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9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为尚书(台、省)地位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时代名称地位秦尚书九卿之一的少府属官是皇帝与列卿间收发文件的宫廷侍从汉武帝尚书在中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具有决策职能汉灵帝尚书台统辖朝廷主要政务成为新的政府中枢隋唐尚书省三省之一负责政令执行A.强化了专制皇权 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提高了行政效率 D.表明中央官制走向成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尚书(台、省)在秦朝时是“皇帝与列卿间收发文件的宫廷侍从”,汉武帝时“具有决策职能”分割相权,汉灵帝时“成为新的政府中枢”,隋唐时为“三省之一”,掌握相权,这一过程有利于强化皇权,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央官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行政运转过程,无法得出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一结论,排除C项;“走向成熟”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指出,对美国来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国会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最高法院几乎使新政陷于瘫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水门事件”中,总统甚至成为“帝王”般的统治者。材料反映出美国()A.权力制衡机制存在一定波动 B.加强中央集权势在必行C.权力膨胀诱发政府结构变动 D.联邦政治体制亟需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据本题材料“国会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最高法院几乎使新政陷于瘫痪”,“总统甚至成为‘帝王’般的统治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国政治生活中,国会、最高法院、总统的权力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这说明美国的权力机构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即美国的权力机构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权力制衡机制存在一定波动,A项正确;材料并未对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展开论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权力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权力膨胀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权力机构的变化,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联邦政治体制是否需要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3.自1937年5月开始,陕甘宁边区组织多次参议会选举,在投票方式上,识字的人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人用画杠画圈法,不识字的则采用投豆、烧洞或编号选举等方式,人民群众踊跃参加选举。这说明()A.“三三制”原则适应了形势的需要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C.根据地民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提升 D.各阶级阶层参政积极性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组织多次参议会选举,人民群众踊跃参加,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民主意识大大提升,C项正确;1940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三三制”原则,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阶级阶层”,排除D项。故选C项。4.197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为21738.3亿美元;198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19.56亿美元,2007年为826.58亿美元;199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为9亿美元,2007年达到187.2亿美元。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A.经济所有制结构出现变化 B.对外开放战略取得显著成效C.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对外开放成效显著,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所有制结构,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5.“唐朝,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明朝,非科举毋得与官”;“清朝将科举出身视为,正途”,“其余,异途”不得人翰林及礼部、吏部等。这些现象体现出()A.民众广泛地参与科举取士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升 D.科举制度的影响力凸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非科举毋得与官”“不得入翰林及礼部、吏部”可知,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凸显,影响力扩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通过科举考试不一定就具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6.“清朝规定,凡官民呈请上行(低品级衙门向高品级衙门的行文)事件,俱以呈报之日为始,限三个月详咨完结,并将具呈月、日声明,以凭查核”,如官员有逾期,则根据时间长短,分别给予罚俸、降级留任的处罚。清朝实行这一规定意在()A.加强对官吏的考核 B.防止官吏徇私枉法C.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D.规范官吏选拔任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限三个月详咨完结”可知,清朝规定,下级向上级呈报文件,有时间限制,如果逾期,会有处罚,这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能,C项正确;加强对官吏的考核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不一定会防止官吏徇私枉法,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员管理,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7.1968年,经过文官制度改革,英国各类专家(被称为,“专家文官”,“科学文官”)人数共达45000人,比改革前增加了一倍。建立了联合负责制,在某些部门实行以专家为主的工作制度。专家对决策的影响得到了加强。这一制度改革有利于()A.推动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B.确保政府的工作效率C.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保障文官系统的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8年(英国)。根据材料专家“人数共达45000人,比改革前增加了一倍”“在某些部门实行以专家为主的工作制度”“专家对决策的影响得到了加强”可知,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有利于推动政府管理的科学化,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专家地位的提高,不涉及政府运转程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排除C项;英国之前文官系统也很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8.下图为漫画《戊申科新进士》(戊申为1908年),图中站立者代表留学生。该漫画表明清末()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 B.近代教育事业开始起步C.选官制度带有新旧并存的色彩 D.传统选官制度仍受追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留学生”“新进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社会各界畅言新学,各地学子也纷纷留洋求学。为了笼络人才,清政府开辟了各种途径招募留学生,到1908年,距废除科举已三年,然而清政府并没有用新的模式来选拔和管理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沿用了科举时代的老一套,用进士、举人等给予赏赐,反映了选官制度带有新旧并存的色彩,C项正确;没有将官员选拔对象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对象,排除A项;早在洋务运动时,近代教育事业就开始起步,排除B项;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9月2日,1908年科举制度已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9.唐代《斗讼律》规定:“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断狱律》,“议请减老小疾不合拷讯”中规定,法官不能强制容隐亲属作证。《捕亡律》,“知情藏匿罪人”条规定,尊长隐匿罪犯的行为可以减刑甚至免罪。由此可见,唐律()A.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B.贯彻了刑主德辅的原则C.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D.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不能强制容隐亲属作证”“尊长隐匿罪犯的行为可以减刑甚至免罪”可知,唐朝法律中,亲属藏匿罪犯,可减刑,司法带有儒家化特征,D项正确;唐朝法律并不鼓励亲属相互告发,排除A项;材料强调儒家伦理,没有体现刑主德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严刑”,排除C项。故选D项。10.有学者指出,中世纪基督教会,认为凡是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和荒谬的。它让人们只知道一种形态意识,即宗教神学,教会把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端”横加摧残。该学者意在说明基督教()A.宣扬因信称义 B.束缚了人性与社会发展C.重塑上帝的权威 D.注重强化对知识的垄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凡是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和荒谬的。它让人们只知道一种形态意识,即宗教神学”可知,基督教会控制人的精神世界,阻滞科学的发展,束缚了人性与社会发展,B项正确;“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的主张,排除A项;“重塑”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将草案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在北京召开几十次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这可用于说明我国()A.立法工作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C.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 D.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轨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广泛吸取人民的意见,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C项正确;“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说法错误,排除A项;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已开始了法制制度化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2.2003年9月11,我国将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具体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内容。我国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A.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重在培养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C.全面提升了公民道德文化素质 D.促使社会风气得到根本性好转【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公民道德宣传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可以加强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项正确;材料的主体是“公民”,B项缩小了宣传群体,排除B项;“全面提升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本性好转”过于夸大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图所示为“肩水金关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等简牍所载西汉时期张掖地区屯成人口籍贯信息。据此可知,西汉的屯戍政策()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管理特征 B.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缓和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D.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西汉时期张掖地区屯成人口籍贯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掖地区屯戍人口除本地人口外,还来自全国另外20个郡的人口,这些民众的到来,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有利于区域经济交流,D项正确;仅凭张掖一个地区,无法得出因俗而治的管理特征,排除A项;仅凭西汉时期张掖地区屯成人口籍贯信息,无法得出西汉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中原地区的人民到张掖地区,是因为“屯戍政策”,而不是“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4.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红衣主教黎塞留于1635年成立的法兰西学院,不遗余力地支持把古典经典翻译成法语的译介工作,资助原创性的法国文化事业。正如它的初建者之一的贝里松所说的,“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讲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英勇故事”。法兰西学院的这一举动()A.直接导致法语成为官方语言 B.有利于民族国家意识发展C.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D.根源于宗教改革运动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法国)。据本题材料“把古典经典翻译成法语”,“原创性的法国文化事业”,“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讲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英勇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对语言文化事业的持续投入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涌现出布瓦洛、拉封丹等一大批优秀作者。随着法兰西文化辐射到整个欧洲,法语也成为欧洲各个宫廷里贵族们争相使用的语言,时人已经充分意识到推广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对滋养本国文学艺术以及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这有利于法兰西民族国家意识发展,B项正确;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而材料事件发生于17世纪,排除A项;14世纪,近代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排除C项;法兰西学院这一举动的根源是近代法国建立民族共同体的诉求,并不是“宗教改革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15.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存在民族种类众多、民族支系繁杂、民族名称混淆不清、民族分布杂乱、民族身份认知不清晰等复杂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起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最终确定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格局。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A.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B.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促进了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发展 D.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起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最终确定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依据名从主人等科学性原则对相关民族予以确认和甄别,最终确定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格局,这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教育,排除C项;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所示为法国公共意见研究所针对中国问题所做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时间认为法国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认为法国不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未表态者所占比例1950年228%32%40%1954年843%24%33%A.冷战下法美两国对抗加剧 B.中国积极构建均衡发展外交格局C.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D.中国外交活动提升了国际影响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至1954年(法国)。据本题材料1950年2月认为法国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为28%,发展到1954年8月,该比例上升至4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8月,法国认为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占比增加,反映了法国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可度提升,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参加了日内瓦会议等国际会议,展现了中国外交风采,并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交流活动,中国的外交表现提升了国际影响力,D项正确;当时法国和美国没有对抗加剧,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并未构建均衡发展外交格局,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等国和我国建交,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就失败了,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代开始,封建王朝就着手建立强大且权威的监察机关,以作为自上而下控制臣属的工具。监察系统脱离行政系统,始于魏晋之时,此后历代承袭未改。直至明清,构筑形成了纵横交错、体制严密的监察网络。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职权的过程中,不仅具备极高的权威性,同时也优化了监察体制的行政效能。古代监察法律赋予了监察系统广泛的权力,从立法、司法、行政到财政、人事任免、军事防务以及思想教育领域,几近无所不包。御史谏官就可以法律为参照系,对各个领域的官僚群体进行排查梳理。作为”察举非法,纠黜昏庸,的治官之官,其选用条件除了忠诚皇帝以外,还应廉洁奉公、无阿私者,具备良好的法律储备和文化素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对于勤恳奉公、举百司紊失的官员,朝廷会极力褒奖:对于玩忽职守、徇私作弊的监察人员,处罚也要重于一般官员。——摘编自张仲旺阮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现代意义》材料二伴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出现,相应的官员监察机制也应运而生。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议事会分别负有监督职责。公职官员在任职之前,要对其政治观点、道德高尚程度、年龄等进行审查,若不通过,则不可任职。任满后的公职人员也要接受专业人员对其执政期间的账目进行审查。公职人员并非终身制且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连任的。此外,从第一部成文法—德古拉立法,到梭伦建立民主政治开端的宪法,再到古典时代伯里克利颁布的各种法令等,雅典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大量法令构成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雅典官员监督的重要基石,还是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摘编自石天炜《简析雅典古典时期官员的监督机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为监察公职人员所采取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答案】(1)特点:形成时间早;监察体制不断发展并趋向严密完善;监察机关独立垂直;监察方式丰富多元;监察官员选任标准较为严格(德才兼备);管理制度奖罚分明;服务于君主专制体制。(2)措施:设立多个监察机构;实行公职人员的轮流任职制,规定公职人员的任职期限;对公职人员任职前与任满后进行监督和审查;确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启示: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要建立严格的官员升降、奖惩机制。【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自秦代开始,封建王朝就着手建立强大且权威的监察机关”可分析出形成时间早;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监察体制不断发展并趋向严密完善;根据材料“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分析出监察机关独立垂直;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监察方式丰富多元;根据材料“其选用条件除了忠诚皇帝以外,还应廉洁奉公、无阿私者,具备良好的法律储备和文化素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强的工作能力”可分析出监察官员选任标准较为严格(德才兼备);根据材料“而对于勤恳奉公、举百司紊失的官员,朝廷会极力褒奖:对于玩忽职守、徇私作弊的监察人员,处罚也要重于一般官员”可分析出管理制度奖罚分明;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服务于君主专制体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雅典。措施:根据材料“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议事会分别负有监督职责”可分析出设立多个监察机构;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可分析出实行公职人员的轮流任职制,规定公职人员的任职期限;根据材料“任职之前,要对其政治观点、道德高尚程度、年龄等进行审查,若不通过,则不可任职。任满后的公职人员也要接受专业人员对其执政期间的账目进行审查”可分析出对公职人员任职前与任满后进行监督和审查;根据材料“从第一部成文法—德古拉立法,到梭伦建立民主政治开端的宪法,再到古典时代伯里克利颁布的各种法令等,雅典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大量法令构成的法律体系”可分析出确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启示:结合雅典完备的法律体系可分析出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结合所学可知,要建立严格的官员升降、奖惩机制。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制度变迁,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既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又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与腐败,一旦其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废止与消亡便成为定局。——摘编自徐泱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及其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发生调适性变革。阐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每一次调适性变革都是因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变化、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压力影响而逐渐靠近“阈值临界点”,造成原有选官制度的稳定性减弱而发生制度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转型之中,世卿世禄制已经不能适应各国争霸图强需要,尚贤思想兴起,各国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东汉末年,察举征辟制被豪强把持,在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的外部环境压力下,九品中正制通过渐进式制度变迁得以形成。然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层固化和君主门阀对立的局面,不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在隋唐时期发生了制度断裂而转向科举制。科举制以更加客观的选官标准、更加严密的选拔程序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有效维护了君主权威,而以儒学为考核内容则使官僚在入仕前就已将儒家教义内化于心,从而在入仕后能够自觉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总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面临政治冲突和社会冲突时,在不背离政治逻辑与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多次发生调适性变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示例:论题:根据材料“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并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史实可知将论题拟定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发生调适性变革。”阐述: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制度变迁,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每一次调适性变革都是因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变化、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压力影响而逐渐靠近“阈值临界点”,造成原有选官制度的稳定性减弱而发生制度变迁。根据材料“一旦其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废止与消亡便成为定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取代两汉的察举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又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总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面临政治冲突和社会冲突时,在不背离政治逻辑与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多次发生调适性变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思想应运而生,形成了一系列包括自然状态、自然理性、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在内的法哲学世界观。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强大力量波及影响了民法典的创造发明,促进了近代大陆法系的法典编纂运动。而公元11、12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更催化了法国民商法吸收借鉴罗马法的过程,蒙彼利埃大学和图卢兹大学等成为研究《查士丁尼法典》的中心,实务法学家阶层也日臻成熟。此后,当工商文明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现代社会层层逼近之时,当法国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际,法国顺应时代需求在自己的法律文化中反馈了大量契约、信贷、投资、破产、海商等方面的民商规则,使法国法律一开始就与城市商品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部反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法律制度也就呼之欲出了。—摘编自张波《(法国民法典):世界民法典的先驱与垂范》材料二1900年1月1日,《德国民法典》开始施行。与《法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蓝本,分为三编(即人法、物法、债法)不同,《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学说汇纂》为蓝本,分为五编,即:总则、债、物权、亲属和继承。编纂《法国民法典》时,起草者们迫切希望编纂出的法典能够迅速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因而拿破仑和立法者们非常倾向于通俗、简明的民法文风。《德国民法典》则显得抽象难懂,这与起草者们根深蒂固的日耳曼式思考方式不无关系,他们倾向于运用日耳曼民族善于逻辑理性和抽象思维的长处来表达思想,并用专业化法学术语来书写文本,对没有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人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它是法学家的法律而不是一般人的法律。德国著名比较法学家茨威格特和克茨合著的《比较法概论》甚至指出,德国民法典的实际继受几乎没有发生。——编自杨晶《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法国民法典》形成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法民法典的不同,并谈谈两部民法典的编撰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因素:对自然法思想的继承;罗马法复兴运动兴起;实务法学家阶层日臻成熟;启蒙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的推动。(2)不同:出台背景不同(《法国民法典》出台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德国民法典》出台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法律蓝本不同;编纂体例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实际继受不同。启示:法律编撰要立足本国国情;学习编纂技术;简化语言风格。【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因素:根据材料“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思想应运而生,形成了一系列包括自然状态、自然理性、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在内的法哲学世界观”可分析出对自然法思想的继承,罗马法复兴运动兴起;根据材料“蒙彼利埃大学和图卢兹大学等成为研究《查士丁尼法典》的中心,实务法学家阶层也日臻成熟”可分析出实务法学家阶层日臻成熟;结合启蒙运动可分析出启蒙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可分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当工商文明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现代社会层层逼近之时”可分析出法国大革命爆发;结合法国大革命可分析出拿破仑的推动。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不同:根据材料“1900年1月1日”可分析出出台背景不同(《法国民法典》出台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德国民法典》出台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根据材料“与《法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蓝本,分为三编(即人法、物法、债法)不同,《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学说汇纂》为蓝本,分为五编,即:总则、债、物权、亲属和继承”可分析出法律蓝本不同;根据材料“”可分析出编纂体例不同;根据材料“倾向于通俗、简明的民法文风。《德国民法典》则显得抽象难懂”可分析出语言风格不同;根据材料“德国民法典的实际继受几乎没有发生”可分析出实际继受不同。启示:结合所学,从国情、编纂体例、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法律编撰要立足本国国情;学习编纂技术;简化语言风格。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外援助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对峙时期,马歇尔计划、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计划是现代国际发展援助领域的开端。194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大力支援需要援助地区。1940年、1945年,英国通过《殖民地发展与福利法案》重组对殖民地的发展援助。由此多边国际社会援助政经制度开始运作。新中国成立后,在面临国内经济建设困难和内政问题的双重压力时,中共领导者将国际主义义务和强烈的民族荣誉放在重要地位,肩负起帮助正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国家和人民实现独立的责任,有效地提供对外援助。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对亚非拉的68个国家提供援助,援助领域不仅包括物资援助,还包括军事援助、卫生医疗援助、科技援助、基础水利设施援助等,新中国29年间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四百五十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摘编自邵艳平《新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49~1978)》材料二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对于中国援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后,中国开始向沿线国家提供大规模援助资源,仅2015年4月,中国就分别向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提供了46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援外体系显得过于庞杂,亟需变革。此外,沿线国的认可、支持与参与,意味着沿线国家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认可与支持。这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在国际援助领域中的话语权。经济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也有可能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采取的主要援助方式。就沿线的国家来看,虽然大部分国家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但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其对外援助的刚性需求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中国经济援助的安抚效果在递减。——摘编自刘方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78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答案】(1)背景:国际:冷战爆发,两大阵营对立;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独立;国际社会转变对外援助机制。国内:新中国成立,需要巩固新生政权,推动国内建设;改善外交处境,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与民族荣誉感强烈。特点:以政治安全利益为重点;援助国家数量多且领域宽;援助金额庞大且类型广泛;援助侧重社会主义国家及民族解放运动地区;援助内容受国际形势影响。(2)新机遇: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的话语权;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新挑战:对外援助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周边安全环境亟需构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1978年的中国。背景:国际:结合冷战的史实可分析出冷战爆发,两大阵营对立;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独立;根据材料“多边国际社会援助政经制度开始运作”可分析出国际社会转变对外援助机制。国内:结合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可分析出新中国成立,需要巩固新生政权,推动国内建设,改善外交处境,提升国际地位;根据材料“中共领导者将国际主义义务和强烈的民族荣誉放在重要地位”可分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与民族荣誉感强烈。特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以政治安全利益为重点;根据材料“中国已对亚非拉的68个国家提供援助,援助领域不仅包括物资援助,还包括军事援助、卫生医疗援助、科技援助、基础水利设施援助”可分析出援助国家数量多且领域宽,援助金额庞大且类型广泛;根据材料“肩负起帮助正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国家和人民实现独立的责任”可分析出援助侧重社会主义国家及民族解放运动地区;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援助内容受国际形势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新机遇:根据材料“中国的援外体系显得过于庞杂,亟需变革”可分析出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根据材料“这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在国际援助领域中的话语权”可分析出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话语权;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新挑战:根据材料“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其对外援助的刚性需求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中国经济援助的安抚效果在递减”可分析出对外援助的有效性有待提高;结合沿线国家的安全局势可分析出周边安全环境亟需构建。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9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为尚书(台、省)地位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时代名称地位秦尚书九卿之一的少府属官是皇帝与列卿间收发文件的宫廷侍从汉武帝尚书在中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具有决策职能汉灵帝尚书台统辖朝廷主要政务成为新的政府中枢隋唐尚书省三省之一负责政令执行A.强化了专制皇权 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提高了行政效率 D.表明中央官制走向成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尚书(台、省)在秦朝时是“皇帝与列卿间收发文件的宫廷侍从”,汉武帝时“具有决策职能”分割相权,汉灵帝时“成为新的政府中枢”,隋唐时为“三省之一”,掌握相权,这一过程有利于强化皇权,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央官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行政运转过程,无法得出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一结论,排除C项;“走向成熟”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指出,对美国来说,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国会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最高法院几乎使新政陷于瘫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水门事件”中,总统甚至成为“帝王”般的统治者。材料反映出美国()A.权力制衡机制存在一定波动 B.加强中央集权势在必行C.权力膨胀诱发政府结构变动 D.联邦政治体制亟需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据本题材料“国会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最高法院几乎使新政陷于瘫痪”,“总统甚至成为‘帝王’般的统治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国政治生活中,国会、最高法院、总统的权力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这说明美国的权力机构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即美国的权力机构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权力制衡机制存在一定波动,A项正确;材料并未对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展开论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权力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权力膨胀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政治生活中权力机构的变化,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联邦政治体制是否需要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3.自1937年5月开始,陕甘宁边区组织多次参议会选举,在投票方式上,识字的人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人用画杠画圈法,不识字的则采用投豆、烧洞或编号选举等方式,人民群众踊跃参加选举。这说明()A.“三三制”原则适应了形势的需要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C.根据地民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提升 D.各阶级阶层参政积极性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组织多次参议会选举,人民群众踊跃参加,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民主意识大大提升,C项正确;1940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三三制”原则,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阶级阶层”,排除D项。故选C项。4.197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为21738.3亿美元;198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19.56亿美元,2007年为826.58亿美元;199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为9亿美元,2007年达到187.2亿美元。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A.经济所有制结构出现变化 B.对外开放战略取得显著成效C.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对外开放成效显著,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所有制结构,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减弱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5.“唐朝,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明朝,非科举毋得与官”;“清朝将科举出身视为,正途”,“其余,异途”不得人翰林及礼部、吏部等。这些现象体现出()A.民众广泛地参与科举取士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升 D.科举制度的影响力凸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非科举毋得与官”“不得入翰林及礼部、吏部”可知,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凸显,影响力扩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通过科举考试不一定就具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6.“清朝规定,凡官民呈请上行(低品级衙门向高品级衙门的行文)事件,俱以呈报之日为始,限三个月详咨完结,并将具呈月、日声明,以凭查核”,如官员有逾期,则根据时间长短,分别给予罚俸、降级留任的处罚。清朝实行这一规定意在()A.加强对官吏的考核 B.防止官吏徇私枉法C.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D.规范官吏选拔任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限三个月详咨完结”可知,清朝规定,下级向上级呈报文件,有时间限制,如果逾期,会有处罚,这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能,C项正确;加强对官吏的考核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不一定会防止官吏徇私枉法,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员管理,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7.1968年,经过文官制度改革,英国各类专家(被称为,“专家文官”,“科学文官”)人数共达45000人,比改革前增加了一倍。建立了联合负责制,在某些部门实行以专家为主的工作制度。专家对决策的影响得到了加强。这一制度改革有利于()A.推动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B.确保政府的工作效率C.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保障文官系统的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8年(英国)。根据材料专家“人数共达45000人,比改革前增加了一倍”“在某些部门实行以专家为主的工作制度”“专家对决策的影响得到了加强”可知,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有利于推动政府管理的科学化,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专家地位的提高,不涉及政府运转程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排除C项;英国之前文官系统也很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8.下图为漫画《戊申科新进士》(戊申为1908年),图中站立者代表留学生。该漫画表明清末()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 B.近代教育事业开始起步C.选官制度带有新旧并存的色彩 D.传统选官制度仍受追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留学生”“新进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社会各界畅言新学,各地学子也纷纷留洋求学。为了笼络人才,清政府开辟了各种途径招募留学生,到1908年,距废除科举已三年,然而清政府并没有用新的模式来选拔和管理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沿用了科举时代的老一套,用进士、举人等给予赏赐,反映了选官制度带有新旧并存的色彩,C项正确;没有将官员选拔对象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对象,排除A项;早在洋务运动时,近代教育事业就开始起步,排除B项;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9月2日,1908年科举制度已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9.唐代《斗讼律》规定:“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断狱律》,“议请减老小疾不合拷讯”中规定,法官不能强制容隐亲属作证。《捕亡律》,“知情藏匿罪人”条规定,尊长隐匿罪犯的行为可以减刑甚至免罪。由此可见,唐律()A.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B.贯彻了刑主德辅的原则C.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D.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不能强制容隐亲属作证”“尊长隐匿罪犯的行为可以减刑甚至免罪”可知,唐朝法律中,亲属藏匿罪犯,可减刑,司法带有儒家化特征,D项正确;唐朝法律并不鼓励亲属相互告发,排除A项;材料强调儒家伦理,没有体现刑主德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严刑”,排除C项。故选D项。10.有学者指出,中世纪基督教会,认为凡是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和荒谬的。它让人们只知道一种形态意识,即宗教神学,教会把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端”横加摧残。该学者意在说明基督教()A.宣扬因信称义 B.束缚了人性与社会发展C.重塑上帝的权威 D.注重强化对知识的垄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凡是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和荒谬的。它让人们只知道一种形态意识,即宗教神学”可知,基督教会控制人的精神世界,阻滞科学的发展,束缚了人性与社会发展,B项正确;“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的主张,排除A项;“重塑”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将草案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在北京召开几十次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这可用于说明我国()A.立法工作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C.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 D.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轨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广泛吸取人民的意见,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C项正确;“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说法错误,排除A项;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已开始了法制制度化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2.2003年9月11,我国将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具体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内容。我国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A.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重在培养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C.全面提升了公民道德文化素质 D.促使社会风气得到根本性好转【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公民道德宣传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可以加强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项正确;材料的主体是“公民”,B项缩小了宣传群体,排除B项;“全面提升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本性好转”过于夸大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图所示为“肩水金关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等简牍所载西汉时期张掖地区屯成人口籍贯信息。据此可知,西汉的屯戍政策()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管理特征 B.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缓和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D.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西汉时期张掖地区屯成人口籍贯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掖地区屯戍人口除本地人口外,还来自全国另外20个郡的人口,这些民众的到来,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有利于区域经济交流,D项正确;仅凭张掖一个地区,无法得出因俗而治的管理特征,排除A项;仅凭西汉时期张掖地区屯成人口籍贯信息,无法得出西汉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中原地区的人民到张掖地区,是因为“屯戍政策”,而不是“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4.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红衣主教黎塞留于1635年成立的法兰西学院,不遗余力地支持把古典经典翻译成法语的译介工作,资助原创性的法国文化事业。正如它的初建者之一的贝里松所说的,“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讲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英勇故事”。法兰西学院的这一举动()A.直接导致法语成为官方语言 B.有利于民族国家意识发展C.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D.根源于宗教改革运动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法国)。据本题材料“把古典经典翻译成法语”,“原创性的法国文化事业”,“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讲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英勇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对语言文化事业的持续投入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涌现出布瓦洛、拉封丹等一大批优秀作者。随着法兰西文化辐射到整个欧洲,法语也成为欧洲各个宫廷里贵族们争相使用的语言,时人已经充分意识到推广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对滋养本国文学艺术以及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这有利于法兰西民族国家意识发展,B项正确;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而材料事件发生于17世纪,排除A项;14世纪,近代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排除C项;法兰西学院这一举动的根源是近代法国建立民族共同体的诉求,并不是“宗教改革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15.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存在民族种类众多、民族支系繁杂、民族名称混淆不清、民族分布杂乱、民族身份认知不清晰等复杂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起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最终确定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格局。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A.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B.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促进了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发展 D.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起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最终确定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依据名从主人等科学性原则对相关民族予以确认和甄别,最终确定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格局,这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教育,排除C项;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所示为法国公共意见研究所针对中国问题所做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时间认为法国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认为法国不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未表态者所占比例1950年228%32%40%1954年843%24%33%A.冷战下法美两国对抗加剧 B.中国积极构建均衡发展外交格局C.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D.中国外交活动提升了国际影响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至1954年(法国)。据本题材料1950年2月认为法国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所占比例为28%,发展到1954年8月,该比例上升至4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8月,法国认为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众占比增加,反映了法国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可度提升,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参加了日内瓦会议等国际会议,展现了中国外交风采,并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交流活动,中国的外交表现提升了国际影响力,D项正确;当时法国和美国没有对抗加剧,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并未构建均衡发展外交格局,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等国和我国建交,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就失败了,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代开始,封建王朝就着手建立强大且权威的监察机关,以作为自上而下控制臣属的工具。监察系统脱离行政系统,始于魏晋之时,此后历代承袭未改。直至明清,构筑形成了纵横交错、体制严密的监察网络。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职权的过程中,不仅具备极高的权威性,同时也优化了监察体制的行政效能。古代监察法律赋予了监察系统广泛的权力,从立法、司法、行政到财政、人事任免、军事防务以及思想教育领域,几近无所不包。御史谏官就可以法律为参照系,对各个领域的官僚群体进行排查梳理。作为”察举非法,纠黜昏庸,的治官之官,其选用条件除了忠诚皇帝以外,还应廉洁奉公、无阿私者,具备良好的法律储备和文化素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对于勤恳奉公、举百司紊失的官员,朝廷会极力褒奖:对于玩忽职守、徇私作弊的监察人员,处罚也要重于一般官员。——摘编自张仲旺阮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现代意义》材料二伴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出现,相应的官员监察机制也应运而生。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议事会分别负有监督职责。公职官员在任职之前,要对其政治观点、道德高尚程度、年龄等进行审查,若不通过,则不可任职。任满后的公职人员也要接受专业人员对其执政期间的账目进行审查。公职人员并非终身制且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连任的。此外,从第一部成文法—德古拉立法,到梭伦建立民主政治开端的宪法,再到古典时代伯里克利颁布的各种法令等,雅典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大量法令构成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雅典官员监督的重要基石,还是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摘编自石天炜《简析雅典古典时期官员的监督机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为监察公职人员所采取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答案】(1)特点:形成时间早;监察体制不断发展并趋向严密完善;监察机关独立垂直;监察方式丰富多元;监察官员选任标准较为严格(德才兼备);管理制度奖罚分明;服务于君主专制体制。(2)措施:设立多个监察机构;实行公职人员的轮流任职制,规定公职人员的任职期限;对公职人员任职前与任满后进行监督和审查;确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启示: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要建立严格的官员升降、奖惩机制。【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自秦代开始,封建王朝就着手建立强大且权威的监察机关”可分析出形成时间早;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监察体制不断发展并趋向严密完善;根据材料“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分析出监察机关独立垂直;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监察方式丰富多元;根据材料“其选用条件除了忠诚皇帝以外,还应廉洁奉公、无阿私者,具备良好的法律储备和文化素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强的工作能力”可分析出监察官员选任标准较为严格(德才兼备);根据材料“而对于勤恳奉公、举百司紊失的官员,朝廷会极力褒奖:对于玩忽职守、徇私作弊的监察人员,处罚也要重于一般官员”可分析出管理制度奖罚分明;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服务于君主专制体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雅典。措施:根据材料“公民大会、陪审法庭、议事会分别负有监督职责”可分析出设立多个监察机构;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可分析出实行公职人员的轮流任职制,规定公职人员的任职期限;根据材料“任职之前,要对其政治观点、道德高尚程度、年龄等进行审查,若不通过,则不可任职。任满后的公职人员也要接受专业人员对其执政期间的账目进行审查”可分析出对公职人员任职前与任满后进行监督和审查;根据材料“从第一部成文法—德古拉立法,到梭伦建立民主政治开端的宪法,再到古典时代伯里克利颁布的各种法令等,雅典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大量法令构成的法律体系”可分析出确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启示:结合雅典完备的法律体系可分析出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结合所学可知,要建立严格的官员升降、奖惩机制。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制度变迁,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既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又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与腐败,一旦其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废止与消亡便成为定局。——摘编自徐泱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及其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发生调适性变革。阐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每一次调适性变革都是因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变化、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压力影响而逐渐靠近“阈值临界点”,造成原有选官制度的稳定性减弱而发生制度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转型之中,世卿世禄制已经不能适应各国争霸图强需要,尚贤思想兴起,各国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东汉末年,察举征辟制被豪强把持,在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的外部环境压力下,九品中正制通过渐进式制度变迁得以形成。然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层固化和君主门阀对立的局面,不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在隋唐时期发生了制度断裂而转向科举制。科举制以更加客观的选官标准、更加严密的选拔程序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有效维护了君主权威,而以儒学为考核内容则使官僚在入仕前就已将儒家教义内化于心,从而在入仕后能够自觉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总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面临政治冲突和社会冲突时,在不背离政治逻辑与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多次发生调适性变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示例:论题:根据材料“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并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史实可知将论题拟定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发生调适性变革。”阐述: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制度变迁,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每一次调适性变革都是因朝代更替的历史背景变化、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压力影响而逐渐靠近“阈值临界点”,造成原有选官制度的稳定性减弱而发生制度变迁。根据材料“一旦其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废止与消亡便成为定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取代两汉的察举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又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总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面临政治冲突和社会冲突时,在不背离政治逻辑与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多次发生调适性变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思想应运而生,形成了一系列包括自然状态、自然理性、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在内的法哲学世界观。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强大力量波及影响了民法典的创造发明,促进了近代大陆法系的法典编纂运动。而公元11、12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更催化了法国民商法吸收借鉴罗马法的过程,蒙彼利埃大学和图卢兹大学等成为研究《查士丁尼法典》的中心,实务法学家阶层也日臻成熟。此后,当工商文明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现代社会层层逼近之时,当法国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际,法国顺应时代需求在自己的法律文化中反馈了大量契约、信贷、投资、破产、海商等方面的民商规则,使法国法律一开始就与城市商品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部反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法律制度也就呼之欲出了。—摘编自张波《(法国民法典):世界民法典的先驱与垂范》材料二1900年1月1日,《德国民法典》开始施行。与《法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蓝本,分为三编(即人法、物法、债法)不同,《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学说汇纂》为蓝本,分为五编,即:总则、债、物权、亲属和继承。编纂《法国民法典》时,起草者们迫切希望编纂出的法典能够迅速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因而拿破仑和立法者们非常倾向于通俗、简明的民法文风。《德国民法典》则显得抽象难懂,这与起草者们根深蒂固的日耳曼式思考方式不无关系,他们倾向于运用日耳曼民族善于逻辑理性和抽象思维的长处来表达思想,并用专业化法学术语来书写文本,对没有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人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它是法学家的法律而不是一般人的法律。德国著名比较法学家茨威格特和克茨合著的《比较法概论》甚至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