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七中学武文杰一、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课文; 2.解读文本,知道写什么、怎么写; 3.积累“峥嵘”“激浊扬清”等语言; 4.联系所学,深思“人与自然”这一主题。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筛选、整合、积累语言; 2.难点:对下阕文本、结尾的理解。三、教学方法 1.细读文本,筛选、整合关键字词句;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掌握若干话语; 3.以学习者听说读写看思为本,少讲多学。四、学习者分析 1.学习者一般为高一新生,对此课熟悉而陌生; 2.这是学习者开学第一课,对师生都重要; 3.学习者大多看书少,动笔少,查工具书少。五、学习任务单 ①印象我来写:写写你对课文的印象——先用一个字词句简要概括再阐述。 ②问题我来提:提你存在的疑问或你设计的问题——拣一个主要的。 ③文本我来解: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据文体概括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写法。 ④得失我来谈:谈谈自己的学习得失——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⑤字词我来查:查出课文及注释中的生字词——如书第4页注⑥“食邑”。 ⑥课文我来读: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熟并背诵课文——因声求气,缘明景情。 ⑦话语我来记:记录你喜欢或认为有用的话——可附带说明缘由。 ⑧目标我来定:这篇课文最该学什么?怎样学?——以便再学时实现或巩固;目标可以是要解决的问题;或参考单元说明。 ⑨练习我来做:详见”练习“。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11 1.课前:领学习任务单,完成学习任务。 2.每组板书一个问题,宁缺毋滥。 3.上课:导入新课:今天开学第一课,理应斗志昂扬,豪情满怀;学《沁园春•长沙》正合适,请打开课本读课文。——正所谓在对的时间上对的课,这点很重要。 4.课中:查看任务单,谈课文印象并适时板书——自荐或推荐或轮流到一人谈,一人板书,教师引导。 5.集体解决板书出来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教师引导。 6.解读文本,板书重点——人解读,一人板书,集体头脑风暴,教师引导。 7.教师补充讲解,明确诗情,学生择要笔记——详见“文本解读。可看微课。 8.说说记住的话和学到的写法——要求:说明记这话的理由。 9.谈得失,作总结;板书、笔记——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思路和方法,教师引导。 10.下课: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任务单和练习。 11.课后:进一步审视、完成学习任务单和练习。第二课时:12~15 12.课前:每组板书一个作业问题,宁缺毋滥; 13.上课:朗读课文,组织教学; 14.课中:检查作业,出示任务单;教师查看作业完成情况,简要评价 14.解决问题,完善任务单、练习;师生合作解疑,板书重点。 15.收集学习任务单:师生查验收集情况,及时核对并记录。 八、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自主上阕:看自由,问沉浮下阕:争自由,主沉浮 七、教师文本解读示例 1.缘境明情 2.解题:题文联系:题目是“长沙”,作者为何以地名为题?因为这里是橘子洲所在地,是写作的地点,又是“携来百侣曾游”的故地,更是“峥嵘岁月稠”的革命熔炉,年轻的作者与他的战友们曾在这里参加革命斗争,掀起革命浪潮,成长为时代的弄潮儿,词末的“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正是作者在长沙这一革命风暴中心进行英勇斗争的形象写照。所以,以“长沙”为题,正表现了“长沙”所具有的革命意义和作者对这里的革命情感。 3.语言 词中“万、层、漫、百、天、地、沉浮”等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遍、尽、透、争、击、竞、主、遏”等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彻底的斗争精神和高昂的革命斗志。“独立、自、主”等刻画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4.写法 卒章显志,以问代答。上阕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图景,引发对大地沉浮的追问,以问结尾,表面问大地,其实问自己,表达对天下盛衰的关切与思考,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下阕由“往昔峥嵘岁月”的社会图景,引发对同学少年的提问,同样是以问结尾。“曾记否”其实是“记得曾”,这是对自己和同学的一种提醒,一种激励:记得“中流击水”豪情壮志和英勇无畏,将“主沉浮”的革命进行到底!这就含蓄回答了上阕结尾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的必定是敢于“中流击水”的“同学少年”,即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这就是”卒章显志,以问代答“的写法,而且透露着一种“舍我其谁”豪迈气概。九、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捶:鞭子。(1)这首诗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在横线上拟一个作文标题。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黄河边上用瓶子装了一瓶浑浊的黄河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沉淀,他发现四分之三变得非常清澈,而只有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沙。若是把瓶子再摇晃几下,又变成一瓶浑浊的泥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激浊扬清,也是一种沉淀提示:生活是条河,人生有浮沉。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勇当革命弄潮儿,“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鲁迅先生更是有激浊扬清的勇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以杂文为武器,进行着坚韧不懈的斗争。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激浊扬清,传递正能量,激发生命活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所以激浊扬清也是社会生活沉淀的一种过程,我们应使其加速。“水的清澈,并非因为他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沉淀;心的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12580移动惠生活(阳泉)第1815期,2016.9.22秋分时节。 十、教学总结、反思 及时评价、总结、记录教学效果、得失、课堂生成(含板书);批阅作业并做记录。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意思是:诗人以情观物,就像给友人临别赠言一样,寄意无穷,感应深切;景物触发作者的感兴,恍如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