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唐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L读懂诗歌内容,理清诗歌思路,品味诗中精彩描写。
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读懂诗歌内容,理清诗歌思路,品味诗中精彩描写。
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学生齐背《望岳》和《春望》。
唐朝有一位诗人让人揪心。他年少悠游,“裘马轻狂”地快意生活,然而
安史之乱后,他仕途坎坷,流离失所。同时,他将整个朝代的苦痛都装在
心里,用华丽的诗篇,讲述了自己漂泊的人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从''自
经丧乱少睡眠”直至“白头搔更短”,他却终是没能实现“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的美好愿景。他就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一杜甫。今天,
我们将再次走近杜甫,感悟他这份博大的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检校工部
员外郎,世称杜工部,祖籍襄阳(今湖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人忧国
忧民,人格高尚,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
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
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
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
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
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的思
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大历
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
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作品简介
杜甫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内容多以反映社会动荡、
民生疾苦,批判政治黑暗为主,被誉为“诗史”。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三吏”(《新安吏》《演关吏》《石壕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在“三吏”“三别”中,杜甫揭
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
百姓的同情。
《石壕吏》是一首古体诗,每句五言,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背景介绍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安
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
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
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
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
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
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
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品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诗文朗读
播放《石壕吏》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
初步感知诗文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
①石壕吏(hαo)
②老翁逾墙走(yu)
③三男邺城成(yeshu)
④老妪力虽衰(y€i)
⑤如闻泣幽咽(y©)
(2)检测二:断句
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录音版进行跟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
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
(-)自主探究
L探究任务
结合课下注释和补充资料,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并将诗
意用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逐句疏通词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在圈画的
字词旁写上其意思。
(3)疏通词意后,将词意用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4)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明确。
3.成果展示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
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
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投]投宿。
[一何]多么。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戌]防守O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译文:
傍晚时分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差役在捉人。我住的这家的老翁翻
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查看。
差役的叫嚣是多么凶横!老妇啼哭的声音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防守。其
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
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男人
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
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
衰,但请让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
准备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我)天
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提示:讲解后老师可让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读
出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探
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一
L探究任务
再读《石壕吏》,说说这首叙事诗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
要内容是什么。
2.过程安排
(1)自主阅读并思考:这首叙事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
(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3.成果展示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老妇“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老翁逾
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
“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才仍留家中。
“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河阳是当时官军退守之地,她知道那
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坂,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教师点拨:“老妇”的致词虽无一处提“苦”却处处含“苦”,老妇苦在
何处呢?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明确:
“三男邺城成”------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一一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出入无完裙”一一寡媳衣不蔽体,可知妇人一家生活贫困,也可见战争
破坏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一一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
重。
“老妇”的苦:老年丧子之苦、穷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二
L探究任务
《石壕吏》中有许多精彩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的构思巧妙,令人不
忍卒读。小组合作讨论本诗的构思巧妙之处。
2.过程安排
(1)自主阅读,从叙事的角度、人物的描绘等角度出发,思考全文构思的
巧妙之处。
(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
(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3.成果展示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
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
于诗人构思的巧妙。
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
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
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
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原来的情
形很可能是这样:
差役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
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
追问“其真无人耶”,妇答“惟有乳下孙”;
逼问“孙母现何在“,答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最后是差役仍不依不饶,逼着要人“汝家必征一人”老妇只好“请从吏夜
归”。
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
总之,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
而喻。
教师点拨: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不是个
冷漠无情之人?
明确: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
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
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勇于承担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战
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
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含蓄地予以揭露。这首诗抒写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
高情怀。
在《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诸诗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诗人的这
种心情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作者的崇高
情怀。
四、课堂小结
有人说: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我们才真正读懂了
“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我们才真
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
再一次诵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杜甫另一首古诗,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
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了解。
六、布置作业
L课堂作业
反复诵读本文,尝试背诵。
2.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用白话文扩写这首叙事诗。
拓展作业:搜集历代论杜甫的名言,结合相关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唐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歌内容,品味诗中精彩描写。
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读懂诗歌内容,品味诗中精彩描写。
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出示杜甫草堂的照片)
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可以见到这样两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
著千秋”,这是朱德同志参观杜甫草堂时的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
当年,“诗圣”杜甫在“草堂”里经受了怎样的狂风暴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
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
L基础知识复习
杜甫(712-770),字壬差,自号少陵野老,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杜少陵,祖籍襄阳(今湖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
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被世人尊为“诗圣”。杜甫共有约Iw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
工部集》。
2.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又正值安史之乱,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
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
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
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
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
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文学常识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唐诗的一种重要体式。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歌行体兴起于初唐,兴盛于盛唐。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
求,也不讲究平仄,以五言,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
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
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
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
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杜甫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文学常识,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诗文朗读
播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
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
①三重茅(Ch6ng)
②挂冒(juαn)
③长林梢(Chdng)
④沉塘坳(ao)
⑤俄顷(qIng)
⑥布衾(qIn)
⑦突兀(wu)
(2)检测二:断句
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录音版进行跟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
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
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
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L探究任务
结合课下注释和补充资料,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并将诗
意用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查看注释或工具书,在圈画的字词旁写上其意思。
(3)结合课下注释和前后文,逐句梳理文意。
3.成果展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冒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
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茅屋]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三重茅]多层茅草。
[挂号]挂着,挂住。S,挂结。
[长]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
这样。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至U,这里是“彻晓”(到
天亮)
的意思。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
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
飘飞滚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有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
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
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
漏床湿,没有一块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那样密集,整夜没有停止。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世人,让他
们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能高耸地出现这样地房屋,即使我自己屋破挨冻而死也
心甘情愿!
提示:讲解后老师可让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读
出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探
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从秋风入手,分节品读诗歌中的精彩描写,感受当时的天气和作者的生活
环境,并带入自己的情感尝试朗读。
2.过程安排
(1)自主阅读并找出诗中的描写,并试着读一读。
(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
(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3.成果展不
(1)从叙事的关键因素“秋风”入手,感受诗人笔下所遭遇的恶劣的天气
和生活环境: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
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冒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出了一种茅
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
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全班齐读第一节诗,体会秋风破茅、茅洒江郊的悲凉,以及诗人的无奈和
悲伤。
(2)进一步挖掘秋风之下的故事推进,找一找在这场秋风和秋雨中,茅屋
又有怎样的经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
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阵阵寒意,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
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全班齐读第二诗节,感受茅屋的破败和人为的破坏,体会“屋漏偏逢连夜
雨”的凄冷,以及诗人的哀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学会赏析诗人精彩的环境描写。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一想,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何还要“歌诗”
一首?这首诗又能体现出诗人当时什么样的情感呢?
2.过程安排
(I)自主阅读并思考: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又能体现诗人什么
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
(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3.成果展示
诗用写实的手法,以描述开篇,第一节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抒发他的焦
灼和无奈。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
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
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
第二节写群童抱茅的感叹。顽童幼稚,“趁风打劫”,不明白诗人之苦。
诗人真的动了肝火。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
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
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第三节写秋雨不断,屋漏床湿,长夜无眠,令人愁苦。大风过后,黑云涌
动,秋雨不请自来。诗人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
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
新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旧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
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
的生活啊!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
有何用呢?
第四节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诗人突然从沉思中
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虽
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出现这样高大
坚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土,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
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的济世
情怀。
教师点拨: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
高理想?
明确: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
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志向。
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
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
“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杜甫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
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自己生活的痛苦,更表现他对人民悲惨境
遇的同情,同时也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
博大胸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诗
人情感的把握。
(四)合作探究三
L探究任务
《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
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
《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
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安排
(1)自主阅读并思考。
(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
(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3.成果展示
《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
而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
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
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
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
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
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
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
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
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
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
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
挚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结尾议论和抒情的升华,诗歌的思想高度和
艺术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杜甫这两首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四、课堂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
吸,共命运。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
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
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
为念,执着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
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
兴趣。
五、拓展延伸
阅读陆游的《病起书怀》,感受他和杜甫同样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病起书怀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
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
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了解。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反复诵读本文,尝试背诵。
2.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拓展作业:积累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词名句。(注明作者和出处)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唐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L诵读《卖炭翁》,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了解诗歌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手法。
3.感悟白居易“关注底层,兼济天下”的现实主义精神,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1.诵读《卖炭翁》,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了解诗歌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悟白居易“关注底层,兼济天下”的现实主义精神,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猜谜游戏:
(1)横竖要买(打一字)
(2)生在深山长在林,入了古洞烟火熏。三魂六魄上天去,剩下骨头驱严
寒。(打一物)
(3)你认识这个字吗?
明确:引出''卖炭翁"三个字,合理猜测诗歌内容:横竖要买一一有
钱;烧炭驱寒一一温暖;年龄不小一一享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
居易的诗作一一《卖炭翁》,验证我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
习。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作品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
听懂。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
多,人称“刘白”。
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作品有《白氏
长庆集》。
2.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
乐府》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
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
炭翁》来。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
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掌握了,常有
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
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
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诗文朗读
播放《卖炭翁》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
初步感知诗文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
①伐薪(Xin)
②两鬓(bin)
③冰辙(zh6)
④口称敷(Chi)
⑤叱牛(Chi)
⑥一丈绫(1ing)
(2)检测二:断句
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录音版进行跟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
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
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
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
/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七言为主,节奏基本上是二二三,根据句意断句。
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
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并将诗意用准确的
语句表达出来。
2.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2)查看注释或工具书,在圈画的字词旁写上其意思。
(3)结合课下注释和前后文,逐句梳理文意。
3.成果展示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
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
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
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
炭直。
注释:
[薪]木柴。
[苍苍]灰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
[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
西、南、北四门。
[翩翩]轻快的样子。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文书]公文。
[敕]指皇帝的命令。
[回]掉转。
[叱]吆喝。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惜不得]吝惜不得。
[系]挂。
[直]同“值”,价钱。
译文:
有一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
脸色,两鬓头发灰白,十根手指乌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呢?为了买
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天寒地冻)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
心里却担忧炭的价格便宜,希望天气更加寒冷些。昨天夜里城外下了一尺
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压着冰冻的车辙。牛疲乏了,人也
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上休息。
两个轻快地骑着马的人来了,他们是谁?是太监和他的手下。手里拿着公
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掉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往北面去。一车
炭,一千多斤,宫使们硬是要赶走,(老翁)吝惜不得(它)。(宫市使
者们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提示:讲解后老师可让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读
出情感。第1段应该读得缓慢、低沉些,读出卖炭老头的凄苦;第2段应
该读得稍快、较重些,读出官吏的骄横、强蛮。
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口头表
达的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一
L探究任务
再读《卖炭翁》,诗中对卖炭老人以及宫使形象的刻画非常精彩,试结合
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2.过程安排
(1)自主阅读并思考:将关于卖炭老人和宫使的描写分别找出来。
(2)小组讨论,统一看法。
(3)选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中说出你们观点,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3.成果展示
卖炭老人: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烟尘满
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这是常年艰苦劳作留下的深刻
印记,“两鬓苍苍”见其年高,“满面尘灰烟火色""十指黑”见其烧炭
艰辛,极度劳苦,让人为之心酸。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
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
活动,深刻地写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
深的同情。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是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碾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读
之如在眼前。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这是心理描写,宫使硬要抢走,老
人心里舍不得也无可奈何,表现宫使的蛮横和霸道以及穷苦百姓的无力反
抗和悲惨命运。
宫使:
“翩翩两骑来是谁”,“翩翩”有轻快之意,用在这里写出了宫使肆意妄
为,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情态。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
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刻画出其蛮不讲
理、霸道凶残的丑恶面目。
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通信电器外壳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功放配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服务合同样本
- 2021-2026年中国汽车排气系统管件市场调查研究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4-2025学年广东汕尾市城区新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 桥梁项目评估报告
- 中国助磨剂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
-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中国文化石模具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专题19 语言文字运用(句式类)- 2025年高考复习近十年之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解析卷)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九 乡村和城镇 考点1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课件(通用版)(31张PPT)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导论》完整版课件(全)
- 智慧教育 云平台建设方案
- 精雕JDPaint快捷键大全
- 灯泡贯流式机组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培优补差记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 DB61∕T 5006-2021 人民防空工程标识标准
-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 产品结构设计(课堂PPT)
- 第九课_静止的生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