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日前,为欢迎法国总统来访,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在广州松园奏响了古琴名曲《流水》,以源自春
秋时期的琴曲和有千年历史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古琴原称“琴”,二十世纪初,为区别西方的小提琴、钢琴等始以“古琴”名之。古琴是我国最
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新论•琴道》中记载了神农继伏羲之后”上观法于天,
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故事。《诗经》中有“倚桐梓漆,
爰伐琴瑟”的诗句。古人选梧桐木为琴材,充分体现了他们认识自然的智慧。梧桐木纹理通顺,
横向纤维较一般木材多,木质结构呈网络状,形成了天然的微小共鸣腔,具有很好的传声效果。
梧桐树生长时,年轮是均匀增加的,树干整体木质差别不大,可以让声音凝聚而不过度发散。古
人又选用密度更大的梓木做底料。在古人的认知里,桐木为虚,梓木为实,斫琴选择桐梓,也寄
寓着顺应自然,虚实相宜之意。“九霄环佩”就是以桐木为琴面,以梓木为琴底制作的。
古人用蚕丝制作琴弦。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
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却可弹出悠
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籁之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取材于杨致俭的文章)
材料二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器物一样,逐渐由单纯的“器”发展成某种文
化的载体,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儒家认为“琴者,禁也”。“琴禁说”始自《新论•琴道》“琴之
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在《白虎通》中发展为“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传统琴道。由于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一琴道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
自魏晋以来,随着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和审美精神的升华,古琴寄情言志的功能更为文人们所重
视,“琴者,情也”。当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与生命,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本真与深情,弹琴啸歌
便成为个体觉醒的呐喊与呼号。性烈才隽、琴艺高超的嵇康,临刑东市前以一曲《广陵散》直抒
悲愤与决绝;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在人们送别之际抒发离思
别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自己于陋室中怡然调弄素琴,展现了安贫乐道、高洁自持、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古琴抒情明志的独特功用,体现出古人对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崇扬。
中国画构图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理论,琴曲的节奏也有类似的特点。弹奏人情绪和缓,
弹出的节奏舒缓平和,随着情绪的波动爆发,曲调的节奏转为紧张急促。境由心定,曲随意去,
所谓“琴者,心也”。“乐也者,动之于内者也”,弹奏者性情的变化会影响曲风。旷达时自然
浩荡,雄迈时自然壮烈,沉郁时自然悲酸,古怪时自然奇绝。古琴曲的节奏和曲风呈现出“自由
性”的特征。琴师在传授琴技时.,不强调一定要将节奏弹得极为标准,而强调要弹奏出乐曲的韵
味,表现性灵。
传统的古琴曲谱没有节奏划分的标识,给予后人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出编曲者对“自由
性”的推崇。归根结底是人在演绎琴曲,而非琴曲定人。透过琴音,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抚琴者的
内心,觉知他的心性,更可以感受到编曲者对“个体的人”的尊重。
(取材于祁冰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名称的由来与西方文化的引入有关。
B.古琴的历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C.梧桐木以其独特的木质成为优质的琴材。
D.繁复的工艺改善了丝弦声音较小的不足。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某些文化工具是由实用器物逐渐发展而来的。
B.传统琴道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C.魏晋时人们对古琴曲的欣赏水平达到了顶峰。
D.弹奏古琴曲时节奏错误可表现弹奏者的性灵。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论•琴道》记载了古琴创制的故事和“琴禁”的观念。
B.《诗经》中记载的选材制琴之法,到了唐代依然有所沿用。
C.《琴苑要录》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讲解琴弦制作工艺的著作。
D.《白虎通》论述的琴道承袭与发展了《新论•琴道》的思想。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千年历史的古琴“九霄环佩”,至今仍然可以用来演奏。
B.为了追求比钢弦更好的音响效果,古人用蚕丝来制作琴弦。
C.中国画的构图与古琴曲的节奏,在艺术特点上有相似之处。
D.弹奏者的情绪起伏和心境变化,会影响古琴曲弹奏的效果。
5.从古琴文化中可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精神内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下面的链
接材料简要概括。
【链接材料】
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整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
了手,焚了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
两手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
一—《红楼梦》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日:“昔者偃也闻诸夫
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日:“父命也。”遂逃
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J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
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
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W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1】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
士之特立独行,道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
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
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武王周公圣人也,
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栗,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
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H)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
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寻事之,以求其仁,
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
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
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一元元于涂炭之夷,
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
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
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
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
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
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
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伯夷》)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于义而已适:符合
B.与天下之诸侯与:赞同
C.不忍事之忍:愿意
D太公相之相:辅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伯夷、叔齐耻之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B.遂饿死于首阳山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
C.然后世不深考之是大不然也
D.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以待天下之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顾人之是非
不考虑别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B.夫岂有求而为哉
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
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
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10.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
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下面这则语录中“愤”“俳”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本则语录所蕴含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
分别是什么?
子曰:“不愤不启,不怫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②上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从下列语录中任选一条加以阐述。
a.子夏⑴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日: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僧》)
b.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日:“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
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注释:【1】子夏:名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竹枝歌川
苏辙
其二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筒三四家。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其三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竹枝歌
苏轼
其三
水滨击鼓何喧阅,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其四
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
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
注释:【1】竹枝歌:一种地方民歌,诗人多有拟作。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诗开篇描写景色,同时又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B.苏辙诗中“足悲诉”承“如有嗟”而来,引起下文。
C.苏轼诗中“似当年”勾连起古今跨越千年的场景。
D.苏轼诗中描写了人们围观长鲸的场景,令人震撼。
13.下列对苏辙、苏轼二人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描写了人们歌唱的场景。
B.都用了反问修辞加强语气。
C.都各自在内容上前后相承。
D.都形制短小而又立意深刻。
14.“竹枝歌”多吟咏风土,抒发悲情。请比较以上二人诗中描写的内容及所抒悲情有何不
同。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择师标准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蕴藉深沉。
(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文末补记“庭有枇杷树,",睹物怀人,寄寓
悼亡之思。
(4)我们可以用屈原《离骚》中的“,”两句,提醒自己时不我待,不要虚
度光阴。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风吹乌柏
①童年,在静寂荒远的乡下,我见过几棵孤独的乌柏。它们像一个个有着另外方言的行旅者,偶
然经过吾乡,寂寂作了停留。我和弟弟常常在秋天的乌相树下玩耍,我们那时个儿太小,心太浅,
不懂得仰首远眺乌柏霜红的枝头,更不会去体味乌柏的秋天跟其他草木的秋天有什么不同。我们
在秋天流连乌柏树下,仅仅为捡拾枝头落下的乌柏子。那些落下的乌柏子被我们一直玩耍着,总
要等秋雨长长下过,等白雪飘落又融化成泥,那时乌柏子们终于和腐叶一起化为泥土,游戏才会
结束。
②在偏远乡间,我和乌柏树,曾经是那么近距离地相伴生长着。风把我吹着吹着,我就长大了。
风把乌柏吹着吹着,乌柏就老了。我们像小小的乌柏子吗?有一天,我们会长成有着行旅者气质
的乌柏吗?
③秋天去皖南看塔川秋色是一趟不可省略的旅程。从车窗边遥望,窗外秋色已是残山剩水,路边
的几棵老树下,霜叶落了一层,那是乌柏的叶子。塔川的秋色,是由乌柏的出场谢塞的。在塔川
的水泥路两边,一棵棵新移栽的乌柏,还带着收不住的乡野之气。这些新移来的乌柏,呼应着远
处丘陵上的野生乌柏,半认真半散漫地聿写着塔川的秋色。看着那些有着明显移栽痕迹的乌柏,
我心里微微一疼,莫名起了漂泊感。植物也有漂泊感吗?也有异乡感吗?风吹乌柏,乌柏树会不
会像漂泊异乡的人一样,悄悄隐起来,独自承受凋零、别离,承受疼?
④一年,在江南石台县残雪覆盖的茶山上,有一场文人雅集。初冬的山间,视野邮一山色幽深,
大家在煮茶的松烟袅绕中看茶,看山,看雪。我看到了一棵乌柏。几乎落光叶子的乌柏,孤零零
在山顶上,那枝梢上还悬缀着一两片红色的叶子,像个姓氏,在告诉我:这是乌柏。心上一阵疼
惜:乌柏在他乡,老了∙也许,在我们离开茶山的那个午后,乌柏仅存的一两片叶子也在风里零
落……最后,只剩下那棵彻底交卸荣华的乌柏,独立于茶山之顶,以异乡者的姿态,在风中,缄
默不言。这感觉,很像民谣《离家五百里》那种离家的淡淡忧伤和眷恋。“若你错过了我搭乘的
那班列车,那就是我已独自黯然离去……我已离家五百里,如今我衣衫褴褛,依旧一文不名。”
许多独处的时光,我循环播放这首歌,一直听,一直听,直到窗外黄昏,晚霞苍黄的余光软软铺
在对面楼宇的墙上。这个大地上,有多少离家的人呀,他们或者迫于生计命运,或者为了追寻梦
想。他们像歌里的人一样,要常常独自登上列车,来到别人的故乡。他们像一棵棵他乡的乌柏,
怀着无限凉意和远意,在风里静静地落着心情的叶子。
⑤读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读到“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就觉得秋色起来了。其实诗
歌里才值夏季,乌发翠钿的女主角怀着相思,在风吹乌柏树的那个黄昏出门去采莲了,她一边采
莲,一边怀人,思念着远方的人。这句诗以景写情,写的是一个正值韶华的女子的孤单.“日暮
伯劳飞,风吹乌柏树”,一直觉得这句诗用在这里有点大词小用了。《西洲曲》整首诗画风清丽、
轻灵,乌柏在这里像一团墨,还没泅开,重了点。“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这样的景致带着
点苍茫的远意,似乎更适于描绘远在征途的旅人。日暮时分,倦鸟归巢,晚风摇动夕阳里的一片
乌柏,也吹拂旅人宽衫大袖的征衣……就像马致远的那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棵风里的乌柏树,属于旅人,属于怀着异乡感的
人。乌柏,是野生的树,不具备庭院气质。有庭院气质的树有梧桐、桂树之类,所以古人的诗句
里常有关于庭梧、庭桂之类的词句。越过那个采莲女子的相思,影影绰绰的,似乎总能看到一个
在远方的旅人。在这幅莲花婆娑的清丽画面之外,还有一个苍凉的、渺远的、横阔的画面,无边
无际绵延伸向霜寒季节,主角是那个被思念的征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应该是他吟出
的。
⑥古人写乌柏的诗句中,值得玩味的还有唐人张祜的“落日啼乌相,空林露寄生”,这句诗里,
能读到行旅者的仆仆风尘之气,读到露水似的忧伤,读到“身是客”的人生况味。诗题为《江西
道中作》,果是旅途之作,藏不住的异乡感,像夜溪一样的清凉渗透于字句间。诗里的乌柏,想
必也是一棵秋风里的乌柏。在山野,在旅人的遥望里,满树飞红。
⑦写着《天净沙•秋思》的马致远,也是黄沙古道上的一棵乌柏,晚风在吹,持续地吹……江湖随
脚步越走越阔。还有江州司马白居易,在潺阳江边的月夜,听着琵琶泪下,他也是一棵乌相啊。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一真是喜欢这样
一些带着苍苍莽莽尘气的句子——这样的茫茫月色与秋水,只有辛苦奔波、远在江湖的人才有机
会遇见。命运的冷风横吹枝头,诗人一边疼痛,一边于霜色中迸射出文学的耀眼光芒。
⑧我不喜欢在朝廷里按部就班当差的苏轼,我喜欢沦落辗转半个中国的苏轼,黄州,杭州,僧州……
因为他的远谪,我看见了遥远的黄州有一个承天寺,看见承天寺的月光空灵澄澈;也因他,在脚
步未抵西湖时,我就看见了“水光敌港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他描绘天地间奇景,他走
在奇景里,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⑨命运,给人一程辗转,也给人一片江湖。秋风,给乌柏一季风霜,也给乌柏一树华彩。风霜之
下,一片红叶,像一枚勋章。一树秋色,像一座光芒四射的宫苑楼宇。一棵树,寂寂穿越春夏,
接纳秋霜严寒,让风霜把自己骨子里的火焰全部敲打出来,艳艳呈现一一它让自己美到悬崖绝壁,
然后,风吹乌柏,整个大地都来仰视它的坠落。以最浓稠的炙热华彩,迎接风霜之后的山河冷落。
这样的生命真陡峭!
⑩我们飘荡在江湖之上,是一个个行旅者。风慢慢吹,我们慢慢老。老成一棵他乡的乌柏,就知
道了秋深霜冷在四季轮回中的不可或缺。走成一棵秋天的乌柏,就知道了江湖辽阔,知道风霜敲
打出来的繁华高峻而沉实。
(取材于许冬林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由乌柏的出场谢寿的谢幕:用最后的亮相示意结束
B.半认真半散漫地节写着塔川的秋色书写:呈现,展现
C.视野地旷放旷:开放,旷达
D.这样的生命真陡峭陡峭:顽强、崇高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回忆故乡的乌柏树,为后文写由乌柏引发感悟作了铺垫。
B.塔川新移栽来的乌柏树,让漂泊在异乡的作者心生同病相怜之感。
C.第④段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由物及人,写出了离家者的悲凉心境。
D.本文多处引用诗句,使艺术形象更为丰满,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18.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西洲曲》中“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有点大词小用?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①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位于工人体育场东门南侧,预计2023年年底完工。②作为北京地区规模最
大、功能最全的单体专业音乐厅,建成后g将成为北京文化艺术的新地标。③据设计师介绍,以
“莲•玉”为音乐厅的设计理念。④音乐厅内穹顶出56块莲花瓣造型的反声板组成,像一朵盛开
的莲花。⑤1600个座位采用梯田葡萄园式空间布局,呈自然形态层层环绕叠落,让观众离舞台更
近,近距离感受演奏家的魅力,沉浸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中。⑥音乐厅的外观整体采用双曲飘摆
玻璃幕墙,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⑦这样的设计,将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
妙结合,既能,又能。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②句中加点的“它”可放在“建成后”前。
B.③句没有语病。
C.④句中加点的“由”可替换为“以”。
D.⑤句和⑥句的顺序不能调换。
21.在文中⑦句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语意完整连贯。
22.近来,北京市一些公园推出“捡拾垃圾换门票”活动,将在公园内捡拾的垃圾送到指定
地点,即有机会兑换公园门票或相应奖品。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这个活动的看法。要求:观
点明确,言之有理,条理清楚。
23.2023年3月《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规定居民用水户应当自觉遵守:
“了解水情水价,增强节水意识: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保障良好运行,不购买国家明
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设备和产品;积极配合节水改造,发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及时维
修。”请你作为社区志愿者,依据以上《条例》内容写一段宣传语,向居民普及节水知识。
要求:内容具体,有号召力。
24.请以“生命就该这样怒放”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
言生动,有感染力。
25.《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归田园,回归本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启示我
们勿忘“回归”。在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
我们都需要追问“何以回归”。
请以“何以回归”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6.《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的诀窍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种的树成活
率高,长得硕茂且容易结果实,所以说郭橐驼是真正懂得种树的人。我们身边各个领域都有
许多像郭橐驼一样的人。
请以“他(她)是真正懂得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
书写清晰。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A、C、B、
【解析】(I)D.“繁复的工艺改善了丝弦声音较小的不足”于文无据,材料一“丝弦的制作从选
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
发出的声音较小,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籁之声”没有二者关系的表述。
故选D。
(2)A.正确。
B.“传统琴道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果倒置,材料二是说“由于儒家思想
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一琴道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
C.“魏晋时人们对古琴曲的欣赏水平达到了顶峰”于文无据,材料二“自魏晋以来,随着生命意
识的自我觉醒和审美精神的升华,古琴寄情言志的功能更为文人们所重视”,没有选项所说内容
的表述。
D.“弹奏古琴曲时节奏错误可表现弹奏者的性灵”曲解文意,材料二“琴师在传授琴技时,不强
调一定要将节奏弹得极为标准,而强调要弹奏出乐曲的韵味,表现性灵”是说要弹奏出乐曲的韵
味,不是说“节奏错误”。
故选Ao
(3)C.“《琴苑要录》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讲解琴弦制作工艺的著作”于文无据,材料一“明代
《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所说的是记载的内容,没有
关于书籍类比的表述。
故选Co
(4)B.“为了追求比钢弦更好的音响效果,古人用蚕丝来制作琴弦”错误,材料一“古人用蚕丝
制作琴弦”“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
籁之声”是从音响效果上把用蚕丝制作琴弦与现代的钢弦相比较,而且钢弦是现代的,“追求比
钢弦更好的音响效果”不可能是古人用蚕丝来制作琴弦的目的。
故选Bo
(5)结合材料一“古人选梧桐木为琴材,充分体现了他们认识自然的智慧”“古人又选用密度更
大的梓木做底料。在古人的认知里,桐木为虚,梓木为实,斫琴选择桐梓,也寄寓着顺应自然,
虚实相宜之意”“古人用蚕丝制作琴弦。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
经过几十道工艺,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可知,从古琴制作的选材、工艺,能够领
悟古人顺应自然、虚实相宜的哲学理念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结合材料二”展现了安贫乐道、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古琴抒情明志的独特功
用,体现出古人对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崇扬”“弹奏者性情的变化会影响曲风。旷达时自然浩
荡,雄迈时自然壮烈,沉郁时自然悲酸,古怪时自然奇绝。古琴曲的节奏和曲风呈现出‘自由性’
的特征”“透过琴音,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抚琴者的内心,觉知他的心性,更可以感受到编曲者对
'个体的人'的尊重”可知,从古琴弹奏呈现的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能够领悟古人对个人价
值和人格独立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结合链接材料《红楼梦》“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整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
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了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
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可知,古人弹奏古琴时对仪式、态度的注重;
结合《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可知,能够领悟儒家正心修身、推行教化的礼乐思
想。
答案:
(1)D
(2)A
(3)C
(4)B
(5)①从古琴制作的选材、工艺,能够领悟古人顺应自然、虚实相宜的哲学理念和精益求精的精
神。②从古琴弹奏呈现的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能够领悟古人对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的追求,
以及对生命个体的尊重。③从古人弹奏古琴时对仪式、态度的注重,能够领悟儒家正心修身、推
行教化的礼乐思想。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
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二理解与推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
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理解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
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理解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
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
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1.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
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6~1L【答案】B、A、A、、、
【解析】(1)B.让天下的诸侯跟从他们。与;使跟从。
(2)A.而:连词,都表转折。
Bjg:副词,最终;动词,实现。
C.然:连词,然而;形容词,正确。
D.以:动词,认为;目的连词,来。
故选:Ao
(3)A.是:赞誉;非:批评。句子翻译为: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
(4)使:假使:及:赶上;烈:功业,此处为动词,建功立业;岂独……哉:岂止……呢。句子
翻译为: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
(5)根据原文(一)“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
可谓仁乎?’及武王己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可知:
司马迁颂扬了伯夷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义举。
结合“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
信道笃而自知明也”可知,韩愈依据司马迁的记载赞颂伯夷守道不移。
根据原文(三)“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
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己”可知:王安石认为司马迁是凭偏见独识记述的,并不符实,韩愈据
此得出的评价也就不成立了。
根据原文(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
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
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然也”可知:王安石引用孔孟之
言,批评司马迁没有考察先贤的看法;
根据原文(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
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
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可知:推测是年事过高
等原因导致伯夷未能归附武王,从而否定了叩马而谏之事;
根据原文(三)“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可知:从伯夷坚持侍奉仁德之君推理他不可能不助武王。
(6)①“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俳”,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因此,“愤”“俳”是
指学习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达的状态。
教育方式:“启”“发”意思是:启发。“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
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说明孔子运用的是启发
式教育。
学习方法:“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徘”,想表达却说不出来。说明孔子希望学生
能主动思考;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
就不再教他了。说明孔子运用的是举一反三的方法。
②示例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中“何谓也”说明子夏学习《诗》
时产生困惑,处于“愤”“怫”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底子,
然后在上面画画,即以绘画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子夏理明辞达,领悟力很高,
马上受到启发,因论诗而知学,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
子夏学《诗》时“何谓也”体现他的主动思考,发现了“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绘
事后素”的启发下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提出“礼后乎”,意思是这么说礼仪是在有
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礼后乎”三个字说明他领悟了“礼”后于“仁”的道理,是善于
学习的表现,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示例二:樊迟在理解“仁”和“知”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
以“爱人”“善于知人”回答他,但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
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来启发他思考,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
育。
樊迟主动思考,发现了“仁”和“知”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启
发下没有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就去请教子夏,而子夏说“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
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意思是“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
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
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说明子夏能举一反
三,深刻理解孔子的话的含义,想到舜、汤远离不仁的人的方法,由此及彼领悟了“知”“仁者”
和“不仁者”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答案:
(1)B
(2)A
(3)A
(4)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
(5)司马迁颂扬了伯夷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义举。韩愈依据司马迁的记载赞颂伯夷守道不移。
王安石认为司马迁是凭偏见独识记述的,并不符实,韩愈据此得出的评价也就不成立了。王安石
引用孔孟之言,批评司马迁没有考察先贤的看法;推测是年事过高等原因导致伯夷未能归附武王,
从而否定了叩马而谏之事;从伯夷坚持侍奉仁德之君推理他不可能不助武王。
(6)①“愤”“俳”是指学习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达的状态。
教育方式:启发式教育
学习方法:主动思考、举一反三
②示例一:子夏学习《诗》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即以绘画
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
子夏学《诗》时主动思考,发现了“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绘事后素”的启发下明
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领悟了“礼”后于“仁”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
学习方法。
示例二:樊迟在理解“仁”和“知”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
以“爱人”“知人”回答他,但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又以正直和不正直的人的关系来启发他
思考,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
②樊迟主动思考•,发现了“仁”和“知”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
启发下没有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就去请教子夏,而子夏却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领悟了“知”
的道理,也明白了“仁者”和“不仁者”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参考译文:
(-)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让叔齐做国君的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
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国君
之位而逃走。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人,何不去归
附他呢?等(他们)到达那里,西伯已经死了。周武王载着西伯昌牌位,尊他为周文王,向东方
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父亲去世还没有安葬就发动战争,能称为孝吗?
身为臣子却要杀国君,能称为仁吗?”等到周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但伯
夷、叔齐却以此为耻,坚守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隐居,采食野菜充饥。最终,二人饿
死在首阳山。
(二)
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
相信道义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家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
的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大概天下只有一人罢了;如果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
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那么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穷尽万世也
不顾虑(别人看法)的人。武王、周公是圣人,让天下的贤士和诸侯跟从他们,前去攻打殷纣王,
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们.只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这么做。殷商灭亡后,天下人都归附
周朝,伯夷、叔齐却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由此说来,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
才这样做的吗?(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道义并清楚地知道自己。
(三)
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已经把这些事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的人)不深
入考察,仅凭借自己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就提出某种说法,使事情失去了本来面貌,而学士大
夫们信守这种说法不改变,会有这种情况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
关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论述。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
又不愿屈心侍奉,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来等
待天下清平,所以称之为圣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伯夷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天
下归周,但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还作了《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
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
夷了。(伯夷)曾经与姜太公听说西伯侯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人,就打算去归附他。在
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想法,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奋然讨纣,姜太公辅佐他,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伯夷、姜太公都
是当时年高德重的人,八十多岁了,本来就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都城,算起来也有数千
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的时代,年头也不少于几十年,难道是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
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是死在奔赴西伯侯的路上了?或是到了文王的都城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
就死了?根据这种分析来说伯夷(之事),这也就不会有(司马迁所说之事)存在的道理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太公辅佐(他)终成大业,但唯独(有人)认为是不正义的,
这个人哪里会是伯夷呢?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是不仁义的;武王
为王,是仁义的。伯夷坚决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来等待仁义(的君王)能够出现。(后来出现
了)仁义的武王,(伯夷)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
先贤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主观臆断使得事情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
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
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了。”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
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
“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
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
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
的人变正直。”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
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
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
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
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考查形式为选择题,作答时注意分析选项中的翻译有没有将句
中重点字词一一落实到位。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潮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
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相关经
典名著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
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
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
译不通时,用意译。
12~14.【答案】D、B、
【解析】(1)D.“描写了人们围观长鲸的场景”错,“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并非
写人们围观长鲸,而是借对长鲸的食人的想象,表达对屈原投江的遗憾。
故选:D。
(2)B.“都用了反问修辞”错,苏辙“岁乐年丰尔何苦”是提出问题,“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
种麦畏狼虎”是对问题的回答,应是设问修辞。
故选:Bo
(3)①苏辙第一首诗中描写了农人居住的环境,“茅屋竹篱三四家”;也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场景,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他们一边不断地舂米,一边汲水,他们之间没有交
谈,而是一起唱和《竹枝》,仿佛很感叹、悲苦的样子。第二首诗用“可怜”直接表达了诗人对
他们的同情,诗人有不解,于是询问“岁乐年丰尔何苦”,在诗人看来年成很好,为何他们还这
么悲苦呢?后两句是楚人的回答,原来无论垂钓还是耕田种麦都无法养活全家。诗歌表面写“长
江江水深”和“畏狼虎”是造成他们生活困苦的原因,实际上真正的根源还在于官府的苛捐杂税,
其中“狼虎”应该是比喻义,比喻那些狼虎一般吃人的人。诗人同情百姓即使勤苦劳作,在盛世
丰年仍难于谋生,为百姓疾苦而“悲”。
②苏轼第一首诗描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喧阅”写出了人多拥挤和声音的喧哗,原来
他们是在纪念屈原,诗人不由得感叹,屈原己经死去千载,人们还在齐声悲歌纪念他,足见屈原
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第二首诗想象江水中有长达千尺的吃人的长鲸,诗人不由思考,既然这样屈
原为何还要投江?这么多年人们为屈原招魂他却不回来,是海水太深了吗,那深海中的鱼难道懂
得哀叹屈原的忠直?诗描写了写屈原因忠直不被理解而毅然投江,千年后仍然让人感到遗憾,表
达了对屈原的哀悼,流露出对忠直之士遭遇不幸的悲慨。
答案:
(1)D
(2)B
(3)①苏辙诗描写了农人居住的环境及他们一边悲歌叹息,一边舂米汲水的情景。诗人同情百姓
即使勤苦劳作,在盛世丰年仍难于谋生,为百姓疾苦而“悲”。②苏轼诗描写了百姓击鼓乘舟、
齐声悲歌纪念屈原的场景。写屈原因忠直不被理解而毅然投江,千年后仍然让人感到遗憾,表达
了对屈原的哀悼,流露出对忠直之士遭遇不幸的悲慨。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析能力。要在仔细理解相关诗句的基础上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总结诗歌内容,抓住传情
达意的字词句,把握诗人感情。
如何鉴赏诗歌: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
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5•【答案】【小题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小题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4]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解析】故答案为: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点字:存)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重点字:衰)
(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重点字:亭)
(4)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重点字:汩)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
关名句。
《师说》名句辑录: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
16~19.【答案】C、B、、
【解析】(I)C.“视野放旷”中“放旷”解释为“开放,旷达”是错误的。“放旷”用来形容人
的时候可以理解为豪放旷达,不拘礼俗。这里形容的是“视野”,根据语境是形容初冬的山间,
视野空旷而开阔,所以,“放旷”应解释为空旷而开阔。
故选:Co
(2)B.“让漂泊在异乡的作者心生同病相怜之感”错误。根据“秋天去皖南看塔川秋色是一趟不
可省略的旅程”“乌柏树会不会像漂泊异乡的人一样,悄悄隐起来,独自承受凋零、别离,承受
疼?”可知,可知,作者不是“漂泊在异乡”,他是由由历经风霜呈现出独特美的乌柏树联想到
漂泊异乡的人,这些人独自承受凋零、别离,承受疼痛,经历磨难获得成长。
故选:Bo
(3)先分析第⑤段,根据“'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这样的景致带着点苍茫的远意,似乎更
适于描绘远在征途的旅人。日暮时分,倦鸟归巢,晚风摇动夕阳里的一片乌柏,也吹拂旅人宽衫
大袖的征衣”“还有一个苍凉的、渺远的、横阔的画面,无边无际绵延伸向霜寒季节,主角是那
个被思念的征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应该是他吟出的”可知,作者认为,“日暮伯劳
飞,风吹乌柏树”这句诗中意象厚重,意境苍凉、渺远、横阔,情感深沉浓烈。而“其实诗歌里
才值夏季,乌发翠钿的女主角怀着相思,在风吹乌柏树的那个黄昏出门去采莲了,她一边采莲,
一边怀人,思念着远方的人。这句诗以景写情,写的是一个正值韶华的女子的孤单”“《西洲曲》
整首诗画风清丽、轻灵,乌柏在这里像一团墨,还没泅开,重了点”可知,《西洲曲》中女主人
公的形象纤丽,全诗意境清丽、轻灵,情感细腻幽微,写的是采莲女一边采莲,一边怀人,思念
着远方的人。所以作者说,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一直觉得这句诗用在这里有点大词
小用了”。“大词小用”就是把一些意义比较“重”“大”,一般只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
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词语放到同它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情中去使用,同时使所述事物“升级”,
小题大做,这样就破坏了平衡,产生了幽默与趣味。意思是说“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这样
的景致带着点苍茫的远意,似乎更适于描绘远在征途的旅人。而用在这,增加了别样的趣味。
(4)要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可以从手法上,内容上,结构上来逐层分析。
从手法上看:根据“风慢慢吹,我们慢慢老。老成一棵他乡的乌柏,就知道了秋深霜冷在四季轮
回中的不可或缺。走成一棵秋天的乌相I,就知道了江湖辽阔,知道风霜敲打出来的繁华高峻而沉
实”可知,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的变老比喻成“老成一棵他乡的乌柏”“走成一棵
秋天的乌柏”。
从内容上看,结合“就知道了秋深霜冷在四季轮回中的不可或缺”可以看出,运用比喻手法,形
象地写出人在生命历程中逐渐懂得磨砺和考验是人生的一部分,要经历“秋深霜冷”。结合“知
道风霜敲打出来的繁华高峻而沉实”可以看出,人经历磨砺和考验不断成长,懂得世界的广阔,
懂得经过岁月苦难磨砺出来的丰盈的生命状态才是富有高度、深沉厚实的。
从结构上看,结合前文“风吹乌柏,乌柏树会不会像漂泊异乡的人一样,悄悄隐起来,独自承受
凋零、别离,承受疼?”“接纳秋霜严寒,让风霜把自己骨子里的火焰全部敲打出来,艳艳呈现
一它让自己美到悬崖绝壁,然后,风吹乌柏,整个大地都来仰视它的坠落。以最浓稠的炙热华
彩,迎接风霜之后的山河冷落。这样的生命真陡峭”可以看出,作者前文由历经风霜呈现出独特
美的乌柏联想到经历磨难获得成长的人,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这结尾语段起到了总结深化了前
文内容的作用,升华了文章主旨。同时,让文章显得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答案:
(I)C
(2)B
(3)作者认为“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柏树”这句诗中意象厚重,意境苍凉、渺远、横阔,情感深
沉浓烈;《西洲曲》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纤丽,全诗意境清丽、轻灵,情感细腻幽微。所以“日暮
伯劳飞,风吹乌柏树”用在此诗中是“大词小用”。
(4)这两句话用乌相喻指人,形象地写出人在生命历程中逐渐懂得磨砺和考验是人生的一部分,
人因此不断成长,懂得世界的广阔,懂得经过岁月苦难磨砺出来的丰盈的生命状态才是富有高度、
深沉厚实的。总结深化了前文”由历经风霜呈现出独特美的乌柏联想到经历磨难获得成长的人”
的内容,升华了文章主旨,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在理解词语含义时要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
词不离篇”,特别是要注意运用语境分析法,找到所考词语的具体语境,仔细分析前后词句的内
容,明确其大概意思、,判断其词性、功能等。
(2)本题考查对散文有关内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书模板-银行账户延迟解冻申请书范例(因法律诉讼未结)
- 《投资组合理论下》课件
- 教案发展新篇章:《英美概况》2024版
- 外汇基础知识
-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试题D卷-附答案
- 《小小工程师》2024课件新变化
- 2024年梦想高地:《理想的翅膀》课件助力成长
- 全面升级的2024版办公自动化培训课件:助力职场发展
- 2024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及录取趋势
- 2024年全新教学体验:故宫课件制作工作坊
- 第四讲夏商周考古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8259A练习题及答案
- 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 第15章《分式》教材分析课件(32张)
- 商铺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 西门子RWD68说明书
- 形式发票样本(Proforma Invoice)
- 医院车辆加油卡管理制度
- 数独题目高级50题(后附答案)【最新】
- 问题线索办理呈批表
- 学、练、评一体化课堂模式下赛的两个问题与对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