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期末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1.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2.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是()①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②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干尺浪。入竹万竿斜。③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磺之类,经年不断……热气逼人三十余里。④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记载的是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附近发现可燃的石头,指的是煤炭。煤炭、石油、天然气都是远古的植物、动物的残体埋藏在地底后形成的,其能量的来源于太阳辐射,①正确;②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②正确;③描述的是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与地球内能有关,与太阳辐射无关,③错误;④描述的是石油,其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④正确。①②④正确,B正确。故选B。【点睛】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能也可以转化为化石能源,如煤、石油。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等带来影响;②耀斑爆发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从而干扰地球的电离层;③黑子每11年出现一次,与地震、暴雨等灾害密切相关;④释放出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使全球可见极光。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活动(太阳风)释放的物质会强烈干扰电离层,使得穿过电离层的卫星导航、空间通信信号受到干扰,①、②正确;黑子并不是每11年出现一次,而是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黑子与暴雨有一定关联,但与地震关系不大,③错误;太阳活动释放出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导致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但不能使全球可见极光,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天山周边发现大型恐龙化石,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下图为该类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质年代距今时间(万年)构造阶段植物演化阶段动物深化阶段中生代25200-6600联合古陆解体甲植物时代乙动物时代3.该地质年代()A.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 B.已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C.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 D.是地质历史主要的成煤期4.图中甲植物和乙动物类型分别是()A.被子植物爬行动物 B.裸子植物爬行动物C.裸子植物哺乳动物 D.被子植物哺乳动物【答案】3.D4.B【解析】【3题详解】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主要位于中生代。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属于早古生代,A错误;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和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出现在新生代,BC错误;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主要的成煤时期,D正确。故选D。【4题详解】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主要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裸子植被在中生代极度兴盛,被子类植物及哺乳类生物繁盛是在新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于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实验室运行轨道平均高度在400千米。如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5.天宫二号在上升时,自平流层顶部运行至预定轨道过程中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情况是()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6.关于天宫二号上升过程中经过的各层大气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A.纬度越高,对流层的高度越高 B.对流层内的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运行轨道处大气的密度小 D.平流层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影响较大【答案】5.D6.C【解析】【5题详解】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可知,天宫二号自平流层顶部上升至预定轨道处,飞行在高层大气,该层大气随海拔上升,气温先下降后上升,因此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情况是先下降后上升。D正确,ABC错误。故选D。【6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天宫二号运行轨道高度在400千米,位于高层大气,大气的空间密度小,C正确;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对流活动越弱,对流层的高度越低,A错误;平流层内的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错误;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较大,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大气层自下向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读某湖泊及其南北两侧在3:00和15:00两个时刻近地面气温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7.关于湖泊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A.3:00时,湖泊中心区气温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气温一样B.15:00时,湖泊中心区气温高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气温C.湖泊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小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D.湖泊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气温8.关于湖泊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A.白天,近地面风由湖泊中心区吹向湖泊南北两侧地区B.夜晚,近地面风由湖泊南侧地区吹向湖泊北侧地区C.湖泊中心区近地面的风向与高空的风向正好相同D.湖泊中心区近地面的风向与高空的风向正好相反【答案】7.C8.A【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3:00时,湖泊中心区气温比湖泊南北两侧地区气温高,A错误;15:00时,湖泊中心区气温低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气温,B错误;湖泊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小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C正确;湖泊中心区的气温夜晚高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气温,白天低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气温,D错误。故选C。【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近地面湖泊中心区气温低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湖泊中心气压高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近地面风由湖泊中心吹向湖泊南北两侧地区,A正确;夜晚,近地面湖泊南北两侧气温低于湖泊中心区气温,湖泊南北两侧气压高于湖泊中心区气压,风从湖泊南北两侧地区吹向湖泊中心区,B错误;高空的风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斜交,因此近地面的风向与高空的风向不能正好相同或正好相反,CD错误。故选A。【点睛】等压面的判读方法:(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海水盐度与冰点(水的凝固点温度)呈负相关。下图为哈得孙湾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哈德孙湾海水盐度比同纬度其他海区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①太阳辐射②入海径流③海区封闭程度④海水水位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0.哈德孙湾海区()A.表层盐度自南向北降低 B.开始结冰时间较同纬度海区晚C.表层盐度夏季较冬季低 D.全年通航时间较同纬度海区长【答案】9.B10.C【解析】【分析】【9题详解】由图所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海水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等因素。该海域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低;四周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该海区较为封闭,只有北部一个出口,与外界海水交换少,②③正确,与太阳辐射、海水水位无关,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由材料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哈德孙湾是深入陆地的海湾,且水深,冬季降温较外海显著,水温更低;哈得孙湾海区相对封闭,海水与外海较温暖的海水交换不畅;河流从四周注入哈得孙湾(且海水较封闭,淡水留存湾内),使海水盐度下降,从而使该海湾的结冰点较同纬度其它海区更高,使得哈得孙湾海水结冰早,解冻晚,冰封期更长;综上所述,北部盐度较高,表层盐度自南向北升高,A错误;开始结冰时间较同纬度海区早,B错误;夏季河流径流量大,稀释作用强,表层盐度夏季较低,C正确;结冰期长,全年通航时间较短,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哈德孙湾海水盐低的原因及与冰点相关的知识点,认真审题,理清两者间关系即可。海水盐度与冰点(水的凝固点温度)呈负相关;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海水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等因素。读洋流分布图(局部),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四幅图中(等温线数值乙>丙>丁),能正确反映甲海域等温线分布的是()A. B. C. D.12.比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盐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④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答案】11.A12.A【解析】【11题详解】由图可知,甲海域位于非洲的西南部沿海,位于南半球,等温线数值北高南低,BD错误;流经该地的洋流是本格拉寒流,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向北凸出。A正确,C错误。故选A。【12题详解】④位于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①②位于副热带海区,③位于赤道附近,因此①②海水盐度高于③;①处有暖流流经,②处有寒流流经,①处盐度高于②。综上所述,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盐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④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表层海水盐度总体由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递减。雅丹地貌是干旱区常见地貌之一。下图是柴达木盆地“水上雅丹”地貌的景观图。该地貌的组成岩石主要来自湖底沉积物,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而形成“水上雅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14.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③→①【答案】13.D14.B【解析】【分析】【13题详解】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而“水上雅丹”是在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而形成,因此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故选D。“水上雅丹”和流水、冰川侵蚀及风力沉积作用无关,故ABC错。【14题详解】“水上雅丹”的演化是由于湖区面积不断缩小,湖底干涸裸露,在干涸湖底的基础上,由于风力的侵蚀作用,干涸的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湖底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鲫背形垄脊和宽浅沟槽,逐渐形成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形成之后,湖水汇入,进而形成“水上雅丹”,因此形成的顺序为④→②→①→③,故选B,ACD错。【点睛】陆地的雅丹地貌很多,但是水上雅丹却极为少有,离大柴旦240公里左右,位于315国道旁2公里左右的鸭湖是这片特殊地貌之中的特殊,是世界上唯一一片在水上的雅丹地貌。因为吉乃尔湖面抬升,逐步淹没北缘的雅丹群,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水上雅丹,就像一望无际的荒漠中凭空而出了一片”汪洋“。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5.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A.偏东风 B.偏南风C.偏西风 D.偏北风16.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A.风速快 B.植被多C.坡度缓 D.降水多17.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①营造常绿阔叶林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③控制越野自驾游④种植耐旱农作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5C16.B17.C【解析】【15题详解】根据风蚀坑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C对。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A、B、D错。【16题详解】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B对。风速慢,A错。沙丘迎风一侧坡度陡,C错。沙漠区,降水少,D错。【17题详解】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②对。区域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①错。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③对。沙漠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④错。C对,A、B、D错。【点睛】风蚀坑面积在扩大,说明风力侵蚀强,应分布在迎风坡。根据图示风蚀坑分布位置,判断该地盛行偏西风。受植被阻挡,风速慢,沙尘沉积,沙丘增高。内蒙古属于温带地区,森林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沙漠区不适宜造林。区域生态脆弱,越野自驾游,对植被破坏较大。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达到塔里木盆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19.影响沿途自然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光照【答案】18.B19.A【解析】【分析】【18题详解】图文信息表明,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达到塔里木盆地。东北平原及大兴安岭东侧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半湿润地区为主,一般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越过大兴安岭,进入我国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变差,很难生长森林,形成温带草原,到达内蒙古高原西部和塔里木盆地时,离海远,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往往形成温带荒漠,因此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B正确,A、C、D错误。故选B。【19题详解】该科学考察队的考察线路是从东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水汽越来越少,降水逐渐减少,水分条件变差,导致适合生长的植被发生变化,因此影响沿途自然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A符合题意;考察路线呈东西走向,纬度差别不大,热量条件不是导致沿途自然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B;沿线海拔和光照差异不是特别突出,不是导致沿途自然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C、D。故选A。【点睛】经度地带性:又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水分。自然带呈由沿海向内陆更替变化规律,北半球中纬度最为突出。如我国华北到西北依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读海河流域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20.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有()①夏季暴雨集中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地势低平④春季台风频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1.要解决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需采取的措施有()①修建水库②加固沿海大堤③人工降水④修建入海新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20.B21.B【解析】【分析】【20题详解】海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使得河流洪峰流量大,导致洪涝灾害频发,①符合题意;城市化水平高,不是自然原因,②不符合题意;海河流域的中下游为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容易出现洪涝灾害,③符合题意;海河流域受台风小,且春季不是台风频繁的季节,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21题详解】在中上游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蓄积洪水,有利于缓解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①符合题意;加固沿海大堤,只能防海浪和海潮,对解决洪涝灾害意义不大,②不符合题意;人工降水对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强度影响不大,因此对解决洪涝灾害意义不大,③不符合题意;修建入海新河,可以增加排洪能力,从而缓解海河流域洪涝灾害,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点睛】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支流多,洪水量大;河道弯曲,入海河道少或狭窄;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和破坏植被,导致河床淤积或形成地上河;潮汐的顶托作用;破坏植被和湿地(围湖造田),调节功能减弱;人口经济稠密,易受损失。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卷均为必考题,共4大题58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期赴甘肃进行考察,下图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张掖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2)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3)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2)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3)1-6时(或凌晨或夜晚),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原因:邻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解析】【分析】本题以砂田生产等相关资料为背景信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耕作方式对农产品的影响、逆湿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小问1详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张掖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因此张掖的气温日较差大。【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土壤表层铺砂石,可以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砂石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利于地表水下渗;砂石覆盖在土壤表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砂石覆盖土壤表面,减少了风沙侵蚀,减少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小问3详解】由材料可知,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读图可知,1-6时(或凌晨或夜晚),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由于该地区邻近绿洲,水汽较多,夜间该地区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渗入土壤表层,同时由于土壤水分蒸发少,从而使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风暴潮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风暴潮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近年来,渤海风暴潮对该海域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是世界上遭受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材料二根据2022年2月17日卫星遥感实况图分析,山东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出现了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海冰灾害,海冰灾害发生早,而且增长迅速,短时间内就覆盖了大片区域。材料三海洋、气候和天气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日益突出,海洋防灾减灾形势也十分严峻。因此,加强海洋观测和研究、加强预报预警能力、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材料四下图为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海冰警报示意图。(1)简要分析辽东湾海冰范围广、冰层厚的主要原因。(2)指出渤海湾易遭受风暴潮袭击的季节以及分析该地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3)针对风暴潮带来的危害,提出预防措施。【答案】(1)纬度高,气温低;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和流动性较差);海水较浅;河流入海径流使海水盐度降低易结冰。(2)易遭受风暴潮袭击的季节:夏秋季。渤海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有:①渤海湾里小外大,向大洋敞开;②夏秋季节,盛行东南季风,风涨潮势;③渤海湾沿岸地处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沿岸地区人口密集,一旦发生灾害,受灾人口较多。(3)预防措施:工程措施:修建一些沿海、沿江堤坝和挡潮闸;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紧急疏散计划。【解析】【分析】本题以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的海冰和风暴潮的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辽东湾深入陆地范围大,周围陆地面积大,冬季时我国受冷空气影响,陆地气温低,辽东湾受周围陆地影响大,气温低,且河流入海径流使海水盐度降低易结冰;我国北方气温持续较低,所以在渤海三湾地区形成海冰,而辽东湾纬度最高,气温更低;并且辽东湾海域较封闭,受东侧辽东半岛影响,辽东湾海水与渤海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水流动性差;海水又浅,海水的热容量小,所以辽东湾的海冰范围广、冰层厚。【小问2详解】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面对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渤海湾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以西北风为主,夏秋季节以东南风为主;西北风为离岸风,海潮向岸运动受到冬季风顶托,对海岸影响较弱;夏秋季节的东南风从海上吹来,推助潮势,因此易遭受风暴潮袭击的季节为夏秋季。渤海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有:从地形看渤海湾里小外大,向大洋敞开,从外洋向内陆潮水涌入,受两侧陆地阻挡,潮位涌起得较高;夏秋季节,盛行东南季风,风涨潮势;向湾内涌入的潮水受风浪影响会更高;渤海湾沿岸地处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沿岸地区人口密集,一旦发生灾害,受灾人口较多,灾情较为严重。【小问3详解】由材料“而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日益突出,海洋防灾减灾形势也十分严峻。”可知,沿岸地区人口密集,一旦发生灾害,受灾人口较多。浪潮会造成轮船碰撞、搁浅或沉没,船被推托上岸后就造成废弃。浪潮会影响滩涂和海边的养殖区,破坏鱼、虾、贝类、海带等的水产养殖以及盐业生产。潮水漫上堤岸,淹没房舍和农田,造成财物损失高盐度的海水会腐蚀生产生活用具,使得土地盐碱化,粮食失收、果树枯死、耕地退化。高盐度海水会污染淡水资源,造成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预防措施可以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方面,修建一些沿海、沿江堤坝和挡潮闸,阻挡风暴潮的入侵。同时要加强监测预报和预警,及时提醒公众避险;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制订紧急疏散计划,减少人员伤亡。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使是其中之一。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1)分析图示河谷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答案】(1)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2)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形成沙丘。【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侵蚀、堆积作用、风力堆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分析,人们的生活能源以柴为主,人们砍伐树木作为薪柴,加上业生产活动及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导致区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随着地表径流汇入河谷;读图可以看到,河道泥沙淤积,形沙洲和河漫滩,10~次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