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联合质量测评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联合质量测评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联合质量测评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联合质量测评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联合质量测评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山东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联合质量测评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高考体检中需要对考生进行全面的检查,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尿酸 B.血糖C.血红蛋白 D.促甲状腺激素〖答案〗C〖祥解〗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详析】A、尿酸可以通过血液运输,因此其属于内环境,A正确;B、血糖属于营养物质,需要随着体液传送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正确;C、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D、促甲状腺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需要随着体液传送,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正确。故选C。2.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稳态是指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以维持健康,强调机体同时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适稳态的调节机制B.适稳态现象表明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D.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机体适稳态调节的结果〖答案〗D〖祥解〗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析】A、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适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A错误;B、适稳态是指人体可适应外环境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以维持健康,强调机体同时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该现象没有体现人体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B错误;C、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稳态,稳态与适稳态的调节过程都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错误;D、移居高原后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人体可适应外环境的持续改变而建立新稳态的结果,D正确。故选D。3.2023年亚运会中国队取得优异成绩,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刻苦训练,长时间的训练后,运动员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下列关于运动员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假设运动员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A.线粒体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速率加快,体温略有升高B.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C.比赛中运动员在局部缺氧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等于消耗的O2量D.许多运动员容易出现抽搐现象,可能与血液中Ca2+浓度偏高有关〖答案〗C〖祥解〗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2、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3、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4、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为H2CO3/HCO3-,其次还有H2PO4-/HPO42-等。【详析】A、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的是葡萄糖,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的是丙酮酸,A错误;B、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部分肌肉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血浆pH不会出现显著下降的情况,B错误;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无CO2生成,CO2只能来自有氧呼吸,故即使局部缺氧时,运动员呼吸产生的CO2量等于消耗的O2量,C正确;D、血液中Ca2+浓度偏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升高,容易出现抽搐,D错误。故选C。4.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的说法错误的是()A.“望梅止渴”需要神经中枢参与才能完成,“吃梅止渴”则不一定B.“吃梅止渴”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C.“谈梅止渴”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是人类特有的反射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不一定是条件反射〖答案〗A〖祥解〗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的。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详析】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吃梅止渴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两者均属于反射,需要神经中枢参与,A错误;B、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吃梅止渴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B正确;C、人类的语言活动是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相关的,这些特定区域叫言语区;“谈梅止渴”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是人类特有的反射,C正确;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般是条件反射,也可能是非条件反射,如高级中枢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故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不一定是条件反射,D正确。故选A。5.针刺手指产生缩手反射。在该反射过程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B.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C.④处动作电位的峰值与细胞外Na+浓度有关D.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答案〗D〖祥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详析】A、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A正确;B、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B正确;C、④处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故其峰值与细胞外Na+浓度有关,C正确;D、根据图示可知,该神经元的细胞体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递而来的信号,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产生动作电位,为Na+内流,D错误。故选D。6.排尿反射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下图为排尿反射神经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膀胱传入神经,就能引起排尿反射B.脊椎胸椎段损毁,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C.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不能储存尿液,有随时漏尿现象〖答案〗B〖祥解〗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详析】A、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只刺激膀胱的传入神经,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叫做排尿反射,A错误;B、脊椎胸椎段损毁,会导致兴奋无法传到大脑皮层,因而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但排尿反射还正常,B正确;C、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C错误;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能储存尿液,但不会发生排尿反射,发生随时漏尿现象,D错误。故选B。7.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在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作为信使传递信息B.激素和酶的化学本质不完全相同,激素包括蛋白质和固醇两类C.激素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D.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答案〗B〖祥解〗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详析】A、激素产生后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经体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A正确;B、激素和酶的化学本质不完全相同,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激素包括蛋白质和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等,B错误;C、激素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细胞,C正确;D、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正确。故选B。8.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状腺激素催化细胞内有机物代谢过程,促进生长和发育B.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的高C.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比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少D.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答案〗C〖祥解〗当外界温度降低,人紧张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当甲状腺激素过高,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作用有抑制作用。详析】A、酶具有催化作用,激素不具有,A错误;B、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根据负反馈调节,该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低,B错误;C、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而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细胞,因此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C正确;D、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垂体的控制,间接受下丘脑的控制,D错误。故选C。9.辣椒素是红辣椒的活性成分,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有刺激性并可使皮肤产生灼烧感。人体某些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辣椒素受体TRPV1(一种阳离子通道受体),该受体在辣椒素或炎热条件下会被激活,大脑中的TRPV1散热神经回路被打开,从而降低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辣椒素与TRPV1结合后,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这一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吃辣椒后,有些人面部发红是由于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增大造成的C.炎热环境下TRPV1被激活并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调节中枢下丘脑,产生热觉D.吃辣椒时与运动时支配机体出汗的神经中枢不同〖答案〗D〖祥解〗TRPV1在辣椒素或炎热条件下会被激活,大脑中的TRPV1散热神经回路被打开,从而降低体温。【详析】A、下丘脑可作为神经中枢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此过程中肾上腺属于效应器,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B、吃辣椒后,有些人面部发红是由于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造成的,B错误;C、产生热觉的部位是在大脑皮层,C错误;D、根据材料可知吃辣椒时支配机体出汗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而运动时支配机体出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正确。故选D。10.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此过程只发生在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中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C.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的功能D.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答案〗C〖祥解〗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详析】A、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此过程可发生在免疫的第一、二道防线中,A错误;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将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而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将靶细胞裂解死亡使病毒无藏身之地,B错误;C、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的功能,C正确;D、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C。11.研究发现,活化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发生免疫反应。癌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B.利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以使T细胞有效对付癌细胞,从而实现对多种癌症的治疗C.细胞中的PD-L1表达量提高会使癌细胞实现免疫逃逸而大量增殖D.癌细胞表面抗原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后,直接被毒性T细胞裂解死亡〖答案〗D〖祥解〗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过量表达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详析】A、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使癌细胞裂解死亡,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A正确;B、癌症细胞过量表达PD-L1,会和PD-1相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的激活,将无法攻击癌细胞,利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以使T细胞有效对付癌细胞,从而实现对多种癌症的治疗,B正确;C、细胞中的PD-L1表达量提高,会使PD-L1和PD-1结合增多,从而抑制T细胞的激活,使癌细胞实现免疫逃逸而大量增殖,C正确;D、癌细胞表面抗原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后,细胞毒性T细胞会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记忆T细胞在此遇到相同抗原刺激,会立即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D错误。故选D。12.研究发现,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光敏色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利用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将这些种子置于暗处。放置2天后,统计种子萌发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处理方法发芽情况无(黑暗对照组)不发芽红光发芽红光→红外光不发芽红光→红外光→红光发芽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不发芽A.光敏色素受到光照射时,可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来调控种子的萌发B.红光较红外光给莴苣种子提供更多的能量,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C.将莴苣种子置于自然光下不会发芽D.反复照射时,种子的萌发取决于照光的多少〖答案〗A〖祥解〗分析表格可知,红光组和红光→红外光→红光组均发芽,红光→红外光组和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组不发芽,可推测莴苣种子发芽与否,与最后一次照射的是红光还是红外光密切相关,最后一次是红光则会发芽,最会一次是红外光,则不发芽。【详析】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光敏色素受到光照射时,可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来调控种子的萌发,A正确;B、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能量由细胞呼吸提供,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不能为种子萌发过程提供能量,B错误;C、自然光包含红光和红外光,莴苣种子对红光的反应远比远红光敏感,将莴苣种子置于自然光下,若最后一次照射的是红光,种子会发芽,C错误;D、根据题表可知,红光组和红光→红外光→红光组均发芽,红光→红外光组和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组不发芽,可推测莴苣种子发芽与否,与最后一次照射的是红光还是红外光密切相关,故反复照射时,种子的萌发取决于照光的波长,D错误。故选A。13.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图乙所示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表明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12ppmB.图乙中②表示的是根部,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C.图甲和图乙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D.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答案〗C〖祥解〗分析题图:甲图中对照组是生长素类似物为0的一组,对照组对于扦插枝条起作用的是插条自身激素,其他组与之对比,0-12ppm范围内,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越高,根的数量越多;乙图:植物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反应不同,根比芽对生长素反应敏感;曲线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顶芽。【详析】A、图甲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越大,根的数量越多,在浓度为12ppm时根的数目最多,但生根的最适浓度并不是12ppm,要知道生根的最适浓度,需要在8-16ppm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A错误;B、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根比芽对生长素反应敏感,分析图乙可知:图乙中曲线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顶芽,B错误;C、图甲中与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0相比,浓度为16ppm时根的数量较少,而浓度为4-12ppm时根的数量较多,体现了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是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图乙中生长素浓度为a-c时促进①生长,浓度为c-d时抑制①生长,体现了生长素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故图甲和图乙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C正确;D、由图乙可知,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顶芽,c~d段生长素对①根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②顶芽的生长起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C。14.如图为种群特征及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大于C时种群密度就增大B.图中a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图中D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D.若要调查某区域跳蛹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答案〗A〖祥解〗分析图示,A表示出生率,C表示死亡率,D表示性别比例,a表示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详析】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出生率大于C死亡率,种群密度不一定就增大,还要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B、a表示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B正确;C、D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D、跳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跳蛹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D正确。故选A。15.种群密度是进行农林害虫监测、确定渔业捕捞强度等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的数量和面积不会影响调查结果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使调查结果偏小C.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再盖上盖玻片〖答案〗C〖祥解〗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在逐个计数困难的情况下,对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生物,如植物,可采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对于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详析】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的数量和面积会影响调查结果,样方数量太少数据的偶然性太大,不同的生物采用的样方面积不同,A错误;B、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C、由于某些动物具有趋光性,夜晚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D错误。故选C。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脑卒中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研究表明脑卒中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和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可能会纠正患者酸碱失衡的状态B.言语障碍的“脑中风”患者可能与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H区受损有关C.偏瘫的“脑中风”患者可能与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有关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能是脑卒中的诱因之一〖答案〗AC〖祥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详析】A、代谢性酸中毒主要是因为血浆中HCO3-丢失过多,因此静脉注射适宜的缓冲溶液可以补充血浆中的HCO3-,纠正酸碱失衡的状态,A正确;B、言语障碍可能与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受损有关,B错误;C、偏瘫的“脑中风”患者肢体等运动出现障碍,可能与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有关,C正确;D、血浆渗透压升高可能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因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新吸收,D错误。故选AC。17.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就明显增加。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开始刺激后,胰岛素浓度升高的原因是血糖浓度升高B.开始刺激后,大鼠肝糖原分解将加快C.经过上述反射过程,胰高血糖素浓度将会升高D.该图示表明神经系统也可能参与血糖调节〖答案〗D〖祥解〗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详析】A、开始刺激后胰岛素浓度的增加是由于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而不是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B、开始刺激后,胰岛素浓度升高,抑制肝糖原的分解,降低血糖,B错误;C、胰岛素的分泌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故开始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浓度将会下降,C错误;D、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胰岛素分泌增加,故图示表明神经系统也可能参与血糖调节,D正确。故选D。18.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B.艾滋病(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C.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所致D.易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ACD〖祥解〗1、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2、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3、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属于此病。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疾病,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能力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详析】A、过敏反应有明显个体差异,如某一过敏原有的人接触会产生过敏反应,而的人不会产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父母对某个过敏原过敏,则子女也可能对其过敏,故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A正确;B、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艾滋病(AIDS)是HIV病毒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而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陷,故艾滋病(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也受影响,B错误;C、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所致,C正确;D、人在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易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就能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故选ACD。19.植物体内各种激素之间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抗衡,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B.在调节促进细胞分裂中,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C.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都是微量而高效的D.油菜素内酯是由植物体内特定腺体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答案〗BD〖祥解〗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详析】A、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不同激素在代谢上还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可见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A正确;B、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例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作用,B错误;C、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在植物内的含量虽然微少,但是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上的作用却非常重要,可见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都是微量而高效的,C正确;D、植物体不含腺体,油菜素内酯已经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还到调节生长发育的作用,油菜素内酯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D错误。故选BD。20.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中,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关的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然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物的充足与否会影响捕食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变化B.传染病在密度小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D.气温和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ACD〖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食物充足时,捕食者的出生率可能会升高,死亡率降低,缺乏食物是则相反,A正确;B、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在密度小的种群中不易传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C正确;D、气温和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AC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学习之余进行适当运动是有益的,如广播体操、跑步等,在进行广播体操的伸肘动作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图1为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其中外周神经系统包括___,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自主神经系统由___两部分组成,其作用特点是___。(2)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及其相应的运动神经末梢。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___,使屈肌舒张。(3)有研究报道,常年坚持运动的老年人,其血清中TSH、甲状腺激素等的浓度升高,因而认为运动能改善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___(填分泌该激素的腺体名称)功能的指标之一。(4)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图2表示将坐骨神经与生物信号采集仪相连,图3为a、b处测得的动作电位相对值。在刺激电极处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显示屏1上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刺激强度到达阈刺激后,在Smin与Smax之间,动作电位幅值随刺激增强而增大的原因是___。导致显示屏2测得的动作电位叠加值低于显示屏1测得值的原因是___。〖答案〗(1)①.脑神经和脊神经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③.不受意识支配,两部分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2)①.伸肌和屈肌②.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3)垂体(4)①.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有差异,在Smin与Smax范围内,随刺激增强,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多,导致动作电位幅值随刺激增强而增大②.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祥解〗分析题意可知,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逐渐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1)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其中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其作用特点是不受意识支配,两部分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2)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屈肌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屈肌以及伸肌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屈肌运动神经元处于抑制状态。(3)TSH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因此其中TSH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垂体功能的指标之一。(4)结合题意可知,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因此在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随刺激增强,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多,导致动作电位幅值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据图可知,显示屏2的动作电位叠加值比显示屏1要低,说明动作电位在不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不同。2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人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调节血钠含量平衡的机理如图1所示。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ADH)调节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理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醛固酮由___分泌,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只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原因是___。根据图1解释醛固酮作用的机理___。(2)Na+和K+通过钠钾泵的转运有利于___(“提高”或“降低”)内环境的渗透压,原因是___。(3)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会促使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4)水通道蛋白以___形式被转运至管腔膜,以便加快对水的重吸收。水分子穿过管腔膜和基侧膜的方式分别是___。(5)ADH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据图2分析,ADH作用过程是否需要ATP,原因是___。〖答案〗(1)①.肾上腺皮质②.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有醛固酮的特异性受体③.醛固酮与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内受体结合后影响核基因的表达,产生更多的Na+通道蛋白,促进了Na+的重吸收;同时表达更多的线粒体蛋白和钠钾泵,促进Na+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2)①.提高②.钠钾泵泵入2个K+,泵出3个Na+,内环境中溶质微粒数增多,内环境的渗透压增大(3)①.下丘脑②.垂体(4)①囊泡②.协助扩散、自由扩散(5)需要ATP,ATP水解产生cAMP,cAMP产生的信息沿cAMP→蛋白激酶→磷酸蛋白进行传递,可使管腔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促进对水的重吸收〖祥解〗1、Na+的浓度对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对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是基于保持细胞外液Na+浓度,即保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因此,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完成的。2、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相反,当人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也就减少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这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就恢复正常。(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受到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会分泌醛固酮,醛固酮经血液运输后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上的特异性受体,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重吸收Na+。据图可知,醛固酮与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影响核基因的表达,产生更多的Na+通道蛋白,促进了Na+的重吸收;同时表达更多的线粒体蛋白和钠钾泵,促进Na+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2)据图可知,钠钾泵在起作用时,泵入2个K+的同时泵出3个Na+,结果使内环境中溶质微粒数增多,内环境的渗透压增大。(3)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分布于下丘脑,当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内环境中渗透压升高的信号刺激,这个刺激会传递至垂体,促进垂体释放更多抗利尿激素,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4)据图可知,水通道蛋白存在于囊泡膜上,当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后,水通道蛋白被运输至细胞膜上,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就增加了,水的吸收便加快了。据图可知,水分子穿过管腔膜时,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为协助扩散方式;水分子穿过基侧膜时,不需要膜上蛋白质协助,为自由扩散方式。(5)据图可知,ADH作用过程是:ADH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促使ATP水解产生cAMP,cAMP产生的信息沿cAMP→蛋白激酶→磷酸蛋白进行传递,可使管腔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因此,ADH作用过程需要ATP。23.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VZV突破第二道防线后,引发机体的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这个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功能。(2)初次接种疫苗后B淋巴细胞被激活的两个信号是___,再次接种疫苗时,浆细胞的来源是___。(3)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___。疫苗接种主要利用了记忆细胞的___特点。〖答案〗(1)①.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受损②.特异性③.防御(2)①.一是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②.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3)①.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都比较少,若人感染VZV,仍可能患病②.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时间时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祥解〗1、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2、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道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3、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4、题图分析:图示为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的调查结果图,据图可知,随着第二剂VarV接种率的提高,VZV的发病率在减少,说明两剂接种能有效预防VZV的感染。(1)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呼吸道黏膜受损第一道防线起不了屏障作用,易感染。如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被突破,机体会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起作用,它们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VZV属于入侵人体的外来抗原,对它起作用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2)初次接种疫苗前,人体的免疫系统未被激活过,B淋巴细胞要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才会被激活:一是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再次接种疫苗时,机体已存在能识别疫苗的记忆细胞,因此,此时的浆细胞除了可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来,还可以由记忆细胞分化而来。(3)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抗体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都比较少,若人感染VZV,仍可能患病。但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追加第二剂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过程产生抗体的数量多、速度快。疫苗接种主要利用了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时间时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的特点。24.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某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在正式实验前需要先做一个预实验,设计预实验的目的是___。(2)用三十烷醇处理茶树插条可采用的方法有___或___,三十烷醇跟生长素相比,具有哪些优点___。(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4)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___ppm的浓度范围增设实验组即可。〖答案〗(1)①.三十烷醇的浓度②.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①.沾蘸法②.浸泡法③.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