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经济学知识讲义_第1页
现代管理经济学知识讲义_第2页
现代管理经济学知识讲义_第3页
现代管理经济学知识讲义_第4页
现代管理经济学知识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1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本章将围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扼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名词概念。这里研究的问题是在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的概括,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些抽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最终可以获得具体深入的理解。§1-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经济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物质基础。古代的思想家曾经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与其他社会科学如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比较起来,经济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是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建者,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于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划小为并列的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三部分。随后英国的(JamesMill,1773-1836)于182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首创四分法,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部分。英国的(NassanWilliam,Senior,1790-1864)于183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大纲》一书提出政治经济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只应该是一门实证科学(PositiveScience),而不应该是一门规范科学(NormativeScience),讨论客观的事实是怎样的,至于在生产、分配环节中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增进一个社会的福利,涉及到每个人的价值判断,不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分别在奥国、英国、法国有三位经济学家(KarlMengers1840-1921)(W.S.Jevons,1835-1882),(LeonWalias,1834-1910)提出了“边际革命”(Marginalrevolution)设计到财富的生产、交换和分配方面的问题。1890年创学派创始人马歇尔(AlfiedMarshe1842-1924)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系统地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体系,不仅强调社会中的人与物质财产的关系问题,而且应是人和物质福利问题。以上至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的对象、范围和性质的一些代表性看法归结为有关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生产资源的希缺性(Scarcity)与经济问题现在讨论的问题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在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的循环中,消费是目的,生产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假如满足消费的手段是取之不尽的,则并不存在着经济学家进行探索研究的经济问题。事实上是人类的欲望(wants)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Goods)与劳动(Service)的生产资源是稀缺的,即在一定时期里与需求相比较,供给总是相对不足的,正是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家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经济问题:怎样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求问题。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从资源的希缺性出发,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经济问题实际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人的欲望或需要(needs)是无限的这些需要的轻重缓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可以支配利用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每一种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用途这里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分配使用这些可有多种用途但为数有限的资源,来满足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需要?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概念,把既定目标与达成这一目标需付出的代价联系起来进行权衡比较。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资源的有效率配置的一门科学按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给经济学下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怎样有效率地分配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资源于各种用途,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门社会科学。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采用什么生产方法被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即经济学所说的收入分配问题一个社会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所要研究的问题,后一个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所要研究的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学原理或经济理论区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或两个分支学科,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分析中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称为微观经济学;而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称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考察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着每一种产品的产销数量和价格;二是作为消费者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提供的生产要素与生产者对要素的需求怎样决定着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述问题实际上是考察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如何被使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问题,即统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大致框架为: 需求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供给理论(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的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考虑被假定为已知和既定的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的大小是怎样决定的,即国民收入大小的决定,物价水平的高低及其变化,全社会就业与失业人数,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以及国际贸易等。有上述可见,微观与宏观经济学虽各有其研究的课题和相应的分析工具,他们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两者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整体与构成整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其次,两者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即科学的抽象、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过程分析的分析方法。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例如失业与通货膨胀必然涉及到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决定的工资理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阐述客观事物是怎样(Whatis,wasorwillbe)的命题,称为实证命题,属于实证性质的经济理论,称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实证命题可能正确,可能不正确。考察事物之间不论是否有因果关系,而应该怎样(Whatoughttobe)行动的问题,凡陈述应该怎样的命题,属于规范性质的命题,称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从经济思想的发展史来看,除少数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应是象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科学以外,基本上一致的看法是,经济学既是一门实证科学,也是一门规范科学,同样一个政策的效果会得到好坏不同的结论,是由于个人的价值判断不一样(Valuejudgement)。如平等与效率。§1-2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是微观宏观经济学都使用的两种分析方法。均衡源于物理中的复力现象。经济均衡是指:经济决策者在权衡选择其使用资源的方式或方法时,认为重新配置资源的方式或已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好处,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由于均衡分析只是考察当经济决策者被设想为已达到均衡状态时会有的情况或实现均衡应具备的条件,并不论及达到均衡的过程,又称为瞬时分析,而考察调整的实际过程称为“期间分析”或称为“序列分析”。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考察所分析的问题的自变量被假定为既定的情况下来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情况,例如在某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是已知不变时,来考察它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应有的产量。如果对于一个问题,当我们考虑自变量的变换会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发生什么变化时,称为比较静态分析法,因为这里只是对两套既定的自变量和它们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进行比较,但并不论及怎样从原有的均衡状态过渡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动态分析法则考察经济活动的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可能是逐渐趋向于均衡,也可能是有关经济变量呈现周期性上下波动,还可能越来越背离均衡。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研究的经济现象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一般使用描述变量的函数关系的一个或一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在大多数场合,一个经济模型还可以用几何图形的表现形式。由于任何经济现象,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变化多端,所以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或变量,而只包括一个或若干个主要的变量。下面的例子来说明:Xd=f(p1,p2…pn,y)Xa:X商品的需求量P:X商品的价格,p1,p2…pn:其他商品的价格Y:消费者的收入为了简化,假设在这一系列影响因素中,Xd只与X商品的价格有关,则需求方程式为:Xd=f(p)同样假定X的供给量Xs依存于它的价格PXs=g(p)最后均衡条件是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于是有均衡方程式:Xs=Xd若Xd=120-PXs=10P-1Xs=Xd120-P=10P-1P=11元Xs=Xd=109这就是最简单的经济模型经济理性主义经济行为是理性的(rational)或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本能的或感情用事的)这是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分析和由此得出的经济理论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由个人利益或称利己心的动机驱使,人在作出一项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滤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衡比较,以便找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能够使他耗去给定的劳动或金钱,产出最大限度的利益,所以理性的行为可表述为:产出最优化的行为。不论是个人,厂商或政府都是指寻求优化的行为。理性行为与自私自利是不一样的(egoism,self-importance),个人利益这个词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就比通常的用法要广泛得多。经济分析中假定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个人利益,假定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并不意味着这种假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是好的美的或合理的,主要是在众多复杂的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因素,提出一些主要结论。要是反过来,没有这些假定,人们对要素的好坏无所谓,经济学就很难提出有用的理论了。Ch2需求供给与市场结构本章的主体是对市场体制的运行作一总的或一般的考察。在任一种商品的市场上,需求与供给这两种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该商品一定时期的成交价格,而价格有为市场的供需双方提供可以作出决策的信号,价格反过来又影响需求与供给。如果用需求代表达到的目的,供给代表目的手段,那么几乎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问题。本章将考察下列问题:需求与需求的变化供给与供给的变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涵义和计算方法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蛛网定理§2-1需求与需求的变化需求、需求表与需求曲线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和一定市场上按照某一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与劳务的数量。限定了特定时期与特定的市场,必须有支付能力而有别于人类无限多样化的需要,需求概念总是涉及到两个变量,该商品的销售价格以及与该商品价格相对应的人们愿意并且有能力够购买的数量。如果把不同的价格水平下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排列成表,称为需求表,把需求表的数据描绘在平面坐标图上,称为需求曲线,而把需求表与需求曲线描述的内容称为需求状况。e.g需求表:P654321Qd234568PQd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在一种商品市场上,影响该商品的市场需求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消费者的嗜好或者偏好(preference)。经济学论述的嗜好及其变化更多地涉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因而主要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社会传统习惯,如流行的时尚,商业广告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信息影响人们的嗜好,从而影响需求。消费者的收入。在其他条件给定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越多,对商品的需求越多。因此一个市场上消费者的人数和国民收入分配情况,显然是影响需求的首要因素。该商品的价格。人们从大量经验事实中观察到,商品的价格愈高,人们对该商品的购买量愈少;反之价格越低,人们购买量愈多。其它商品的价格。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价格会相互影响,如对棉布的需求量,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随化纤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减少,化纤产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加;又如汽油价格的提高会引起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减少;反之则相反。人们对价格的预期。如果人们预期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一般会增加购买量。如果把上述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来说,称为函数关系Qd=f(T,Y,P,Px,Pe)T,Y,P,Px,Pe分别代表影响Qd的五个因素,Qd代表需求量。鉴于影响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的因素十分复杂,所以经济学在需求分析中采用抽象法,假定在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中,除该商品的价格以外,其它因素给定不变,因此上试可简化为Qd=f(P)若Qd=20-2P表明需求函数是线形函数,因而是一条直线,需求曲线的斜率dQd/dP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pQd=20-2PdQd/dP=2Q需求规律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影响需求量的其它因素给定不变的条件下,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这称为需求规律(Lawofdemand)。这一规律可以用替代效应(SubstitutionEffect)与收入效应(IncomeEffect)来解释,即由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假设棉布的价格下降而化纤产品的价格没有变化,那么人们在一定限度内会少买化纤产品,多买棉布,就是说棉布价格下降会促使人们用棉布代替化纤产品,因而引起对棉布需求量增加,称为替代效应,棉布与化纤产品称为互替商品(SubstitutionGoods)。同样大米与面粉,鸡蛋与鸭蛋都是互替商品。现在解释“收入效应”。假设其他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棉布价格下降,这意味着同量的货币收入在不减少其他商品消费量的情况下,可以买进更多的棉布,也就是说,棉布价格下降引起了消费者实际收入的提高,称为商品需求的收入效应。同样,棉布涨价则会使实际收入下降,引起棉布需求量减少。四.需求的变化与需求曲线的移动。前面所述是需求量的变化,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给定的条件下,需求量随价格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表现为需求量的变化是在给定的需求曲线上移动。但是,需求数量的变化,还可以有另外一些原因,现假设消费者收入提高了,我们发现与任一价格水平对应的需求量也提高了,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称为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样,收入下降,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减少,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图PD1DD2Qd§2-2供给与供给的变化供给表与供给曲线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市场上与每一销售价格对应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如果把描述一种商品供给状况用表列出来,则称为供给表。价格供给量61151048362310供给曲线:把供给量用曲线表述出来称为供给曲线。价格S供给量供给规律(Lawofsupply)价格上升,供给量相应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相应减少,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供给曲线自左向右上方延伸,称为供给规律。供给的变化与供给曲线的移动上述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是除了销售价格以外,影响供给量的其它因素给定不变,供给量随价格同方向变化。现假设由于生产技术进步,或生产要素价格下降,每单位产品成本下降,与前相比,与任一价格相对应,生产者愿意供应的产品将增加。表现为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上方移动。PS2SS1S供给减少←→供给增加三、影响供给的因素上述考察的关系实际上是与每一供给量相对应,生产者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卖价,这里粗略地列举一些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1.考察的时间长短。对于一种产品供给的多少,时间不一样,显然含有很大的差别。2.生产者从事生产的目标。厂商可能会以赚取最大化利润为目标,或者是销售量最大为目标,总之厂商的目标不一样,厂商的供给曲线会有所不同。3.商品的价格。在影响厂商供给的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越多。4.其它商品的价格。比如棉花价格的提高会引起小麦供给的减少。5.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技术进步或任何原因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将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而使与任一价格对应的供给量增加。6.政府的租税政策。对一种产品的课税会使价格提高,会使供给减少,反之减税或政府给予补贴,会通过降低价格刺激需求,从而引起供给增加。§2-3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前面分析已知,影响一种商品需求的因素中,该商品的价格,其它有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以后,需求数量作出反应的程度大小是不一样的。例如粮食的价格的增减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很小,而奢侈品的价格的变化则会引起需求量较大的变化。为此引进需求弹性(ElasticityofDemand)的概念,用来表示影响需求的价格发生变化以后,需求数量作出反应(增减变化)的程度大小的一个概念。同理我们也可以用需求的交叉弹性(Cross-priceelasticityofdemand)和需求的收入弹性(Incomeelasticityofdemand)这两个概念来分别表示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和收入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的大小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特点需求的价格弹性,习惯上称之为需求弹性,用P表示原来的价格,Q表示P相对应的需求量;P1表示变动后的价格,Q1表示与相对应的需求量,ΔP=P1-P,ΔQ=Q1-Q,用Ed表示需求弹性系数:Ed=(需求数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ΔQ/Q)/(ΔP/P)=(ΔQ/ΔP)·(P/Q)根据Ed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Ed具有如下所述的一些特点:1.Ed被定义为自变量变动(ΔP)的百分比ΔP/P与因变量变动(ΔQ)的百分比ΔQ/Q这两个百分比的比率。用百分比来计算可避免因单位不同而导致Ed的值不一样。Ed的数值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依存于有关的两个变量是同方向变化(正数)还是反方向变化(负数),因此Ed的符号表示两个变量的方向性关系,|Ed|的大小,则是表示变动程度的大小。Ed的绝对值不仅随商品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一条给定的需求曲线的每一点的Ed之值都是不相同的。为了表示某种商品及其某一价格的弹性是高还是低,习惯上按Ed的绝对值的大小分为几个范围。(1)|Ed|=1,就是说价格每提高(或降低)1%,需求量相应减少(或增加)1%,称为单位弹性。(2)|Ed|>1,表示价格每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大于1%,称为需求富于弹性。(3)|Ed|<1,表示价格每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小于1%,称为需求缺乏弹性。(4)|Ed|=0,即不管ΔP如何变动,ΔQ始终为零,Q=K,(K为常数),需求曲线为垂直于横坐标的一条直线,表示需求完全缺乏弹性。(5)|Ed|=∞,表示在既定的价格下,需求量可以任意变动,P=K,(K为常数),需求曲线为平行于横坐标的一条直线,表示需求完全富于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由于消费者按一定价格P买进一种商品,数量为Q,则总支出PQ,若|Ed|=1,则价格升降的百分比恰好等于需求量增减的百分比;若|Ed|>1,价格降低1%,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大于1%,即降价会使销售收入增加,提价会使消费者花费在该商品的支出减少;若|Ed|<1,则降价会使收入减少,提价会使收入上升。(二).点弹性系数上面的计算公式实际上是从(P,Q)到(P1,Q1)两点之间的一段弧的弹性,故又称为弧弹性系数。按数学推理,可以根据弧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引申出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弹性系数,即令ΔP→0,ΔQ/ΔP取极限,Q对P求导:E=lim(ΔQ/ΔP)·(P/Q)=(dQ/dP)·(P/Q)=[1/(dP/dQ)]·(P/Q)若以横坐标表示价格P,纵坐标表示需求量Q,则dQ/dP是需求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若P为纵轴,Q为横轴,则dQ/dP为任一点切线的斜率,而P/Q的P与Q之值实际上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位置,若需求曲线是直线,dP/dQ不变,但是每一点的P/Q之值不同,所以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E之值不同。但也有例外:Q=AP-a(A,a为常数),则弹性系数为固定不变的常数且等于-a.dQ/dP=-AaP-a-1,E=(dQ/dP)·(P/Q)=(-AaP-a-1)·(P/-AaP-a-1)=-a令a=1,Q=AP-1,或PQ=A,在这种场合,不仅任何价格下的弹性系数均相等,而且其数值为-1,表示价格增减的百分率通常被需求的增减的百分率所抵消,因而PQ=A,在几何上为正双曲线。PP1RP2S0Q1Q2Q.用几何作图法测度弹性系数需求曲线为直线的情况下:PCP1RP2GH0Q1Q2FQ线性需求曲线CF上任一点R的点弹性系数E=(R点以下线段的长度)/(R点以上线段的长度)=RF/RC证明:价格OP1的需求为OQ1,当价格降为OP2时,需求增为OQ2E=(-ΔQ/Q)÷(ΔP/P),在R点,ΔQ=Q1Q2,Q=OQ1,同样,ΔP=P1P2,P=OP1E=-(Q1Q2/OQ1)/(P1P2/OP1)=(Q1Q2/P1P2)·(OP1/OQ1)=(GH/RG)·(OP1/OQ1)因ΔRGH与ΔRQF相似,故GH/RG=Q1F/RQ1=Q1F/OP1故E=(GH/RG)·(OP1/OQ1)=(Q1F/OP1)·(OP1/OQ1)=Q1F/OQ1=RF/RC根据上面的结论:若R位于CF之中点,RF=RC,则|Ed|=1若R位于CF之中点下方,则|Ed|<1若R位于CF之中点上方,则|Ed|>1若R位于F点,则|Ed|=0,位于C点,则|Ed|=∞。PPPC|Ed|>1C·|Ed|=1CF|Ed|<1|Ed|=0|Ed|=∞0FD0FD0DE=RF/RC需求曲线为曲线的情况下的点弹性系数,通过R点作切线,与纵轴交于A点,横轴交于B点,则R点的弹性系数可以由RB/RA来表示。证明:由R点分别作两坐标的垂线RQ、RP,则OQ=PR=Q,OP=QR=P,由相似三角形原理得OB/OA=QB/QR,QB/OQ=RB/RA由微分原理在R点dQ/dP=dP/dQ=OB/OAE=(dQ/dP)·(P/Q)=(OB/OA)·(OP/OQ)=(QB/QR)·(OP/OQ)=(QB/OP)·(QP/OQ)=QB/OQ=RB/RAPDAPR0QBD二.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是什么原因使得一种商品的需求有弹性而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则缺乏弹性?有下面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该商品得替代品的数目和替代的相近程度。若一种商品有很多相近的替代品,它的需求就是有弹性的。一种商品在购买者家庭预算中所占的比例越小,其需求弹性越小。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越大。例如羊毛可以纺织成多样的产品,价格上升(下降)会从多种途径导致对它的需求的减少(增加)。时期的长短。一般来讲,时期越长,需求越有弹性。商品弹性估计值鞋0.4报纸与杂志0.1汽油、燃料油(短期)0.2(长期)0.5厨房用具0.6珠宝0.4医生服务0.6法律服务0.5出租汽车0.4三.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影响商品X需求量的各个因素包括该商品的价格PX都已给定的条件下,另一商品Y的价格PY的变动会引起X的需求量QX的变动程度,以EXY代表,EXY=(ΔQX/QX)/(ΔPY/PY)=(ΔQX/ΔPY)·(PY/QX);EXY=(dQX/dPY)·(PY/QX)EXY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牛肉价格提高,在猪肉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人们会减少牛肉的需求,同时增加猪肉的需求,反之牛肉降价会使人们以牛肉代替猪肉,二者同方向变动,EXY为正,二者是互相替代的商品。若是互补性的商品,如汽油与汽车,若汽油价格提高,引起汽油需求量的减少,若汽车价格不变会连带引起汽车的需求量减少,二者反方向变动,故EXY为负。若二者完全无关,则EXY=0四.需求的收入弹性在商品价格和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给定不变的条件下,购买者收入(M)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Q的变化,因此,和上述一样,需求的收入弹性EM可以用下式表示:EM=(ΔQ/Q)/(ΔM/M)=(ΔQ/ΔM)·(M/Q)再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提高一般会引起需求的增加,因而EM为正数,在这一类问题中一般又把EM>1的商品称为奢侈品,如娱乐,首饰等;把EM<1的商品称为必需品,如米、油、盐等。但也有一些劣质商品的需求,可能随收入提高而减少,即EM<0,如土豆,随收入提高,其消费量减少,至于其绝对值,可能小于1,也可能大于1。五.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测度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程度大小,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ES被定义为ES=(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ΔQ/Q)/(ΔP/P)=(ΔQ/ΔP)·(P/Q)或ES=(dQ/dP)·(P/Q)根据供给规律,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故一般情况下ES为正。(1)ES=1,称为供给单位弹性。(2)ES>1,称为供给富于弹性。(3)ES<1,称为供给缺乏弹性。(4)ES=0,称为供给完全缺乏弹性。(5)ES=∞,称为供给完全富于弹性。我们也可以用几何作图的方法来测度供给曲线的点弹性系数。PPS1BSARCT0MQS2N0QEA=(AT/AR)EB=(BM/BN)EC=(OC/OC)=1若过供给曲线S上的某一点的切线恰好过原点,则ES=1。进一步推论,假如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并且是从原点起始的一条直线OS1,OS2,则任一条供给线上任一点的供给弹性系数都是1。以上论述的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如果着眼于厂商的供给能力,则时期的长短是决定供给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在极短时期内,厂商将所产产品的供给量,限于已有的库存储备,价格无论怎样提高,供应量无法增加,供给的价格弹性为零,为一垂线;在短期内,厂商能在固定厂房设备下增加变动的生产要素投入扩大产量;在长期内每个厂商都可以调整厂房设备的规模来扩大产量,供给弹性将大于短期弹性,用曲线表示如下:PS1S2S30Q第二.如果着眼于产品的成本状况,则因厂商供应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卖价取决于产品的成本,因而供给弹性取决于成本状况。下图为典型的短期供给曲线的形式:P售价低于OP,没有供给;ES=0售价等于OP,成本不变,PA有完全弹性;AC区域,弹性减小,ES>1;ES<1CB点以上,ES=1;完全弹性BBC区域,ES<1;PAES=1C点以上,设备完全利用,ES=0ES>1Q0Q1Q2§2-4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市场均衡与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市场均衡是假定供给与需求曲线为已知且即定不变的状况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这时价格将在这个高度固定下来,不再有变动的趋势,称为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种使得需求恰好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供(需)量,称为均衡产(销)量。PDS超额供给PEP超额需求需求、供给的变化与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变动假设DD与SS是某商品原来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则由此决定的均衡价格是OP,均衡产量是OQ。假设供给状况不变,需求量增加了,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D1D1,显然,由D1D1和SS所决定的均衡价格,将由OP升为OP1,产量将由OQ增为OQ1;再假定需求状况不变,供给状况发生了变化,这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到S1S1位置,与该商品每一价格相应的供给量较前增加了。均衡价格下降,产量增加。同理可以找出SS与DD同时变动以后的均衡价格与产量。D1PSP1DS1PRR1‘R‘D1S1D0QQ‘Q1Q1‘Q§2-5蛛网理论同前面的均衡分析不同,动态分析是研究阐述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过程,这一节将以一种商品供给和需求与市场价格的相互作用为例,来说明一种商品的价格和产销数量,在市场上的随价格而变动的供求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下在动态时间序列中会出现的发展变化过程。前面所讲的在静态分析中只须指出,根据即定的供需状况,由于需求曲线的形状是自左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的形状是自左向右上方倾斜,因而通过价格的调节以及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市场将趋向均衡。而在动态时间序列中引入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供给函数:象生猪这样的产品,从生产者开始饲养到育肥可供出售,需要经历一定时间(一年),本期的上市量等于上年的饲养量,而初始年份市场上的成交价格(P)决定生产者会有的饲养量,从而决定着次年的供给量,依次类推,供给函数记为St=f(Pt-1)需求函数:我们假定,任一时期的需求量与同时期的价格有着相互依存的函数关系,即Dt=f‘(Pt),它表示第一年的成交价格将是同一年的实有的上市量得以全部售出,购买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Dt=St),而这一价格又决定着下一年的供给量。下面把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画到一个坐标系中去考虑,解方程组St=f(Pt-1)①Dt=f‘(Pt)②Dt=St③第一种情况:供给曲线St的斜率大于需求曲线Dt的斜率,即St比Dt较为陡峭,或者说与任一成交价格相应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小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在这种场合,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大于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因而任何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只需较小的价格变动就得以消除;同时,价格变动引起的下一年供给量的变动较小,从而对当年价格会发生的变动作用较小。这意味着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偏离其均衡值的幅度,以及每年成交价格偏离其均衡值的幅度逐渐减少并趋向其均衡值。这种情况称为动态的稳定均衡。(StableEquilibrium)PSt=f(Pt-1)PP1621256P537PP434Dt=f(Pt)0Q1Q3Q*Q4Q2Qt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相反,供给曲线St的斜率小于需求曲线Dt的斜率,与任一成交价格相应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大于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当出现供给过剩时,为使市场出清,要求售价大幅下降,以至下年供给量减少,导致该年价格大幅上升,由此下一年的供给量大幅上升,降价则大幅度下降,价格和产量与均衡值越来越背离。这种情况在时间序列上是发散的,称为不稳定均衡(UnstableEquilibrium)。P9P9St=f(Pt-1)56561212433487Dt=f(Pt)780Q0t第三种情况,供给曲线St的斜率与需求曲线Dt的斜率绝对值相等,供给的价格弹性与需求的价格弹性完全相同,价格与产量将无休止的波动,其幅度既不扩大也不缩小。PPSt=f(Pt-1)121256943Dt=f(Pt)3478至于波动幅度背离均衡值的程度,取决于均衡被破坏的初始状态与均衡值的偏离程度。Ch3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结构之间具有反方向关系,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具有同方向关系。为什么会有这种特定的关系?必须进一步探讨决定对商品的需求的消费者行为,本章分别采用两种分析工具或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3-1边际效用分析一.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任一物品的效用(utility),是指消费者从消费该物品所感到的满足,因此这里所谓的效用,不仅在于物品本身具有的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客观的物质属性,而且它有无效用和效用大小,还依存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是指该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减)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其数学表达式为:Mux=(ΔTUx)/(ΔQx),其中MUx为边际效用,TUx为总效用,Qx为商品数量。或者换一种说法,边际效用是指所消费物品之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提供的效用。边际效用分析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基数效用(Candinalutility)与序数效用(Ordinaluility)之别。首先提出边际效用的人戈森、吉文思、门格尔和尔拉,对于效用之数量方面的性质,采用基数效用的概念,可以用某种单位计算其数值并加以加总求和(比如一千克大米的效用为3个效用单位,一米布是8个效用单位)。其次,当涉及到同时消费X和Y这两种物品的效用时,X和Y的效用是各自独立,互不影响的。后来有些经济学家虽然仍采用基数效用的概念,但同时消费X、Y两种物品时,X、Y的效用与边际效用并不是互相独立而是互相影响的,这时要求X的边际效用必须令Y不变。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说,随着一个人所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了,但物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所消费物品的数量的增加有递减的趋势。总效用达到一个极大值后,边际效用变为负数。商品X的消费量 总效用 边际效用04 47 39 210 110 08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既是: 设效用函数为:TU=U(X) 则边际效用为:MU=(dTU)/(dX) MU=dTU/dX>0,dMU/dX=d(dTU)/dX(dX)=d2TU/dX2<0为什么边际效用会递减呢?一是生理与心理上的原因: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生理上得到的满足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就递减了。二是若一种物品有几种用途,当只有一个物品时,他一定会用来满足最重要的用途,再多一个再用于次要的用途,因此后一个单位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个单位的效用。三.消费者均衡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了使得花费一定量货币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值,消费者将怎样把这些货币分配使用于各种消费品?先假定:1.消费者的嗜好与偏好是给定的,即各种消费品的效用与边际效用是已知和既定的;2.决定买进的两种消费品X、Y的价格Px、PY已知;3.消费者的收入既定:M4.它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商品X、Y他买进的X与Y的数量应各为多少才使他支付M买进的X与Y提供的效用总和达到最大?M一定时,购买X越多,Y就越少,X的边际效用递减,Y的边际效用递增,为了使M得到的总效用最大,他将调整X与Y的数量,直到他买进的X与Y的边际效用之比,恰好等于X的价格与Y的价格之比,总效用最大,换一说法,他花费的每一圆钱所购买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现在证明:设效用函数:TU=U(x,y) ① PxX+PYY=M ②将②改为: M-PxX-PYY=0然后以不等于0的变数λ(Lagrange)乘上式:λ(M-PxX-PYY)=0将上式与原来的效用函数相加得拉格朗日函数Z=U(X,Y)+λ(M-PxX-PYY) ③由于λ(M-Px·X-PY·Y)=0,故③式与①式的极大值并无区别,Z是X,Y,λ的函数,故Z的极大值的必要条件是所有一阶偏导数都为零:Zx=dZ/dX=Ux-λPx=0④Zy=dZ/dY=Uy-λPy=0⑤Zλ=dZ/dλ=M-PxX-PYY=0⑥Ux=dU(X,Y)/dX=dTU/dX=MUxUy=dU(X,Y)/dY=dTU/dY=MUy由④,⑤式解得:Ux/Uy=Px/Py或Ux/Px=Uy/Py即效用函数U(x,y)的总效用达到极大之必要条件是:(x的边际效用Ux)/(x的价格Px)等于(y的边际效用Uy)/(y的价格Py)由Ux-λPx=0和Uy-λPy=0得:Ux/Px=Uy/Py=λ为最优购买条件下每单位货币的效用.四.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一定数量所获得的总效用,一般来说,超过他为此所花费的货币的总效用,两者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PU8A消费者剩余160A消费者剩余61204E80E240D0102030Q0QQ其中OAEQ表示消费茶叶的总效用;OPEQ表示买进茶叶所支付的货币代表的效用;PAE即为消费者剩余。§3-2无差异曲线分析(Indifferrensevurve)二十世纪初,洛桑学派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prreto,1848~1923)引申出无差异曲线这个工具,建立了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为基础的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序数效用论与基数效用不同的概念是,从序数效用函数中,我们可以知道不同选择中哪个是第一,哪个是第二,哪个是第三,但是这些第一、第二、第三之间没有数量关系,只有序列关系。序数效用函数被假定满足下列3个规则:1.不满足。如果两组商品仅在数量上不同,那么数量多的一组被选择。2.一致性或传递性。如果A优于B,B优于C,那么A优于C.3.边际替代率递减原则。4.设效用函数为U=f(x,y),假定U=f(x,y)是连续的,并且有连续的一阶与二阶偏导数。二、无差异曲线的涵义和特点。如果令效用为一个常数,U=U0,则效用函数为:U0=f(x,y),由于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故有无数组x,y的组合可以满足U0=f(x,y),这种不同的x,y的组合可以用图来表示,表示达到同一效用(U0)的不同商品数量组合,所以,将其称为无差异曲线。若令U=U1,则有U1=f(x,y)U=U2,则有U2=f(x,y)其中,U0<U1<U2YYU2U0U0U10X0X由于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我们将这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称为无差异曲线族,在平面上称为无差异曲线平面。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基本性质: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效用水平。U0与U比较,当y相同时,X1>X0,故越远,U越高。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一条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不变,一个商品数量的增加必须由另一个商品的减少来补偿。无差异曲线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是不能相交的。证明:根据规则1:B>Ay 根据一致性:B=C,A=CB 根据传递性则有:B=A两种相互矛盾,因而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AC0x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有递减倾向。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e)设有两种商品x与y,x对y的边际替代率MRSxy是指为了保持效用不变,x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需减少的y的数量:MRSxy=Δy/Δx当Δx→0,Δy→0,则limΔy/Δx=dy/dx,dy/dx这个导数的数值,即是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所以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边际替代率MRSxy可以用过该点对无差异曲线所作的切线的斜率表示出来,因MRSxy为负,故切线的斜率为负。证明:设TU=U(x,y)dTU=(dTU/dx)dx+(dTU/dy)dy若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移动,dTU=0,故(dTU/dx)dx+(dTU/dy)dy=0dy/dx=-[(dTU/dx)/(dTU/dy)]因为dy/dx为边际替代率,(dTU/dx)=MUx(dTU/dy)=MUy故-dy/dx=MUx/MUy上式可表述为无差异曲线上x对y的边际替代率,即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它等于x的边际效用MUx与y的边际效用MUy之比率。§3-3消费者最优选择预算线(Budgetline)无差异曲线只是表示消费者主观上对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的偏好,边际替代率则表示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相互替代能力的主观评价,要决定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还必须知道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用于支出的收入,在以上三个变量既定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如何获得最大效用。设x的数量为X,价格为px,设y的数量为Y,,价格为px,收入(预算为M)则收入限制可以写为:M=PxX+PYY或Y=M/PY-X(Px/PY)若令X=0,则Y=M/PY若令Y=0,则X=M/PX如果价格不变,收入增加,则预算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收入减少,预算线向左下方平移。如果收入不变,某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则预算线发生平移。yyyA’Y=M/PY-X(Px/PY)AAM↑PXA’’0Bx0B’’BB’0BB’二、消费者最优选择——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预算线AB的限度上,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用是与预算线相切的无差异曲线,两条线相切的条件是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MRS=MUx/MUy,预算线的斜率为-Px/Py,故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MUx/MUy=Px/Py数学证明同前面的拉格朗日条件极值法求解。AMRSXY=-dY/dX=MUx/MUy-dY/dX=Px/PyU3MRSXY=-dY/dXU2=MUx/MUy=Px/PyU1B三、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消费者需求1.替代效应: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消费者增加跌价商品的购买量以代替价格相对上涨的商品的现象,称为替代效应。假定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既定,而x,y的价格发生了变动,px↓,py↑在这种场合,要使消费者仍然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品,则新的均衡点将是按照先的价格作出的预算线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yApx↓,X的购买量增加;Epy↑,Y的购买量减少。A’E’XX’BB’X2.收入效应:如果消费者的偏好不变,商品的价格也不变,但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向另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动而导致购买量变化的现象称为收入效应。一般的消费品的需求量与人们的收入同方向变化,这种类型的消费品称为正常商品。如果在总支出增加,人们对它的购买量反而减少的商品,称为劣质商品。Yy2U2y1U1X价格效应现在考察,消费者的偏好不变,货币收入与支出也不变,两种商品中py不变,px下降,那么消费者的选择将发生何种变化?价格效应表示,在收入与商品y的价格均给定不变条件下,另一种商品x的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对于跌价的商品的需求,将是上述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YAU1U2yEFGxxxBBX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x1x2+x2x3=x1x3收入消费曲线与价格消费曲线如果价格不变,收入增加,那么会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如果把轨迹连起来就得到收入消费曲线。ICCb.价格消费曲线如果收入不变,y商品价格不变,x商品的价格从p1,逐渐下跌到p2、p3、p4情况下的四条预算线与四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起来,就得到了价格消费曲线(pcc),由pcc又可导出消费者对x商品的需求曲线。PCCddCh4生产理论本章所要讨论的是厂商(firm)作为供给者的行为,产品的供给状况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同消费者行为理论假定消费者以效用极大化为目标一样,在厂商行为分析中假定厂商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也就是假定厂商力求使销售的总收入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达到极大值。厂商的总收入取决于产销量及其价格;厂商的总成本则等于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要素价格之乘积。故成本问题涉及:(1)使用的要素(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和(2)生产要素的价格。本章首先讨论要素投入量的变动与相应的产出量的变动之间的关系,然后讨论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4-1生产函数(Productionfunction)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技术状况给定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的函数式,一般记为:Q=f(x1,x2,x3,…,xm)上式中x1,x2,x3,…,xm代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Q代表各种既定数量的投入品组合在给定技术条件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最大产量,故生产要素投入及其产量都是指物质数量,而非货币表现的价值。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以至一定量的投入会产出更多的产品,或一定产量所需投入品减少,则表现为另一生产函数。Q=f1(x1,x2,x3,…,xm)为了论述方便,我们在下面假定投入的要素只有两种,即资本(K)与劳动(L),产出品只有一种,这样生产函数可记为:Q=f(K,L)如果再假定资本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产量Q随L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函数可记为:Q=f(K,L)=f(L)Q=KL-0.5L2-0.32K2若K不变,可以考察产量如何随劳动L的变化而变化令K=10,则Q=f(L)=10L-0.5L2-32如果一种产品使用的K与L的组合比例是固定不变的,表明扩大产量K与L必须同比例增加。这种生产函数称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大多数产品的生产,劳动与资本的组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要素之间可以替代,这样的生产函数称为可变比例生产函数。§4-2可变比例与报酬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这一节所要考虑的问题是:厂商生产某种产品Q的生产函数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变动,其余的要素都是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考虑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假设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为:Q=f(K,L)=f(L)=21L+9L2-L3则劳动平均产量APL=Q/L=21+9L-L2AP与MP一般是不相等的,只有在AP的最大值这一点投入的平均产量才与边际产量相等。可证明如下:AP=f(L)/LdAP/dL=[Lf'(L)-f(L)]/L2=0时为AP极大则应Lf'(L)-f(L)=0f'(L)=f(L)/Lf'(L)=MPLf(L)/L=APL故MPL=APL即APL取极大值时,MPL=APL如果把上面的生产函数随不同的L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变化给出下图:CBQ=21L+9L2-L3A0ABCAPL=21+9L-L2034.57MPL=21+18L-3L2现在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总产量与边际产量关系当0<L<3时,边际产量为正dQ/dL>0,并且边际产量之值随L的增加而增加,d(MPL)/dL=d2Q/dL2>0,由于d2Q/dL2>0,故dQ/dL是上升的,Q曲线的斜率上升,故Q曲线在段是上凹的。在L=3时边际产量从递增转为递减的转折点,故这一点的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当3<L<7时,边际产量仍为正dQ/dL>0,也就是说投入要素后仍然促使Q增加,故Q线在AC段增加,但边际产量之值转入递减,故:d(MPL)/dL=d(dQ/dL)/dL=d2Q/dL2<0,故MPL向下倾斜,Q线上下凹入。当L=7时,dQ/dL=0,总产量从递增转为递减之转折点,故Q达到极大值Qm。当L>7时,总产量反而随投入劳动的增加而减少,即边际产量是负数dQ/dL<0,故总产量从C开始递减,而MPL则为负数。.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1)当0<L<4.5时,随着投入劳动的增加,总产量随之不断增加,与之相应的平均产量也不断增加,在投入劳动量4.5之前,前面的投入劳动的产量增量大于前面投入劳动量的平均产量。(2)L=4.5,APL是从递增转为递减的转折点,故在L=4.5,APL达到极大值。(3)当L>4.5时,随着投入劳动的逐渐增加,APL向下倾斜递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1)当平均产量处于递增阶段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L>APL),当投入劳动的总产量之平均值逐渐增加时,必定是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2)当平均产量处于递减阶段时,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这表现为MPL位于APL之下方。(3)在平均产量的最高点,MPL=APL上述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三种关系,对于任何边际曲线与平均曲线都是适应的。可证明如下:APL=Q/L,MPL=dQ/dLdAPL/dL=d(Q/L)/dL=[(dQ/dL)L-(dL/dL)Q]/L2=1/L(dQ/dL-Q/L)因L>0,故当dQ/dL>Q/L,则dAPL/dL>0,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dQ/dL<Q/L,则dAPL/dL<0,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dQ/dL=Q/L,则dAPL/dL=0,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二、报酬递减规律(thelawofdiminishingreturns)当技术不变,其它要素的投入固定不变时,改变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开始会使产量增加,当产量达到极大值以后,增加投入会使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这种现象称为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thelawofdiminishingreturns)。原因在于可变要素与不可变要素的配置以及合理利用。三、厂商的理性行为-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上面考察了只有一种要素可变情况下,总产量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大致把它分为三个阶段:0<L<4.5;4.5<L<7;L>7个单位。现在要么:假设产品都可以销售出去,那么,厂商投入的可变要素与生产的产量应为若干?如果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最大利润为销售价减成本,故这里并不能决定,这里只能先假定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已知和不变的,这里就变成了投入的要素数量和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首先,厂商绝不会在第三阶段生产,因为总产量会下降。其次,厂商也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是递增的,每增加一个投入要素会使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总产量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只要产品销售得出去,就会有利润。因此,厂商的决策将在第二阶段进行,至于会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决定产量,那要取决于产品的销售总金额与使用的要素之间的总成本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