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康市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A.注重主体自觉性 B.推崇“仁义”观念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答案】A【解析】【详解】题目中“养气”、"养心"和"学"、"思”、“行”都强调自己对自己的督促,体现主体自觉性。故B项正确;题目中”养气”养心”与仁、礼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并不是需要教化。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而题干强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故D项错误。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这说明,分封制A.起因于内部利益分配 B.导致政权频繁更迭C.符合君王的个人意愿 D.符合统治者长远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的诸侯有三千个,商朝靠了诸侯力量才灭掉了夏,所以商汤就不能废除诸侯;归附周朝的诸侯有八百个,周朝凭借他们的力量才战胜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也不能废弃诸侯。因为沿用它来求得安定,因袭它来作为习俗,由此可见,商汤和周武王是不得已而没有废除封建制度,说明分封制能够维护政治稳定,符合统治者的长远利益,D正确;分封制和内部利益分配无关,排除A;B中的“政权更迭频繁”与史实不符,排除;商汤、周武王是不得已而沿用分封制,其看中的是这一制度的长远利益而非制度本身符合君王个人意愿,排除C。3.《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郑玄注:“省,察也”)。”这说明汉代刺史A.位高权重 B.专治冤狱 C.司法独立 D.职权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刺史负责监察,其主要依据是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说明汉代刺史的监察职能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的,即职权有限,D正确;汉代刺史位卑权重,排除A;B是六条问事之一,但不是刺史的所有职能,排除;刺史负责监察不负责司法,排除C。4.元丰(1078~1085年)末年,根据《元丰九域志》一书正式定名为镇市者,共1871个,这是与乡级政权机构并列的镇市。这种镇市不管是由军镇转变而来,或是草市升格而成,基本上是草市的由小到大的结果,也可看成是草市的一次升华。这主要表明宋代A.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兴起 B.商业革命波及到农村C.草市促进了镇市的勃兴 D.商业布局开始被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这种镇市不管是由军镇转变而来,或是草市升格而成,基本上是草市的由小到大的结果,也可看成是草市的一次升华”可以看出,新的市镇的出现很多都是与草市的发展有关,故体现出草市促进了镇市的勃兴,C正确;AD项中的“开始”错误,排除AD;材料没有体现商业革命,排除B。5.在明清时期,许多画家模仿同时代的大家诸如董其昌、“四王”等。大量画家作品质量低下,只注重形似,在他们看来是“聊以自娱”。该材料反映了A.古代中国绘画艺术杂乱无章 B.明清的绘画艺术得到了发展C.明清画家注重表面笔墨形式 D.文人画侧重强调画外的修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大量画家模仿董其昌、四王作品,但是只是注重形式,结果沦为作品只能是“聊以自娱”,说明明清时期的画家注重表面形式,C正确;题干只罗列了明清时期的画家,不能证明古代绘画杂乱无章,而且绘画模仿同时代大家,意味着当时的绘画是有倾向性的,并非杂乱无章,排除A;绘画艺术的发展与题无关,排除B;文人画侧重写意,而非强调画外修养,排除D。6.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这一评述意在A.说明鸦片是中英战争的导火线B.指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理C.强调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是战争爆发的根源D.揭示战争爆发源自中西方体制概念的冲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反映了中西方的体制观念的差异和矛盾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鸦片是中英战争的导火线,而是强调中外体制观念的矛盾,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国落后的信息,只是强调中西方的体制观念的差异,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问题,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体制矛盾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7.施复亮(中国现代经济史)指出:“中国近代企业的创始者,既然是李鸿章、左宗業、张之洞等大官僚,所以中国的新式企业,也与官僚结有不解之姻缘。中国近代企业的迟迟不发达,这亦是一个原因。”据此可知,施复亮A.没有看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B.对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存在质疑C.指出中国近代企业存在的隐患 D.强调洋务企业中多为官督商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也与官僚结有不解之姻缘。中国近代企业迟迟不发达,这亦是一个原因”可得出,其强调中国近代企业因为有官僚的参与而没有发展起来,即指出了中国近代企业存在的隐患,故C正确;作者认可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开始的看法,而是涉及近代企业发展前景,故B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8.孙中山在《与张国焘的谈话》中说:“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才创立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源泉 B.三民主义思想是欧化的结果C.三民主义具有兼收并蓄特点 D.孙中山曾推崇社会主义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才创立三民主义”可得出,三民主义的创立是融合了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而形成的,故C项符合题意;源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孙中山只是借鉴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推崇,排除D。9.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公司达272个,资本达117434500元。主要以面粉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最快。上述变化说明A.此时轻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来力量制约明显D.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答案】C【解析】【详解】由统计数字看,“自1914年8月至1920年”的六年里,新增公司和投资是之前半个世纪的两倍多,尤其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结合所学分析这种一旦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便有了较大发展的状况,可知C项正确。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导的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不是轻工业,更没有趋于合理,而且薄弱的民间投资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ABD项不符合史实。10.抗日老兵张业辉回忆:“当我们从印度受训结束开赴战场,已有成千上万名日军叫嚣两个月内打通防线,消灭联军。史迪威、潘裕坤、博得诺三位将军精诚合作……,最终成功保住了连接东南亚的交通线。”张业辉回忆的这场战役展现出A.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日斗志 B.反法西斯联盟的联合抗日精神C.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艰苦斗争 D.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的不堪一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印度受训”“消灭联军”“史迪威、潘裕坤、博得诺三位将军精诚合作”可知,这里描述的是中国远征军在东南亚战场的战争,这体现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联合抗日精神,B正确;题干描述的是东南亚战场,排除A、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11.1951年,约里奥·居里(法国共产党员)让从法国回国的中国科学家传话给毛泽东:请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1958年,毛泽东论断:“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由此推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现实意义在于A.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地位 B.打破了敌人的核垄断与核威胁C.有效制止了核武器发展 D.使中国拥有反击核战争的能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可以看出,其强调核武器威慑力,它打破了敌人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故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并不能有效制止了核武器发展,排除C;中国研制核武器并是为了应对核战争,排除D。12.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B.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C.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并不是经济在良性发展。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和“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两种说法完全不符合60年代中期中国的实际情况。故B、D项错误;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而刚刚经历过严重经济苦难的人民没有办法承担和消化计划的生产量,导致出现题中的猪肉积压情况,这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故C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3.2017年5月,由中国首倡并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有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盛况空前。这反映了我国A.多边外交的成果显著 B.开始主导区域经济集团C.开始推行区域性结盟 D.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答案】A【解析】【详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有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这充分体现了多边外交的成果显著,A正确;2001年中国主导下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就说明中国在区域经济集团方面占据了主导,排除B;一带一路不属于结盟性质,排除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14.《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指出:“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物,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的事物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他们只要想到丧失了这个城邦,就不寒而栗。很自然地,我们生于他们之后的人,每个人都应当忍受一切痛苦,为他服务。”这表明A.雅典居民享有充分民主权利B.民主政治有利于强化公民的集体意识C.伯利克里要求人们忍受苦难D.雅典公民一心为国,不讲究个人私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前半部分强调公民关心国家事务,后半部分讲公民勇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关心国家事务是由于其能参与国家事务,即由于雅典的民主政治,这种参与使公民将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说,民主政治有利于强化公民的集体意识或爱国意识,B项符合题意;伯利克里的演讲是针对雅典公民而言的,故AC不符合题意;雅典公民并非没有个人私利,故D不符合题意。15.荷兰在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1617年成立西印度公司。公司是私人集资筹建,按照股份多少分红,根据政府颁布的特许状,有权力建立殖民地和管理殖民地。由此可见,荷兰对外扩张的特点是A.依靠强大的“无敌舰队” B.成立政府特许的贸易公司C.以印度为中心侵略亚洲 D.政府主导的对外殖民扩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荷兰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建立垄断性的股份贸易公司,同时这些公司获得了政府特许,由此可知,荷兰对外扩张的主要特点是成立政府特许的贸易公司,B正确;“无敌舰队”是西班牙的海军,排除A;荷兰的主要侵略方向不在亚洲而在美洲,排除C;政府颁布特许状不等于政府主导,排除D。16.1524年,德意志爆发大规模农民战争,农民领袖闵彩尔主张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暴力推进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这场农民战争A.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复兴 B.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反映了启蒙运动的核心 D.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主张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暴力推进社会变革”可得出,其起义涉及到宗教信仰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故D项正确;材料与文艺复兴无关,排除A;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排除B;启蒙运动还没有开始,排除C。17.凌胜银在《西方民主政治的问题与扬弃西方民主政治的宏观解读》一文中指出:“英国内阁制、法国的半总统制,事实上已经背离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平衡制约的理想蓝图……”。他这样说的依据是A.三权分立是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 B.英法民主政治架构降低了行政效率C.三权分立只是一种空想难以实践 D.英法是一种行政权占据优势的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内阁制、法国的半总统制,事实上已经背离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平衡制约的理想蓝图……”可知作者的意思是资产阶级政权应该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但是英国的内阁制和法国的半总统制都是一种行政权占据优势的体制,故选D;A说法绝对化,排除;英法两国的民主政治架构并没有降低行政效率,B错误;美国就是实行了三权分立制度,故C错误。18.“1846年《谷物法》废除后,地主们的利益不再那么明显地与工业资产阶级相对立,大地主的收益越来越多的来自于铁路、运河、矿山和在城市的财产。”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地主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B.城乡经济的发展格局开始改变C.大地主的经济实力迅速下降 D.地主与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大地主的收益越来越多的来自于铁路、运河、矿山和在城市的财产”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地主阶级也在不断转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故A项正确;“开始”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看出,排除B;从材料可以看出,地主的经济实力并没有下降,排除C;二者的利益各不一样,并不会趋同,排除D。19.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原则。达尔文的观点被后人归纳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两人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认识虽然不同,但有一根本的相同点,这就是A.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B.生物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向C.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观点 D.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拉马克和达尔文都认为生物是进化演变的结果,这一主张否定了上帝造物的观点,C正确;A不符合拉马克的主张,排除;B是拉马克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主张,排除B;D是达尔文的主张,不是两人的共同点,排除。20.面对庞大的流浪队伍,罗斯福政府的第一个反应是实行联邦救济,而当时救济的最大弊端不是经费不足,而是对崇尚“自我负责”的美国人的自尊心的伤害。基于此,当时政府的折中方案是A.削减直接救济,代以劳动报酬 B.加强社会立法,健全福利制度C.发动舆论宣传,引导社会认知 D.区分援助对象,增辟救济渠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给失业人员提供工作,既能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也能使他们有收入,拉动消费,故A项正确;BCD项不是针对材料主旨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排除。21.苏俄仍要制定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制定政策要与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这种临时政策下,食品生产开始恢复,从而使这个政权获得了巩固共产主义体系所需要的时间。对此种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A.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 B.在分配领域推行实物配给制C.扩大了其国有经济的经营范围 D.适应了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制定政策要与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这种临时政策下,食品生产开始恢复,从而使这个政权获得了巩固共产主义体系所需要的时间”可知阐述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时期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A选项符合题意。在分配领域推行实物配给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选项排除。扩大了其国有经济的经营范围的做法出现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C选项排除。苏联工业化出现于新经济政策结束之后,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客观理解历史史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22.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 B.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C.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法德两国已经不再追随美国,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说明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B正确;法德的外交政仍有冷战色彩和冷战思维,排除A;当时的法德不足以与美国抗衡,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23.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这反映了美苏两国A.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B.通过对峙展示各自实力C.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D.对峙中寻求妥协的理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1962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两人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妥协结局,这体现了美苏两国对峙中寻求妥协的理性,故D项正确;当时美苏两国争霸,不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两者展示各自实力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美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故C项错误。故选D。24.这部小说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讲述了主人公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直接而真实地展现了作者以“仁爱”精神反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揭露、批判社会的罪恶,渴求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友爱。这部作品应是A.《巴黎圣母院》 B.《大卫·科波菲尔》C.《母亲》 D.《百年孤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题干中“英国”“19世纪中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狄更斯所写的《大卫·科波菲尔》描述了大卫从幼年到中年的人生经历,以“仁爱”精神反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揭露、批判社会的罪恶,渴求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友爱,B正确;《巴黎圣母院》描写的是法国,排除A;《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与题干中“英国”不符,排除C;《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作品,描写的是拉美地区,排除D。25.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全球问题如环境、安全等.没有一个超级大国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周建立在多极合作基础上。这可以印证A.世界政治俗局已从属于经济格局B.历史结论中的政治成分相对突出C.经济全球化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D.经济全球化呼叮更多的国际合作【答案】D【解析】【详解】由“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局建立在多极合作基础上”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全球性问题急需更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故答案为D项;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不存在从属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结论虽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但并非说明历史结论偏重于政治方面,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二、非选择题26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與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西方官员问责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答案】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严重。(2)不同: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西方: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在材料一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至于原因则要从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会导致官员们利益熏心、贪污腐败等方面分别分析。(2)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要从巡视的具体对象不同、巡视的目的不同、巡视监督的方式不同等方面进行比较,例如,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监督方式是内部监督而西方则是社会监督等。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时主要从二者的共性和不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据吴晓求《历史视角:国际金融中心迁移路线》等绘制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论述严密、论证一致、论从史出。示例一: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分布反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集中分布在欧美和亚太新兴国家和地区。14世纪以来欧美通过殖民扩张推动和主导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率先完成近代化,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等多个城市先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战后亚太新兴国家和地区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依据国情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新涌现出新加坡、上海等多个世界金融中心。而亚非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并受制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发展滞后,罕有世界级金融中心。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发展中国家民族振兴之路仍然曲折漫长。示例二:科技革命是推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未能抓住机遇,没有及时更新技术和设备,而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此消彼长使世界经济中心开始从西欧向北美转移,美国涌现纽约等多个金融中心。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亚太地区多个新兴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多个城市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关键。示例三: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分布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北大西洋东岸,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国伦敦由此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反映了西欧不断崛起,并逐渐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中心逐渐从北大西洋东岸转移至北大西洋西岸,美国出现多个金融中心城市,反映了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中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出现多个新兴金融中心,反映了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是国家经济实力变化的结果,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解析】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从图“14世纪以来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可以从世界金融中心转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归纳出观点;然后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分析观点即可。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