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_第1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_第2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_第3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_第4页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目录1综合说明 11.1项目背景 11.2项目选择及概况 21.3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3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31.5施工组织设计 41.6水土保持监测 41.7技术支持 41.8工程管理 51.9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51.10效益分析 5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62.1项目背景 62.1.1地理位置 62.1.2自然条件 62.1.3社会经济概况 82.1.4水土流失情况 82.1.5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92.1.6相关规划情况 9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2.2.1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影响 102.2.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02.3设计依据 112.3.1规划依据 112.3.2标准、规范、规程 112.3.3有关资料 113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123.1项目区选择 123.1.1项目区选择的原则 123.1.2项目区确定 123.1.3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133.2项目区概况 133.3项目区小流域概况 133.3.1基本情况 143.3.2自然概况 143.3.3经济社会情况 153.3.4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 153.3.5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 154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174.1建设任务 174.2建设目标 174.2.1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174.2.2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174.2.3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174.3建设规模 185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195.1水土保持分区 195.2总体布置 195.2.1布置原则 195.2.2措施总体布局 195.3工程措施设计 205.3.1谷坊工程设计 205.3.2截排水沟工程设计 245.3.3护岸工程设计 255.3.4作业路设计 375.3.5工程公示牌设计 375.4林草措施设计 375.4.1蚕场治理设计 375.4.2水保林(红松)标准设计 395.5封育措施设计 405.5.1封禁治理原则及封育类型 405.5.2封禁对象 405.5.3封禁方式 405.5.4封禁年限 405.5.5封禁工程区管理办法 415.5.6封禁治理的步骤 415.5.7设置围栏、标志牌、界桩 415.5.8封禁区及附属设施管护 425.5.9育林 425.6措施数量汇总 445.6.1工程措施数量 445.6.2林草措施数量 445.6.3封禁措施数量 446施工组织设计 456.1工程量 456.2施工条件 456.2.1气候、水文条件 456.2.2施工交通方案 456.2.3物料供应方案 456.3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要求 466.3.1谷坊的施工 466.3.2蜂巢格网护岸施工 466.3.3作业路 466.3.4水土保持林 476.3.5蚕场治理植物穿带施工 476.4施工布置和组织形式 476.5施工进度 487水土保持监测 497.1监测内容 497.1.1监测任务 497.1.2监测内容与指标 497.2监测点布设 497.3监测时段与方法 507.3.1监测时段 507.3.2监测方法 507.3.3监测组织 518技术支持 528.1技术支持方案 528.2技术培训 528.3技术推广 529工程管理 539.1工程建设管理 539.1.1项目管理机构组成 539.1.2组织管理制度 539.1.3工程监督管理 549.1.4技术培训 549.2工程运行管理 5410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5510.1设计概算 5510.1.1投资概算总述 5510.1.2编制原则与依据 5510.1.3投资概算 5710.2资金筹措 5711效益分析 5811.1生态效益 5811.1.1蓄水保土效益 5811.1.2生态效益 5811.2社会效益 5911.3经济效益 6011.3.1分析原则 6011.3.2计算范围 6011.3.3分析计算步骤 6011.3.4分析计算的内容及方法 60实施方案附表………………621综合说明1.1项目背景根据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省水利厅《关于下达水土保持工程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辽发改投资[2012]1093号文件)精神,xx市2012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投资100万元,县级配套67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km2,建设内容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等,建设时间为2013年。为搞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xx市水土保持局在充分调查论证、认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xx市唯一的大(二)型水库—土门水库上游的xx建设小流域xx确定为2012年xx市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区域之一,项目区命名为xx项目区。项目区所在xx总面积395km2,总人口2.81万人。xx是我市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根据2000年xx市人民政府发布的《xx市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公告》,该镇为xx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在2005年编制的《xx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年-2020年)》中,xx被确定为2011年-2020年重点治理区域;在2012年编制的《xx市水利综合规划(2011年-2020年)》分区规划中,xx被确定为xx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侵蚀类型区,治理规划中被列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xx项目区所在的建设小流域为2011年-2020年重点治理小流域。xx地处xx水库上游,又是我市柞蚕放养的集中的区域,由于蚕场砂化导致水土流失逐年加剧,致使水库泥沙淤积,影响水库防洪作用的发挥;同时该镇植被覆盖度较低,洪涝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将直接提高水库上游的水源涵养能力,减轻泥沙淤积,并将有力推动xx项目区及建设小流域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xx市水保局在省发改委投资计划下达之后,立即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于11月中旬完成重点治理小流域筛选和项目区(工程实施区域)确定工作,11月下旬委托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单位—xx市xx工程设计服务有限公司和xx市水利勘测设计院联合开展《2012年中央预算内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xx市建设小流域xx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设计单位于11月末完成编制工作,报送xx市水土保持局审查;2013年1月,设计单位根据审查意见,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2012年中央预算内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xx市岔路小流域艾家东沟项目区实施方案》(最终稿)上报xx市发改委审批。1.2项目选择及概况通过实地调查并认真对比,确定将xx水库上游的xx建设小流域xx作为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区域之一,命名为xx项目区。xx项目区位于xx市南部xx境内,xx水库上游的主要河流—xx和xx河汇合口附近。xx主要地形为低山和丘陵。气候属中温带湿润区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年均气温8.1℃,全年降水量为1100mm,全年无霜期165天。xx是xx市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形式为水力侵蚀,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中度侵蚀所占比例也比较大,水土流失治理主要以群众自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植物措施为主要形式。xx内蚕场面积较大,是我市重要柞蚕产区,柞蚕场面积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6.84%,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13.01%。xx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1.3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本项目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是治理砂化蚕场、营造水保林、实施封禁治理、治理侵蚀沟道、兴建护岸工程、整修作业路等。规划经过3个月的集中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9hm2,占工程实施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的72.53%,使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防洪减灾能力提高,并减少水库泥沙淤积,使工程实施区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1.01个百分点,同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带动农业产业调整和农民增收,实现项目建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规划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9hm2,同时建设谷坊、护岸工程、作业路、截(排)水沟等骨干控制工程。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布置遵循以下五项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3)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4)坚持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原则。(5)坚持国家投入、地方配套和群众投劳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原则。工程的总体布局是:以治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控制水土流失为核心,以骨干工程措施为重点,工程措施与植物相结合,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减轻水库泥沙淤积,同时改善项目区内重点小流域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具体治理措施为:修建谷坊控制沟道侵蚀和扩张,减少泥沙下泄;实施护岸工程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整修作业路方便出行和生产运输;营造水保林以改善立地条件,为逐步恢复生态创造条件;治理砂化蚕场,控制坡面流失,实现蚕场可持续利用;选择幼林、疏林地块实施封禁,实现植被自我修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力争通过综合治理使重点治理小流域基本形成立体、多层次、有效的综合防护体系,控制水土流失,减轻水库淤积,增强水库调节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以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项目区内其它小流域提供经验和示范,从而带动整个项目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数量包括:浆砌石谷坊22座,截排水沟1000m,护岸工程350m,作业路1000m,设置工程公示牌1块;营造水土保持林33hm2,治理砂化蚕场121hm2,封禁治理65hm2。1.5施工组织条件项目区交通条件优越、工程建设所各需种物资均可就近购买,水、电、通讯等条件均可满足施工要求。各项工程措施及林草措施均采用成熟施工工艺,可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工期为9个月,避开农忙、主汛期,既不误农时,又可确保施工安全。1.6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测以效益监测为主。通过实地调查有针对性地确定监测内容,合理布设监测点,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法,以取得完整、准确的监测资料,为项目区其它小流域治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1.7技术支持本项目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封禁治理措施技术支持单位为林业部门,蚕场治理技术支持单位为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和xx市蚕业管理总站,河道蜂巢格网护岸施工技术支持单位为xx市水利工程处。1.8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包括工程建设管理和工程运行管理两部分。工程建设管理主要包括组建项目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完善工程监督管理、组织技术技术培训等;工程运行管理主要包括明确工程产权、建立工程维护管理制度,落实工程维护管理人员及经费等。1.9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本项目工程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为2012年第三季度,工程总投资91.68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34.14万元,林草措施投资47.35万元,封育措施投资1.1万元,独立费用及基本预备费9.09万元。本工程投资采取由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款的方法。总投资91.68万元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5万元,地方配套36.68万元。1.10效益分析项目效益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部分。经计算,项目发挥效益后每年保水总量为8.22万m³,保土效益为1.15万t;可增加林草覆盖度1.01%,每年直接经济效益152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66。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2.1项目背景2.1.1地理位置xx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地近黄海北岸,北依xx满族自治县,东靠xx满族自治县,南接xx市xx区、xx市,西邻xx满族自治县,西北一角与xx县接壤,北纬40°02′00″-41°05′53″,东经123°32′03″-124°32′03″。xx市总面积5513.15km2.1.2自然条件xx市的自然概貌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1)地貌xx地区属辽东山地丘陵地貌类型,地貌基本轮廓是中生代时燕山运动形成的。xx北部是海拔1000m以上的中、低山侵蚀构造地形,山脉总体走向呈北东东至南西西向,屋脊总部分位于北部的xx、xx山和xx一线,是鸭绿江水系、沿海水系与xx水系的分水岭。中部是遭受中等切割的山地丘陵,属构造剥蚀依次降低的阶段状地貌。南部至黄海沿岸,逐渐变为低丘和宽达数十公里波状起伏的带状平原,海拔2-3m(2)气象xx市属中温带湿润地区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涝,夏季湿热多雨,雨热同季,秋季阴晴多变,冬季干冷少雪,盛行西北风和北北西风。xx市多年平均气温为7.9℃,极端最高气温36.7℃,极端最低气温-41.6℃。气温地理分布特点是南高北低,南部比北部高2.7℃。xx市年降雨量为1044mm,最大年降水量为1692.3mm(1985年),最少年降水量为567.5mm(1965年)。降水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又以东北部赛马、爱阳为最多,年降水量在12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是青城子,年降水量在800mm左右,中部地区年降水量xx地区除夏季盛行南风外,其它各季均盛行北风或西北风;多年平均大风(瞬时风速大于等于6级)次数为6.4次。(3)水文概况xx市是水资源比较丰沛的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30.94亿m3,人均6139m(4)土壤xx市土壤在全国属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土壤群系,分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草甸土和淹育型水稻土五个亚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土壤分级标准,xx市没有一二级土壤。三级土壤主要为园地和耕地;四级土壤适合栽植果树;五级土壤地势都比较高,跑水跑肥,仅可零星种植豆类和小杂粮;六级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中上部,土层薄,砾石含量高,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合耕作;七级土壤主要为林业用地,八级土壤中的酸性棕壤性土为难利用土种,砂砾质冲积草甸土常受洪水威胁。(5)植被xx市森林植被属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森林覆盖率为67.8%,居全省第三位。森林资源是以阔叶树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木本植物350多种。阔叶树中以柞树为优势树种,以下依次为核桃楸、刺槐、杨树、椴树、柳树等。xx市有天然草场0.96万hm2,属于山地草场,是由森林破坏而形成的次生植被。草场植物以禾本科为主,主要有黄背草、野谷草、荻草、结缕草和远东芨芨草等。2.1.3社会经济概况(1)人口根据2011年xx市统计年鉴,xx市总人口为58.7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91万人。(2)土地利用状况xx市总面积5513.15km2,其中耕地793.48km2,占总面积的14.39%;园地67.74km2,占总面积的1.23%;林地4083.58km2,占总面积的74.04%;草地117.61km2,占总面积的2.13%;城镇及工矿用地177.23km2,占总面积的3.21%;交通运输用地82.35km2,占总面积的1.4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8.99km2(3)经济发展概况xx市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之一。2011年全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2.8亿元,同比增长3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60亿元,同比增长99.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74亿元,同比增长4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7.2亿元,同比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102元,同比增长27.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207元,同比增长16.6%。2.1.4水土流失情况xx市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面积为2140.14km2,占总面积的38.64%;其中轻度侵蚀面积1520.64km2,占侵蚀面积的71.05%;中度侵蚀面积547.10km2,占侵蚀面积的25.56%;强度侵蚀面积21.10km2,占侵蚀面积的0.98%;极强度侵蚀面积34.36km2,占侵蚀面积的1.61%;剧烈侵蚀面积16.94从侵蚀分布看,xx市水土流失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西部和南部,东部和北部相对较轻;从侵蚀级别看,轻度侵蚀在全市各乡镇都有分布,中度侵蚀则相对集中于中南部,强度以上侵蚀面积不大,零散于西部、中部的几个乡镇。从侵蚀成因看,北部侵蚀主要为沟道侵蚀,西部为沟道侵蚀和矿山生产等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中部和南部主要为砂化蚕场造成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蚕场的砂化比较严重,二是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较大,三是矿产资源的过度、无序开发,四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开发建设项目的人为破坏,五是自然条件的影响。2.1.5水土流失防治情况截至2011年,xx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7万hm2,其中坡耕地治理0.32万hm2,水保林0.76万hm2,蚕场治理0.37万hm2,经果林0.22万hm2,封禁治理0.26万hm2,其它治理0.14万hm2,修谷坊968座。通过治理,xx市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为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1.6相关规划情况根据2000年颁布的《xx市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公告》,xx项目区为xx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2005年编制的《xx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年-2020年)》,xx属大洋河流域治理区,项目区所在建设小流域为2011年-2020年重点治理区域,在2012年编制完成的《xx市水利综合规划(2011年—2020年)》中,xx被划分为xx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侵蚀类型区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建设小流域再次被确定为2011年—2020年重点治理小流域。本次设计符合历次xx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要求。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影响根据2005年全省水土流失遥感调查,xx市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8.63%,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冲毁耕地,破坏土壤肥力;(2)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3)恶化生态环境;(4)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5)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2.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xx项目区位于xx水库上游,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缺乏水土保持资金投入,造成治理速度缓慢。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集中力量对项目区内主要流失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在短期内改变工程实施区域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水库泥沙淤积,提高水库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同时以本项目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带动社会各界加大投入,扭转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被动局面。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库上游表土层流失,致使泥沙下泄至水库库区中,直接影响水库的防洪能力,同时也导致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影响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目前,xx项目区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综上所述,实施xx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十分必要。2.3设计依据2.3.1规划依据本实施方案以《xx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年-2020年)》和《xx市水利综合规划(2011年—2020年)》为依据,按《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水利部司局函(水保生函[2010]22号)的要求进行编制。2.3.2标准、规范、规程(1)《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5-2008)(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4)《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5)《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449-2009)(6)《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8)《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2003]67号)2.3.3有关资料(1)《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2011年xx市统计年鉴》

3项目区选择及概况3.1项目区选择3.1.1项目区选择的原则2012年中央预算内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xx市建设小流域xx项目区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项目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位于本行政区域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重点治理区内;(2)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3)项目区自然状况、交通条件有利于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4)项目区及重点治理小流域所在乡镇干部群众水土保持生态环意识较高,治理水土流失的愿望比较迫切。3.1.2项目区确定根据以上原则,通过实地调查,并认真对比,确定将xx水库上游xx建设小流域xx作为本工程的实施区域之一,命名为xx项目区。xx项目区是我市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土壤侵蚀程度以轻度为主,在《xx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年-2020年)》和《xx市水利综合规划(2011年—2020年)》中均被列为重点治理区域,项目区所在的建设小流域在两次规划中均为2011年—2020年重点治理小流域,与本项目建设时间规划一致。xx项目区水土流失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蚕场砂化,这种侵蚀多年对蚕场的掠夺式经营造成的,在整个辽东地区各柞蚕生产县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搞好项目区的治理工程,对于探索东部山区砂化蚕场治理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xx项目区位于东(xx市)边(xx)公路沿线,距xx市区仅30公里,工程建设所需物资材料采购运输方便,有利于工程实施。项目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洪涝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当地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积极支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工程建设的群众基础较好。3.1.3项目区位置和范围xx项目区位于xx市南部,xx水库库区上游。项目区具体位置和范围见附图1(《xx市2012年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xx项目区地理位置图》)。3.2项目区概况xx项目区所在的xx位于xx市南部,全镇总面积总面积395平方公里,共有16条小流域。北纬40°12′58″—40°16′00″,东经123°53′50″—124°13′15″。东与xx镇、xx市xx区相邻,南与xx镇、xx市相连,西与xx镇接壤,北与xx区、xx区镇交界。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距xx市15km,距xx高速公路xx口13km。xx是xx水库的主要集水区域,集水面积195.8平方公里,占xx水库总集水面积70.94%。xx主要地形为低山和丘陵。属温带半海洋半内陆型气候,四季明显,全年主要风向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年均气温8.1℃,全年降水量为1100mm左右,全年无霜期165天。xx总人口2.8万人,全镇分为16个村。201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9495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20元,人均粮食571公斤。3.3项目区小流域概况xx项目区位于建设小流域境内。3.3.1基本情况建设小流域位于xx南部,面积32.9km2,流域内包含一个行政村—建设村。建设村东与xx相接,西邻xx水库库区,南与xx镇四家子村相连,北与双庙村相望。3.3.2自然概况建设小流域属于辽东低山丘陵地貌,地形总体走向为东高西低,流域内最高海拔为291m,最低海拔58m。建设小流域主要有4条小河道,分别为xxxx、xx河、xx和xx河,xxxx汇入xx,其余三条小河直接流入xx水库库区。各河流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少。汛期集中降雨易引发洪水,水势陡涨陡落,具有明显辽东山区河道特点。建设小流域属温带半海洋半内陆型气候,四季明显,全年主要风向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年均气温8.1℃,全年降水量为1100mm,全年无霜期165天。建设小流域土壤主要分为棕壤性土、棕壤土、潮棕壤土和草甸土四个亚类。棕壤性土主要分布在丘顶和坡的上部,主要是荒山、林地和蚕场;棕壤土主要分布在低丘坡岗下部和缓坡,主要是林地和耕地;潮棕壤土主要分布在坡脚平地和缓坡平地上,全部为耕地土壤;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其中的耕型壤质草甸土和草甸型菜园土是耕地中较肥沃的高产田。建设小流域山地植被属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森林资源是以阔叶树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经济林、生态林比重较小,蚕场比重较大,林草覆盖率为70.63%。柞蚕场是建设小流域重要地类,柞蚕场面积占林地总面积46%。根据蚕场植被情况和蚕茧产量可分为好、中、差三种类型。好蚕场为一类蚕场,中等蚕场为二类蚕场,差蚕场为三类蚕场。一类蚕场、二类蚕场、三类蚕场大致比例为2:4:4。一类蚕场植被层次分明,密度较大,轮伐更新前,林相明显,郁闭度达0.7以上;二类蚕场柞树墩偏稀,轮伐更新前,柞树郁闭度在0.5-0.7之间,蚕场内灌草植物明显少于一类蚕场;三类蚕场柞树缺株少墩较多,轮伐更新前,柞树郁闭度在0.5以下,草灌植物明显退化,只生长少量旱生物种。建设小流域内沟道比较发育,流域内干沟4条,支沟29条,沟道平均比降25.38‰,沟道总长34.6km,沟道密度为1.05km/km2。3.3.3经济社会情况建设小流域总人口0.18万人,农业劳动力0.08万人。人均耕地0.17hm2,人均基本农田0.15hm2。2011年农村各业生产总值246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45万元,粮食总产量0.17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6772元,农村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823公斤。3.3.4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建设小流域总面积3290.47hm2,其中耕地334.87hm2,园地32.77hm2,林地2626.57hm2,草地64.91hm2,交通运输用地35.11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5.5hm2,城镇及工矿用地78.02hm2,其它土地2.72hm2。3.3.5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1)水土流失现状建设小流域总面积32.9km2,水土流失总面积16.0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8.91%,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11.48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1.35%,中度侵蚀面积1.47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14%;强度侵蚀面积3.147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9.52%。建设小流域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产生侵蚀自然因素主要是流域内降雨集中,人为因素主要为蚕场砂化。从水土流失分布上看,建设小流域靠近居民区及农业用地附近的低山蚕场、坡耕地、荒山中度、强度侵蚀所占比例较大,蚕场之上的部分幼林和经济林以及部分成林区侵蚀程度为轻度,山顶部林地及平地侵蚀程度一般为微度。(2)水土保持现状建设小流域所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村集体和当地群众均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往的水土保持工程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水土保持治理以植物措施为主,并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这种治理方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但由于缺乏骨干控制性工程,植物措施单一,分布零散,无法形成完整、有效的防治体系,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xx项目区是建设小流域中侵蚀情况比较严重的区域,本方案将其列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规划治理面积为2.19km2。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体现水保特点、又和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遏制水土流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为其它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做出示范。

4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4.1建设任务根据《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确定以下建设任务:(1)治理砂化蚕场,实现蚕场可持续利用;(2)营造水保林,控制坡面水土流失;(3)实施封禁治理,提高水源涵养能力;(4)治理侵蚀沟道,减少泥沙下泄,预防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5)兴建护岸工程,提高河道防洪能力;(6)整修作业路,方便群众出行和生产运输;(7)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2建设目标4.2.1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规划经过集中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9hm2,占工程实施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的72.53%。使重点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500t/k㎡.a以下。4.2.2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工程实施后,项目实施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1.01个百分点。4.2.3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促进项目区农业及副业生产发产,工程全部发挥效益后,直接经济效益年平均可增加152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66。4.3建设规模1年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9hm2,其中营造水保林33hm2,蚕场治理121hm2,封禁治理65hm2。修建浆砌石谷坊22座,修截排水沟1000m,护岸工程350m,整修作业路1000m,设置封禁标志牌1

5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5.1水土保持分区根据《xx市水利综合规划(2011年—2020年)》,项目区所在的建设小流域水土流失分区被确定为xx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侵蚀类型区,水土保持分区被确定为xx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5.2总体布置5.2.1布置原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布置遵循以下五项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3)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4)坚持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原则。(5)坚持国家投入、地方配套和群众投劳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原则。5.2.2措施总体布局根据以上原则和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参照农业、林业、土地中长期规划,确定建设小流域xx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总体布局如下: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控制水土流失为核心,以骨干工程措施为重点,工程措施与植物相结合,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改善流域内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修建谷坊控制沟道侵蚀扩张,防止泥沙下泄;实施护岸工程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整修作业路方便出行和生产运输;选择宜林地块营造水保林以改善立地条件,为恢复生态创造条件;治理砂化蚕场,控制坡面流失,实现蚕场可持续利用;选择幼林、疏林地斑块实施封禁,实现植被自我修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力争通过综合治理使重点治理小流域基本形成立体、多层次、有效的综合防护体系,实现控制水土流失,减轻水库淤积的基本目标,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带动整个项目区的综合治理工作。5.3工程措施设计5.3.1谷坊工程设计建设小流域内沟壑密度较大,沟岸扩张,沟床下切严重,侵蚀面积逐年增加。为此,设计在侵蚀较重的沟壑内修筑小型水保工程—谷坊。设计在xx等侵蚀较严重修建浆砌石谷坊22座。(1)设计原则根据侵蚀沟的水土流失特点、地形、地质、建筑材料、劳动力、技术等多因素,本着有效地控制沟壑下切,拦截泥沙和就地取材,以最经济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水土保持效益。(2)设计标准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3—1996)执行。(3)谷坊种类根据项目区沟道含沙量大的特点,选择浆砌石谷坊为沟道治理的主要形式。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山区石料丰富特点,就地取材,节约工料。(4)谷坊的间距(5)谷坊的工程布置结构设计通过对侵蚀沟壑情况的调查,选定治理侵蚀沟道。在规划治理沟道内选择沟底比降大于5%的地段布设谷坊。结合当地石料较为丰富的特点,设计谷坊结构形式为浆砌石谷坊,设计东岭内布置浆砌石谷坊22座。以沟道谷坊群层层拦截泥砂,防止沟道继续下切扩张,并与坡面治理措施相结合,减缓洪峰,拦蓄砂石,使沟壑逐步川台化,遏制水土流失。谷坊砌筑位置的选择a.“口小肚大”,工程量小,库容大。b.沟底和岸坡地形、地质状况良好,无孔洞和破碎底层,没有不易清除的乱石和杂物。c.避开跌水和拐弯处。d.在有支流汇合的情形下,应在汇合点的下游修建谷坊。(6)谷坊的施工定线:根据规划测定的谷坊的位置(坝轴线),按设计的谷坊尺寸,在地面划出坝基轮廓线。清基:首先清好基础,沟床为土质时,谷坊基础应清至坚实的母质土层;如淤积砂砾,沟床应清至硬底盘上;石质沟床应清除表面风化层。基岩面应凿成向上倾斜的锯齿状,两岸沟壁凿成竖向结合槽。筑坝:坝应与水流方向垂直,从下向上分层磊砌,按边坡逐渐向里缩。上下层石料应首尾相压,最少为石料长三分之一左右,并应错开石缝,空隙要用小石填满。(7)谷坊的管护a.建立管护制度,制止一切破坏行为,确保工程安全。b.建立检查制度,每年汛前汛后,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c.谷坊淤满后,充分利用淤成土地种植沟底防冲林、经济林,增加经济收入。(8)浆砌石谷坊工程典型设计以xx为例进行浆砌石谷坊设计。a.谷坊间距的确定已知:沟道总长908m,水平距离为852m。高差265-198=67(m)。比降i=63/674=7.86%。沟道淤满后比降取砂石i′=2%,i′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范》确定。初设谷坊高度H=1.5m谷坊间距L=H/(i-i′)=1.5/(6.4%-2%)=26(m)。b.浆砌石谷坊断面设计谷坊设计高度1.5m,顶宽0.8m,迎水坡1:0.2,背水坡1:0.7谷坊尺寸详见附图5《xx项目区谷坊施工布置典型设计》。c.谷坊安全计算按谷坊断面尺寸计算滑动安全系数K值,校核允许滑动系数K≥2.5。式中:水流质容重γc取1.3T/m³;H0砌筑物顶上水头取0.5m;h最危险水平面以上高度2m;校核谷坊断面尺寸,计算公式K=(γV+P)/W式中:γ为干砌石容重,取2.4T/m³;V为单位长度干砌石体积;P为重力压力,等于W/2;经计算K值等于4.0,大于允许值。d.谷坊溢洪道断面尺寸设计溢洪道断面设计尺寸为:溢洪水深H=0.5m,底宽B=1.6m,流量系数m=e.溢洪断面尺寸校核谷坊以上沟道十年一遇洪水流量计算:采用《水利水电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中提供的特小流域(F<10km2)设计洪水综合经验公式计算:Qm=SpF(F≤3km2)(9.2.1-8)—径流系数,取0.35;S(10%)—十年一遇最大1小时降雨强度,取43mmF—集雨面积,0.09km2Qp=10%=0.35×43×0.09=1.36m谷坊溢流口过流能力按矩形宽顶堰公式计算:其中:m—经验系数,一般取1.55;B—溢流口宽度;H—溢流口深度;Q溢流=1.55×3×0.5=1.65故Q溢流>QP=10%,溢洪断面尺寸设计合理。5.3.2截排水沟工程设计(1)截(排)水沟尺寸设计设计在坡耕地上边缘与山脚交界地带沿山形挖截排水沟1000m。截排水沟深50cm,底宽50cm,沟内边坡比1:1。(2)截(排)水沟水文验算根据《水土保持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排水沟断面应根据设计频率暴雨坡面最大径流量,按明渠匀流公式确定。本设计参考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初步拟定定截(排)水沟尺寸,然后进行水文验算。验算过程如下:式中:A——排水沟断面面积,m2;Q——设计坡面最大径流量,m3/S;C——谢才系数;R——水力半径,m;i——排水沟比降。Q值计算:式中:Q——设计最大流量,m3/S;F——坡面汇水面积,km2;Ir——设计频率10min最大降雨强度,mm/min;Ip——相应时段土壤平均入渗强度,mm/min;R值计算:式中:R——水力半径,m;A——排水沟断面面积,m2;X——排水沟断面湿周,m。C值计算:式中:n——糙率,土质排水沟一般取0.0275。从地形图上量得坡面集水面积F=0.3km2,截(排)水沟比降取2%。从水文手册中查得Ir为18.5mm,相对时段平均入渗强度取3.7mm,根据初步设计截(排)水沟断面尺寸,计算出设计坡面最大径流为0.74m3/S,相应过水深度为0.398m,初设计截(排)水沟过水深度为0.4m,满足十年一遇24小时降水要求。5.3.3护岸工程设计设计在建设小流域的xxxx道建设护岸工程。(1)护岸工程设计a.设计原则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标准,保护农田和居民点,尽量做到费省效宏。b.设计防洪标准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T16543.4-1996),以乡村为主的保护区人口小于20万人,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防洪标准为10~20年一遇洪水。本次设计保护区人口350人,耕地面积420亩。考虑到保护区内人口和耕地规模较小,无重要基础设施等保护对象,设计确定采用5年一遇洪水。c.护岸工程设计因xxxx无实测水文资料,故采用《辽宁省水文手册》,按无资料地区进行水文计算。①气象资料项目区内无固定气象站,本设计采用xx气象站数据。②水文计算成果采用《辽宁省1998年水文手册》,按无资料地区计算,水文分区为Ⅲ2。A、河道三要素首先在1∶50000地形图上勾绘出河流的分水岭,求得河流的集雨面积F和主河道长度L。以水平距离为横坐标,高程为纵坐标,绘出河道纵断面图,以无资料手册方法求出河道平均比降。河道三要素成果见表2-10。表2-10河道三要素成果表河名集雨面积(km2)河道长度(km)平均比降(‰)xxxx9.786.6116.66B、设计洪水计算采用辽宁省水文资源勘测局1998年8月出版的《辽宁省中小河流(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计算设计洪水。xxxx汇流时间的计算:1.37小时。式中参数x、y查附表(3-1)分别为0.96、0.73。L,j分别为6.61km,16.66‰。计算1、6、24、三日的设计面雨量及n1p、n1p值:暴雨和相应的变差系数可由其等值线图查得:P三=202mmCV三=0.65KP三=2.275P24=168mmCV24=0.65KP24=2.275P6=104mmCV6=0.59KP6=2.065P1=43mmCV1=0.57KP1=1.995由附图(1-12),点面折减系数KF=0.99:202×1.83×0.99=417mm168×1.83×0.99=304.37mm104×1.76×0.99=181.21mm43×1.74×0.99=74.07mm查附表(1-2)得n1p=0.50查附表(1-2)得n2p=0.72计算τ历时设计面雨量及面暴雨强度ip:当τ=1.37时,=98.48mm72.13mm/h查附表(3-2),0.77,α三P=0.65,α(三-24)P=0.21五年一遇的洪峰流量:=151.01m3/计算洪量:232.46万m312.65万m3219.99万m3洪水过程线计算形状系数:0.08,采用前峰为三角形,主峰为以为参数总历时为72小时的双峰概化过程线。基流:0.45m3/s0.025×382=1.96m32.23m3Q20%=Qp+Q0=151.00+0.45=151.45m表2-11xxxx洪水过程线成果表单位:Q(m3/s)T(小时)Qt/QpQtQQt00.00000.00000.44910.4592.22510.44912.67210.01301.96310.44912.41220.01702.56710.44913.02230.02003.02010.44913.47240.03104.68120.44915.13250.03805.73820.44916.19260.05908.90930.44919.36270.124018.72470.449119.17280.329049.68070.449150.13290.582087.88510.449188.33301.0000151.00530.4491151.45310.662099.96550.4491100.41320.346052.24780.449152.70330.192028.99300.449129.44340.134020.23470.449120.68350.107016.15760.449116.61360.088013.28850.449113.74370.072010.87240.449111.32380.05608.45630.44918.91390.03805.73820.44916.19400.02403.62410.44914.07450.01001.51010.44911.96500.00600.90600.44911.36600.00000.00000.44910.45720.00000.00000.44910.45xxxx72小时洪水过程线见下图。③工程地质评价根据现场勘察并参考《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的结论,工程区域地质条件满足护岸工程建设要求。具体评价如下:A、本区内没有大的构造带通过,对工程影响不大。B、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C、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略有承压性),最大冻深为1.38D、本工程地层抗滑稳定性较好。若该堤修筑为透水堤,在河道水位升高时,不能起到对阶地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易形成管涌,因此建议做防护处理。E、本工程所需的堤身填筑料、砂卵石混合料、和块石料的质量及储量均满足要求,开采条件较好,交通便利,运距适宜。④工程任务和规模A布置原则a河堤堤线应与改道后的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一个河段两岸堤防的间距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大或缩小;b堤线应力求平顺,各新旧堤段之间平缓连接,不得采用折线或急弯;c堤防工程应尽可能利用有利地形,修筑在土质较好、比较稳定的滩岸上,留有适当宽度的滩地,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地基;d堤线应布置应有利于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B防洪标准设计防洪标准为五年一遇。C水面线推算a糙率分析参考《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xxxx床的糙率取0.025。B水面线推算水面线推算采用明渠匀流公式计算:C=(1/n)R1/6R=A/XA=(b+mh)h式中:Qp—断面最大过水流量b—河底宽h—水深m—迎水边坡比A—过水断面面积X—过水断面湿周R—水力半径C—谢才系数n—河道糙率用试算法推算筑堤后5年一遇洪水水位。初步拟定洪水水位线h=1.2米;其它参数如下:b=30米,m=1.5,i=0.0087(护岸工程附近河段平均比降),n=0.025。将以上数据代入以下公式,试算出当h=1.2米时,Qp=152.78m3/s,大于5年一遇的洪峰流量151.01m3/s。典型断面水位—流量关系表、曲线图如下:表4-1典型断面水位—流量关系表水位(m)00.51.01.2(设计P=20%水位)1.52流量(m3/s)035.42112.56152.78222.23360.81⑤工程布置A工程等级xxxx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洪水,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该防洪堤级别为5级。B堤线布置及主要建筑物xxxx右岸原有土堤在2010年的洪水中毁坏严重,部分堤段至今未得到恢复,影响堤后的乡村公路、xx堡子居民点和基本农田;左岸为山丘林地,坡度较大。根据河道两岸土地利用现状和堤防现状,设计堤线布置为右岸单侧筑堤,首先在现有两段浆砌石护岸工程之间300米无堤段修建蜂巢格网护岸工程,使新旧护岸工程连成一体,然后沿河道向上延伸50米,与上游原有土堤相连接,形成封闭区域,保护堤后道路、居民点和耕地安全。本工程主要建筑物为河岸单侧蜂巢格网堤防,总长350m。C堤顶高程计算根据《堤防设计规范》,堤顶超高按下式计算:采用公式:▽顶=▽设+Y,Y=R+e+A式中:▽顶堤顶高程(m)▽设设计水位(m)Y堤顶超高(m)R设计波浪爬高(m)e设计风壅水高度(m),计算值很小,本设计忽略不计;v设计风速,按计算波浪的风速确定,V=16.3×1.5=24.45mF风区长度(m);d水域的平均水深;β风向与垂直于堤轴线的法线夹角,β=50°A安全加高(m),A=0.风浪要素计算:风浪要素的计算采用莆田试验站公式:式中:平均波高(m);T平均波周期(s);V计算风速(m/s);F风区长度(m);d水域的平均水深(m);g重力加速度,9.8m/s表5-4平均波高、波长计算成果表xxxx24.45301.20.0781.2392.39波浪爬高RP计算:式中:m坡度系数,本设计为1.5;Rp累积频率为P的波浪爬高(m);K△斜坡的糙率及渗透性系数;KV经验系数;KP爬高累积频率换算系数,对不允许越浪的堤防爬高累积频率取2.07%;Kβ当来波波向线与堤轴线的法线成β角时,波浪爬高应乘以系数Kβ;表5-5设计波浪爬高计算成果表项目K△KVKpKβmRpxxxx0.51.4682.070.921.50.32堤顶超高的确定:表5-6堤顶超高计算成果表项目RpA计算值Y采用值Yxxxx0.320.50.820.8▽顶=1.2+0.3+0.5=2.0⑥护砌材料的选择和砌护厚度本设计选择蜂巢格网砌石材料为堤防迎水坡和堤基护砌材料。蜂巢格网护坡计算式中:Q主要护面层的护面块体、块石个体质量(t)。当护面有两层块石组成,则块石质量可在0.75Q-1.25Q范围内,但应有50%以上的块石质量大于Q;人工块体或块石的重度(KN/m3);水的重度,(KN/m3);H设计波高(m),当平均波高与水深的比值H/d<0.3时,宜采用H5%;当H/d≥0.3时,宜采用H13%;Kd稳定系数,可按表D.3.2-1确定;t块体或块石护面层厚度(m);n护面块体或块石的层数;c系数,可按表D.3.2-2确定;经计算得:t=0.223m。xxxx为山区河流,河道比降大,洪水流速快,借鉴本地区已建成类似工程经验,蜂巢格网护坡厚度取300mm。⑦堤岸冲刷深度计算采用《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公式:式中:hB局部冲刷深度(m),从水面算起;hp冲刷处的水深(m),以近似设计水位最大深度代替;Vcp平均流速;V允河床面上允许不冲流速;n与防护岸坡在平面上的形状有关,n=0.25;冲刷深度计算结果如下表。表5-13冲刷深度计算结果计算断面hpVcpV允n冲刷深度hB(m)(m/s)(m/s)(m)典型断面1.23.960.920.250.53冲刷深度为0.53米,小于护脚埋深1m,满足防冲要求。⑧堤防结构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并结合工程区域地形实际,确定堤防为蜂巢格网砌石结构,高为2米,迎水坡和背水坡边坡比均为1:1.5。具体结构见xxxx典型断面图。5.3.4作业路设计设计整修xx作业路1000m。设计在原路面上平均铺垫30cm厚砂石混料,并整平压实,路面铺设3cm厚风化砂,路面中心向两侧设置2%的排水坡,路基外侧挖截排水沟。具体设计见附图5《xx项目区作业路改造断面图》。5.3.5工程公示牌设计设计在建设村村部附近东边线公路桥东侧设置工程公示牌1块。公示牌长4m,宽2.5m,主体为钢骨架结构,彩色喷绘表面,正面内容为工程名称,背面为工程简介。5.4林草措施设计5.4.1蚕场治理设计柞蚕生产是项目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来蚕农只放养而不养场,致使蚕场大面积出现沙化,树势减退,植株稀疏,是重要的水土流失地类。因此必须对项目区现有砂化蚕场进行改造,以达到提高蚕场质量、保持水土的目的,设计改造砂化蚕场面积121hm2。主要治理措施是植物穿带和柞苗补植加密。(1)植物穿带根据工程区地貌及坡度情况,在蚕场坡面设置灌木植物带,树种选择紫穗槐。整地时间为春季,整地规格标准如下:在蚕场中间沿等高线挖深为0.2m的浅沟,然后将1年生的紫穗槐按株距为0.1m错开放在沟内,复土踩实即可。根据实际情况,紫穗槐带距为30—40m之间,每公顷设置紫穗槐穿带200米,共设置植物穿带50800m。紫穗槐栽植密度为4200株/hm2。(2)柞苗补植加密柞苗补植方法隙地按1m×2m株行距,每穴栽柞苗3株,三类蚕场补植密度为1500株/hm2,穴状整地500个/hm2(整地规格为30cm×30cm)。(3)蚕场抚育a.对柞蚕场清理。首先不破坏地表植被,清理地表杂草,但不破坏根部,留足根部以上三寸为宜。b.火芽剪伐,老柞疏枝,二芽柞修剪。应首先考虑控制地表覆盖率,不宜树与树之间的空间过大,剪伐过大,否则容易造成产叶量减少,增加地面裸露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且易产生水土流失。c.建造生态蚕场。在柞树修剪过程中应考虑树形呈“伞”状,围绕“树冠象雨伞,地面象地毯”这样对生态平衡有利的防护措施,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4)蚕场管理建议根据建设小流域蚕场现状,结合我市柞蚕场水土流失防治经验,方案针对小流域蚕场治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a.对植被条件比较好的一类蚕场,主要的措施是保护现有植被,确定合理有放养密度;尽量少割或不清割蚕场,使构成植被的各种植物都有一个较长的、完整的生长发育过程,以提高种籽的成熟度和根茎繁殖能力,提高其繁衍速率,使蚕场植被向着正向演替方向发展。b.对中等和比较差的蚕场,应以植物措施为主,进行综合治理,目前我市蚕场治理的植物措施主要以下几条:——选择柞苗或橡实对蚕场进行补植,增加柞树密度;——改根刈为中刈放拐,扩大树型;——用紫穗槐、刺槐、胡枝子等乔灌木植物穿带,防止表土流失。c.对于出现局部沙化的蚕场,还应在补植和穿带的基础上,栽植生长年限长、保持水土效果好、固氮能力强的草本、灌木植物。d.对于大面积沙化、树势衰败、效益低下的蚕场,应在做通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封蚕育柞,停蚕养树。同时栽植植被,治理沙化。待蚕场植被基本恢复、柞树树势恢复正常后,再开封养蚕。e.对于沙化特别严重的蚕场,要依法采取果断措施,取消蚕场注册,调整为生态公益林用地,并客土补植乔、灌木,恢复植被。5.4.2水保林(红松)标准设计项目区共栽植水保乔木林33hm2,树种选择红松。整地规格:选择块状整地方式,长、宽、深0.4×0.4×0.4m,株行距为2.0×2.0m造林方法和季节:春季植苗客土栽培,起苗时带宿土,每穴一株,采用传统的植树方法即“三埋,二踩,一提”,最后覆土踏实灌水。运输时将根部包扎,随起随栽,保证根部湿润。幼林抚育和工程管理:造林后三年内除正常除草松土培土外,头二年内各加除草一次。每亩种苗用量及规格树种类别树种名称混交方式每公顷需苗量苗木规格常绿乔木红松纯林2500株2年生地茎≥0.6cm施工要点:春季造林在苗木萌动前造林,各项工程的位置、尺寸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不得任意改动,以保证容许设计的暴雨径流;整地工程的填方土埂必须分层夯实或踩实,保证蓄水后不坍塌或穿洞;带状整地工程施工前应测量定线。选择优质苗木,苗木出土前2~3天应浇水,起苗后分级、包装、运送,整个过程注意根部保湿,防止受冻和风吹日晒,随起随栽。栽植时将苗木扶直,栽正,根系舒展,深浅适宜。工程管理:新造幼林要实行封育,禁止放牧及其他不利幼林生长的活动,同时定期检查苗木成活情况,发现成活率低于90%的地块,秋季要及时补栽。5.5封育措施设计为了加速培育森林后备资源,利用项目区降雨量多,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萌发力强的特点,采取封禁治理措施,促使生态环境自然修复,设计实施封禁治理面积65hm2。5.5.1封禁治理原则及封育类型根据现有的水土流失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结合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柞蚕场、疏林地等采取封禁治理措施,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小斑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条件和封育主要目的的不同,分别划分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等封育类型。并按封育类型以小斑为单位统计封育面积。5.5.2封禁对象退化严重的蚕场、残次林、疏林地和10年生(含10年)以下天然幼林。5.5.3封禁方式全封。5.5.4封禁年限根据当地的封育条件和封育目的因地制宜地确定封育年限,最低不少于3年。5.5.5封禁工程区管理办法根据生态环境自然修复的要求,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乡规民约如下:(1)严禁在封禁区用火,违者视情节轻重,每次罚款50~200元。(2)在封禁区内不得砍柴,违者按毁坏幼树处理,每株每年赔偿林木损失费0.5~1.5元;不得在封禁区内割草,违者按每市斤罚款0.5元处理;以上二者数量较大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3)在封禁区内不准铲草积肥,违者罚款100~500元。(4)封禁区内不准陡坡开荒种地,违者罚款100~500元。(5)封禁区内不准放牧,违者罚款100~500元。(6)封禁区内不准采石取土,违者罚款100~1000元。5.5.6封禁治理的步骤(1)规划准备阶段在林业部门配合下,组织人力汇同乡村有关人员对封禁地块全面规划登记台帐编制图表。(2)落实护林合同,公布封山地块阶段。选择护林人员,并与护林人员签订护林合同。按设计落实和确定封育的范围,建设封禁设施。并向村民公布封禁地块。5.5.7设置围栏、标志牌、界桩(1)围栏a.围栏布局根据项目区谷峰叠峦的地形地貌特点。实行部分地段布设围栏,围栏布设在封育区边缘为道路、村屯、人畜活动频繁处。b.围栏的设计原则本着有效地控制人畜进入封禁区,投资少,效果好,确保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成果。c.围栏设计标准坚固,耐性强,确保拦挡效果。d.围栏的结构设计围栏采用砼柱与带刺铁线相结合的铁丝网围栏,砼柱距离2.8m,砼柱高2m,其中砼柱基础埋深0.5m,围栏铁线间的距离为0.3m。围栏设计见附图7(封禁治理围栏设计图)(2)标志牌工程区标志牌版面尺寸为高0.8m×宽1.6m,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正面内容为:×××小流域水土保持封禁治理工程封禁区域:地点、范围封育类型:×××封禁面积:×××hm2背面内容:工程区管理规则5.5.8封禁区及附属设施管护(1)封禁区设专人管护,签订管护合同;(2)建立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3)建立罚设款制度,制止一切破坏行为。5.5.9育林根据小斑调查资料,结合当地林业经营水平,设计必要的育林措施。(1)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对有较充足的下种能力,因植被覆盖度较大而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应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破土整地等,实行人工促进更新。(2)平茬复壮对有萌蘖能力的乔木、灌木,根据需要进行平茬复壮,以增强萌蘖能力。(4)培育管理在封育期间,根据当地条件和经营强度,对经营价值较高的树种,可重点采取除草松土、除蘖、间苗、抗旱等培养措施。5.5.10森林保护为了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确保封禁治理成果,培养森林后备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结合林业部门下发的封山育林护林防火的有关规定,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小流域护林防火责任状,特聘专职或兼职护林防火人员,签订防火责任状,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5.5.11病虫害防治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修复工作中采取封育措施后,除了原生植物茁壮成长外,将会有种类繁多的草木及幼林萌生起来,这些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在林木生长的各阶段,从幼苗、幼林到成林,都有可能受到病害虫侵袭。因此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1)建立病虫害防治机构可聘请林业局森保站负责项目区病虫害防治工作。(2)病虫害防治工作要点a.营林预防林木本身抗性及生长发育状况与林木病虫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营林时抚育管理,保证人工林的健康生长。b.病虫害预测预报定期合理调查取样,结合天敌,食物、气候情况,准确及时地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引发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c.森林植物检疫在苗木调运等过程中加强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d.病虫害防治利用化学药剂将害虫或病菌加以控制、防止灾害的形成。项目区共封禁治理面积65hm2,建设围栏0.3km,标志牌2块。5.6措施数量汇总xx项目区共完成水土保持措施如下:5.6.1工程措施数量浆砌石谷坊22座,截排水沟1000m,护岸工程350m,作业路改造1000m,设置工程公示牌1块。5.6.2林草措施数量营造水土保持林33hm2,治理砂化蚕场121hm2。5.6.3封禁措施数量封育治理措施面积65hm2,设置铁丝刺线围栏300米,封禁标志牌2块。

6施工组织设计6.1工程量经计算,工程建设各类措施工程量如下:截(排)水沟开挖土石方1000m³;护岸工程坝体土方填筑和压实2450m³,基础开挖595m³,回填315m³,蜂巢格网砌石700m³,回填315m³;作业路平整路面4000㎡,路面砂石混料和碾压2150㎡,风化砂120㎡;栽植各种苗木80万株,混凝土刺线围栏300米。工程总投工0.85万个工日,机械179.8台班。6.2施工条件6.2.1气候、水文条件项目区地处辽东山区,气候条件对施工的限制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一年之内限制施工的时段有两个:汛期和冬季。本项目的建设将根据具体工程对气候和水文的要求避开不利于施工的时段。6.2.2施工交通方案项目区交通条件比较越,建设小流域有东(港)边(门)公路通过,小流域内各村民组将有道路与之相连,施工物料、苗木及机械均可通过该公路及村路运输。6.2.3物料供应方案与建设小流域相邻的xx镇为东北闻名的苗木之乡,苗木各类齐全,项目所需苗木可就近解决。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的专业柞树苗木基地距小流域仅40公里左右,可以为蚕场补植提供柞苗;工程所需建筑材料主要为石料和水泥,石料可在小流域内就近采集,水泥可到附近的xx水泥有限公司购入,柴油可由当地石油公司购入;项目区基础设施较好,农村电网已改造完毕,大部分居民组都已实现集中供水,各工程施工地点附近也都有充足的水源,可保证施工需要。6.3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要求6.3.1谷坊的施工(1)定线:根据规划测定的谷坊的位置(坝轴线),按设计的谷坊尺寸,在地面划出坝基轮廓线。(2)清基:首先清好基础,沟床为土质时,谷坊基础应清至坚实的母质土层;如淤积砂砾,沟床应清至硬底盘上;石质沟床应清除表面风化层。基岩面应凿成向上倾斜的锯齿状,两岸沟壁凿成竖向结合槽。(3)筑坝:坝应与水流方向垂直,从下向上分层磊砌,按边坡逐渐向里缩。上下层石料应首尾相压,最少为石料长三分之一左右,并应错开石缝,空隙要用小石填满。6.3.2蜂巢格网护岸施工蜂巢格网护岸采取人工施工,配合小型机械。(1)蜂巢格网施工要求:检查网箱及填充石料规格、质量;将片状格网采用双铰链接,绑扎成箱;将石料充填到网箱中,适当捣实,四周表面叠放平整;复上网盖,将网盖与网身接触的柜线绑扎牢固。(2)护岸工程:推土筑堤压实,机械开挖基础,水泵排水,使用长2m×宽0.8m×高1m蜂巢格网基础,长4m×宽1m×高0.3m蜂巢格网护坡,覆土种草。6.3.3作业路作业路施工采取人工与机械施工相结合。施工要点:修筑作业路时在填方深度超过0.3m以上时,应分层碾压,铺土厚度不超过0.3m,干容重在1.5t/m以上,个别拐角处用人工夯实。6.3.4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林的施工采取人挖土、人工栽植的方法。(1)造林时间及栽植技术要求:宜在前一年秋冬两季整地,第二年春天造林,利于容蓄雨雪,促进生土熟化;春季植苗栽培,起苗时带宿土,每穴一株,采用传统的植树方法即“三埋,二踩,一提”,最后覆土踏实灌水;运输时将根部包扎,随起随栽,保证根部湿润。(2)施工要点:苗木栽植的位置、规格尺寸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以保证能容蓄设计的暴雨径流;块状整地,施工前应用水准测量定线;在块状整地后,按照设计的株距,挖好植树坑,以根系舒展为准;栽植时需将坑底挖松0.2m左右,施入基肥,与底土伴均,上覆一层虚土;栽植时应将苗木扶直,栽正,根系舒展,深浅适宜;填土时应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在墒情不好时,要浇灌透水,再覆一层虚土,以利保墒。6.3.5蚕场治理植物穿带施工定线:在坡面正中(距左右两端大致相等)划一等高中轴线;根据植物带间距设计坡面宽,在中轴线上划出各地埂的基点;从各地埂的基点出发,用水准仪向左右两端分别测定其等高点,连各等高点成线,即为植物带的施工线。6.4施工布置和组织形式项目区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由建设村委会负责,人工劳力主要是当地农民,由村委会统一组织,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工程投工问题。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蚕场治理中柞苗补植部分由受益地块农户投工解决,蚕场串带部分由村委会组织群众实施;对于施工中专业性强、技术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的工程,如谷坊、截排水沟、护岸和作业路等工程由村委会组织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进行施工。6.5施工进度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和劳动力、资金调配情况,在不影响流域内农业生产及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建设期的实施计划:项目建设期为3个月,具体时间为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3月中下旬,进行施工前准备,截排水沟开挖及苗木栽植施工安排在4月进行,谷坊4-5月施工、护岸工程与作业路安排在5月份进行,封禁治理安排在5月下旬进行。施工进度和工程量见附表7小流域综合治理进度安排表和附表8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量和投工汇总表。

7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测以效益监测为主。7.1监测内容7.1.1监测任务通过综合调查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掌握动态变化及防治情况,评价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的防治效益。了解综合治理前后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水土流失重点工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效益(保土减沙保水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终通过数据成果的汇总、分析和综合论证,对项目区的治理成果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评价,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7.1.2监测内容与指标(1)基础信息(包含自然情况、水文气象、社会经济情况、主要灾害等方面),以资料搜集为主,在项目建设第一年进行1次。(2)土地利用现状,以资料搜集为主,在项目建设第一年进行1次,项目竣工后进行1次。(3)水土流失状况,以调查监测与料搜集为主,在项目建设第一年进行1次,项目竣工后进行1次。(4)水土保持措施,以调查监测与料搜集为主,在项目建设第一年进行1次,项目竣工后进行1次。(5)公众调查,以现场调查方式为主,项目竣工后进行1次。7.2监测点布设根据项目特点及监测目标要求,分别在工程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分阶段开展专项调查和监测。监测点布设在项目区Ⅺ-20斑块内,该班块原地貌为砂化蚕场,植被状况和水土流失状况在项目区内具体较强的代表性,重点监测治理前后土壤侵蚀量和效益情况。7.3监测时段与方法7.3.1监测时段项目监测应贯穿于工程实施阶段的全程,并延续至措施全部生效年,以期为项目评价及后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设计监测时段为2013~2016年,其中调查监测3次,分别为建设基准年、建设期末和措施生效年末,典型监测中沟壑治理监测每年监测3次,分别为雨季前期、雨季中期、雨季后期。效益监测每年1次,其中增产粮食及地上生物量监测选择在作物成熟期。7.3.2监测方法(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监测a.典型农户监测。在项目区内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户,进行跟踪监测,监测其粮食产量、经济收入、支出等,进行对比分析评价。b.典型地块监测。在项目区内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地块,进行不同粮食作物和不同经济作物产量、产值的监测,进行定期调查其投入和产出状况。(2)生态效益监测a.土壤理化性状的监测按不同土壤类型选择地块,定期对土壤的水、肥及其理化性状进行监测。b.植被生长情况监测根据项目区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类选取监测小区,实验期内小区位置固定不变。观测记载的项目包括小区概况、生长发育情况、土壤养分测定、林下植物群落演变等。c.水土流失量监测设置监测地块,采取人工降雨方法重复测试,根据降雨量情况推算试区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7.3.3监测组织水土流失重点工程监测按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水土保持局统一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