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_第1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_第2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_第3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_第4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师大教育硕士研究生《心理学》复习要点目录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1第二章心理的生理根底……………………2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开展…………………4第四章感觉与知觉…………………………6第五章记忆…………………8第六章思维和想象………………………17第七章情绪与情感………………………20第八章意志…………………24第九章注意…………………27第十章言语与技能………………………30第十一章能力………^……31第十二章气质与性格………………………34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1简述人的心理的实质。答:辩证唯物之一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是:心里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那么?一、客观性原那么,即实事求是的原那么,应具备两个条件:既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二、开展性原那么,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开展的过程,在开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开展。三、系统性原那么,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中的关系中区分析认识。四、教育性原那么,研究选题、使用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害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开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那么。3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初中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第二,能过更有准备的对待人的心理;第三,是心理因素发生最正确的影响。4简述影响人心理活动的诸因素。影响人心理活动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一是环境因素,就是所接触的周围事物的变化。二是机体因素,比方体温的上下或饥渴等。三是心理因素,即心里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对今天的影响。一、论述知、情、意三这之间的关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独立的,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①认知过程时产生情感的根底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知过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①认知过程是意识过程的前提②意志过程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3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公平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感情二、试述心理学几个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向和情感三个根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多是由这些根本元素构成的。冯特首创实验内省法2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机能主义比拟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著名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3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13年,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响〔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4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后来美国得到进一步开展。创始人惠特海默、考卡夫和科勒、后期代表人物是勒温,反对把心理学分为元素而强调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心理组织的意义。5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行为。该学派的理论依据来自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6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研究问题的窄化和偏颇,被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三种势力。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实现自我的需要。7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心理学的反对,代表人物奈塞、皮亚杰,主要信息加工理论,又成为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信息处理系统,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储存、转换加以利用。这些信息叫做信息加工过程。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包括皮亚杰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技能第二章心里的生理根底1什么是神经元?根本功能是什么?神经元及神经细胞,是神经最根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根本功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2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脑和脊髓;2脊髓的功能—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突;3脑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前三局部合称为脑干。功能:脑干-生理活动中枢,如呼吸心跳。间脑-调节内脏调节内分泌激素。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大脑-保护调节内脏和情绪,参与记忆,感觉整合。4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3反射弧及其结构: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4简述刺激过程和反响过程客观事物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以化学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信息的转化。刺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及反响过程。5简述中枢神经活动的根本规律根本规律就是兴奋抑制过程,兴奋和一直在进行活动实施有规律的,规律有二:扩散和集中。再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的过程起初虽发生于大脑皮层中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中,但他们不是停滞不动得,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他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焦,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刺激物所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相连,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神经现象称为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负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成为负诱导;相反有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兴奋过程为正诱导。6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关系。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反射,根本共同点是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消退后由自然恢复。都可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有泛化和分化,对理解复杂心理现象有进一步意义,是对经典条件反射的重要补充;不同之处是:1无条件反射是否明确。经典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工具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显。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映有关。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响之前;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映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响之后3反响方式不同在形成经典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形成被动刺激,反响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工具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通过主动操作来实现这一目的,反响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含有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条件反射。7什么是条件反射?有那几种类型?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活动中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式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根底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关系。条件反射分为典型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成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环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响后果能满足某种需要,那么以后这种反响出现的频率就会增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映形式;经典条件反射是指某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本能的中性刺激,由于他总能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屡次重复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普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8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1经典性……或非经典型条件作用。2形成条件反射的根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兴刺激物在时间上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之为强化。3除需要屡次强化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4在稳固条件反射的根底上也能形成经典型条件反射。9工具性条件反射形成?1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环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响后果能够满足某种需要,那么以后这种反响出现频率会提高。2工具性条件反射是集体在后天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形式3经过屡次尝试错误愚偶然成功,情景与反响动作间建立联系,形成条件反射4在这种反响过程中有机体的行为作为获得奖赏的手段或工具。10神经系统有哪些主要的抑制过程?抑制过程可分为条件抑制和非条件抑制1非条件抑制又称为无条件抑制,十几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神经细胞不但不能一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又称保护性抑制。2条进行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假设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响受抑制。论述:结合教育实际谈谈斯金纳强化时程表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斯金纳认为强化石行为形成和开展的根本规律。他有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成为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五种:1正确的反映每次都加以强化。如每次表扬,这种方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2定比间隔强化,正确反映是每次出现均加已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例加以强化,他又终于保持反响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因不予以强化而消退,而且反响重复频率稳定3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映发生的次数,而是按一定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易因不予以强化而消退,但反响频率不稳定5不定间隔强化既不定长时间间隔来强化。例如:有时间隔一分钟有时间隔五分钟,又不易消退的好处稳定性也与不定比间隔强化差不多;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在每次做对时候加以强化,也很少受到定时定比间隔强化;而经常受到不定时补不定比的强化,我们应充分利用斯金纳强化时程表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对学生进行奖励的问题,如果每次表现好多给予奖励,就会因强化过多而失去努力,相反偶尔进行奖励,效果反而会更好,也就是采用不定时不定比间隔强化最有效。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开展1简述心理开展的阶段性。心理开展是一个量的不断积累过程,从而发生质变的过程。随着新知的出现心理开展就到达一个新阶段,表现出阶段性。这些阶段性是与人的年龄相关联的。心理开展的阶段性含义如下1不断的开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2从低级到高级按一定次序进行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根底4相邻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而有一定交叉5心理开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一定的阶段中,个体心理开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通常,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开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中期、成人期、中年期、老年期。2人类心理开展的根本条件及作用两个根本条件:一是语言二是劳动劳动在人类心理开展的作用:劳动是人类心里有了产生的必要2劳动是人类心里有了产生的可能。语言在人类心理的作用:1与语言是人类心理的直接实现2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3语言是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使心里想更为复杂的水平开展。3简述人类心理开展的条件1遗传素质是心理开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是心理开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相应的心里就不能开展,如狼孩2环境和加油在心理开展中期决定作用,遗传素质只提供心理开展的呆能行环境和心里才决定心理开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条件在心理开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因为1教育对个体心理开展十佳有目的有方案有系统的影响。2教育可以是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开展,也可以通过教育弥补个体某些遗传素质的缺乏3心理开展的动力,及心理开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必须通过个体心理开展的内因和内部矛盾起作用。4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5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开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开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开展的作用。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开展时,既要考虑他的生物影响,也要考虑文化和社会影响,他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二阶段:成为自主这阶段〔1-3〕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疑心。三阶段:开展主动性JD〔3-6〕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四阶段:变得勤奋jd〔6-12〕主要是勤奋敢对自卑感。五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12-20〕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六阶段:承当社会义务〔20-40〕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七阶段显示创造力〔40-60〕主要矛盾是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感。八阶段:到达完善感〔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6皮亚杰的心理开展理论1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开展的因素有四个,既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2对心理开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心理开展极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方式有三种:同化、顺应、平衡。3对于心理开展的阶段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开展过程主要经过四个阶段。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是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开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结构由量的积累而发生质的变化。新的心理结构是旧结构的根底上不断开展的结果。7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开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第一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在心理开展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新的可能性,但成熟本身不是心理开展的充分条件。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它同样是心理开展中的一个主要而必需的因素。该经验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理经验,第二是逻辑—数理的经验。第三是社会经验。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也是心理开展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第四是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开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8维果斯基的“最近开展区”理论。维。。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开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开展水平;另一种为即将到达的水平。维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开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开展的可能性。一、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开展理论谈一谈教学与开展的关系。维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指有目的、有方案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开展。关于教学与开展的关系,维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从“最近开展区”的角度。维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开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开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到达的开展水平;维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到达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到达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开展区的提出说明儿童开展的可能性。维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开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开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开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开展的作用。从“教学应当走在开展的前面”的角度。维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开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开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开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开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开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从“学习的最正确期限”的角度。维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正确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正确年龄,从开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开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根底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二、论述朱智贤的心理开展理论中教育与开展的关系理论。朱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提出了儿童心理开展的几个根本理论观点。其中包括先天和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开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对于教育与开展的关系,他提出,儿童心理开展主要是由适合儿童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具体来说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的开展,因为教育总是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总是在指导着儿童的心理开展。2教育本身却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现状出发,才能实现它的决定作用;3教育并不是能直接地、立刻的引起儿童心理的开展,教育引起儿童心理的开展,总是以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4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的根底上产生比拟明显的、比拟稳定的新质变化事时,我们才能说儿童心理得到真正的开展了。第四章感觉与知觉l运动知觉及其种类答:运动知赏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分为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似动知觉:又叫似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个位置。2感觉的分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1从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外受感觉内收感觉和本受感觉2从刺激的性质分又可分为电磁的机械的热的化学的四大类3筒述知觉的选择性及其制约条件。在教学中如何加以运用?l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2知觉的选择性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首先,是刺激物的程度。一般强大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其次是事物的活动性。活动或变化的事物容易成为人的知觉对象。第三是新异刺激容易被人选择出来予以反映。最后,知觉的选择性也受一些主观条件的制约。与人的需要、目的、兴趣有关的事物,容易被人优先选择出来予以反映。人的知识、经验、情绪也影响知觉的选择性。3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自觉遵循知觉的特性,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比照,有意提高知觉的活动性等。4知觉的分类。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局部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根据知觉中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器活动来划分,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视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特性来划分,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可以分为正确的直觉与错觉。5感觉性变化规律感受性是人的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性变化存在以下规律:1适应。适应是指同一感觉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2比照比照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比照和继时比照3感觉性的练习。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训练而提高。6试说明暗适应的特点及其机制。1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2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3其机制一般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来解释4而明适应一般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的一瞬间到发选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就能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这是视觉性感觉降低的过程。7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比照现象。比照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比照和继时比照。同时比照是几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而产生的比照现象。视觉的同时比照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把明度相同的—个小方块纸放在白纸的背景上,就显得比放在黑纸的背景上要暗些。这就是色彩的同时比照。继时比照就是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比照现象。比方吃了糖以后再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8知觉的理解性及其影响因素。l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上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2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和知觉,可促进人对事物的理解。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提高了知觉的质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语词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以补充直接知觉经验的缺乏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更完整。3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消极作用的一面。老师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此外,知觉的理解性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是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9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依赖因素。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运动知觉通过视觉、动觉、平衡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其产生依赖与许多主客观条件,如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等。10知觉的恒常性。是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旬仍然相对不变。知觉恒常性在视知觉领域内研究得比拟多//视知觉恒常性主要类型: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态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对于人的生活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11什么是观察?主要的观察品质有哪些?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方案的知觉,是知觉的最高形式观察的品质有:1观察的目的性它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到达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2观察的客观性它是指关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本质3观察的精细性它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4观察的敏锐性它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一、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正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学生字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主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细微、局部容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I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方案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作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7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8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观察习惯二、知觉的根本特征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I知觉的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特征,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比照,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等。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上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3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事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局部作为—个统的整体来反映,是知觉的根本特征。特点:对象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的特点,而弱的局部常被掩盖。对于知觉整体这—特征,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4知觉的恒常性。见上面简答10第五章记忆1反响回路说的主要内容。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环路的某—局部时,回路就产生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在环路中不需要进一步的外界刺激也能持续下去,信息就在反复传递中被保持下来。由于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冲动的传递不能持久,反响活动持续时间不会很长。所以有些心理学家将这种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作为短时记忆的神经根底。反响回路说得到了贾维和埃思曼所做的白鼠跳台实验的证实。2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l识记的目的与任务。是否具有明确的记忆目的与任务,对识记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人们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识记任务上去,并能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因而识记效果好。反之,那么差。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如果把识记的对象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内容,那么识记效果就好。另外,识记效果也随着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要求积极思维的活动,识记效果就越好3识记方法。识记时采用一定方法,会增强识记效果。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有很大影响。3如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组织复习。艾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条曲线说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个水平上。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针对这—规律,首先要及时复习,识记后应及早加以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即在复习中间有休息〕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效果比不间时复习的越好。4简述遗忘的衰退理论与干扰理论。1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及致消失。2干扰理论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解除,记忆还可恢复。/干扰理论可用于前摄抑制和倒撮抑制来证实。这—理沦与衰退理论的不同点在于记忆痕迹并没有在头脑中消失.只是因为相互抑制而产生成遗忘。5联想的规律。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联想遵循的规律有:l接近律: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时空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个。2类似律:如某一次见到人,就想起跟此人面孔相似的另一个人3比照律:如果见到一个个子特别矮小的人,就想到一个个子特别高大的人,虽然这两个人在经验中并没有联系过。4多因律:是指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稳固。5强因律:是指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就越稳固。6近因律:是指一样的联想,昨天形成的比前天形成的稳固。一、联系实际说—说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识记是接受所要记忆的事物的刺激。屡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与其说决定于复习的次数,不如说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遗忘规律擂出,识记后最初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针对这—规律,识记后应及早加以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即在复习中间有休息〕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效果比不间时复习的越好。复习中的尝试回忆。研究证明,在复习过程中,拿全部时间复习,不如只拿局部时间复习,而又另—局部去进行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一方面通过尝试回忆,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从而使下一次复习更有目的性,以便在难点上多下功夫。3整体复习与局部复习。对于不太长的学习材料,整体复习比局部复习效果好。但假设学习材料很长,局部复习比整体复习效果好。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如把新旧材料加以比照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把所学材料加以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复习。例如:学生在背诵古文时,让学生看几遍以后试着背,比用全部时间来回地读记忆效果好得多;在复习外语单词时,采取听说读写多种方法比单纯用一种方法要有效。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开展规律的科学。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拟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4心里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开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6心理学研究的开展性原那么: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一个变化开展的过程,在开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里的发生和开展。7观察法:有目的、有方案的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方案的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的一种方法。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表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二、心理的生理根底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根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神经体、轴突和树突三局部组成。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根本的活动方式。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是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根底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拟恒定的联系,是在种族开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根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7工体性条件反射:有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响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那么以后它的这种反响出现的几率就很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响形式。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屡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普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9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10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响了。11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12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13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所形成的一连串反响,训练稳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响就可以依次出现,巴普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系统。14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根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15泛化:巴普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他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16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化。17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实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的分配,斯金纳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18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发生的抑制。19超限抑制:当刺激过程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20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21分化抑制:只对条件抑制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假设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反响,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响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22听觉性失语症:颞叶的颞上回的前方〔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伤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语言混乱而割裂;能听得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23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24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25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三、心理的发生和开展1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答复外界的影响。2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响,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3信号性反响:是指能建立条件反射。它是心理发生的标志。4心理开展:广义的心理开展是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心理开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心理开展那么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开展的历史。5最近开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开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在开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到达的开展水平,两水平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开展区”。四、感觉与知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外受感觉:即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3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如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等4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和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5感受觉:某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6特征侦察器: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7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局部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8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9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局部排列组合的反映。10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11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12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13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14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15似动知觉:又叫似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一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16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17感受性:是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18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19绝对感受性:就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能力。20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21差异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异的感受能力。22差异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24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炫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25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26比照: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7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背景。28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现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29知觉的整体性:它是指把整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局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的根本特征。30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31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有方案的知觉,是直觉的最高形式。四、记忆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为“表象记忆”。3词语记忆:是以词语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5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6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凡进入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存储这种存储形式叫做感觉记忆。7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地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的双生功能。8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9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10程序记忆:是关于“怎么做”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它与意识相别离。11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12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13记忆表现:是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持的形象。14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15识记:是获得实物的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16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外表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17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18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贮存过程。19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20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2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22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23复习:屡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24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25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的时候能够识别出来。26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像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像观念的心理过程。27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28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五、思维与想象1思维:是人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2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3抽象思维:又叫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4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是依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5聚合式思维:又叫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珍上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6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7创造思维: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据有一定的独创性。8常规思维:它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9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局部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10综合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局部个别特征事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11比拟: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12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他们区分成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13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别离开来的思维过程。14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15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16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17变式:事物的变换样式。18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19思维定势:先前思维活动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20知觉定势:先前知觉活动所行程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21功能固定:是指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作用,特别最初看到它的功能影响更大。22灵感: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的现象。23相像: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行程新形象的过程。24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又是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25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26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27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28梦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七、情绪与情感1情绪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2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拟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3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开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根本动力。4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5激情:是一处强烈的、暴风雨般的、冲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6应急: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7道德感:是人呢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8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得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的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9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惊醒评价是产生的情感体验。10表情动作:简称表情,它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11动作表情:是指情绪在身体姿态、四肢活动方面的表现。12激愤水平: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和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称之13叶克斯——道德生定律:该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后的升高而提高到达最正确水平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1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15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或维持活动的方向。16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八:1意志:是人自觉确实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客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随意运动可以意识支配的运动3不随意运动:是指意识不能支配的运动4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5诱因: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6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7归因:对导致自己或他们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直觉和推断,称为。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8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把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种任务和判断和知觉,称为。通俗地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自信自己对于处理一方面的任务具有较高的能力或水平。9双趋冲突: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选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10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11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12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的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的品质。13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14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的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15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的克服重重困难去到达行动目的品质。九、注意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2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3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是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4定向发射:是有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共有。5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6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7注意的分配: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量。8注意的转移:是人们的注意有目的的从一个事物及时转移到另一个事务上。它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9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加工,其余的信息那么阻断在人的谁知系统之外。10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11爱好: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根底上形成的。12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十:言语与技能1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个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3内部言语:是非交际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4外部言语:是进行交际的语言,有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5独白言语:是指一个人单独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6书面言语:指人们凭借某种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言语。7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行程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8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活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9智力技能:又满意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人事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10习惯:是人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11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12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13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影响。14技能的负迁移:也称技能的干扰,是已掌握的技能几千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15技能和正迁移:是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系相类似的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影响。16动力定型:认为技能是通过一连串条件反射所建立起来的假设干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其中每一个先进行动动作都可以作为后继动作的信号。十一:能力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德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表达。3天才:日常生活中,少数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到达了最完备的开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的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开展的才能通常被称。4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的。5特殊能力:是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6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响的能力。7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目标,利用一切以后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8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9晶态能力: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于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10认识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条件。11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12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13成分性智力:是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包括三种根本的智力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获得成分。14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15情景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的适应环境、该在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他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16比率智商:用智龄和实足年龄的比率来代表的智商。17信度:是指测验屡次测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也称为可靠度。18效度:是指测验所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19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它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的。20测验的标准化:为了减少误差,就是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叫标准化。十二、气质与性格1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2性格:是指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3性格类型:指某一些人共有或相似的有组织的性格特征系列。这种性格特征系列使一类人的性格与其他人相区别。4人格是一个包括性格在内的上位概念,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5场依存型:按照人认识活动的根本方式,一类人的认识一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参照系统,这类人属于场依存型。6场独立型:按照人认识活动的根本方式,一类人的认识以其本人的存储信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独立型。二记忆的质量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质量?1记忆的敏捷性。识记速度的快慢即识记的敏捷性。记忆的这种质量很重要,因为只有记得快,才有条件记得多。怎样提高识记的敏捷性呢?首先是明确识记的目的。知道在每种场合记什么,不记什么,这样就可以防止浪费时间。其次是应当集中注意。因为在由注意所引起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区内。最容易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容易进行识记。2保持的持久性。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即保持的持久性。一般说了来,记忆的敏捷性往往与保持的持久性相联系。加强保持的持久性首先是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3记忆的正确性。这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信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记忆的这种质量极为重要。培养记忆的正确性,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类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拟,防止混淆。再有,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区别开来。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提取出来,发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从有条不紊的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报需的材料。///总之,记忆的四种质量是在机联系,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根据一方面的质量去评定一个人的记忆的好坏。每种只有和其它质量结合起来才有价值。记忆的这些质量都是后形成和开展的,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思维和想象1简述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分为:聚合式思维和以散式思维。根据思维和创造性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2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1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2表像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3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3分析与综合关系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成局部,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局部、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分析就不能可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也是浅薄、空洞的。2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是彼此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因而也就是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的、全面的认识。3分析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方法、途径和方法,从而导致综合更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认识更加深化。//总之,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按照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而不断深入开展进行的。4简述思维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拟与分类3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根本过程。5常用的比拟方法有哪些?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比拟2对事物的开展进行纵向比拟3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比拟。6简述概念掌握的途径。1概念的掌握又叫概念的获得,是个体对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在个体开展过程中,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区分学习与经验。如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看到麻雀、燕子等,通过一定的分析、综合面形成“鸟”的概念。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觉〕即课堂教学中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处延。这一类概念一般属于科学概念。7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日常概念掌握与儿童生活领域、个人经验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1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根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的掌握。反之,日常概念会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的影响。2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过程。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果教学中所提供的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多提供具有材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根底。借助于词可以对感兴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性与共同特征。直观教学中,通过词的说明,可以使直观材料更鲜明、更突出,并且还可以补充直观材料的缺乏,提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那么更需要通过语言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根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即掌握概念所标志的事物的本质与共同特征,关以此去识别事物。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8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总是的前提。2分析问题。就是将问题明确或加以具体化的过程。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是问题解决的最后阶段。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是人的知觉特点。2是定势。3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4个性差异。10怎样对能关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否关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1人对活动的态度。人对所从事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即人对活动的意义、价值与必要性认识越深刻,并对活动持肯定态度,那么人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就会发挥的越充分,也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应教育学生不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并于发现问题的能力。2人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具有较强求知欲和认识兴趣的人,能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或在被别人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人发现问题的内部动力。2老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践中发现他们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3人的知识经验。人能否关于并及时发现问题,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人从不同方面或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人看到事物的复杂性,从而有利于发现问题。相反,知识经验缺乏的人易把事物看得简单,因而不善于发现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知识经验缺乏但具有强烈的认识兴趣,也会激发他去提出问题。11创造思维的过程。创造思维与创造活动紧密相连,一般经历四个阶段:1准备期。这一阶段,创造者搜集、整理材料,即搜集创造活动报必须的各种信息,组织已有的旧经验,掌握必要的技能。创造活动的准备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的根底准备,另一种是有特定目的的准备。2酝酿期。创造者经过一段准备,充分掌握有关材料后,创造思维进入酝酿期。3豁朗期。这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创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灵感。豁朗期是创造活动极为重要的阶段。4验证期。这个阶段,创造者要把头脑中产生的新创设可新观点通过实践另以检验。验证可以对新假设或新观点加以确定或修正、补充、完整。12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为依据的。2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够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思维的批判性是以广阔性为根底的。3思维的深刻性。是反映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考虑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是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的。具有深刻性的人善于钻研问题,不被外表现象所迷惑。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并作出正确的预测。4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够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使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放出来。5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够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也就是说,人有解决问题时,能够当机立断,不徘徊,不犹豫。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其它质量开展的结果,也就是所有优良思维质量的集中表现。13想象的形成方式。想象主要是借助于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方式形成的。1综合。想象的综合就是把各个生活领域和各种生活现象中的不同方面或特征组合在一起。2夸张。夸张就是改变事物本来的特点,并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或强化。3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去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典型化在文学创作、绘画中被广泛应用。14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人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上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反之,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学生,问题解决不公效率高,还会找途径和新方法;一人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那么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效率不高。一、结合教育实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泼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传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问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够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应须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也不能无视联合思维的培养。3开展学生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活动都有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活动丰富和开展学生的想象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应树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无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片面观点与做法。其次,组织多各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开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后,及时发同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民展与表现。二、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有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特别要注意克服先入为主的倾向。2定势。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科研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3已有知识经验与动机。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解决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思维活动也不会活泼。在解决一般难度的问题时,要获得最正确的效率,动机强度应适中;在解决比拟容易的问题时,要获得最正确的效率,动机应偏高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要获得最正确的效率,动机强度反而应偏低一些。4个性差异。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修改倾向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解决各种问题的;反之,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其次,人的智力对于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那么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而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三、结合教学实践,试析学生如何掌握科学概念。日常概念的掌握与儿童生活领域、个人经验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1过去的经验。即日常概念。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根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反之,日常概念会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主生消极作用。2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式样。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样式。如果教学中所提供的变式不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多提供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感性知识作根底。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直观教学中,通过词的说明,可以使直观材料更鲜明、更突出,并且还可以补充直观材料的缺乏,提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那么更需要通过语言描述赤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即掌握概念所标志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并以此去识别事物。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第七章情绪与情感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次人有平安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它各种需要的根底,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根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开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开展的顶峰,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开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中优势,而后产生平安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中优势。但是,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式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顶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响。但它所反响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两种难以侵害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从广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