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1月11日08:30~11:00】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关注中国文学的人总是遗憾中国文学没有出现“史诗”,即没有《伊利亚特》或《奥德赛》似的史诗。其实,《红楼梦》正是一部伟大史诗,而且由它确立了一个极为精彩的中国的史诗传统。“史诗”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它原是指古代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传说并具有神话色彩的长篇叙事诗,后来又延伸到泛指具有上述内涵并有宏大结构的卓越叙事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作品。此时,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史诗,是指:一、它具有荷马史诗式的宏大叙事构架和深广视野;二、它和中国原始神话《山海经》直接相联,塑造了具有神话色彩和别样英雄色彩(另一种意义的富有平常心的英雄)的系列诗意大生命;三、它寄托着人类“诗意栖居”“诗意存在”的形上梦想,从而使浓厚的诗意覆盖整部作品。上述三点,还需做些补充。首先应说明的是,《红楼梦》的史诗构架打通天上人间这与《伊利亚特》相似,但其深广视野则与《伊利亚特》不同,它是一种更深邃的内在视野,它挺进到人的内心深处,展示更丰富的内在生命景观。这种史诗性的内在生命景观,在人类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它是曹雪芹了不起的创造,也是《红楼梦》史诗的特征。林黛玉一见到贾宝玉就觉得“眼熟”,内在视野一下子就伸延到灵河岸边。她在《葬花吟》中提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大苍凉的叩问中呈现的又是无边无垠的大视野。其次,说《红楼梦》有英雄色彩,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具有平常之心的英雄。难道贾宝玉基督式的情怀不是英雄情怀?难道尤三姐、鸳鸯一剑一绳自我了断,把泥浊世界断然从自己的生命中抛却出去不是英雄气概?难道林黛玉的焚烧诗稿的行为,不是对黑暗人间英雄式的抗议?如果说,《伊利亚特》的英雄是刚性的,那么《红楼梦》的英雄则是柔性的。因此,也可以说,《伊利亚特》是刚性史诗,《红楼梦》是柔性史诗。史诗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史诗的起点是诗,是审美意识,而不是年代时序,不是权力意识与道德意识。因此,它虽然具有历史的时代内涵,但重心则是超越历史时代的生命景观与生命哲学意味。也就是说,史诗的重心是“诗”而不是“史”,它是史的诗化与审美化,但不是历史。《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规模再大,也不是史诗。《三国演义》《水浒传》虽塑造了许多英雄,也有历史感,但缺乏史诗的起点,即审美意识,它令读者感受到的是权力意识与道德意识对审美意识的绝对压倒,因此,不能称为史诗。中国的《史记》,以文写史,以文塑造历史英雄,显然有史诗倾向,其中有些描绘英雄人物的篇章,也很有诗意。可以说,《史记》早已提供了史诗创造的可能性,可惜司马迁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不是用审美意识去重新观照历史和重组历史,因此,也没有赋予《史记》以史诗的宏伟框架。他对个人不幸遭际进行反弹的发愤意识显然大于审美意识,这一点限制了他的“大观”眼睛,使他未能像曹雪芹那样如此透彻地感悟到人间的诗意所有。唯有《红楼梦》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存在,它在东方屹立着,并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将永远保持着太阳般的魅力并永远放射着超越时空的光辉和异彩。(摘编自刘再复《东方的伟大史诗》)材料二: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著作标志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对于这些标志精神高度的经典极品,时间没有意义。换句话说,它们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是一个永远的审美对象,而不是时代性标记。它属于当时,也属于现在,更属于今后的千秋岁月。《红楼梦》正是荷马史诗式的没有时间边界的永恒存在,所以可称为“永远的《红楼梦》”。只要游历人类的艺术世界,就可明白:大艺术家的全部才华和毕生心力都在追求一种比自身生命更长久的东西,这就是“永恒”。他们殚精竭虑所求索的是如何把永恒化为瞬间,如何把永恒凝聚为具象,或者说,如何捕捉瞬间和深入瞬间,然后通过瞬间与具象进入不知岁月时序的宇宙之境。他们的精神创造过程是一个叩问永恒之谜的过程。《红楼梦》问世后至今已二百四十余年。开始的一百四十年,《红楼梦》经历了流传,也经历了禁锢。但禁锢它的权力早已消失,而巨著却真的与日月星辰同在。进入20世纪,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之后,《红楼梦》更是从少数人的刻印、评点、阅读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奇迹般地大规模走向社会,走向学术领域、戏剧领域、电影领域,甚至走向政治领域,而最可贵的是走进深层的心灵领域。书中的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妙玉、晴雯等,正在成为中国男男女女心灵的永远伴侣。《红楼梦》包含着中国与人类未来的全部美好信息,这是关于人的生命如何保持它的本真本然、人的尊严与价值如何实现、人如何“诗意栖居于地球之上”的普世信息。整部《红楼梦》搁置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智慧果”(从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小说一直到变形的孔孟思想),而直接与中国原始神话《山海经》相衔接,主人公的故事是女娲补天故事的继续。贾宝玉和林黛玉等都是和夸父精卫一样的不知算计、不知世故的纯真生命,在权术、心术、暴力面前发呆、发愣、不知所措的生命。然而,正是这种生命属于未来。它负载着中国和人类关于人的尊严与人的价值的全部期望,因此,《红楼梦》不仅属于今天,更是属于明天,不仅属于当代的读者,更属于以后无数年月的后世知音。过去的两百多年已证明《红楼梦》的永久魅力,未来的岁月更会证明它的不灭不衰。(摘编自刘再复《人类精神高度的一个坐标》)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所具有的英雄色彩与《伊利亚特》不同,是具有平常之心的英雄。B.《红楼梦》展示的史诗性的内在生命景观极为罕见,是曹雪芹的独特创造。C.史诗作为文学,其重心是审美意识,而非历史所侧重的权力意识、道德意识。D.《红楼梦》具有永久魅力,会不灭不衰,这已然经住了历史的考验和证明。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确立了一个极为精彩的中国的史诗传统,因此是一部伟大史诗。B.曹雪芹具有超越司马迁的“大观”眼睛,能够透彻地感悟到人间的诗意所有。C.著作一旦成为能够标志人类精神高度的经典,就会成为一个永远的审美对象。D.在人类艺术世界中,大艺术家不是只捕捉瞬间,而是追求用瞬间展示永恒。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中画线句观点一项是()A.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B.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C.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D.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4.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试举两例简要分析。5.为什么《红楼梦》可称为“永远的《红楼梦》”?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成长李要军一座连接南北的石桥,已有上百年历史,仍是进出市区的最主要干道之一。“天好像让谁给捅漏了,水位再上涨,冲毁石桥就给交通造成麻烦了!”听着不远处石桥下如猛兽般咆哮的洪水声,在营门口站岗的警卫战士孙兵不禁担忧起来。孙兵怕雨,从小就怕。确切地说,他不是怕雨,是怕水灾。孙兵的老家是南方的一个小城。每年夏季,雨就会下个不停。每隔几年,强降雨都会引发一次水灾。令孙兵记忆最深的一次,暴雨连下三天三夜,淹没了街道和房屋,也淹没了孙兵所就读的小学。当被困在学校屋顶上的他和同学们绝望地哭喊时,乘着冲锋舟的解放军叔叔“神兵天降”般出现了,把他们一个个抱上了冲锋舟。“长大后我也要当解放军!”的愿望,或许那时就在孙兵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当然,伴随这个愿望的,还有“怕水”这个心理阴影。孙兵家门口有一条浅浅的小河,可他从小到大,连河边都不会靠近。一年暑假,恨铁不成钢的老兵父亲硬是逼他下河学游泳。孙兵不知道哭了多少回,勉强会了“狗刨式”。直到当兵后,父亲还板着脸训他,如果胆子这么小,那就是个“孬兵”。孙兵上大三时,携笔从戎来到空军驻豫某部。驻地历史文化灿烂,民风淳厚朴实。新兵连第一次组织野营拉练时,老百姓站在石桥上又是送食品,又是送水果。浓浓的拥军情,让孙兵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与此同时,“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的部队优良传统,也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雨,已经下了两天两夜,仍没有停下来的任何迹象。第三天中午,孙兵刚下岗回到宿舍端起饭盒,一声沉闷的巨响突然传来。“不好,石桥被冲塌了!”孙兵和战友们闻声冲出营门。只见原来那座高近2米的石桥断为两截,在似万马奔腾的洪水中若隐若现。幸亏当时桥上没有行人。因为交通阻断,没多久,河两岸就聚满了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大家无奈地叹息着,不少人脸上露出了恐慌的神情。临近黄昏,地方城建部门赶来了。接上级通知,24小时内必须恢复交通,以保障上级救灾物资顺利通过,送往已出现严重灾情的市区。很快,孙兵所在单位也接到命令,要求组成突击队,协助地方连夜完成架桥任务。“共产党员向前一步走!”紧急集合的队伍前,随着连长的一声口令,7名战士党员步伐铿锵地跨出队列。看着老兵们脸上那坚毅的神情,孙兵一边鼓掌,一边暗自在心里说,“如果我是党员,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勇敢站出来。”突然,他想起父亲总是板着的面孔,“孬兵”两个字不停地回响在耳边。“会游泳的同志向前一步走!”连长紧接着又下了第二道口令。“我这最简单的‘狗刨’算不算会游泳?这么大的洪水,会游泳有用吗?”就在孙兵犹豫时,又有15名战士步伐铿锵地跨出队列。“老百姓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突击队员跟我跑步走!”随着口令声,包括连长在内共23人组成的突击队,跑步出发了。站在原地犹豫的瞬间,孙兵眼前闪现出上小学时自己被救助的情景。“驻地遇到困难,我就应该冲上去,不能当孬兵!”想到这里,他朝着已出发的队伍大声喊:“报告连长,我也会游泳,我也要加入突击队……”不多时,新建的钢架桥已初具规模,只等往桥上铺设桥板,再打上螺钉加固桥身。孙兵和战友们承担了铺设桥板的任务。一块块数百公斤重的桥板,在他们肩抬手拉下,一块块铺上桥面。一双双手,磨出了泡,划出了血,但连长喊停下来休息时,大家谁也不肯停歇片刻。此时,战士们只有一个愿望,早一点把桥修好,恢复灾区交通。面对脚下咆哮的洪水,孙兵刚上桥时非常紧张,甚至双腿不由自主地打起了哆嗦。但随着离水越来越近,上桥的次数越来越多,他的害怕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抛在脑后,甚至还有了种跳入洪水中与其搏斗的冲动。在上螺钉加固桥身时,孙兵第一个主动要求系上安全带悬在半空进行操作。身下翻涌的洪水,此时在孙兵眼里,似乎成了一条被驯服的苍龙,咆哮声也不再那么刺耳。孙兵以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干脆利落的操作,赢得现场工人的阵阵喝彩声。就连从外地赶来参加救援的“老兵抗汛突击队”孙队长,也频频朝他竖起大拇指。而孙兵也在紧张的操作间隙中,回头向孙队长--他的老兵父亲致以自豪的笑容。第二天凌晨,当一辆辆装满救灾物资的车辆和救援人员,安然通过这座新架设的大桥向市区挺进时,孙兵和战友们欢呼雀跃,胜利的泪水在每个人脸上流淌。“爸爸,我不当孬兵!”朝着市区方向,孙兵向父亲的背影敬了个军礼。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兵听到巨大的洪水声就开始担忧,对水灾的发生非常敏锐,显现出一名战士的良好素养。B.孙兵的父亲曾逼迫他学游泳,虽然只学会了狗刨式,但这为孙兵决心参与抗汛提供了条件。C.一开始洪水声音像猛兽咆哮一样,后来洪水成了被驯服的苍龙,可见孙兵克服了心理阴影。D.老百姓热情拥护解放军,解放军无私奉献,全力以赴为民服务,展现出浓厚的军民鱼水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点明石桥历史悠久,却仍然很重要,为后文石桥断裂阻隔交通,需紧急架桥埋下伏笔。B.文章插叙孙兵曾被洪水困在屋顶的故事,解释了他怕雨怕水的原因,也交代了他想当解放军的初心。C.文章善用细节描写,通过写交通阻断后来往行人的无奈叹息、神情恐慌等细节侧面突出了石桥的重要作用。D.文中反复出现“孬兵”,都寄托了父亲对孙兵的期望,反映出孙兵自我要求极高,决不当孬兵。8.救援在即,孙兵的思绪随着突击队的组建进程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文章标题“成长”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选自《墨子·贵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有人A于此B有子C十人D一人耕E而九人处F则耕者G不可以H不益急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独自苦而为义”与“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两句中的“苦”意思相同。B.“令彭氏之子御”与“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御”意思不同。C.“若君欲见之”与“若使天下兼相爱”(《兼爱》)两句中的“若”意思不同。D.“彼苟然”与“苟能充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苟”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连用了帽子和鞋子比不上自己的手脚,天下比不上自己的性命两组设问,增强说理气势。B.墨子去齐国时探望了一位老朋友,老朋友劝说墨子停止追求道义,墨子感到不解,愤然离去C.墨子南游到楚国时,楚献惠王借口年老对墨子闭门不见,派穆贺接见墨子,结果二人相谈甚欢。D.穆贺赞扬墨子的言论很高明,同时担忧楚献惠王会因墨子身份低微而不采用他的学说治理国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2)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14.面对穆贺的质疑,墨子是如何反驳的?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古松石延年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苍藓静缘离石上,绿萝高附入云端。报言帝座抡才者,便作明堂一柱看。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古松以弯曲盘绕为耻,总是保持挺直,气度森然。B.诗歌以“铁衣”比喻古松的树皮,以“紫鳞”比喻树皮的皱纹,写出了古松的坚硬。C.颈联叙写苍苔和绿萝依附古松扶摇直上,表现出古松愿意提携卑微草木的博大胸襟。D.诗人想象古松被朝廷选拔作了明堂的柱子,委婉表达了对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之情。16.诗评颔联“全力倾注,写出古松气概”,请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知足的人和勤勉而行的人的特点。(2)《屈原列传》指出,屈原所作《离骚》讥刺世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不全部显现出来的。(3)智者乐水,古人常咏唱河流三国魏晋后,“黄河”二字见诸诗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12年,法国化学家美拉德发现,甘氨酸和葡萄糖的混合液加热时,会反应产生一种①。后来,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褐色物质是许多食物具有诱人味道的主要原因。最终,人们把含氨基的化合物与含羰基的化合物间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命名为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也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一类常见的非酶褐色反应。肉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烧烤时涂刷的蜂蜜水中则含有糖类,两者在木炭提供的高温条件下会发生美拉德反应,烧烤时我们闻到的香气也由此产生。而烧烤时的温度很高,②,产生的香味物质也更多。而且,不同的氨基酸与不同的还原糖反应③。研究表明,在180摄氏度的条件下,等量葡萄糖和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反应可产生焦糖香气,与缬氨酸可产生巧克力香气,与组氨酸、赖氨酸可产生烤面包香味,与L-蛋氨酸可产生土豆香味。因此,在加工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美拉德反应,将氨基酸和还原糖加热处理并加入食品中,以提高食品的营养和风味。在美拉德反应中,除了反应原料,酸碱环境也对其有重要影响。碱性环境对其有促进作用,而酸性环境对其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烧烤时,我们要尽量避免加入pH值低的食材。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