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海上英魂》_第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海上英魂》_第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海上英魂》_第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海上英魂》_第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海上英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海上英魂》---------------------------------------【导语】语文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下面是八文网整理分享的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海上英魂》,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一:《海上英魂》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毫不示弱”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邓世昌英勇献身的经过,体会邓世昌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以及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蘸课文,把令你感动的段落多读几遍。

教学重点:想象激战的场面,体会邓世昌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以及热爱祖国、建设祖崮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

1.邓世昌的文字介绍材料。

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邓世昌

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读题目。

2.教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海上英魂写的是邓世昌的故事。

3.引导学生展示资料,介绍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近代海军将领,祖籍广东番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邓世昌及其将士壮烈殉国后,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海战失利,朝廷震动。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4.教师导人新课: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邓世昌率将士们捐躯报国的感人一幕。

二、提纲导读,学生小组自读

1.教师出示提纲,激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

⑴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⑵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段。

⑶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设计读一读。

2.学生根据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三、掌握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⑴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教师强调。

⑵教师再出示词语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

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慷慨激昂: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同归于尽:一同走向死亡或毁灭。

魂飞魄散: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课文的通通情况。

3.大家一起读课文,在读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海军将领邓世昌为了保护“定远”号,指挥并驾驶“致远”号撞向敌人的“吉野”,最后“致远”被日军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和他的部下们全部英勇捐躯。)

四、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1.教师导读:请大家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画出描写邓世昌以及官兵语言、动作、冲态等方面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反馈。引导深入探究,读中理解、体会。

立即

⑴“立即”一词说明了什么?(邓世昌态度坚定,处事果断)

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邓世昌立即指挥“致远”舰开足马力,快速行进到“定远”舰之前,拦住敌军“吉野”舰,保护“定远”舰。(读出邓世昌态度坚定和处事果断)

邓世昌怒视“吉野”舰,对大副说:“敌军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吉野’,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他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官兵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全舰官兵齐声高呼:“撞沉‘吉野’!撞沉‘吉野’!”

⑴大家一起朗读这一自然段。

⑵指名反馈:从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邓世吕和官兵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慷慨激昂、语气坚定)

⑷教师扮演邓世昌,学生扮演官兵,再现当时的对话场景。

邓世昌登上驾驶台,双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舰猛冲过去。

⑴讨论:该抓住哪些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登紧握开足马力猛冲)

⑵大家起有感情地朗读。

⑶指名反馈:为什么要注意强调这些词语?(能够体现邓世昌的勇猛以及视死如归的精神)

⑷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读中体会邓世昌的精神。

3.教师朗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学生想象战斗的激烈场面。

4.教师播放音乐导读:同学们,虽然官兵们满腔热血,可是“致远”号被一枚鱼雷击中了。(学生接着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5.教师语言导读:同学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邓世昌领导全舰的士兵英勇作战,带领大家用生命撰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战歌,让我们怀着对邓世昌等英雄的崇敬、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教师总结: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在中国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像邓世昌一样热爱祖国、勇猛无比的人物。

2.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英雄人物。

3.教师小结:他们将在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无数先烈用鲜血写下了中国的历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永远把他们放在心里,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凄课文,把令自己感动的段落多读几遍。

2.搜集英雄的故事。开展英雄故事演讲比赛。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篇二:《海上英魂》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百多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我国古代爱国将士同仇敌忾、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

全文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日本侵略,战争爆发。

这是甲午战争的起因。仅一句话指出时间为“1894年8月”,是由“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引起。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黄海海战,激烈悲壮。

这是甲午战争的经过。文中用了较多笔墨记叙了黄海海战的始末,侧重描写了我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海战中的表现。

这里大体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2、3自然段)讲日方军舰突然进犯,我方迅速出海迎战。

文中写日军依仗“军舰多、船速快、火炮强”的优势。“妄想一举歼灭我军舰队”,而我“北洋舰队面对强敌,毫不示弱。各舰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当时的战斗场面十分激烈,正如作者描绘的:“一时间黄海海面战火熊熊,硝烟弥漫,喊杀声、炮轰声响彻云霄。”

第二层(第4自然段)讲我军“致远”舰伤弹尽,邓世昌驾舰撞敌舰。

文中写邓世昌先指挥战舰纵横海面,后为保护我军旗舰不幸遭重创,他毅然决定“以我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当时的战斗进入白热化程度,作者描绘了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全舰官兵齐声高呼:“撞沉‘吉野!’撞沉‘吉野!’”邓世昌登上驾驶台,双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舰猛冲过去。……

第三层(第5、6自然段)讲“致远”舰中鱼雷沉没,全舰将士壮烈牺牲。

文中先写“致远”舰“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吓得敌军惊恐万状,后写它不幸被敌军鱼雷击中,“渐渐沉入水中”;最后描述了邓世昌落水之后的情景:他“仍不停地大喊杀敌”,他拒绝了爱犬和随从的救助,他实践了自己“与军舰共存亡”的誓言……场面十分惨烈,十分悲壮,令人震撼,令人难忘!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方失败,精神永存。

这是甲午战争的结果。作者写这一小段用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既总结了我军战败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敌强我弱,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肯定了我军将士的表现和战绩:“与敌军进行了顽强战斗,重创多艘敌舰。”第二、三句话指出:我军将士虽败犹荣,他们“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国人民”;邓世昌虽死犹生,“人们永远怀念和学习这位舍身报国的民族英雄”。

本文篇幅不长,但记叙历史事件简明清晰,描述英雄形象鲜明动人,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的感情,短小的题目《海上英魂》表达了对昔日英烈们的追忆、哀悼和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霎、锚、霄、频、屡、舵”;积累“霎时、频频、毫不示弱、响彻云霄、乘风破浪、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等词语。

教学重点

想象激战的场面,体会邓世昌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自学生字,重点指导读准“霎”(shà,翘舌音)、“屡”(lǚ,不要读成lǒu)。

可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住本课的一些生字的字形,如把“苗”与“锚”、“它”与“舵”、“肖”与“霄”、“步”与“频”进行比较。

2.本文要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教师不要去分析讲解。

初读,可采用默读思考的方式,想想全文记叙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写了哪些内容。

再读,弄清楚中日甲午战争的战火是谁点燃的,中国海军将士是怎样与侵略者进行战斗的,这场战争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结局,说说读完全文后自己有怎样的感受。

3.按部分读文,交流讨论。

第一部分: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板书:日本侵略)

第二部分:我军官兵是怎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

可让学生勾画描述黄海激战场面的句子和邓世昌在战斗中的行为、语言、神态的句子,并结合观看课文两幅插图,帮助学生进入黄海海战的悲壮情景和树立起邓世昌的英勇形象。同时,让学生把那些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段落找出来,多朗读朗读。(先后板书: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舰、共存亡)

第三部分: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怎样的?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可抓最后一段话中有关语句使学生明白:由于双方军力的悬殊和当时政府的无能,我们战败了(板书:我方战败)。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将士的崇高精神却永远留在全国人民心中。

4.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想想哪些地方使你特别受感动,把它们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如果是描述我军奋勇作战的段落,要边朗读边想象那动人心弦的场面;如果是描述邓世昌慷慨激昂、壮烈牺牲的段落,要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英雄无比敬佩的情感。

5.课后练习第2题,“置之度外”和“同归于尽”是邓世昌驾驶“致远”舰之前的豪言壮语,也是他后来以身实践的壮烈之举,他说到做到、义无反顾。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勾画、批注,结合上文(第4自然段)和下文(第6自然段)中有关“言语”与“行动”,从而体会邓世昌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6.本课可安排2课时。

教学资料

1.关于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年)发生的中日战争,是由于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海陆军实行挑衅而引起的。尽管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曾英勇作战,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中国方面失败了。最后,清朝政府派李鸿章和日本订立了可耻的《马关条约》。

2.人物简介

邓世昌(1855—1894)清末海军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擅长测量驾驶。历任海军东云、振威、镇北、扬威各舰管带。1887年(光绪十三年)派赴英国为北洋舰队接收“致远”号巡洋舰,回国后升副将兼“致远”舰管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虽舰伤弹尽,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余人壮烈牺牲。

3.词语解释

管带: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的舰长亦用此称。

霎时:极短的时候。

锚:铁制的停船设备,一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钩爪,另一端用铁链连在船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