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联考卷语文试题(七)(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联考卷语文试题(七)(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联考卷语文试题(七)(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联考卷语文试题(七)(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联考卷语文试题(七)(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联考卷

语文试题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早在一百多年前,严复就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斯论一出,直如石破天惊,使译界学人

近百年来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百多年来,它在国内翻译界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具有极大的影响。这

一经典翻译标准把“信”置于首位,充分体现了对“忠实”的推崇。上个世纪30年代,由鲁迅、梁实

秋、瞿秋白和叶公超参与的有关翻译标准的争论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此次论战其实可以说是一场“直译”

和“意译”之争。鲁迅先生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就是既要通顺也要忠

实。这其实是对“忠实”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而且要忠实于形式。到五六十年

代,继傅雷提出“神似说”后,钱钟书又提出“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

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

味,那就算入于‘化境'”。这种“忠实”可以说是对原作最大程度的忠实,但过分强调艺术性,可望而

不可及。

西方第一个系统阐述翻译理论的是法国学者多菜,他提出了翻译的五原则:理解原著内容,通晓原语

和译语,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求整体效应。18世纪末,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也提出

了翻译的三原则: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内容,译作风格与原作相同,译作应如原作一样自然流畅。进入

20世纪,费道罗夫和温特在给翻译定义的时候就加上了“忠实”“全面”“等值”等要求。卡特福德将翻

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并且提出了“文本对等”论。西方

学者所提的“等值”和我国学者所提的“忠实”标准一样,要求“信”于原文。

中国传统译论沿着“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的思路渐次发展,长期具有理论活力;西方传

统译论也是立足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现当代译论颇具影响。但是传统译论处于特定的历史语境

中,难免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性。随着时间的发展,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并且给传统标准带来冲击和动

摇。

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主张:“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文学翻译的低

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这种提法突破了翻译“以信为本”的传统观念,首次公开剥夺了

“忠实”标准的核心地位,但其总的理论体系走的还是典型的传统译论的老路。真正算得上有所突破的是

事正坤提出的“多元互补论”:翻译可以依据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在不同时期发生各

种变化,但作为一个总的原则,翻译标准应是距离原文的“最佳近似度”。但是,在这一理论中,原文作

为最高尺度这一观念并未受到质疑,相反,原文被认为是翻译的“绝对标准”。但从打破一个标准一统天

下这个意义上说,这一“论”还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近些年来,从70年代起,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些当代新译论逐渐进入我国,为翻译批评标准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则全面彻底地否定了“忠实”。我国著名学者王东风

2004年发表文章《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站》,把“忠实”说成“永远无法实现的鸟托邦”。至此,

“忠实”标准受到最大程度的冲击和动摇。毫无疑问,他们的理论是积极解决问题的,东西方学者们都看

到了忠实性之外的解决方案,并使得翻译理论更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摘编自新浪爱问共享资料《论翻译的忠实性》)

材料二:

概念、范畴的演变,是人类思想更革的表征,反映了知识量的扩大和认识过程的迁衍、深化。然而,

由于概念古今转换、中外对接牵涉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问题,情形错综复杂,误植也时有发生。有学者

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对西方哲学斫究虽有成就,但在理解中也出现一系列文化错位,即用本民族传统理

念去扭曲和附会西哲的理论和概念,诸如“理性”概念的误读、“科学”的实用化、“辩证法”的降级诠

释、“实践”概念的变形、“自由”概念的附会,等等。

史学术语“封建”,在新旧名更替之际,其概念误植尤显突出,造成的后果也较为严重。笔者在菜因

河两岸目睹的昔日容克贵族们俯摄田园农户的古堡群,无声却有力地诠释着与“封建”相对译的西语

feudalism的内涵(封土封臣、采邑领主),也呼应着汉语旧名“封建”的本义(封国土、建诸侯),比照

之下,流行大半个世纪的泛化新名“封建”的偏失自现。有学者将新名“封建”的概念误译严厉批评为

“语乱天下”,并非过分之辞。术语厘定,是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必须拥有

一批义项单一、内涵精准、外延明确的术语。如果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商品、价值、市场等术语的

含义紊乱,经济学只能是一派昏话。有了细胞、根、茎、叶、花、果实等术语的确立,植物学方可能成为

一门学科。历史学术语的界定也至关紧要。仅以大半个世纪来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而言,之所以长期

聚讼未决,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封建”等核心术语的概念没有厘清,义项未能获得一致。

(摘编自冯天瑜《“封建”问题的来龙去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国内翻译界一直具有极大的影响,使译界学人近百年来几

乎都推崇这一翻译标准。

B.上个世纪30年代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其实对“忠实”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内

容,而且要忠实于形式。

C.中西方传统译论都强调原文是最高尺度,无论西方所提的“等值”,还是我国所提的“忠实”,都把

原文当作翻译的绝对标准。

D.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须以拥有一批义项单一、内涵精准、外延明确的术语为前提,而翻译中概念误植会

导致理解中的文化错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提出的易解、丰姿双标准,傅雷的“神似说”与钱钟书的“化境说”,虽然其名各异,但其实大

体一致,都强调翻译要保存原文的风味。

B.不同文本的翻译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文学翻译可以在求似或求真的基础上求美,但学术翻译的标准首

先就该是求真,以避免核心术语误植。

C.中西传统译论之所以被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全面彻底地否定,是因为翻译理论找到了更具有

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D.王东风把“忠实”说成“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质疑“忠实原则”,固然有积极一面,但解构

“忠实”也可能带来“语乱天下”的后果.

3.下列对哲学家康德名言的翻译,最切合许渊冲“优势竞赛论”主张的一项是()

A.恒有二者,余畏敬焉。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B.有两样东西,我越去不断思索,越觉得钦佩与敬畏。这两样东西便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

律。

C.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以的景仰和敬畏: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D.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地而且不断地反省它们在我这里读出来:它们便以总是新的而且加深的仰

慕与恐惧来充实心灵,此两种东西便是在我们之上的天体与在我们之内的道德法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二中提到的“概念误植”?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箱

贾平凹

学生的时候,血气方刚,常要做以济天下的人物;莽撞撞地闯进社会几年,弄起笔墨文学,一事无

成,才知道往日幼稚得可怜,不觉心灰意懒,且“行于当所行”,“止于所不可止”了。借仲秋的日子,

去陕南度假散心,坐了十多日船,行了上千里路,随便往两岸的山上一望,便见秋收后的庄稼地正在深

翻,老牛,木犁,疙瘩绳。或者,是歇晌的时候了,老牛站在那里,四蹄直立,尾巴直垂,犁沟里坐着默

默的农夫:劳作后的疲倦,瞬间凝固的雕塑。我心中感慨:天下最劳心者,文人;最劳力者,农夫。劳力

者给了劳心者以粮食;劳心者却不能于劳力者有所作为,不觉喟然长叹!

夜里,到了渡口,船不走了,只好向岸上的山村投宿。两边高高的人家,前院墙石块垒起十来丈高,

后屋墙却依山而筑,仅二尺有余。灯光正从那家小小的石窗照下来,犹如一道白柱,一个极俊俏的女子,

探头往下看着,打一个口哨,麻酥酥的,立即就捂了脸,作认错了人的害羞。

我走近一家院落,敲一下门,响声很空。院子有了脚步声,一个老头把门开了,正要询问,坡那边的

石窗光又一亮,那个极俊俏的女子又出现了,一个口哨,麻酥酥的,巷子里有了脚步声。“这猴女子!”

老头说。“她在做什么?”我也有些奇怪了。“恋爱吧,”老头说,“这么冷的,又要去河边,你恋过,

你说说,恋爱有火吗?”

我笑了,不觉向河边望去,那河竟离得很近,看得见了那并排的几只木船,月光下亮得分明。一位诗

人描写过这种境界,说那船是河神的套鞋,如今,两个人影走上了空船,有一个是那极俊俏的女子吧。船

客走了,河神走了,只有明月,明月初照人哟。

老头是个厚道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老伴到闺女家去了,夜里剩下他一人,正在灶火口熬茶。茶锅

小极小极,只有拳头那么大,系在一条铁丝上,架在火上,像烧着一个黑瓷蛋儿。火不甚旺,老头几次俯

下身去吹,嘴皱得像个火筒,烟就罩了一层,我喀喀地咳嗽起来。

“就好,就好,”老头抱歉地说,“快蹲下,烟高不烟低。”

茶熬好了,老头倒给我了一小碗黑汤儿。喝一口,苦得直吐舌头。

“这是什么茶?”我说。

“龙叶茶,自己上山采的。”他说,“香吗?”

我该怎么说呢,我看着这烟火熏得黑漆漆的石屋,看着这光一闪一闪泛着黑瓷一样幽光的老人脸,我

摇摇头了,知道这些农夫,大都没钱去买那高质茶叶,便自己采了什么叶子去熬喝这又苦又涩的汁汤了。

“你们城里人是喝不惯的,”老头苦笑了,“可我们却珍贵呢,你喝喝,后味叫香呢。”

但我无论如何不敢去喝了,老头便接过喝起来,喝一口,舌头就伸出来在毛茸茸的嘴唇上舔一下,发

出一种很响的声音。他又熬了第二锅,喝了,又熬了第三锅,喝了。然后,闭了眼睛,坐在地上,将那弯

曲的背、脚、手、脖子,使劲伸展,然后鼻孔里长时间地出气,一双小眼睛显得明亮多了。

看着老人的舒服劲,我心里滋润起来,恨不能自己变成个小虫儿,钻进他的鼻孔,好让他再舒舒服服

地打个喷嚏。“今天地里干啥了?”我说。“翻地呗。”他说,“天又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

“真苦了你,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

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

老人说着,哈哈地笑起来,精神十分活跃,问起城里的人吃的什么呀,穿的什么呀,这秋天里,都在

干些甚事呀,比如今天晚上,又在干着什么呢?我一一回答着老人,感到深深的内疚,老人却又哈哈笑

T,说:

“土命人也不像你说的可怜,苦是苦,苦中仍有甜呢,好比是咱这茶,可惜你不愿喝一口。”

老头喝毕了茶,叮叮当当刮了一遍木犁上的泥,也睡下了,打着很响的呼噜,慢慢,一切都静下来

了。我却无论如何睡不着,想当年做学生的情景,想这几年的风风雨雨,拳拳之情,一时又涌上心际了,

便觉得今天夜里,有好多事要想,却又无从想起,有好多事情已经意会,却又不可道出。石头屋子是这般

的静寥,像是寺院。

远处,偶尔有一声狗咬,声音在窄窄的石头巷里,或在高高的对面崖上,撞出了回音,嗡嗡传韵。立

即,有了一种什么声音,从石窗下的巷底传来,先是模模糊糊,再就清晰了,原来是在‘‘招魂”:

“回来啊——!”一声苍老的叫声。

“回——来了!”一个稚语。

“回来啊----!”

“回——来了!”

这“招魂”我是知道的。小时候在乡下的老家,常有这种迷信的活动:小孩受惊了,或是跌了一跤,

或是得了一病,整天哭闹,痴呆,做母亲的便在夜深人静之时,一手抱了孩子,一手捉了灯笼,从巷子走

过,母亲叫一声“回来啊”!孩子应一声“回来了”!再在地上撮一点土,放在孩子的额头上;怎么现在

还相信这个呢?

“回来啊——!”苍老的叫声。

“回——来了!”幼稚的应声。

“招魂”声慢慢地从巷子里远去了。我默默地数着他们的招呼声,想象着那一团灯笼的移动,计算着

他们的脚步、一下,二下,三下……夜,安宁了,石屋里静得像个寺院,我均匀地呼吸着,便睡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曾经满腹理想,但却遭遇现实挫折,“借仲秋的日子,去陕南度假散心”,其实是想逃离生活

的困境。

B.“我”关于“农夫”与“文人”的慨叹,表面上是兼济天下的抱负,实际上是对自己人生挫折的抱怨。

C.“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表现了农民欲望很少、简单于是快乐的生活状

态。

D.面对老人的提问,“我”“感到深深的内疚”,不只是出于对贫穷的同情,也出于对农民的生活态度

不够了解。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老牛,木犁,疙瘩绳”“犁沟里坐着默默的农夫”等意象群,组合形成剪影似的画面,令人

震撼。

B.文章紧扣“夜籁”,选取夜晚乡村的几个生活片段,营造了宁静淡雅的氛围,弥漫着几分诗情画意。

C.作为“文人”“我”话语简单直截,而作为农民的老人却语言丰富,富有哲理,对比中表达深邃的

主题。

D.从“我”的人生之苦,到秋收庄稼地的劳作之苦、老农喝的茶苦,“苦”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谨

严。

8.老头睡下后,“我却无论如何睡不着”,“便觉得今天夜里”,“有好多事情已经意会”,意会的具体

内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9.文章结尾写“招魂”的场景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名哈刺哈孙,甫及岁,而识悟异凡儿,目不视戏。稍长,善骑射,尤习国书,闻儒者谈辄喜。乙

酉,拜大宗正。时郡县囚盗诈者,上宗正决,王重按狱词,小不具,悉令覆勘,奏决者仅六十人耳。寻赦

下,所活数百人。保定诸郡旱,民当榆米京师,多以轻资就氽,有司摭为奸,欲没其产赏告者,王得其

情,皆纵去,口:“舍贲就贱,民便事集,又何罪为!”柄臣擅威福益横,知王学己,忌之,数曲为邀

致,竟不一往。其家僮冒禁杀牛,有司莫敢诘、王致以法、益忌。谋挠王以多事,奏请江南囚亦隶大宗正

莅决,王日:“彼间民教令未孚,若一切绳之,恐生乱。”帝◎是之而止。王既当钧轴,益以天下自任。

每退食,W见四方宾使,访以物情得失,吏治否戒,人材显晦,年谷丰歉,采可行行之,京师未有孔子

庙,而国学寓他署,王喟口:“首善之地,风化攸出,不可怠。”乃奏营庙学,尝躬为临视。既成,朝野

瞻耸,选名儒为学官,而四方来学者益众。癸卯秋,拜中书右丞相。王常言治道先守令,至是选抡益呼、

时号得人。时帝疾连岁,权移中闱,群邪交扇,势焰翕忽,王以身维之,奸不得逞,事以无挠。冬十有一

月,帝弗豫,王入侍医药,出总宿卫,且理几务。丁未春正月,宸御晚驾。时武宗抚兵居北、王封府库、

称疾卧阙下,理几务如故,中闱以奸臣谋绝北道驿欲行拊庙礼王格其事,密记授使间走,J俞两驿始得传,

驰报武宗。诸怀诈者数欲害王,王不为动。五月,武宗即位,加太保、录军国重事。是冬十一月,遗疾、

以闰月某日薨于和林,天雨木冰连日。帝大伤悼,敕大兴尹买葬地昌平阳山南原,日:“使天下后世,知

吾贤相尔。”

(节选自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

【注】①帝,指元成宗,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元朝第二位皇帝。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中A闱B以C奸D臣E谋F绝G北H道I驿J欲K行L衬M庙N礼O王P格Q其R事

IL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指憎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正身以黜恶”中“恶”意思不同。

B.延,指邀请,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延”的意思不同。

C.详,指详细,与《石钟山记》中“而言之不详”中“详”的意思相同。

D.间,指秘密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间”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刺哈孙天赋异禀,幼年便显示出非同寻常之处,后来又擅长骑射,熟习国书,爱好儒学。

B.哈刺哈孙勤于政务,常在退朝后还要面见四方使者,听取他们对吏治、人才等方面的意见。

C.哈刺哈孙重视文教,奏请营建庙学,亲自察看修建情况,庙学建成后吸引了众多求学人。

D.哈刺哈孙忠于朝廷,不仅在成宗患病后入侍医药,还在成宗驾崩后亲迎武宗还朝继承皇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间民教令未孚,若一切绳之,恐生乱。”帝是之而止。

(2)王喟曰:“首善之地,风化攸出,不可怠。”

14.《元史》评价哈刺哈孙“用法平允”,文中有何具体体现,请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当窗织

王建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句以“叹息”领起全篇,运用反复手法,饱含了诗人对贫家女的深切同情。

B.第二句用比兴手法,以园中枣被路人吃掉引出贫家女的劳动成果为富家享有的感叹。

C.公公婆婆与贫家女仅一墙之隔却并未施以援手,表明她的辛苦劳作并没有得到认可。

D.“续来续去”是天气寒冷而手不灵活、丝脆易断的结果,表现了贫家女的焦愁烦乱。

16.诗歌最后两句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达成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以流水设喻,进而阐明了只有累积德行和道义方可思

国家长治久安的道理。

(2)黄庭坚《登快阁》中“”两句,既描绘诗人登高所览胜景,也展示了诗人胸

襟。

(3)“铁马”或“铁骑”常用在唐诗宋词里表现英雄气概或者豪壮场景,如“”"”

等诗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节气文化源远流长、①,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

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近年来,二十四节气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弘扬。进入新时代,我们

要遵循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动态发展的生命规律,彰显节气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滋养力。

(①),我们要紧紧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特点,善于在时代语境中认知和阐扬二十四节气,突破

对文化表象的粗浅认识,汲取精神内核,提取意象符号,筑牢节气文化新形态建设水平。在保留节气文化

原有特色和精华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弓I领,赋予其现代内涵。在守住传统之根、追求变化

之道的同时,提升节气文化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以时代精神激活节气文化生命活力、麻续中华民族

文化基因。

(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既要②、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

③,在当代节气文化建设中,要多角度、全过程引入创新理念,还要适当引入当代审美架构和生活场

景,探寻节气传统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二十四节气艺术字”就紧扣时尚元素,对节气符号进行重构和

再创作,让文化创意进发新活力,增强人们对节气文化的感性体认与情感共鸣。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将后边两个语段的意思分别概括为一个承接关系的复句,填入段首的括号内,并让这两个句子句式

整齐。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科幻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残疾人可以用机械臂自如地弹唱,失语者可以重新“开口说

话”,失聪者能再次听到声音,人类依靠“意念”指挥着庞大的机械其实,这些神奇的场景并不仅仅

是科幻想象,现实中,不断发展的“脑机接口技术”正是要在将来让这些变成现实。

脑机接口,顾名思义,就是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指大脑与计算机的直接连接。一方面大脑要发

出指令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另一方面外部设备也要不断地给大脑发送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让大脑及

时调整控制策略,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一个典型的脑机接口系统包括三个部分:信号采集、信号分析

和设备控制。脑机接口系统可以根据脑信号采集的方式,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也可以根据脑

机接口范式、感觉刺激、采用的信号进行分类,可分为单一范式、单一感觉刺激、单一脑信号的脑机接口

和混合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的发展源于人类扩展大脑智能的渴望。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智能将与机器智能协同工作。

机器的存储和运算能力,配合人脑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将以脑机协同的形式开创一个新的未来。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能够引发读者对“脑机接口”的强烈兴趣与急迫期待,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

的?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为什么要采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请结合原文分析。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指出,“语言的时代性,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是很重要的。某一个字,在上

古时代是这个意义,到中古可能不是这个意义了。因此,用中古的意义去读上古的书,是错误的;用上古

的意义去读中古的书,同样也是错误的”。不仅语言如此,在其它领域也同样存在相似的情形。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早在一百多年前,严复就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斯论一出,直如石破天惊,使译界学人

近百年来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百多年来,它在国内翻译界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具有极大的影响。这

一经典翻译标准把“信”置于首位,充分体现了对“忠实”的推崇。上个世纪30年代,由鲁迅、梁实

秋、瞿秋白和叶公超参与的有关翻译标准的争论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此次论战其实可以说是一场“直译”

和“意译”之争。鲁迅先生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就是既要通顺也要忠

实。这其实是对“忠实”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而且要忠实于形式。到五六十年

代,继傅雷提出“神似说”后,钱钟书又提出“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

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

味,那就算入于‘化境'”。这种“忠实”可以说是对原作最大程度的忠实,但过分强调艺术性,可望而

不可及。

西方第一个系统阐述翻译理论的是法国学者多菜,他提出了翻译的五原则:理解原著内容,通晓原语

和译语,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求整体效应。18世纪末,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也提出

了翻译的三原则: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内容,译作风格与原作相同,译作应如原作一样自然流畅。进入

20世纪,费道罗夫和温特在给翻译定义的时候就加上了“忠实”“全面”“等值”等要求。卡特福德将翻

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并且提出了“文本对等”论。西方

学者所提的“等值”和我国学者所提的“忠实”标准一样,要求“信”于原文。

中国传统译论沿着“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的思路渐次发展,长期具有理论活力;西方传

统译论也是立足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现当代译论颇具影响。但是传统译论处于特定的历史语境

中,难免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性。随着时间的发展,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并且给传统标准带来冲击和动

摇。

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主张:“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文学翻译的低

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这种提法突破了翻译“以信为本”的传统观念,首次公开剥夺了

“忠实”标准的核心地位,但其总的理论体系走的还是典型的传统译论的老路。真正算得上有所突破的是

事正坤提出的“多元互补论”:翻译可以依据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在不同时期发生各

种变化,但作为一个总的原则,翻译标准应是距离原文的“最佳近似度”。但是,在这一理论中,原文作

为最高尺度这一观念并未受到质疑,相反,原文被认为是翻译的“绝对标准”。但从打破一个标准一统大

下这个意义上说,这一“论”还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近些年来,从70年代起,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些当代新译论逐渐进入我国,为翻译批评标准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则全面彻底地否定了“忠实”。我国著名学者王东风

2004年发表文章《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站》,把“忠实”说成“永远无法实现的鸟托邦”。至此,

“忠实”标准受到最大程度的冲击和动摇。毫无疑问,他们的理论是积极解决问题的,东西方学者们都看

到了忠实性之外的解决方案,并使得翻译理论更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摘编自新浪爱问共享资料《论翻译的忠实性》)

材料二:

概念、范畴的演变,是人类思想更革的表征,反映了知识量的扩大和认识过程的迁衍、深化。然而,

由于^念古今转换、中外对接牵涉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问题,情形错综复杂,误植也时有发生。有学者

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对西方哲学研究虽有成就,但在理解中也出现一系列文化错位,即用本民族传统理

念去扭曲和附会西哲的理论和概念,诸如“理性”概念的误读、“科学”的实用化、“辩证法”的降级诠

释、“实践”概念的变形、“自由”概念的附会,等等。

史学术语“封建”,在新旧名更替之际,其概念误植尤显突出,造成的后果也较为严重。笔者在菜因

河两岸目睹的昔日容克贵族们俯摄田园农户的古堡群,无声却有力地诠释着与“封建”相对译的西语

feudalism的内涵(封土封臣、采邑领主),也呼应着汉语旧名“封建”的本义(封国土、建诸侯),比照

之下,流行大半个世纪的泛化新名“封建”的偏失自现。有学者将新名“封建”的概念误译严厉批评为

“语乱天下”,并非过分之辞。术语厘定,是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必须拥有

一批义项单一、内涵精准、外延明确的术语。如果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商品、价值、市场等术语的

含义紊乱,经济学只能是一派昏话。有了细胞、根、茎、叶、花、果实等术语的确立,植物学方可能成为

一门学科。历史学术语的界定也至关紧要。仅以大半个世纪来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而言,之所以长期

聚讼未决,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封建”等核心术语的概念没有厘清,义项未能获得一致。

(摘编自冯天瑜《“封建”问题的来龙去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国内翻译界一直具有极大的影响,使译界学人近百年来几

乎都推崇这一翻译标准。

B.上个世纪30年代“直译”和“意译”之争,其实对“忠实”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内

容,而且要忠实于形式。

C.中西方传统译论都强调原文是最高尺度,无论西方所提的“等值”,还是我国所提的“忠实”,都把

原文当作翻译的绝对标准。

D.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须以拥有一批义项单一、内涵精准、外延明确的术语为前提,而翻译中概念误植会

导致理解中的文化错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提出的易解、丰姿双标准,傅雷的“神似说”与钱钟书的“化境说”,虽然其名各异,但其实大

体一致,都强调翻译要保存原文的风味。

B.不同文本的翻译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文学翻译可以在求似或求真的基础上求美,但学术翻译的标准首

先就该是求真,以避免核心术语误植。

C.中西传统译论之所以被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全面彻底地否定,是因为翻译理论找到了更具有

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D.王东风把“忠实”说成“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质疑“忠实原则”,固然有积极一面,但解构

“忠实”也可能带来“语乱天下”的后果。

3.下列对哲学家康德名言的翻译,最切合许渊冲“优势竞赛论”主张的一项是()

A.恒有二者,余畏敬焉。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B.有两样东西,我越去不断思索,越觉得钦佩与敬畏。这两样东西便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

律。

C.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以的景仰和敬畏: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D.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地而且不断地反省它们在我这里读出来:它们便以总是新的而且加深的仰

慕与恐惧来充实心灵,此两种东西便是在我们之上的天体与在我们之内的道德法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二中提到的“概念误植”?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作答。

【答案】ɪ.B2.C3.A

4.①首先梳理中西传统译论的代表性观点,指出他们都强调忠实原则。

②接着梳理针对传统译论历史局限性而提出的新理论,指出其打破了一个标准一统天下的局面。

③最后梳理中西翻译新论的代表性观点,指出他们对忠实原则的颠覆。

5.①通晓原语和译语,以信为本,努力追求原语与译语的等值话语;

②深入了解概念背后的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避免理解上的文化错位;

③通过实地实物进行比照,深入研究,厘清核心概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上个世纪30年代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其实对‘忠实'提出更高要求”错误,依据“鲁迅先

生提出了易解、丰姿双标准: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丰姿,就是既要通顺也要忠实。这其实是对‘忠实'提

出更高的要求”可知对“忠实”提出更高要求的是鲁迅先生的观点,而非“直译”和“意译”之争。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解构主义者全面彻底地否定,是因为翻译理论找到了更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新思路和新视角”错

误,依据“近些年来,从70年代起,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些当代新译论逐渐进入我国,为翻译批评标准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则全面彻底地否定了‘忠实'”可知解构主义

者全面彻底地否定的只是中西传统译论中的“忠实”,且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主张:“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文学翻译的低标准

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

A.表现了努力求真,且采用了四字句,整齐的文言文,有音韵节奏,语言最简洁优美,最符合文中许渊冲

的“求美”主张。

BCD只表现了努力求真

故选A0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依据“早在一百多年前,严复就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上个世纪30年代,由鲁迅、梁实

秋、瞿秋白和叶公超参与的有关翻译标准的争论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此次论战其实可以说是一场‘直译'

和‘意译'之争”“到五六十年代,继傅雷提出‘神似说'后,钱钟书又提出‘化境说“西方第一个

系统阐述翻译理论的是法国学者多菜,他提出了翻译的五原则”“18世纪末,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

中也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进入20世纪,费道罗夫和温特在给翻译定义的时候就加上了……西方学者

所提的‘等值'和我国学者所提的‘忠实'标准一样,要求'信'于原文”可知文章首先梳理中西传统译

论的代表性观点,指出他们都强调忠实原则。

②依据“许渊冲的'优势竞赛论’主张:……这种提法突破了翻译'以信为本'的传统观念”“但从打破

一个标准一统天下这个意义上说,这一'论'还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可知文章接着梳理针对传统译论历

史局限性而提出的新理论,指出其打破了一个标准一统天下的局面。

③依据“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些当代新译论逐渐进入我国,为翻译批评标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

角。……至此,’忠实’标准受到最大程度的冲击和动摇”可知文章最后梳理中西翻译新论的代表性观

点,指出他们对忠实原则的颠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依据“理解原著内容,通晓原语和译语,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求整体效应。18世纪末,泰

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也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内容,译作风格与原作相同,

译作应如原作一样自然流畅。……卡特福德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

语予以替代”可知要通晓原语和译语,以信为本,努力追求原语与译语的等值话语;

②依据“由于概念古今转换、中外对接牵涉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问题,情形错综复杂,误植也时有发

生.有学者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对西方哲学研究虽有成就,但在理解中也出现一系列文化错位,即用本

民族传统理念去扭曲和附会西哲的理论和概念”可知深入了解概念背后的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避免理

解上的文化错位;

③依据“笔者在菜因河两岸目睹的昔日容克贵族们俯摄田园农户的古堡群……术语厘定,是学科形成与发

展的必要前提……核心术语的概念没有厘清”可知通过实地实物进行比照,深入研究,厘清核心概念。

(二)现代文阅读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箱

贾平凹

学生的时候,血气方刚,常要做以济天下的人物:莽撞撞地闯进社会几年,弄起笔墨文学,一事无

成,才知道往日幼稚得可怜,不觉心灰意懒,且“行于当所行”,“止于所不可止”了。借仲秋的日子,

去陕南度假散心,坐了十多日船,行了上千里路,随便往两岸的山上一望,便见秋收后的庄稼地正在深

翻,老牛,木犁,疙瘩绳。或者,是歇晌的时候了,老牛站在那里,四蹄直立,尾巴直垂,犁沟里坐着默

默的农夫:劳作后的疲倦,瞬间凝固的雕塑。我心中感慨:天下最劳心者,文人;最劳力者,农夫。劳力

者给了劳心者以粮食;劳心者却不能于劳力者有所作为,不觉喟然长叹!

夜里,到了渡口,船不走了,只好向岸上的山村投宿。两边高高的人家,前院墙石块垒起十来丈高,

后屋墙却依山而筑,仅二尺有余。灯光正从那家小小的石窗照下来,犹如一道白柱,一个极俊俏的女子,

探头往下看着,打一个口哨,麻酥酥的,立即就捂了脸,作认错了人的害羞。

我走近一家院落,敲一下门,响声很空。院子有了脚步声,一个老头把门开了,正要询问,坡那边的

石窗光又一亮,那个极俊俏的女子又出现了,一个口哨,麻酥酥的,巷子里有了脚步声。“这猴女子!”

老头说。“她在做什么?”我也有些奇怪了。“恋爱吧,”老头说,“这么冷的,又要去河边,你恋过,

你说说,恋爱有火吗?”

我笑了,不觉向河边望去,那河竟离得很近,看得见了那并排的几只木船,月光下亮得分明。一位诗

人描写过这种境界,说那船是河神的套鞋,如今,两个人影走上了空船,有一个是那极俊俏的女子吧。船

客走了,河神走了,只有明月,明月初照人哟。

老头是个厚道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老伴到闺女家去了,夜里剩下他一人,正在灶火口熬茶。茶锅

小极小极,只有拳头那么大,系在一条铁丝上,架在火上,像烧着一个黑瓷蛋儿。火不甚旺,老头几次俯

下身去吹,嘴皱得像个火筒,烟就罩了一层,我喀喀地咳嗽起来。

“就好,就好,”老头抱歉地说,“快蹲下,烟高不烟低。”

茶熬好了,老头倒给我了一小碗黑汤儿。喝一口,苦得直吐舌头。

“这是什么茶?"我说。

“龙叶茶,自己上山采的。”他说,“香吗?”

我该怎么说呢,我看着这烟火熏得黑漆漆的石屋,看着这光一闪一闪泛着黑瓷一样幽光的老人脸,我

摇摇头了,知道这些农夫,大都没钱去买那高质茶叶,便自己采了什么叶子去熬喝这又苦又涩的汁汤了。

“你们城里人是喝不惯的,”老头苦笑了,“可我们却珍贵呢,你喝喝,后味叫香呢。”

但我无论如何不敢去喝了,老头便接过喝起来,喝一口,舌头就伸出来在毛茸茸的嘴唇上舔一下,发

出一种很响的声音。他又熬了第二锅,喝了,又熬了第三锅,喝了。然后,闭了眼睛,坐在地上,将那弯

曲的背、脚、手、脖子,使劲伸展,然后鼻孔里长时间地出气,一双小眼睛显得明亮多了。

看着老人的舒服劲,我心里滋润起来,恨不能自己变成个小虫儿,钻进他的鼻孔,好让他再舒舒服服

地打个喷嚏。“今天地里干啥了?”我说。“翻地呗。”他说,“天又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

“真苦了你,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

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

老人说着,哈哈地笑起来,精神十分活跃,问起城里的人吃的什么呀,穿的什么呀,这秋天里,都在

干些甚事呀,比如今天晚上,又在干着什么呢?我一一回答着老人,感到深深的内疚,老人却又哈哈笑

了,说:

“土命人也不像你说的可怜,苦是苦,苦中仍有甜呢,好比是咱这茶,可惜你不愿喝一口。”

老头喝毕了茶,叮叮当当刮了一遍木犁上的泥,也睡下了,打着很响的呼噜,慢慢,一切都静下来

了。我却无论如何睡不着,想当年做学生的情景,想这几年的风风雨雨,拳拳之情,一时又涌上心际了,

便觉得今天夜里,有好多事要想,却又无从想起,有好多事情已经意会,却又不可道出。石头屋子是这般

的静寥,像是寺院。

远处,偶尔有一声狗咬,声音在窄窄的石头巷里,或在高高的对面崖上,撞出了回音,嗡嗡传韵。立

即,有了一种什么声音,从石窗下的巷底传来,先是模模糊糊,再就清晰了,原来是在‘'招魂”:

“回来啊——!”一声苍老的叫声。

“回——来了!”一个稚语。

“回来啊----!”

“回——来了!”

这“招魂”我是知道的。小时候在乡下的老家,常有这种迷信的活动:小孩受惊了,或是跌了一跤,

或是得了一病,整天哭闹,痴呆,做母亲的便在夜深人静之时,一手抱了孩子,一手捉了灯笼,从巷子走

过,母亲叫一声“回来啊”!孩子应一声“回来了”!再在地上撮一点土,放在孩子的额头上;怎么现在

还相信这个呢?

“回来啊----!”苍老的叫声。

“回,来了!”幼稚的应声。

“招魂”声慢慢地从巷子里远去了。我默默地数着他们的招呼声,想象着那一团灯笼的移动,计算着

他们的脚步、一下,二下,三下……夜,安宁了,石屋里静得像个寺院,我均匀地呼吸着,便睡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曾经满腹理想,但却遭遇现实的挫折,“借仲秋的日子,去陕南度假散心”,其实是想逃离生活

的困境。

B.“我”关于“农夫”与“文人”的慨叹,表面上是兼济天下的抱负,实际上是对自己人生挫折的抱怨。

C.“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表现了农民欲望很少、简单于是快乐的生活状

态。

D.面对老人的提问,“我”“感到深深的内疚“,不只是出于对贫穷的同情,也出于对农民的生活态度

不够了解。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老牛,木犁,疙瘩绳”“犁沟里坐着默默的农夫”等意象群,组合形成剪影似的画面,令人

震撼。

B.文章紧扣“夜籁”,选取夜晚乡村的几个生活片段,营造了宁静淡雅的氛围,弥漫着几分诗情画意。

C.作为“文人”的“我”话语简单直截,而作为农民的老人却语言丰富,富有哲理,对比中表达深邃的

主题。

D.从“我”的人生之苦,到秋收庄稼地的劳作之苦、老农喝的茶苦,“苦”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谨

严。

8.老头睡下后,“我却无论如何睡不着”,“便觉得今天夜里”,“有好多事情已经意会”,意会的具体

内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9.文章结尾写“招魂”的场景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D7.C

8.①通过恋爱中女子的生活,看到了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有美丽和诗意;②老人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启迪:生活

是艰辛的,但我们需要坦然面对;③在乡村的经历,明白了生活其实就是琐碎、平凡、简单,不必好高鹫远。

9.①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古朴氛围,增添了文章的诗意;②与老人的生活,年轻人的恋爱一

起,从不同角度呈现乡村的生活状态;③暗示“我”从乡村的生活中得到启迪:消除了“心灰意冷”,恢复

了初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A.“逃离生活的困境”错,只是心情不好的时候的正常举动。

B.“实际上是对自己人生挫折的抱怨”错,根据“我心中感慨:天下最劳心者,文人;最劳力者,农

夫。劳力者给了劳心者以粮食;劳心者却不能于劳力者有所作为,不觉喟然长叹”,看不出来是对自己人

生困境的抱怨。

C.“简单于是快乐的生活状态”错,不是简单于是快乐,而是表现了弄人的朴实、豁达。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对比中表达深邃的主题”错,二人的语言不构成对比,只是主客场景下的对话。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

(1)根据“灯光正从那家小小的石窗照下来,犹如一道白柱,一个极俊俏的女子,探头往下看着,打一

个口哨,麻酥酥的,立即就捂了脸,作认错了人的害羞”“坡那边的石窗光又一亮,那个极俊俏的女子又

出现了,一个口哨,麻酥酥的,巷子里有了脚步声。'这猴女子!'老头说。“她在做什么?‘我也有些

奇怪了。‘恋爱吧,‘老头说,’这么冷的,又要去河边,你恋过,你说说,恋爱有火吗?’我笑了,不

觉向河边望去,那河竟离得很近,看得见了那并排的几只木船,月光下亮得分明。一位诗人描写过这种境

界,说那船是河神的套鞋,如今,两个人影走上了空船,有一个是那极俊俏的女子吧。船客走了,河神走

了,只有明月,明月初照人哟”可知,通过恋爱中女子的生活,看到了平凡琐碎的生活中有美丽和诗意。

(2)根据“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

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老人的舒服劲”“土命人也不像你说的可怜,苦是苦,苦

中仍有甜呢,好比是咱这茶,可惜你不愿喝一口”可知,老人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启迪:生活是艰辛的,但

我们需要坦然面对。

(3)作者在乡村看到一个极俊俏在恋爱,老人喝着自己从山里采来黑茶,以及母亲为孩子招魂等事

情,所写的都是乡村琐碎,平凡、简单的事情。所以,乡村的这一番的经历,让他明白了生活其实就是琐

碎,平凡、简单,不必好高鹫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结合“远处,偶尔有一声狗咬,声音在窄窄的石头巷里,或在高高的对面崖上,撞出了回音,嗡嗡

传韵”分析,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古朴氛围,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2)结合翻地呗。'他说,'天又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

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

呢”“土命人也不像你说的可怜,苦是苦,苦中仍有甜呢,好比是咱这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