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_第1页
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_第2页
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_第3页
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_第4页
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历年考研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316新闻学基础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316新闻学基础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316新闻学基础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707新闻学基础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707新闻学基础

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707新闻学基础

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707新闻学基础

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707新闻学基础

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709新闻学基础

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709新闻学基础

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

论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

论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

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

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316新闻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参考答案:

北京广播学院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316新闻学基础

新闻理论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电波战

答:电波战是指在世界范围或局部地区为争夺国际广播宣传优势所进

行的竞争和对抗,因其斗争的激烈程度被形象地冠以此名。在一定意

义上,它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的外交斗争和国际政治对抗。电波战主

要现为:争取占有较多的国际广播频道,增强发射功率和延长播出时

间,增加播出的语言种类,在世界各地增设转播台,不断采用传播新

技术,研究和改进宣传策略和手段等。电波战还包括用干扰台播出噪

音或同频大功率播出节目以压制干扰对方广播。

2.新闻理论

答: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部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则属于

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有着不同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新闻理论。新闻理论主要研究新闻事业的

性质、任务、作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新闻事业和实际

的关系、和政治的关系、和群众的关系;研究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和

基本的工作原则;研究新闻道德和新闻工作者的修养;研究新闻媒介

经营管理的原理和运行机制。新闻理论不能代替采、编、摄、录、播

等具体的新闻业务,但是它对具体业务有指导意义,是正确有效地开

展新闻工作的理论基础。

3.新闻事业

答:新闻事业是指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活动的、有组织的新闻机构。现

代新闻事业主要包括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期刊

社、新闻电影制片厂等专门机构;它们运用采访、编辑、通联、出

版、发行等组织系统以及新闻体裁和编排技术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

动。新闻事业组织是传播新闻的工具,既是社会舆论机关,又是阶级

舆论机关。它的基本功能是:沟通情况,传递信息;反映舆论,引导

舆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娱乐,丰富文化生活;刊登广告,提

供社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我国关注媒介批评研究的背景。

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新闻传

播业繁荣发展和竞争加剧的同时,也出现了媒体行为的违规和越位现

象。“谁来监督媒介”成为传媒业界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

媒介批评开始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话题的凸

显,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1)实践的呼唤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新闻事业在获得大规模发展的同时,商业化的侵

蚀给媒体和从业者带来的负面效应呈日趋严重的局面。走向市场的传

媒业面临着新闻道德滑坡和两个效益相矛盾的考验,这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①媒介违规操作,其动机和目的是商业利益的驱使。

②拿新闻报道做交易,有偿新闻泛滥。

③为扩大收视(听)率和发行量,不惜降低报刊和节目格调,为迎合

市场,牺牲媒介品质和新闻道德。

④“第四媒体”互联网络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为

大众传媒,其交互性、隐秘性、个性化、多媒体的传播特性,给新闻

传播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涉及新闻传播伦理道

德和法律的问题。

大众传媒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因受商业化侵蚀而出现的伦理、道德畸

变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业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面对这些

现象,新闻传播学术界不能不对媒介批评问题予以更强烈的关注。

(2)批判学派的影响

①大众传播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介绍、研

究,无论新闻学界,还是新闻实践部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传播

学说的观点、方法来研究新闻传播现象,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传播学

理论的引进,为媒介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操作的具体方法。尤

其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的理论,为我国大陆学者关注和研究媒介批

评问题提供了思想养料。

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和港台地区的一些媒介批评理论著述,

包括社会批判理论和大众文化批评理论著述,被陆续译介到国内,引

起了一些学者和传媒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从实际情况来看,港

台地区传播学者们在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加之同文同宗的文化语

言渊源关系,他们有关媒介批评的理论,对大陆学界关注媒介批评理

论问题,起到了“触发器”的作用。

2.简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地位。

答:(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工具,其性质

概括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是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传统的

继承。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主要任务。具体来

说,可以概括为: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②宣传和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报

道广大人民群众为落实这些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社会实践。

③宣传和报道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④宣传和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为培养一代“四有”新人作好舆论宣传工作。

⑤宣传和报道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创造新生活中表现的崇高品格和

取得的光辉业绩。

⑥宣传和报道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坚决同一切破坏社会主

义民主、违反社会主义法制的言行作斗争,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

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好舆论宣传工作。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地位: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是由其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作用

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①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传布信息和舆论先导的作用。

a.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经济信息服务。

b.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舆论阵地。

②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造和提供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

三、论述题(25分)

联系实际,阐述新闻宣传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论断。

答:(1)新闻宣传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原因

①由新闻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所决定的。

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政治性、实践性和相对

独立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峙与斗

争,是当代世界不争的事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的新

闻舆论,由于其鲜明的党性和舆论导向性,就决定以社会效益为最高

准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②由新闻宣传的价值实现形式决定的。

a.新闻价值是与新闻的社会效益密切相关的。离开了新闻舆论对社会

的影响和作用,就难以估量新闻自身的价值。新闻传媒发布的消息与

言论,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情绪与行动。新闻价值的大小,要以它的

社会效益来决定。

b.衡量新闻产品的社会效益好不好,关键是看是否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人,引导得好不好,引导得得力不得力。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

注重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与影响力,使新闻传媒在推动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新闻这

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所应发挥的社会效益。

(3)社会效益标准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认识论上的

根本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

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表现在价值观上,就是要求在判断一切工作有无

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时,都必须从实际效果出发,由实际效果决定。社

会效益当然是一种实际效果。因此,用社会效益当作评判新闻宣传价

值的标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的内在要求。

(4)社会效益标准体现了新闻宣传活动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活动的特

性。

①在根本属性上,新闻宣传活动是一种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属于意识

形态,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性,有个导向问题,它并不完全看市场

需要而决定,还得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去考虑。

②在最终目标上,新闻宣传活动总是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和立场去报道

事实的新发展,反映一种显性或隐性的状态,以其指导功能来影响人

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不是以追求利

润,更不是以企业高额利润为目的。

③在服务特点上,新闻宣传活动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具

有社会公益性,是无偿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传播新闻,传达政令,

解释政策精神,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反映社会文明,丰富人们的文化

生活,都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5)案例分析

①2011年8月,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一名记者在长驻点赣州市上犹县

蓝天村采访时,发现当地小学的条件特别艰苦,大多数学生因为家庭

贫困加上路途遥远,吃不上一顿温饱的午餐。当频道了解到在江西的

偏远地区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时,经过周密策划和多方联系,于9月23

日起在民生新闻栏目《都市现场》推出特别策划《爱心午餐》。

②节目播出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热心观众及企业纷纷跟

节目组联系,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帮助孩子们解决午餐问题在社会

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从2011年10月9日起,上犹县有两所山区学校的

学生吃上了免费的“爱心午餐”此外,频道还在这些学校中选择了两所

以都市频道的名义进行定点长期捐助。

③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媒体工作者必须具备社会责

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和

自我控制,促进广播电视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新闻业务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新闻体裁

答:新闻体裁是当代各种新闻传播机构用以传播新闻信息、表达对于

客观事物的见解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现代报刊、广播、电视、通

讯社等各种新闻传播机构常用的新闻体裁,主要有两大类:以报道新

闻事实为主的记叙体裁,如消息、通讯、新闻特写、访问记、调查报

告等,合称新闻报道;以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的见解为主的论说体裁,

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述评和各种署名短论,统称评论或言

论。此外还有新闻背景、新闻人物简介等说明体裁。各种体裁之间,

主要以表现手法、结构和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相互区别。新闻体裁又可

按传播工具划分为报刊体裁、广播体裁、电视体裁。广播、电视新闻

体裁,习惯上又合称为“电子新闻”。

2.消息头

答:消息头是指消息发布单位、时间、地点的说明。不同新闻媒介有

不同称谓,如“电头”、“本报讯”、“本台消息”等。“电头”是对通讯社

电讯稿发布单位、时间、地点的说明,“本报讯”是报纸自己的记者、

通讯员采写的报道的标志。“本台消息”是电台、电视台自己的记者、

通讯员采写的消息的标志,多放在消息的开头。重大的、时效性强的

消息,有时也在消息头中说明地点和时间。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

答:新闻特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

体裁。它把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的片断和部分加以放

大,描形描态,绘声绘色,给读者以鲜明突出的印象。新闻特写的特

点就是“放大”和“再现”,相当于电影、电视中的近镜头、特写镜头。

新闻特写的特点,可以具体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选材上

特写注重于再现生活的画面,放大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有意义、有情

趣、有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断,它主要是向读者说明事情是如何发

生的,当时的情景怎么样,即回答新闻的第六个要素HOW。新闻特写

往往抓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两个场面,一两个镜头,充分地展示社会的

横剖面。

(2)在结构上

新闻特写常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或从生

动的情节、场面、引语入笔,但不透露太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

东西,放在后面,使人读完全篇产生一种“满足感”。

(3)在角度上

新闻特写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细察局部,从一点、一个侧面、一个

口子插入放大,出奇制胜,别看生面。

它可以撇开一场球赛的全过程,专写某一球之争。它可以放弃整个会

议程序和会场情景,专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提案的提出,一次独

特的会面等等。它可以截取时间进程中的某一瞬,充分展示和描绘,

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甚至可以从某一个富有情趣和人情味浓厚的

细节开掘进去,追前溯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

2.简述社会新闻的由来和特点。

答:社会新闻是侧重于报道生活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

(1)社会新闻的由来

社会新闻早在报纸产生之前就有了。当时主要是以口头传播等形式存

在的,在古代的童谣、民间传说,乃至各种稗官野史之中,到处可以

找到生活新闻的踪迹。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祖先就从事过民风的

采集,他们所采编的“风”,后来编成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其中很多内容都与今天的社会新闻题材很相似。譬如《氓》这

篇作品,就记录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故事。从《世说新

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可以找到更成熟、更丰

富的社会新闻。

(2)社会新闻的特点

①传通性大

社会新闻较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兴趣,不仅传得快,而且传得广。社会

新闻的传播渠道也特别多,即使记者不报道,既不登报,也不广播,

社会新闻还是会被人们广泛地传播开来,这就是常说的“口头新闻”、

“马路新闻”。

②民间性强

社会新闻大多取材于民间,可以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人们之所以喜

欢传播社会新闻,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来自民间,反映世态炎凉、人世

沧桑,使人们对它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性和普遍兴趣。

③人情味浓

社会新闻能够以情动人,激起读者情感。

④涉及面广

社会新闻的触角伸向社会各个领域,涉及面广,且带有一定的边缘

性。有时候,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取材的角度不同,有时可以写成

政治新闻或文教卫生新闻,又可写出社会新闻。

新闻史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晋绥日报》

答:《晋绥日报》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1940年9月18日创

刊于山西省兴县,原名《抗战日报》,1946年7月1日改为本名。初为

3日刊,后逐渐改为双日刊、日刊。1949年5月1日终刊,共出2171

期。1947年6月,该报发动了一场旨在反对弄虚作假、维护新闻真实

性原则的反“客里空”运动。这个运动对整个解放区的新闻工作产生了

广泛影响。毛泽东接见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也对该报产生了积极作

用。

2.路透社

答: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

1851年由保罗·路透创办于伦敦。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向报

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

济信息。路透社索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

于世。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3.徐宝璜

答:徐宝璜是中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学家、新闻学者,1894年出生于江

西九江,字伯轩。1912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1916年回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晨报》编辑。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民

国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校任教,主讲新闻、经济

方面的课程。1930年6月1日在北平病逝。他所著的《新闻学》一书,

是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中国新闻界

实为‘破天荒’之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宣传宗旨和特点。

答:(1)创办情况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

传》,这是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月

刊,木版雕刻,因读者对象是华人,所以该刊仿照中国人习惯的线装

书模样,每期一册,每册5至7页,最初印500册,后增至2000册,由

米怜编辑并撰稿,大部分在东南亚华人中免费散发,少部分运往广州

等地分送。从1815年到1821年,该刊历时7年,共出7卷84期。

(2)宣传宗旨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纯宗教性刊物,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

务”。此外,“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也是其主要宗旨。

(3)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该刊侧重对基督教教义基本原理的介绍,讲解《圣

经》中的警句,并大量刊载《圣经》故事,以多种形式通俗地宣传基

督教义。该刊同时还用科学解释了许多天文现象,但又给科学的道理

披上神的外衣。此外,该刊还介绍了许多国家的概况,并辟有《全地

各国纪略》专栏,介绍欧、亚、美、非一些国家,包括京城、人口、

人种、政体、物产、语言等诸方面的情况。

②从报刊业务上看,该刊首先尊重读者的心理,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

儒学的观点来阐述基督教义,广泛运用《四书》、《五经》中的材料

为宣传宗教服务,并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的形式,连载文

章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该刊采用中国古代报刊

线装书样式,也是为了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其次,写作文体丰富多

样,除论说性文章外,该刊物还有小故事、笔记小品、七言诗、对话

体和警言集纳等样式。此外,该刊还刊载了一篇被称为中国近代史报

刊上第一条消息的题为《月食》的短文。

2.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艰苦创建的情况及其意义。

答:(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情况

①1940年12月30日,解放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

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其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编辑。

②延安新华广播创建之时,正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对

期。广播电台的主要设备广播发射机,是周恩来从苏联治病回国时带

来的,由于长期转运,发射机受到损坏,经调试、改装后才能使用。

电台所需的其它零件,是从国民党统治区或敌占区买来的。大部分则

是由延安通讯材料厂自己制造的。利用汽车引擎来带动发动机转动,

用烧木炭产生的煤气代替汽油发电,以此解决广播电台的用电问题。

在半山腰开凿石窑洞作为发射机房和动力间。播音室内设备十分简

陋。

③延安台最初每天晚上播音一次。1941年4月后,每天又增加了两

次,每小时一次。广播内容有:中共中央中原文教、《新中华报》社

论、国内外新闻、名人蒋艳等。1941年12月3日起,每星期五举办一

次日语广播。当时广播中也有文艺节目,但大多数是延安台的播音员

自己在话筒前唱歌或吹口琴。1941年夏天,毛泽东同志给延安台送来

20多张唱片以供播出。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延安台的广播十分关心和重

视,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示各根据地党组织按时收听广播。

(2)意义

延安台的广播打破了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封

锁,宣告了国民党和日伪垄断控制广播时代的结束;人民的广播事业

在党的领导、关怀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以崭新的风貌活跃在新闻宣

传战线,成为党联系人民的纽带。

三、论述题(25分)

论述邹韬奋新闻工作的主要经历和事迹(10分),他的事迹对今天做

好新闻工作有哪些很需要启示(15分)。

答: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邹韬奋新闻工作的主要经历和事迹

①1922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

该社于1925年10月11日创办《生活》周刊,邹韬奋1926年10月接

任其主编。由此开始,他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从大学走上工作

岗位的最初数年,关心的是“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接编《生活》

周刊后,关心社会问题,但目标仅是“力求政治清明”与“实业振兴”。

②“九·一八”以后,他迅速走出改良主义幻想的圈子,投入抗日救亡的

洪流,而且在胡愈之等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开始学习革命理论。他写了

大量慷慨激昂的“小言论”,每期《生活》周刊上都有,有时一期登三

四篇。1932年1月9日,他宣布《生活》周刊“最近已成为新闻评述性

质的周报”。“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天,《生活》周刊出版了

两期“紧急号外”,报道战地消息,鼓舞军民斗志。1月30日,又出版

“临时紧急特刊”,发表《痛告全国同胞书》。

③对于邹韬奋和《生活》周刊的变化,蒋介石和国民党当局大为不

满,曾派胡宗南同邹韬奋谈话,要他“拥护政府”。邹韬奋据理反驳,

但预感到《生活》周刊可能被扼杀,便于1932年1月建立生活书店,

与生活周刊社分开,以保存实力。同年10月,他写了《与读者诸君告

别》一文备用。1933年6月18日,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特务

暗杀,邹韬奋也被列入黑名单。他被迫于7月14日离开上海,出国避

祸。同年12月8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生活》周刊。16日,《生

活》出版了最后一期并刊登了邹韬奋在一年前写的告别文章。

④从1933年7月至1935年8月,邹韬奋游历和考察了意大利、英国、

瑞士、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苏联和美国,写了30多万字的国

外通讯,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

语》。

⑤当他在国外得知杜重远因“新生事件”入狱的消息后,他于1935年8

月27日赶回上海,下船后直接去运河监狱探望杜重远。随后,即着手

筹办新刊物。11月16日,《大众生活》在上海创刊,16开周刊。他在

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灯塔》一文,提出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

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三大目标。北平传来“一二·九”运动

的消息,他不仅在刊物上立即支持学生的正义运动,还寄了几千份

《大众生活》给北平市学联。1936年2月29日,国民党政府查封了

《大众生活》周刊。

⑥1936年3月7日,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周

刊的继续。该刊出至6月27日又被查封,共出17期。

⑦1936年3月初,邹韬奋被迫出走香港。6月7日,他主办的《生活日

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惟一一张日报。他在发刊词中

宣布:“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这

也是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与该报

同时创刊的有《生活日报星期增刊》。该报出至7月31日自动停刊,

拟迁上海出版。但国民党政府不予登记,结果只能出版《生活星期

刊》,1936年8月23日创刊,周刊,邹韬奋任主编兼发行人。11月

23日,邹韬奋和其他6位救国会负责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

良、章乃器、王造时等同时被捕,史称“七君子”事件。他们在狱中8个

月,邹韬奋除出庭受审外,就致力于读书和写作,完成著译文稿三十

多万字。

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他既担任主编,又是

主要作者,还要管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还提出了许

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特别是主编《生活》的一系列论述,构成了

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

(2)邹韬奋的新闻活动对现在的启发与意义:

邹韬奋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和见解:

①关于新闻言论自由问题,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和资本帝国主

义所侵略的殖民地,只有少数人享到言论自由的权利,因为强有力的

言论都在这少数人的掌握中”,“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却有多数

人享到言论自由的权利”。

②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这是韬奋报刊活动一个最突出的

特点和经验。

③报刊要有特点和个性。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创造的精神”。

④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邹韬奋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韬奋精神”。

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

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这是对“韬

奋精神”的精辟诠释。由于体现了这种精神,邹韬奋所办报刊,个个受

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他的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去认真学

习的。

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316新闻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316新闻学基础

新闻理论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舆论监督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

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

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

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

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

力和权威性。

2.新闻客观性

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报

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

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

素。它有两层意思:①根据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

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

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

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二、简答题(15分)

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答: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领域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

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言论自由、广

播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展开批评的自由。

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产生于阶级社会,因而它本身也是一个阶级的概

念,事实上也总是为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占有。当然,被统治阶级

也总是利用这一手段来争取自己的解放和权利。因此,超阶级的新闻

自由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不受任何限制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在阶级社会中从来是不存在的。

任何社会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

律的制约,要受到当时的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受到各个国家统治阶

级利益的制约。

(2)新闻自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在阶级社会中,“人”不是超越阶级国界的,而是属于一定阶级和国家

的人。人的任何权利包括作为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言论出版自由,都

是阶级的权利,都是有鲜明阶级性的。新闻自由的性质,是处于统治

地位的阶级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向着当权

者争夺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进行的斗争,新闻出版自由历来是统治阶

级的一种政治特权。

三、论述题(25分)

试论当前我国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义。

答:(1)“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含义和开展

①“三项学习教育”是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

观、新闻职业道德。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

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

动的通知》以后,中宣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

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座谈会,要求中央新闻单位率先开展“三项学习

教育活动”,召开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对在新闻战线广

泛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②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系列部署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率先

示范,在新闻宣传单位引起强烈反响。普遍认为,开展“三项学习教育

活动”,是新闻战线具体落实中央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新高潮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新闻战线加强自身建设、解决突出问

题的有力抓手,是新闻战线内强队伍素质、外树队伍形象的重要途

径,是新闻战线改进新闻宣传、提高引导水平的良好契机。中宣部等

部门联合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很有必要性、紧迫性、针对性,

非常切合新闻队伍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2)当前我国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义

①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提高引导社会舆论能力,切实加强新闻队伍

建设的重要举措。

②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新闻事业的发展实力。要通

过“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推动新闻单位的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具有较强

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依靠体制和机制的作用,激发新闻工作者的创

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使新闻战线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得到增强。

③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整体上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呈

现出全面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表现为部分媒体的低俗之风、

非法出版物的流传、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与从业

人员思想认识、管理机制等有着重要的关系。深入扎实开展“三项学习

教育”活动,有利于加大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力度,健全舆情分析机

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

新闻业务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社会新闻

答:社会新闻是指着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气,

以及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展变化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以典型

事例为主,注意人物活动的情节、细节,写作上讲究寓爱憎、褒贬于

叙事之中,拥有广泛的受众。社会主义新闻机构发布的社会新闻,目

的在于布新除旧、扶正祛邪,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抨击不良的社

会现象,以净化社会风尚,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舆论。

2.新闻集纳

答:新闻集纳是一种短新闻的发布形式,又称“新闻集锦”。一般把若

干则简讯分类编排,并冠以栏目或题目刊出或播出。这种形式有利于

充分利用稿件,扩大版面或节目的信息容量,但一次集纳的条数不宜

太多,表达也要力求简明。

二、简答题(10分)

简要阐述消息、通讯、言论三者之间的差异。

答:(1)消息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它

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

最多、最经常的新闻报道方式。消息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讲究用

事实说话。篇幅短小,实效性强,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除简讯

外,大多有“本报讯”或“电头”、“本台消息”,正文一般由导语、主

体、结尾和必要的背景材料组成。

(2)通讯是一种以记事为主,比消息容量大、记叙也更为具体、详尽

的新闻体裁。这种体裁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可以多

侧面、多层次、生动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具体深入地反映

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经验,是各种新闻媒介常用的体裁。采写通

讯,不仅要求事实真实、准确,讲究时效,而且要求题材具有典型意

义;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形象说话,较为细致、具体、形象地再

现人物活动、事物变化和现场情景。

(3)言论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典型报道、群众普遍关心的重

大问题,或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直接阐述编辑部或作者的意见和

态度,从而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并影响读者、听众、观众的思想和

行动。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事实,新闻言论主要是发议论、讲道理。

在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上,新闻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体现编辑部

或记者的思想倾向,它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言论则是在客观事

实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问题和事实的分析论证,直接表明编辑部和

记者的思想观点,它的主要特点是议论说理,直抒己见。消息、通讯

的意见倾向是间接无形的,而言论的意见倾向是直接有形的。

三、改写材料(30分)

根据下列原始材料,撰写一则消息(要求:①格式规范,使用“倒金字

塔”结构;②500字以内;③自拟标题;④不能出现答题者的名字)。

真正的师范热标志应该是什么?对此河北师大法经系主任王凤鸣的观

点是:真正的师范热应该是考生喜欢师范专业,愿意毕业后从事教育

工作。

北师大招生办主任王梓华则认为:“报考师范的人数多,并不说明将来

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也多。‘师范热’不等于‘教师热’。”北师大的一项

调查结果表明,57.7%的同学打算毕业后继续上研究生,只有25.1%

的人愿意到普教系统当老师。愿意到边远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更

少,仅占4.8%。

1996年10月上旬,北师大对96级师范专业的新生曾进行一次问卷调

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7.7%的同学认为教师受到尊敬,社会地位

有了提高。

与此同时,京外一些师范院校的招生“捷报频传”,录取形势好于往

年。这种情况引起社会关注,被认为“师范院校出现了十年来最为满意

的招生结果”。有舆论说,“师范院校行情看涨”,出现了“师范热”。

1996年,国家重点高校北京师范大学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

区招生,其中在23个省录取的新生100%是第一志愿。

在某些省份,北师大的录取分数线仅比清华大学略低。而作为市重点

的首都师范大学在上省招收的近400名新生,也全都在重点录取线以

上。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如此众多的考生报考师范院校呢?

家长的“意愿”迫使考生报考师范院校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北师大教育

系96级广西籍的郭英兰同学说,好报考北师大是家长逼的。“我妈

说,‘现在企业这么不景气,你学理工科,工作单位没保证,相比之

下,当老师这个饭碗端一辈子没问题’。”据了解,在师范院校中,这种

被戏称“父母包办”的情形并不少见。

师范院校免收学费,这一点成为许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大好的考生的选

择。一名来自苏北的男生说,他报的所有志愿都是“师范”。“我们那一

带很穷,只要能上大学,什么学校都行。”据有关方面调查,报考北师

大的考生中,出于这一原因的占48%。这些学生中有53%来自农村和

县级以下城镇,其中的22.9%的师范生入学要靠亲友和家人资助。

也有一些考生是因为估分失误,“一不小心”被录取到师范院校来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生解释说,“在江西,北师大的录取分数线比复

旦大学还高。北师大是提前录取,许多同学觉得提前录取一栏空着怪

可惜的,就填个北师大吧,没想到真就上了这个分数线。”从调查结果

来看,出于提前录取这一原因而填报北师大的,吉林占57.7%,福建

占63.3%,江西占70%,四川占63.6%。

还有的学生是由于对专业不甚了解而考进来的。有一名资源与环境保

护系的男生一脸苦笑地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想当旅游家,“咋一看这系

的名称很吸引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就填上了。后来才知道,这个系实

际上是地理系,刚刚改了名字。”

答:略。

新闻史部分(5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的封建官方报纸一般统称为();北宋宋真宗咸平二

年(公元999年),宋王朝拟定的官报审稿制度,称为()制度;

由外国传教士马礼逊等人最早在马六甲正式创刊的中文近代报刊是

();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成立;1978年5月11日,改版后《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

(),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拉开了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大讨论的序幕。

答:邸报;“定本”审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哈尔滨广播无线电

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美国廉价报刊兴起时期纽约市出现的三大著名“便士报”是(

)、()和();“美国之音”的英文简称为();1450年

前后,德国的工匠()发明了近代的金属活字和印刷技术。

答:《太阳报》;《先驱报》;《论坛报》;VOA;古登堡。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梁启超

答: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之一。广东新会

人。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

域,都有较深的造诣。在国人早期办报活动中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作

出了重要贡献。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政论

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风格独特,形式新颖,其中以梁启超在《时

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名噪一时,称为“时务文体”。“时务文体”

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1896年8月9日上

海出版了《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编。该报以变法图强为宗旨,设论

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

议》等重要文章,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

旧势力,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

未有”,对宣传维新起了很大的作用。

2.反“客里空”运动

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

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

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

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

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

《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

运动。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

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

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

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

进。

3.“炉边谈话”

答:“炉边谈话”是指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他在白宫

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

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

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

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哈里·布彻便随口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于是就此定名。此后,每当美国

面临重大事件之时,罗斯福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

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

出。

4.爱德华·默罗

答:爱德华·默罗是美国CBS著名记者,美国广播电视史上的杰出人

物,他的广播电视活动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广播电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

痕迹:1938年3月12日,他和夏勒等人首先推出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次

《新闻联播》,二战期间,作为战地记者,他的“这里是伦敦”的报道

赢得极大声誉;战后,主办《现在请听》,极受欢迎。默罗转向电视

界后主持电视专栏节目《现在请看》,显示了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

他的电视实践创立了严肃电视干涉社会生活的良好传统,扩大了电视

新闻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并且主张对世界事务进行客观、公正、

全面、真实地报道。

三、论述题(20分)

试评《新青年》杂志的办刊活动与历史贡献。

答:《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1922年7月终刊,共出版了9卷2

号,由陈独秀创办并主编,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开始改名为

《新青年》。《新青年》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其发展历

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15年9月—1918年11月,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

传舆论中心;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

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新青年》对封建主义思想观念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它大张旗鼓地批

判封建伦理道德,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尊

孔必定导致复辟。同时,它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

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与共和民主政治水火不相容的。把反对封建专制

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结合起来,是《新青年》进行民主思想宣传的

一个重要特点。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

一切。

《新青年》发表了不少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宣传

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文章,抨击封建迷信谬论。鲁迅主张用“科学”这一

味药来诊治中国人在思想上迷信鬼神的病。陈独秀认为一切事物的成

败得失是客观规律在起作用,批判了神秘论和宗教世界观。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

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它的重

要组成部分。《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同年1月,《新

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炮。

《新青年》还发表了一系列提倡白话文的论文以及用白话写作的文学

作品,以后又逐渐成为完全白话文的刊物。《新青年》对封建专制和

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舆论界,也震惊了封

建顽固势力,他们大肆诬蔑、攻击《新青年》。但《新青年》宣称:

“为了民主与科学,‘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表明了《新青年》大

无畏的气概。

(2)1918年12月—1920年8月,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

物过渡;以李大钊发表的《庶鸣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

利》作为过渡的标志。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

《马克思研究》专号,转发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简

明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三个组成

部分的基本原理,使《新青年》在国内外时局发展、新思潮迅速传播

的形势下,日益倾向社会主义。

这一阶段的《新青年》注意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

其后期成为中共旱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奠定了基础。

(3)1920年9月—1922年7月,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

义刊物和党成立之后的理论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

产党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316新闻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316新闻学基础

新闻理论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新闻价值的要素

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

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

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而所谓的“读者兴趣”,

指个人关心的、同情、反常、进步、斗争、悬宕、两性关系与年龄、

动物,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兴趣心理。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

本含义。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

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我国最早研究

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1918年,他在《新闻学大意》(发表于《东方

杂志》)中,设专章论述“新闻的价值”。

2.《报刊的四种理论》

答:《报刊的四种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较有影响的新闻理

论著作。它是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而

编写的,由威尔伯·施拉姆、弗雷德里克·赛伯特与西奥多·彼得森三人

的四篇论文汇编而成。作者根据资产阶级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

理,从新闻事业和政治制度的关系上阐述了他们的理论观点,着重论

述了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对新闻媒介的控制和新闻自由问题。这

些观点提出以后,在世界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然而,作为新闻

理论著作,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远远不够。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传播过程中“事实”对传播者的制约。

答:传播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倾向,总是要对事实有所选择和有所加工

的,但事实又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选择和加工。事实主要从三个方

面体现出对传播者的制约:

(1)客观存在的事实制约着传播者报道的真实性:

事实制约着报道的真实性,是指事实是什么样子,传播者只能根据事

实本来的样子进行报道。面壁虚构、歪曲真相、蓄意造谣……不管出

自什么动机,最后必定是自食其果。这样的事例在新闻史上是屡见不

鲜的。不论是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是林彪、“四人帮”的造谣污蔑,还是

1958年“大跃进”时期我们自己的浮夸,最终都是适得其反。只有据实

报道,才能取信于民;报道不实,必然会在受众中失去信誉。由此也

不难理解:为什么不管是哪个新闻机构,不论它站在哪个立场上,至

少在他们的公开声明中,都把真实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解释:

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对事实的解释,是指传播者必须按照事实内

在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事实。在这方面,尽管不同的新闻机构为了各自

的宣传需要对事实会作出不同的解释,但历史地看,只有那些正确地

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性来解释事实的,最终才会赢得人民的信赖;而

对事实作歪曲解释的,最终必将受到历史的嘲弄。

(3)重大事实具有传播的必然性,决定了传播者非传播它不可:

重大事实具有传播的必然性,决定了传播者非报道它不可,是指有些

重大事件,本身具有必然被人们传播的力量,尽管它对新闻报道者是

不利的,但新闻报道者也非报道它不可。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不论

新闻机构是否报道,事实都会在受众中传播开来,而新闻机构不报

道,只会使它声誉扫地,陷入更加尴尬难堪的境地。1999年5月,以

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对这样一件震惊世界

的大事,美国的新闻媒介是无法掩盖和回避的。于是他们就玩弄手

法,写一条简短的新闻放在报纸版面十分不显眼的位置上,然后按照

官方的口径,用不合事实的发展逻辑——“误炸”来解释这一事件。这

样的报道除了暴露自己的理亏胆怯外,显然是无法让读者信服的。

上述分析说明:新闻机构不能为了自己的需要,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

么,想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传播者的报道行为是要受事实的制约

的。

2.新闻媒介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方式有哪些。

答:舆论监督的实现途径和实施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人类社会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舆论监督渠道和手段。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及

其传播系统已成为实现监督功能的主要途径。新闻媒介在形成社会舆

论、引导社会舆论、实现舆论监督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闻媒

介不断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新情况和新信息,同时又将各种社会信

息、公众的意见和评论加以传播,借助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威力,

使之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权威性的意见一旦占据优势,就会成为

大多数人的一致意见,社会舆论也因此而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新闻媒介完成舆论监督功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通过公开地报道事实、树立典型、批评越轨、及时褒贬、设置议

题、组织讨论等手段,一方面对社会公众进行广泛的道德风尚教育,

引导人们按照法律、规章、制度的要求从事社会活动,引导人们遵

从、仿效符合时代文明精神和道德标准的好人好事;另一方面,对各

种落后、阴暗、消极、腐败现象进行公开的揭露与谴责。

(2)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公众中形成比较一致的价值取

向和道德要求。

在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各种手段中,新闻批评是一种最主要的形式。

社会批判功能,是舆论监督存在的社会价值之一。新闻批评,是以新

闻为手段、通过新闻媒介进行的舆论监督活动。在新闻事业高度发达

的今天,它承担了舆论监督最重要的社会批评任务,是实现舆论监督

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论述题(20分)

结合实际,论述新闻事业的社会性与阶级性。

答: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即新闻事业具有为全社会提供新闻,满

足人们对信息需求的社会性。这是新闻事业的共性,同时,当新闻事

业进入到阶级社会后,又具有为一定阶级服务的阶级性,这是新闻事

业的个性。

(1)新闻事业的社会性

新闻事业的前身,新闻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社会交际和劳动,劳动和交

际需要交流信息,这种交流信息的活动直接推动了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当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大,交往的内

容越来越复杂,人类就感到有必要将分散的、个别的、不系统的新闻

传播活动系统化、组织化,并用适当的媒介来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

于是新闻事业就产生了。我们古代的新闻事业——邸报和小报,就是

封建统治者和民间为传递新闻信息而发行的报纸。作为近代新闻事业

产生标志的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手抄新闻、新闻书以及发展到欧洲各国

的周刊和日报,就是以传播政治、经济、军事等信息为主要内容的。

新闻事业的形成过程说明,大凡新闻事业都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

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社会需要为主要活动形式的。

新闻事业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信息和舆论工具。这是古今中外新

闻事业所具有的共性,也是新闻事业区别于文学事业、政治法律机构

的个性特征。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虽然还没有出现新闻事业,但它

的前身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人类为交际需要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在

阶级社会中,任何一家新闻媒介,不管其拥有者和控制者有着什么样

的政治目的和宣传思想,它总要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以

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社会需要为主要活动形式。美国17世纪出现

的党派报刊,以反映不同政党舆论、利用报刊作为相互攻讦的工具最

终受到读者唾弃,以至于到19世纪末被商业报刊所取代的事实,证明

了不为广大受众需要和接受的新闻事业,不仅不能发挥表达舆论的功

能,甚至生存也就成了问题。

新闻事业这种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基本特征又

决定了它的社会性质。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报道内容、传播范围和

活动目的都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它总是力图向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

——包括自己固定受众群以外的受众,传播新闻信息,并希望自己所

传播的新闻信息能被尽可能多的人所接受,能产生尽可能大的社会影

响,能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服务。因此。新闻事业又是一种大众传播

工具。

新闻事业的这种社会性质使它成为社会中的人们进行信息传播和思想

交流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马克思在论述报刊与舆论的关系

时,认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按他的想法,在整

个社会体系中,报刊具有“纸币”那样供世人所用的流通作用,他所强

调的正是新闻事业的社会性。

综上所述,从共性的角度来概括新闻事业的性质,可表述为:新闻事

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社会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是新闻和舆论的传播工具这一本质与阶级关系发生联系后,

派生出它的阶级属性,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①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经济基础表现为阶级关系,经济上占有生产资

料的阶级,就是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同时也就在精神上占有统治地

位。统治阶级由于掌握了生产资料,就可以按照本阶级的意志来建立

国家组织和政治制度,同时也占有广播、电视、通讯社和报纸等新闻

舆论工具,以便用于传播本阶级的思想意志,使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新闻事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新闻事

业。而且成为这个时代新闻事业的模式。这一点,不仅仅是根据马克

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经典学说中推导得出的结论,

并且还是被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所证明的事实。例如:我国封建社会

产生的邸报,就是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报纸;欧洲出现的近代早期报

刊,是资产阶级的报刊;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报纸、广播、电

视、通讯社,是党和政府以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包括一切爱国

人士的全体劳动人民群众的新闻事业,而资本主义国家庞大的报纸、

通讯社、广播和电视系统,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新闻广播事业。

由于经济基础本身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决定了不同

阶级的新闻事业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不一样的。统治阶级的新闻事

业,总的说来是适应、维护和巩固它的经济基础的。但是这里又有不

同的情况需要加以区分。当这个阶级处于历史发展的上升时期,它的

经济基础本身有进步意义,适应于这种经济基础的新闻事业,总的来

说是进步的。如当资本主义新兴时期的报刊,其主要任务是反封建

时,它表现出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和历史发展潮流的趋向相符

合的特点,因而,它就是生机勃勃的、革命的、进步的。当统治阶级

处于没落时期,它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了,适应这种经济基础的统治

阶级的新闻事业,总的来说就是落后的和反动的。产生于唐宋时期的

邸报,虽然随中国封建社会走过一段兴盛的路程,但是最终逃脱不了

被近代资产阶级报刊所取代的命运,这一历史事实就是证明。

②在阶级社会中,一切阶级都把新闻事业作为实现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的舆论工具。而新闻事业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一定阶级、政党

或社会团体实现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舆论工具,在现实社会中,不为

任何阶级、政党或社会团体所利用、完全与政治绝缘的新闻事业是不

存在的。问题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

资产阶级新闻学只承认新闻是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事业是传播消息

的公共媒介,不承认新闻事业有阶级性。这只是资产阶级采取的掩耳

盗铃的宣传手法而已。

③新闻事业在阶级社会中所具有的强烈的阶级性或政治性,还突出表

现在它是一定阶级、政党或集团拼死争夺的重要阵地。由于无线电广

播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度强的现代化舆论工具,所以

往往被某些政治势力作为推翻或维护一个政权的威力强大的思想武

器,为它进行着激烈的争夺,这几乎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普遍现

象。

历史和现实表明,新闻事业在人类社会已进入阶级社会后诞生,它成

为不同阶级的舆论工具已使它打上了不同阶级的烙印。阶级性是处于

阶级社会的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是它的本质通过和阶级关系

发生联系的外在表现,而不仅仅只是一项特殊功能或特殊任务。

新闻史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新莱茵报》

答:《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1848年6月1日创

刊于德国科伦,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301期。该报由马克

思主编,恩格斯等为编辑。《新莱茵报》除星期一以外,每天出版。

一般为四版,新闻多的时候出增刊。报纸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

到重大消息就以传单形式出号外,有时一天出两次报纸。每期报纸和

附刊的末尾还辟有《最新消息》栏,简告开印前收到的最新消息。报

纸发行方式大部分为订阅,也有一些零售。《新莱茵报》是适应德国

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所规

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

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该报实

际上是“共产主义同盟”的机关报。

2.林白水

答:林白水,名懈,又名万里,字少泉,号宣樊、白水等,福州人。

曾两度留学日本,专攻法律和新闻,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

一。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警钟日

报》、北京《公言报》、《新社会报》、《社会日报》等报纸的编

辑、记者、主编和社长。1926年8月,因所写《官僚之运气》一文触

犯当局,被奉系军阀张宗昌枪杀于北京。林白水撰写的新闻和评论,

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长短,或揭人隐事”,故积怨于军

阀。他的文章通俗浅显,常能“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于政

局”,颇能吸引读者。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十月革命前列宁的报刊活动。

答:(1)1895年,列宁创建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并于

1896年底出版了一份圣彼得堡工人小报。

(2)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和革命时机的逼近,要求在俄国建立一个能

够真正领导革命运动的统一集中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由于在俄国工

人运动中自始就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由于社会民主工党的思想分

离、组织涣散,列宁提出了创办一份全俄政治性报刊,以便组织工人

阶级的先进政党的主张,1900年12月24日,第一份全俄政治性报刊

《火星报》住德国的莱比锡创办。《火星报》的编辑人员由列宁、普

列汉诺夫、马尔托夫、阿克雪里诺德、波特列索夫和查苏里奇六人组

成,而实际负责整个编务工作的是列宁和马尔托夫两人,列宁是《火

星报》的灵魂。

在《火星报》第一号社论《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列宁把建立一

个坚强的、有组织的、紧密联系工人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办报

工作的中心任务。在《火星报编辑部声明》中,列宁明确、严格地规

定了《火星报》的办报方针——党性方针。

1901年1月5日,在《火星报》发表了列宁《从何处着手?》一文,文

章论述了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具体计划,并指出:为了把各地的工人

运动合成为一个全俄的运动,第一步应当是创办全俄的政治性报刊。

根据俄国当时的情况,列宁提出了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

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这一科学的论断,同时强调“必须建立统一的

党的地方代办员”以便从中培养和选拔能干的宣传、组织的骨干分子。

列宁在这里把《火星报》比喻为组织工人阶级运动的链条和脚手架,

强调应该集中力量用《火星报》来团结和组织各地的先进分子,以便

成立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1903年7月,俄国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标志着独立的马

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会议通过党纲,并把《火星报》正式定为党的

机关报。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人产生了严重的分

歧,并退出《火星报》编辑部,从此,俄国社会工党内产生了以列宁

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和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孟什维克派。

(3)随着1912年工人运动高潮的来临和革命形势的飞快发展,在列

宁的指导下,斯大林、阿尔钦斯基、坡列塔耶夫于1912年5月5日在彼

得堡创办了《真理报》。该报继承和发扬了列宁在《火星报》的革命

传统,保护党性的纯洁、重建革命政党和对无产阶级民众进行革命的

教育工作,是《真理报》全部意义和生存的基础。由于沙皇秘密警察

的残酷打击,《真理报》曾8次被封,不断被迫更名,1917年“二月革

命”胜利后的第五天,《真理报》又在彼得堡以原名复刊了。

在伟大的十月革命实施和准备时期,《真理报》一直旗帜鲜明地表现

了布尔什维克的战斗性质,为宣传革命的纲领,准备和领导群众参加

胜利性的决战进行了大最的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无论是在确定党

的新方针时期(3月~4月),还是群众革命动员时期(5月~8月)及

组织革命武装冲锋时期(9月~10月),《真理报》都紧密地团结在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身边,积极广泛地宣传党的一系列方针

政策,组织和鼓动群众实施党的一系列任务,从而形成了布尔什维克

党报的一系列宣传鼓动策略的传统。

2.简述“《新生》事件”发生的经过。

答:(1)继《生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1934年2月10日,

邹韬奋的生活书店在上海创办了《新生》周刊。

(2)《新生》沿用《生活》原班人马,由邹韬奋的挚友杜重远主编,

《生活》的编辑艾寒松协助。该刊仍然坚持《生活》的立场,宣传抗

日救亡,反对国民党的卖国投降政策,因此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

党当局的忌恨。

(3)1935年6月,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借口《新生》周刊第2卷第15期

上刊载的杂文《闲话皇帝》一文“侮辱天皇,妨害邦交”,要求国民党

政府禁止《新生》发行,惩办主编及文章作者。

(4)国民党政府即开庭审判,判处杜重远一年又两个月徒刑。并于6

月22日查封《新生》周刊。这就是著名的“新生事件”。

三、论述题(20分)

试分析十九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及其影响。

答: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完全垄

断了当时的中国报业。这些报刊,无论是外文报刊、中文报刊,还是

宗教报刊、商业性报刊,其开办者无论是传教士,还是商人、政客,

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

在华利益服务的。虽然,其中也不乏主观愿望以传教为目的的报刊,

但客观效果,仍然是为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大门起舆论准备作用。正

如著名新闻史学家戈公振所指出的:“外报之目的,为传教与通商而宣

传,其为一己谋便利,夫何待言。当时教士与关吏,深入内地,调查

风土人情,探刺机密,以供其国人之参考。故彼等之言,足以左右外

人舆论与其政府之外交政策,而彼等直接间接与报纸均有关系。”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客观影响

外报(尤其是中文报刊)中大量的关于西方自然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

的内容,其根本目的并不是希望中国人了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走

上自强独立的道路,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以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的

观念,消除其敌视外人的心理,为入侵中国扫除思想障碍。诚如郭士

立在阐述《东西洋考》宗旨时所言:“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

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观念。”“让中国人确信,他

们需要向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但是,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

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

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发

达的工业文明几乎一无所知。外报的宣传,对顽固存留于国人头脑中

的封建守旧观念,是一种巨大冲击。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如林则

徐、魏源、王韬、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对外报介绍的科学知识

倍加重视,外报对他们确立“打开眼睛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观

念,并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维新变法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2)外报在新闻观念与报刊业务方面的影响

①报刊观念方面。

外报以其言论与实践,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

国。当时外报被称为“新报”,以与中国原有的邸报、《京报》相区

别。邸报、《京报》只能抄发封建统治机关发布的宫廷动态、谕旨、

章奏等,没有办报人自行采写的消息、言论,而“新报”则自编自采,

自由地撰写言论,反映办报人自身的意志与价值取向。关于二者的区

别,《申报》初创时期的几篇言论《邸报别于新报论》、《(申江新

报)缘起》、《论新闻日报馆事》等有较全面的论述。文章说:新报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

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而中国邸报

“但谈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屑而已”。“邸报之作成于上,而新报

之作成于下”,“朝廷以每日所下之训谕,所上之章禀,咸登‘京报”’,

“而民间无一事一闻以上达于君”,“民之意不达于上”。新报读者广

泛,而邸报,“阅之者学上大夫居多,而农工商贾不预焉”。《申报》

的论述,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的近代报刊与中国封建专制

制度下的古代报刊的区别。这些观念,对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

办报活动有直接影响。

②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的设置方面。

a.从唐代进奏院状到清代《京报》,中国古代报纸存在千余年,但内

容上始终没有超出谕旨、章奏等官文书范畴;形式上直到清代《京

报》,仍然是小册子,无版面编排可言。以新闻、言论、文艺(副

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我国近代报刊格局,最早是外报形成的。早

期外报,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就有

大量自撰的言论,也有文艺作品和消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

次登载行情物价表,并在新闻后加编者按。《遐迩贯珍》首次运用插

图,首辟广告专版。1876年《申报》第一个刊登新闻画。1897年11

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

刊。早期外报大多是小册子,1828年创刊的《天下新闻》开始用铅字

单张印刷,1858年创刊的《中外新报》已完全成为单张报纸式。大致

到19世纪70年代,大部分日报已改为单页式,版面已开始分栏编排,

广告版面达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从1870年3月24日起,《上海新

报》开始在每条新闻上加以简明标题,并且在字号运用上,标题与正

文有别。

b.外报报馆是独立机构,且内部分工明细。有专职的编辑人员负责组

稿、编稿,还要安排版面、制作标题。许多报纸有跑外勤的“访事

员”、“访员”,即记者,并普遍采用公开招聘方式聘用,本埠有专职访

员,外埠有特约访员。

c.作为“消息总汇”的通讯社也是由外人在华最早开设的。1872年,

英国路透社派记者科林兹到上海建立远东分社。首先采用路透社电讯

稿的是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以后一些外文、中文报刊相继采

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东方通讯社、法国哈瓦斯通讯社、美国

合众社又先后在中国建立分社。

③物质技术方面。

铅字、印刷机等近代报刊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是通过外人的办报活动引

进到中国的。早期的中文报刊采用木版雕印。1834年美国传教士将一

套汉文木刻活字送往波士顿,制成一套汉文铅字运来中国。1838年,

法国也复制了一套。1859年,美国在华设立的英华书馆又制成电镀汉

文字模和以24盘常用字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这些成果,逐渐为当时

中文报纸采用。早期的印刷机是手摇机,每小时印数百张,1879年在

上海创刊的英文《文汇报》首先采用煤气印刷机。现代化的石印技术

在19世纪30年代传人中国,1838年创刊的《各国消息》是采用石印

的。从19世纪70年代起,外报开始采用有线电报技术传递新闻,

1874年1月30日,《申报》刊载了一条报道英内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