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新旧石器时代_第1页
台湾省新旧石器时代_第2页
台湾省新旧石器时代_第3页
台湾省新旧石器时代_第4页
台湾省新旧石器时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歷史科報告

內容-台湾省新舊石器時代

班級:一年七班指導老師:

張靖慧組員:

17謝政淳

21陳韻介

31陳韋綸新舊石器時代-前言這是我們精心製作的報告,是有關於台灣史前文化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目的是希望這能讓大家更瞭解台灣繁多的史前文化,並知道我們臺灣島上,史前人類的文明是如何演變的至近代的。而分布在台灣島上各地不同的古文明,其數量也不少,因此我們只選擇部份的史前文化來介紹、讓大家瞭解,希望各位敬請見諒。

臺灣在一萬八千年前左右,因海水上漲,漸漸與中國大陸分離,大約在一萬年前左右形成和今天形狀大略相似的島嶼,在此之前就晚期的文化,被命名為長濱文化。這一文化人約在五萬年前出現,五千年前消失。長濱鄉之外,臺灣西部地區也發現多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而台灣這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與華南若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有緊密的關係。

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

長濱文化人已知用火,不會農耕,不會製桃,主要使用打製石器、骨角器為工具來採集植物和獵取動物,過著採集、狩獵和漁撈的生活,通常居住在洞穴或岩蔭中。

長濱文化-左鎮人左鎮人是目前所知最早在台灣出現的人類之一,因為其化石是在臺南縣左鎮鄉的菜寮溪所發現的,所以學者將其稱之為「左鎮人」。左鎮人頭骨化石經過測定後,推測約有2萬至3萬年之久。這說明了最晚在距今2萬至3萬年以前,台灣島上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長濱文化」,可能就是左鎮人的文化。

網形文化

(8,000-50,000B.P.)在於林口的粉寮水尾遺址發現舊石器時代的石器類型,如石核器及石片器。另外,還有龍潭鄉、伯公壠、芝山岩等遺址也有發現舊石器時期的石器。除以上所述的遺址出土的舊石器類型以及遺址出土的其他文化內涵如居住環境、生業方式、器物製造方式,分佈地區也多在中部以北,與分佈在台灣東岸及南岸的長濱文化.地點大不同,因此,被認為可以提出一個新的舊時期史前文化類型,稱為網形文化。網形石器單面石核器-長13.13,寬10.24,厚5.67公分臺灣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使用磨製、打製的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做為生產工具和日常用具,並且喜歡用玉器做為裝飾。就社會經濟發展情形來說,早期開始懂得以根莖作物為主的初級農耕,由於生產量還不算大,形成的聚落小,人們過著游耕的生活,因此狩獵、漁撈仍然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到了中、晚期漸漸轉變成以稻米等穀類作物為主的農耕,由於生產量較早期為大,形成的聚落也比較大,農業漸占重要的地位,有家畜的飼養,人們過著長期定居的農耕生活。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臺灣人出現不同的埋葬方式,往往有陪葬物,可見人們已有宗教信仰。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史前文化僅發現大坌坑文化,已是定居的小型聚落,主要是分布在河邊或海邊、湖岸的階地,台灣皆可見其分布。其年代依據南部地區的絕對年代推測約在距今7000-4700年之間。不過大坌坑文化的文化內涵與舊石器時代晚期似無直接的發展關係,可能是由海外移民而來的新文化。大坌坑人種植芋頭、山藥之類的根莖作物,簡單的農耕。大坌坑人製衣的方法是先剝去樹皮,之後再用樹皮布打棒打樹皮布,並漂洗、晾乾,接下來用陶紡輪紡線,最後是織布、製衣。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除了以敲打的方式製作石器之外﹔也開始用研磨加工技術,生產較細緻的石器,依照功能可分為五類。(1)石製石器槌:多是直徑約十公分左右的河邊天然鵝卵石,可能是用來敲打製作其它石器、或敲食貝殼的石槌,因此常常在表面中央有凹陷的打擊痕跡。(2)石鋤禾下土:有些也稱做石鋤,用來當成鋤地的工具,所以可以推測當時至少可能有一些農業活動或植物採集行為。(3)石鏃射魚苗:經過琢磨的細小扁平石鏃,應該是漁獵使用的箭頭。顯示漁獵仍是當時重要的食物取得方式。(4)石棒打布衣:可能是用來拍打樹皮,暗示當時居民可能以樹皮布製衣服。(5)石錛敲木房:是一種木工用具,有大小各種型態,用來砍、鑿、刨各種木頭。由此可以推知當時對木質材料的廣泛利用。大坌坑文化陶器當時的居民已會製造陶器,可能是由於製陶技術還較為原始,火候較低,所以他們所燒造的陶器大都很粗糙鬆軟,顏色自橘紅到深褐,主要器形有侈口、鼓腹並且且帶有矮圈足的陶罐和敞口的陶缽為主。陶罐的口部低矮粗厚,常在唇下有一圈凸起的脊條,而在口部的唇面和肩部也常飾以「之」字形、條形、或波浪形劃紋。陶罐和陶缽的體部主要飾以粗繩紋,亦見彩繪紋飾。其中尤以陶腹施滿粗繩紋的陶器為代表,所以又稱為「繩紋陶文化」。繩紋陶器的製做過程這個時代台灣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蜂起,一方面是大坌坑文化分處各地之後長期發展的地方性適應,另一方面則是外來文化的移殖,圓山文化就是一個清晰的例子。這個時代的文化,包括圓山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墾丁文化等等,年代距今四千五百至三千五百年之間。新石器時代中期圓山文化-

分布地點時間

這是繼大坌坑文化之後,興起於台北盆地北側的地方性文化。主要遺址包括台北市圓山遺址上文化層、芝山岩遺址上文化層……等很多北部的區域,並可能沿著基隆河谷分佈到基隆港口附近的海岸平原。文化的年代可能從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開始,而在距今二千年左右消失或轉變,從新石器時代中期一直到晚期續時間很長,達二千年以上,但是文化相貌卻改變很少。圓山文化-特色圓山文化遺址多數有貝塚,保存大量食用後的貝殼、獸骨、魚骨和各類陶、石、骨角器,從這些資料學者推測當時人已有進步的農業,種植稻米等種子植物,並大量狩獵和撈捕河湖甚至海洋中的魚貝。有嚴謹的社會組織和象徵信仰體系的農耕儀禮、生前有拔齒的習慣,死後埋葬為仰身直肢葬或屈肢的甕棺葬,甕棺內並見精美的玉製耳玦陪葬,居住的房屋可能是木柱草搭蓋,並聚居在一個較小範圍而呈集居的狀態。圓山文化和前面的大坌坑文化在器物和生活型態上有明顯的差異,顯示他們不是一系列的演化,而是一群入侵的移民。在台灣本島可能和東部的卑南文化有貿易往來的關係,和附近文化之間除了彼此交往之外,並有戰爭、獵頭的行為。牛罵頭文化是目前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代表,也是確知的最早一層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以台中縣清水鎮的牛罵頭遺址命名。這個階段的陶器沿襲大坌坑文化的特色,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亦有少量黑色陶,手製,夾砂或泥質,紋飾以拍印繩紋為主,繩紋較前一階段細緻,另有圓凸點紋、條紋、方格印紋、櫛紋、籃紋、隆起紋、劃紋等不同的紋飾。這些紋飾大多施於肩部和腹部,器形有罐、缽、瓶、豆,有的帶有圈足、器蓋,此外並有紡輪和裝飾的陶環。牛罵頭等幾處遺址發現繩紋陶罐的口部上施有大坌坑式陶器的紋飾,其它遺址亦發現與大坌坑文化形制相似的陶罐,如頸厚唇薄低矮口部,或外緣帶有突脊的口部,推測這些和大坌坑文化有關。晚期陶器上的繩紋逐漸減少,逐漸演化成為素面紅色陶。石器的類型和數量,都相當豐富。常見的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凹石、石片器、石核器等農業和漁獵的用具,此外並發現玉製的小型工具與裝飾品。

但從遺址中出土的食物渣滓的這個時代遺址的規模較大、堆積較厚,表示佔居時間較長久,可說已是長期定居性聚落的原始部落社會。農業已相當發達,芝山岩文化的芝山岩遺址出土大量栽培種稻;米墾丁,鎖港(牛稠子文化)等遺址發現有稻殼痕跡,而工具中農具所佔比例相當大,可知農業在當時社會所佔的重要地位,可能稻米、小米等種子作物已是當時的重要作物,這和華南長江流域同時代相同。墾丁文化遺留,如圓山的貝、鹿、狗、魚,芝山岩的鹿,豬、狗,牛稠子的貝、魚等動物的骨骼而言,可知狩獵、漁撈仍佔重要地位,且作為食物中蛋白質來源的主體,此時畜養除狗以外似未見發達。圓山文化的埋葬方式為直肢葬和甕棺葬;牛稠子文化採用直肢葬,其中墾丁類型則已經使用長方形石板棺做為葬具,其葬式也是仰身直肢。芝山岩文化其年代依碳十四校正後約距今3,800至3,000年前之間。芝山岩遺址由於文化層一部分出現在潛水面下,因此保存很多有機質遺物。陶器以灰黑色和紅褐色的泥質陶為主,另有少量的夾砂陶。表面大多素面打磨,部分有黑皮或黑彩的線條彩繪。器型以外侈高口的罐形器為多,但缽盆形器亦多,此外有器形獨特的內底帶紐器。石器主要為農工用具的打製石斧、石鋤、石鏟,磨製石斧、石鋤、石鏟、石錛、石鑿,此外砝碼型網墜出現特別多。骨角器保存良好,以骨角尖器、骨錐、骨鑿出現最多,可能是主要的漁獵具。除此之外還出現罕見於史前遺址的木器──掘棍、裝飾品。從遺址中出土大量的炭化稻穀,配合大量的農具,可知當時一定有精熟的稻作,而大量的鹿、豬、羌、魚的殘骸,可知當時人亦盛行狩獵漁撈。麒麟文化大約在距今三千五百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台灣東部海岸山脈中段的東側曾出現一個特殊的文化系統,人類學家稱之為「麒麟文化」或「巨石文化」,主要因為出土的遺物當中包含了成群的局石,如岩棺、石壁、巨石石柱、單石、石像、有孔石盤等。學者們也多認為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台灣東海岸與「卑南文化」並存的另一支文化。

新石器時代晚期麒麟文化

麒麟遺址是麒麟文化諸遺址中,唯一經由考古學家有系統發掘,而且有碳十四絕對年代定年的遺址(有關碳十四年代測年法請參見本書附錄)。出土的巨石遺物,數量多而且類型複雜,包括有:岩棺、石橡、帶肩單石、方孔石輪、鑽孔石塊。更有趣的是,還出土了單石、石像造型小尺寸的縮小物,十分逗人。

而最重要的是找到了這些巨石構造的兩種原本型態。第一種結構由各種不同單石圍成長方形,座落在面海的緩坡上,長軸方向大致是南北走向,長約十一公尺,寬度因被破壞而無法復原,地表所在的緩坡也被修平。在構造物後方挖出一條排水溝,中間一塊板岩石板(好像是床)上面,放了一個小巧可愛的石像。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層少見有日常生活的陶器和石器,在其中一個立著單石的凹穴裡採取到木炭,經碳十四定年法鑑定出絕對年代是距今3060±280年。第二種結構是用大塊人工打造及天然礫石堆疊成的石牆,石牆中有也有單石。這些巨石結構無疑是某種建築物,但是從結構內出土的現象和遺物,考古學家推測並不是日常生活的居所,而極可能是宗教崇拜儀式的場所。

麒麟遺址的發掘,使得台灣史前史確立了麒麟文化的存在,而麒麟文化又僅見於台灣東海岸,可說是東部重要的文化寶藏。目前遺址南段已被闢為魚池,雖魚池隨後又廢棄不用,但遺址已遭受破壞,無法彌補了。

台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單石排列結構發掘情況↑麒麟巨石結構想像復原圖,主要是根據宋文薰先生1976年報告上之情況予以重構復原,在當時可能是一處祭儀場所(改繪自宋文薰19760

麒麟遺址出土的有槽石棒殘片,有些學者認為這種石器是製造樹皮布用的打棒↑麒麟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

卑南大溪的子民

新石器時代卑南部落披荊斬棘建家園-農耕和漁獵

五千多年前,一群人攜家帶眷來到臺東平原,清澈的河流潤澤大地,東流太平泮,綠島浮現在日出之處。卑南大溪從北方流來,向北岸望去,山脈連綿都蘭山雲霧繞頂。眼前是片草木繁盛、羌鹿遍野的土地。他們決定結束旅程,落腳河階上,開始建立家園。

隨身帶的食物不多,必須開始找食物。男人逐獵山豬和野鹿,在溪岸泂濱捕魚;其他的人採集野兼、野菜和柴薪。大家合力搭建草茅來暫時棲力。當可以維持溫飽的時候,族人開始墾地播種。到了收穫季節,大家一道收割、舂穀,這個豐年,帶給族人無比歡樂,也讓他們在這一塊土地上展開新生活。聚族而居-家居村落

立於卑南遺址的月形石柱-可能為建材之用→

卑南的族群,大約到了三千五百年前,形成村落。族人在村落裡,合力築屋墾地。定居村落形成了,坐西朝東的長方形住屋毗連成列。房屋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基架,木材為柱,屋牆和屋頂以竹架、茅草搭成。在住屋後方,用石頭圈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儲藏窖來存放食物,如鹿肉、豬肉。村落中還有高架穀倉,支腳上配有板岩或木製的防鼠板。族人喜歡裝飾,常見的裝飾是玉質的玦形耳飾和手腕上的陶環、路環。頭目家還穿戴許多精製的玉質飾品,例如:髮簪,小玉鈴串飾,長玉管、玉棒,管珠串成的項飾和胸飾,臂上的玉環圈飾。兒童到青年期都要「拔齒」,也就是拔去上顎左右側及犬齒或拔去上顎的左右側門齒,做為終身標誌,同時也是象徵開始擔負社會責任的成年儀禮。精工巧琢-工藝技術

長期定居使族人發展出製作工藝的技術。農具種類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和石鐮,舂穀的石本;獵具有石門和石箭頭,石錛和石鑿是刨木和木材加工的工具。陶器是日常生活的用具,用來盛水、儲物和烹煮食物。陶器以橙色的素面陶為主,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還有陶紡熨、陶槌、陶勺、陶匙等。玉器量多而且製作技術十分發達。玦形飾造形變化多端;蟦空的長條玉管,由兩端鑽洞,至中段會合貫穿,高超的技術令人歎服,這些精緻美觀的玉器也是重要的隨葬品。他們編蓆和編籃以應生活所需,也用植物纖維來紡線。紡線的鋌要工具是陶紡輪,紡成的線用來編成網、魚網或織布。生死長相伴-葬禮族人大都將死去的親人葬在村裡,主要的葬具是長四形的板岩石板棺。完整的石板棺包含底板、長短兩對側板和蓋板,除短側板外,多以兩片或兩以上的石板組成。石板棺的長軸大致為南北向,死者的腳大都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處。富有的人棺具較大,隨葬品質精量多。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個死者,但也會多次使用。有時一具棺內埋了二個甚至有十多個死者。大多數的成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括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邱、陶紡輪,以及陶容器。這樣的葬俗,使家屋和葬地交錯層疊。將死去的親人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活著的親人相鄰,表現相互依存、生死相伴的感情

卑南文化人的居住環境卑南人居住在卑南山東南坡的河階上,背倚卑南山前傍卑南大溪。這一河階在台東沖積三角洲的北端,地勢較高,後面又有峭壁屏障的卑南山,進可攻、退可守,是一處良好的居住地點。聚落的外圍是耕作穀物的農地,他們在海邊和溪中捕魚,狩獵的獵場可能遍及附近山區和台東三角洲平原,山上的野箸和平野上的野鹿都是他們的主要獵物。卑南遺址發現的礪石建築結構卑南溪流過卑南人居住的河偕下方,每年春之際,億萬的魚蟹沿溪上溯迴游,卑南人可以捕撈豐富的魚蟹。屋舍建築使用大型口柱,原始產地在中央山脈。卑南人為了建築屋舍,可能中央山脈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