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湖南省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湖南省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湖南省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湖南省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湖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湖南省株洲市的磨山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农耕聚落遗址。这里出土的文物有:具有大溪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特征的遗存,如鼎足、双耳罐、红衣陶罐、简形釜、双腹豆、白陶盘等;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遗存,如磨制的石锛、石镞、陶器等。这说明()A.大溪文化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B.长江流域史前农耕文化各具待色C.湖南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心 D.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域间存在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磨山遗址兼具大溪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某些特征,说明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进行过交流,D项正确;未涉及龙山文化和大溪文化的影响范围的对比,排除A项;龙山文化是黄河而非长江流域史前农耕文化,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得不出湖南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不仅要接受教育训练,还要了解过去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学习先辈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为国牺牲的精神,理解“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的思想理念。这()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说明儒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C.表明士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 D.反映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要接受教育训练,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先辈宝贵精神,理解忠诚等思想观念,这些活动适应了当时诸侯争霸、大变革等社会环境的需要,A项正确;忠、勇、智等观念并非儒学独有,排除B项;材料显示的是士阶层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士阶层垄断文化教育,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3.南朝刘宋时,有大臣描绘社会现象说,“故凡厥庶民,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侯。……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北魏孝文帝也曾下诏:“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这表明南北朝时期()A.南北社会习俗逐渐趋同 B.中央集权不断削弱C.传统礼仪制度受到冲击 D.民族服饰各具特色【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材料“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可知,商业的发展破坏了封建等级秩序,传统礼仪制度的象征性功能受到冲击,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差别依然很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服饰辨贵贱而不是民族服饰各具特色,排除D项。故选C项。4.《宗延英墓志铭》是在陕西省北部府谷县发现一方北宋晚期商人墓志。志文记载了宗延英家族因从军迁徙于府谷,四代人由兵而农、而吏、而商的频繁转变。据此推断,宗廷英家族()A.见证了宋朝的兴衰历史变迁 B.经商活动与边境贸易相关联C.推动了北方丝绸之路的兴盛 D.深受朝廷崇文抑武政策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北宋时期的宗延英家族因从军迁徙于陕北府谷,四代人身份经历由兵而农、而吏、而商的频繁转变,而陕北地处当时宋夏边境地区,宋夏两政权由战转和,互开边贸市场,由此可推知,该家族经商范围与边境贸易相关联,B项正确。陕北不在南宋疆域内,该商人家族无法见证南宋的兴衰变迁,排除A项;北宋时,西北政权并立,丝绸之路贸易受到严重干扰,“兴盛”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该家族深受朝廷崇文抑武政策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5.从洪武(1368年)至成化(1487年)的一百余年间,明初对外交往经历了由锐意开拓到主动收缩的转变。其间,明朝对四夷的朝贡赏赐由慷慨逐步转为计较,一些朝臣更以招俅四夷为弊政。这主要是由于()A.国家财政日益衰困 B.倭寇的侵扰日益严重C.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D.欧洲殖民者不断侵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朝贡体制下,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强调“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负担。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国家财政日益衰困,无力承担,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A项正确;倭寇的侵扰日益严重并非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材料所述现象皆是由于国家实力的衰退,巩固统治的需要,排除C项;欧洲殖民者不断侵扰是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并非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6.1872年,清政府派郭嵩焘出使英国,国内文人嘲笑郭嵩焘,有人写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离开)父母之邦。”由此可见()A.封建保守派破坏洋务运动 B.士人仍以天朝上国自矜C.郭嵩焘具有近代法律意识 D.政府经济变革步履艰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的近代中国。1872年清政府派郭嵩焘出使英国,国内文人嘲笑郭嵩焘,在他们眼中,英国不过蛮荒之地,出使英国无异于被流放,人人避而不及,可见,当时国内多数士人看不到英国遥遥领先中国,仍以天朝上国自居,B项正确;材料显示国内文人嘲笑郭嵩焘出使英国,而不是阻挠洋务运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郭嵩焘具有近代法律意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的近代外交而不是经济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7.1895—1898年,全国新兴的进步学会和团体达100多个,新建报馆、报刊合计90多(所)种,尤以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广东等地最为繁荣。这说明()A.变法诏令在江南迅速落实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束缚减轻C.维新派注重进行思想启蒙 D.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范围广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1898年(中国)。据材料“全国新兴的进步学会和团体达100多个,新建报馆、报刊合计90多(所)种”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维新思想,注重政治思想宣传,C项正确;变法诏书颁布于1898年6月,从材料所示阶段无法得知其落实情况,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材料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潮流,在各地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据如图可知,当时()A.国共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B.土地革命在全国热烈地开展C.百姓纷纷参加革命队伍 D.革命政权争取农民群众支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没收豪绅地主土地,推翻国民党统治,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根据地颁发的土地证,废除封建剥削,争取农民群众支持的证据,D项正确;此时国共关系已经完全破裂,并非正在变化,排除A项;当时革命尚未取得全国性胜利,排除B项;图片信息不能直接反映百姓纷纷参加革命队伍,排除C项。故选D项。9.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讲,“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同时,他指出对美国“第一是坚决斗争”“第二是不要着急”,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改善中美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C.势力开创全方位的外交新布局 D.武力回击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毛泽东从维护新中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出发,不惧怕美国敌视封锁中国,坚决与美国斗争,同时也希望与美国签署和平条约,因此毛泽东强调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项正确;建国初美国敌视封锁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时机不成熟,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新布局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C项;毛泽东发展中美关系的思想中,既有“坚决斗争”,又寻求能“和平共处”,排除D项。故选A项。10.1979年3月15日下午6点,某外企的手表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同一天,《文汇报》也印发了该企业的手表广告。此后3天内,到上海黄浦区商场询问该放手表的人数超过了700。这说明,此时中国()A.积极吸引外国企业投资 B.电视已经融入大众生活C.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变化 D.鼓励国企大胆引进外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7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79年3月15日下午6点,某外企的手表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同一天,《文汇报》也印发了该企业的手表广告。”并结合所学可知,企业积极运用广告促销,增强社会经济活力,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行,国家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一家外商广告,而不是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排除A项;当时电视尚未普及大众生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鼓励国企引进外资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雅典城邦,凡是被认可为公民的男性成年人都有权利在政治决策中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他们以集会的形式参与政府事务,对议案和政策进行辩论并作出决策。此外,公民均有权担任陪审员、执政官等职务。这说明雅典城邦()A.政治决策体现公平公正 B.直接民主提高公民参政热情C.公民看重自身政治素养 D.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参与【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参与决策和担任官职,表明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是民主制度的核心,D项正确;雅典民主制仅允许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而排除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这显然不公平不公正,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公民参政热情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公民要培养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无法得出“看重政治素养”,排除C项。故选D项。12.646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留唐归来的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由此可见,孝德天皇()A.铲除了国内割据的基础 B.效法唐朝全面改革C.借助唐朝树立自身权威 D.借鉴先进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令留唐归来的国博士主持政治制度改革,其中央与地方官制与中国多有共通之处,反映出日本的封建化借鉴了唐朝先进政治制度,D项正确;“铲除”国内割据基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有政治制度改革,不能得出孝德天皇效法唐朝“全面”改革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显示的是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没有体现唐朝帮助其改革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3.16至17世纪,英国艺术、文学、戏剧、音乐和科学等领域都获得了重大发展。莎士比亚的作品堪称经典之作;女性也在社会地位和文学创作方面崛起,出现了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等杰出女性。这说明此时英国()A.成为文艺复兴中心 B.紧跟时代发展步伐C.对外学术交流频繁 D.引领欧洲文化潮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至17世纪(英国)。据材料,16至17世纪,英国艺术、文学、戏剧、音乐和科学等领域都获得了广泛而深刻的发展,其中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女性文学创作的崛起等,都反映出此时英国紧跟文艺复兴的时代步伐,B项正确;仅凭英国此时期艺术与文学等的发展不能得出其成为文艺复兴中心的结论,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英国对外学术交流频繁,排除C项;材料缺乏英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的比较,无法体现英国文化的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4.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其录取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学生学习期间享受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并领取薪金津贴。毕业后,各部门一律不得拒绝任用。由此可见,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A.基于适应帝国扩张需要 B.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C.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D.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据材料可知,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且享有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国文官的选拔规定,没有体现法国扩张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国大革命成果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法国文官制度,没有描述其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5.据如表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1887—1897年1870年美国石油托拉斯形成。1884年成立棉籽油公司。1885年成立亚麻籽油公司。1887年成立炼铅、削糖、制绳、威士忌酒等公司,1889年成立火柴公司。1890年成立烟草公司。1892年成立橡胶公司,等等1897—1904年1900年大托拉斯达185个之多。据1904年的调查,390家工业托拉斯,拥有七十亿美元的资本,吞并了5300家独立企业;127家公用事业托拉斯,拥有费本130亿美元,吞并了2400家企业。A.工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 B.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垄断组织集中程度最高 D.重工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经济的多个领域尤其是石油、工业部门和公用事业等国家经济命脉都被垄断组织控制,可见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美国工业产值的世界排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美国与他国的对比,不能得出美国此时期垄断组织程度最高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美国重工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排除D项。故选B项。16.如图所示为1960—2018年德国(联邦德国)国有企业占国内投资比重。对此合理解读是()A.政府根据社会形势变化调整经济政策 B.国有企业的缩减激发经济发展活力C.私有化浪潮避免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D.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有助于改善民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60—2018年的德国。根据材料“1960—2018年德国(联邦德国)国有企业占国内投资比重”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联邦德国为摆脱经济困境成立国有企业,借此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此后德国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两度缩减政府投资占比,A项正确;二战后,德国国有企业占比增多,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德国经济持续发展,故国有企业的缩减未必能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排除B项;私有化不能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因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排除C项;80年代末第二次私有化改革后,国有企业占比减少,但人均GDP在增加,可见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未必有助于改善民生,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一《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史料二《公羊传·隐公元年》载:“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宫大一统也。”史料三考古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时代,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不同文化之间呈现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玉器、象牙器、绿松石、特殊的彩陶器、大口红等精致奢侈品为代表的象征物品的交换。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是,维护“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政治观、“天下统一”的疆域观及“华夷有别”的族群观,构成了“大一统”思想的三大基石。秦朝完成了规模空前的疆域一统。自西汉“华夷之辨”演变为立国合法性的“正统”之争与疆域治理的“华夷分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唐太宗认识到“华夷”虽不同,但可通过“德泽”达到帝如“一家”的效果。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以“中国”“正统”自居。元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一统”,而且编订《大元一统志》,正式将“一统”列入全国地理总态之名。明太祖继承先世“大一统”的思想,更加看重疆域统一的重要性。顺治帝指出:“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康熙帝强调“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兄尔民人,成吾赤子”。——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等(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探究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历史演变的重要价值。(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历史演变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17.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史料二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正式提出时间。史料三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观念形成的渊源。18.论题: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发展与演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加强的历史。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的战乱里,各民族的迁移和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夏族与其他民族联系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基石得以奠定。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继续发展,秦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且注重开拓边疆,发展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北方少数民族大都以华夏正统自居。隋唐时期,国家政治复归一统,与突厥、回纥、西域等民族联系密切,尤其是唐太宗对待各民族一视同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继续发展,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正统自居,尤其是元代将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契丹人称为汉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尤其是清朝前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族联系,祖国疆域最终奠定,民族联系空前加强。因此,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国内各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互动,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得出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萌生;据材料一“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宫大一统也”可得出史料二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正式提出时间;据材料一“考古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时代,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可得出史料三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观念形成的渊源。【小问2】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以‘中国’‘正统’自居。元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一统’,而且编订《大元一统志》,正式将‘一统’列入全国地理总态之名。明太祖继承先世‘大一统’的思想,更加看重疆域统一的重要性。”可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发展与演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加强的历史。在阐述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时期,“大一统”发展的状况即可。如:“华夷有别”,“天下统一”,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基石得以奠定;据材料“秦朝完成了规模空前的疆域一统”,得出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继续发展;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据材料“德泽”“一家”,得出隋唐时期,国家政治复归一统;据材料“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得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继续发展;据材料“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得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最后总结,得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国内各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互动,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时间民主发生次数1836—1845年246次1846—1855年933次1856—1865年2332次1865—1875年909次1876—1885年385次1886—1895年314次1896—1911年635次——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材料二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答案】(1)问题:民变频繁发生;社会矛盾尖锐;清廷统治危机加深。(答出两点即可)原因:社会性质转变;列强侵略加深;传统经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民族主义高涨;清廷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剥削沉重(赋税沉重)。(答出三点即可)(2)示例评析:立宪派:认为清政府对立宪搞拖延战术,认识到清政府无立宪诚意;内阁筹建不符合宪政原则。他们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的影响,积极推动中国宪政,希望政府能够切实落实立宪措施;立宪派的态度体现了其坚定的政治理想,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和空想性。革命派:始终反对清政府立宪活动,认为预备立宪是骗局;不断发动反清起义以抵制预备立宪。他们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提出并践行三民主义,对清朝的反动统治不抱幻想;革命派看到了清政府的反动性,认识到清末预备立宪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本质,符合近代历史发展潮流,但在实践上具有脱离群众的一面。(“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存在的问题: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民变频繁发生,这表明社会矛盾尖锐,从而也加剧了清廷的统治危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自《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班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开始转变;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列强侵略逐步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也随之而来,中国传统经济(自然经济)解体也随之加深,中国社会结构也出现新变化;随着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向西方学习,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促进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依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清政府的赔款也越来越多,最终摊派到百姓身上,加重了百姓负担,导致封建剥削沉重(赋税沉重);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统治腐朽,统治摇摇欲坠。【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立宪派:依据材料二“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筹建不符合宪政原则;依据材料“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来面目’。”可知,立宪派认为清政府对立宪搞拖延战术,认识到清政府无立宪诚意;结合所学知识,随着西方君主立宪制思想传入中国,立宪派受西方君主立宪制思想的影响,积极推动中国君主立宪制,希望清政府能够切实落实立宪措施;根据材料中立宪派的看法,体现出立宪派坚定的政治思想,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立宪派已经看出了清政府对立宪搞拖延战术,认识到清政府无立宪诚意,表现出了立宪派具有一定的妥协性和空想性。革命派:依据材料中“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宪’‘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可知,革命派始终反对清政府立宪活动,认为预备立宪是骗局;依据材料中“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可知,不断发动反清起义以抵制预备立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方民主共和思想传入中国,革命派深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提出并践行三民主义,也认清了清朝的腐败,不对清政府抱任何幻想;革命派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也让革命派认识到了清末立宪运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本质,符合近代历史发展潮流,但在实践上具有脱离群众的一面。19.阅读材料,宪成下列要求。材料1919年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主导,但是各方意见分歧很大。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证明是一名实在的外交官,他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不愿意看到法国单方面坐大,目标是欧洲的权力平衡。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严厉地惩罚德国,他不想错过一个打击法国宿敌的好机会。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关注点是维持世界各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既不愿意英国的计谋得逞,也不愿意法国太过膨胀,于是美国在和会中便来回斡旋于英、法等国之间。——摘编自陈冰《重新认识凡尔赛条约对当下有怎样的启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对德处理方针的分歧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评析:英国不赞同过分削弱德国,希望借助德国制约法国。英国长期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推行“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希望法德保持均势以避免欧洲大陆出现与其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国。法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削弱德国,最严厉地惩处德国。19世纪晚期以来,法国在与德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斗争中屡遭挫折;法国害怕德国东山再起;法国希望在一战后扩张自己在欧洲的势力。这体现出法国对宿敌德国的极度防范,积极谋求国家安全和利益。美国既不愿意英国的计谋得逞,也不愿意法国太过膨胀。美国本土距离欧洲较远,国力也正在崛起。这体现出美国企图称霸全世界;欲插手欧洲事务;积极谋求自身利益。总之,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对德处理方针的分歧,体现了大国之间的争权夺利,奠定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基调,中国等战胜国利益遭到漠视,德国、苏俄无缘参会都可说明《凡尔赛条约》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也说明外交方针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三人的想法及所学知识可知,对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理分歧进行评析:法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削弱德国,最严厉地惩处德国;英国长期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推行“光荣孤立”政策,从而反对肢解德国,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不愿意看到因为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过于强大;美国不愿意英国计谋得逞也不愿意法国过度膨胀,最终没有满足法国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的要求,使德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在会议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湖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湖南省株洲市的磨山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农耕聚落遗址。这里出土的文物有:具有大溪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特征的遗存,如鼎足、双耳罐、红衣陶罐、简形釜、双腹豆、白陶盘等;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遗存,如磨制的石锛、石镞、陶器等。这说明()A.大溪文化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B.长江流域史前农耕文化各具待色C.湖南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心 D.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域间存在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磨山遗址兼具大溪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某些特征,说明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进行过交流,D项正确;未涉及龙山文化和大溪文化的影响范围的对比,排除A项;龙山文化是黄河而非长江流域史前农耕文化,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得不出湖南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不仅要接受教育训练,还要了解过去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学习先辈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为国牺牲的精神,理解“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的思想理念。这()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说明儒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C.表明士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 D.反映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要接受教育训练,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先辈宝贵精神,理解忠诚等思想观念,这些活动适应了当时诸侯争霸、大变革等社会环境的需要,A项正确;忠、勇、智等观念并非儒学独有,排除B项;材料显示的是士阶层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士阶层垄断文化教育,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3.南朝刘宋时,有大臣描绘社会现象说,“故凡厥庶民,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侯。……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北魏孝文帝也曾下诏:“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这表明南北朝时期()A.南北社会习俗逐渐趋同 B.中央集权不断削弱C.传统礼仪制度受到冲击 D.民族服饰各具特色【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材料“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可知,商业的发展破坏了封建等级秩序,传统礼仪制度的象征性功能受到冲击,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差别依然很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服饰辨贵贱而不是民族服饰各具特色,排除D项。故选C项。4.《宗延英墓志铭》是在陕西省北部府谷县发现一方北宋晚期商人墓志。志文记载了宗延英家族因从军迁徙于府谷,四代人由兵而农、而吏、而商的频繁转变。据此推断,宗廷英家族()A.见证了宋朝的兴衰历史变迁 B.经商活动与边境贸易相关联C.推动了北方丝绸之路的兴盛 D.深受朝廷崇文抑武政策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北宋时期的宗延英家族因从军迁徙于陕北府谷,四代人身份经历由兵而农、而吏、而商的频繁转变,而陕北地处当时宋夏边境地区,宋夏两政权由战转和,互开边贸市场,由此可推知,该家族经商范围与边境贸易相关联,B项正确。陕北不在南宋疆域内,该商人家族无法见证南宋的兴衰变迁,排除A项;北宋时,西北政权并立,丝绸之路贸易受到严重干扰,“兴盛”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该家族深受朝廷崇文抑武政策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5.从洪武(1368年)至成化(1487年)的一百余年间,明初对外交往经历了由锐意开拓到主动收缩的转变。其间,明朝对四夷的朝贡赏赐由慷慨逐步转为计较,一些朝臣更以招俅四夷为弊政。这主要是由于()A.国家财政日益衰困 B.倭寇的侵扰日益严重C.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D.欧洲殖民者不断侵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朝贡体制下,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强调“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负担。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国家财政日益衰困,无力承担,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A项正确;倭寇的侵扰日益严重并非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材料所述现象皆是由于国家实力的衰退,巩固统治的需要,排除C项;欧洲殖民者不断侵扰是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并非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6.1872年,清政府派郭嵩焘出使英国,国内文人嘲笑郭嵩焘,有人写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离开)父母之邦。”由此可见()A.封建保守派破坏洋务运动 B.士人仍以天朝上国自矜C.郭嵩焘具有近代法律意识 D.政府经济变革步履艰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的近代中国。1872年清政府派郭嵩焘出使英国,国内文人嘲笑郭嵩焘,在他们眼中,英国不过蛮荒之地,出使英国无异于被流放,人人避而不及,可见,当时国内多数士人看不到英国遥遥领先中国,仍以天朝上国自居,B项正确;材料显示国内文人嘲笑郭嵩焘出使英国,而不是阻挠洋务运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郭嵩焘具有近代法律意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的近代外交而不是经济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7.1895—1898年,全国新兴的进步学会和团体达100多个,新建报馆、报刊合计90多(所)种,尤以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广东等地最为繁荣。这说明()A.变法诏令在江南迅速落实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束缚减轻C.维新派注重进行思想启蒙 D.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范围广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1898年(中国)。据材料“全国新兴的进步学会和团体达100多个,新建报馆、报刊合计90多(所)种”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维新思想,注重政治思想宣传,C项正确;变法诏书颁布于1898年6月,从材料所示阶段无法得知其落实情况,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材料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潮流,在各地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据如图可知,当时()A.国共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B.土地革命在全国热烈地开展C.百姓纷纷参加革命队伍 D.革命政权争取农民群众支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没收豪绅地主土地,推翻国民党统治,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根据地颁发的土地证,废除封建剥削,争取农民群众支持的证据,D项正确;此时国共关系已经完全破裂,并非正在变化,排除A项;当时革命尚未取得全国性胜利,排除B项;图片信息不能直接反映百姓纷纷参加革命队伍,排除C项。故选D项。9.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讲,“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同时,他指出对美国“第一是坚决斗争”“第二是不要着急”,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改善中美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C.势力开创全方位的外交新布局 D.武力回击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毛泽东从维护新中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出发,不惧怕美国敌视封锁中国,坚决与美国斗争,同时也希望与美国签署和平条约,因此毛泽东强调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项正确;建国初美国敌视封锁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时机不成熟,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新布局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C项;毛泽东发展中美关系的思想中,既有“坚决斗争”,又寻求能“和平共处”,排除D项。故选A项。10.1979年3月15日下午6点,某外企的手表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同一天,《文汇报》也印发了该企业的手表广告。此后3天内,到上海黄浦区商场询问该放手表的人数超过了700。这说明,此时中国()A.积极吸引外国企业投资 B.电视已经融入大众生活C.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变化 D.鼓励国企大胆引进外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7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79年3月15日下午6点,某外企的手表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同一天,《文汇报》也印发了该企业的手表广告。”并结合所学可知,企业积极运用广告促销,增强社会经济活力,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行,国家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一家外商广告,而不是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排除A项;当时电视尚未普及大众生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鼓励国企引进外资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雅典城邦,凡是被认可为公民的男性成年人都有权利在政治决策中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他们以集会的形式参与政府事务,对议案和政策进行辩论并作出决策。此外,公民均有权担任陪审员、执政官等职务。这说明雅典城邦()A.政治决策体现公平公正 B.直接民主提高公民参政热情C.公民看重自身政治素养 D.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公民参与【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参与决策和担任官职,表明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是民主制度的核心,D项正确;雅典民主制仅允许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而排除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这显然不公平不公正,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公民参政热情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公民要培养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无法得出“看重政治素养”,排除C项。故选D项。12.646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留唐归来的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由此可见,孝德天皇()A.铲除了国内割据的基础 B.效法唐朝全面改革C.借助唐朝树立自身权威 D.借鉴先进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令留唐归来的国博士主持政治制度改革,其中央与地方官制与中国多有共通之处,反映出日本的封建化借鉴了唐朝先进政治制度,D项正确;“铲除”国内割据基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有政治制度改革,不能得出孝德天皇效法唐朝“全面”改革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显示的是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没有体现唐朝帮助其改革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3.16至17世纪,英国艺术、文学、戏剧、音乐和科学等领域都获得了重大发展。莎士比亚的作品堪称经典之作;女性也在社会地位和文学创作方面崛起,出现了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等杰出女性。这说明此时英国()A.成为文艺复兴中心 B.紧跟时代发展步伐C.对外学术交流频繁 D.引领欧洲文化潮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至17世纪(英国)。据材料,16至17世纪,英国艺术、文学、戏剧、音乐和科学等领域都获得了广泛而深刻的发展,其中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女性文学创作的崛起等,都反映出此时英国紧跟文艺复兴的时代步伐,B项正确;仅凭英国此时期艺术与文学等的发展不能得出其成为文艺复兴中心的结论,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英国对外学术交流频繁,排除C项;材料缺乏英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的比较,无法体现英国文化的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4.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其录取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学生学习期间享受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并领取薪金津贴。毕业后,各部门一律不得拒绝任用。由此可见,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A.基于适应帝国扩张需要 B.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C.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D.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据材料可知,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且享有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国文官的选拔规定,没有体现法国扩张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国大革命成果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法国文官制度,没有描述其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5.据如表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1887—1897年1870年美国石油托拉斯形成。1884年成立棉籽油公司。1885年成立亚麻籽油公司。1887年成立炼铅、削糖、制绳、威士忌酒等公司,1889年成立火柴公司。1890年成立烟草公司。1892年成立橡胶公司,等等1897—1904年1900年大托拉斯达185个之多。据1904年的调查,390家工业托拉斯,拥有七十亿美元的资本,吞并了5300家独立企业;127家公用事业托拉斯,拥有费本130亿美元,吞并了2400家企业。A.工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 B.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C.垄断组织集中程度最高 D.重工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经济的多个领域尤其是石油、工业部门和公用事业等国家经济命脉都被垄断组织控制,可见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美国工业产值的世界排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美国与他国的对比,不能得出美国此时期垄断组织程度最高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美国重工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排除D项。故选B项。16.如图所示为1960—2018年德国(联邦德国)国有企业占国内投资比重。对此合理解读是()A.政府根据社会形势变化调整经济政策 B.国有企业的缩减激发经济发展活力C.私有化浪潮避免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D.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有助于改善民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60—2018年的德国。根据材料“1960—2018年德国(联邦德国)国有企业占国内投资比重”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联邦德国为摆脱经济困境成立国有企业,借此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此后德国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两度缩减政府投资占比,A项正确;二战后,德国国有企业占比增多,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德国经济持续发展,故国有企业的缩减未必能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排除B项;私有化不能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因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排除C项;80年代末第二次私有化改革后,国有企业占比减少,但人均GDP在增加,可见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未必有助于改善民生,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料一《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史料二《公羊传·隐公元年》载:“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宫大一统也。”史料三考古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时代,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不同文化之间呈现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玉器、象牙器、绿松石、特殊的彩陶器、大口红等精致奢侈品为代表的象征物品的交换。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是,维护“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政治观、“天下统一”的疆域观及“华夷有别”的族群观,构成了“大一统”思想的三大基石。秦朝完成了规模空前的疆域一统。自西汉“华夷之辨”演变为立国合法性的“正统”之争与疆域治理的“华夷分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唐太宗认识到“华夷”虽不同,但可通过“德泽”达到帝如“一家”的效果。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以“中国”“正统”自居。元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一统”,而且编订《大元一统志》,正式将“一统”列入全国地理总态之名。明太祖继承先世“大一统”的思想,更加看重疆域统一的重要性。顺治帝指出:“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康熙帝强调“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兄尔民人,成吾赤子”。——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等(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探究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历史演变的重要价值。(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历史演变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17.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史料二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正式提出时间。史料三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观念形成的渊源。18.论题: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发展与演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加强的历史。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的战乱里,各民族的迁移和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夏族与其他民族联系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基石得以奠定。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继续发展,秦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且注重开拓边疆,发展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民南迁,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北方少数民族大都以华夏正统自居。隋唐时期,国家政治复归一统,与突厥、回纥、西域等民族联系密切,尤其是唐太宗对待各民族一视同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继续发展,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正统自居,尤其是元代将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契丹人称为汉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尤其是清朝前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族联系,祖国疆域最终奠定,民族联系空前加强。因此,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国内各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互动,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得出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萌生;据材料一“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宫大一统也”可得出史料二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正式提出时间;据材料一“考古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时代,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可得出史料三有助于研究古代“大一统”观念形成的渊源。【小问2】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以‘中国’‘正统’自居。元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一统’,而且编订《大元一统志》,正式将‘一统’列入全国地理总态之名。明太祖继承先世‘大一统’的思想,更加看重疆域统一的重要性。”可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发展与演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加强的历史。在阐述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时期,“大一统”发展的状况即可。如:“华夷有别”,“天下统一”,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基石得以奠定;据材料“秦朝完成了规模空前的疆域一统”,得出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继续发展;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据材料“德泽”“一家”,得出隋唐时期,国家政治复归一统;据材料“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得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继续发展;据材料“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得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最后总结,得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国内各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各民族经过长期交流互动,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时间民主发生次数1836—1845年246次1846—1855年933次1856—1865年2332次1865—1875年909次1876—1885年385次1886—1895年314次1896—1911年635次——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材料二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答案】(1)问题:民变频繁发生;社会矛盾尖锐;清廷统治危机加深。(答出两点即可)原因:社会性质转变;列强侵略加深;传统经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民族主义高涨;清廷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剥削沉重(赋税沉重)。(答出三点即可)(2)示例评析:立宪派:认为清政府对立宪搞拖延战术,认识到清政府无立宪诚意;内阁筹建不符合宪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