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_第1页
第五讲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_第2页
第五讲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_第3页
第五讲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_第4页
第五讲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梳理一、政治上: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元的统一一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政权民族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灭亡重大事件北宋汉族赵匡胤东京(开封)960年1127年(被金灭)陈桥驿兵变、靖康之变南宋汉族赵构临安(杭州)1127年1276年(被元灭)辽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916年1125年(被金灭)北宋与辽:澶渊之盟西夏党项元昊兴庆(银川)1038年1227年(被蒙古灭)北宋与西夏:宋夏和议金女真完颜阿骨打会宁1115年1234年(被蒙古灭)南宋与金:宋金和议二北宋的政治1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目的具体措施及影响军事方面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控制兵权(1)具体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事件:杯酒释兵权);②控制军队的调动,禁军将领只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隔断将领和士兵的联系。(2)影响: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目的具体措施及影响在中央削弱宰相的权力(1)具体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政、财政大权(由政事堂分割宰相的行政大权;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行政方面)(2)影响:实现了行政、军政、财政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中央机构的臃肿。目的具体措施及影响在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具体措施:①派文官担任地方的长官并实行轮换制;②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行政方面)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财政方面)(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影响(1)利: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北宋的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弊:过分集权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太多,财政开支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不强,地方上财政困难(冗兵、冗官、冗费),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措施“重文”①措施: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②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轻武”①措施: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②影响:抑制了武将,提升文官地位,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影响①利: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②弊:降低军队的战斗力;政治机构重叠,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财政支出。三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及元朝的统治蒙古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元朝建立与统一(1)建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2)统一:①第一阶段(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②第二阶段(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3)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地位与疆域(1)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隋朝、元朝)(2)疆域:①疆域的范围:“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②疆域的特点: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确定了后来疆域的轮廓。巩固统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王朝统治方式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巩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①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②内容:a.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b.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10个),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③影响:a.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①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②特点:因地制宜;③表现:a.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在西藏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归纳总结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爵,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后来还建立刺史制度;②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元朝①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③在西藏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具体见上文)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民政、按察司——刑狱、都指挥司——军政)。清朝①西藏:确立对西藏宗教首领的册封制度;雍正时设驻藏大臣;乾隆时颁布清朝《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并修建须弥福寿庙;②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立台湾省;③新疆:康熙帝平定了噶尔丹叛乱;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新中国成立后①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②在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③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经济特区。二、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①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相对稳定;②自然环境: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合农业发展;③劳动力与技术: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根本原因;④统治政策:重视发展农业,兴修水利;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时间: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最终完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3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标志: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4经济发展的表现类别发展成就农业粮食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经济作物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棉花的种植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类别发展成就手工业纺织业①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②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制瓷业①河北定窑、河南汝窑;②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③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水平很高,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类别发展成就商业商业都市(1)宋代时,最大的商业城市开封和杭州。(2)城市特点:①商业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街道以及窄巷之内都可以沿街开铺);②延长了营业的时间(出现了早市和夜市);③辐射到农村(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3)都市生活:①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原因:宋代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南宋临安城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等,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②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③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类别发展成就商业对外贸易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②对外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③政策:鼓励海外贸易;④管理机构: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⑤影响: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①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②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③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④发展:南宋时,纸币(会子)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⑤意义:有利于商业发展。5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①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财经重心与政军中心分离,促进海、河运发展;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人口大超过北方;③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促进了南北民族融合,文化习俗交融;④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环境逐渐遭到破坏;⑤对教育与人才的影响: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人才辈出等。6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①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④要重视引进劳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⑤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对外贸易。三、民族关系上:民族关系的发展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澶渊之盟基本过程宋真宗时,北宋与辽之间爆发澶渊之战,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获胜,后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评价①消极:对宋而言是屈辱合约,增加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②积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宋夏和议基本过程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订立了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评价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与澶渊之盟影响相同)岳飞抗金主要史实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许多失地,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就令岳飞班师,解除兵权,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深受人民爱戴原因①坚决抗击金朝的进攻,屡建战功;②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③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军南下,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根本原因)。宋金和议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宋金和议评价①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②在较长时间内,双方和平相处;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发展;④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元朝的民族关系①抗元英雄陆秀夫、文天祥:陆秀夫、文天祥是著名的抗元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②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元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汉、蒙、畏兀儿杂居相处,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③元朝实行“四等人制”,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朝代主要史实原始社会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以后的华夏族。它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春秋战国华夏族与其他各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为秦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秦朝①北筑长城: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的同时,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②开发南疆: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朝代主要史实西汉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②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①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尖锐,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原地区的汉人共同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为躲避战乱,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到江南,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②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大陆联系;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朝代主要史实隋唐①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②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阎立本的《步辇图》);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已“和同为一家”;③唐穆宗,唐蕃订立盟约,刻“唐蕃会盟碑”。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④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域分别设立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宋元①各政权之间的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具体详见本单元知识梳理部分);②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③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是今台湾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朝代主要史实明清①西藏:a.确立了中央政府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达赖(顺治)和班禅(康熙)的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乾隆);b.设置了驻藏大臣(雍正);c.乾隆时颁布清朝《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并修建须弥寿庙;②新疆:a.康熙帝平定了噶尔丹叛乱;b.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c.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③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设立台湾省。朝代主要史实认识①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②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③树立尊重异族文明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④历史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国家兴盛富强。四、对外关系上:发达的中外交通1宋元时期的陆上交通的特点:①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依然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②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发展到元朝逐渐形成完善的驿站制度;③元代的陆路向西可通往波斯、阿拉伯、俄罗斯等国家。2宋元时期的海上交通的特点:①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指南针普遍使用于航海,航海家们还初步掌握了潮汛、风信、气象等规律;②宋朝的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向东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③元代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3影响:①发达的中外交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②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4马可·波罗来华:元世祖忽必烈时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华,在中国生活了17年,回国后讲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疑难解析1北宋只实现了局部统一,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2中国古代史上各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以及民族战争与对外战争的区别:这两种类型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民族战争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我国兄弟民族间内部的事情。如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别。而对外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战争。3如何看待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1北宋同辽、西夏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2战:频繁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战争对辽、西夏来说是进攻掠夺,对北宋来说是自卫防御。战争也使各民族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和: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虽然“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4北宋灭亡的原因1主观:①经济上连年征战、岁币,造成财政危机;②政治上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的抗金斗争;③军事上长期实行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政策。2客观:金统治者励精图治;女真族骁勇善战;金灭辽后实力大增。5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1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2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技术条件。3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北方少数民族对丝绸之路的侵扰,陆上丝绸之路不通。6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7成吉思汗最大贡献是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成吉思汗不是元朝人。8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2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3)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4)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5)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真题体验12015·长沙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郑和下西洋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B22013·长沙历史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A西汉 B魏晋南北朝C唐朝中后期 D南宋D32012·长沙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湖南桃源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先祖就是元明时期迁徙到内地的畏兀儿维吾尔族。这反映了元朝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 B行省制度的实行C湖南影响力增强 D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