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研究_第1页
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研究_第2页
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研究_第3页
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研究_第4页
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研究摘要白居易的一生经历丰富,诗歌题材多种多样,读起来意蕴深长,他的诗歌作品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韩国、日本。本文主要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由于白居易的诗歌内容宽泛,主要从闲适诗、讽喻诗、养生诗、亲情诗、感伤诗这五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不同种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其诗歌代表作源远流长,其语言通俗易懂、浅切明了,情感多种多样,有的是讽刺统治者,有的是同情百姓,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带给我们的佳作值得一探究竟,我们不断研究其诗歌,发现其中韵味。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后,不仅有利于了解唐朝文化,而且还能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白居易深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晚年期间深受佛家思想的教化,对排解心底的忧患起着积极的作用。白居易语言风格的变化在于儒、道、佛思想的变化,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仕途的坎坷以及思想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一切变化的源头在于找到内心的一片芳田,不需要过多的尘杂,只需得到内心的永久寂静。关键词: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

目录TOC\o"1-3"\h\u900一、引言 一、引言(一)研究缘起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作家,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非常地深入。他的许多诗歌都值得我们去鉴赏与品味。他把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不仅仅只有这几种,本篇我将以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亲情诗、养生诗分析它的语言风格。白居易在亲情诗、养生诗造诣方面特别高,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白居易一生所写诗歌众多,其中不同种类诗歌表现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注意,运用对比的手法、贴切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仅仅看到各类诗歌的语言风格,还要探究其中的变化和原因,非常引起读者的兴趣。根据白居易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其变化的人生,他的心态以及思想,这些都在诗中有所体现。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心中,以作者的足迹重新走一遍,那又是另外一番风景。我们了解诗歌的时候,只是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大致含义,并没有深刻领悟其中的韵味,当我们系统了解这几类诗歌的语言风格,对我们构建白居易诗歌的思想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二)研究意义白居易留下的众多作品,至今大多作品都有研究价值。首先,从理论上来看,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文学理论和诗歌思想对后世以及国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其诗歌的具体体现,探究其中的渊源,对我们系统了解白居易的诗歌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了解每类诗歌的语言风格,了解他的政治倾向以及思想态度,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取向。我们从中学起只了解写在书本上的白居易诗歌,难以了解其他的诗歌,知道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闲适诗中也透露着豁达乐观的态度,我们没有研读,难以了解其中的含义。当我们搜集资料研读之后,会发现白居易诗歌的奇妙之处。从而更好地把白居易诗歌推向高处,才能望得远。其次,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特征以及作者借用这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悲伤或痛苦,或快乐或欣喜,当我们看见此情此景时,我们不由感概万千。最后,从白居易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事物的多重意义,不只是像表面那样简单,它的意境高深,需要我们细细品读。(三)研究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1)白居易诗歌意象研究白居易诗歌在于对情感世界、审美意识的探索,他的诗歌意象有着多样性的特点。他认为,“宠禽意象所折射出的仕途苦闷及凄婉美,白发意象所凸显的时间意识之悲凉美”傅艳华.白居易诗歌意象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傅艳华.白居易诗歌意象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1.赵二彩.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3.邱艳.白居易诗歌中的星象意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3.(2)白居易闲适诗语言风格研究闲适诗喜用修辞手法、妙用中隐思想,通过琐细生活描写和平易风格表达了诗人应对人生的态度。采用对比、诙谐、“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手法表现出来,反映出闲适诗在创作中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吕国喜.白居易的闲适生活与闲适诗[D].西北师范大学吕国喜.白居易的闲适生活与闲适诗[D].西北师范大学,2011.刘莉琴.白居易诗歌专题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李国兴.吾亦适所愿求闲而得闲[D].西藏民族学院,2011.(3)白居易讽喻诗研究白居易讽喻诗主要是一方面批判统治者的不作为,另一方面同情人民生活疾苦,表达的情感特别直接,意味深长。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人们的同情“讽喻诗具有个性强烈的政教性、色彩浓郁的抒情性、独特新颖的叙事性,与他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她提出了特有的虚词修辞手法,渲染感情比较丰富,运用自如,对研究其语言风格及成就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吕世媛吕世媛.白居易讽谕诗修辞手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4)白居易亲情诗语言风格研究亲情是情中蕴理,理中蕴情,相互融合,各有特色。指出一首亲情诗的前半段描述思念,后半段以对亲人的思念有感而发,引出相关哲学、心理学甚至佛学的道理,使得思亲有情有理罗丽娅罗丽娅.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研究分析[J].语文建设,2015,43.(5)白居易养生诗研究白居易养生诗注重生活的打理,在生活中发现细节,记录生活中的有趣小事和养生养心的方法。他讲究无欲养生,这种行为寓意平淡的心态、淡泊名利,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伴随着自然的诗风。“饮食若可治病”,在白居易诗中充分体现。饮食中加入中药和丹砂,用来治病和强身。“这种中庸的追求长寿方法,在唐朝人中确实不多见。唐朝开放的思想环境,重视斋戒的社会背景在白居易后来的饮食生活中极其重要。王超佳.白居易诗歌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王超佳.白居易诗歌中的饮食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6)白居易感伤诗研究感伤诗惜别念物、感怀伤人、内涵丰富、情感真挚。白居易处在由盛转衰的中晚唐时期,一生无比曲折,政坛多变是外因,内心多变是内因,于是,感伤情绪表露在诗上,他愁闷、抑郁,选取意象,表达他离开好友的孤独寂寞,宦海浮沉,寻求禅宗解脱当前的内心。诗中透露着真情实感,即使内心感伤,在诗中也发挥了柔美的力量张晶芬张晶芬.白居易感伤诗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0.2、国外研究现状白居易之所以让文人墨客特别关注,其原因是他的诗歌对韩国、日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外国人注重对白居易诗歌具体的阐述,例如:“指出感伤诗的创作状况和具体研究,抒发自己感伤、孤独、悲伤哀惜之情”이경일.Chineseresearch이경일.ChineseresearchofBAIJU-YIelegiacpoetry,JOURNALOFCHINESEHUMANITIES,2019.综合历年来学者对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几方面:诗歌类型的演变、思想态度的转变。在这几类诗歌中,他以讽喻诗为主,因为它反映了国家情况,暴露了民生状况,符合儒家“六义”的传统,表达了诗人的“兼济之志”,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早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意在治国平天下,由于被贬江州,他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选择明哲保身,后来由于仕途的急剧变化,他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选择与世无争。这便是白居易的一生,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二、白居易的生平以及诗歌创作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及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唐时代,文坛上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象,各种文体争相辉映,在盛唐诗光辉的基础上,开辟了各种新的道路,他承沿杜甫的创作之路,以浅切平易的诗词,联系现实生活,形成一种白氏体的诗风,在唐代文坛上熠熠生辉。(一)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字乐天,其先世为太原人,后徒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东北)。白居易于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出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历德宗、顺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于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五岁。他于德宗贞元十四年擢进士,授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对制策乙等,调周至(在今陕西省)宪尉,其脍炙人口诗篇之《长恨歌》即作于此时,次年召入为翰林学士、三年拜左拾遗,对朝廷政事,多所规谏,其讽喻诗篇为《秦中吟》及《新乐府》等俱作于此时。元和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815年)七月,朝廷议讨藩镇,李师道与王承宗合谋,刺杀宰相武元衡于途,白居易首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执政恶其越职言事,诬以非罪,贬为江州司马。白氏于此写出其另一名篇歌诗《琵琶行》及论诗的重要文献《与元九书》。元和十三年(818年)冬,量移忠州刺史。次年冬,拜司马员外郎。元和十五年转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转中书舍人。次年,以主昏相庸,言不见听,自求外任为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年),除太子为左庶子,分司东都。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复出为苏州刺史。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找为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大和三年,求分司东都、除太子宾客。大和五年,除河南尹。大和七年,复授太子宾客分司。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士类寒心,居易愈无宦情。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武宗会昌初(841年)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六年(846年)卒。白居易常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志,当元和之初,见宪宗在政治上欲有所振作,常直言极谏,希于国家有所补益,及因言事贬谪江州,遂以改往态,惟事委顺其遇,知足保和。白居易白居易.喻岳衡点校:白居易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1.白居易的诗歌,现存约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高居首位。他在自己编集的《白氏长庆集》中,将其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律诗、杂体、格诗、歌行七类,在性质上不免混杂。因为前三类是就诗的内容分的,而后四种则就是就诗的体裁分的,这样分法就很不一样。实际上不过是前三类属于古体,后四类属于近体。白居易出生之际,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早已平息,但是它留下的隐患,对唐王朝影响之深。他出身乱世,由于读书刻苦,过上了仕官生活,可是却因为直言上书,被贬江州。晚年生活在洛阳,中隐、醉吟、逃禅的思想陪伴着他的老年生活。由于,他出身在一个受着儒家思想熏陶的官僚家庭,白居易秉持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仰,当官四十载,有着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敢于直谏的魄力和心中有民的品质在他身上毫无意外的直接体现。关于白居易的生平可以分为“三期”、“四期”、“九期”之说,无论如何分期,都是对白居易人生的阐释陈世磊陈世磊.白居易晚年诗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二)白居易诗歌创作白居易创作了众多诗歌,以下我将从闲适诗、讽喻诗、亲情诗、养生诗、感伤诗作出阐述,他的每类诗歌中都有他想要表达的关键之点,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堆砌,简简单单地概括就行。作者想要表达的都在诗中有所体现,领悟每首诗的关键之处,则是我们最想要表达的。1、闲适诗诗歌创作白居易共创作了近二百一十六首闲适诗,其主要分期时间在于长庆二年以前和长庆二年以后。长庆二年以前,在下邽与长安之间来往,日常生活散漫且随性。诗人在创作大量讽喻诗的同时,也不忘在忙里偷乐。作者在《自题写真》中,表达身处名利况且不染尘杂的高尚情操,在多处寺庙观赏中,以一种细小的景物,呈现了清晰明朗的生活情调。无论作者在前期还是在后期,都表达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倦,他以儒家思想为原则,纵然一生桀骜不驯,也要内心坦然,活得自在。由于在朝中担任清要的官职,更容易提升得快,获得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当时士大夫们有一种重内轻外的心态,由于时局的动荡不安,白居易自愿去地方官任职。在《处罢中书舍人中》以“命薄”暗示自己疾病缠身,已经失去参政的可能。长庆二年以后,任职苏杭期间,饮酒作乐,纵情山水,生活得异常自在,悠闲自得。在《钱塘湖春行》中以闲适自由的生活。“早莺”、“新燕”寓意欣欣向荣的景象。白居易从小受到祖父和外祖父的影响,深谙儒家思想,在官场生活中,修身治平的思想指引着他。官场之外的白居易,舒适之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在晚年生活中渗透着闲适隐逸的心境,实现了思想的真正释放。闲有三层意思:静、闲、无累,核心是与物无累,清净自由。适也有三层意思:宜、安、自足,其核心是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来生存。白居易闲适诗歌的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初入仕途、隐居生活、被贬江州、退居洛下,每一个时期经历的闲适生活是不一样的。因官闲,在《泛谓赋》中写道:“备一官而无事,又不维而不絷。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两入。川有渭兮山有华,澹悠悠其可赏。目白云兮漱清流,其或偃而或仰。门去渭兮百步,常一日而三往。”生活散漫亦随意。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把平凡生活转变为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趣,在香庐峰下有着:“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着孟光。”的山野别墅和居处方式,真是别有一番风味。综上所述,身闲才能心闲,心闲才能内心淡然。2、讽喻诗诗歌创作白居易共创作了近一百七十二首讽喻诗,白居易本人提出了“讽喻诗”的概念,在他创作大量讽喻诗时,最出名的是元和四年的《新乐府》五十首,元和五年的《秦中吟》十首。白居易本人对“讽喻诗”并没有多大的界定。大体上来说,诗人通过对现实的感受或者感慨历史的变迁,采用特定的古调诗五言和新乐府杂言的诗体来折射社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并且结合创作“六义”与“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理,有益于朝政的变革、情感的宣泄和道义的公平。讽喻,简单来说就是描写某种事物,能够通过事物看到现象的本质。白居易讽喻的主要对象是皇帝与皇室、高级官员、贪官污吏、宦官、谏官、小人与妖妇等,它所揭露的是一些民生问题、人才问题以及社会道德与风俗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他通过诗歌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以及世间的人情冷暖。如《秦中吟》中是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有很强的现实性,《有木诗八首》以八种植物比喻八种人物特点,以此来警戒后人。讽喻诗的主要内容就是褒贬统治者、以古为鉴,抨击权势,批判将士,关心民众疾苦,爱国爱民。步入仕途之后,他的爱国思想一直记在心中。在《策林》七十五篇中,体现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讽喻诗旨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种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中,抨击时政的白居易,才是真正为人民着想,虽然只是流露于诗中,但把当时的情景已经全部展现出来,为他们伸张正义,值得人们为他点赞。讽喻诗所表现出的问题比比皆是,通俗的来讲就是,就是围绕“人”展开的问题,有的是民生问题,有的是妇女问题,有的是宫女问题等等,这些围绕“人”所写的诗歌,就是希望统治者们关心民众,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国富民强。一个国家生灵涂炭,这个国家怎能立足,怎能巍峨于国家之中。3、亲情诗诗歌创作白居易亲情诗是以亲人为主题所创作的,在他创作的一百多首亲情诗中,有的描绘夫妻之情、姐妹之情、子侄之情等等,从而看出他创作的亲情诗范围比较广阔,有的直抒胸臆,有的侧面描写,从生活中取材,多视角地展现了亲情的重要性。从整体上看,以四十岁为母丁忧退居下邽为分界线,在这之前,创作的亲情诗少之又少,在四十岁之后,与他的政治仕途有关,从四十到四十八岁,从六十五岁到七十岁之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一是因为家庭变故,让他懂得迈入不惑之年之后更加懂得亲情的重要性,一方面进入垂暮之年之后享受亲情带来的欢乐。作者亲情诗中主要的聚集地在下邽、江州、忠州和洛阳。由于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所写的亲情诗语言朴实,感情动人。白居易人到中年时,与杨虞卿的妹妹杨氏结婚,他很珍惜夫妻之间的这份情感,在《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偶吟赠妻弘农郡君》中“山妻未举案,馋叟已先尝”,从平淡的事情中看出夫妻关系的和谐,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又如诗人把阿罗的点点滴滴写进诗里,诗人一生中有五个孩子,可唯独只有女儿阿罗存活下来,《罗子》:“有女名罗子,生来才两春”,诗人作为人父的乐趣,喜欢亲情带来的情感体验。诗人在描述外孙以及外孙女儿出生时,无比地喜悦。《谈氏小外孙玉童》:“外翁七十孙三岁,笑指琴书欲遗传”,可见亲人带给他的是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不难看到,诗人非常重视亲情,也带给了他许多的精神安慰。在亲情的世界中,唯独少不了血溶于水的真谛。白居易与他的兄弟白幼文、白幼简以及从弟白逸等,感情真挚、深厚。如《对酒示行简》、《湖亭与行简宿》、《奉送三兄》中,体现出兄弟的感情深厚。一边描绘亲情之乐的同时,另一边也有亲情之悲,有不幸早夭的悲痛、年老无子的悲伤之情以及兄弟的早逝,更让作者懂得享受亲情之乐的同时更要承受亲情之悲。如《夜雨有念》、《寄江南兄弟》中有聚就有散,有情也有悲,这是大自然的生活规律。在这种相互交叉的情感体验中,懂得珍惜拥有的。综上所述,在这种亲情乐和亲情悲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人生的真谛,感慨万万千,写诗佳佳作。4、养生诗诗歌创作白居易养生诗是有关饮食、交友、休闲的,所透露出的是修养身心的养生观。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也是强大的政治帝国。它的宽松环境增强了人们的养生意识。如李白和杜甫也写了大量的养生诗歌,有嵩山采菖蒲的情景,因为菖蒲是延年益寿的象征,还写了神仙的长生不老,这个不是想象的因素,而是顺应潮流的发展。白居易在《官舍》、《立秋夕,有怀梦德》都指饮茶之后的惬意安然、文思泉涌。以茶为引子,陶冶性情,提高品位,使人闲淡平和。在作者被贬之后,很享受在草堂之下饮酒、喝茶的乐趣,人生不能只停留在被贬之后的悲痛上,还要向前走,把握当下应该把握的,享受当下应该享受的,这就是养生诗的真谛。白居易以素食为主,注重粗食。因为粗食中有着丰厚的营养价值,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诗人在交友过程中享受到友情之乐,与僧为友。白居易之所以进行诗歌的创作,根本原因在于诗人的体质弱、容易生病。在他十六岁、十八岁、二十岁皆作了关于疾病的诗歌。他的一生,患有眼、口、内、外科的疾病,因而他对自己的饮食、修身养性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白居易在《官舍》中提到:“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品饮一杯茶之后,便觉得心情舒畅,站起来便能读一本书。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能使大脑皮质兴奋,从而能够助力学习。他不仅品茶、饮酒、吃素食,而且关注于内心的修身养性,有着淡泊名利的态度,从而能够延年益寿。这就是外在养身和内在养身的结合。《食饱》:“既可畅情性,亦足傲光阴。”看出这一句是对闲适淡泊情感的阐述,说到底养生诗很大一部分在于内心的闲适,最终才能达到身心愉悦。总体来说,养生诗的创作还在于贯彻他平易浅切的诗风,审视内心,达到一种内心独居高位的境界。养生诗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表达了人们的真情实感。他淡泊悠闲的情调给了人们颐养性情的心性,就是这样一种闲情雅兴,在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淡泊而宁静。总而言之,养生诗不仅可以修身,而且可以养性,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让人们领悟生活的真谛。5、感伤诗诗歌创作白居易创作了近二百一十五首感伤诗。白居易创作许多感伤诗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处在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永政革新、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经历了这么多的历史变革,诗人心里有万分地感慨。作者在感伤诗歌创作时,运用了大量的时间意象“春”、“秋”、“夕”、“晚”,“秋”在感伤诗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如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忽忆分手时,悯默秋风前”,透露着感伤之情,因为自然的更替变化,会给诗人很大的心理落差。又如风雨意象“秋雨”、“暮雨”、“夜雨”等,因为雨是流动的,带给我们不少的悲伤之情。作者的心情是感伤的,当他看到与此时心情相符合的事物时,无疑就是感伤的。用伤春悲秋感慨人生,借黄昏意象感慨生命的流逝,以北风冷雨营造萧瑟氛围。这样一个感伤的诗人,岂不让人多听听他的故事?他的感伤情怀,一是为物所感伤,一是为情所感伤。在这些感伤情节的背后,是诗人为一事而牵动全身的细胞在战斗。感伤诗有宦海沉浮的失落感、人生苦短的落寞感、世事难为的矛盾感。处在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成为人们的心中的白月光,于是白居易踏上了为官之路,可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他非常地无奈与痛苦。做官之路上,不可能顺顺利利,被贬的消息传入白居易的耳中,而朋友位居官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重逢。被贬途中,孤独失落之感油然而生。他感慨世事的无常,忧愁情绪油然而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底层人民积极向上生活的健康心态。三、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一)闲适诗的语言风格1、喜用叠词和数量词叠词,实际上就是重复、重叠的词,例如“凄凄、瑟瑟”等。它的特点是使词更加完整,节奏更加明确,在语句中透露闲适之感。《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非常地舒适。又如《村夜》中:“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之感,“切切虫吟”点出秋夜的凄凉、孤独之感。诗篇中的叠词巧妙的运用,给我们以细小的关注点,得到的体会却是如此之深。叠词利用汉语拼音音节的特点,使词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动听。在《诗经》、《楚辞》中,叠词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在白诗中,运用了叠字九百三十多处,恰到好处地叠字在诗句中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如《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中的“岩岩、潺潺”,“岩岩”体现巍峨高大、“潺潺”描绘了清流,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叠字的使用能够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相邻位置上使用的叠字,给人一种对称美,如:“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又如叠字的使用,给人一种音乐美,节奏感等。总而言之,叠词的使用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考量,所特别制定的。一首诗中无故出现的叠词,不是故意放在那,而是有特别的含义。当然,看了太多的叠词,就觉得诗人用词匠心独运。数量词,简单来说就是:“一只,两双的运用”。如《闲居》:“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中“一盏”的运用,体现出闲居时的无所事事,享受生活的自由自在。《招东邻》:“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通过简简单单的“二升、六尺”,营造出一个简朴而又亲切的环境,娓娓如话家常,从细节中饱含着深刻的感情。数量词的枯燥使用。使诗更具有诗化的特点。当然,白居易对年龄和生命有着异常的关注,如《雪暮偶与梦得同致仕裴宾客王尚书饮》中“四个老人三百岁”,这种数量词的搭配使用,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还有一种就是俸禄,诗人对自己俸禄的详细记载,这种大量增强视觉的快感,让人感到啰嗦和多余。但是一首诗中,巧妙地使用,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的来说,叠词和数量词的使用,是白诗的一大亮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而是浮现在眼前的生动的事物,与作者的生活动态与实际的经历密切相关。所以这种匠心的语言写作手法给诗添上了一层生动的色彩。2、巧用修辞写作手法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他的诗主要以写实为主,但他不排斥生动的表现形式。一是运用浅显的比喻,如《咏怀》:“心似虚舟浮水上,身同宿鸟寄林间”,又如《赠吴丹》:“宦途似风水,君心如虚舟”。没有怪癖的话语,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在少数诗中,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如“泓澄白龙卧,宛转青蛇屈”,表现湖面的蜿蜒曲折。以平和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的所见所感,主要是内心感情的真情流露。常用比喻表现人们的心情,并且这种比喻手法运用得十分的熟练,非常贴切人们的心境。不求绚烂多彩,只求符合人们的情感。二是巧用典故。用典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由于作者早年通读儒、道、佛有关的书籍,对典故特别熟悉,所以典故的使用也是信手拈来,能够表达他的一些悲愤之情。在饮酒之乐时,以刘怜的典故为主,以他醉酒的狂欢表达自己旷达的境界。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极具表现力。三是运用对比手法,毛妍君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3、妙用“中隐”当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冲击,自然而然隐逸思想成为发展的必然卢捷.白居易中隐思想与其诗歌创作之关系研究卢捷.白居易中隐思想与其诗歌创作之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二)讽喻诗的语言风格1、语言浅易畅达白居易诗歌的语言让人能够理解,没有花哨的用语,简单的语言更能表达具体的事情。在《上阳白发人》这一句中,“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表达浅显易懂,即使经过岁月的流逝,这句话再读时,依然让人明白。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俗语,如:“夜来”、“何必”、“大家”、“谁家”等词的大量运用,让我们看见了作者亲切的情感,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贴切现实,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感,产生共鸣,作者写诗不仅仅是给自己看的,更要让读者明白,体会诗中大意。语言的平易近人能够透出作者所想所感,语言的简洁明了,更能贴合人们的声音,达到一种我就是作者的心态。如诗人在作诗,如诗人在生活,一切简单的话语,不是没有语言的手法,用惯了华丽的语言,看到熟悉的简单话语,令人心驰神往。这种一读就能明白的话语,畅达明了,才是讽喻诗所要表达出来的关键之处。以讽喻诗为基础,看到一眼望穿的话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袒露无遗。2、对比手法娴熟在讽喻诗中最常见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在《观刈麦》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写出了劳动人民的困苦与自己的舒适进行了对比,发人深省。再如《轻肥》中,写出了宦官的骄奢无比和百姓的艰苦生活作对比,写得淋漓尽致。凸显不同的社会现象,从而看出统治阶级的无能。白居易深刻体会到社会的现实,在《议婚》中看出了富家女和贫家女的不同遭遇,批判了人们重视门第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人品,从而内心中发问出“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闻君欲娶妇,娶妇意如何”?面对劳动人民的困苦,作者心中怎能不难过,常常拿自己安逸的生活作对比,写出了自己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以及自己的愧疚之感。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看到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自然写下心中所想,揭露社会的黑暗。作者深刻知道人民生活的痛苦,对人民的生活关心备至,这种强化手法的运用,给了人们强大的情感体现,一正一反,一正一邪,任何事情的对立面都能巧妙的体现,可见人们的生活的巨大落差,给了诗人挥洒笔头的热情,这热情蕴涵了作者悲痛的心理,当我们看到人民生活安康,我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当看到人们饥饿交困,我们是多么的悲痛。由于诗人的阶级体现,不能同强大的统治者做反抗,只能发挥自己的才华,把人们的痛苦以及统治者的恶劣表现,在诗中巧妙的表达出来,这些悲切的语言全然体现出来。如“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语言,直接体现悲惨的现状,没有多余的语言,真真切切的表现出来。3、典型形象的生动白居易的讽喻诗是写给“君、臣、民”的,因此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在塑造人物这一方面,并不是大量的渲染一群人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一两个人简单勾勒,从而表现其深刻内涵。《观刈麦》中割麦男子和拾穗妇人的形象,表现他们的勤劳勇敢。当然,诗人在刻画人物时,并不局限于某一阶层,如《卖炭翁》中抢炭的太监,《伤宅》中生活奢靡的朝廷官,《杜陵叟》中因过重赋役生活困难的农民等等。从不同的人物中讽刺不同的社会现状,让我们看遍人间丑态,从而引起人们的深思。二是人物形象的生动,诗人特别擅长刻画底层人物的状态,《杜陵叟》中“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剥”和“夺”把地方官吏的残暴刻画得栩栩如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卖炭翁》中的这两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把一个满脸黝黑色、两鬓花白、染黑的十指的老翁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地步。讽喻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植物意象和动物意象,植物意象中松树和柏树经常使用,用来比喻贤才,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如《涧底松》中前两句描绘了松树的高大,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抒发对贤才的珍惜和不被人任用在高位上反而身居卑职,主题深刻,耐人寻味。动物意象中“鹤、龙、鹰”等形象都有特殊的意义。如《黑龙潭》中用皇帝喻龙,用百姓喻豚,用贪吏喻鼠狐,用动物与人之间的典型特征,进行比喻,含沙射影的突出讽喻诗的主题。大胆深刻,韵味十足。4、讽刺精神的批判白居易的眼光独到,能看到不一样的社会现实,便提起笔来抒发心中所感。《观刈麦》中因严重的赋税只能捡穗充饥的老妇人,《杜陵叟》中朝廷对农民的暴敛等等,希望能够敲响统治阶级的警钟。诗人写讽喻诗的目的就是“为民”,希望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陵园妾》中“颜色如花命如叶”的陵园妾过着“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的痛苦生活,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论是对制度的批判还是人物的批判,都离不开诗人的“唯歌生民病”这一主旨。诗人的批判都离不开情感的宣泄,当我们一遍一遍诵读时,我们何尝体会不到作者的愤懑之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作者的情感表达。白居易讽喻诗有着咏物和寓言的特点,还有通过描述社会现象,揭示了社会矛盾。如《宿紫阁山北村》中以农民的热情衬托官吏的暴躁,在《新乐府》中用了“美、刺、戒、怜”这四种内容,用来干预政治,批判闲适,揭露社会实际问题,他讽刺人世间的不公平事件,厌恶暴吏人的为非作歹,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只能带给人们痛苦的生活。看到此情此景,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人们摆脱现在的生活。(三)亲情诗的语言风格1、抒情中蕴涵说理诗人所写的亲情诗中,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蕴含着隐逸思想、处世哲学等,融理于诗,不仅有理且有情。在《弄龟罗》中“亦如恩爱缘,乃是忧脑资”表明了父母骨肉之间的情爱和人们难以逃脱这种情爱之间的矛盾之情,这是从佛家的恩爱观中出发阐述道理。白居易中晚年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消失,伴随着的只有道家和佛家思想。出任江州司马的三年之久,他懂得了许多处世哲学,在《曲江醉后赠诸亲故》“中天或有长生药,下界应无不死人。除却醉来开口笑,世间何事更关身”中,因人生短暂需要好好享受生活的道理告诫亲朋好友。在阐述有关佛教和道家的哲理的同时,表达了对其仕途的担心,有情有理,正是亲情诗的关键所在。把佛理、道家思想蕴涵在亲情诗中的处世哲学,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处世哲学的哲理性。诗人初任三年多的江州司马,他坦然的接受了道家思想,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他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在天地混沌中找到自己的一栖之位。诗人在亲情诗中表达出来的不只是情感的流露,还有作者想要表达的说理性,就是这样巧妙的写作手法,才使得亲情诗更有韵味。这不只是情感的到位,还是理性方面的贯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单单停留在事情的表面,忘记了说理语言的表达。2、“对写法”的主客颠倒“对写法”是我国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它又谓之“主客移位”,“主”指抒情主体,“客”指抒情对象宋喜娥宋喜娥.白居易亲情诗研究[D].湖南大学,2012.(四)养生诗的语言风格1、选材的生活化和日常化我们仔细观察白居易的诗歌,养生诗的的选材大都在生活中,有对山水、小草、野花的阐述,有对蔬菜、书、琴等的描绘。我们平日里做的一些事情都会出现在白诗中,他把生活的一点一滴记录在诗中,如《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连家里面有一个新的一个小池都记录在诗里,《晚起》中:“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酒性温无毒,琴声淡不悲。”既符合养生诗的特征,又脱离不了生活中的琐事。日子平平淡淡过去,诗人依然悠闲自得。白居易写的养生诗不只是生活化,而且还富有诗意。《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作者邀请友人到家中喝酒,伴随着漫雪飘飞的场景,想象这种画面,极具诗意化。就连沐浴、梳头这种小事,也能写得如此美好。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岂不妙哉?白居易的养生诗虽然看重对选材的生活化,但他并不刻意渲染民生的疾苦,而是对生活的简单叙述,以养生作为生活的重心,在我们读他的养生诗的过程中,他写了自己吃什么、做什么,连梳头、吃饭、晒太阳等微小的细节都会暴露在诗中,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作者简单的生活,而是作者流于心态所表露出来的心境,诗中的选材虽不能打动读者,但是呈现出来的真实状态却深深的吸引读者的心灵。没有绚丽的词语,没有动人的故事情节,以人人都会有的生活状态,给人一种自己就是作者的心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日常中的平常事情人人都会发生,每天都在重复,可写到诗里,给人一种契合心灵的感受。2、喜用口语化的语句白居易在闲适诗中常用口语化的词,在养生诗中容易出现。如:“不如、食来、不必、还有”等词,这些词简单易懂,让人印象深刻。如《改业》中“犹觉醉吟多放逸,不如禅坐更清虚”,运用“犹觉”、“不如”这两个词,把句子的意思阐述的很透彻,喝酒、吟唱太放纵。不如在家中“打禅坐”的舒服。又如“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夸诗”,“忽忽、些些”写出诗人斋戒时的心静,这些词虽然不显眼,但在诗中却是表现得贴切,符合句意。这些词的运用,非常亲切自然,如话家常,没有雄心抱负,以真实的生活吸引读者,让读者身临其境,自己心情畅快。这种口语化的诗句,不被大多数人所使用,大多流传在一些底层人民的口中,它符合人们的生活状态,体现它为人坦率,真率自然。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赢得人们的心声,虽不加掩饰,但却表达的浅近易懂,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口语就是口头表达的心声,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简单的话语,使诗句显得亲切自然,通俗易懂。3、选用极具特色的意象养生诗中常见的必然是这四大意象,一是“酒”,它是诗中常出现的意象,无论开不开心,先把酒饮起来,它能解愁也能助兴还能养生,酒岂不是一个好的“人生伴侣”?如《自题新唱居止,因招杨郎中小饮》邀请友人喝酒,以酒助兴。《花下对酒二首》“况是血肉身,安能长强健。人心苦迷执,慕贵忧贫贱。”写出生命的本质。二是“茶”,茶是诗人的良师益友,我们不单单只能表面了解他的大意,还要从中了解到它的内涵。以“茶”修性,感到人生的快乐。茶与白居易结下了不解之情,如《萧员外寄蜀茶》、《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喜好喝茶,便从《琴茶》中得到了人生哲理。三是“琴”,白居易精通乐理,擅长弹琴,不仅听琴,而且用琴养生,他在《好听琴》中言“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琴能通性情,消烦忧,开阔胸襟。这也是因为音乐带给我们的益处。四是“松、竹、莲”,它们代表的是诗人品性的写照。“松、竹”象征人格的坚贞,《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中的“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希望能像秋竹那样正直,有着高雅的志趣。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非常的脱俗,《感白莲花》“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诗人生活非常悠闲,这种快哉的生活可以消解寂寞,身心舒畅,方可怡然自得。这些是白居易人格的切实反映,将自己的人格置身其中,就是自己思想情感的表现。他一生都热衷于种植,各式各样的植物围绕在他身边。他所选择的“松、竹、莲”,是他一生生活经历的写照,他在贬谪途中,有着像“松、竹”那样坚忍不拔的精神,在面对不公平的的遭遇时,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着像“莲”一样的高洁情操,他从这些植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自己的生活经历虽遭遇不公,但是仍然不摆脱命运的束缚,勇往直前。(五)感伤诗的语言风格1、多样化的取象诗人在感伤诗的取材中运用了时间意象和环境意象。运用这些意象的同时,让我们从诗中多处发现感伤的踪迹。例如我们熟悉的时间意象“春、秋”,因为“伤春悲秋”的主题深入诗人的心中。有的虚指春,有的代指春,如《念金銮子二首》中“忽然又不见,迩来三四春”,《朱陈村》“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时光恍如隔世。“夕、暮、晚”在诗中出现的次数也非常多。又如:“原上晚无人,因高聊四顾”的孤独、感伤之情。可见春秋之变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可见非常的伤心。在环境意象中,“风、雨、灯、月”更是频繁的出现在诗中,《夜雨》“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中,特别是秋天的“风雨”,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比的萧瑟和凄凉,此情此景,感伤之绪油然而生。2、平淡的诗风白居易多用平淡浅切的语言跟意象进行连接,如《秋霖中过尹纵之仙游山居》“秋天床席冷,夜雨灯火深。怜君寂寞意,携酒一相寻”,“秋天、夜雨”都是我们人生经历过的,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秋席凉夜、与友人共饮酒,这样温馨的画面说出了普通人的心声。《晋中秋宿》“风翻朱里幕,雨冷通中枕。耿耿背斜灯,秋床一人寝”,简洁的叙述,平淡的语气让人意味深长,平切的语言着蕴含着深意。在讽喻诗《废琴》、《云居寺孤桐》,主旨明晰、意境深远。白居易这平淡的诗风中透露着感伤,让人一品就明白,跟着诗人一起感伤起来了。与诗人共同体会,真正了解其中的韵味。白居易诗中也有生活中不常见的意象,如《废琴》、《云居寺孤桐》中不常见的意象,有着清晰的主旨,意境深远,没有韩孟诗的晦涩难懂,更多的是闲适的心境,用着最平切的语言,把整首诗写下来,可见意义之深,感人肺腑。由于当时的生活环境,没有过多的娱乐环节,饮酒作乐是常有之事,在禁中夜值,道出了无数人的沧桑感,抒发的是感伤之情,可是表露出来的却是简洁的话语、详和的语气,这种感受是清晰明了的。总体语言风格:语言浅易畅达、运用对比手法、选材的生活化和日常化等,白居易的讽喻诗、闲适诗、养生诗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有的针砭时弊,有的描绘自己的生活,有的分享养生的状况等等,以生活为基础,经历了太多的现实与残酷,把人民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都在诗歌中谱写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句一句诗歌,在作者眼里则都是生活场景,也许你有时不了解白居易的生活状况,你没有经历过白居易的人生,很难切身体会到他的含义。他平平淡淡的诗风很难引起其他诗人的注意,就是这种诗歌的存在,有时越简单的诗歌越难从其中获得深意,简单的背后有时不简单,有时简单的诗歌就是简单的生活,无需多加揣测。四、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的变化与成因(一)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的变化白居易早期秉持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的人生观。他写的讽喻诗和闲适诗,是人生观的集中表达。一系列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他生活的闲适、豁达,也有对人民生活痛苦的同情。其表现手法有对比、叠词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变化也跟他的生活紧密相关。在白居易的一生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家思想,即使在晚年期间,看似消极的态度,实则是积极的处世理念。在尊崇道教的全盛时期,白居易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追求永生。晚年的白居易,一心向佛,用佛教来解决自身的烦恼,也是他内心寄托的地方。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的变化,是来自生活经历以及儒道佛思想的影响。生活时代较为安定,可是政治起落无常,语言风格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白居易之所以有语言风格的变化,是因为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大起大落,他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他必须找到精神的寄托,才能生存。从闲适诗到讽喻诗中可以看出,他的心态由豁达变为讽刺社会现实,再到养生诗,这些种种的变化,是因为他的内心遭遇了太多,无法从这些事情中走出来,他所写的每一类诗歌,都是他心态的变化,受到了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他所写的每一类诗歌,都是他精神的象征,也是他情感变化的特征,从早年、中年、晚年,他所感悟的事情太多,以致把人生过的十分通透。值得我们去感悟我们的精神世界。(二)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的成因1、儒家思想的影响“玄宗天宝以后,唐王朝即陷于矛盾丛生,国事日非、战乱不绝的局面中,但中唐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却是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白居易一生历经代、德、顺、宪、穆、敬、文、武、宣九帝,他在中唐儒学复兴中是一个积极响应者,他的儒学保留了较多的纯朴性和现实性。陈龙陈龙.唐代三教融合思潮对白居易思想的影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2、道教思想的影响在唐代,李唐王朝特别尊崇道教,也迎来了全盛时期。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后,与道士来往密切,《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中借“欲岂西山五色丸”来解决生命短暂的矛盾。并且他钻研《黄庭经》、《真诰》等。诗人对疾病、衰老、死亡的关注度很高,“白发、病、老”等字眼,在诗中经常出现。道教看重生命的价值,像神仙一样自由。于是诗人提出了“贵生”思想。在《秦中吟》、《新乐府》中有所体现,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同情,白居易的道教思想与女性观有相同之处,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他“稠桑驿门外,吟罢涕双垂”,对白马的死特别伤心。不可否认的是白居易的思想与道教“遂性自适”的想法不谋而合。被贬江州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仕途上遭遇的重大打击,让他明白了明哲保身、趋利避害的求生思想。而当时的道家思想和老庄思想已经成为潮流,这也是他晚年的处世原则。道家思想是一种崇尚自然、摆脱社会的状态,它能够使人从困境中走出来,保持一种闲适的心态。这是逆境中的白居易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思想,由于“牛李党争”、“甘露之变”,使人身心都遭遇重大打击,他不得已在老庄哲学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如诗文中“人生近几何,在世犹如寄”都是他从庄子思想中所领悟到的,还常常以道家的“齐物”为题。回望白居易的一生。道家思想对他影响深远,在他的立身处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宋代诗人苏东坡将白居易作为知己,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他感慨相同,对白居易产生敬佩之情。道教思想对这些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积极的作用,在这些经历的背后,不是同情,而是相见恨晚的场景。3、佛家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