写将军骑着白马驰骋郊外,打仗似打猎,表现其作战能力出众。

D.这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用语委婉,生动细腻地勾勒出了一位保家卫国的将帅形象。

16.前人论此诗,认为颔联写出了千古将军风范。对这一评点应该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这两句话,诗角度变了,转为从远在

洛阳求仕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

尽。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展现了听书人的投入,侧面反映出说书人的技艺卓绝。《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

艺,这些诗句是“,

(3)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

"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礼》之新疏的礼图具有一观就一目了然、一用则文意清晰可见的“图像”特质。“礼,履也”,

礼之内涵重在践行。礼图可谓“政治、社会、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冗繁的《周礼图》《仪礼图》被司马

光、朱熹等①,编成简洁易懂的《书仪》《家礼》。这类居家礼仪规范得到广泛推广。时至今日,此

类规范依然是一些地方家风、村风、社风的圭臬。

礼图文献的影响力由古至今②,且远播周边国家。当前,日本等国的礼图汉籍及具体礼仪依然

带有中国礼图文献和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礼图文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

对域外汉籍的整理,如钱宗武教授所言,“更能厘清汉文化在异域文化中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脉络,发掘出

双方文化的共性因子与异质元素,通过中外文化对话,激活对话对象的历史记忆,提升对话己方的文化自

信”。

礼图作为承载六经之本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献依据与思想基础。

广泛深入开展礼图及礼图学研究,是深刻体认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③

的前提条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说“看破红尘”,其实人是不能“看破”的,①,人就会很消极,无所作为。但也不

能斤斤计较,不然就会时时不愉快,常常痛苦。那人要怎么样?人要“看开”,但不要“看破”。不过很

多人分不清二者,②,这是不正确的。“看开”就是说:我不会常常倒霉,这次的情境别人也碰到

过,只是他碰到时,我不知道而已。这样就不会觉得怎么别人运气都那么好,只有自己这么倒霉了。有时

大家看见一个人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面带笑容,觉得这个人好像从来没有病过。其实”遭遇不幸时,他

在家里受疾病折磨时,大家又何尝知道。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做人应该有一颗平常心。这话听起来很平常,③。如果无论发生什么事

情,都能认为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这个人的情绪就会很稳定。

21.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加点的“他”,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个头绪,算了,先睡他一觉再说

B.你们三个人一块去的,怎么就你们两个回来了?他呢?

C.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他就将一事无成。这是毋庸置疑的。

D.孟子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也有人说,一个人经历的范围,就是他的人生;还有人

说,一个人计较的范围,就是他的胸怀。

正值芳华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答案:1.A2.D3.B

4.①特点:总分总的结构特点。②首先总括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新特点,③其次,分别阐述网络

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超时空特点给差序格局带来的影响;④最后,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引导其理性发展。

5.①有利于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亲密交往,增强人情味。

②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强化家族凝聚力。

③易看重对方与自己的血缘远近以及权势大小,形成以私利为中心的社会圈子。

④难以形成个体之间平等的意识,容易发生集体对个人的利益侵害或道德绑架。

答案:6.B7.C

8.①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肩”“交臂”“目送”等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神态,化群山为俏丽

的少女,四个“或者”领起的短句构成排比。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连绵簇拥,姿态万千,表达了作

者对在奔驰的火车上看到的动态的山的喜爱之情。

9.同:都运用数字,都以物抒情,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异:本文以自然美的“让步”、“山水退”、红叶渐稀等,侧面突出铁路沿线秋景的壮美,凸显了作者对

杭江之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将来的大团圆”含蓄蕴藉,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

《故都的秋》用了夸张的修辞,愿意用寿命换取北国之秋,直接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爱恋之情。

答案:10,A11.C12.B

13.(1)文信侯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吧,为什么急忙呵斥我呢?

(2)燕国与秦国互相不欺侮的原因,没有其他的因素,就是想攻打赵国,扩大河间的地盘。

14.①文信侯的做法:通过派人出使燕国,从而使燕太子人秦为质,后又想派人相燕,与燕结盟,联合攻打

赵国,用武力取得赵国的土地。

②甘罗的做法;先制造秦燕亲近欲攻打赵国的声势,而后,怂恿赵王割地绝秦燕之好,攻打燕国取得割地

补偿。在这一方略中秦不费一刀一枪轻易达到目的。

参考译文:

文信候吕不韦想攻打赵国来扩张河间的土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做大臣三年,燕太子丹入秦国成

为人质。文信侯又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张唐推辞说:“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如果有)赵国人捉住我,

(那么他会)得到方圆百里的土地。”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

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大臣三年,燕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

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竞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马他尚

且不肯前往,你又怎么能让他前往呢?”甘罗辩解说:“古时项橐七岁时就当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经十

二岁了!文信候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吧,为什么急忙呵斥我呢?”

(于是)甘罗拜见张唐,问他:“您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不可

胜数;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的功勋不如武安君。”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劳不及武安君吗?”

张唐答道:“我确实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

更大?”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候权势大。”甘罗问:“您果真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吗?”张唐说:“我

确实知道。”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

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不肯前往,我不知道您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我就通过

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

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

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又问道:“大王听说张唐将到燕国为相的事了吗?”赵王说:“我听说了。”

甘罗分析道:“燕太子丹到秦国,燕围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为相,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

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燕国与秦围互相不欺侮的原因,没有其他的因素,就是想攻打赵国,扩大

河间的地盘。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具联合强大的赵国

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

得上谷三十六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