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解析)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Ⅰ

1.(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①。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解析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②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看起来干旱荒芜,③。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关系密切。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在原文空白处加入适当的成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要打仗,要行军,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房里房外,屋前屋后,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你给我一枝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给我一枝枪吧!

(有删改)

文本二:

《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百合花》的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

(选自茅盾《谈<百合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王愿坚《党费》中孩子抓腌豆角的场景相似,军民间的鱼水情真挚感人。

C.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2)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3)在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其用意。

(4)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5)(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每题,共5分)

3.(1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凭虚御风(凌空)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最终)

4.(1分)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5.(1分)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渺渺兮予怀④何为其然也⑤客有吹洞箫者⑥而又何羡乎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⑧而今安在哉⑨甚矣,汝之不惠

A.①②⑦/③⑨/④⑥⑧/⑤B.①⑤/②③⑨/④⑥⑧/⑦

C.①/②③⑦⑨/④⑥⑧/⑤D.①/②/③⑨/④⑥⑧/⑤/⑦

6.(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愀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B.侣鱼虾而友麋鹿不敢言而敢怒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方其破荆州

D.哀吾生之须臾句读之不知

7.(1分)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停车坐爱枫林晚

A.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王曰:何坐?曰:坐盗。

D.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

8.(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①:“禽困覆车。公破韩②,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③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郝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异之?人皆言楚之多变也,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也?”对曰:“公奚不以秦为韩求颖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此利于秦。”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官名,战国楚置。④公孙郝,皆为秦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公奚不以秦A为B韩C求D颖川E于楚F此G乃H韩I之J寄地K也L公M求N而O得P之Q是R令行S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徒,文中指“这类人”,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

D.宜阳,古代地名的命名不少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赠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形势对韩国不利。

B.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公孙郝和甘茂亲附其他诸侯国。

C.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否则将有祸患。

D.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

(5)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苏代建议的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

(6)与下面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甘茂党于魏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而耻学于师(《师说》)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

D.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与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公破韩,辱公仲

A.贵其所以贵者贵(本文)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C.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

D.吾从而师之(《师说》)

(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反宜阳之民(本文)

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C.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D.金就砺则利(《劝学》)

(9)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B.收楚、韩以安之(本文)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0)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的特殊句式一样的一项是

例:是韩,公之仇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B.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师说》)

D.句读之不知(《师说》)

(11)下列加点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公过楚以收韩:路过、经过

②善韩以备之:与……友好、交好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借助、凭借

④是外举不辟仇也:通“避”,躲避、避开

⑤公何以异之:感到奇怪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义

⑦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⑧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

A.①②③⑦

B.②③④⑤

C.②⑥⑦⑧

D.②④⑦⑧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8分)

9.(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把“万骑临江”比作“貔虎噪”,突出了当时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C.上阕结尾用“今如许”三字对曾经叱咤风云的周郎建立的功业提出了疑问。

D.词人在词中说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

(2)词中“周郎”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公瑾”实为一人,但在词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10.(1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的表述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2)杜甫《登高》中的“,”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继而使境界旷远

(3)《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写诗人认为奔波于官场是误入歧途,误入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4)《赤壁赋》中采用比喻手法描写客人感慨生命短暂人生渺小的两句:“,。”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予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中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句子是“,,”。

(7)“楼”是个极易让人触景伤怀的建筑空间,正是倚楼远望,才不由地生发出诸多愁绪。古人选择楼阁亭台援愁入诗词,更彰显出诗心愁肠的艺术魅力,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共)

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曹禺《雷雨》)

B.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鲁迅《阿Q正传》)

C.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王愿坚《党费》)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朱自清《荷塘月色》)

(2)写果农要给葡萄喷波尔多液,作家反复用了三个“我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述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8分)

12.(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我们,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宋神宗每逢“举箸不食”时;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当然,我们也无不为他的内人感到悲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多如牛毛屈指可数相形见绌爱不释手

B.俯拾皆是屈指可数黯然失色手不释卷

C.俯拾皆是凤毛麟角相形见绌手不释卷

D.多如牛毛凤毛麟角黯然失色爱不释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我们都不觉得有过。

B.对于苏子诗文,我们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C.对于我们而言,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D.对于我们而言,用什么样的溢美苏子诗文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将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

B.苏东坡是将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

C.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

D.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苏东坡是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

(4)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病句类型一致的句子是

A.大量小孩子受到近视困扰,表现为戴上近视眼镜,有专家指出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造成的

B.唐末的县令大多出身武人,不关心百姓疾苦,吏治崩坏,经由科举这一路径重建政治秩序,这种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是百姓所企盼的。

C.在印度举行的亚洲杯女足决赛中,中国女足在水庆霞教练带领下,顽强拼搏,铿锵玫瑰绽放绿茵场,蝉联冠军

D.浙江省高度重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和研发,不断畅通信息路径,共享数据资源

四、写作(60分)

1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Ⅰ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1)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错。原文是“不仅豹亚科,可见“北极动物”中有一部分起源于青藏高原,并不是仅仅指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故选D。

(3)B.“降雨骤减”错。原文是“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温度越来越高,难以形成降雨,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几乎连成一片,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可见造成北纬30°附近亚热带地区受行星风系控制干旱少雨,但青藏高原并未造成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其他地方“降雨骤减”。

故选B。

(3)A.“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原文是“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包括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而非“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大兴安岭”错。原文是“大兴安岭、雪峰山以东,为第三级阶梯”;

C.正确。

D.“平原地区……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原文是“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这便是行星风系……”,因而行星风系的控制会有变化。

故选C。

(4)①结合“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的语境可知,此处是说二者关系密切。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

②结合“向四周奔流”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

③结合“干旱荒芜”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了无生机”,奄奄一息的样子。

解析:

(1)D

(2)B

(3)C

(4)①息息相关②高屋建瓴③了无生机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熟悉相关情节,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三次呼告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分析用意。

(4)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理解错误。文章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

故选:D。

(2)“通过营长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文中对营长的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B。

(3)①“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血,唯有血才能偿还,你给我一枝枪吧,我急需一枝枪来手刃仇敌。

②“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为了幸福和理想!”第二,我急需一枝枪来保护怀中弱小可爱的孩子,表述了“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4)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俊逸,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简言之,呈现出清新。所以解答本题抓住这个根本点。

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①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情节、炒豆子,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炮火,和《百合花》一样;②本文表现了“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渴望在战场上去为百姓复仇,也是和《百合花》一致的;③本文善用细节描写,“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于是全神贯注,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极富感染力。

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①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②“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村里没有树,更没有鸡啼,路上不见人,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营长啊,给我一枝枪吧,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给我一枝枪吧,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

解析:

(1)D

(2)B

(3)①第一次呼告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枝枪来手刃仇敌;②第二,我急需一枝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

(4)示例一:适合本文。①本文围绕“黄豆”展开,选材角度独特,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比如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极富感染力。

示例二:不适合本文。①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②“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要求敌人血债血还。

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

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二、古代诗文阅读(5)(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每题,共5分)

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B.“危坐”解释为“身体斜着坐”有误。句意:整一整衣服。

故选:B。

实词的意义推断:

1.语境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推断法;5.邻字借推法;6.成语对应法;7.古今对比法;8.代入检验法;9.依形推义法。

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②名词作动词,攻下/打鱼砍柴;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④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故选:C。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也”表判断。

②被动句,“于”表被动?

③主谓倒装句,应为“予怀渺渺兮”。

④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其然也”?

⑤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吹洞箫之客”。

⑥宾语前置句,应为“而又羡何乎”?

⑦状语后置句,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译为: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⑧宾语前置句,应为“而今在安哉”!

⑨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啊!

故选:D。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倒装句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

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B.连词,表并列,以麋鹿为友,表转折,心里却敢愤怒。

C.代词,那些,就始终不能解开,他。句意:当他攻下荆州。

D.结构助词,取独。/结构助词。句意:不明白句子的停顿。

故选:A。

“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逻辑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7.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解释,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句中的“坐”意思是因为。句意:停下车来。

A.动词,坐,以臀部着物而止息,等待日出。

B.通“座”,座位,把它放在座位上。

C.犯罪。句意:大王问:“他犯了什么罪”。

D.因为。句意:回来后相互埋怨。

故选:D。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其他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

8.(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6)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8)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判断能力,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9)本题考查掌握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可以说测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

(10)本题考查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1)“此乃韩之寄地也”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判断句,应在其前后分别断开;“公求而得之”中“之”作“得”的宾语,在其后即Q处断开。句意:您为什么不凭借秦国的力量替韩国向楚国求取颍川,您一旦求得。

(2)C.“意思相同”有误,“今公徒令收之”大意是“现在您一味只想着收回武遂”。所以意思并不相同。

故选:C。

(3)D.“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表述有误,文中“无事”是“无所作为”的意思、甘茂就将无所作为了。

故选:D。

(4)①就,靠近;危害;舍,舍弃;“此人之常情也”。译文:安全有利的就靠近(追求)它,这是人之常情。

②躬,亲自,状语后置句;愿,希望;熟。译文: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

(5)结合文本一原文“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韩非子的义利观是重利轻义。因此。

根据原文“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可知,韩国必定拼死一搏。

根据原文“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彼有以失之也……人皆言楚之多变也,是自为责也”可知,与其他两位重臣相比,于己不利。

根据原文“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是外举不辟仇也”可知,能让向寿在秦王面前显示出“外举不避仇”的气度。

根据原文“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公求而弗得,而交走秦也,而公过楚以收韩,秦楚两国争强,拉拢韩国。

根据原文“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收楚,而诛齐,是以公孙郝,弃楚亲韩、魏之机、甘茂失势。

(6)例句“于”,介词,和。

A.于:介词,从。

B.于:介词,向。

C.于:介词,表被动,被。

D.于,介词,和。

故选:D。

(7)例句“辱”,动词的使动用法。

A.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

B.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C.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D.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故选:C。

(8)A.反:通“返”,返回。

B.受:通“授”,传授。

C.生:通“性”,本性。

D.没有通假字。

故选:D。

(9)A.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B.没有古今异义词。

C.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教育。

D.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故选:B。

(10)例句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是您的仇敌。

A.判断句,句末“也”表判断,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B.定语后置句,应是“蚓无利爪牙”。

C.判断句,是以“……者。译文:借助舟船的人。

D.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

故选:A。

(11)①过:责备。译文:您一点一点地责备楚国来收拢韩国。

⑤异:动词,区别?

⑥道:风尚。译文:(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故选:D。

解析:

(1)FLQ

(2)C

(3)D

(4)①安全有利的就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舍弃(避开)它。

②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5)①韩非子认为凡事都应以利益为标准;②向寿如果联合楚国攻打韩国,于秦不利,与其他两位重臣相比,于己不利,能让向寿在秦王面前显示出“外举不避仇”的气度;⑤秦楚两国争强,拉拢韩国;⑥弃楚亲韩、魏之机、甘茂失势。

(6)D

(7)C

(8)D

(9)B

(10)A

(11)D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安全有利的就去追求,这是人之常情。

(况且)父母对于子女,生下女孩就杀死,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所以父母对于子女,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材料二:

苏代替韩相公仲侈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急了。您攻破韩国,但公仲侈仍可收拾韩国局面再去事奉秦国。现在您把解口送给楚国,使秦。秦、楚联合,韩国肯定要灭亡,公仲侈必将亲自率领他的私家仆役去顽强抗拒秦国。”向寿说:“我联合秦,并不是对付韩国的,就说秦国与韩国也是可以合作的。人们说尊重别人所尊重的东西。秦王亲近熟悉您;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可是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直接参与秦国大事,这是他们各有自己失去信任的地方啊,而甘茂偏袒魏国。现在秦国与楚国争强,这是与公孙郝。您靠什么来与他们相区别呢,您一定会在与楚国结交上栽跟头。您不如与秦王谋划对付楚国权变的策略,如果这样做。韩国与秦国结好必定先把国家大事交给公孙郝,而后会把国家托付给甘茂,是您的仇敌,这就是外交结盟不避仇敌啊。”

向寿说:“我是很想与韩国合作的,让宜阳的百姓返回宜阳,很难办到。”

向寿说:“既然这样?武遂就终究不能得到了,替韩国向楚国索回颍川呢,您若索取并得到它,而拿楚国的地盘让韩国感激您,这样韩国与楚国的怨仇不能化解。秦楚两国争强,这大大有利于秦国?”苏代对答道:“这是件好事啊,公孙郝打算凭着韩国的势力去攻打齐国,又取得了楚国和韩国的信任并使它们安定下来、魏国的罪过,公孙郝和甘茂的打算便都将化为泡影了。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8分)

9.(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作用,先指出塑造的形象特点,再结合情感、手法分析其作用。

(1)C.“对曾经叱咤风云的周郎建立的功业提出了疑问”说法错误,词中“今如许?”是词人对时局的疑问。

故选C。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意气风发,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借周公瑾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功业无成。

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上阕缅怀三国赤壁之战,盛赞周瑜“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卷长波,气势磅礴。用“今如许”转折一问,意味深厚,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国势衰颓。

解析:

(1)C

(2)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突出的是周瑜的年轻有为,词人借周公瑾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功业无成。②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突出的是周瑜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势衰颓。

译文:

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心绪。想当年,一心吞并环宇,鼓声震天,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在鼓角声中。现在又怎样呢?

江上渡口,江边小路,是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东风吹,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问道旁的杨柳年年为谁而春。

赏析:

这首词,风格豪迈,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平淡之中见奇伟,觉得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

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与苏轼的“大江东去,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苏词中的周瑜形象,形象较鲜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极力渲染气氛。“万骑临江貔虎噪,用精工的对偶句,生动,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比喻勇猛的军队,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一鼓困曹瞒”句,气势磅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周瑜取胜之速,陡然转折?这转折一问,感慨苍茫。南渡之后,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

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兴亡处”数句,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下面又将话题一转,千年往事随潮去”,光景移,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这是历史的规律,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下片的结穴处,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由于自己感时伤世,再也无心观赏了,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的时代感伤。

当然,苏轼是宋代一代词坛巨匠,要想获得读者的赞许,戴复古写这阕词。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要尽量了解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解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解释。解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10.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测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故解析为: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重点字:掇)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

(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重点字:尘)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粟)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重点字:堪)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1)(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共)

11.(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人称运用及其表述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1)文中的破折号表示对为何要让小伙子蹦跳的解释。

A.表停顿,说话断断续续。

B.表转折。

C.表解释。

D.表话题转换。

故选C。

(2)材料第二段说“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著色’”,却不用“他们”指称果农,这值得品味,他想告诉读者,而且自己和果农们喷波尔多液的这项劳动是很光荣,因为“葡萄是吃的”。

解析:

(1)C

(2)①强调自己融入果农之中;

②突出对这项劳动及其意义的认同和自豪。

破折号的用法: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插说,表示加强重点,表示分行举例,用在副标题前,标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8分)

12.(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的是病句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4)本题考查的是病句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多如牛毛:形容极多。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取,形容多而易得,只能用“多如牛毛”;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排除A。句中有“显得”的表述。黯然失色:形容相形之下变得暗淡无光。爱不释手:喜爱的舍不得放下。

故选:D。

(2)弄清主客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觉得有过”的主语应该是“我们”、D两项排除,而不是“我们”。

故选:A。

(3)从句式角度判断,结合下文“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C和文中括号后面的句子句式一致。

故选:C。

(4)不合逻辑,前句说的是苏东坡,前后内容不一致。

A.句式杂糅,“最主要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

B.成分残缺,“这种由读书知里的士人来治理地方”后缺少主语的中心语。

C.前后矛盾,“蝉联冠军”与后文“失去十六年之久的冠军”矛盾。

D.语序不当,“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和应用。

故选:C。

解析:

(1)D

(2)A

(3)C

(4)C

辨析病句的方法:

1.语感直觉扫描法。凭语言经验,读读句子是否顺畅,从而对语句是否有语病直接作出判断。可反复体会,快捷有效。

2.语法分析法。从语法结构入手,进行主干枝叶梳理,先去定状补,看主谓宾是否有语病,再看定状补的语序及其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有语病。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