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顶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顶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顶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顶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顶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顶级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解析)2023-2024-1高二年级10月检测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们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生命和个人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上: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这种觉醒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更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了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全国各行各业都要行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宇。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的中国革命过程中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为什么这么好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时代和受众所欢迎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关注个人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近似地作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在1918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柳青在19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叶圣陶于192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的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

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了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敌人军统机关的地下党的故事。

4.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5.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是不同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卞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翼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儿不让史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述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节选自报告文学《守护荣光》,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要表述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句子⑤“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8.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三代之隆,其法浸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士、众子,以至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以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

(节选自朱熹《大学章句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贤圣之君A不作B学校C之政D不修E教化F陵G夷H风俗I颓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入小学”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两句中的“小学”含义不同。B.“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C.“则因小学之成功”与“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

D.“补其阙略”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阙”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准则,他认为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不能意识到并保有自己的全部本性。

B.夏商周三代兴隆时教学方法逐渐完备,王公及普通百姓家的弟子都能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大学所教内容是人君亲历经验和心得。

C.孔子无法通过君师地位推行自己的学说,就独自总结先王的法则将其传授弟子,以此来传教后人。曾子明白其中真义并写出传文。

D.程颢、程颐两位先生继承了孟子的学说,开始尊崇信奉这篇《大学》并加以传扬;朱熹将二人著作重新编辑,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②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14.本文认为人的本性中含善,请找出原文中表现这个意思的句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②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④。

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③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此处借指丘为。④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怜君不得意”中“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朋友的落第令顿生怜惜之意。

B.“况复柳条春”中“况复”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的情感也格外强烈了。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顿生怜悯之情。

D.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2)《大学之道》中,“”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相继覆灭。

(4)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5)《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情态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国有林场金矿梁子10号相机拍摄到一只大熊猫活动的画面。根据画面显示,一摇一摆又略显匆忙地向竹林中走去,从红外相机镜头前一晃而过,大熊猫像是要去美美地饱餐一顿。据国有林场介绍,拍摄地点海拔高达2600米,该地区竹林茂密,水源丰富,是大熊猫天然的栖息地。这是该点位今年第四次在同一区域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活动的画面,野生大熊猫的高频“出镜”,充分表明该区域范围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得益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在大熊猫的“伞护”效应下,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也为其他飞禽走兽创造了优越的繁衍栖息条件。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请给以上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不超过15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有“动态相册”“生活之镜”之称。探访特色美食,展现地域文化;航拍万里山河,带来诗意之旅;聚焦稀世文物,诠释工匠精神……

移动传播时代,纪录片主动拥抱数字科技,微纪录片、交互式纪录片等新形式①,以节奏明快、信息密集、细节突出等特点打动观众。此外,纪录片还与其他视听节目融合,出现“纪录片+剧情演绎”“纪录片+综艺”等跨界类型。无论哪一种纪录片,真实始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相较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经历,纪录片带来的感受更加丰富,也更具美学价值。画面细节考究,旁白精炼恰当,精心设置的影音元素,往往能给观众带来②的体验。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注重用声音营造现场感,电锯的声音、吸尘器的声音与影像结合,将文物修复的现场环境、修复师的工作状态传达给观众。

纪录片的情节不能预先编排,人物角色不能提前设计,生活情境难以预测,有价值的素材③。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呈现什么样的情境、选取什么样的素材,传递出创的深刻思考,绝不仅仅是真实生活的“搬运工”。

纪录片让人们更好观察世界,理解自己。记录者的镜头收近一些,能感受一草一木的盛衰荣枯;镜头拉远一些,可阐释历史大势的潮落潮起。纪录片带我们穿过时光,跨越山河,也鼓励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拥抱人生。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四个句子构成整句。(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2023~2024-1高二年级10月学情检测

语文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选取篇目是优秀革命文化作品,它们以革命理论说服人,以英雄形象打动人,以崇高精神鼓舞人。本题两则材料选自《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以及《火出圈的为什么这么好看》,通过对红色经典的来源、精神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解读,更理性理解课本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崇高的体验。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错误。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进知识分子,不是广大民众觉醒的典范;他们的思想转变,只是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故选D。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观点的理解能力。

B.“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错误。有的农民形象经过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仍然有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故选B。

3.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狂人日记》写的是旧礼教的吃人本质,并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也不是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故不是红色经典。

B.材料一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结合年代、题材、影响力等因素,《创业史》是最贴近红色经典概念的作品。

C.《潘先生在难中》主要写的是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年代的遭遇,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也不是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故不是红色经典。

D.《潜伏》主要写解放战争中我党地下工的斗争故事,不涉及共和国前期的历史,故不是红色经典。故选B。

4.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海涅名言,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②采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③强调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引出后文观点。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引用海涅名言,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同时,句中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也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引用海涅的名言,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运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思想”和“行动”都是抽象的东西,而“闪电”和“雷鸣”都是具体可感的东西,此句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

从内容上看,“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这句话强调了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引出后文观点。

5.①材料一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②材料二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核心,包括从思想觉醒到新人觉醒再到大众觉醒的过程;③材料一是从整体上谈红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材料二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部剧成功的原因,二者并不相同。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从材料中筛选相关观点,首先,材料一认为“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其次材料二认为《觉醒年代》“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核心,二者是有区别的;再次从论述的内容上也有所不同,材料一是从整体上谈红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材料二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部剧成功的原因,从中可见二者的论述范围是不同的。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本题所选文本是报告文学,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法展现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这与课本作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考题,强化学生掌握分析理解文本内容以及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表述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错误,叙写盖房子的情节主要是为了表述对丈夫的缅怀,让丈夫的精神得以延续。故选C。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A.“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当,数据在文中的作用是凸显环境造成的生活艰苦以及公路修好后生活的改善。故选A。

8.①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

②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修路前,“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修路后,“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这条挂壁公路的修建见证了村庄生活的变迁,具有“史”的意义;

结合“村支书……‘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分析可知,修建挂壁公路展现了建设新农村时,基层干部与普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可歌可泣的、不怕牺牲的、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具有“诗”的一面。

9.①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②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③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坚韧顽强的形象,富有文学性;④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述,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述方式相结合,增强本文的文学性。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得满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材特征的能力。

本文是报告文学,文章的文学性以真实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为基础。“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本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都是真实的;实地采访,运用大量数据,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塑造史洪琴的形象,富有文学性,本文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为记叙,“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为描写,“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为议论,“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为抒情,“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为说明。文章灵活丰富的文学表述,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重表述方式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增强本文的文学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本题所选材料来自32练习册,文本内容与课本第二单元《大学之道》相关,题目在原题基础上略有改动,旨在促进学生有效利用练习册,促进教学练一体化。

BEH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到周朝衰落后,贤圣之君不再出现,学校的优良政策不再推行,教化衰落,风俗也颓废败坏。

“贤圣之君不作”与“学校之政不修”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教化陵夷”与“风俗颓败”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

11.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含义不同”正确。古代的一种学段;小的方面。句意:都进入小学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B.“含义不同”错误。都是“用来”的意思。句意:是古代大学用来教学的法则。/是用来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疑答难的人。

C.“含义相同”错误。分别是借助;因而。句意:就是借助小学学成的基础。/因而我能够遍观群书。

D“含义相同”错误。分别是缺失;使受损害。句意:补充其缺失省略的地方。/使秦国受损害来使晋国受益。

故选A。

12.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十五岁入大学”错,原文为“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士、众子,以至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只有继承君位的太子及君主其他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十五岁可以入大学。故选B。

13.

①这就是古代兴盛时,在上政治修明、在下风俗美善、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②到孟子死后,所流传的真义也消失了,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道的人却很少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①“盛”,兴盛;“所以”,……的原因;“治隆”,政治修明;“俗美”,风俗美善。

②“没”,通“殁”,死;“泯”,消失;“鲜”,少。

句意1分,关键词一处1分,每句满分为4分

14.①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②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③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焉以尽其力。

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自从上天降生人类以来,就没有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的。

②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使其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复人民最初的善良本性。

③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焉以尽其力: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知道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当做的,这样各自就会努力去尽自己的力量。

以上三组句子都表明善是人先天所固有的,人的本性中含善。

参考译文: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用来教学的法则。自从上天降生人类以来,就没有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的。然而人的禀赋气质有时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够全知道并保有人的全部本性。一旦有聪明智慧并能把最初本性发挥到极至的人出于人民中间,则天必命他做广大人民的君主、师长,使其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复人民最初的善良本性。

在夏、商、周三代兴隆时,教学法则渐渐完备,王宫、国都和闾巷都有学校。人到了八岁,从王公以下至于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给他们洒水扫地、应答对话、待人接物的礼节,以及各种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书写和算术等文化知识。待长到十五岁,从可继承君位的太子、及君主其他儿子,与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而大学则教给他们探究事理、端正本心、修养自身、管理他人的办法。学校的设立,内容是如此的广泛,而教学方法中,教学的次序和内容条目是如此详细分明,而其用来教学的内容,都是人君亲身经历的经验和心得,不追求人民日常生活和伦理知识之外的东西。因此,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知道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当做的,这样各自就会努力去尽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古代兴盛时,政治修明于上,风俗美善于下,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到周朝衰落后,贤圣之君不再出现,学校的优良政策不再推行,教化衰落,风俗也颓废败坏。当时即使有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得不到君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治教化学说。于是他就独自整理先王推行教化的法则,招收弟子习读经典,把先王之道传授弟子,以此来传教后人。而这一篇《大学》,就是借助小学学成的基础,来讲明大学教学内容和方法。孔子的三千多学生,大致都听过孔子的讲说,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义,于是写成传文,以阐发孔子本意。孟子死后,所流传的真义也消失了,《大学》这部书虽然存在,但知其真义者太少了。

宋朝品德兴盛,政治修明。于是出了河南程氏两位先生,能够继承孟子传播的思想。他们开始尊崇信奉《大学》并将此篇传扬于世。虽然我不够聪明敏捷,但也有幸从我老师那里听说了程氏两先生的学说。只是程氏两先生的书不少已经流失,(另译:还有不少疏漏之处)于是我就不顾自己的固陋,将程书重新整理编辑,中间也附入了我自己的一些见解,补充其缺失省略的地方,这些都等待以后的学者纠正。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纵观近几年新课标高测试题,选文主要是熟悉的陌生作品,本诗为王维的作品,保持了试题的陌生度。从考点看,本试题涉及高考诗歌的理解与赏析,内容概括,情感归纳,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等方面,考查较为全面。

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错。“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意思是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可看出应是“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

故选D。

①对丘为落第的怜惜与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述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依依惜别之情。“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朋友正值人生的低谷,伤别之情就更加强烈了。③惭愧愤慨之情。尾联中诗人认为自己作为朝廷官员,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深深自责。同时于“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的愤慨。

每点2分,答三点即得满分。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诗人在柳条新绿的初春叹息丘为又一次不能遂意,用“怜”字直接表述对丘为落第的同情,“不得意”点明“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

颔联“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为客黄金尽”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黄金百斤用尽,以苏秦作比,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可看出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

尾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3)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9分)

画面显示,大熊猫从红外相机镜头前一晃而过,一摇一摆又略显匆忙地向竹林中走去,像是要去美美地饱餐一顿。

改对一处得1分,共2分。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一、结构混乱,可以去掉“根据”;二、语序不当,可以把“大熊猫”放到“从红外相机镜头前一晃而过”之前,再把“一摇一摆又略显匆忙地向竹林中走去”放到“从红外相机镜头前一晃而过”之后。

北川又现野生大熊猫踪迹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阅读语段,可发现这则新闻点明了“报道的事件”——“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片区国有林场金矿梁子10号相机拍摄到一只大熊猫活动的画面”,同时结尾补充的“这是该点位今年第四次在同一区域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活动的画面”是该条新闻的价值所在,要保留。由此可以按照要求概况新闻的主要内容“北川又发现野生大熊猫踪迹”,要注意字数要求。

20.应运而生身临其境稍纵即逝

每空1分,共3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形容移动传播时代纪录片新形式不断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