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二版)课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_第1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_第2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_第3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_第4页
金融学(第二版)课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通货膨胀理论第二节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第三节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第四节通货紧缩及其理论第五节通货紧缩的成因和治理1.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类型和度量指标及形成的原因。2.熟悉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3.掌握通货膨胀的各种治理措施。4.熟悉通货紧缩的含义、成因及其治理。第一节通货膨胀理论一、古老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在此以前,它只存在于一些国家的非常时期。在西方,人们通常是把通货膨胀与现代经济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在古代不存在纸币流通,货币流通中的问题主要是成色低、重量轻的劣质铸币所造成的混乱。但是,在中国,通货膨胀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是非常古老的。早在10世纪末,我国产生了最早的纸币,当时叫“交子”,以后还有“关子”“会子”等纸币名称。纸币的大量流通始于南宋,当时官方发行的纸币叫“会子”。由于同时还有白银和铜钱流通,通过兑换,一般还能保值。后来大量发行,遂造成“物价益踊,楮益贱”,的局面。“楮”是那时人们对纸币的称呼。元代是典型的纸币流通,先后发行过“中统元宝钞”“至元通行宝钞”“中统元宝交钞”。期间,大部分时间朝廷禁止金银私下买卖,禁止铜钱流通。除了最初10余年外,纸币发行日益用于弥补财政赤字,于是出现了通货膨胀。比如,“至元通行宝钞”从其发行到废止先后69年,米价上涨60多倍。明代初年实行“大明爆炒”的纸币制度,铜钱流通为辅。由于大量发钞,纸币迅速贬值,白银遂在经济生活中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金属。由此,才结束了从南宋开始的纸币流通历史。二、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教材中通常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这个定义包括了以下几个关键点:(1)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与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2)强调“货币价格”,即每单位商品、服务用货币数量标出的价格。这是要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服务与货币的关系,而不是商品、服务与商品、服务相互之间的对比关系。(3)强调“总水平”,说明这里关注的是普遍的物价水平波动,而不仅仅是地区性的或某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波动。(4)关于“持续上涨”,不是强调通货膨胀并非偶然的价格跳动,而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具有上涨的趋向。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关于通货膨胀还有以下几种解说:通货膨胀指的是需求过度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状态下,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通货膨胀是货币存量、货币收入增长过快的表现。通货膨胀是在如下条件下的物价水平上涨现象:无法准确预期;能引发进一步的上涨过程;没有增加产出和提高就业效应;其上涨速度超过安全水准;由货币供应的不断增加来支撑;具有不可逆性。通货膨胀是货币客观价值的下跌,其度量标准是:黄金价格;汇率;在官方规定金价或汇率条件下对黄金、外汇的过度需求;等等。三、通货膨胀的分类1.按发生原因划分(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总供给,导致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因而引起物价全面上涨。(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供给方面的变化。(3)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即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虽然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4)混合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即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既不能说是单纯的需求拉动,也不能归咎于单纯的成本推进,又不能笼统地概括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而是由于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形成的通货膨胀。(5)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的本质是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但它的侧重点是强调因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而滥发货币,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6)信用型通货膨胀。信用型通货膨胀指由于信用扩张,即贷款没有相应的经济保证,形成信用过度创造而引起通货膨胀率总水平上涨。(7)国际传播型通货膨胀。国际传播型通货膨胀又称为“输入型通货膨胀”,指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涨、费用增加而使物价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2.按表现状态划分(1)开放型通货膨胀。开放型通货膨胀也称“公开的通货膨胀”,即物价总水平明显的、直接的上涨。(2)抑制型通货膨胀。抑制型通货膨胀也称“隐蔽的通货膨胀”,即货币工资水平没有下降,物价总水平也未提高,但居民实际消费水准却程度不同地有所下降的一种情况。这种非公开的通货膨胀的形成条件大体有三个:第一,经济体系中已累积了难以消除的过度需求压力;第二,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这种管制包括对生产企业的定价管理和对流通企业的销价管制两方面;第三,实行排斥市场机制的单一行政管理体制。在隐蔽的通货膨胀条件下,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矛盾,主要是以非价格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包括:国家牌价与自由市场价或黑市价之间的巨大价差;一些产品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质量下降;等等。按国家物资调拨计划进行管理的生产资料,其供不应求的矛盾表现为质量下降,实际供货数量低于交易量,索取价外的报酬,直到事实上拒绝按照官定价格供货,等等。隐蔽的通货膨胀条件下,经济体系中已存在的多余购买力无法通过市场供求的自调节予以消除,而且还必然助长贪污腐败之风。3.按通货膨胀程度划分(1)爬行式通货膨胀。爬行式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允许物价水平每年按一定的比率缓慢而持续上升的一种通货膨胀。(2)跑马式通货膨胀。跑马式通货膨胀又称“小跑式通货膨胀”或“温和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通货膨胀有明显感觉,不愿保存货币,而是抢购商品,用以保值。(3)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可达到天文数字。四、通货膨胀的度量无论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何不同,世界各国对通货膨胀程度的度量,实际都采用的是物价指数。通常说的通货膨胀率(inflationrate)多高,实际就是指物价指数上涨了多少。比如物价指数上升了5%,通货膨胀率就是5%。如果物价下跌,就用通货膨胀率“负”百分之几来表示。度量通货膨胀程度所采用的主要指标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deflator)。(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二)批发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PriceIndex,WPI)反映全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批发市场成交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指标。(三)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deflator)一般不直接编制,而是先计算不变价格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即可得到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减指数。因此,计算平减指数必须首先确定用哪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第二节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一、强制储蓄效应这里所说的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这种积累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家庭,二是企业,三是政府。在正常情况下,上述三个部门的储蓄有各自的形成规律:家庭部门的储蓄由收入减除消费支出构成;企业储蓄由用于扩张生产的利润和折旧基金构成;政府的储蓄如果是用税收的办法来筹资搞生产性投资,那么,这部分储蓄是从其他两部门的储蓄中挤出的,社会的储蓄总量并不增加。如若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造成直接或间接增发货币,这种筹措建设资金的办法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强制储蓄(forcedsaving)的部分。二、收入分配效应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与实际货币收入之间会产生差距,只有剔除物价的影响,才能看出人们实际收入的变化。当人们忽视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而仅仅满足于货币名义价值(如名义收入)时,通常称为“货币幻觉”。在通货膨胀下,由于货币贬值,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往往并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等量增加,有时甚至是实际收入不变乃至下降,如果满足于名义收入的增加却忽视币值的变化,那就是货币幻觉起作用。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反而会提高。这种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大多数人是依靠工资或薪金生活的,工资收入差不多就是他们的全部收入。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时期,工资劳动者的收入只有每隔一段时间才会作一定幅度的调整:使工资率的提高与物价上涨保持大体的同步,以保证实际收入水平得以维持,但这种通货膨胀条件下的定期工资调整,只有依靠强大的工会力量才能做到。否则工资的增长常会落后于物价上涨。货币工资的增长,相对于物价上涨的滞后,时间越长,遭受的通货膨胀损失相应也就越大。此外,从利息和租金取得收入的人,在通货膨胀中受到的损害也会比较严重,但与此同时,只要存在着工资对于物价的调整滞后,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那些从利润中分取收入的人都能得到好处。三、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由两部分构成: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许多家庭同时还有负债,如借有汽车抵押贷款、房屋抵押贷款和银行消费贷款等。因此,一个家庭的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差。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实物资产的货币值大体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有的实物资产,其货币值增长的幅度高于通货膨胀率,有的则低于通货膨胀率;同一种实物资产,在不同条件下,其货币值的升降较通货膨胀率也有时高时低的情况。金融资产则比较复杂,在其中占相当大份额的股票。它的行市是可变的,在通货膨胀之下会呈上升趋势,但影响股市的因素极多,所以股票绝非通货膨胀中稳妥地保持资产形式,尽管有些股票在通货膨胀中使其持有者获得大大超出保值的收益。至于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金融资产,其共同特征是有确定的货币金额,这样的名义货币金额并不会随通货膨胀是否存在而变化。显然,物价上涨,实际的货币额减少;物价下跌,实际的货币额增多。在这一领域之中,防止通货膨胀损失的办法,通常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但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条件下,这样的措施也难以弥补损失。四、资源配置扭曲效应通货膨胀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应通常是负面的,其主要原因是:(1)在通货膨胀中,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和扭曲,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2)通货膨胀会助长投机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3)在通货膨胀期间为避免金融资产价值的损失,人们会尽量降低持有货币和各种金融资产的比例并购入各种实物资产。(4)通货膨胀会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环境,使购买者盲目抢购不计质量。(5)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利率下降,打击公众的储蓄意愿,使资本积累的速度降低。(6)在通货膨胀期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往往滞后,使金融机构的正常融资渠道受阻;而民间高利贷则得以盛行,因而会改变正常的利率结构,阻碍长期金融工具的发行,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五、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通货膨胀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不仅加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发展的成本,甚至会引发社会经济危机。这方面的效应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加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2.导致商品流通秩序的混乱3.败坏社会风气,激化社会矛盾4.助长贪污腐败,损坏政府信誉六、经济增长效应通货膨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究竟起什么作用?会产生哪些效应?对此,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可分为三派观点,即“有益论”“有害论”和“中性论”。1.有益论“有益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其主要理由是:第一,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状态,因此,政府可通过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增加赤字预算,扩大投资支出来刺激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第二,通货膨胀有利于社会收入再分配向富裕阶层倾斜,而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会提高储蓄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三,通货膨胀出现后,公众预期的调整有一个时滞过程,在此期间,物价水平上涨而名义工资未发生变化,企业的利润率会相应提高,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总供给,推动经济的增长。2.有害论“有害论”认为,虽然通货膨胀初始阶段对经济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阻碍经济的正常增长。其理由主要是:(1)通货膨胀会使纸币贬值,阻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2)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利率,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3)持续的通货膨胀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4)通货膨胀会破坏正常的信用关系,增加生产者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从而缩减银行信贷业务,使流向生产性部门的资金比重减少,流向非生产性部门的资金比重增加,导致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国民经济畸形发展。(5)通货膨胀会使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并相对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会阻碍本国商品的出口,导致国民收入减少。(6)通货膨胀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时,为防止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政府可能采取全面价格管制的办法,从而会削弱经济的活力。3.中性论少数经济学家采用通货膨胀“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实际产出和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又无负效应。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公众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因此,通货膨胀各种效应的作用就会相互抵消,但是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与通货膨胀实际发展的状况往往并不相符,而且每个人、每个企业的预期不同,其调整行为很难合理或相互抵消。所以,通货膨胀“中性论”难以自圆其说。第三节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及治理一、通货膨胀的成因(一)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1.需求拉动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思路,它是用经济体系存在对产品和服务的过度需求来解释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关于这一思路,在前面有关章节实际上已经提到过,其基本要点是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则体现在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上,所以对这种通货膨胀有通俗的说法:“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进一步分析可知,能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拉动型作用的有两个因素: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可用图11-1加以说明。2.成本推动说“成本推进说”主要从总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生成机理的假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也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inflation),其成因分析是指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的通货膨胀,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作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指定的垄断价格。1)工资推进通货膨胀论这种理论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为假定前提的。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条件下,工资率取决于劳动的供求,或当工资是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定时,这种工资则会高于竞争的工资。此外,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这就是从工资提高开始而引发的物价上涨。工资提高引起物价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的提高,西方经济学将这一现象称为“工资价格螺旋上升”(wage-pricespiral)。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有可能成为物价水平上涨的原因,但绝不能由此以为,任何货币工资率的提高都是会导致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工资率的增长没有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那么,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而且,即使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如果这种结果并不是由于工会发挥作用,而是由于市场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那么,它也不是通货膨胀的推进原因,原因是需求的拉动。2)利润推进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另一个成因是利润的推进,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商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价格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没有哪一方任意操纵价格。但在垄断存在的条件下,卖主就有可能操纵价格,使价格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增长速度,以赚取垄断利润。如果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用图11-2加以说明。3.供求混合推动说“供求混合推动说”将供、求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动还是成本推动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当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存在时,就业的难题往往会引出政府的需求扩张政策,以期缓解矛盾。这样,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并存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就会成为经济生活的现实。当发生一次性成本推进型的物价上涨时,如果需求并不增加,通货膨胀则不会持久。但如果供给的减少导致政府为避免经济下降、失业增加而扩大需求,则必然发生持续性的通货膨胀。4.部门结构说一些经济学家从经济部门的结构方面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发现即使整个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由于经济部门结构方面的变动因素,也会发生一些物价水平的上涨,即所谓“结构型通货膨胀”。部门结构说的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部门和产业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种结构性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情况:1)需求转移型2)外部输入型3)部门差异型5.预期说“预期说”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预期心理作用的分析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发生。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1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的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这种在市场预期心理作用下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预期的通货膨胀”。预期心理引致或加快通货膨胀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加快货币流通速度。(2)提高名义利率。(3)提高对货币工资的要求。(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1.中国的需求拉上说在中国,比较传统的是从需求拉上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曾有两种。一种思路是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归因于财政赤字过大,财政赤字又由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过大所引起的。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与改革开放前财政分配居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相联系的。另一种是将通货膨胀直接归结于信用膨胀的结果。这种思路的形成是以改革开放后信贷分配货币资金的比重急剧增大为背景的。两种思路的共同点是重视货币因素在通货膨胀形成中的直接作用;不同点是一个强调财政,另一个强调信贷。但力求客观地分析财政与信贷各自引起的不同作用以及中国特定体制下两者的交错影响已是主流。比如,有这样一种典型的分析:财政对国有企业亏损应补未补而占压国有银行贷款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现象的大量存在,是直接导致信用膨胀产生、过多需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近年由需求拉上导致的通货膨胀归因于外汇收支长期双顺差、外汇占款大幅增长,从而使货币供给增加过快引起“流动性过剩”。2.中国的成本推动说重视成本推动因素作用的,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工资因素的关键作用;另一种观点则强调应综合考虑原材料或资源类产品涨价对企业造成的成本超支压力和工资增长速度过快这两者的作用。关于工资因素在物价上涨中的决定性作用,人们是这样分析的:商品的出厂价提高迫使零售价提高,而出厂价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成本(包括奖金在内)加大;工资成本加大源于企业职工的个人收入最大化行为;企业职工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的愿望之所以变成现实,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个人利益之间的同构性。该分析强调必须考虑原材料或资源类产品涨价因素的背景,是由于改革中为了改变原材料或资源类产品与制成品比价不合理的状况,而对前者的价格多次调高。近年来,资源类产品(如土地、原油等)价格的持续飙升最能说明通货膨胀的形成问题。3.结构说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基本论点是:在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某些关键产品的供求出现失衡,同样会引发通货膨胀。具体的分析是,初级产品的短线制约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促成因素。自从1978年价格计划管理逐步弱化以至基本开放以来,初级产品价格变动主要受供求影响,而相对短缺更使其不断上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形成的成本推动,导致后续产品价格上涨。还有一种论证意见是,国家为了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企图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此,采取减税和增加货币供给等措施对这些部门进行投资并造成货币供给过多、需求过大,这可以称为“结构性的需求拉上”。4.体制说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从体制上寻找中国通货膨胀的终极原因。他们认为,由于破产和兼并机制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晰、在资金上吃国有银行“大锅饭”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等,使得投资效益很差甚至无效益,风险也由国家承担。同时,在企业半停产或停产时职工也照拿工资,或者即使企业产品无销路也能得到国家的贷款支持,这种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必然导致有效供给的增加与有效需求的增加总是不成比例,而需求的过度累积最终必然推动物价上涨。这种论证实质实际上是剖析需求拉上之所以产生的原因。5.摩擦说摩擦性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现今特定的所有制关系和特定的经济运行机制下,计划者需要的经济结构与劳动者所需要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所引起的经济摩擦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具体地说,在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条件下所存在的积累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外在的表现为计划者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和劳动者追求高水平消费之间的矛盾。国家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往往引起货币超发,劳动者追求高消费,往往引起消费需求膨胀和消费品价格上涨,这是从体制的角度说明需求拉上的起因。6.混合类型说有人还将中国的通货膨胀概括成混合型通货膨胀。他们认为,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理是十分复杂的,应该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成三类,即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体制性因素不仅包括企业制度因素,而且还包括价格双轨制、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以及体制改革进程中各种新体之间的配合难以马上磨合、衔接到位等因素。政策性因素是指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不当(如过松或过紧)对社会总供求均衡带来的不利影响。所谓“一般因素”,是指即使排除体制和政策选择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单纯由于经济成长和经济发展等过程也存在足以引发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中性原因。例如,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很小,而人口众多且其增长率相当难控制。在土地的农产品产出率为一定的条件下,这就足以在一定时期后形成本国农副产品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巨大差距。假若外向经济条件能力有限,那么这种既非体制又非宏观的政策因素就足以形成对农产品及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很大压力。二、通货膨胀的治理(一)宏观紧缩政策宏观紧缩政策是各国对付通货膨胀的传统政策调节手段,也是迄今为止在抑制和治理通货膨胀中运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1.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又称“抽紧银根”,即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具体政策工具和措施包括:一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以相应的减少经济体中的货币存量;二是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以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缩小信贷规模;三是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缩小货币发行的扩张倍数,压缩商业银行放款,减少货币流通量。在政府直接控制市场利率的国家,中央银行可直接提高利率或减少信贷规模。2.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型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二)收入紧缩政策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外,也有不少国家将紧缩性的收入政策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一些国家的实践经验看,收入紧缩政策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工资管制工资管制是指政府以法令或政策形式,对社会各部门和企业工资的上涨采取强制性的限制措施。工资管制可阻止工人借助工会力量提出过高的工资要求,从而抑制产品成本和价格的提高。工资管制的办法包括:(1)道义的规劝和指导。即政府根据预计的全社会平均劳动生长率的增长趋势,估算出货币工资增长的最大限度即“工资—物价”指导线,以此作为一定年份的允许货币工资总额增长的目标数值线来控制各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但政府原则上只能规劝、建议和指导,不能直接干预,因而该办法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2)协商解决。即在政府干预下使工会和企业就工资和价格问题达成协议,其效果取决于协议双方是否认可现有工资水平并愿意遵守协议规定。(3)冻结工资。即政府的法令或政策形式强制性地将全社会职工工资总额或增长率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这种措施对经济影响较大,通常只用在通货膨胀严重恶化时期。(4)开征工资税,对增加工资过多的企业按工资增长超额比率征收特别税款。这一办法可使企业有所依靠,拒绝工会过高的工资要求,从而有可能与工会达成工资协议,降低工资增长率。2.利润管制利润管制是指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率或利润额实行限制措施。通过对企业利润进行管治,可限制大企业或垄断性企业任意抬高产品价格,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利润管制的办法包括:(1)管制利润率。即政府对以成本加成方法定价的产品规定一个适当的利润率,或对商业企业规定其经营商品的进销差价。采用这种措施应注意使利润率反映出不同产业的风险差异,并使其建立在企业的合理成本基础上。(2)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这种措施可将企业不合理的利润纳入国库,对企业追求超额利润起到限制作用。但如果企业超额利润的获得是通过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实现的,则可能打击企业的积极性。此外,一些国家还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高价,并对公用事业和国有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实行直接价格管制。(三)收入指数化政策所谓“收入指数化政策”,又称“指数联动政策”,是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这种措施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能借此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收益,杜绝其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二是可以消除物价上涨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保持社会各阶层的原有生活水平,维持原有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三是可稳定通货膨胀环境下微观主体的消费行为,避免出现抢购囤积商品、储物保值等加剧通货膨胀的行为,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并可防止盲目的资源分配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四是可割断通货膨胀与实际工资、收入的互动关系,稳定或降低通货膨胀预期,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上升。(四)单一规则——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货币主义学派认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以导致了通货膨胀预期提高。因此,对付滞胀的根本措施在于,政府必须首先停止扩张性的总体经济政策,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恰当的增长率上,即采用所谓单一规则政策,以避免货币供给的波动对经济和预期的干扰。货币主义学派强调,在发生滞胀的情况下,只有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才能使物价稳定,总体经济和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尽管货币供给量的降低在短期内会引起失业增加、经济衰退加重,但付出这一代价将换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下降,并最终根除滞胀。单一规则政策对付通货膨胀确实比较有效,这已为80年代中期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对于一些以经济增长作为首要政策目标的国家来说,尤其对那些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国家来说,这一政策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国家不顾一切地推行这一政策,会加重经济衰退和失业,甚至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动乱。三、反通货膨胀是否是一个永恒的施政目标为什么通货膨胀成为普遍的不可克服的经济过程?这是一个并没有彻底得到解决的问题。就现在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一个可以无限供给而又成本极低的机制来说,通货膨胀与它是联系密切的:它可以说是通货膨胀得以实现的技术前提,但不能构成通货膨胀的成因。前面列举的成因,分析的层次有深有浅,但似乎都没有揭示出最为本质的、谁也难以否认的联系。但是,不管对于成因的理论剖析深刻与否,由于通货膨胀本身的存在,在大半个世纪,几乎谁也不怀疑它将一直是现代经济生活难以摆脱的伴侣。在我国,则形成了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通货膨胀是经济进程的痼疾,无法治愈。于是,反通货膨胀似乎成为一个永恒的施政纲领。第四节通货紧缩及其理论一、通货紧缩的含义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通常意义上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通货紧缩被定义为一段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下降”或“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标准是: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下降,可被视为通货紧缩。关于通货紧缩的含义,与通货膨胀的含义一样,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从目前讨论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单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二是“两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不仅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而且是货币供给幅度下降,流通中的货币相对甚至绝对减少;三是“三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不仅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给幅度下降,而且伴随着经济衰退或增长缓慢,即“两个特征,一个伴随”。持“两要素说”观点的人强调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应该从货币流通总量判断;持“三要素说”观点的人则强调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与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相伴随的必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提高和经济不景气。尽管在通货紧缩的定义上尚有争议,但对于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这一点,三种说法的观点是一致的。至于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时限,有的国家定为1年,有的国家定为半年。我国的通货膨胀潜在压力较大,可以以1年为界。二、通货紧缩的分类(一)按通货紧缩持续时间的长短分类按通货紧缩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中长期通货紧缩与短期性通货紧缩。一般10年以上的通货紧缩为长期性通货紧缩,5~10年为中长期通货紧缩,5年以下为短期通货紧缩。(二)按通货紧缩严重程度分类按通货紧缩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如果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并转为物价指数负增长的时间不超过两年即出现转机,则可视为轻度通货紧缩;如果通货紧缩超过两年仍未见好转,但物价指数降幅在两位数以内,则可视为中度通货紧缩;如果通货紧缩超过两年并持续发展,且物价降幅超过两位数,或者伴随着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则应视为严重通货紧缩。例如,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衰退时期的物价下降幅度达15%以上,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物价涨幅更是达到30%以上。(三)按通货紧缩伴随的经济增长状况分类按通货紧缩伴随的经济增长状况可分为增长型通货紧缩与衰退型通货紧缩。如果与通货紧缩相伴随的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如英国1814—1849年、1873—1896年的通货紧缩以及美国1814—1849年、1866—1896年的通货紧缩,则属于增长型通货紧缩;如果与通货紧缩伴随的是经济的衰退,如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则属于衰退型通货紧缩。(四)按通货紧缩的成因分类按通货紧缩的成因分类,可分为政策紧缩型、产业周期型、需求拉下型、成本压低型、体制转轨型、外部冲击型和混合型。三、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一般来讲,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样极具破坏力。物价的持续上涨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前面已作分析,而物价疲软趋势的存在将从五个方面影响实体经济。1.通货紧缩对投资的影响通货紧缩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发生作用,通货紧缩还通过资产价格变化对投资产生间接影响。2.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价格效应倾向于使消费者缩减消费,而收入效应则使他们缩减支出。3.通货紧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通货紧缩时期的财富分配效应与通货膨胀时期正好相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普通商品的价格下跌,金融资产也常常面临价值缩水。虽然名义利率很低,但由于物价呈现负增长,实际利率会比通货膨胀时期高出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