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下学期语文大单元教学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下学期语文大单元教学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下学期语文大单元教学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下学期语文大单元教学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下学期语文大单元教学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导入(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代表作《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由孟轲及其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二作者介绍战国最佳辩论大师?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二作者介绍三齐读课文胡龁hé觳觫húsù褊小biǎn忖度cǔnduó便嬖piánbì吾惛hūn放辟pì畜妻子xù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

tì四背景介绍1.提问:文章哪里提到了题目的齐桓晋文之事?只有1、2两段提到。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抽背: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之:这件事抽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名作动,行王道四背景介绍2.提问: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为什么一开始齐宣王提到了之后被孟子一句“不知道”改成了“说说王道”?“齐桓”: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日益强盛。“晋文”: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文治武功卓著。在赵衰、魏武子、介之推等贤才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四背景介绍称霸之道→霸道一国之君的齐宣王打听齐桓晋文之事的目的,不是听故事,而是问霸道。实际就是对孟子发问:夫子有学问!你能给我讲讲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怎么称霸的吗?因为我也想称霸。王道“王道”就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在孟子心目中,古代圣王,特别是尧、舜、禹“三王”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或“三王”之道。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霸道则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行的。→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而霸道的力量则来自武力。四背景介绍3.思考:霸道和王道的区别?在孟子的操作下,话题从称霸变成了行王道。五文本梳理4.概括:后文孟子说服齐宣王“行王道”内容可以分成几个部分?①以羊易牛(王)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曰:“可。”(王)曰:“何由知吾可也?”(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侍从)对曰:“将以衅钟。”抽背:求,尔何如行王道,名作动养民,而表顺接阻挡宾语前置像宾语前置去、往宾语前置省略句,将用(之)衅钟之①赤也为之小②士大夫之徒代词,代人或者事表示近指,这代词①始臣之解牛之时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技经肯綮之未尝④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调节音节,无实义①牛何之去、到、往动词五文本梳理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仆人)对曰:“然则废衅钟与?”(王)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王)曰:“有之。”(孟子)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释放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像这样抽背:金就砺则利抽背:唯求则非邦也与用羊换牛之乎的和音,之,这样的事这用来吝惜认为本来的确狭小回顾: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他们,哪里痛惜区别4.提问:古代祭祀用牛还是羊有什么区别?五文本梳理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整只)全备为“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普通官员仅用猪的叫“牢”。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五文本梳理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状语后置,用羊换牛抽背:渺渺兮予怀的特殊句式主谓倒装抽背:何伤乎?行仁政的方式因此形容词作动词,远离揣测宾语前置内心触动的样子抽背:圣人之所以为圣齐宣王被说动,但不知如何去做五文本梳理5.思考:以牛易羊符不符合儒家所推崇的礼?不符合。为何孟子还会夸赞“是乃行仁术也”?孟子借题发挥,表面上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证明他有“仁”心,实则是将他引入“圈套”,对牲畜都有仁心,对人更有仁心,你只要把这个仁心传下去就了,所以孟子讲这个故事之时为了抬高齐宣王有仁心,好让他对保民而王的王道感兴趣,帮助他树立信心。五文本梳理(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王)曰:“否。”(孟)“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三十斤为一钧形容词作名词,视力车,柴认可到达,古今异义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见+动词=被动恩德表现用什么区分?宾前泰山五文本梳理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枝,同“肢”按摩肢体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形容词作名词,老人状语后置句同“型”,名作动,做榜样治理这样的心思诸=之于天下妻子儿女,古今异义称量,名词作动词测量考虑五文本梳理不为,非不能力举百钧,不举一羽——不用力明察秋毫,不见舆薪——不用明恩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不用恩不用恩,非不能6.思考:探讨“不能”和“不为”这部分时孟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五文本梳理(孟)“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孟)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王)曰:“否,吾不为是也。”②缘木求鱼难道发动战争使动用法状语后置,和诸侯结怨这样以后是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形容词作名词,暖和的衣服通“彩”君主左右的人6.思考:有的资料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放在上一段,教科书为何单独成段?五文本梳理单独成段可以看出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要去实行,而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所以孟子再次发声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激齐宣王。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的“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五文本梳理(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孟)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王)曰:“可得闻与?”(孟)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王)曰:“楚人胜。”这样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开拓使....朝见临,这里指统治指中原地区,古今异义像,如表修饰,尽心尽力做这件事语气词,表揣测恐怕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好像攀登(爬上树)比喻论证,充分说理:方向不对不能达到目的,武力征伐不仅没有,只会灾祸无穷。五文本梳理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同“返”,回到根本通“盍”,何不使....臣服集聚方圆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和……有什么区别发布政令,施行仁政当官的人储存(货物)通“途”,道路憎恨像这样对比:武力征伐后患无穷,发政施仁好处多多五文本梳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假如通“昏”糊涂长久只有有志之士一般人,平民百姓放、侈:放纵放荡辟、邪:不正通“矣”,表示确定语气处罚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哪里规定到这种地步,古今异义明确地连词,表修饰试行,古今异义至于养活走向代词,代君主容易若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③彼与彼年相若也像比得上动词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至于你们代词如果表示近指,这样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去、到、往连词相当,同7.概括:梳理齐宣王的语言,把握其心理变化,分析孟子如何劝服他的?完成下列表格。六课堂活动段落齐宣王态度(语言)齐宣王心理孟子说服方法1问齐桓晋文之事想称霸天下拒绝齐宣王的话题并且斩钉截铁的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保民而王”3、5、7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若寡人者……乎哉?”曰:“何由知吾可也?”孟子用以羊易牛的故事一口咬定齐宣王有仁心,是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对王道的话题开始感兴趣15“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多次设喻使齐宣王明确认识到自己完全能够做到“保民而王”,目前之所以不能做到,“是不为也,而非不能也。内心触动,想弄清自己为什么合王道。没有回应激出齐宣王的大欲,指出其后患无穷还是想行霸道34“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确定齐宣王愿意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