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习题第二部分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统一分裂与民族交融_第1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习题第二部分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统一分裂与民族交融_第2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习题第二部分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统一分裂与民族交融_第3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习题第二部分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统一分裂与民族交融_第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习题第二部分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统一分裂与民族交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统一、分裂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2020山东青岛一模)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秦以下,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2020安徽淮北一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3.(2020安徽淮北二模)先秦时期,卿多指爵位;及至秦汉,卿在保留爵位内涵的同时又渐向官职靠拢,逐渐形成了包括九卿制度在内的三公九卿制。这一变化体现出()A.政治模式的演进B.等级体制的强化C.爵位制度的成熟 D.贵族政治的发展4.(2020广东深圳一模)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5.汉初刘邦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后经过一系列斗争,收回并撤销大多数异姓封国,遂定“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C.确保同姓宗族拱卫中央D.完善秦朝创立的郡县制6.(2020山东聊城开学检测)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A.汉朝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7.(2020山东青岛二模)秦朝郡治的分布按现今省区计,北方省区共34地,南方省区共13地。汉平帝时各郡国治所分布按今省区计,北方省区共71地,南方省区共26地。这表明当时()A.北方经济发展程度更高B.北方郡国并行制的实行C.南方经济开发更早D.南方交通设施完善8.《盐铁论》记载:“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行则服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止则就犁。”据此可知,汉初()A.社会经济走向凋敝B.犁耕技术得到普及C.耕牛数量急剧减少D.畜力农业得到发展9.(2020河南平顶山二模)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正确的是()A.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B.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新的发展与创新C.董仲舒的学说有利于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D.董仲舒宣扬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10.(2020安徽淮南二模)以“大汉”“皇汉”“圣汉”“强汉”自称的汉代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这反映出()A.政治大一统的局面B.发达的农耕文明C.鲜明的文化自信力D.独尊的儒学思想11.(2020云南昆明“三诊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为客观上()A.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B.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D.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12.中国古人常用“膏腴”一词形容华美高贵的家族门第。少数民族王朝北魏沿袭魏晋惯例,特别是在士族化风潮狂飙疾进的洛阳时代(494—534年),“膏腴”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这一现象()A.稳固了当时的统治秩序B.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整合13.(2020山东潍坊期末)魏晋时期,选官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受重视。这表明当时选官制()A.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B.打破了门第观念C.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D.扩大了统治基础14.(2020福建福州期末)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交易突破坊市限制B.均田农户负担沉重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D.戏曲艺术逐渐成熟15.(2020广西玉林诊断)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D.中外文化交融增强二、非选择题16.(2020山东临沂一模)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摘编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材料二“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摘编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特点的区别。(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17.(2020北京丰台区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宾阳中洞”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统一、分裂与民族交融1.B解析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汉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由“秦以下,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可知,分封制并未完全结束,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D项。2.C解析由材料“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可知秦始皇的目的是把皇权与天命相结合,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以维护统治,故选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材料体现不出法家思想和其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A项;“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秦始皇的意图,排除B项;泰山地处山东,但秦始皇巩固统治却不只是针对山东,排除D项。3.A解析在先秦时期,卿大多是爵位的象征,到秦汉时期,卿除去爵位象征之外,又增加了“官职”的含义,这体现出从秦朝开始,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这属于政治模式演进的范畴,故选A项;卿的含义由“爵位”向“官职”演进,不涉及等级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秦汉时期官僚政治并没有达到成熟,排除C项;卿的内容变化,反映出贵族政治的弱化,而不是发展,排除D项。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D项。5.A解析汉初刘邦吸取秦亡教训,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来拱卫王室,后撤销异姓王,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刘邦在分封诸侯王的同时还实行郡县制,并没有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排除B项;让同姓宗族拱卫中央,是刘邦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C项;刘邦分封诸侯王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对秦朝郡县制的完善,排除D项。6.B解析汉朝推行察举制时期,要求各郡国推举或孝或廉或兼备孝廉的一人,说明当时孝和廉不是同一科目,即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故选B项;武帝元光元年刚开始实行孝廉之举,无法得出汉朝选官制度逐渐完备的结论,排除A项;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推动儒家建立独尊的局面,但不能表述为“完全形成”,排除C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排除D项。7.A解析秦汉两代,北方省区数量都远远高于南方,当时北方地区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这与北方地区开发时间早、开发程度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只存在于西汉初年,排除B项;南方经济开发晚于北方,排除C项;秦汉时期南方交通设施有所发展,但仍滞后于北方,排除D项。8.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朝初期末与胡、越发生战争时,农夫用牛马等畜力为生活和生产提供便利,体现的是汉代农业利用畜力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汉朝初期未与胡、越发生战争时牛马成群,农夫利用牛马进行生活和生产,体现不出社会经济的凋敝,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朝畜力农业得到发展,未体现犁耕技术得到普及,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汉朝初期未与胡、越发生战争时牛马成群,没有体现出耕牛数量减少,排除C项。9.C解析面对汉武帝即位初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的有益成分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大胆的发展与创新,使其得以适应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这是汉武帝接纳儒学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学说针对了当时的实际问题,而未反映汉武帝接受了他“独尊儒术”的建议,故排除A项;B项仅反映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发展创新,未反映材料中的其学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主旨,故排除;D项本身表述正确,但是材料的主旨是其学说有利于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故排除。10.C解析汉代国力强盛,整个国家表现出了鲜明的文化自信力,因此有“大汉”“皇汉”“圣汉”“强汉”的自称,故选C项;政治大一统和发达的农耕文明是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B两项;文化自信力来源于多种因素,并不只是儒学思想,排除D项。11.B解析“华夷同族”观念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拥有共同的祖先,据材料“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可知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选B项;“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说法绝对,排除A项;“华夷同族”观念不等同于儒家思想,排除C项;政权建立的合法性不会因为“华夷同族”观念而改变,排除D项。12.C解析“膏腴”一词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分化继续发展,而阀阅等级固化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阶层固化会加深士族与下层民众的矛盾,不利于稳固统治秩序,排除A项;阶层固化使得阀阅等级成为人们选择婚姻的主要考虑因素,这会阻碍民族交融的进程,排除B项;阶层固化使得文化交流相对封闭,并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13.C解析魏晋时期,选官中涉及考试,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因而说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故选C项;魏晋时期选官方式仍有孝廉与秀才,只不过内容有些调整,排除A项;魏晋时期选官制以九品中正制为主,门第出身是主要选官的标准,排除B项;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导致门阀士族垄断政权,下层民众晋升空间小,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14.B解析据材料可看出木兰不仅要替父从军,还要自备武装,可知当时农户负担较重,故选B项;宋代突破了坊市限制,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木兰代父从军,购买武器装备,据此信息无法得出当时民族交融程度如何,排除C项;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排除D项。15.D解析据材料“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可知当时佛教的影响力在增强,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排除A项;材料强调佛教影响力的增强,侧面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但并没有丧失,排除B项;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排除C项。16.参考答案(1)区别: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2)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影响:促进民族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第(1)问,董仲舒的治国思想,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