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配套讲义(新教材新高考)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讲义)(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配套讲义(新教材新高考)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讲义)(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配套讲义(新教材新高考)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讲义)(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配套讲义(新教材新高考)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讲义)(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配套讲义(新教材新高考)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讲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目录12考点一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3考查角度水污染【真题研析·规律探寻】3【核心提炼·考向探究】5考查角度大气污染【真题研析·规律探寻】6【核心提炼·考向探究】7【题型特训·命题预测】10考点二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13考查角度自然保护区【真题研析·规律探寻】13【核心提炼·考向探究】16【题型特训·命题预测】17考点三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20考查角度碳排放【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0【核心提炼·考向探究】22【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7考点要求考题统计考情分析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2023新课标卷37题,28分2023北京卷16(2)(3)题,9分2022浙江卷6月卷9-10题,4分2022河北卷18题,17分2022湖南卷21题,10分2022广东卷5-6题,6分2021北京卷20题,13分2020浙江7月卷26题,10分【命题规律】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涉及的内容繁多,属于新教材新内容,其中环境污染与碳排放是高频考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国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接下来的高考中考查频率将会有所提升。【命题预测】本专题知识的命题情境将多源于真实生活情境材料,多以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或其演变过程为背景,提供图文资料或数据考查生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2023北京卷19题,12分2023湖北卷18题,21分2022湖北卷18题,22分2021海南卷1-3题,23题,19分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2024浙江1月卷7-8题,4分2023全国乙卷37题,24分2023北京卷18题,11分2023湖南卷5-7题,9分2023海南卷7-8题,6分2022山东卷19题,12分2022全国乙卷37题,24分2022湖南卷18题,14分2021湖北卷7-9题,9分考点一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考查角度水污染1.(2021·北京卷)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洱海流域面积约2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渔为生。1996年,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2)概述老何经历的三次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1)(2)(3)【答案】(1)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2)第一次:减少了汽柴油污染。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3)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识,增加休闲空间。考查角度大气污染(2022·广东卷)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解析】2.3.【答案】2.C3.B考向跨国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大气污染可以跨国界传输,使周围国家受害,引起国际纠纷,影响国家安全。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污染物可以随大气转移到1000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北欧曾经深受酸雨的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北欧的污染物排放量大 B.受中纬西风影响,污染物输入C.盆地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 D.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2.为了有效防治酸雨,欧洲可采取的科学合理措施是(

)①使用风能、水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

②使用废气净化设备,减少酸性物排放③加强国际交流,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④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禁止使用私家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1.B2.A【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某些西欧国家是工业废气的排放源,北欧为扩散、受影响地区,选项A错误。北欧主要位于中纬西风带,盛行西南风,西南风把西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吹送到北欧,所以造成酸雨污染,选项B正确;北欧并不是盆地地形,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选项C、D错。故选择B。2.本题考查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酸雨的形成原因是人类活动燃烧了大量矿物燃料。使用风能、水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以及使用废气净化设备,减少酸性物排放,加强国际交流,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都是防治酸雨的科学合理措施,①②③正确;可以减少使用私家车,但禁止使用私家车不符合实际,④错误;故选择A。【点睛】酸雨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与水蒸气相结合形成的酸性降水。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通常会在空气中移动并跨越国界,因此酸雨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往往是跨境的。下面是酸雨造成跨境环境污染的形式和特点:1.形式(1)大气传输:酸雨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传输跨越国界,进入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空气中。(2)水体污染:酸雨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流动,跨越国界进入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水体中。(3)土壤污染:酸雨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土壤的渗透,跨越国界进入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土壤中。POPs被大量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同时也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经过不断的排放—传输—沉降过程,可以输入到偏远山区。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青藏高原地区POPs富集的条件主要包括(

)①邻近的印度次大陆等地,工农业活动密集②高原面积广,可沉降面积大③受西风与季风共同影响,多方向输入④气温低且降雪多,利于沉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分别出现在(

)A.夏季夏季 B.夏季冬季 C.冬季夏季 D.冬季冬季5.应对青藏高原地区POPs跨境转移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A.印度等污染物输出国禁止POPs等污染物的排放B.中亚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C.我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工程措施切断污染物输入D.多国开展合作,研发POPs的替代物【答案】3.C4.B5.D【解析】3.材料提及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青藏高原气候受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印度季风影响着着青藏高原南部地区,高原北部则受西风带影响,受西风与季风共同影响,多方向输入使得POPs数量较多,③正确;POPs被大量用于防治农林害虫,青藏南部地区临近印度,其人口众多,工农业活动多,POPs数量多,①正确;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POPs进入高原后流动性变差,并伴随降雪逐步沉降,青藏高原地区POPs富集与高原面积广并无关联,主要是位置特殊性影响,④正确,②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4.青藏高原气候受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印度季风影响着着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而夏季风(西南风)可以把印度地区的POPs吹往青藏地区,故青藏高原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在夏季;高原北部则受西风带影响,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西风带主要影响青藏地区主要在冬季,故青藏高原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在冬季。B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B。5.禁止POPs等污染物的排放过于绝对,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渐续性,A错误;中亚国家经济能力有限,且技术水平较低,排放的POPs较少,让中亚国家负担不太可行,B错误;POPs污染主要借助风力,通过工程措施难以阻止,C错误;青藏地区主要是跨境转移污染,故应多国开展合作,并积极研发POPs的替代物,才是有效手段,D正确。故选D。【点睛】青藏高原虽然自身的污染排放非常有限,但其周边是人口聚集、污染物使用量大及使用时间长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排放的污染物随着大气环流而被输送到青藏高原。因此,从区域尺度来看青藏高原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不同气候环境要素与污染分布之间的关系,是解释污染物传输机制的重要基础。考点二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考查角度自然保护区(2021·海南卷)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痕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A.1月,海拔1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000米以上C.7月,海拔1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2.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A.天敌多,食物少 B.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3.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A.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B.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C.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D.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解析】1.2.3.【答案】1.C2.B3.A4.(2022·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下图)。右图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解析】(1)(2)(3)【答案】(1)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2)“720高地”的建设:对720亩鱼塘进行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建成“720高地”。“720高地”的维护:加强生态修复,可以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可以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养殖用水净化后确保达标排放。(3)对当地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滨海生态湿地;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拓展】物种灭绝的原因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1.自然原因: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约1.1年灭绝一个物种。2.人为原因:(1)人类社会早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2)工、农业生产活动——①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②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③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④土壤、水和大气的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考向1生态修复2020年11月,位于黄河三角洲湿地的300口油水井(开采出的为油水混合物,需进行油水分离提纯原油)生产设施完成关停拆除,恢复周边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让路。下图示意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部分县、区湿地生态安全状况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2000~2020年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变化的原因是(

)①水陆交错地带,生态脆弱

②新生陆地,环境抗干扰力弱

③水资源缺乏,湿地生物量小

④资源开发量大,环境压力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该区域关停部分油水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

)①保护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②开荒耕种,利于粮食安全③石油资源开采量减少,影响国家能源安全

④减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安全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1.B2.C【解析】1.总体看,该地2000~2020年生态安全状况呈恶化趋势,除无棣县程度减轻之外,其他地区都不同程度加重了生态安全威胁,黄河三角洲属于陆地、河流、海洋的水陆交错地带,环境复杂,演替频繁,生态脆弱,①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新生陆地没有经过环境演替的稳定变化,抗干扰能力弱,②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遍布,黄河供给水资源多,生物量大,③错;黄河三角洲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资源开发影响生态环境,④对。综上,B对,ACD错。故选B。2.油水井能够提取原油,关停会减少原油产量,影响能源安全,③对,但关停后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湿地环境,减轻了石油生产对水资源的污染,保护了湿地和水环境,①④对,关停拆除油水井并没有进行开荒耕种,而是恢复周边生态环境,②错。综上,C对,ABD错。故选C。【点睛】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考向2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其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下图示意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及相关地理事物分布。完成下面小题。3.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

)A.东部近海的陆地区域 B.北部山地丘陵区域C.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泊 D.近海的大陆架区域4.我国设立生态保护红线的主要目的是①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③推动海洋科学考察的发展④稳定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江苏省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有效做法是(

)A.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减轻环境压力 B.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资源的开发C.统筹生态环境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 D.实施生态修复,多建立自然保护区【答案】3.D4.A5.C【解析】3.读图可知,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近海的大陆架区域和西部山地丘陵区域,D正确。东部近海的陆地区域、北部山地丘陵区域、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泊较少,ABC错误,故选D。4.2020年底,我国基本建成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①②正确。目的不是为了推动海洋科学考察的发展和稳定粮食的产量和质量,③④错误。故选A。5.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A不符合题意。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资源的开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不符合题意。统筹生态环境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有利于保障生态保护红线,C符合题意。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有效做法,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下实施生态空间保护和管控的细化,是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的具体化,可以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各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功能的破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居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为协调区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态支撑。考点三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考查角度碳排放(2023·湖南卷)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比完成下面小题。1.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 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2.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A.环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 C.营销成本高 D.研发成本高3.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①扩大国际市场②提高创新能力③强化产业升级④承接产业转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1.2.3.【答案】1.D2.A3.B4.(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解析】(1)(2)【答案】(1)15.8或-15.8(2)(2)答题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共10分,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四个角度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分别得2分,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两个角度利于国家安全的分别得1分)考向1碳库碳储量通常指植被、海洋、土壤等碳库中碳素的存留量,碳储量会因碳增加与碳损失之间的差别而发生变化。土壤是陆地最大的碳库,图为2000--2020年中国陆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变化图(注:1PgC相当于1015克碳),完成下面小题。1.2000—2020年我国土壤碳库碳储量减少量最多的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湿地2.该时段土壤碳储量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生态环境恶化 B.用地结构调整C.耕地面积增加 D.草地利用率减小3.为增加我国目前土壤碳储量,合理的做法是(

)A.减少耕地 B.秸秆还田 C.退湿还草 D.弃草增林【答案】1.C2.B3.B【解析】1.读图可知,林地和湿地土壤碳储量变化量为正值,说明碳储量增多,BD错误;耕地和草地土壤碳储量变化量为负值,说明碳储量减少,但草地的减少量多于耕地,C正确,A错误。故选C。2.林地和湿地碳储量增加,而耕地碳储量减少,应是我国退耕还林还湿地,用地结构调整的结果,B正确,C错误;从总体而言,土壤碳储量增多,说明生态环境网良性方向发展,A错误;草地碳储量减少,说明草地利用率增大,D错误。故选B。3.减少耕地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A错误;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B正确;湿地也是碳储存的重要区域,退湿还草对增加我国目前土壤碳储量作用不大,C错误;森林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条件,应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D错误。故选B。【点睛】土壤碳储量是指一定深度的土层中土壤有机碳的储量。考向2蓝碳由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类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固存的碳被称为蓝碳,它们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下图为我国沿海各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三类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单位:万吨)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示我国沿海各省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

)A.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 B.红树林比海草床少C.北方省区均低于南方 D.取决于省区岸线长度5.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C.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D.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答案】4.A5.D【解析】4.读图可知,图示我国沿海各省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A正确;广东、广西等、海南等沿海省份红树林固碳总量比海草床固碳量明显较多,B错误;北方省区山东、江苏年固碳量高于南方广西、海南等省区,C错误;上海海岸线长度在各省区当中并不是最长的,但是其年固碳量却是最大的,因此年固碳量并不是取决于省区岸线长度,D错误。故选A。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有助于帮助我国恢复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其固碳能力,因此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D正确;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