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二语文期中试题_第1页
2019-2020高二语文期中试题_第2页
2019-2020高二语文期中试题_第3页
2019-2020高二语文期中试题_第4页
2019-2020高二语文期中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重庆万州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3—26题。(18分)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征。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

精致。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

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

事。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

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

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桔树搭成的

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

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

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或是崔

颍的《长干行》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

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

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

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

好就是所谓“趣味”。

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

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件事实实在不很容易。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

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我学西方诗是从十九世纪浪漫诗人入手

的,从前只觉得这派诗有趣味,讨厌前一个时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国象

征派和英国现代诗,因为这些诗都和浪漫派诗不同,后来我读一些象征派诗和英国

现代诗,对它们逐渐感到趣味,又觉得从前所爱好的浪漫派诗有好些毛病,对于它

们的爱好不免淡薄了许多,我又回头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渐明白作者的环境立

场和用意,觉得它们也有不可抹煞处,对于他们的嫌恶也不免减少了许多。在这种

变迁中我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

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与滥调是死对头。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诗要说的

话都必产是新鲜的。但是世间哪里有许多新鲜话可说?有些人因此替诗危惧,以为

关于风花雪月、爱情、阶级意识等等的话或都已被人说完,或将有被人说完的一

日,那一日恐怕是诗的末日了。抱这种过虑的人们根本没有了解诗究竟是怎么一回

事。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

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谁没有看见过在田里收获的

农夫农妇!但是谁一一除非是米勒、陶渊明、华兹华斯一一在这中间见着新鲜有趣

的诗?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

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我们本来不觉得乡村生活中有诗,从读过陶渊明、华兹

华斯诸人的作品之后,便觉得它有诗;我们本来不觉得城市生活和工商业文化之中

有诗,从读过美国近代小说和俄国现代诗之后,便觉得它也有诗。诗人和艺术家的

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现也生生不息。“哀莫大于心

死”,所谓“心死”就是对于人生世相失去解悟和留恋,就是对于诗无兴趣。读诗

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

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23、本文作者希望青年喜欢读诗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9个字)(2分)

24、作者指出“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

夫。”“容易做出的地方”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分别指的是什么?(6

分)

答:“容易做出的地方”指(不超过7字)

“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指

(不超过20字)

25、第二段中,作者说:“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

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其中:(6分)

(1)“已得的领土”在文中的具体所指是(不超过15字)

(2)“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在文中的具体所指是(不超过35字)

26、关于诗与趣味的培养,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4分)

A.不喜欢读诗,就不可能爱好小说和戏剧。

B.优秀的诗都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下功夫。

C.文学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

D、语言简朴的诗有情趣,语言华丽的诗无诗意。

E.描写“风花雪月”“爱情”“阶级意识”之类的诗有文学价值。

参考答案:

23、(2分)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

24、答:“容易做出的地方”指:简单平凡的故事(不超过7字)

“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指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的技巧(不超过20

字)

25.第二段中,作者说:“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

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其中:

(1)“已得的领土”在文中的具体所指是(不超过15字)

觉得十九世纪浪漫诗有趣味

(2)“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在文中的具体所指是(不超过35字)

对法国象征派诗,英国现代诗和假古典派作品逐渐感到趣味,明白作者的用

尽、0

26.BC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蘑菇圈(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

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

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

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

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群,盘曲裸露的

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桥树干的岩石,表面的

苔群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

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

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

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

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

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

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

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葬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

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

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

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

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

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

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

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

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

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

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

的起源。蘑菇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阿妈斯炯接连四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

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阿妈斯炯雨后采蘑菇的场景,“珍重、掩盖”等词语传神地表达了

她对蘑菇的珍视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敬畏。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的公司追踪拍摄,丹雅

准备利用拍摄的影像欺骗大众以此挣钱的故事。

D.小说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表明阿妈希望儿子能继

承自己的蘑菇圈,但儿子对阿妈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5.阿来的《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中评价其“意深旨远”。请结合文

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6.小说的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D

5.①本文赞扬了阿妈斯炯对自然认识的纯朴,对资源的珍视敬畏。阿妈斯炯对待野生蘑

菇细心有爱,而且没有将蘑菇占为己有,而懂得要和鸟儿分享,表明她感恩、珍惜大自然

的馈赠。②批判了以丹雅为代表的现代社会中为了利益、金钱而漠视情感,麻木不仁,缺

乏社会责任感的人。丹雅的公司借助科技手段追踪拍摄了蘑菇圈中野生蘑菇的生长状态,

并借此对外宣称这是他们公司野外培植的松茸,他们以这种欺诈的方式获取金钱。这是作

者所批判的。③阿妈斯炯面对时代变化显得茫然失措,作者同情她的失落和无助。但作者

以冷峻的目光,留给我们反思: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心应怎样面对时代的变

化。

6.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如“看它们如何从

地下钻出来”形象地描绘出松茸的生机;“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形象地

写出阿妈斯炯因为丹雅千方百计找到了她的蘑菇圈而感到愤怒。②运用反复、叠词等手

法,如反复出现的“你怎么可能知道”,叠词如“树叶湿淋淋的”“水滴簌簌落下”,使

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运用整句,如“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辞,盘曲裸露的树

根”,使小说的语言有一种整饬之美。③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感情渗透进作品里,使小

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小说中的第一个视频、第二个视频对蘑菇圈的环境描写浸润着

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热爱,意境之美、语言之雅,体现出抒情性。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

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

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要求

选出“不准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

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阿妈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蘑菇圈”说法错误,阿妈斯

炯两次给儿子打电话是因为她内心孤独想找儿子倾诉。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

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圈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进行

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阿来的《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

迅文学奖,授奖词中评价其“意深旨远”,也就是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蘑菇

圈》这篇文章为什么会被评价为“意深旨远”,或者说《蘑菇圈》这篇文章表达了哪些深

远的旨意。通读文章,根据文中“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

吃,鸟也要吃”“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

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

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

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葬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

起来”“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

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

了”说明阿妈斯炯对待野生蘑菇细心有爱,而且没有将蘑菇占为己有,而懂得要和鸟儿分

享,表明她感恩、珍惜大自然的馈赠,文章赞美了阿妈斯炯对自然认识的纯朴,对资源的

珍视敬畏。根据“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

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

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

作”“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

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丹雅说,阿妈斯炯,为

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

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

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丹雅所在额公司为了金钱,在阿妈斯炯身上装了GPS定位,等

同于偷了阿妈斯炯的蘑菇圈秘密,还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

机,拍摄蘑菇圈中蘑菇的生长过程,并借此对外宣传是自己公司野外培植的松茸,让那些

看到蘑菇生长的人给他们钱,这是用欺诈的手段获取金钱,作者对这种为了利益、金钱而

模式情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以及做法是批判的。“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

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

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阿妈斯炯抬起头来,

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

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自己的蘑菇圈清楚的显示在丹雅带来

摄像机录像中,阿妈斯炯先是愤怒,可是愤怒的“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

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说明阿妈斯炯

对以丹雅为代表的公司采取科技手段窃取自己蘑菇圈的信息进行欺诈换钱的行为除了愤怒

之外,更多是一种茫然失措。丹雅告诉阿妈斯炯“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

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

长”,阿妈斯炯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并打电话给二子,劈头就说自己的蘑菇

圈没有了,还连说了两遍,充分表现阿妈斯炯的失落和无助,想找儿子倾诉自己的茫然无

措和失落。而儿子只是说过几天,自己请假来接阿妈斯炯。可是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阿

妈斯炯。这是作者以冷峻的目光,留给我们反思: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心应怎样

面对时代的变化。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小说的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要先明确什么样的语

言具有“诗化”的特点,或者说什么是“诗化”语言。所谓的诗化语言,就是作品的语言

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它具有如下特点:语言形象、生动、含蓄、凝练;

以描述代替一般的叙述,形象饱满,感情丰富;句式灵活,整散结合。然后在文章找到具

体能反应这些特点的内容,进行分析回答问题。通读文章,本文的语言具有诗歌形象性的

特点,比如“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松茸的生机;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阿妈斯炯因为丹雅千方百

计找到了她的蘑菇圈而感到愤怒。还有像文章中反复出现阿妈斯炯的话“你怎么可能知

道”,以及一些叠词使用,如“树叶湿淋淋的”“水滴簌簌落下”“小心翼翼地下

手”“刚刚露头的小蘑菇”使文章的语言具有韵律感;还有“枯叶,稀疏的草棵,苔碎,

盘曲裸露的树根”等整句的使用小说语言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强烈具有

有一种整饬之美。这些整句中穿插着类似于“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

的地面清晰地显现”这些散句,使句式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还有文章中的第一个视频、

第二个视频对蘑菇圈的环境描写“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

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薛,盘曲裸露的树根”“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

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

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

落下”“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这些环境描写营造了文章美好的意

境,同时浸润着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热爱之情,使文章的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特点。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

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

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

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

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

找这些硬伤。

3.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17〜19题。(15分)

亲亲麦子

张佐香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

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

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

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

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

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

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

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

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

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

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

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

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

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

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麦穗是绝妙的艺

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

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

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

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

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穰,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

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

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

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缗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

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

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

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

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

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叫一,开花,结果,奉献……麦子,

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

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

(选自《诗意的栖居》)

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一生,用词优美,情深意

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以及拟人、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

清楚,又显得很有文采。

C.本文安排文章的结构颇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

变化。

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的父亲种麦子很有经验,例如在第⑤段,他吃下鲜

嫩的麦子就能判断麦子的长势。

E.本文作者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他在文中运用冷静客观、准确细致的语言,

表达了对麦子的情感。

18.作者在第②段说:“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怎

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19.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

参考答案:

17.(4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时需要

联系前后文,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

答案:①麦子以它充足的物质营养哺育着人类,使人类的历史得以延续;②麦子美

丽的生命过程、真善美的精神实质也一直启迪着人类,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一点2分)

18.(6分)解析:要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就必须明白作者的

情感倾向和文章的主旨。从文本来看,作者对麦子是喜爱的、感激的,甚至是赞美

的,在答题时,可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阐释。

答案:①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是真善美的一生。②人类种植麦子,

麦子供给我们营养,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这种关系是美丽

的。③收种麦子的劳动过程是美丽的,播种麦子就是播种希望,收获麦子是对自己

辛劳的奖赏,收种麦子的过程是人类美德闪光的过程。④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

子,弥漫着文化意蕴。

19.改写⑴:语文组购买过U盘的老师就增加到12人了。(或:成了语文组第12

位购买者。)改写⑵:语文组又有12位老师购买了U盘。(改对一句得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2-16题。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日:“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

岂可及乎?“子路臼।“学岂有益哉?”子曰,“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繁;迷受

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事问,孰不顺哉।"孑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

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孔子曰「括;而羽之,镀;而砺之,其人不益深乎?”

子路拜日:“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删改)

注,。喋(qing),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箭尾。③镶(zil),箭头。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对长剑(爱好)B.学岂有金哉(益姐好处)

C.0狂马不祥策(勒索)D.镶而苏之(磨砺)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介词,凭)

B.何学之为(做)

C.斩而用之,达于犀革(连词,表顺承关系)

D.木受绳则直(连词,就,那么)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括而羽之B.镀而砺之

C.人受谏则圣D.稍稍宾客其父

1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孔子问曰:“何好?”

A.何学之为B.何陋之有

C.其入不益深乎D.孰不顺哉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

(2)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

参考答案:

11-14,CBCB(师版练习册第29页)15,(1)凭你的才能,加上学习,谁能比

得上呢?

(2)木材受过绳墨,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变得通达;从

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耿定向,字在伦,黄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除行人,擢御史。严嵩父子窃

政,吏部尚书吴鹏附之。定向疏鹏六罪,因言鹏媚学士董份总裁会试,私鹏子绍,宜并

斥。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还督南京

学政。

隆庆初,擢大理右寺丞。高拱执政,定向尝讥其褊浅无大臣度,拱嗓之。及拱掌

吏部,以考察谪定向横州判官。拱罢,量移衡州推官。

万历中,累官右副都御史。吏部侍郎陆光祖为御史周之翰所劾,光祖已留,定向

复颂光祖贤,诋之翰。给事中李以谦言定向挤言官,定向求去,帝不问。历刑部左、右侍

郎,擢南京右都御史。御史王藩臣劾应天巡抚周继,疏发逾月不以白定向。定向怒,守故

事力争,自劾求罢,且底藩臣论劾失当。因言故江西巡抚陈有年、四川巡抚徐元泰皆贤,

为御史方万山、王麟趾劾罢,今宜召用,而量罚藩臣。藩臣坐停俸二月。于是给事中许弘

纲、观政进士薛敷教、南京御史黄仁荣及麟

趾连章劾定向。执政方恶言者,勒敷教还籍省过,麟趾、仁荣亦停俸。时已除定

向户部尚书督仓场,定向因力辞求退。章屡上,乃许。卒,年七十三。赠太子少保,谥恭

简。

定向初立朝有时望。后历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四辅,皆能无至

居正夺情,寓书友人誉为伊尹而贬言者,时议皆之。其学本王守仁。尝招晋江李贽于黄

安,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贽小有才,机辨,定向不能胜

也。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拱喋之喋:怨恨

B.而量罚藩臣量:衡量

C.其学本王守仁本:本来

D.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游:交游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

还督南京学政

B.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还

督南京学政

C.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

还督南京学政

D.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还

督南京学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定向不畏权贵。严嵩父子专权时,他上奏章弹劾依附严嵩父子的吏部尚书吴鹏的六

大罪状,并弹劾吴鹏女婿学士董份在总裁会试时徇私。

B.耿定向仕途起伏。隆庆初年,他被提拔为大理右寺丞,后又因曾讥讽掌权的高拱狭隘

浅薄没有大臣气度而被贬为衡州推官。

C.耿定向爱憎分明。他在担任右副都御史时,吏部侍郎陆光祖被御史周之翰弹劾,而耿

定向却赞颂陆光祖贤能,指责周之翰。

D.耿定向有声望,但也受到一些非议。他经历四任首辅,能做到与他们意见相合;他给

友人写信赞誉张居正而贬斥言官,受到舆论的非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定向怒,守故事力争,自劾求罢,且底藩臣论劾失当。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尝招晋江李贽于黄安,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

(1)C

(2)C

(3)B

(4)①耿定向十分生气,严守旧的制度据理力争,弹劾自己请求罢免,且指责王藩臣议

论弹劾不恰当。

②曾经招募晋江李贽到黄安,后来渐渐厌恶李贽,李贽也多次诋毁耿定向。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

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

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

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

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C此句译为:他的学问师承王守仁。本:源自,师承。

(2)C通读句子及上下文内容可知,“留境上而去”的主语应是“耿定向”而不是“馈

者”,据此排除B项和D项,“寝”的主语是“事”,据此排除A项,答案为C项。

(3)B"被贬为衡州推官”错误,原文应该是“被贬为横州判官”。

(4)①“故事”,旧的制度;“自劾”,弹劾自己;“诋”,指责。译为:耿定向十

分生气,严守旧的制度据理力争,弹劾自己请求罢免,且指责王藩臣议论弹劾不恰当。

②“于",至I」;“恶”,厌恶;“短”,诋毁。译为:曾经招募晋江李贽到

黄安,后来渐渐厌恶李贽,李贽也多次诋毁耿定向。

参考译文:

耿定向,字在伦,黄安人。他是嘉靖三十五年的进士。受任行人之职,又被提拔为御

史。严嵩父子窃取了国家政权,吏部尚书吴鹏依附他们。耿定向上奏章弹劾吴鹏的六大罪

状,趁机谈到吴鹏女婿学士董份在总裁会试时偏私吴鹏的儿子吴绍,应该一起贬斥。严嵩

竭力袒护吴鹏,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出京任甘肃按察史,推举和弹劾他人都不是出于私

心。离任时,只在肩上背一个箱笼,有人赠给他一部石经,他将石经留在境上便离开了。

回京后担任南京学政。

隆庆初年,被提拔为大理右寺丞。高拱掌权,耿定向曾经讥讽他狭隘浅薄没有大

臣的气度,高拱怨恨他。等到高拱执掌吏部,供考察的名义将耿定向贬谪为横州判官。高

拱被罢免后,耿定向受恩赦改任衡州推官。

万历年间,不断升迁担任右副都御史。吏部侍郎陆光祖被御史周之翰弹劾,陆光

祖留任之后,耿定向又赞颂陆光祖贤能,指责周之翰。给事中李以谦弹劾耿定向排挤言

官,耿定向请求离任,皇帝没有过问这件事。历任刑部左、右侍郎,被提拔为南京右都御

史。御史王藩臣弹劾应天巡抚周继,奏章发出过了一个月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耿定向。耿

定向十分生气,严守旧的制度据理力争,弹劾自己请求被罢免,且指责王藩臣议论弹劾不

恰当。趁机说以前的江西巡抚陈有年、四川巡抚徐元泰都是贤者,被御史方万山、王麟趾

弹劾罢免,现在应该召还任用,也要酌情处罚王藩臣。王藩臣因此被罚停俸两个月。因此

给事中许弘纲、观政进士薛敷教、南京御史黄仁荣和王麟趾联名上奏章弹劾耿定向。当时

的执政者正对言官没有好感,勒令薛敷教回到原籍反思自己的过失,王麟趾、黄仁荣也受

到停俸的处罚。当时已经授予耿定向户部尚书的官职让他负责管理全国的粮仓,耿定向于

是竭力推辞请求退休。奏章不断呈上,皇帝才答应了他。死的时候,七十三岁。被追赠为

太子少保,谥事情为恭简。

耿定向在朝廷刚刚建立时很有声望。后来经历了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

四任首辅,都能做到意见相合。等到张居正守丧期末满而被强行任职,耿定向给友人写信

赞誉张居正为商汤时的伊尹而贬斥那些言官,当时的舆论都非议他。他的学问师承王守

仁。曾经招募晋江李贽到黄安,后来渐渐厌恶李贽,李贽也多次诋毁耿定向。那些喜欢理

禅的士大夫往往与李贽交往。李贽小有才气,机智善辩,耿定向不能超过他。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蝇蛀不知春秋,此小

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

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

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鳏。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拎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

南冥也。斥需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

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

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

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

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

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不知晦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毛发,文中指草木)

C.此亦飞之至也(最高限度)

D.而御六气之辩(通“辨”,区别)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小年不及大年

B.众人匹之

C.按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D.虽然,犹有未树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而:夫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

D.以:奚以知其然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参考答案:

7.D8.A9.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

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D项,“而御六气之辩”的意思是“”,所以“辩”通“变”,意思是“变

化”。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掌握情况。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

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

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

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

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A项,不及:古义今义都是

“比不上”;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C项,

羊角:古义:旋风名。今义:羊的角;D项,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用在

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故

选Ao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

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

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

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

题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于:介词,对于/于:介词,比;B

项,且:表递进关系,况且/且:副词,将要;C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承

接;D项,以:凭,凭借/以:凭,凭借。故选D。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

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

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

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

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

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

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

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

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

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

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

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

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鱼昆。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

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

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

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

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

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

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

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

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

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

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

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

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仿照画线的句子,补写语句,使其与画线句构成排比。要求:语意连贯,风格统一。

文学经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它是朱自清《背影》

里父亲饱经风霜的背影,—,—。文学经典经得起我们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就是一

次新的意义挖掘。

参考答案:

(1).它是沈从文《边城》里爷爷咿呀作响的渡船(2).它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王子

刺向仇敌的利剑

本题解答时,根据划线句提示,关键点文学名著作者和作品及作品中的任务形象,学生有

多年的阅读经历仿写应该问题不大,要注意题干的要求。

点睛:仿写时要注意:一要“想得开”,即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

想象。

二要“仿得妙”,要组织好语言,句子的语法要正确,语言表达要合乎情理,并力求

有文采,具体来说要做到“神似、形似、意达、文雅”。

8.16.以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抽象的情思,可使读者获得更鲜明的印象、更具体的感

动,例如用“母爱是阳台上晒干的衣服,暖暖的,充满太阳的气味”,比“母爱是世

间最温馨无私的爱”更加具体可感。请你仿照上面例句,选取“友情”、“悲伤”中的

一种,根据你的体会,进行形象的描写。(2分)

参考答案:

16.略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④,这样做是因为我们

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给予不仅能

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

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其实,只要愿意,③,你可以做慈

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

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参考答案:

①我们并不习惯给予②给予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③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此

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

应。第①处,前文阐述的是给予,从“然而”可判断出应该与前文的意思相反,即“我们

并不习惯给予";第②处,是总结句,上文列举的是给予的好处,所以总结句可填写“给

予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第③处,根据后文列举的给予的方式可知应填写“你可

以用各种方式进行给予”。

【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

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

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

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

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

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

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

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其意

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

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

参考答案:

(1).是继承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2).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3).可以转变风气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

推断能力。本段文字主要是谈今天还要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第一处,前面说“如

果……那么……”,“那么”后面的意思不完整,还没有表达清楚,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