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淮北市高考二模文综地理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安徽省淮北市高考二模文综地理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安徽省淮北市高考二模文综地理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安徽省淮北市高考二模文综地理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安徽省淮北市高考二模文综地理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北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湖南省浏阳市地处湘赣接壤处。罗霄山脉余韵悠悠,对古人而言,丛林悠远,薄雾浓云,充满魅惑

之气……唐代,浏阳人李畋发明了鞭炮,被尊为花炮之父。现在,浏阳丘陵间的沟谷中,点缀着众多花

炮生产车间,2022年总产值达300亿元,被称为“中国烟花之乡”。如今,浏阳烟花企业已经从过去单

纯制造烟花产品,升级到为全球“烟花秀”提供设计、产品、人才等全套解决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

1.浏阳成为花炮诞生地的主要因素有()

A.地形原料B.劳动力原料C.地形文化D.劳动力植被

2.浏阳花炮生产车间多分布在丘陵间沟谷中,主要是因为沟谷()

A.地价低B.利于安全隔离C.湿度大D.生态环境优良

3.浏阳烟花企业为全球“烟花秀”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直接目的是()

A.缓解环境压力B.增加企业利润C.加强文化交流D.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LC2.B3.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湖南省浏阳市地处湘赣接壤处。罗霄山脉余韵悠悠,对古人而言,丛林悠远,薄雾浓云,

充满魅惑之气……”“唐代,浏阳人李畋发明了鞭炮,被尊为花炮之父”可知,浏阳河发明花炮主要与当地

地形息息相关,同时,浏阳河从唐朝时发明了鞭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较厚,C正确;无法从材料中

获取本地区原料是否充足,排除AB;植被丰富度与类型对花炮诞生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花炮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选择在丘陵间的沟谷地区,有利于安全隔离,B正确;地

价多少对花炮生产间选址影响较小,排除A;湿度大不利于花炮生产,排除C;生态环境是否优良对花炮

生产车间选址影响较小,排除D。故选B。

【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浏阳烟花企业为全球烟花秀提供设计,产品,人才等全套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

上延长了烟花产业产业链,增加企业利润,B正确;对缓解环境压力,加强文化交流和提高产品质量影

响较小,排除ACD。故选B。

【点睛】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土地,资源,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地价,劳动

力,技术,市场,交通等),不同指向型的工业类型,其主导因素略有不同。

研究表明,现阶段长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演化,已处于港口区域化阶段(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

下面小题。

φ枢纽港

•内陆干渠

O离

—内陆运输干战

一.海洋运输干线

4.长三角各港口间存在()

A.功能一致性B.区域均衡性C.空间封闭性D.等级差异性

5.与枢纽港相比,离岸港()

A.航道水深更深B.腹地范围更大C.建设时间更早D.建设难度更小

6.建设离岸港使枢纽港短期内()

A.交通拥堵加剧B.用地成本增加C.设备水平降低D.吞吐总量减少

【答案】4.D5.A6.D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三角集装箱港口目前存在等级差异性,形成不同等级规模大小的港口,D正确;

各港口之间功能具有互补或相互联系性,排除A;区域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但不一定均衡,排除B;区域之

间联系增强,因此开放性较好,排除C。故选D。

5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与枢纽港相比,离岸港远离陆地位于海洋当中,航道水深更深,A正确;枢纽港联系陆

地和港口,腹地范围更大,建设时间更早,枢纽港建设在陆地之上,地势较为平坦,建设难度较小,排

除BCD。故选A。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建设离岸港短期内使枢纽港运输货物总量有所减少,吞吐总量减少,D正确;在一定程

度上分担了枢纽港的部分货物吞吐,使其交通拥堵状况有所缓解,排除A;在一定程度上使枢纽港用地

成本有所降低,但影响较小,排除B:离岸港的建设对枢纽港设备水平影响较小,排除C。故选D。

【点睛】港口是位于海、江、河、湖、水库沿岸,具有水陆联运设备以及条件以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

的运输枢纽。港口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处,是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也是船舶

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

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缓慢移动,侵蚀地表,形成U形谷。待冰川退缩后,U形谷两侧残留垄状堆积体往

往形成侧破垄。下图为我国太白山地区第四纪末期冰川遗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侧横垄In形成期间()

A.冰川规模较大B.冰川末端持续向北移动

C.冰川规模较小D,冰川末端持续向南移动

8.图中I、II、HI三组侧横垄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I、IKIIIB.I、UI、IIC.川、I、IID.IIK[[、I

9推测第四纪冰期太白山古冰川经历了()

A.间歇性扩张B.持续性扩张C间歇性退缩D.持续性退缩

【答案】7.A8.D9.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缓慢移动侵蚀地表,冰川退缩之后,在两侧形成侧硬垄,因此,

当侧横垄In形成期间,说明此时冰川开始退缩,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退缩,排除BD;侧硬垄In说出

海拔较低,说明当时冰川规模较大,A正确,排除C。故选A。

【8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冰川退缩后,U形谷两侧残留垄状堆积体形成侧覆垄,冰川退缩不断向高海拔,高纬度

地区退缩,因此,先退缩的是海拔较低的地区,因此先形成侧磺垄W,然后是侧横垄∏,最后是侧横

垄I,因此D正确,排除ABC。故选D。

【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冰川退缩形成侧覆垄,因此,第四纪冰期太白山古冰川经历了退缩过程,排除AB;

根据侧横垄HI、∏、1的形成发现,古冰川经历了间歇性退缩,而非持续性退缩,C正确,排除D。故

选C。

【点睛】冰川作用,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

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包括

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冰川堆积地貌包括终俄垄、侧横垄、冰磺丘陵等。

下图示意某季节孟加拉湾海域海面高程等高线分布(单位:cm,虚线表示负值)。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

20oN

IOoN

10.图示季节孟加拉湾北部海平面较高的影响因素是()

A.冬季风河流径流B.夏季风河流径流

C.冬季风海水温度D.夏季风海水温度

1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示季节孟加拉湾北部海平面高度变化趋势及原因是()

A.变低东北季风减弱B.变低东北季风增强

C.变高西南季风增强D.变高西南季风减弱

【答案】10B11.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季节孟加拉湾海域海面高程等高线分布总体规律为北高南低,且靠近恒河口处海

面高程较高,说明此时恒河补给孟加拉湾时期海域海面较高,河流水量补给海域且水量较多,此时恰逢

恒河的丰水期,即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海水在北部海域堆积,陆地降水多,入海河流径流量大,B正

确;冬季时,本地恰逢旱季,河流径流量较少,补给较少,冬季风为离岸风,北部海域海面不会出现明

显升高,排除A;海水温度对海域海面高程影响较小,排除CD。故选B。

H题详解】

图示季节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排除AB;结合选项,西南季风增强,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多,进

一步促进孟加拉湾北部海平面高度有所增加,C正确,排除D。故选C。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为全球

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包括:人类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的燃烧;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应对

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

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福建省尤溪县的联合梯田开垦于唐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逐渐形成了“水源林一聚落一梯田一

复合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因“稻鸭共作”“稻鱼共作”等传统稻作体系和丰富的传统农耕文化,联

合梯田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00年以来,当地家具、采矿产业发展迅速,对传统

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2017年,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当地成立了旅游公司,初步实现废弃梯田复垦

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

(1)分析该地聚落最初建在梯田上方而非河谷地区的原因。

(2)近年来,与传统聚落相比,河谷地区聚落规模不断增大,试分析原因。

(3)阐述家具等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稻作体系的影响。

(4)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推测旅游公司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聚落(建在梯田上方)靠近水源林,水质较好,可以获得清洁的生活水源;该地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降水量大,聚落建在梯田上方可以避免洪涝灾害;该地夏季高温,梯田上方海拔较高,气候较凉

爽:聚落距离梯田较近,便于就近管理梯田。

(2)当地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再以传统耕作业为主,传统聚落人口不断减少;水利设施建设不

断完善,防洪能力提高,河谷遭受洪涝灾害威胁减小;河谷地区地形平坦,交通等基础设施更完善,(随着

聚落规模扩大)教育医疗条件配套更好。

(3)传统农业生产收入水平低,从业人口急剧减少,稻作系统传承困难;梯田缺乏维护而被废弃,导致种

植规模减小;为方便农业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种植结构、耕作制度趋于简单化;林木采伐、

采矿等使水源林面积下降,导致梯田水源供应不稳定,稻作体系产量降低。

(4)对当地的梯田景观进行恢复与改造;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延续传统的稻作体系;合理开发与当地农

耕文化有关的工艺品;合理开发与当地农业文化有关的体验活动。

【解析】

【分析】本题以福建省联合梯田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方向和措

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聚落建在梯田上方,可以靠近水源林,水质较好,获得干净的生活用水,河谷处水

质较差;同时,福建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较为集中,建在梯田上方,海拔相对较

高,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同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海拔相对较高,气候较为凉爽,有利于人们

在此生活;同时,距离梯田较近,有利于管理耕作梯田。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00年以来,当地家具、采矿产业发展迅速,当地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农民经济

收入不再仅仅依靠于耕作业,传统聚落人口在不断减少;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设施建设不

断完善,防洪能力不断提高,减小洪涝灾害的威胁;河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交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

较为完善,有利于本地人口在此集中分布。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家具采矿产业发展迅速,对传统农业造成巨大冲击,可能会导致传统的稻作农

业有所衰退。原因在于传统农业经济收入较低,而第二产业经济收入较高,大量人口不再从事传统耕作

业,耕作系统传承困难;大量梯田被搭荒,梯田缺乏维护,导致种植规模减小;同时,传统的耕作方式

发生改变,种植结构,耕作制度趋于简单化;家具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本地水源含氧量面积下降,导

致梯田水源供应不稳定,产量下降。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公司可以对当地的梯田景观进行恢复与改造,塑造旅游景

观:同时.,合理开发与当地农耕文化有关的工艺品和与农业活动息息相关的体验活动等,增强旅游的体

验感;建立相应的补偿制度,延续传统的稻作系统。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厚田沙地被誉为“江南第一沙漠”,该地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于冬季(位置和风频见图左),研究表

明:厚田沙地沉积物的粒度大小与东亚季风强度密切相关,干冷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发育颗粒较粗的沙丘

砂,末次冰期以来,该地沉积物出现序列沉积(见图右)。调查发现,近年来厚田沙地面积基本稳定,沙

地旅游业快速兴起。

(1)试解释厚田沙地冬季风风速较大的原因。

(2)厚田沙地被誉为“江南第一沙漠”,试描述其形成过程。

(3)根据沉积物粒度大小和序列,推测末次冰期以来,当地气候的演变特点。

(4)近年来厚田沙地没有继续扩张,试说明原因。

(5)当地经历了“惧沙一治沙一人沙共存”的几个发展阶段,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两点感受。

【答案】(1)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北部鄱阳湖地势较低、地形平坦,冬季偏北风南下畅

通无阻;位于两江交汇处的河谷地带,受“狭管效应”影响,风速加大;风力通道主要为水域、沙地等,地

表摩擦力较小,风速较大。

(2)冬季赣江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该地冬季降水少,风速大,风力不断搬运沙源物质;被风力搬

运的沙源物质,在近岸处风力受阻,不断堆积,最终形成厚田沙漠。

(3)沙丘砂发育反映了冷干环境,砂质古土壤发育反映了暖湿环境;根据沉积物粒度推断,该地气候呈现

冷干一暖湿交替变化;(根据沉积物厚度和沉积时间可以推断)气候冷干一暖湿交替变化周期变短,频率增

加。

(4)自然原因:当前气候相对暖湿;每年风沙沉积持续时间短(仅在枯水期);受周围山地影响,沉积空

间受限。

人为原因:流域内植被恢复,来自河流的沙源减少;固沙植被的广泛种植,使沙丘趋于稳定;人工水库等

修建,提高了枯水期水位,河床泥沙裸露减少。

(5)人地关系的演变往往从敬畏自然、试图征服自然、向人地和谐共生转变;人地关系的演变受生产力水

平、技术条件、人地关系思想的共同影响,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走向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是人类的最终选择;人类发展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解析】

【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