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4-2《扬州慢》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4-2《扬州慢》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4-2《扬州慢》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4-2《扬州慢》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悠悠扬州路,凄凄黍离情——《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表达的悲情;熟读并背诵本词。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以乐衬哀等写作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词作中所表现出的深沉的情感。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词作传达的黍离之悲,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文化精神。【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以乐衬哀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黍离之悲的情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识。【教学难点】从扬州的今昔变化中,深刻体会黍离之悲、家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到“扬州富庶甲天下。”历代文人墨客是这么描绘它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意思是倘若天下的明月有三分可爱,那么扬州就占去了两分。表现出了扬州月色的动人。而“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则表现出扬州城街市的繁华与人们的悠闲自在。宋代词人姜夔也曾写过一首描写扬州的著名词作,它就是《扬州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走进扬州,并思考姜夔笔下的扬州与前人眼中的扬州有何不同吧!1.作者简介——艺术全才姜夔姜夔通晓音律,能够自摆歌词,又能谱写新的曲调,本词正是姜夔的自度曲。姜夔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在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方面,无不精通。那么词人为何要为扬州度一曲《扬州慢》呢?让我们一起从小序中寻找答案。学习任务一:溯源品味黍离之悲1.朗读小序并思考小序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扬州慢·淮左名都》小序:得出信息:时间、地点、天气、所见所闻、心情、手法(板书:对比)、写作缘由、主题(板书:黍离之悲)。用典——黍离之悲:(出示《黍离(节选)》)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行迈靡靡②,中心摇摇③。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①离离:一行行排列的样子②靡(mǐ)靡:行步迟缓貌。③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翻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诗人见到眼前之景,勾起无限愁思之情,对故国的颠覆充满怅惘。因此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这种表现手法叫作触景生情。姜夔同样也是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扬州城,而产生黍离之悲的感慨。前人评价:此首写维扬乱后景色,凄怆已极。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信不虚也。——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过渡:明代诗人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下面我们就通过品鉴语言分析意象来寻根溯源,探寻“黍离之悲”的内涵吧!(三)学习任务二:品鉴语言,分析意象1.从词作中找一个词来形容姜夔眼中的扬州,并说说那些意象可以体现这一特点。姜夔眼中的扬州姜夔眼中的扬州意象画面特点空城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桥边红药所闻:清角吹寒破败凄凉萧条凄清荒无人烟分析意象:所见: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桥边红药。(视觉角度)荠麦青青:原本繁华热闹的扬州城竟然长满了一片茂盛的荠麦,可见人烟稀少又无人管理,由此看出城市的衰颓破败。(“尽”:全都是)废池乔木:破败的城池,残存的高大的乔木,可见战争对扬州城的破坏极大。冷月无声:凄冷无声的月亮桥边红药:“寂寞开无主”的芍药花所闻:清角吹寒(听觉角度)①写凄清的号角这样乱世音响,而背景却是昔日宛转的歌声和箫声,通过今昔对比,体现昔盛今衰的凄凉。②城中仍有号角吹响证明扬州城仍在前线,仍然被战争的危险气息笼罩。(历史资料:绍兴和议(1160年)以后,以淮水为界,扬州成为边防前线,人口骤减。)③词人所感受到的寒意是清角吹出来的吗?造成诗人感到寒意的原因有:第一,冬至之日再加上夜雪初霁,本身天气寒冷。第二,从听觉角度而言,号角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冷的寒意。第三,在空荡荡的毫无生机的扬州城中回荡着号角声,令人感到荒芜、凄神寒骨。第四,空城的破败造成人心之寒。教师过渡语:由此可见,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意象的修饰语来归纳画面的特点。2.过渡:为什么“月亮”和“红药”能够形象地体现“空城”的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主要通过“月亮”和“红药”这两种意象来感受情景的关系吧!(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作者为什么说月亮是清冷无声呢?出示古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教师总结:可见,月亮是亘古不变的,是历史的见证者,她见证了扬州过去的繁华,也见证了扬州现在的衰败。①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以波动写寂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荒芜凄凉之境令人惨不忍赌。②而“无声”也与“二十四桥”形成呼应。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也仿佛跟着人们一起欢笑。过去是“有声”,有欢声笑语。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箫声与欢声笑语却都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教师小结:作者在这里运用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的手法,寄予自己了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2)古人素来有“扬州芍药甲天下”的说法。芍药一般在春末4月6月开花,但是时值冬至却看到盛开的芍药是不是矛盾?——不是。在初中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有一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联系和回忆一下,“念”字是想到的意思,这里作者运用想象(板书:想象),由眼前之景联想到遥远的时空,联想到美丽的芍药花每年又该为谁而盛开呢?追问:词人妙笔生花写道:“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有同学认为这一句写出来红色的芍药花年年盛开的美好景象,不能体现扬州城的破败萧条。那么如果改为“念桥边芍药,花凋残、满地伤。”好不好?请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出示图片)明确:不好。①虽然“残”“伤”能够体现扬州城的破败萧条,但是这样一来意象的特点显得过于单一。②此句以乐写哀,倍增其哀。从颜色上来说,红色的芍药花给人热闹喜庆愉悦的感觉,与破败萧条、冷清的扬州城显得格格不入,这抹红色格外刺眼。从生长特点来说,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开花,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昔日人潮涌动的名桥之上,众人争睹芍药花开。可是现在虽花开依旧,却人事已非,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欣赏采摘呢?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词人借此表达了对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感慨。小结:空城空在何处?过渡:很显然,姜夔“解鞍少驻初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来一睹扬州城的破败荒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3.姜夔心中的扬州是怎样的?请从词作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并结合词句概括姜夔心中扬州的特点。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可以称为“名都”。【插入3张相关的扬州图片】名都:著名的都市、城市。(板书:名都)姜夔心中的扬州意象画面特点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繁华热闹4.不仅姜夔对扬州有美好的期许,晚唐诗人杜牧更是挚爱扬州,他眼里的扬州不仅是烟花三月的浪漫,更有无数动人的诗篇。(展示4首杜牧的诗)刚才我们提到的“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等都是选自杜牧的诗句。那么化用杜牧诗句有何妙处?明确:一方面自己可省去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对过去扬州城的美好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附:杜枚诗四首《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表达自己青睐的青楼少女有压倒群芳之美】《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3.那么如果杜牧穿越到如今,见到破败的扬州城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用词作中的词句回答)“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惊讶。纵使有工巧的词功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词人让晚唐的杜牧穿越到如今,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姜夔不直接表达自己情感,而是通过想象杜牧重到扬州情况来委婉表达出扬州城的昔盛今衰令人触目惊心。杜牧尚且如此,更何况此时直面满目疮痍的词人姜夔呢?有人说,《扬州慢》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总结一下表格内容)艺术手法两个人的两座城姜夔眼前的扬州(所见所闻一实境)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空城破败萧条1.移情于景2.情景交融3.乐景写哀(倍增其哀)4.用典5.想象、悬想6.今昔对比7.虚实相生杜牧笔下的扬州姜夔心中的扬州(所思所想一虚境)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名都繁华热闹过渡:黍离之悲不单单意味着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在本词当中还有更丰富的意蕴,接下来大家回顾全词体味黍离之悲的具体内涵。学习任务三:体味黍离之悲的具体内涵1.再读词作,结合诗句分析造成扬州今昔巨大反差的原因。——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代指金兵对南宋长江流域的2次入侵。)“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石道人歌曲》明确:①“废池乔木”指的是废弃的城池和残存的古木,直接描绘了扬州城战后的破败,突出战争的惨烈。②“犹厌言兵”指的是它们仍然害怕提及那些可怕的往事。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战争已经过去15年了,但是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深刻地留在它们心中。③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对敌人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示背景资料: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十万铁骑破扬州,“横尸二十里”,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作者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国势衰微,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2.思考:《扬州慢》中黍离之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综合以上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扬州慢》中“黍离之悲”它并不单单只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还有更多具体内涵。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派一位代表总结。明确:深沉的黍离之悲: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势衰微的痛惜;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怀;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3.跟随配乐朗诵,深入体悟作者的黍离之悲。(配乐《长门怨》)此首写维扬乱后景色,凄怆已极。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信不虚也。至文笔之清刚,情韵之绵邈,亦令人讽诵不厌。——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六)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姜夔笔下扬州曾经的繁华美丽和战后的萧条衰败。“一切景语皆情语”,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深深触动了这位婉约派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他把这份深沉的“黍离之悲”压在心底,酝酿出作品来表达,让人越品越醉。也许在无情的战争面前,一个人微弱的力量的确改变不了什么,但只要胸中依然跳动着拳拳的赤子之心、激荡着深切的爱国之情,不会变成麻木无知的人,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在今天的课结束之前,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业布置】词中写道“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