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鉴赏(解析版)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

说》)

2.用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

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④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

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nO

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H)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

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作副词

译为“己”,“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

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工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A)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工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

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工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工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

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

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L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fu,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

例:夫购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彳以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H^一)故

1.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二十四)或

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副词

(1)有时。

例:或王命急宣。(《三峡》)

(2)或许。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

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众。

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各位,众位。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习做债秣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

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

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太夫人以荻画地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2.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才啬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盘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

3.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越明年明年:第二年

B.南极潇湘极:至,到达

C.佳木季而繁阴秀:秀气

D.上下:白一:全

4.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

B.蔚然西深秀者余强饮三大白顶别

C.前人之述备矣山间?朝暮也

D.基必曰问基姓氏

5.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我尝试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的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我尝试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的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6.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选文都有写景。甲文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之景。乙文写醉翁亭四周的美景,丙文写

西湖雪夜之景。

B.三段选文均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甲文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理想,乙文体现了作者“寄

情山水”的愉悦之情,丙文则流露出作者的过往之念与故国之思。

C.三段选文均语言精妙。甲文中“衔”“吞”,尽显洞庭湖气势磅礴,乙文中的“翼然”,活画出醉翁亭

翩然欲飞之势,丙文中的“俱绝''二字,写出西湖雪夜的万籁俱寂。

D.三段选文均表达方式多样。甲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兼有,乙文议论、记叙和描写并重,

丙文侧重细致描写和抒情。

阅读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传■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威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之所兴在摩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

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佚乐:使…安乐。②危坠:危亡。③生育:使…生养繁息。④欲:欲望。⑤亲:亲

近。⑥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委:顺:

8.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9.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用原文词语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乙文认为“”(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

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与“执政

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切①。”曰:“其言也

切,斯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②切乎!”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日:

“不忧不惧,斯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选自司马迁《仲尼子弟列传》)

【乙】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十二章》)

【注释】①切(ren):谨慎。②得无:莫非,能不。

10.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仁者其言也初()②期可谓之仁乎()

③博学而等志()④切问而近思()

11.下列各句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牛多言W躁

A.为人谋画不忠乎B.曲肱画枕之

C.学画时习之D.博学而笃志

12.用7”标出下面句子的1处朗读停顿。

君子不忧不惧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14.两段文字都提到了“仁”,请分别说说如何做才能求得“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

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橱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

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

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

年不得一售其仗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节选自《小

石城山记》)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序咚(pInl):即“辉境,

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桶(11):屋的正梁。④堡坞(b&。WcI):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

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

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

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日光下率_________

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

良久乃目_________

叠日: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一西出基岸势犬牙差互B.乃记之而去康肃笑而遣之

C.益奇丽坚隶而从者D.以其境过清蒙辞以军中多务

19.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

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的情感;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

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郑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

走东北,盖自郦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奔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

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

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①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②,

竞止坞中曹家店。

【注】①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②舂:通“冲”,下坠。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孝自娜中来者

②居废相望_________

③但途中蹊径狭

④0万下舂______________

2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自”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西南走东北

A.自李唐来(《爱莲说》)

B.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C.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D.自富阳至桐庐(《与朱元思书》)

22.用7”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但途中蹊径狭

23.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

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存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落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

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

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迂知制诰、知滁州。居二

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①内侍为奸利者。其群

皆怨怒,谓②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澄汰:清洗,去除。②谱:读音是zGn。

忆滁州幽谷

宋•欧阳修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①,野老犹能说醉翁。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注释:①华发:白发。

25.联系积累推测加点字的意思。

课文积累文中句子词语释义

颓然乎其间者修慨然上疏曰然.

26.根据以下信息,推测“其群皆怨怒,茁之”中“谐”的意思:

①谱:读音是z6n。组词:谐言、谐语、谐害。

②谐:形声。从言,赞(z&n)声。本义: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同本义谱,谗也。——《玉篇》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一《岳阳楼记》

27.请选择和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选项()

例句:方号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

A问其姓氏,尾金陵人、客此。B号进亦忧、退亦忧C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号

他乡。

28.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29.翻译句子。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30.《忆滁州幽谷》中“滁南幽谷抱千峰”的“抱”字可谓是神来之笔,请加以赏析。

31.甲、丙两文欧阳修都写到了白发,他当时在创作时的心境是否相同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

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尊送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通“缺”,中断。B.哀转久绝:消失,停止。

C.道荣峻茂:清澈。D.蜕多趣味:良好,优良。

3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粗网的一项是()

A.实是欲界之仙都水陆草木之花

B.自康乐以来盖以诱敌

C.念无与为乐者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未复有能与基奇者基一犬坐于前

3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郦道元。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夸张手法极写夏水之大,流速之快,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异曲同工。

C.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依次按照顺序描绘了三峡四季山水的特色,抒写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D.课文最后引用渔歌,使文章描写真切,留有余韵,侧面烘托,渲染了悲情色彩。

3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文言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

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窕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是()

A.夕日欲颁坠落B.皆生搴树让人心生寒意

C.互相号承高,远D.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37.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A.山川之美春冬之时

B.自康乐以来以刀劈狼首

C.未复有能与基奇者择不善者而从之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非亭午夜分

3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啼鸣着。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向东或向西漂。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河流像箭一样快,凶猛的浪花像在飞奔。

D.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见这雄奇的山峰就平息名利之心;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见这幽深的山

谷就会流连忘返。

39.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两篇短文都是典型的骈文,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结构上都是先总后分,都是写景的散文,

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

B.两篇短文都层次清晰,调动了多感官描绘景物,从俯仰等角度观察景物,语言精练,言辞清丽。

C.两文都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书信,含蓄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归隐林泉的愿望。

D.同样是写水的清澈,甲文直接以“清流见底”写水之清,乙文则用了正侧结合的方式来描写水之

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用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挚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薮,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

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毋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醒心亭记

曾巩①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②,欧阳公③作州之二年,构④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

又直⑤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可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可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

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⑥而醒,*

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⑦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

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选自《醒心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曾巩: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②涯:岸边。

③欧阳公:即欧阳修。④构:搭建。⑤直:当,临。⑥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⑦吾君:

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4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云归而岩穴暝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巩记之/如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则必即丰乐以饮/死即举大名耳

C.则必即醒心W望/临溪池渔

D.里欲久而忘归也/湖中焉得里有此人

4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44.课文《醉翁亭记》的“太守之乐”与选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阅读下列文段,并回答第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某①启:仆四居东坡③,作陂甲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

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

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

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e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拜。⑥黑牡丹:牛的戏

称。

4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昨日一牛病几死/龌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D.勿谓仆谪居之后/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6.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4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48.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邮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

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曾其能让。会李沆、宋汉、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筝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

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

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

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

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承之,恐无以禁。”咏日:“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

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日:“得卿在

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

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注释】阍吏:门吏。

49.下列对加点词解释专送的一项是(

A.众件其能让:允许,同意。B.笥之至死:鞭打,用竹杖打。

C.不痛缠之:约束,制裁。D.俟秋成,当仍旧法:等到

50.下列句中的“以”与“若以一部校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以其道B.不以物喜

C.可以为师矣D.属予作文以记之

51.翻译下列句子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52.从文章中找出并概括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事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

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

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日:“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

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

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

声。④志:记述。

5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西南诸峰其真无马邪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老于此五物之间

C.名之者谁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D.山水之乐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54.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

5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56.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管鲍之交

(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

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

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5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