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词义的基本逻辑与所指而言,抒情与叙事,一个偏于个体和主观,一个偏于群体和客观;一个

向内指向心性情感,一个向外指向社会群体。因此,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首先是诗歌在叙事中

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如诗教中的讽喻和规谏,诗与史的互文和互证,等等。与此相关,人

们将诗看成严肃而崇高的文体,诗不苟作,诗必征实,读诗须知人论世,等等。其次,诗歌叙事

传统,又是在诗歌叙事中发展出的写作传统,或者说是一种诗歌的叙述传统,包括抒情诗、说理

诗的写作,都离不开叙述。

从这些方面来看,《文心雕龙》对诗的现实性、真实性的论述,对诗歌写作语言逻辑、层次结构

上的叙事批评等,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认识。

现实性是儒家诗学的根本,这一“现实性”,其精神就是重实求真,包含且大于今天所说的反映

社会现实。抒情有“诗言志”,有“美刺”“比兴”,然抒情的“真”要与缘事、叙事相结合,

方得以落实。《文心雕龙•明诗》以“诗言志”开篇,并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持人情性”

结合,导向对诗的思想性的要求。那么,情志又源自哪里呢?刘勰对此前的“感物”说进行改造

和微调。比如在陆机那里,感物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

春”,落脚点在自然节序的变化。而《明诗》篇虽云“人秉七情,应物斯感”,然旋即将“物”

转到历史和人事,这就将诗歌发生论从“感物”引向了“缘事”。

从葛天氏《玄鸟》到《三百篇》,《明诗》篇举的都是历史大人物的功过是非。如”及大禹成功,

九序惟歌”,将“大禹成功”与“九序惟歌”前后相连,就构成事与情的因果关系,事在诗中的

根本性地位,不言而喻。在这里,缘事也包含着叙事。“九序惟歌”,见《尚书•大禹谟》“九功

惟叙,九叙惟歌”,“序”“叙”相通,即叙九功而歌之。歌因事起,事必有征,是刘勰对诗歌

之发生及其功能、属性的基本认识。

对于“事”,刘勰、又看重其真实性。《宗经》就有“事信而不诞”,《辨骚》篇批评屈辞“托云

龙”“说迂怪”之类的“诡异之辞”“遹怪之谈”,从反面确认诗文中“事信”的原则。这里的

“事”,虽多属于“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事类,然征事尤且求其信实,亦足见刘勰论诗

求真务实的立场。

当然,真实性并不限于“事”,也是对“情”的要求。刘概,推崇"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

强调“情深而不诡”,极其重视情感的真实性。而情感的真实性,又源自诗人生活体验的真实性,

最终还是和“事”相关。

情、事的真实,最终都是通过文本体现出来的,叙述在其中至关重要。《文心雕龙》总体而言,

是论各类文体之写作的。其对叙事传统的贡献,最重要的便是叙述方法、诗文的篇制结构等。刘

勰在文体论、风格论与创作论的相关篇什中,屡次强调因情立体,即体成式,事核言简,文资确

切等的重要性。叙述是情深、事信得以达成的技术手段。

综上可见,事与叙事在《文心雕龙》里的重要地位,是建立在现实性和真实性这两大要素之上的。

现实性是儒家特别强调的诗歌的重要功能,集中表现在“美刺”与“观风”上。真实性是现实性

的前提,又与现实性相互交叉、融合。真实性包含事、情、景等的真实,但最终还是会落实到人、

事。

(李翰《〈文心雕龙〉论诗重实求真及其对叙事传统的贡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词义的基本逻辑和所指来看,叙事较抒情,偏于群体和客观,向外指向社会群体。

B.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也是一种诗歌的叙述传统。

C.作为儒家诗学根本的现实性,其精神是重实求真,与今天说的反映社会现实不全相同。

D.对于“感物”说中的“物”,陆机认为是自然的变化,而刘勰认为只是历史和人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列举诗教中的讽喻,诗与史的互证等,都是为了证明诗必征实,读诗须知人论世。

B.第四段阐明了刘勰对诗歌之发生及其功能、属性的基本认识,即歌因事起,事必有征。

C.第五段用“事信而不诞”等言论,表明刘勰论诗对“事”和“情”都持求真务实的立场。

D.本文采用总一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文心雕龙》论诗重实求真及其对叙事传统的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文心雕龙》对诗现实性等的相关论述,将会影响我们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认识。

B.从刘勰《明诗》篇中的“诗言志”“持人情性”,可见其导向了对诗的思想性的要求。

C.《文心雕龙》强调了诗歌要重实求真,情深、事信可通过至关重要的叙述得以达成。

D.《诗经》中的《采薇》篇,不仅体现了诗歌的现实性,而且还体现了诗歌的真实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叶片的形状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基因和环境。前者是决定性的因素,在这里不作重点讨论。

而在自然界中,叶子的主要作用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所以影响叶子形状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水分和二氧化碳的量。

人们依据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将地球分为五个热量带。每个热量带具有典型的气

温特征。因此,在这些热量带内,各自植被的性状不同:寒带树种以针叶林为代表;温带树种是

众所周知的落叶阔叶林;热带则充满常绿阔叶林。同一棵树,叶子可以显示出不同的形状,因为

它们吸收的阳光不等量。一棵树的树冠及叶子的表面所接受到的阳光比较充足,这些树叶往往都

比较小,这样其吸收的光线面积也会比较小。树冠下面的树叶往往被遮蔽,其面积也较大,并且

叶缘和裂片之间的表达也较为简单。很多热带的植被叶子往往都比温带的植被叶子更加厚实和圆

润,而且边缘位置相对比较光滑。

针形心形m桶圆形

树叶形状图

(摘编自孙薇《树叶的描述和分类》)

材料二:

当树叶开始变红、变橙或者变黄时,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寒冷即将来临的预告。每种树叶里,都含

有天然色素: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等。而具体呈现什么颜色,要看其间含量的

变化。

春夏时分,植物叶子中叶绿素的含量占绝对优势,叶片会显现出绿色。到了秋天,气温不断下降,

昼夜温差加大,光照一日日变弱,这些对合成时需要较强光照和较高温度的叶绿素来说,是致命

的。所以,当叶子中叶绿素的比例,降到低于叶子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比例时,叶片就显现

出黄色和橙色。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相对比较“沉稳”,不那么容易受外界尤其是季节的影响。而

树叶变红的植物,主要是因为叶片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

(摘编自祁云枝《变色,落叶植物的防寒法宝》)

材料三:

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将推迟叶子的变色和掉落,但是一项新研究颠覆了这一理论。

由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黛博拉•扎尼领导的团队,研究了秋天树叶变色的时间受春夏生长情况影响

的程度。研究人员对一些树木进行了长达65年的追踪记录。研究发现,在春夏生长季节中的光合

作用活动每增加10%,树叶掉落的平均时间就会提早8天。研究表明,落叶乔木每年只能吸收一

定量的碳,一旦达到极限,便无法吸收更多的碳。从那时起,树叶就开始变色。

由于一些树提早落叶,而另外一些树和现在落叶时间一致,我们未来看到秋叶美景的时间可能会

延长,这意味着我们将有更多时间可以踩着落叶走路。

(摘编自丹妮《气候变暖导致秋天树叶提前变色掉落》)

4.如所示图解,最符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同IHI

一rJm

棵t

MH加H

的RU

A.蒲rt∙l

呼»

度I

«

iMC如t

热J

lx

M

⅜⅜H

A低

JÆ四

瞅f

C的

Kf野

热带

树Jβ1

D.B

i⅞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叶子的主要作用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所以叶子的形状主要由环境中的阳光、水分

和二氧化碳的量决定。

B.树叶开始变红、橙或黄,预告寒冷将临,每种树叶含多种天然色素,因此呈现的颜色受其

间含量的变化的影响。

C.不同于相对稳定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叶子中的叶绿素会随着气温、光照等变化而变化,

叶片颜色也随之变化。

D.通过对♦些树木春夏季节生长情况的研究,黛博拉团队认为气候变暖将使树叶掉落的时间

提前,且越暖落得越快。

6.黛博拉领导的团队所做的研究有何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无言

张映姝

走在西域的荒野,总让我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己行走在巨大的书页中,走过的每条路,恰似书

页中的一行行文字,引领我走向未知的奇妙世界。构成这世界的,是我目光无数次抚摸过的山川、

河流,戈壁滩遍布的石头,裸露的土地上萌发的野草,山坡上的灌木丛,等等。在西域大地的辽

阔背景中,不同地域,每种事物却具有相同的面貌。水西沟、板房沟、石人沟的石头和榆树沟、

哈熊沟、鹰沟的石头一样坚硬;菊花台和甘沟的云杉一样笔直,一样有张开手臂拥抱天空的梦想;

东白杨沟和西白杨沟的山坡,与芦草沟一样,长满了名叫野蔷薇、锦鸡儿的灌木丛。四月黄色的

锦鸡儿拉开芬芳的大幕,五月黄色的野蔷薇进入耀眼的花季,都会引来蜂蝶飞舞。

可是,让我奇怪的是,这些自然界里相同的元素,这些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物,对我怎么会

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以至于每周不去看看它们,就心神不宁。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同样的

元素,同样的地理背景,同一季节,我的每次抵达,怎么都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新鲜度和陌生感呢?!

从仓房沟中路,进入216国道,过永丰乡,有个岔路口。左拐,去往南疆的乌拉斯台。岔路口直

走,过永盛村、公盛村,半道又有大的岔路口,直走可达菊花台,右拐通向小渠子。无论是左拐

去往乌拉斯台,还是直走通向菊花台,两条大路,走不了多久,就或左或右的有许多小的分岔口。

每到分岔口,我都要留心看看路标箭头及箭头指示的地名。所以,去往小渠子的路上,当看到一

个右拐的小岔路口的指示牌指向黑水沟,我们的目的地随之右拐就是相当自然的了。

黑水沟在哪里呢?疑惑之时,看到了黑水沟湿地的箭头指示牌。箭头指向前方。我从未听说这边

有湿地。有湿地,就该有水流。果然,距离马路几十米远,与马路平行,有一道下陷的河床。河

床上遍布大大小小的石头。春夏两季,气温升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河床里流动的就是水流;秋

冬两季,气温降低,冰雪冷凝,河床里静止的就是石头。这些沉默的石头,以宁静宣示河水曾经

的喧嚣和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风范。这些停留在河床上的石头,是凝固的水流。

这是今年第五次摘锦鸡儿花了。当看到有两辆轿车停在路边,听到几十米外的灌木丛边传来欢声

笑语,我才猛然发现,坡上的灌木丛中夹杂着一树一树的黄花。是锦鸡儿花呀。

幸运的是,我没有像去年那样错过它的美。我跑向山坡。坡地上,星星点点绽放着黄色的蒲公英

花。枝头上,密密匝匝盛开着黄色的锦鸡儿花。这样的山坡是贫瘠的,即便是春天,地皮上也是

一层浅浅的灰绿0如果不是黄色的花朵,是不大能认出蒲公英的。土地贫瘠,降水稀少,空气干

燥,蒲公英只能把根往泥土深处扎。为了减少蒸发、集中养分开花结果,它的叶片稀少而短小,

紧紧地贴着地皮。花朵也是贴着地皮的,没有高挑的花茎。锦鸡儿的生命力堪称顽强。它与野蔷

薇是西域大地上的异姓姐妹,如影随形,荣辱与共。戈壁、荒滩、山地、草原,哪儿都有它们的

身影。大概是山区气温略低的缘故,这儿的锦鸡儿还在盛花期,花色鲜亮,水分充足,清香中带

着一丝蜜甜,每一朵都带着自身的分量。每一丛开花的灌木丛都萦绕着蜜蜂的嗡嗡声,还有蝇虫

的嘤嘤声。花朵给予传粉者甘甜的蜜,而传粉者帮助花朵完成授粉,从而延续植物的繁殖。多么

奇妙的互惠互利模式。我被大自然的智慧、法则深深折服。我们人类从自然中索取最多,却为提

供我们所需的万物付出过什么呢?

拐向去村庄的路,路边的田地里绿色葱茏,呈现出农耕的面貌。葱茏的是村民种植的苜蓿。苜蓿

是极好的饲料,被誉为牧草之王,富含粗蛋白和多种维生素。这种苜蓿是新疆常见的紫花苜蓿。

新疆人有吃头茬苜蓿的习惯。四月初,多年生的苜蓿刚刚萌发柔嫩的茎叶,便有农民掐了尖,装

在尼龙袋里,到市场叫卖。一个年轻的女人在苜蓿地中忙碌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蹲在旁边。

我走过去。她在挖野菜,而小女孩的手里拿着i把蓝紫色的花。是马蔺开花了呀。我的眼睛扫向

路边的沟渠。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性急的,已经星星点点地露出娇美的花容。还有的,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才刚把匕首尖一样的鹅黄叶片从板结的土地中挣脱出来。我用手摸了摸那鹅黄的叶

片,竟然是坚硬的。路过一片沙石地,一簇簇的马蔺鼓突出来,顶着蓝紫色的头冠。花色醒目,

却没有明显的香味。马蔺在荒坡、石滩太常见了,水渠边、人畜踏实的小路边也常见它的踪迹。

我看着它柔美的花朵,未曾想到它的根可达数米。马蔺是北方孩童传唱的马兰花。“你拍一,我

拍一,马兰开花二十一……”马兰花与童年的无忧无虑、天真可爱水乳交融,成为遥远记忆中的

一抹亮丽。

就在马蔺盛开的沙石之地,还盛开着另一种不起眼的小白花。它们紧紧贴着地面,每株叶片不多,

却密密匝匝挤在一起,每个茎节处都撑开一把小小的花伞,攒在一起,就很醒目啦。它细密如绿

豆大小的白色四瓣花,和香雪球的花模样差不多。我能确定它是十字花科,具体的花名却说不上

来。我趴在地上,拍下了它与马蔺编织出的美丽花毯。这些贴着地皮生长的植物,它短暂的美能

够被关注欣赏,于它可有可无,于我却有独特的意义。

“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指向冰雪覆盖的岛屿。此刻,大地无言,它的

丰富、博大、神秘,像亘古的宝藏等待无尽的开启,等待一次次身心的完整投入。我像吃饱了的

婴孩般满足,内心洋溢着温暖和幸福。

(作品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自己已十分熟悉的自然界里那些相同的元素,作者始终保有新鲜度和陌生感,表现出

作者对大自然尤其对家乡周边风物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迷恋。

B.文中画线的一组句子表达细切,句式对称工整,语言精练圆熟,体现了“水流”“石头”

间动与静、喧哗与沉默、博大与渺小的辩证统一,充满哲思。

C.写马蔺花的段落,作者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触觉

等多种感官,将马蔺花的娇美、醒目、繁多写得如在目前。

D.文本最后一段开头作者引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句“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给人一种空阔

广袤、苍茫辽远的感受,富有空间感和延展感,引人遐思。

8.虽然“大地无言”,但文中却无处不体现出大地有“言”。你从大地的“言”中感受到它

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作者张映姝为新疆本土作家,有介绍说她近年专注于“植物诗歌和随笔的写作”,本文在

哪些方面体现了她“植物”“随笔”的创作方向?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师经戴琴,魏文侯起舞,赋日:“使我言而无加违。”师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旖,溃之。

文侯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当烹。”提师经下堂一等。师经

曰:“臣可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

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

也。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不补旅,以为寡人戒。”

(节选自《说苑•君道》)

(-)

魏文侯且置相,召李克而问焉,日:“寡人将置相,置于季成子与翟触,我孰置而可?"李克日:

“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

与先生临事而勿辞。”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可知矣。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

取,方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矣。”文侯曰:“先生出矣,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过

翟触。翟触问曰:“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未知果孰为相?”李克曰:“季成子为相。”翟触作色

不说曰:“触失望于先生。”李克曰:“子何遽失望于我?子之言我于子之君也,岂与我比周而

求大官哉?君问相于我,臣对曰:'君不察故也。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

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也。'君曰:'出矣,寡人之相定矣。'以是知季成子为相。”翟

触不说日:“触何遽不为相乎?西河之守,触所任也;计事内史,触所任也;王欲攻中山,吾进

乐羊:无使治之臣,吾进先生;无使傅其子,吾进屈侯船。触何负于季成子?"李克曰:“不如

季成子季成子食菜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彼其所举人主之师也子之所

举人臣之才也”翟触逢然而惭,曰:“触失对于先生,请自修然后学。”言未卒,而左右言季成

子立为相矣。于是翟触默然变色,内惭不敢出,三月也•

(节选自《说苑•臣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季成子/季成子食菜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彼其所举/人

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

B.不如季成子/季成子食菜/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彼其所举/人

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

C不如季成子/季成子食菜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彼其所举人/

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

D.不如季成子/季成子食菜/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彼其所举人/

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经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B.“使我言而无见违”与“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C.“魏文侯且置相”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同。

D.“穷视其所不为”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魏文侯伴着琴声得意放言之时,师经用琴撞他,按罪当被处死,师经以明君和昏君对待

提意见者的不同态度讽谏文侯,引发文侯自省改过。

B.魏文侯在确定国相人选问题上向李克征询意见,听了李克的分析后,文侯悟到选人标准,

决定任命为国事操劳、竭尽心力的季成子担任国相。

C.李克曾经得到翟触对自己的举荐,但他并没有因为个人情谊而向魏文侯建议让翟触担任相

国,他认为魏文侯应该详察臣子的才德后再做定夺。

D.师经用撞文侯之举来引讽谏之言看似无礼,实则为忠,忠是重要的“臣术”;文侯不拘礼

法,明察谏言、深明大义,“明”是重要的“君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不补施,以为寡人戒。

②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骆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鸣叫,桑林叶落,可知抒情主人公奔赴萧关时正值肃杀的秋季。

B.第四句运用叠词“处处”描绘枯草遍野,虽质朴平常但颇具表现力。

C.塞外环境恶劣,使得“幽并客”最终只能落得“共尘沙老”的结局。

D.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富于变化。

15.有人认为本诗五六两句和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异曲

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两句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相似,都传达出对恋

人思而不见的煎熬。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两句,既巧妙点题,又流露出诗人虽身处

秀美江南,却神驰故里的羁旅之情。

(3)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为“耻学于师”的借口,与前文从

师标准中的“无贵无贱”形成鲜明对比。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常用来形容“想好了再干”,这种行事方式被认为更有计划性。

而“边干边想”则有实践的意义,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行为,往往也能获得成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充满情怀的80年代,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那个时代,影视剧也泛着理想与

人性的光芒。那时,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

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导演①一,潜心创作;演员形神兼备,令人难忘;歌曲浑

然天成,哀怨动人;色调明快亮丽,②;造型博采众长,深入人心:经典无需争辩,历久弥

Wr°

在团队的精诚合作下,电视剧完美地再现了《红楼梦》这部③,让普通人一睹其芳华。他

们对艺术的精益求精,给这部华丽名著锦上添花。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等演员精湛投入的表

演,至今无人超越。

()。剧中由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大家王立平先生作曲、歌手陈力精彩演绎的歌曲,很

多都成为经典。静坐倾听,透过歌曲,人们眼前呈现的仿佛是大观园的亭台楼榭、飞檐斗角的瑰

丽堂皇,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幻生幻灭,荡气回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从下列两项中选一个句子,填入文中的括号处,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请填写序号,

并说明理由。

①而1987版《红楼梦》的音乐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

②而无法超越的,还有1987版《红楼梦》的音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智齿界有两个经久不衰的传说,一个是智齿只有聪明的人才长,一个是拔了智齿脸会变小。那

么拔牙真有瘦脸效果吗?

智齿是指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第三磨牙。人体发育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而牙齿的萌出与

人体发育密切相关,因此智齿的萌出时间也有区别和不同。一般来说,它的萌出时间在16〜25岁

期间,而此时人的生理、心理发育都接近成熟,有“智慧到来”的象征,因此被俗称为“智齿”。

未正常萌出的智齿一般没有咬合功能,而且由于位于口腔的最后部,局部清洁不易,容易导致牙

齿踽坏,牙周肿胀,引起反复发炎。鉴于以上原因,在智齿萌出后应该尽早对其进行检查以确定

是否需要拔除,因这时智齿多数尚未发育完全,拔除创伤小,并发症少,易于愈合。但拔智齿与

瘦脸没有直接因果关系,那只是“江湖”上一个美丽的传说。

①:不宜多漱口和吐口水,不要剧烈运动;拔牙2小时后才能进食进水,②,建议吃

温凉稀软的食物;③,但无需吃药,消肿后可自然退烧。

20.请在文中第三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智齿”的得名,源于其萌出时让人联想到“智慧到来”。而生活中,由人的身体器官

的本义联想到其比喻义的词语也有不少,如“眉目”“喉舌”“骨干”等。请从中任选一个,

简述其比喻义并说明缘由。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D、B、B

【解析】(1)D.“而刘勰认为只是历史和人事”错。由原文“刘勰,对此前的‘感物'说进行改造

和微调”“而《明诗》篇虽云'人秉七情,应物斯感’,然旋即将‘物’转到历史和人事”可知,

“刘勰认为只是历史和人事”,范围缩小且说法绝对。

故选D。

(2)A.“都是为了证明诗必征实,读诗须知人论世”错。证明的应是“诗歌在叙事中形成的现实

主义文学传统”。

B.正确。

C.“表明刘勰论诗对‘事'和‘情’都持求真务实的立场”错。此处没有表明对“情”所持的立

场。

D.“本文采用息一分的结构方式”错。本文采用的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

故选B。

(3)B.“从刘勰《明诗》篇中的‘诗言志''持人情性'”曲解文意。原文中是“并将'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与‘持人情性'结合,导向对诗的思想性的要求”。

故选B„

答案:

(1)D

(2)B

(3)B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4~6.【答案】D、C、

【解析】(I)D.根据材料一的第二段相关内容“同一棵树,叶子可以显示出不同的形状,因为

它们吸收的阳光不等量。一棵树的树冠及叶子的表面所接受到的阳光比较充足,这些树叶往往都

比较小,这样其吸收的光线面积也会比较小。树冠下面的树叶往往被遮蔽,其面积也较大,并且

叶缘和裂片之间的表达也较为简单”可知。

故选D。

(2)A.“叶子的形状主要由……决定”理解有误,根据文意,基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B.强

加因果,“每种树叶含多种天然色素”仅是前提,它与“呈现的颜色受其间含量的变化的影响”

之间无因果关系。D.“且越暖落得越快”无中生有。

故选C。

(3)①意义:结合“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将推迟叶子的变色和掉落,但是一项新研究颠覆了

这一理论”可知,颠覆了过去人们的通常认知,结合“研究发现,在春夏生长季节中的光合作用

活动每增加10%,树叶掉落的平均时间就会提早8天。研究表明,落叶乔木每年只能吸收一定量

的碳,一旦达到极限,便无法吸收更多的碳”可知,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②启示:

结合“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将推迟叶子的变色和掉落,但是一项新研究颠覆了这一理论”可

知,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盲从固有认知的科学态度;结合”研究人员对一些树木进行了

长达65年的追踪记录”可知,要善于运用观察、追踪记录的方法,坚持不懈、潜心研究。

答案:

(1)D

(2)C

(3)①意义:颠覆了过去人们的通常认知,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②启示:要有敢于

质疑,勇于探索,不盲从固有认知的科学态度;要善于运用观察、追踪记录的方法,坚持不懈、

潜心研究。

Q)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

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

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

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

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

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

观点。

7~9.【答案】B、、

【解析】(1)B.“博大与渺小的辩证统一”错。文中画线的一组句子以“流动的水流”与“静止

的石头”体现了“水流"'‘石头"间动与静,以“河水曾经的喧嚣”与“沉默的石头的宁静”体

现了“水流”“石头”间喧哗与沉默,未能体现博大与渺小的辩证统一。

故选B。

(2)①丰富、博大、神秘,引人探寻。由原文“走在西域的荒野,总让我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

己行走在巨大的书页中,走过的每条路,恰似书页中的一行行文字,引领我走向未知的奇妙世界。

构成这世界的,是我目光无数次抚摸过的山川、河流,戈壁滩遍布的石头,裸露的土地上萌发的

野草,山坡上的灌木丛,等等”“春夏两季,气温升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河床里流动的就是水

流;秋冬两季,气温降低,冰雪冷凝,河床里静止的就是石头。这些沉默的石头,以宁静宣示河

水曾经的喧嚣和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风范。这些停留在河床上的石头,是凝固的水流”“新疆

人有吃头茬苜蓿的习惯。四月初,多年生的苜蓿刚刚萌发柔嫩的茎叶,便有农民掐了尖,装在尼

龙袋里,到市场叫卖。一个年轻的女人在苜蓿地中忙碌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蹲在旁边。我走

过去。她在挖野菜”“此刻,大地无言,它的丰富、博大、神秘,像亘古的宝藏等待无尽的开启,

等待一次次身心的完整投入。我像吃饱了的婴孩般满足,内心洋溢着温暖和幸福”可知,这里不

仅有野花小草、山川河流等令人赏心悦目,一些可食用的野菜还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大地的

奇妙美好总是让人好奇、满足、温暖和幸福。

②宁静、顽强、蓬勃,令人鼓舞。由原文“锦鸡儿的生命力堪称顽强。它与野蔷薇是西域大地上

的异姓姐妹,如影随形,荣辱与共。戈壁、荒滩、山地、草原,哪儿都有它们的身影。大概是山

区气温略低的缘故,这儿的锦鸡儿还在盛花期,花色鲜亮,水分充足,清香中带着一丝蜜甜,每

一朵都带着自身的分量。每一丛开花的灌木丛都萦绕着蜜蜂的嗡嗡声,还有蝇虫的嘤嘤声”可知,

大地回春,冰雪消融,花草萌发,蜂蝇嗡嘤,展现着大自然的更迭轮回和勃发旺盛的生命力。

③和谐、亘古、永恒,发人深思。由原文“花朵给予传粉者甘甜的蜜,而传粉者帮助花朵完成授

粉,从而延续植物的繁殖。多么奇妙的互惠互利模式。我被大自然的智慧、法则深深折服。我们

人类从自然中索取最多,却为提供我们所需的万物付出过什么呢”可知,大自然的智慧、法则令

人折服,人行走其间,更感受到大地的绵长恒久、厚重深沉。

(3)①题材(内容)上聚焦植物:由原文“菊花台和甘沟的云杉一样笔直,一样有张开手臂拥抱

天空的梦想;东白杨沟和西白杨沟的山坡,与芦草沟一样,长满了名叫野蔷薇、锦鸡儿的灌木丛。

四月黄色的锦鸡儿拉开芬芳的大幕,五月黄色的野蔷薇进入耀眼的花季,都会引来蜂蝶飞舞”“坡

地上,星星点点绽放着黄色的蒲公英花。枝头上,密密匝匝盛开着黄色的锦鸡儿花。这样的山坡

是贫瘠的,即便是春天,地皮上也是一层浅浅的灰绿。如果不是黄色的花朵,是不大能认出蒲公

英的。土地贫瘠,降水稀少,空气干燥,蒲公英只能把根往泥土深处扎。为了减少蒸发、集中养

分开花结果,它的叶片稀少而短小,紧紧地贴着地皮。花朵也是贴着地皮的,没有高挑的花茎。

锦鸡儿的生命力堪称顽强。它与野蔷薇是西域大地上的异姓姐妹,如影随形,荣辱与共。戈壁、

荒滩、山地、草原,哪儿都有它们的身影。大概是山区气温略低的缘故,这儿的锦鸡儿还在盛花

期,花色鲜亮,水分充足,清香中带着一丝蜜甜,每一朵都带着自身的分量。每一丛开花的灌木

丛都萦绕着蜜蜂的嗡嗡声,还有蝇虫的嘤嘤声。花朵给予传粉者甘甜的蜜,而传粉者帮助花朵完

成授粉,从而延续植物的繁殖。多么奇妙的互惠互利模式。我被大自然的智慧、法则深深折服。

我们人类从自然中索取最多,却为提供我们所需的万物付出过什么呢?”“四月初,多年生的苜

蓿刚刚萌发柔嫩的茎叶,便有农民掐了尖,装在尼龙袋里,到市场叫卖。一个年轻的女人在苜蓿

地中忙碌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蹲在旁边。我走过去。她在挖野菜,而小女孩的手里拿着一把

蓝紫色的花。是马蔺开花了呀。我的眼睛扫向路边的沟渠。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性急的,已经

星星点点地露出娇美的花容”“路过一片沙石地,一簇簇的马蔺鼓突出来,顶着蓝紫色的头冠。

花色醒目,却没有明显的香味。马蔺在荒坡、石滩太常见了,水渠边、人畜踏实的小路边也常见

它的踪迹。我看着它柔美的花朵,未曾想到它的根可达数米。马蔺是北方孩童传唱的马兰花”等

处可知,锦鸡儿、野蔷薇、蒲公英、苜蓿、马蔺……文中各类花草俯拾即是,作者将其采撷入文,

描摹尽相,并由此抒写其热爱的情感和无尽的感叹。

②行文(形式)上意到笔随:由原文“这是今年第五次摘锦鸡儿花了。当看到有两辆轿车停在路

边,听到几十米外的灌木丛边传来欢声笑语,我才猛然发现,坡上的灌木丛中夹杂着一树一树的

黄花。是锦鸡儿花呀”“每一丛开花的灌木丛都萦绕着蜜蜂的嗡嗡声,还有蝇虫的嘤嘤声。花朵

给予传粉者甘甜的蜜,而传粉者帮助花朵完成授粉,从而延续植物的繁殖。多么奇妙的互惠互利

模式。我被大自然的智慧、法则深深折服。我们人类从自然中索取最多,却为提供我们所需的万

物付出过什么呢?”“我趴在地上,拍下了它与马葡编织出的美丽花毯。这些贴着地皮生长的植

物,它短暂的美能够被关注欣赏,于它可有可无,于我却有独特的意义”可知,此文笔法灵活自

由,地点转换,花木各别,观景抒情,贴切自然。

答案:

(1)B

(2)①丰富、博大、神秘,引人探寻。不仅有野花小草、山川河流等令人赏心悦目,一些可食用

的野菜还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大地的奇妙美好总是让人好奇、满足、温暖和幸福。

②宁静、顽强、蓬勃,令人鼓舞。大地回春,冰雪消融,花草萌发,蜂蝇嗡嘤,展现着大自然的

更迭轮回和勃发旺盛的生命力。

③和谐、亘古、永恒,发人深思。大自然的智慧、法则令人折服,人行走其间,更感受到大地的

绵长恒久、厚重深沉。

(3)①题材(内容)上聚焦植物:锦鸡儿、野蔷薇、蒲公英、苜蓿、马蔺……文中各类花草俯拾

即是,作者将其采撷入文,描摹尽相,并由此抒写其热爱的情感和无尽的感叹。

②行文(形式)上意到笔随:笔法灵活自由,地点转换,花木各别,观景抒情,贴切自然。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关键形象特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

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

的说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3.【答案】A、BxAx

【解析】(1)句意:(您)不如季成子。季成子俸禄千钟,(可他)十分之九(的时间)居住在

外,十分之一(的时间)居住在京城中,因此从东方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他

推举的人,是国君的老师;您推举的人,(只)是做臣子的人才。

“千钟”修饰“食菜”,要连在一起,排除BD;

“人主之师也”的主语是“彼其所举”,一起构成判断句,所以是“彼其所举/人主之师也”,排

除C。

故选:Ao

(2)A.“鼓”,均为弹奏的意思。句意:师经弹奏古琴/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

B.“含义相同”错。“见”,被/显现。句意:让我的话不要被违抗/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

来。

C.“且”,将要/况且。句意:魏文侯将要设立国相/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D.“穷”,不得志/尽。句意:不得志时要看他不做什么/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故选:Bo

(3)A.“对待提意见者的不同态度讽谏文侯”错。不是“提意见者”,而是“违抗之人”。

故选:Ao

(4)①“悬琴于城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城门悬琴”,在城门上悬挂(这张)琴;

“以为",把……作为;“符”,凭证。

译文:在城门上悬挂(这张)琴,把它作为我(错误)的凭证;不要补(破了的)帽子,把它作

为对我的警戒。

②"愿",希望;“临”,面对;“辞”,推辞。

译文:在城门上悬挂(这张)琴,把它作为我(错误)的凭证;不要补(破了的)帽子,把它作

为对我的警戒。

答案:

(1)A

(2)B

(3)A

(4)①在城门上悬挂(这张)琴,把它作为我(错误)的凭证;不要补(破了的)帽子,把它作

为对我的警戒。

②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我)希望与先生(共同)面对此事,请不要推辞。”

参考译文:

(-)乐师经(人名)演奏(古)琴,魏国的文王(因是诸侯国,故称侯)随音乐而舞蹈,(并

依旋律)和道:“让我的话没有人违抗。”乐师经拿琴撞文王,没撞到;撞到了帽子,(帽子)

破了。文王对左右的人说:“作为臣子而撞他的国王,他的罪是什么?”左右说:“罪该受烹煮

(刑法)。”抓乐师经到堂下第一级台阶。乐师经说:“我可以说一句话再死吗?”文王说:“可

以。”乐师经说:“过去尧舜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不反对;桀纣当国王的时候,唯

恐自己的话别人违抗。我撞的是桀纣,不是我的国王。”文王说:“放了他,是我的过错。将琴

悬挂在城门上,用以作为我错误的凭证;(破的)帽子不要补,用以警示我改正。”

(节选自《说苑•君道》)

(-)魏文侯将要设立国相,召见李克(向他)询问这件事,说:“我将要设立国相,(准备)

在季成子与翟触二人之间(选一个)设立,我设立谁才合适呢?”李克说:“我听说:卑贱的人

不能为尊贵的人谋划,外臣不能为(君主的)内事谋划,关系疏远的人不能为关系亲近的人谋划,

我是个被疏远而卑贱的人,不敢接受您的旨意。”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我)希望与先生

(共同)面对此事,请不要推辞。”李克说:“您没能详察的缘故,(由此)可以知道了。显贵

时要看他推举的人,富有时要看他结交的人,贫贱时要看他不拿取什么,不得志时要看他不做什

么。从这些方面来观察他,就可以知道了。”魏文侯说:“先生您出去吧,我的国相(己经)确

定了。”李克出宫后,去拜访翟触。翟触问道:“我听说国君向先生询问国相的事,不知道结果

谁做国相?”李克说:“季成子担任国相。”翟触变了脸色不高兴地说:“我对先生您很失望。”

李克说:“您怎么就对我失望呢?您(曾经)向您的国君进言推荐我,难道是想与我勾结而谋求

大官吗?国君向我询问国相的事,我回答说:'(这是)您没能详察的缘故,显贵时要看他推举

的人,富有时要看他结交的人,贫贱时要看他不拿取什么,不得志时要看他不做什么。从这些方

面观察他,就可以知道了。‘国君说:'(你)出去吧,我的国相(已经)确定了。'(我)因

此知道季成子(将)担任国相。”翟触不高兴地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做国相呢?西河的郡守,

是我(推荐)而任命的;计事内史,(也)是我(推荐)而任命的;国君想要攻打中山国,我(就)

举荐了乐羊;没有能使(国家得到)治理的大臣,我(就)举荐了先生您;没有能辅导国君儿子

的(师傅),我(就)举荐了屈侯船.(我)怎么就不如季成子呢?”李克说:“(您)不如季

成子。季成子俸禄千钟,(可他)十分之九(的时间)居住在外,十分之一(的时间)居住在京

城中,因此从东方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他推举的人,是国君的老师;您推举

的人,(只)是做臣子的人才。”翟触突然间(觉得)很惭愧,说:“我对您的应答太不合适了,

请允许我修养自己的德行后(再向先生)学习。”话没说完,左右的人就报告说季成子被立为国

相了。于是翟触默不作声变了脸色,内心羞惭不敢出门,(达)三个月(之久)。

(节选自《说苑•臣术》)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

突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

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

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

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4~15.【答案】C、

【解析】(I)C.“塞外环境恶劣,使得‘幽并客'最终只能落得'共尘沙老’的结局”错。“幽

并客”最终落得“共尘沙老”的结局,不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还有壮士献身沙场,战争的残酷。

故选Co

(2)“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

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写幽州并州的将士埋尸黄沙,道出其

境遇的艰险和结局的悲惨,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

无奈结局。这两句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

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表达对他们命运的同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

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这两句运用反问,写战士们醉卧

沙场、慷慨赴死的旷达和豪情,表达对戍边将士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和敬意,勾画出

了戍边将士尽情畅饮、欢快愉悦的场面,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

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

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本诗五六两句和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儿人回”可谓英雄所见,虽然运用

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略有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同样感人至深,引人慨叹、深思。

答案:

(1)C

(2)①“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主要通过议论,写幽州并州的将士埋尸黄沙,道出其境遇的

艰险和结局的悲惨,表达对他们命运的同情和惋惜,透露出诗人的反战情绪。“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运用反问,写战士们醉卧沙场、慷慨赴死的旷达和豪情,表达对戍边将士不

畏艰险、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和敬意。

②二者虽然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略有不同,但却同样感人至深,引人慨叹、深思。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

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

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

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

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

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

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躺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

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

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

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

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

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

较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答案】【小题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小题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小题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解析】故答案为: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重点字:涟)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重点字:青)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字:谀)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

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

《师说》名句辑录: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7.【答案】“豫”不可少,“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也同样重要有一个年轻人叫约瑟夫,他

有一个梦想,想要拥有一家自己的创意公司。他擅长绘画,并且在某设计大赛上获过金奖。种种

成绩表明,约瑟夫是一个非常有艺术天分的人。

朋友告诉约瑟夫:“开公司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需要你有一个规划,将与经营相关的

一切事物准备充分,比如展厅、各类证件、财务等。这一切就像引水灌溉,准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