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实习报告_第1页
黄山实习报告_第2页
黄山实习报告_第3页
黄山实习报告_第4页
黄山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业班级地理科学10班姓名朱琳学号22101009目录前言·············································3一、实习目的·································3二、考察路线·································3三、实习地区概述·····························4第一章、地层·····································6第一节、概述·································6第二节、幕府山、燕子矶地层···················6第三节、汤山地层·····························6第四节、阳山火石峰—棒槌山···················7第五节、黄山地层·····························9第六节、六合方山·····························10第二章、构造·····································11第三章、火山运动·································11第四章、区域地质发展史···························12结语·············································12参考文献·········································12前言此次地质实习我们总共用了6天的时间,从八月号到九月三号,其间前三天使在南京周边地区进行了地层构造发育与产状的观察、测量,其余时间按计划前去黄山熟悉花岗岩,并培养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首先我们在南京幕府山燕子矶地区实习用了一天,主要是观察了该地区的地层演变,当然还观察到了斜层理等地质构造,之后是跑到了汤山,观察了石灰岩地貌、断裂构造等,随后我们便出发去了黄山,观察了很多花岗岩石,领略了黄山绮丽的风光。结束黄山之行后,我们又去了六合方山,方山位于南京市六合区东沟镇北4km,可有宁通高速公路至六合城,再由六合至横梁乡镇公路直达,据南京大桥大约76km。在那里我们的主要观察内容是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机构与火山地貌,沉积构造,沉积岩与地层。在整个实习队伍中,人员组成基本上没有变动,其中有我们2010级的全体地理师范生、地科院10级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学生以及我们的辅导员,我们学生队伍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实习小组由组长带领,辅导老师从旁监督。在此我应该感谢孔兴功和汪永进老师在实习过程中的耐心教导以及李晓亮在实习过程中的无微不至的关照。一、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野外实习要求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学会进行野外定点;学会野外读地质图、地形图;进一步掌握野外利用罗盘测量方位、产状、地形坡度以及野外定点的技能。2.学会掌握野外地质和地貌剖面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方法;能够识别基本的岩石类型,对地层进行分层划代;观测褶皱、断层等基本地质构造,并学会进行定量半定量的量计工作;能识别基本的地貌类型,并根据地形图和野外测量对地貌体进行定量量计。在此过程中应将野外实习内容和课堂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达到加深和巩固的目的,又达到延伸和扩大的效果。3.在野外观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地层层序、接触关系、构造特征等分析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根据地貌形态、沉积物特征、侵蚀与切割的关系等分析地貌的成因及其演化历史。4.掌握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和收集的前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精神。二、考察路线(1)8月29日(2)8月30日南京汤仑大背斜核部向北——(3)8月31日(4)9月1日至2(5)9月3三、实习地区概述1、幕府山概况:幕府山地处南京城北的长江之滨,位于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呈南西-北东方向,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东西长6km。幕府山山体部分,主要由砾岩、砂岩、白云岩、泥页岩等组成;山体以南至和燕路、京沪铁路之间的山间盆地和丘陵岗区,由下蜀组亚黏土和次生亚黏土组成,地形起伏明显,地基强度较高,为膨胀土发布区;山北江边漫滩有淤泥质土和粉砂组成,地势平坦,地基强度低,不均匀沉降较为明显。幕府山山体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和白云石,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采石场,周围有许多的采矿企业,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但多年的开采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2、燕子矶概况:燕子矶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长江三大名矶之一,是岩山东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为燕子矶。古代是重要渡口。清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此停留。乾隆帝在此书有“燕子矶”碑。“燕矶夕照”为清初金陵48景之一。燕子矶附近有弘济寺、观音阁、寺废陕北秧歌阁等建筑。岩山有12洞,为江水冲击而成,大多是悬崖绝壁。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曲深。鸦片战争时,英国军队由燕子矶登陆,直逼南京。3、汤山概况:汤山位于南京东郊,距南京市区28km,距句容仅10km,距仙林大学城也只有15km。南京汤山地处宁镇山脉西段,由7座进东西走向的山峰组成,自西向东分别有扬山、雷公山、南山坎、团子尖、南山、刺山等,珠峰海拔292.3m。以该山地为中心,北到陡山,南至走家山,西起侯家塘,东至汤山镇一线的大致范围称为汤山地区。汤山位于汤仑复背斜的中段,为一穹状短轴背斜。核部由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构成,北翼由奥陶统——中三叠统地层构成,岩层较陡或倒转,并发育次级褶皱;南翼不完整,仅有奥陶系和志留系底部地层出露,产状相对平缓(倾角在40度左右)。区内主要发育有三大断裂体系:近东西向的主断裂(如逆掩断裂、平抑断裂等)、北西南东向平移断裂和北东向断裂。岩性和地质构造对汤山地区的地貌发育起着主控作用。汤山地区地层岩性分可溶岩和非可溶岩两大类。可溶岩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种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等。由观音台组、仑山组和红花园组为主的碳酸盐岩石发育了较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在这些地层中广泛分布着岩溶洞穴,并发育了石芽、溶沟、小型溶蚀洼地、漏斗等多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非可溶岩分布在汤山外围,主要为志留系、泥盆系和白垩系的沉积岩,有泥岩、粉砂岩和砂岩等。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为薄层泥质粉砂岩、泥岩和页岩,抗蚀能力弱,表现为谷地等负地形;中组统坟头组为石英砂岩、细砂岩、粉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低丘或山坡。志留系上统茅山组和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均为石英砂岩,常构成山脊。白垩系的红色砂岩局限分布在汤山南侧,为山前低丘岗地。4、古泉水库——采石场概况:沿古泉水库西岸——采石场发育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中上统坟头群、泥盆系中下统茅山群、上统五通组,受岩性、构造的影响,软地层形成凹地、石英砾岩构成峭壁、断层沟谷等微地貌十分发育,同时,不同的岩性、构造地带由于在成分、透水性等方面的差异,而覆盖不同的植被类型,如砂岩区上有较好的松林,而灰岩区密布灌木,泥岩区则植被稀疏。5、阳山火石峰概况:阳山位于汤山镇西北,该山主要由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构成,石灰岩中含有燧石等硅质团或条带。典型的断层构造为阳山碑材火石峰。火石峰断层面几乎垂直,而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因此为正断层。火石峰不是背斜核部,而是次一级向斜的核部。6、棒槌山概况:汤山—棒锤山地区从震旦纪到志留纪是一个浅海,总体的沉积环境比较稳定。前期沉积以海相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后期则主要沉积形成页岩、粉砂岩和砂岩。志留纪后期发生海退运动,该地区到晚泥盆世发生沉降,出现陆相(滨海相和湖泊相)沉积环境,许多地方由于风化作用没有沉积,只有少数地区有陆相沉积。石炭纪以后,海侵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又一个重要的沉积时期。早石炭纪,地壳升降频繁,海水多次进退,形成了海陆过渡时期特有的沉积相,如石炭系早期的高骊山组。高骊山组的沉积物以陆相沉积的页岩、砂岩为主,岩石层面呈现明显的波痕状,且含有海相生物化石,说明了该地区期间发生了海退运动。中晚石炭纪至早二叠纪,海侵运动广泛,在早二叠系栖霞组沉积期达到了高潮,沉积物以浅海碳酸盐为主,比如石炭系黄龙组和二叠系栖霞组。黄龙组的沉积物以浅灰色略带肉红色的块状灰岩和浅灰色的白云岩为主。栖霞组火石峰以灰黑色的灰岩为主,岩层表面含有燧石结核,岩层表面含有方解石岩脉,同时含有大量海相生物化石。由此得知栖霞组当时是海相沉积。7、黄山概况: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分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8、六合方山概况:方山位于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为典型的休眠火山。源于一千万年前的远古火山,是长江以南火山地貌、结构方面发育较完整的中心喷发式式的塌陷火山锥。周围较低的部分分布着白垩系上统赤山组砖红色砂岩及第三系中统洞玄观组砂砾层,形成缓坡。在洞玄观组之上覆盖着上第三系上新统的方山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根据方山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的分层及上下关系,可以判断方山火山喷发分为两期。第一次喷发期为溢流,组成一套致密橄榄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简称下玄武岩),其喷发停歇后堆积了一套含火山碎屑沉积岩。第二次喷发期为溢流──爆炸──溢流,构成了一套玄武质集块岩及细粒橄榄玄武岩,细粒气孔状橄榄玄武岩(简称上玄武岩)。除上述二次喷发期的玄武岩类岩石外,还有晚期粗玄岩、玄武岩沿火山通道或原生裂隙侵入,构成岩颈及岩墙,结束了喷发活动。第一章地层第一节概述在整个地质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观察到了南京周边地区的古生界志留系-中生界侏罗系等地层。此地区是我国地质研究最早的地区之一,地层全而具代表性,并且发育较齐全,露头清楚,地质构造典型,化石丰富,研究程度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此还观察到了南京六合地区的新生界的地层。在观察过程中我们总共观察到的岩石地层特征简述如下。第二节幕府山、燕子矶地层震旦纪灯影组(李四光、赵亚曾192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湖北宜昌县境内长江之灯影峡。)该观测点(D001)位于幕燕沿江风光带景观路西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旁),该地层的岩石为白云质灰岩,有灰、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和泥质的白云岩,内部产有藻类化石。白垩纪(白垩纪(CretaceousPeriod)缩写记为K,源于德文的白垩纪名(Kreidezeit)的缩写。“白垩纪”一词由法国地质学家达洛瓦于1822年创用。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7000万年,是显生宙的较长一个阶段。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该观测点(D004)位于燕子矶公园内“想一想,死不得”碑西侧5米处,该地层为棕红色、灰红色砂砾岩夹棕色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铁质胶结硬度大,耐风化。砾石的分选性差,大小不一,带有一定的磨圆度。第三节汤山地层1、寒武纪(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芙蓉世。动物群以具有坚硬外壳的、门类众多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为其特点,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其中三叶虫最为常见,是划分寒武系的重要依据。)该观测点(D006)位于颐尚温泉330°330m处,该地层为灰白色的白云质灰岩岩石中含有MgCo3和CaCo3,使岩石出现差异性分化,沉积过度相对较快,形成沟坎。属于浅海相沉积,海洋环境相对较干。2、奥陶纪(古生代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4.4亿年前。在此期间形成的地层称奥陶系,位于寒武纪之上,志留纪之下。奥陶纪(距今5--4.4亿年前)是地球历史上大陆地区遭受广泛海侵的时代,是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比较剧烈的时代,也是气候分异、冰川发育的时代。)该观测点(D009)位于江苏省地税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20°100m处,此处岩石破碎,呈青灰色,表面较光滑。该岩石为滚石,颗粒状的岩石说明含有古生物碎片,故属于生物碎屑岩。所以此时的环境为浅海相沉积环境。另发现有一组岩石类似“五花肉”,该成分主要是红色角岩和白色透明方解石。3、志留纪(1)高家边组(原称“高家边页岩”,属于早志留世地层。最初命名地点在江苏句容县高家边村,故名。分布于江苏宁镇山脉一带。为黄、绿色页岩及砂质页岩、泥岩、炭质页岩,底部燧石层,总厚度为290—1560米。富含笔石,自下而上有:向上尖笔石带、轴囊束笔石带、曲背锯笔石带、李氏锯笔石带。与下伏上奥陶统五峰组可能呈假整合接触。本组时代大致与吉林的二台群、西秦岭的下亚群和赣西北的梨树窝组相当。)该观测点(D010)位于古泉水库30°100m处,岩体为灰绿色,局部较薄,岩体较软,吸水性强。岩层的层理较薄,呈X型剪切节理。(2)坟头组(属于中志留世地层。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南京汤山的坟头村,故名。分布于宁镇山脉。为黄绿色砂岩及砂质页岩、泥砾岩夹含锰磷块岩。产王冠虫、丁氏始石燕及瓣鳃类沿边后直蛏等。厚约200—500米,与下伏高家边组呈整合接触。本组可与杨子区的秀山组、吉林的张家屯组、皖南的太平组、黔北的韩家店群、武当山的竹溪组相对比。)该观测点(D011)古泉水库80°200m处,此处为下志留纪与中泥盆纪的交界点,此点为整合接触。点南部岩石为较浅的黄色,岩石呈片状。点北部岩石较为较深的黄色,岩石厚度相对较厚。下部地层以较软的地层为主,夹有些许硬的地层,中部为互层关系。上部以砂岩为主,夹杂有粉砂岩和砾岩。(3)茅山组该观测点(D012),该测点的岩层岩石较硬,岩性下部为紫红色、灰白色粉砂岩及粉砂质砾岩,上部为石英细砂岩,与坟头组为连续沉积。化石稀少。第四节阳山火石峰-棒槌山地层1、泥盆纪五通组(曾称五通石英岩。时代属晚泥盆世。分布于长江下游苏南、浙北、皖南一带。命名地点在浙江长兴西北煤山北端的五通山。为陆相碎屑沉积,以灰白或淡黄色厚层石英岩与粗粒石英砂岩为主,中夹薄层石英砂岩及灰、紫、绿等色粘土页岩,顶部含赤铁矿、褐铁矿和锰矿瘤状体或呈薄层状)该观测点(D014)位于南京白水泥厂120°与上山小路交汇处(32°0708′N,119°0019′E,高104m),该测点岩石岩性为灰白色砂岩,层理分明,含石英颗粒,硬度较大。中薄层为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夹煤屑。2、石炭纪(1)金陵组(原称“金陵石灰岩”。早石炭世早期。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南京附近的观山。南京古称金陵,故名。分布于长江下游宁镇山脉、安徽和县、巢县、马鞍山等地。岩性为暗灰色结晶灰岩,底部泥质较多。含南京假乌拉珊瑚及腕足类擂彭台始唱贝;厚约5—10米。与下伏上泥盆统五通组,可能呈假整合接触。)该观测点(D015)位于距D014150°400m高程为170m处,底部为黄褐色细粒含铁石英砂岩(2)高骊山组(原称“高骊山系”。属早石炭世中期地层。最初命名地点在江苏句容县高骊山,故名。分布于宁镇山脉、安徽和县、巢县、马鞍山等地岩性为黄绿色砂岩、粉砂岩、页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含奇异亚鳞植物化石及腕足类舌形贝,厚20—160米,与下伏金陵组呈假整合接触。)该观测点(D016)位于距D01580°300m处,主要为一套灰白、黄色、肉红色、紫红色的杂色薄层粉砂岩、页岩、泥岩及砂岩。(3)黄龙组(原称“黄龙石灰岩”。中石炭世。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江苏镇江石马庙。因本组石灰岩构成了龙潭镇以西的黄龙山主体,故名。本组分布于宁镇山脉及南方各省,岩性稳定,分下、上两部:下部,灰白色、浅红灰色厚层白云岩含燧石结核;上部灰白色、微红色厚层质纯灰岩,富含蜒类化石原小纺锤蜓、小纺锤蜓及珊瑚、腕足类化石黄龙多壁管珊瑚、莫斯科分喙贝等。厚约30—180米。本组与下石炭统在桂、黔、滇东呈整合接触,在苏南、垸南呈假整合接触,在桂中呈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该观测点(D017)位于距D016320°00m处,底部为浅灰色厚层含肉红色燧石结核白云岩;中及上部为浅灰、灰白及粉红色厚层致密纯灰岩。(4)老虎洞组(曾称老虎洞白云岩。时代属早石炭世大塘期晚期至晚石炭世早期。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为浅海—潮汐相沉积。本组系指黄龙灰岩底部的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层,其与上覆黄龙灰岩的粗结晶灰岩之间有一层砾岩,二者呈假整合接触。本组为肉红、浅灰色块状粉细晶白云岩,中部含燧石结核,白云岩中偶含石英砂粒,下部以后期成岩白云岩居多,上部同生白云岩较发育。与上覆黄龙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和州组灰黄色泥质灰岩或泥质白云岩相区分,也可超覆于高骊山组、五通组顶部砂页岩之上,其间普遍有一层不厚的石英砂岩或石英细砾岩,呈明显的假整合接触。)该观测点(D018)位于距D014340°200m处,为白云质灰岩,颜色变深,更致密,含有硅质物,有结晶。(5)和州组(原称“和州灰岩”。属早石炭世晚期地层。最初命名地点在安徽和县地区;分布于宁镇山脉、安徽和县、巢县、马鞍山等地。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该观测点岩石为灰紫色含泥质中厚层灰岩及白云质灰岩。(6)船山组(原称“船山石灰岩”。属于晚石炭世地层。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江苏句容县船山,故名。分布于长江下游、东南沿海诸省。含与灰岩成分相同的扁豆状及球状结核。全组厚数十米,下部富含麦粒、上部富含假希瓦格等类化石。本组与下伏黄龙组,在南京龙潭、船山呈假整合接触,在江西、湖南为整合接触。该观测点岩性主要为灰白,及深灰色中厚层致密灰岩。常见浅灰与深灰色相间的所谓“黑白相间”现象。3、三叠纪青龙群第一层(0~3.3m):黄褐色泥岩,颗粒较细第二层(3.3~m):颗粒较细,含页岩、泥岩夹灰岩,灰色夹青黑色第三层(4.1~.5m):厚层夹岩,硬度大,尤许白色结晶,总体呈灰白色第四层(6.5~.7m):岩体呈灰褐色,夹数十条白色灰岩第五层(9.7~2.4m)第六层(12.4~3.7m第五节黄山地层从距今约8亿年的震旦纪海水绕过晋宁运河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一带被淹没在海水之下。在距今5.7-4.4亿年的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地壳处于裂解的高潮时期,导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长达1.3亿年的时期里,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到距今约4.1亿年的志留纪末期,地壳活动加剧,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上升而成为陆地,海水全部退去,这是黄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到了石炭纪,柳州运动又引海水卷土重来,黄山地区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曾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4亿年前确为海洋。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支那运动起而成为陆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内,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从而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侏罗纪以后,影响遍及我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不断地改造、雕塑着黄山地壳的地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北部的太平花岗闪长岩侏罗纪岩浆侵入的产物。到早白垩纪燕山运动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这便是距今约1.25亿年时期形成的“地下黄山”。在黄山花岗岩体侵入地壳形成之际,也就是黄山山体雏形孕育铸就之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脉动上侵定位和结晶固结之后,黄山岩体的雏形终于形成。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当时尚无今日如此巍峨伟丽的风姿。在第三纪和第四纪喜玛拉雅山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在第四纪时期,黄山曾先后发生了三次冰期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作用,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遗迹布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后,受到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天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第六节六合方山地层1.新近系雨花台组(又称雨花台砾石层,南京一带更新统下部的河流沉积物。在南京雨花台、西善桥等地,它分布在50~60米高的第二级河流阶地上或丘岗上,已知下伏最新地层为新近系浦镇组,二者呈不整合接触。有的地点,它位于地面以下,为后期地层所覆,一般呈假整合接触。本组上部为一微红色粘土层,中部为砂层,下部为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其次是石英、燧石、石英砂岩、硅质灰岩以及火山岩、变质岩等;砾径一般为数厘米,少量在10厘米以上,个别大于50厘米,分选性中等,砾石磨圆度较好,定向排列。砂层具清晰、大型的斜层理。)该观测点(D023)位于方山南采石坑,为第四纪前从长江古河道上游堆积至此的砾石堆积而成,堆积物为玛瑙质的雨花石,堆积物泥质胶结,所以较为松散。砾石层的成层性好,有斜层理。第二章构造点号D002点位:幕燕风光带中部水池东南角45°100m左右处点性:岩性点、褶皱点产状:左翼:50∠65右翼:220∠60点号D014点位:位于南京白水泥厂120°与上山小路交汇处(32°0708′N,119°0019′E,高104m)产状:左翼:320∠45右翼:185∠50点号D020点位:棒槌山西端三叠纪青龙群下部产状:0m:275∠303.3m:310∠704.1m:285∠306.5m:325∠499.7m:315∠5012.4m:330∠49第三章火山活动(1)岩浆侵入岩:黄山的岩石属于花岗岩。其主要成分有石英(约含20%),直径大约2到3厘米黄山的花岗岩按大期分可以分为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印支运动晚期,此时的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