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1页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2页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3页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4页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材分析】《答司马谏议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文言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本文通过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把握教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2、把握文中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手法。【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资料。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测朗读停顿,朗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圈点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也是中考时文言文重点要考得的知识点之一,另外,通过读课文,学生知道了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自己还不能解决,需要上课时仔细听讲才能解决,这样,听课时就会有侧重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四、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五、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六、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厚:优厚。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结构分析┏一、交代写信的缘由┓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针锋相对┃三、分析原因┃态度坚决┗四、书信常规的结┛第二课时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提示: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提示:“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提示: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第2段作何理解?提示: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5、第3段作何理解?提示: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6、第4段作何理解?提示: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提示: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提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9、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10、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二、练习巩固(一)段落层次1、第1段:交代写信的。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参考答案: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4、结束严谨(二)字词过关1、解释加点字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⑤故略上报()⑥故今具道所以()⑦举先王之政()⑧不恤国事()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参考答案:1、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⑤简略⑥详细⑦推行⑧考虑2、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四、译文参考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五、小结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15.2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重点和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2、把握文中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手法。【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二、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三、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四、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厚:优厚。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五、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自主探究】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明确: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明确:“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明确: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第2段作何理解?明确: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5、第3段作何理解?明确: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6、第4段作何理解?明确: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明确: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自我检测】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物之逆旅也(nì)B.古人秉烛夜游(běnɡ)C.开琼筵以坐花(yán)D.飞羽觞而醉月(shānɡ)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万物之逆旅也逆旅:旅舍,客舍B.百代之过客也过客:旅客,旅行者C.况阳春召我以烟景烟景:春天烟柳美景D.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大块的土地3.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一项是()A.古人秉烛夜游B.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C.罚依金谷酒数D.飞羽觞而醉月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的一项是()A.浮生若梦,为欢几何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C.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D.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秉烛夜游秉:拿着B.大块假我以文章假:借给C.吾人咏歌,独惭康乐惭:惭愧D.不有佳咏,何伸雅怀伸:伸张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万物之逆旅也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B.①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②夫子何命焉为C.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②绘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D.①飞羽觞而醉月②怀帝阍而不见7.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者愉悦心情的一项是()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②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假我以文章④群季俊秀,皆为惠连⑤幽赏未已,高谈转清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⑤⑥ D.②⑤⑥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表达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磨难后的情怀如挺拔的山峰,多了些伟岸,少了些平庸;磨难后的情怀如无垠的草原,多了些宽广,少了些狭隘;磨难后的情怀如蔚蓝的大海,多了些包容,少了些排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该信息被转发约5000万次。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的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解析:选B。“秉”读“bǐnɡ”。2.解析:选D。大块:大自然。3.解析:选D。A项,出自《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B项,引用了“大小谢”的典故。C项,引用了晋石崇宴客洛阳金谷涧园,赋诗不成者罚酒三觞的典故。D项,描写的是当时作者行酒如飞、醉于月下的乐事,不是典故。4.解析:选B。A项,运用了比喻、反问两种修辞;B项,仅引用典故;C项,运用了对偶、拟人两种修辞;D项,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5.解析:选D。伸:抒发。6.解析:选C。A项,“之”,①助词,的;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为”,①动词,成为;②语气词,表疑问。C项,“以”,都是介词,用。D项,“而”,①连词,表顺承关系;②连词,表转折关系。7.解析:选B。①表现人生之短,欢乐之少。⑤写宴会的情景。⑥写作者的愿望。排除这三项即可。8.答案:(1)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2)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9.解析:从所给示例看,要采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三句话要围绕一个话题,构成排比。答案:(示例)历练后的心如幽美的春兰,多了些温暖,少了些清寒;历练后的心如冷艳的秋菊,多了些成熟,少了些青涩;历练后的心如坚韧的冬梅,多了些顽强,少了些怯懦。10.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的主要信息。首先对材料划分层次,找出关键信息即可:第一句话说的是一些网友号召节约粮食,第二句话说的是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第三句话到这一段的结束说的是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宣传。答案: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B.以致天下怨谤也 谤:诽谤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D.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④为天下理财⑤辟邪说,难壬人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译文:(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译文:(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译文: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答段缝书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邪?巩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敌:对等,相当B.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舍:舍弃C.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赖:依靠D.县断贤者之是非 县:通“悬”,凭空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曾巩有德行的一组是()①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②左右就养无亏行③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④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⑤巩在京师,避兄而舍⑥巩果于从事A.①②③ B.②③⑥C.②③④ D.③⑤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钦佩和敬重曾巩的才学,与他结交做了朋友,但他也承认曾巩有不足之处,认为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B.王安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过失,但瑕不掩瑜,曾巩仍然可称是贤明之人。C.贤明的人多被攻击,因为愚昧的人嫉妒甚至仇视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这样愚昧之人就带着妒忌和怨恨之心造谣,攻击贤明的人。D.王安石以先贤孔子和孟子不轻信他人的评价为例,说明考察真伪再做论断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告诫段缝不要随便议论曾巩,也借给段缝的这封书信表达了对嫉妒贤者,诽谤贤者的不良风气的不满。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译文:(2)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译文:(3)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译文:《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答案】C【解析】强:勉强。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考虑、揣度”之意。A项渡过。C项量长短。D项创作。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D【解析】D项生事:制造事端。A项古义:写回信。B项古义:书信往来。C项古义:不同寻常。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D【解析】A项“事”、B项“籍”、C项“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兄”,名词作状语。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答案】D【解析】D项为陈述句。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B.以致天下怨谤也 谤:诽谤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D.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答案】B【解析】谤:指责。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④为天下理财⑤辟邪说,难壬人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答案】D【解析】①是分析两人的交往情况,⑥是分析社会现状。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答案】C【解析】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译文:(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译文:(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译文:【答案】(1)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2)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惹是生非。(3)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成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答段缝书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邪?巩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敌:对等,相当B.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舍:舍弃C.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赖:依靠D.县断贤者之是非 县:通“悬”,凭空【答案】B【解析】舍:居住。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曾巩有德行的一组是()①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②左右就养无亏行③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④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⑤巩在京师,避兄而舍⑥巩果于从事A.①②③ B.②③⑥C.②③④ D.③⑤⑥【答案】A【解析】④句是曾巩父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