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课件_第1页
生态规划课件_第2页
生态规划课件_第3页
生态规划课件_第4页
生态规划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内容提纲生态规划概念12生态规划文本3生态规划发展历史及趋势4生态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二)生态规划的定义

1、生态规划是基于人类社会对自然认识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结果。同时,多学科交叉、渗透,理论上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共同应对资源环境问题。

2、生态规划涉及面广,比较庞杂,本身也要协调的关系,存在变化、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生态规划发展不很完善,还依赖国家政策。生态规划概念更多跟踪国际学术上的变化。

一、生态规划概念(二)生态规划的定义

3、生态规划对象多样性:城市(如澳大利亚哈利法克斯)或乡村(浙江腾头村的发展),具体的广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湖泊、生态工业园。

4、生态规划内容丰富:景观、生态旅游、物质循环、环境再造、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学习中心)、建筑材料、空间布局。

5、生态规划原理和原则:有理论支持和创新,科学规划。实践、实用的总结。

一、生态规划概念(三)生态规划的多种理解

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的情况下,不做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利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安排天然资源利用及组织地域利用。生态规划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辩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的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一、生态规划概念自然、平衡适宜性人与自然协调物质循环等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规划概念原理原则规划内容规划目的(三)生态规划的多种理解

生态规划从早期的土地空间结构和合理利用发展到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综合、协调、系统发展。生态规划的广义和狭义概念。(1)广义的生态规划:作为一种方法去指导其他一些具体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使其贯穿生态学原理。(2)狭义的生态规划:在生态系统水平上所做的规划,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和模拟,成为可实施的对策规划。

一、生态规划概念(四)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1、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9号文件提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

2、目前国内开展“生态城市、生态区、生态省、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等生态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生态建设的实质是把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建设及自然资源管理中去,通过多级的物质循环利用,充分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化废为宝,使新产品不断增加,保持自然活力的物质不断地得到补充(马世骏)。

一、生态规划概念(四)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我从两个方面理解生态建设:

EcologicalConstruction(restoration,remedyorrehabilitation):运用生态学原理来进行建设、生态恢复、修复或重建等,如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人工生态系统建设。与广义生态规划相对应。

EcosystemConstruction:以人类某类期望为目标,建设或修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建设对象,如人工林、湿地、生态工业园。与狭义生态规划相对应。

一、生态规划概念(四)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4、生态建设内容包括:(1)对象: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原理,以空间合理利用、系统关系协调为目标,使人与人、人与环境、系统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相协调,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清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2)约束:人类社会的行为。在对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生态足迹)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有计划、系统地、有组织地安排人类相当长时段活动范围和强度的行为。

一、生态规划概念(四)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的关系(3)内容:由系统现实存在的生态问题所决定的,涉及到社会、经济、自然等各方面。合理适宜人口容量的确定,土地利用适宜程度的评价,产业结构模式的调整和演进,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4)步骤: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和生态管理(实践)组成。生态建设是在生态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实施生态规划内容的建设性行为。生态规划是基础和依据。

一、生态规划概念(四)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的关系生态建设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管理生态规划是核心,生态设计和生态管理是规划实施的保证。生态建设是规划的实施、规划内容的建设行为。规划是建设的依据。根据生态问题,进行规划,用生态建设为行动,达到目的。

一、生态规划概念(一)生态规划成果表现

1、通过生态调查和系统分析、标识的基础上,寻求目标和实施途径(生态规划),然后组织实施,监督、反馈。

2、规划的主要成果包括文本、图纸、专题报告等不同文件资料。

3、规划文本需要组织评审,在科学性、合理性方面得到认可,然后提交到有关部门批准、发布。

4、规划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其中文本最为重要。

二、生态规划文本(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定义:国家或区域(省)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安排。它规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政策以及发展的重点、所要经过的阶段、采取的战略部署和重大的政策与措施。

2、生态规划的作用(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重点内容。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生态规划的作用(2)生态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补充作用,生态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3)生态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并纳入其中,两者的目标协调。生态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应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参与资金综合平衡,同步规划和实施。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3、密切关系(1)在人口与经济方面(人口密度、素质)、经济发展规模及生产技术水平,需要生态学中种群动态变化原理指导。(2)产业的布局和产业结构,对区域资源潜力的发挥和持续发展有着根本影响。(3)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4)给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重要保证。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二)经济区划

1、定义:按照地域经济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全国各地进行战略划分和战略布局,构成具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如农业区、林业区、城市关联地区、流域地区或工农业综合发展地区等。

2、经济区划的目的(1)在综合分析比较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解决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二)经济区划

2、经济区划的目的:(2)有助于明确各地区在全国或大的地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它与相邻地区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该地区经济与社会的长远方向。(3)为编制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开展区域生态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3、生态规划的作用:经济区划的补充与完善,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合理安排和建设,产业链形成,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发挥。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三)国土规划

1、定义与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涉及的主要内容有:(1)土、水、矿产和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2)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3)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的解决。(4)范围:资源合理开发的战略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不涉及建设方案选址、计划安排。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三)国土规划

2、两者之间的关系:(1)国土规划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规划,给国民经济长远计划和生态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2)生态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环境资源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和评价,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四)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1、城市规划:为确定城市性质、规模、空间发展方向,通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综合部署。

2、城市生态规划:通过对城市各项生态关系的布局和安排,调节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四)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3、一致性:在规划目标上都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均侧重于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4、主要差异:(1)核心上,生态学原理与思想的渗透,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时间上的生态关系和质量)。(2)原理和方法上,生态学理论,规划学理论。(3)内容上:生态问题,土地和空间,公共政策与管理。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四)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5、两者之间的联系:(1)城市生态规划属于城市规划范畴内的专项规划。(2)生态规划一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方针,遵循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建设方针等全局性规划战略和目标。(3)城市规划要借鉴和利用生态规划的思想和成果,将社会、经济、生态学综合考虑,使土地、空间利用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符合并体现城市本身内在的生态潜力和生态价值。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五)环境规划与生态规划

1、环境规划: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上,为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目标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环境规划的层次:(1)宏观规划,分析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预测环境问题和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宏观控制要求,提出环境与发展的宏观战略。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五)环境规划与生态规划

2、环境规划的层次:(2)专项规划:包括空气、水、固体废弃物等具体的环境综合保护和整治规划。

3、两者的差异:环境规划侧重自然环境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和管理等。生态规划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不仅考虑自然资源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影响,也考虑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等变化对生态的影响。生态规划也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六)各专业规划与生态规划

1、各专业规划是各行业部门所确定的本行业或部门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的内容、目标和进度安排,它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生态规划是更高一层次的规划,从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方面出发,以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安排环境资源在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分配,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充分发挥资源的生态潜力,促进系统的协调持续稳定发展。生态规划对专业规划有指导、规范和约束作用。

三、生态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一)生态规划发展历史

1、萌芽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等)。(1)Marsh(1864):合理规划人类活动,使其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2)Powell(1879):制定一种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的政策,选择适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新的管理体制及生活方式。立法和政策促进制定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规划。

四、生态规划发展历史及趋势(三)生态规划发展趋势

1、目标: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代际关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关系)。

2、理论基础: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应用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3、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从生态决定论到本世纪自然、社会、经济的结合。

4、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3S技术。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由“软科学”走向“软”、“硬”结合。

四、生态规划发展历史及趋势生态规划调查方法主要内容提纲调查目的意义12调查的主要内容3调查数据的质量控制4调查方法与步骤(一)客观事实反映调查的重要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1930)。

《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

对中国农村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中国阶级状况,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请阅读《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二)规划需要充分认识对象

1、规划是人们以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过程。规划对象差异、人们对其认识和利用方式不同,规划方案也不同。

2、调查是对规划对象的一个认识和研究过程。收集规划对象的基础数据,调查和了解规划对象的基本情况是提高生态规划质量的重要手段。规划理念、思想的形成经常是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基础资料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二)规划需要充分认识对象

3、生态规划涉及多门学科,需要收集的资料面广,需要组织多学科队伍(生态、社会、经济)。同时,需要规划和调查的经验,能善于分析,根据规划任务和要求调查、收集资料,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保证规划质量,提高调查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因此,掌握一定的调查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有利于提高规划质量,形成合理的规划理念、思想和规划原则。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一)规划对象的概况

生态规划对象是一个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需要收集的资料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包括以下方面,但对某一规划对象,侧重点不同。

1、自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土地资源,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矿藏等有关资源的一般情况,加工地点和运输销售情况。

2、社会生产情况:各个产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主导和优势产业。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一)规划对象的概况

3、人口及分布:人口总量和增长率,劳动力情况,居民点的分布、性质、规模及发展。

4、土地利用状况:农业、工业等对土地的利用。

5、生态环境状况: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生态状况。

6、交通运输:对外交通联系(能否纳入什么样的发展区域),道路及运输能力,区位优势。调查目的就是分析规划对象在区域经济体系种的作用及与周围之间的联系,存在的生态问题和机遇。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形起伏及分布,如平原、丘陵和山区等。

2、地质:土壤承载力大小及分布,冲沟、滑坡、沼泽、盐碱地、岩溶和沉馅大孔分布范围,为用地评定等级提供资料。

3、水文:河湖最高、最低和平均水位,河流最大、最小和平均流量,最大洪水位,历年洪水频率,淹没范围和面积。地下水位的流向及蕴藏量,泉眼位置、流量及水质情况。

4、气象:风向、风速,降水量和暴雨情况,温度、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三)人口结构

人口数量及分布,增长情况,人口流动,职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受教育状况。目的是确定发展的规模,承载力的分析。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四)产业状况

主导产业、产品、产量、市场,就业机会,用地状况;各产业的情况和发展机遇。分析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发展机会。(五)基础设施

道路的长度、密度,公路等级,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给水、排水设施,电力供应。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六)市场状况集市贸易地的分布、占地面积、服务设施和存在的问题。集市的主要商品种类、交易数量,赶集的人数。集市的影响范围。分析市场对规划区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医院、商场、学校、教育等服务建筑设施的数量、面积、规模,长期发展规划。公共绿地面积、数量及分布情况。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八)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的程度,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和综合利用途径,环境发展规划。(九)乡镇、村的建设

乡镇、村建设和用地情况,组织管理结构,管理体制和社区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乡镇建设的资金来源。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十)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社区的历史、土地利用的变化。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挖掘潜力。

同其他工作一样,生态规划的调查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了解调查和收集资料的用途和作用。调查要做好准备工作,拟订调查提纲。由于调查内容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应采用社会学、生态学等方面的调查方法。主要的方法有:(一)二手资料的收集

根据一定的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的方法(文献收集法)。

三、调查方法与步骤(一)二手资料的收集

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档案馆收集规划区的经济、社会、交通等方面的资料。向规划局收集工、农、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向气象局了解当地的气象资料,测绘部门了解土地利用资料等。

注意事项:(1)内容丰富、全面、准确;(2)文献形式多样;(3)文献的时效性。

三、调查方法与步骤(二)访问调查

1、按照访问内容分为:标准化访问、半标准化访问、非标准化访问。

2、根据访问方式分为: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

3、根据调查者同被调查者接触方式分为: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留置访问法、网网络调查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应根据时间、精力和经费、目的来确定采用的方法。

三、调查方法与步骤(二)访问调查

访问调查的步骤包括:

1)访问前的准备工作:调查前,准备调查提纲和问题,设计问卷,充分了解被访问对象,选择好调查的地点和时间。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访问开始,表明来意,消除疑虑,访问过程中虚心求教,以礼待人,平等交流,保持中立。

3)访谈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与交流者保持平等的服饰,根据服饰了解对方。动作是感情和内心的表现,注意观察。

三、调查方法与步骤(二)访问调查

4)做好访问的记录工作。

5)对一些无问答的处理工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个人看法、心情、时间、利害关系等,可以找合适时间沟通和调查,如果掌握了关键信息,可以放弃。

6)技巧的处理:提问技巧,追问技巧,引导的技巧。

7)及时核对调查的信息。

三、调查方法与步骤(二)访问调查

问题的设计:

1)问题要简短、准确,避免双重提问;

2)提问避免带有倾向性和诱导性,不要直接提具有敏感性或威胁性的问题;

3)所提问题不得超出回答者的能力;

4)问题中不要用抽象概念和太多专业术语;

5)问卷不宜过长,不宜包含包含难度较大回忆或者计算。

三、调查方法与步骤(三)实地考察调查

到实地考察,按照相关学科进行考察、调查,与二手资料、访问调查资料进行相互核实。

1)做调查的准备工作。明确需要调查的资料,采用的方法,时间和路线安排,仪器和工具。(动植物标本、样地调查)

2)实地调查。根据调查内容,采用相应的方法,如土地面积采用丈量法,植物群落采用样地法。

3)资料记录。将调查的资料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调查方法与步骤

1、质量控制的目的:尽量避免与减少误差,使调查结果能反映所调查事物的真实情况。

2、影响调查数据质量的因素: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条件和环境,应答者的特征,调查员的特征。

3、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方法:调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调查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整理资料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调查质量控制结果与分析。

四、调查数据的质量控制(一)资料检查与校对

1、资料检查检查记录:对记录进行认真检查,是否有漏记和误记;回访:对有疑问的可以进行回访,补充调查。

2、资料校对为了提高数据质量,对那些经过初步检查的数据和答卷,还要进行校订工作,即从问卷中找出那些错误或不满意的答案,并对之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调查数据的质量控制(二)资料编码资料校订完成后,下一步的工作是将资料转换成记录在电子数据文件(data)。建立数据文件的第一步是对资料进行编码(coding)。编码的目的在于对被访者的每一种回答,分配一个计算机软件能够识别的代码,从而使得对被访者回答的统计分析能用计算机来完成。编码规则、编码技术,编制编码手册,特殊编码。

四、调查数据的质量控制(三)数据录入和整理

资料编码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数据的计算机录入和数据文件的整理工作了。数据录入是将数据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起数据文件。而数据文件整理包括数据清理和缺失值的处理,前者是利用统计软件查找数据错误;后者则是通过分析,有效地对缺失值予以补救。数据清理:可能数值清理、一致性清理。缺失值处理:缺失值的分析,缺失的预防,缺失值估计。

四、调查数据的质量控制

3D—Diagnosis,Design,Delivery

调查收集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规律性或趋势性的内容,对规划对象进行诊断(SWOT/SWOL),使规划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1、目标是什么?用哪些指标来判断?

2、优势是什么?如何发挥?

3、制约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克服?(一)数据分析的目的

1、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是规划对象某些特征的反映,如何使大量的数据表现出规律性?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分析数据。

2、数据分析的目的:把握规划对象最本质的东西,使规划内容更正确切合当地的情况,而不是教条时地去套用或借用某些模式。

3、一个好的规划可以影响其长期发展,深入到决策层,或者以法律或文件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对收集数据的深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调查数据分析方法(二)数据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

1)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各种数据进行思维加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2)针对某些具体数据,专业知识丰富、观察分析能力强的专家作定性分析更能把握规律性的东西。

3)不需要很准确的分析,定性分析更说明问题。

4)例如将问题树转变为目的树来规划方案。

一、调查数据分析方法(二)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2、定量分析

1)对调查对象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

2)主要采用数学分析方法,如均值计算和方差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趋势分析、聚类分析。(还有半定量分析)。

3)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数据分析满足的条件和统计要求。

4)无论是什么分析方法,关键是要把握问题实质。

一、调查数据分析方法(一)系统诊断评价概念

1、从原理、评价内容及作用3个方面来理解。

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特点,运用生态学、环境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和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的组成结构、生态功能过程、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系统发展演化趋势等评价分析,认识系统发展的潜力与制约因素,预测发展趋势及评价不同政策和措施可能产生的结果。

2、诊断评价包括3个要素:评价者(专家、政府官员、公众)、评价对象(生态系统)、评价参照系(指标体系)。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二)系统诊断评价的意义

1、调查数据分析是系统诊断评价的内容之一。

2、诊断评价是生态规划的第一步,贯穿规划全过程,目的是分析现状,找出制约与潜力。

3、通过诊断评价,确定反映系统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为确定今后规划发展目标、预测可能结果、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供基本标准线。

4、规划方案实施后,要评价实施的效果,及时反馈修订,适应性管理,就是一个不断调查和评价的过程。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二)系统诊断评价的意义

5、用数量化的指标或指标体系来评价规划对象的现状(对历史和现状分析,差距、问题和制约),预测将来(找对策,方案选择),控制发展的轨迹(以目标来不断调整)。

6、可以为为生态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7、有助于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科学合理开发资源,协调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依据。(理顺复杂关系)。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三)系统诊断评价的特点

1、主观性:在诊断评价过程中,受评价者效用原则及个人偏好的影响,也受其识别能力和环境状况的局限,有主观性。

2、不确定性:评价对象的信息往往不完全、粗糙、模糊、随机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3、多元性:诊断评价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多属性的目标系统,某一目标的考虑影响另一目标。

4、复杂性:系统关系的复杂。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四)系统诊断评价内容

1、系统辩识通过诊断,寻找控制规划对象的关键因素,确定反映这些因素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指标,对系统进行评价和辩识,找出目标系统的差异,为决策者利用机会、避免风险、调整结构、改善功能提供较为直观决策依据。辩识的重要因素为:①主导的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②关键的正、负反馈环节和过程;③重要的风险和机会。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城市生态系统辨识的指标体系

良性循环过程指标控制论标尺目的

组分辨识类别人口资源环境

空载

超载

辨识优势与劣势内容人口密度、总数、结构动态、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居住密度、建筑密度、交通密度、产值密度、投资密度水供应能力、能源供应能力、物资供应能力、土地供给能力、矿产资源供给能力、交通运输量、食品生产能力地质、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土地、市场、政策综合指标人类活动强度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

功能辨识类别生活生产还原

高序

低序

辨识效益与损失内容收入水平、供应水平、住房水平、服务水平、健康水平、教育质量、文娱水平、安全水平、交通便利度、设施便利度、休闲时间固定资产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产值利税率、能耗系数、物耗系数、水耗系数水体污染物超标率、空气污染超标率、噪声强度、植被覆盖率、鸟类栖息率、景观适宜度、自然保护灾害频率综合指标生活质量经济效益环境有序度

过程辨识类别物理事理情理

恶性循环

辨识机会与风险内容物质投入产出比、能力投入产出比、水循环利用率土地利用比例、基础设施比例、产业结构比例、城乡关系比例、多样性指数生活吸引力、生产吸引力、依赖性指数、反馈灵敏性、生态意识综合指标生态滞竭指数生态协调指数自我调控能力(四)系统诊断评价内容

2、行为模拟利用数学模型如:系统动力学模型、灵敏度模型等,模拟那些与关键组分及目标问题直接相关的部分。根据模拟的结果分析评判所采取措施的好坏,对外部干扰反应的强弱。如城市生态系统中可考虑:土地利用与住房问题、资金流动、城市化过程、旧城改造、绿地系统等进行模拟评价。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四)系统诊断评价内容

3、趋势性预测对系统的单因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如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产值等,可采用多种模型。例如趋势外推法、投入/产出、回归预测、类推灰色预测等。

4、对策性预测(控制)人为控制某些因素,分析其改变对系统状态变化的影响。它属于强迫性的,用于检验分析对策可能带来的结果。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五)生态评价要探索的问题

1、系统现状:系统现时的发展状态如何?

2、系统将来:系统在未来时段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人如何调控系统的发展;

3、系统制约与优势:系统发展的优势和问题何在;

4、系统调控:系统内部的反馈关系,调节机制;利导因子、限制因子;物流和能流的畅通性;

5、系统响应:政策影响。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六)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要求

(对象的复杂性,目标多样化)必须建立多目标的评价体系,即由多个评价的具体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来建立。同时评价体系在系统中应具有评价、预测和控制的功能。基本要求:(1)相对完备性:反映系统各个方面,内容相对全面,涉及到生产、生活、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体现系统整体性。(2)反映系统时、空特征,同时各指标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六)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要求

(3)反映系统层次性:根据评价的需要和详尽程度对指标进行分层分级,满足系统预测、结构、功能分析要求。(4)计量范围、统计口径、含义解释、计算方法上应协调一致。(5)合理性。可测、可操作、可比较、可推广,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都能适用。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七)指标体系的构建

1、社会、经济、环境指标体系(可以增加什么?)三个方面的指标,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对系统做出综合的评价。(如社会公平,GINI系数)。

2、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指标体系五个方面组成。每个方面可划分不同小类,各类别下再明确具体指标。如环境方面可分为土地利用状况和环境污染两类,社会方面可划分出物质生活、生活供应、教育服务、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等类别。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社会、经济、环境指标体系

(七)指标体系的构建

3、生态系统发展指标体系将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引入复合生态系统中,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协调度等方面选取指标,对规划对象系统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以下是在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时选用的一些指标体系:

二、系统诊断评价指标(一)综合因子法

1、思路:给出各个参评因子的具体指标值(xi)在按照各因子或因子组的相对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fi)求出总的综合指标值:Ii=∑fixi

按评价标准划分不同的评价等级:好、中、差。

2、特点:仅适用于同类型指标评价。有补偿性,好坏相互抵消。可采用乘法计算I=∏Ii

三、系统诊断评价方法(二)模糊评价法

思路:基于模糊数学,给每一个因素赋予评语,将该因素与系统的关系用0~1之间的连续值中的某一数值来表示。

①建立评价因素集评价指标因子集U={社会因子,经济因子,环境因子}

因子评价集:对于具体的因子给出评价,如社会因子V={很好,好,中,不太好,不好}

因子权重集:每个人对不同因素的要求不同,有的对社会公平要求高,环境的要求高,提出不同的方案Ai=(ai1,ai2,ai3)。

三、系统诊断评价方法(二)模糊评价法

②确定模糊关系:模糊关系矩阵,对每一个因子在不同评价程度中的概率构成。行数等于因子数(3),列数为评价程度数(5)。

r11r12r13r14r15Ri=r21r22r23r24r25r31r32r33r34r35

三、系统诊断评价方法(二)模糊评价法

③分组综合评价:已有一评价集,即评价结果B={社会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Ai×Rib11b12b13b14b15Bi=b21b22b23b24b25br31b32b33b34b35

可得出每组的评价值{b11b12b13b14b15},取其最大值作为评判值。

三、系统诊断评价方法(二)模糊评价法

④总体综合评价。给出因子集U对系统发展的贡献权重A’,计算综合评价值。

A’={a1,a2,a3,a4,a5}b11b12b13b14b15H=A’×Bi=’={a1,a2,a3,a4,a5}b21b22b23b24b25b31b32b33b34b35

可得出评价值{h1h2h3h4h5},取最大值作为最后评判值。

三、系统诊断评价方法(三)层次分析法

1、定义:把复杂问题中各个因素通过划分相互关系的有序层次,根据对定一客观现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要素的相对重要值,并通过排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思路:按照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分成从高到低若干层次,建立不同层次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对同一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比较结果,决定层次各因素重要性的先后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

三、系统诊断评价方法(三)层次分析法

3、基本步骤

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划分目标层、标准层、指标层等;

②构造判别矩阵;

③排序及检验;

④求层次总排序;

⑤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三、系统诊断评价方法(四)主成分分析(PCA)评价法

思路:通过矩阵的转换,将多维信息压缩到少量维数上,构成线性组合;并尽可能反映最大信息量,且第一轴携带信息最多,从而在众多参评因子中找出少数能代表原来诸多参评因子的综合因子,以尽可能少的新组合因子(主成分)反映参评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主导作用,从而判定出整体特征。

三、系统诊断评价方法(一)生态风险评价概述

1、生态风险评价:是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的过程。

2、内涵:①其描述可以定性或定量;

②可以对过去、现在或未来进行评价,它包括对风险的源头、压力和效应的评价;

③可一追溯单一或多重压力,强调人的活动对压力的形成或影响。

四、生态风险评价(一)生态风险评价概述

3、作用

①管理决策的基础,有助于决策者权衡和检验被选方案;

②使决策者关注那些可以提高可信度的进一步研究;

③风险比较、排序和优先级区分便于管理者选取管理对策;

④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便于使用。

四、生态风险评价(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

生态风险评价一般分为五个主要的步骤:风险评价的规划、问题的形成、分析过程、生态风险表征、风险的报告。具体见下图:

四、生态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者交流的结果规划(风险评价/管理者对话)生态风险评价问题形成分析风险表征暴露表征生态效益表征风险管理数据获取、过程迭代、监测结果(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

1、风险评价的规划:①建立统一、清晰并含有评价成功与否的尺度的管理目标;②明确定义在管理目标范围内的决策;③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复杂性和评价焦点。

2、问题的形成:①综合有效信息;②选择终点(评价终点是期望保护的环境价值的明确表征);③概念模型;④分析计划。

四、生态风险评价(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

3、分析阶段:对数据进行技术研究,归纳出生态暴露及压力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有两个基本内容:

①暴露表征,分析和描述压力的数据,环境中压力的贡献,生态受体对压力的关联和共生等;

②生态效益表征,分析描述压力—效益贡献,证实暴露所形成的压力引发的反应,并外推到评价终点上。

四、生态风险评价问题形成暴露表征暴露测定生态系统测定和受体表征效应测定生态效应表征暴露分析生态响应分析暴露框架压力响应框架风险表征数据获取、过程迭代、监督结果(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

4、生态风险表征该阶段是使用分析阶段的结果,估计在问题形成阶段的第三步分析计划中确认的评价终点究竟面临多大的风险,解释风险估计,报告结果。包括两部分的内容:①风险评估;②风险解释。

5、风险报告:要求清楚、明确、合理、一致。内容有:

①描述风险评价者或管理者的计划;

②综述概念模型和评价终点;

四、生态风险评价(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

③讨论主要数据源和主要的分析程序;

④评估压力-反映和暴露框架;

⑤描述与终点关联的风险;

⑥评估和总结主要的不确定性及方向说明使用方法、讨论不确定性程度、确认主要数据的缺陷,指出增加数据收集是否可提高评级结果的置信度,讨论用于弥补信息不足而采取的科学判断或缺省假设以及这些假设的科学基础。

四、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基础基本原理评价及方法适宜性分析生态关系调控计算应用实例生态规划过程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生态规划的内容、方法论和程序、步骤确定发展的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土地单元,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等决定适宜等级因子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协调横向的关系3S(RS、GIS、GPS);数据库;专家决策系统。工具和手段区域发展的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景观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生态规划的整体框架

1、随着生态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生态规划也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套将整体论与还原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客观评价与主观感受、硬方法与软方法相结合的生态综合方法论。

2、解决城市、乡村和区域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标准和方法论问题。合适规模的评级和规划的空间单元:功能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矩阵:资源与环境条件的制约;容量指标和参数的定义:对规划行为、结果的度量。

一、生态规划的方法论(一)方法论的先决条件

以系统的各种生态关系为对象,将系统内部结构看作灰箱或黑箱,通过信息反馈来识别系统的总体特征。

1、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为灰色系统(邓聚龙,1988)。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等抽象系统,没有物理原型,不清楚系统的作用机理,难以对系统结构和关系作准确描述,凭借某种准则,对系统结构、关系进行论证。

2、黑箱是系统的内部信息完全不清楚,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中存在只有输入、输出的量,可以评价系统的特征。

一、生态规划的方法论(二)模式识别的方法

1、规划对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系统有利因子,促进系统组分增长,正反馈过程;限制因子,维持系统稳定,负反馈过程。如何利用这一作用,识别关键因子,促进系统的良性运行十分重要。

2、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辨析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明确系统优势、劣势、关键,风险和机会(SWOT/SWOL),也就是找出关键因子,对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控。

一、生态规划的方法论(三)关键因素识别法

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模型库、专家知识库。

一、生态规划的方法论(五)面向过程的交互式优化法

人机交互界面生态系统的关系规划与调控是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为对象,以区域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从总体和综合的角度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复合系统的各种生态关系进行规划与调控,以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

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辨识(一)系统边界的辨识

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及物种的迁移,系统的边界往往是不明确的,必须根据研究的目标来确定系统的边界。

1、自然环境结构从地质地貌条件、气候条件、生物、土壤条件、土地利用结构、复合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

2、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劳动力比例、职业结构、教育与文化程度等)、行政结构(区域的行政区划)、文化结构(当地历史和文化传统特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辨识(二)生态系统结构的辨识3、经济结构复合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活跃的经济活动和物质生产过程。经济系统一般由物质生产、流通服务和消费等环节构成,辨识时主要分析产业结构合理性。

4、营养结构和生态网络分析复合生态系统中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自然—人工食物链;②完全人工食物链。生态网络由人类的食物消费、生产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构成。

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辨识(二)生态系统结构的辨识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产、生活和还原三大功能。

1、生产功能:空间高度利用、物流和能流高度密集、输入和输出高速运转的生产功能。辨识指标:产值结构、利税、人均GDP、单位产值能耗与物耗、生产效率。

2、生活功能: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可用生活质量来描述。城市生活质量:人口指数、人类活动、物质生活、居住适宜、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交通、文娱、环境污染、社会安全状况等。

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辨识(三)生态系统功能评价3、还原功能降解和还原系统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物的过程,以及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的能力。辨识内容:①环境容量:环境空间大小、环境要素的特性和净化能力、污染物的理化性质。②自我调控能力:结构多样性、稳定性、依赖性。③生态流分析:输入—输出关系、转换关系、生态效率。

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辨识(三)生态系统功能评价调整和改革系统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增强和完善系统共生功能,为复合生态系统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系统。

1、方法选择:系统动力学方法,灵敏度分析法,泛目标规划方法。

2、模型建立与验证:对现实复合生态系统识别、因子筛选、组织、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

3、灵敏度分析:模型参数选取是否符合实际,哪些变量和参数变化对系统影响最大。

4、模型应用

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辨识(四)生态关系的规划与调控

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辨识河流河流1河流2工厂1工厂2河流1水量500万m3/天河流2水量200万m3/天

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辨识问题提出:

在河流有两个化工厂,河流的情况见上图。工厂1每天排污水2万m3,工厂2每天排放污水1.4万m3。从工厂1排出的污水流到工厂2之前有20%可以自然净化。根据环保要求,河流中污水的含量不能超过0.2%。工厂1的污水处理成本是1000元/万m3,工厂2的污水处理成本为800元/万m3。问题:每个工厂处理多少污水,仅符合环保要求,又使两个工厂的污水处理总费用最低?

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辨识

(2-x1)/500≤0.2%

[0.8(2-x1)+(1.4-x2)]/700≤0.2%

x1>0

x2>0

x1≤2

x2≤1.4

x1≥1

0.8x1+x2≥1.6

x1>0

x2>0

x1≤2

x2≤1.4

工厂河流流量污水排放量污水处理成本净化率达标率处理量总费用15002.0100020%0.20%1100022001.480020%0.20%0.8640

total1640

如何确定土地利用途径?一个具体的土地单元,用作什么方面的用途?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就要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原理研究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发展和资源利用需求++生态适宜性评价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ABBBBBBCDDDDGEF麦克哈格:生态适宜性分析七步法

A——确定研究分析范围及目标;

B——收集自然、人文资料;

C——提取分析有关信息;

D——分析相关环境与资源的性能及划分适宜性等级;

E——资源评价与分级准则;

F——资源不同利用方向的相容性;

G——综合发展利用的适宜性分区。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一)分析评价的程序1、筛选评价因子的原则

A.对给定的资源利用方式有显著的影响;

B.在网格的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梯度。例:人居环境

2、生态适宜度评价标准与分级依据生态因子对资源利用方式的影响,以及该因子在评价区内时空分布特点。分为很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或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二)生态适宜性分析因子的确定

因规划对象、目标而异。有形态分析法、因素叠置法、因子组合法、逻辑组合法、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法。

1、形态分析法(景观法):根据对分析对象的实地调查或者有关资料,按地形、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特征将规划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同质单元或景观类型;根据资源利用要求,制定资源利用的适宜性评估表,定性描述每一个景观或小区的潜力与限制;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1、形态分析法分析每一景观或小区对特定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等级;根据规划目标将不同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土叠合为综合适宜性图。优点:直观。缺点:①景观类型或小区的划分及适宜性评价需要较高的专业修养和经验,从而限制了其应用;②适宜性分析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主要取决于规划者的主观判断。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

2、因素叠置法:又称地图重叠法或McHarg适宜性分析。步骤(1)确定规划目标及所涉及因子,建立规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表示相关)方案措施因素地质地貌植被气候水资源••••••公路城市发展农业区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

2、因素叠置法(目标法):获取规划区内有关土地的各种信息,即生态细目或生态决定因子。包括物质因素(景观结构和功能。如地质、地形、土壤、植物、动物、大气、水等,物流、能流过程);非物质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保护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因子不同。(2)调查因子在规划区域内分布状况,建立生态目录,根据评价准则对各因子适宜性进行分级,绘制适宜评价图。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2、因素叠置法步骤:(3)将各单要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4)土地利用分区:①保全区——生态敏感性极高,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宜完全保存。②保护区——生态敏感性中等,景观较好,宜在指导下做有限的利用。③开发区——生态敏感性低,景观一般,可做强度较大的开发利用。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2、因素叠置法优点:直观性强。缺点:①过程烦琐,当因子多时,使用颜色或符号较为麻烦,有时叠加后不易分辨;②叠置时将各因子的作用同等对待,但不同因子之间的贡献率(权重)不同,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异;③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将其叠加可能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3、线性和非线性因子组合法(1)线性组合法:与因素叠置法相似,不同之处在于:①用定量值代替颜色或符号来表示适宜性等级;②每个因素视其重要性大小而给予不同的权重值。适宜等级值×权重=适宜值(2)非线性组合法:环境资源因素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表达,生态适宜性分析可用这些模型进行空间模拟,然后按一定准则划分适宜性等级。模型为非线性时,为非线性组合。如水土流失评价、生态系统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承载力评价。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

3、线性和非线性因子组合法优点:克服了地图重叠法的不足,适合于在计算机上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算。缺点:①各因子的相对赋值与权重给定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主要依据规划者的主观判断;②因子组合法要求各因子之间保持相对独立,这就要求有一套科学的因子选择判断标准,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

4、逻辑组合法针对因子间复杂关系,运用逻辑规则建立适宜性准则,进行判别分析适宜性的方法。(1)确定规划方案和参与评价的资源环境因素;(2)对评价资源环境因素按评价目标和要求划分等级;(3)制定综合的适宜性评价规则;(4)根据评价规则确定综合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5、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根据区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确定发展的资源需求生态位,再与现实条件进行匹配,分析其适宜性。(1)确定发展资源需求与需求生态位;由于发展的资源需求涉及很广,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根据区域资源的特征,分析那些可能成为制约条件的资源。(2)发展的资源需求与现状匹配的适宜性分析(3)应用GIS技术进行生态适宜性空间分析。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

6、生态承载力分析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可接受程度所允许阈值。发展变量:区域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来度量。限制因子:区域内限制人类活动进一步增长的因子,如空气质量、水质等。确定限制因子与发展变量的关系,估算限制因子对发展变量的限制程度。适宜性分析和承载力评价涉及不同的问题,前者评价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向;后者回答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到无法接受程度时所允许的发展限度。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三)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1、概念: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单元,研究各单元的特点、结构、环境负荷及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等,为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主要作用:①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②为管理者、决策者和科学家提供服务。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四)生态功能区划2、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1)以生态环境特征为基础;(2)必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3)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标准及规定的要求;(4)重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过程和功能;(5)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6)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四)生态功能区划

2、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1)地理相关法运用各种专业地图、文献资料和统计资料对区域各种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后进行分区。(2)空间叠置法以各分区要素或各个部门的和综合的分区图为基础,通过空间叠置,以相重合的界限或平均位置作为新区划的界限。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四)生态功能区划

2、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3)主导标志法: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反映生态环境功能地域分异主导因素或指标,作为划分区域界限的依据。(4)景观制图法: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编制景观类型图,在此基础上,按照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在不同尺度上划分景观区域。(5)定量分析法:如主分量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对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等。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功能区划(四)生态功能区划系统基准值、总体目标、近期和远期目标及分年度目标。

1、整体目标:实现高效、公平和可持续性。

2、经济系统目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和技术改造,使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匹配、与技术结构相协调,提高产业的产投比效益,增加经济系统的调节能力。从单一资源优势结构过渡为资源—技术优势组合结构,形成合理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内外经济联系协调发达的经济网络。

四、生态规划内容与步骤(一)规划目标3、社会系统目标:城乡结构与布局合理、生活环境干净舒适、人口增长与经济支持能力相适应、人口结构合理、社会服务便利、公共生态意识提高、行政管理机构精干、信息反馈灵敏高效、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

4、生态环境系统目标: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效率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提高,使系统高效、稳定、合理,为公众提供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居住条件。

四、生态规划内容与步骤(一)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科学性、综合性、层次性、简洁性、完备性等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