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指导策略研究-以昆明市L幼儿园为例_第1页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指导策略研究-以昆明市L幼儿园为例_第2页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指导策略研究-以昆明市L幼儿园为例_第3页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指导策略研究-以昆明市L幼儿园为例_第4页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指导策略研究-以昆明市L幼儿园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指导策略研究——以昆明市L幼儿园为例摘要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经常进行的一种互动行为就是幼儿的告状行为,相较于中班和小班来讲,大班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特点会更为有趣。研究者认为,分析他们的告状行为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世界,以便教师能够对症下药,更好的应对,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本研究中,观察对象是昆明市L幼儿园大班三个班。本研究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还有访谈法,并且结合文献法,从构成因素、类型、发生频次、特点这四大方面入手,进行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分析,深刻认识,全面探究。关于成因和动机,既有幼儿本身的因素,还有教师的因素。论文的最后,通过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指导建议,以帮助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作出正确反应。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分析;指导策略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中,我观察并记录着幼儿的一日活动,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足,不能有效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于是告状行为频频发生,这也使我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对于幼儿而言,教师的地位是权威的,所以当幼儿遇到麻烦不能解决时,首先就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一旦教师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人生观、人际交往等,因此我想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一方面想让老师及家长明白需要关注每个幼儿告状背后的心理,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等,对于幼儿不同的告状动机,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想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更加全面地认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行为、心理、人格等,使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发现,以往大多数研究者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研究都是基于幼儿自身的因素或是比较宏观的研究,不能切实指导教师及家长实施正确的策略去应对幼儿各种动机的告状行为。在实习工作中,我深入到幼儿园,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观察及研究,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动机和应对策略,以及对教师和家长的相关指导建议,增添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幼儿社会性教育理论,有利于完善现有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研究的体系,给此类研究一些创新,具有一定理论上的意义。2.现实意义告状是幼儿在一日生活的最常见的行为。当脱离所有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的家庭,幼儿在幼儿园中常常会发生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去向教师告状,寻求帮助。刘晶波、杨翠美表明,告状行为是幼儿与教师互动行为中发生最多的行为,占比高达26.4%。很多教师往往因为只是小小的告状行为而草草处理了事,没有考虑到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我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弄清幼儿告状的原因、特征等,针对幼儿不同的告状动机,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指导教师及家长使用正确的处理方式合理引导幼儿。这不仅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能给予教师及家长一些教育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笔者针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选取了青州市某公立幼儿园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分别进入中一班、中二班、中三班进行工作,因而便考虑将这些班级的幼儿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在调查研究阶段的第一周,笔者以保育员的身份进行工作,自第二周介入教学工作,一直至学期结束,因为较长时间的带班工作,笔者可以全面清楚的观察到幼儿告状与教师回应的整个过程。2.研究方法(1)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对告状行为、同伴冲突行为的研究资料及现状分析,针对教师应对措施的指导建议等。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分析研究对象的告状行为,以及关于教师应对方面的一些建议。(2)观察法本研究中采用的是自然观察法,不参与进去,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在不打扰幼儿正常生活、学习、游戏活动的情况下,研究对象是青州市M幼儿园三个中班的幼儿,观察他们的告状行为,并作详实记录。(3)访谈法本研究用到的是正式访谈,在正式访谈中,研究者按照事先列出的访谈提纲按计划采访了中班三个班的六位带班老师,时间是幼儿离园后,教师下班前的三十分钟。(四)相关概念界定1.告状关于告状,最早的概念出现在《辞海》里,《辞海》中将告状解释为“诉说状况”。现在延伸扩大为四个层面,一种是向法院起诉,或者去找司法机关控告什么;另一种是向上级或者长辈诉说,诉说他们受到的恐吓或自身被不公正的对待了的状况;报告情状是第三个层面;提出控告为第四层面。通过以上定义,可以得出,“举报”、“揭发”在大人的观念里就是告状的意思。2.告状行为事件的一方对另外一方的指控、起诉称为告状行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的人际互动行为,当人与人之间存在某种冲突,不能凭自己的力量解决,会找比较权威的第三方,依靠第三方的能力和权威去解决问题。3.幼儿告状行为尽管幼儿的告状和成人的告状有很多地方比较像,但是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差异。一是幼儿告状行为是由3-6岁幼儿发起的,另一个就是幼儿的告状行为通常都是发生在幼儿园,在他们在园的一日生活里,除开这两个方面,还有一点就是相比起大人,孩子们告状的原因更加五花八门。基于过往研究,再结合本人实习所观察到的真实情境,笔者在本研究中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界定为:当他们认识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对待了、被欺负了或者损害到了自身的权益,再或者他们发现有人的某个行为举止违反了幼儿园的规则,与教师对他们的要求相背离,他们就会向自己心中的权威者、“法官”——教师主动发起告状,并试图利用教师的权威和能力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五)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BridgetHamre(2014)[1]指出,幼儿告状行为像一把双刃剑有两面,既体现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又折射出了儿童缺乏独立,而且对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好处。Wu,C.D(2018)[2]指出,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五花八门的,他们在解决问题方面缺乏独立应对的技巧,同时,在与人交往中也显示出不足,这些都可能导致告状行为长期存在、发生。Jari-ErikNurmi(2012)[3]在研究中表明,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产生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动机,教师应据此采取应对方法。Alexander,K&L(2014)[4]认为,当幼儿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与教师建立积极良好的关系。而幼儿的适应情况则直接关系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处理具体告状行为的具体方式时,DeboraL(2013)[5]指出,在幼儿告状之后,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的灵活的采用合理的处理方法。如果告状合理,应及时予以确认,但有时则需要进行沟通交流,耐心一些,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原则。2.国内研究现状学前教育近年来越来越被国家看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若干意见》,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人类生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并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搜索,很多研究人员对幼儿告状行为及指导策略进行了探究钻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大多数研究侧重在决定行为特点的心理发展特点上,关于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特点的研究很少。苏红宇(2018)[6]从两个角度出发,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包括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包括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郭秀珍(2015)[7]在她的研究中指出,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基础。而彭国艳(2016)[8]在她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它也会影响幼儿与同伴关系的发展。在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研究中,王霞(2016)[9]在《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中对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表现总结为:在生活活动中出现的次数最多,而举报同伴则是他们最主要的告状动机,无论是原告幼儿还是被告幼儿在性别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刘晓红(2014)[10]通过研究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幼儿的告状行为,得出如下结论:在该研究中,大班幼儿发起告状行为的次数最多的是自由活动,最低的是生活活动。在研究起因、动机方面的研究比较丰富,学者们对此有较大的热忱。郭云(2014)[11]在研究幼儿的告状动机时指出:孩子们告状的动机除了有试探教师的态度、寻求教师的帮助、希望展现自己,还有举报伙伴、说明情况、嫉妒他人、报复他人这几种。兰玉娇(2017)[12]在她研究的3-6岁幼儿告状行为中提出,幼儿告状行为的起因分为了三个层次,一是从自己角度,包括资源占有问题、与他人发生冲突、自己被欺负、遭到同伴的拒绝;二是从他人角度,包括他人受到侵犯、他人影响或阻碍自己、侵犯他人、他人发生冲突;三是因规则而去告状。在教师如何应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李娜(2019)[13]在《大连市L幼儿园告状行为研究》这篇文章中对于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分为两个部分:教师的应对是其一,其二是指被告幼儿的反馈。此外,有研究者认为[14],教师应正确合理的处理告状行为,提高积极性,减少答复频率,减少及时处理,克服不耐烦,正确引导儿童之间的沟通。刘思月(2016)[15]在她的研究中指出,简单敷衍的答复是教师采用最多的应对方式,其次是重新叙述规则。还有研究者认为[16],教师可以渗透在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儿童减少告状行为,培养他们更独立的沟通能力,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增强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的分享和容忍意识。综上所述,国内外由于历史文化及教育理念不同,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把握的重点亦有所不同。在国外,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讨较少,多是研究同伴冲突的。国内现存的大多数研究中,偏重于对幼儿全部年龄阶段的特征与规律进行分析,但是,对于幼儿的全部动态告状行为,并没有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而国外学者对于告状行为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同伴冲突为主。事实上,幼儿之间产生的冲突会导致幼儿发出告状行为和求助行为,也就是说,它们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幼儿的告状行为作为一个十分有趣的动态过程,是很有研究意义的。本研究会结合幼儿在园的表现,在前人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告状行为的成因、动机,最终为教师提出针对性建议,正确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二、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理论基础(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并建立了著名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处于一种辅车相依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儿童在某一个年龄阶段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可以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相匹配。因此,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可以通过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来解释。[17]本研究中,中班幼儿属于第二阶段,也就是前运算阶段,他们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根据该理论,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中班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儿童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无法考虑他人,此时便无法解决问题,由此也就引发了幼儿的告状行为。(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将人类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18],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上一个阶段铺垫而来,每一步都会产生危机或冲突,假定个体能够成功合理的解决,就可以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反之则会构成消极不健康的人格。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对应八大阶段中的学龄初期和学龄期,此阶段的幼儿开始发展同伴关系,他们与同龄人互动,通过游戏、学习等获得必要的的主动感和勤奋感,来抵消克服内疚感和自卑感。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避无可避地会发生冲突,同时,同伴交往又无比重要,在社会化进程中不可缺少。所以,避无可避的矛盾冲突也就引发了幼儿频繁的告状行为。皮亚杰和埃里克森的理论为研究幼儿的告状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三、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分析(一)告状行为的构成因素1.幼儿告状行为事件的主体本研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指:当他们认识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对待了、被欺负了或者损害到了自身的权益,再或者他们发现伙伴的某个行为违反了幼儿园的规则,与教师对他们的要求相背离,他们就会向自己心中的权威者、“法官”——教师主动发起告状,并试图利用教师的权威和能力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笔者认为该事件的主体为:教师与幼儿双方。教师作为“法官”“仲裁者”,幼儿分为“原告幼儿”与“被告幼儿”,但是要注意,幼儿双方既有可能是一对一,也有可能是一对多,或者多对一,亦或者多对多的关系,不只拘泥于是一对一的固定概念。2.幼儿告状行为事件的情景笔者根据本研究中的概念界定,认为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地点为幼儿园内,时间为幼儿入园至离园的这段时间。根据幼儿的在园一日活动,分成区域活动场景、教学活动场景、生活活动场景、过渡活动场景以及户外活动场景。(二)告状行为的类型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安排为基础,笔者又依照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场景将其告状行为的类型划分为以下几种:1.区域活动场景区域活动主要是指在某时间内让幼儿自由的选择,进行阅读、过家家等活动的地方。在区域活动中,比如在娃娃之家,经常会出现因为抢夺玩具或者争夺空间而引起的告状行为。2.教学活动场景教学活动主要指教师有目标有打算的进行的教授知识、引导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美工课上告状较多,由于原材料缺少或者不足,导致幼儿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相互之间抢夺纸张或者蜡笔彩笔等工具,甚至出现推搡踢打等行为。3.生活活动场景生活活动包括早午餐还有午睡等,是为了满足幼儿的身体所需的一系列活动。对于孩子们而言,生活活动是休息的时间,孩子们往往忍不住做小动作,不遵守规则等等,告状行为也就频繁发生。4.过渡活动场景过渡活动是幼儿在园中所有活动的转折点,也是从一种活动向另一种活动的切换。它是自由的,不正式的。即使大多数孩子遵守规则坐下来乖乖等待,也会有个别的,不听话不服从的。老师没有安排多余的任务,幼儿的告状行为往往在等待过程中产生。5.户外活动场景户外活动是老师为了锻炼儿童身体,组织的做操、滑梯等活动。中班幼儿所处的正是道德感和正义感表现最明显的年龄阶段,当原告幼儿被欺负,事件之外的幼儿常常会伸出援助之手,向老师告状。(三)告状行为在不同场景下发生的频次在笔者实习工作期间,按照告状行为发生的场景不同,对观察到的告状行为进行分类归纳,发现在过渡活动中发起的告状行为最多,其次是生活活动场景下,发生频次也较高。在幼儿处于无聊状态或者教师的强制性安排不多时,幼儿容易发生冲突,比如在盥洗排队、喝水等待过程中,就较容易产生推搡等肢体冲突,或由于不遵守规则,从而引起了冲突,此时就会导致幼儿的告状行为。(四)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笔者根据前面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呈现出一定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年龄组不同,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同,因而在告状行为这一事件中体现出中班幼儿该有的表现。4-5岁的中班幼儿,他们已经上了一年学,不仅与小朋友们熟悉了,也和幼儿园的环境更熟了,变得更加的活泼好动。[19]中班幼儿开始发展同伴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的社会性开始随着发展,他们开始关注别人和自己以外的事,而不是关注点只在自己身上。例如在中班,我们经常会听到此类检举他人的告状:“老师,xx小朋友不排队”“xx小朋友打别人”“老师,xx小朋友抢了别人的玩具”等等。2.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具有明显的活动类型差异中班幼儿,社交能力较小班得到提高,在区域活动以及户外活动中,由于物品占有或者空间占有引起的冲突一般可以自己解决,发生告状行为比较频繁的活动类型是过渡活动和生活活动中,教师的强制性安排不多,幼儿容易产生摩擦,如盥洗排队、喝水等待过程中,容易产生推搡等肢体冲突,或因不遵守规定而引发冲突,从而导致了儿童的告状行为。四、分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与成因(一)告状行为的动机每个儿童在发起告状行为时都有他的目的,为了更好的研究他们的告状行为,最重要的就是儿童发起告状行为的动机,即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1.寻求帮助:依据中班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有很多摩擦和冲突是幼儿彼此双方解决不了的,此时告状行为很可能发生,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2.试探老师:当幼儿主动发起告状,试图测试老师的态度,以此来确定他看到的同伴的行为是否正确,自己要不要做。3.自我表现:4-5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渴望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肯定。4.检举他人:当原告幼儿发现被告幼儿违反了规则时,他会向老师发起告状,以维持规则。5.嫉妒他人:当看到自己不如同伴优秀,心里嫉妒等负面的情绪席卷而来,从而引发了告状行为。6.报复他人:幼儿被他人先告状,内心十分不忿,便会想要以牙还牙报复回去,从而导致了告状行为。7.逃避责罚:为了规避自己被责罚而激起的告状行为,幼儿会先去向老师告状,把事件责任推给对方,试图把自己从事件中脱离出来。8.表明情况:4-5岁的孩子,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叙述完一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渴望表达,希望老师能够知晓。(二)告状行为的成因1.幼儿自身因素(1)年龄阶段特点中班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把自我当作中心,也开始发展社会交往关系,所以他们发起告状行为的关注点不仅在自身,也在同伴身上,他们的社交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因此不会处理与小伙伴同龄人之间的关系。(2)道德感的驱使中班幼儿已经具有规则意识,并且认为具有强制性,规则就是规则,为了维护,会发起告状行为。(3)对教师认可的渴求中班的幼儿对于自我评价还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渴望得到肯定的评价,对教师的表扬很重视,也因此有了没完没了的告状行为。2.教师因素儿童的告状行为还有可能被教师处理告状的方式所影响。教师对儿童告状行为的正面反馈可以帮助儿童促进他们的社会化;但假定教师消极的反馈给儿童,那么不仅会使孩子们之间的友谊破裂,还会导致幼儿与教师之间产生嫌隙,生疏冷漠。当原告幼儿来向老师告状,老师给他的反馈是表扬了原告幼儿,批评了被告幼儿,那么就会吸引更多的幼儿来源源不断的发起告状行为。五、针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建议高频出现的幼儿告状行为,看起来好像都是日常琐碎的小事,但是如果教师处理的方式不合适,它不仅会让孩子和同龄人的关系受到影响,也会让老师和幼儿的关系受到伤害,甚至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健康。因此,笔者认为客观认识幼儿的告状行为,深入正确的分析,适当及时的处理,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有助于他们的幸福健康的成长。笔者从两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根据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采取相应措施教师通过对告状行为的分析,结合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最恰当的措施来应对:1.针对求助型该类型的幼儿发起告状行为是为了获取教师的帮助,针对此类幼儿,教师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在平时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为这些幼儿树立起自信心,让他们慢慢学会独立自主的去处理问题解决矛盾。2.针对试探型试探型告状行为旨在了解老师的态度并决定这件事是否正确。因此,老师在面对这样的告状行为时,应该明确的回应,正确还是错误,让幼儿明白他们试探的这件事情正确与否,是不是应该做。3.针对自我表现型发起这类告状行为的幼儿希望老师关注自己,给予肯定评价。哪怕只是老师给的只言片语,他们心里就会很满足。针对此,老师要多肯定孩子,鼓励他继续努力,反之如果是不好的行为,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并改进,避免胡乱告状的行为。4.针对求罚型针对幼儿这一类型的告状,无非是原告幼儿为了借助教师的力量去报复被告幼儿,或者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罚而发起的,这个时候教师一定不要让原告幼儿达到目的,让他觉得他告状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教师批评惩罚了被告幼儿,这样的话,下一次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没完没了,接二连三,会使得教师的工作更加麻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引导幼儿学会包容学会合作,可以通过动画让孩子了解宽容,这样才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5.针对陈述型陈述型告状行为是幼儿发展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表现,幼儿告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陈述这件事情,因此老师先应该认真倾听,耐心与孩子交流。(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教师要正确的解决问题,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一颗平常心,并且要帮助引导幼儿丰富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使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提高专业能力,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态,耐心的去倾听。在本研究中,教师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中,面临着频频发生的告状行为,这很容易引起心里不安,情绪上不耐烦,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职业倦怠,这会直接造成教师无视幼儿的告状行为或者简单敷衍了事,再或者蛮横的一手包办解决,不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弊,同时也会影响同伴交往关系。因此,教师应该继续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以促进儿童更幸福和更健康的成长。其次,在儿童经常来向教师告状时,教师应心平气和,仔细聆听,争取给予幼儿正面的反馈,并要积极引导孩子们,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同伴之间相互理解,协同合作,学会包容与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去处理解决,以确保每个孩子幸福安康的快乐成长。最后,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充实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发散思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幼儿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而并不是只有告状这一种,不要拘泥于此。除此之外,引导幼儿学会如何管理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锻炼他们与人社交的能力,不断提高独立性,以使他们不再只会依赖老师,当幼儿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时,水到渠成,告状行为就会大大减少。结语在幼儿园,儿童们在一起集体生活,在所难免的会与同龄人发生冲突,产生摩擦,当他们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时,他们就向他们心目中认为的权威者也就是教师求助。在忙碌的工作中,幼儿源源不断的告状行为无疑给老师增加巨大的工作量,而且孩子们告状的动机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秉持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告状行为,学习专业知识充实自己,提高专业能力,对症下药,这样不仅有利于儿童和同龄人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而且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也有好处,同时也可以使得师幼关系更为亲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参考文献[1]BridgetHamre.EvidenceforGeneralandDomain‐SpecificElementsofTeacher–ChildInteractions:AssociationsWithPreschoolChildren’sDevelopment[J].ChildDev.2014(3)125-127.[2]Wu,C.D.Teacherinterventioninthepeerconflictsofpreschoolchildren:Theeffectsofchildren’sageandconflictbehaviors[J].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8(04).[3]Jari-ErikNurmi.Students’characteristicsandteacher-childrelationshipsininstruction:Ameta-analysis[J].EducationalResearchReview.2012(3):58-62.[4]Alexander,K&L.&Entwisle,D.R.AchievementinthefirstIIyearsofschool:Paternsandprocesses[J].Monographs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ment,2014(2):48-50.[5]DeboraL.Roorda,HelmaM.Y.Koomen,JochemT.Thijs,FransJ.Oort.Changinginteractionsbetweenteachersandsociallyinhibitedkindergartenchildren:Aninterpersonalapproach[J].Journalof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13(4):39-43.[6]严珊珊.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处理方式探析[J].成才之路,2018.[7]苏红宇.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以天水市E幼儿园为例[D].天水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8.[8]郭秀珍.幼儿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J].散文百家下,2015,(8).[9]彭国艳.中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特点及策略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10]王霞.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11]刘晓红.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和性别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03):19-23.[12]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3]兰玉娇.3-6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14]李娜.大连市L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15]张亭亭,胥兴春.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分析[J].早期教育,2012:7.[16]刘思月.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以保定市某幼儿园为例[J].河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6.[17]姚艳萍.有效指导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实践性研究[J].2019.[18]邹晓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2-63.[19]罗斯·D·帕克.社会性发展(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0]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5-47.附录附录一:幼儿告状行为观察记录表告状者 时间 事件 教师应对策略附录二:访谈提纲幼儿园教师访谈提纲访谈日期:年月日尊敬的老师:您好!本访谈内容仅供毕业论文的素材收集,不涉及个人隐私,请放心交流。您的年龄:您的学历:您的专业:您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时间:1.本班级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率?特点?2.您认为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有哪些?3.您对幼儿告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4.在什么情况下,您会积极应对?5.在什么情况下,您会不予理会?6.影响您采取应对措施的原因有什么?7.您如何评价幼儿的告状行为?8.幼儿告状行为对您有什么影响?脚注[1]BridgetHamre.EvidenceforGeneralandDomain‐SpecificElementsofTeacher–ChildInteractions:AssociationsWithPreschoolChildren’sDevelopment[J].ChildDev.2014(3)125-127.[2]Wu,C.D.Teacherinterventioninthepeerconflictsofpreschoolchildren:Theeffectsofchildren’sageandconflictbehaviors[J].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8(04).[3]Jari-ErikNurmi.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